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二

  九〇五【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揭昙聚落主,众生种种苦,皆以爱欲为本,若无世间爱念者,则一切忧苦消灭尽。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力士国(即末罗国)的人间游行教化,来到郁鞞罗住处的鹦鹉閰浮林中。

  那时,有位揭昙聚落主听闻沙门瞿昙在力士国的人间游行教化,已到达郁鞞罗聚落的鹦鹉閰浮林中,正演说现世中苦的起因及灭没。「我应该前往拜访那位沙门瞿昙,如果我去拜访沙门瞿昙的话,他一定会为我解说现世苦的起因及灭没。」于是他立即去到郁鞞罗聚落拜访世尊,向世尊顶礼后,退坐一边,对佛陀说:「世尊啊!我听闻世尊您常为人解说现世苦的起因与灭没。慈悲的世尊啊!请您就为我解说现世苦的起因与灭没吧!」

  佛陀告诉聚落主说:「我如果讲说过去世苦的起因与灭没的话,那知你对此是信或不信、是要或不要、是想或不想、是乐或不乐?而你现在是否仍有苦呢?我如果讲说未来苦的起因与灭没的话,那知你对此是信或不信、是要或不要、是想或不想、是乐或不乐?而你现在是否就有苦了呢?我现在在这儿就讲说现世苦的起因与灭没吧!聚落主啊!众生所有苦恼的生起,那一切都是以欲为根本,从欲而生,从欲而集,从欲而起;以欲为因,以欲为缘,而生起苦恼。」

  聚落主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您只是很简略的说法,没有详细解说,我还是不了解。慈悲的世尊啊!希望您能详细解说,使我能正确的理解。」

  佛陀告诉聚落主说:「我现在问你,你就随意答说。聚落主啊!你意见怎样呢?如果住在这郁鞞罗聚落的众生,有人或被缚、或被打、或被责备、或被杀害,你的心里是否将会生起忧、悲、恼苦呢?」

  聚落主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也不是一向都是如此的。如果住在这郁鞞罗聚落的众生,我对他有欲、有贪、有爱、有念,彼此熟悉亲近的话,当他遭到或缚、或打、或责、或杀时,我就会生起忧、悲、恼苦。如果我对那位众生无欲、无贪、无爱、无念,彼此不熟悉亲近的话,当他遭到缚、打、责、杀时,我为什么要生起忧、悲、恼苦呢?」

  佛陀告诉聚落主说:「所以应知:众生种种苦恼的生起,那一切都是以欲为根本,从欲而生,从欲而习,从欲而起,以欲为因、以欲为缘,而生起众苦。聚落主啊!你意见怎样呢?如果你与孩子从未曾相见的话,那么你是否会对他生起欲、贪、爱、念呢?」

  聚落主答说:「不会的,世尊!」

  「聚落主啊!你意见怎样呢?如果有看见或听到你的孩子,那么是否就会对他生起欲、爱、念了呢?」

  聚落主答说:「是的,世尊!」

  又问:「聚落主啊!你意见怎样呢?那孩子如果无常有所变异的话,你是否就会生起忧、悲、恼苦了呢?」

  聚落主答说:「是的,世尊!如果孩子无常变异的话,我或许会忧伤得半死,岂只是忧、悲、恼苦而已呢?」

  佛陀告诉聚落主说:「所以应知:一切众生所有苦恼的生起,一切都是以爱欲为根本,从欲而生、从欲而集、从欲而起,以欲为因,以欲为缘,而生起苦恼。」

  聚落主说:「真是奇妙!世尊啊!您善于讲说这个孩子的譬喻。我有一个孩子,居住在别处,我天天都派遣信使去探问他是否平安;假如信使不能依时回来,我内心就会忧苦,何况孩子若遇无常之事,怎能不忧苦呢?」

  佛陀告诉聚落主说:「所以我说,众生所有的忧苦,一切都是以欲为根本,从欲而生,从欲而集,从欲而起;以欲为因,以欲为缘,而生起忧苦。」

  佛陀又告诉聚落主说:「如果有四种爱念之事无常变异的话,就会产生四种忧苦;如果有三种、二种,或只一种爱念之事无常变异话,就会产生一种忧苦。聚落主啊!如果都没有爱念之事的话,就不会有忧苦尘劳的生起了。」佛陀即唱诵诗偈说:

  「如果没有世间的爱念,就不会有忧苦尘劳的灾患;

  一切的忧苦都消灭净尽了,就像莲花不染着于水一样。」

  当世尊说这段经文时,揭昙聚落主便远离了烦恼的尘垢,得到清净的法眼,他看见了正法,得到了正法,深入于正法之中,度脱一切的疑惑,这并不是由于他人的说法,也不是由于他人的度脱,对于正法、戒律他得到了无所畏惧。即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我已度疑离惑,世尊啊!我已有超越的见解。我从今日起,归依佛、归依法、归依比丘僧,尽己形寿,做为一个优婆塞。希望世尊您能忆持我!」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揭昙聚落主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九〇五经注释:

  1、力士:即末罗国,为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

  2、汝依父母不相见者:依父母,指小孩子而言,小孩需依父母而得长养。别译杂阿含经卷七第七经此处作「若汝子未生,未依于母,未见闻时。」

  3、若见、若闻彼依父母: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汝子依母而生长已,汝若见时」。

  4、邻死:近于死。指忧伤得半死而言。

  九〇六【经旨】本经叙说世尊于饥馑年至人间游行,尼揵子教其弟子刀师氏聚落主诘难世尊,刀师氏反随喜佛言。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摩竭提国人间游行,与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一千位优婆塞、五百位乞儿,从一城至另一城,从一聚落到另一聚落,在人间游行,到那罗聚落的好衣庵罗园中。

  那时,有位刀师氏聚落主,是裸形外道尼揵的弟子,他去到尼揵住处,顶礼尼揵之后,退坐一边。

  当时,尼揵告诉刀师氏聚落主说:「你能与沙门瞿昙作诡异的论辩,使沙门瞿昙既不得论说,又不得不论说吗?」

  聚落主说:「圣者啊!我要安立怎样的诡异论题,才能使沙门瞿昙不得论说,又不得不论说呢?」

  尼揵告诉聚落主说:「你去到沙门瞿昙住处,这样问他:『瞿昙啊!你是否经常希望诸家都能福利具足增长,有这样的愿望、这样的说法吗?』如果他答说『没有』的话,你就问他:『沙门瞿昙啊!你如此和平凡的愚人有什么差异呢?』如果他答说『我有这样的愿望,有这样说法』的话,你就应再问他:『沙门瞿昙啊!如果你有这样的愿望、这样说法』的话,今天你为何在这闹饥荒的年代,到人间四处游行,率领诸大众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一千位优婆塞、五百位乞儿,从一城到另一城,从一村到另一村,损耗世间财物,就如下大冰雹一样,下过之后,反而减损作物,毫无增益。这与瞿昙你的说法,实在很不相应,不相类似,前后矛盾。』就像这样,聚落主啊!这就叫做诡异的论辩,能使那沙门瞿昙不得论说,又不得不论说。」

  这时,刀师氏聚落主接受尼揵的指教后,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恭敬问讯,恭敬问讯后,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瞿昙啊!你是否常希望使诸家都能福利增长呢?」

  佛陀告诉聚落主说:「如来长夜地希望诸家都能福利增长,也常持这样说法。」

  聚落主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瞿昙啊!你如何在这闹饥荒的年代,在人间四处乞食,率领诸大众,……乃至与你的说法不相类似,前后矛盾呢?」

  佛陀告诉聚落主说:「我忆念九十一劫以来,不曾看见有一个人布施给一位比丘,而致耗尽或损减财物的。聚落主啊!你看今日有的人家极富有,拥有很多钱财、眷属、仆从,应知就是因为他家长夜好行布施,很真实,又能自制,所以才招致这样的福利。聚落主啊!有八种因素,会使人损减,不能增加福利。是哪八种呢?就是被国王逼迫、盗贼抢劫、大火烧毁、水所流失、储藏而自然消减、抵债不还、被怨憎者残破、不肖子耗费。有这八种因素,使钱财很难积聚。聚落主啊!我说无常是第九种因素。就像这样,聚落主啊!你弃除这九种因缘不谈,竟然说『沙门瞿昙破坏他人家业』。你不舍恶言,不放弃恶见,会像铁枪投入水中一样,身坏命终后,堕生于地狱之中。」

  当时,刀师氏聚落主心里感到很恐怖,身毛都竖起,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现在向您悔过!我就像愚痴人一样,所作不善,又不能明辨事理,竟于瞿昙之前,不实欺诳,虚说妄语。」

  他听闻佛陀的说法后,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九〇六经注释:

  1、蒺蔾论:蒺蔾。为一野生草,多刺,所结之实易附着人身不易离去,此处喻诡辩。

  2、阿梨:即圣者。

  3、「当知其家长夜好施,真实寂止,故致斯福利」:南传汉译本此处作「此等一切是源于布施,乃真实之源,自制之源」。英译本此处作all that wealth was amassed through charity,amassed through truthfulness,amassed through self-restraint.(所有财富是源于布施,源于真实,源于自制。)由此南北对照,可知「真实寂止」,即南传之「真实」、「自制」。

  九〇七【经旨】本经叙说刀师氏聚落主从尼揵子之劝,而诘问世尊何以为一种人说法,而不为另一种人说法。世尊乃以三种田及三种盛水器为譬,言其传道教授之顺序,彼闻后心生恐怖,向佛悔过。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那罗聚落的好衣庵罗园中。

  那时,有位刀师氏聚落主,先前是裸形外道尼揵的弟子,他去到尼揵住处,向尼揵顶礼后,退坐一边。

  当时,尼揵告诉聚落主说:「你能与沙门瞿昙作诡异的论辩,使沙门瞿昙不得论说,又不得不论说吗?」

  聚落主问尼揵说:「圣者啊!是怎样诡异的论题,能使沙门瞿昙不得论说,又不得不论说呢?」

  尼揵告诉聚落主说:「你去到沙门瞿昙住处,跟他这样说:『瞿昙啊!你不是常想安慰一切众生,赞叹安慰一切众生的吗?』如果他答说『不是』的话,就应告诉他说:『瞿昙啊!你如此和平凡的愚人有什么差异呢?』如果他答说『我是常想安慰一切众生,赞叹安慰一切众生』的话,你就又应问他说:『如果你想安慰一切众生的话,为什么缘故,有时你为一种人说法,有时却不为另一种人说法呢?』这样去诘问的话,就叫做诡异之论,能使那沙门瞿昙不得论说,又不得不论说。」

  这时,聚落主接受尼揵的劝进后,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他恭敬问讯后,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瞿昙啊!难道你不是常想安慰一切众生,叹说安慰一切众生的吗?」

  佛陀告诉聚落主说:「如来长夜地慈悯安慰一切众生,也是常叹说安慰一切众生。」

  聚落主又问佛陀说:「既然这样的话,如来您为何为一种人说法,却又不为另一种人说法呢?」

  佛陀告诉聚落主说:「我现在问你,请你随意回答我。聚落主啊!譬如有三种田地,有一种田地土壤肥沃,第二种是中等田地,第三种是贫瘠田地。怎样呢?聚落主啊!那位田地主人会先从那块地耕种呢?」聚落主答说:「瞿昙啊!他会从土壤最肥沃那块田地,先耕治播种起。」

  「聚落主啊!其次他又会从那块田地耕治播种呢?」

  聚落主答说:「瞿昙啊!其次他应当选那块中等的田地去耕治播种。」

  佛陀问聚落主说:「再其次,他又应选那块田地耕治播种呢?」

  聚落主答说:「再其次他应当选取那块最贫瘠的下等田地来耕治播种。」

  佛陀问聚落主说:「为什么要这样呢?」

  聚落主答说:「只是不想荒废田地,聊且存种罢了。」

  佛陀告诉聚落主说:「我也是如此,那土壤肥沃的田地,也就像我的那些比丘、比丘尼一样。我常为他们演说正法,从开始、中间到后段都很殊胜,有完善的义理,美好的法味,纯一圆满清净,是梵行清净之法,将它开示显现出来。他们闻法之后,便都会依止于我的房舍、我的洲渚、我的覆盖、我的庇荫、我的趣向中,常以清净的眼目观察我,并这样的想着:佛陀所说的法,我全部都将受持,使我长夜能得到真义的利益,安稳快乐而住。

  聚落主啊!那块中等的田地,也就像我弟子中的优婆塞、优婆夷一样。我也是会为他们演说正法,从开始、中间到后段都很殊胜,有完善的义理,美好的法味,纯一圆满清净,是梵行清白之法,将它开发显示出来。他们闻法之后,便都会依止于我的房舍、我的洲渚、我的覆盖、我的庇荫、我的趣向中,常以清净的眼目观察我,并这样的想着:世尊的说法,我将全部都受持,使我长夜能得到真义的利益,安稳快乐而住。

  聚落主啊!那田家最下等贫瘠的田地,就像是诸外道异学尼揵子之辈一样,我也会为他们说法,从开始、中间到后段都很殊胜,有完善的法义,美好的法味,纯一圆满清净,是梵行清白之法,将它开示显现出来。他们如果少闻法的话,也为他们讲说;多闻法的话,也为他们讲说。而那些众外道们对于我完善的说法中,只要能得到一句的正法,并知道它的意义的话,也是长夜能得到真义的利益,安稳快乐而住。」

  这时,聚落主对佛陀说:「真是妙极了!世尊啊!您善于讲说如此三种田的譬喻。」

  佛陀告诉聚落主说:「你听我再说一个譬喻。譬如一个人他有三个盛水器具:第一个器具没有破洞、没有损坏,也不会渗漏。第二个器具没有破洞、没有损坏,但是却会渗漏。第三个器具,有破洞、损坏,又会渗漏。怎样呢?聚落主啊!那个人的三种器具当中,他经常会用哪一个器具去盛放净水呢?」

  聚落主说:「瞿昙啊!他应当会先去拿那没有破洞、没有损坏,不会渗漏的器具来盛水。」

  佛陀问聚落主说:「其次又应拿哪一个器具去盛水呢?」

  聚落主答说:「瞿昙啊!其次应当拿那没有破洞、没有损坏,然而却会渗漏的器具来盛水。」

  佛陀又问聚落主说:「那器具又盛满了之后,最后要拿哪一个器具来盛水呢?」

  聚落主说:「最后要拿那个有破洞损坏会渗漏的器具来盛水。为什么呢?因为片刻之间,尚可拿来暂用的缘故。」

  佛陀告诉聚落主说:「那个人所拥有没有破洞、没有损坏,不会渗漏的器具,也就如我众弟子中的比丘、比丘尼一样。我常为他们演说正法,……乃至长夜能得到真义的利益,安稳快乐而住。那没有破洞、没有损坏,会渗漏的第二种器具,也就如我众弟子中的优婆塞、优婆夷一样。我常为他们演说正法,……乃至长夜能得到真义的利益,安稳快乐而住。那有破洞、有损坏,会渗漏的第三种器具,也就如外道异学诸尼揵辈一样。我也是会为他们演说正法,从开始、中间到后段都很殊胜,有完善的法义,美好的法味,纯一圆满清净,是梵行清白之法,将它开示显现出来。人数多,我也为他们说法;人数少,我也为他们说法。他们如果对于我所说的一句正法,能够知道它的意义的话,也是可以得到长夜的安稳快乐。」

  当时,刀师氏聚落主听闻佛陀的说法,心生大恐怖,身毛都竖起来,趋前向佛陀顶礼悔过:「世尊啊!我就如愚痴人一样,所作不善,也不能明辨事理,对于世尊不能真实了解,而虚伪妄说!」

  他听闻了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离去。

  第九〇七经注释:

  1、「如彼沃壤肥泽田者,我诸比丘、比丘尼亦复如是」:别译杂阿含经卷七第九经此处作「欲知上田,如我弟子诸比丘、比丘尼」。

  2、趣:趣谓所往。

  3、「如彼中田者,我弟子优婆塞、优婆夷亦复如是」: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彼中田者,如我弟子优婆塞、优婆夷」。

  4、「如彼田家最下田者,如是我为诸外道异学尼揵子辈」: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欲知下田沙卤恶者,如诸外道」。

  九〇八【经旨】本经叙说刀师氏聚落主转述尼揵若提子所说恶业堕地狱之法,佛以为彼说不彻底而为说正法,彼终归依为优婆塞。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那罗聚落的好衣庵罗园中。

  那时,有位刀师氏聚落主,是裸形外道尼揵的弟子,他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当时,世尊问聚落主说:「你想要谈论什么呢?尼揵若提子的说法如何呢?」

  聚落主说:「尼揵若提子说:『若作杀业,一切都将堕于地狱之中,因为多时行杀业,所以将会堕入那儿;同样地,若作偷盗、邪淫、妄语等恶业,也都会堕入地狱中,因为多时行这些恶业,所以将会堕入那儿。』」

  佛陀告诉聚落主说:「如果像尼揵若提子所说『作杀业会堕入于地狱中,因为多时行杀业,所以就会往生那儿』的话,那么就没有众生会堕入地狱中了。聚落主啊!你意见怎样呢?到底有那些众生在一切时中都是存心杀生的呢?又在什么时候是存心不杀生的呢?乃至在什么时候是存心妄语的呢?什么时候是存心不妄语的呢?」

  聚落主答佛陀说:「世尊啊!人们在于日夜之中,只有很少时候是存心杀生的,……乃至只有很少时候是存心妄语的,而大多时候是不会存心杀生的,……乃至妄语。」

  佛陀告诉聚落主说:「既然这样的话,岂不就没有人会堕入于地狱中了吗?如尼揵所说:『有人杀生的话,一切会堕入地狱中,多时习行此杀业,将会堕生于那儿,……乃至妄语也是会这样。』聚落主啊!你那位大师兴起而出现于世间,由觉想筹量,而入住于觉想之地。他在于凡夫地,自己辩解所说之法,随意筹量,为众弟子们做这样的说法,他说:『杀生的话,一切都会堕入于地狱之中,多时习行杀业会往生那儿,乃至妄语也是会这样。』他的弟子们如果相信他的说法,就会说:『我的大师以他所知,以他所见,能为弟子如此讲说:如果杀生的话,一切都会堕于地狱之中,由于多时习行杀业,所以将会堕生于那儿。而我先前曾存心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我将会堕入于地狱之中。』他持着这样的见解,乃至不舍弃这样的见解,不厌弃他所造的恶业,也不觉悟悔过,在未来世,不能舍弃杀生,乃至不能舍弃妄语。他们的意解脱不满足,慧解脱也不满足;由于意解脱不满足,慧解脱也不满足,所以就会成为毁谤圣贤的邪见;由于邪见的因缘,所以身坏命终后,就会堕生于恶道地狱之中。就像这样,聚落主啊!是有因、有缘,众生而有烦恼;有因、有缘,众生得业报烦恼。

  聚落主啊!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兴起出现于世间,他常为众生呵责杀生,赞叹不杀生;呵责偷盗、邪淫、妄语,赞叹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且常用这些法去教化众声闻弟子,使他们乐意坚信,而说:『我的大师以他所知,以他所见,呵责杀生,赞叹不杀,……乃至呵责妄语,赞叹不妄语。而我从往昔以来,因为愚痴没有智慧,曾存心杀生过。我由于这样的缘故,现世要自责悔过。』如此虽不能使那些恶业都不为了,但却因这悔过自责的缘故,在未来世得远离杀生,……乃至得远离偷盗、邪淫、妄语,也能得到正确的意解脱满足,慧解脱满足。意解脱与慧解脱满足后,就能不毁谤贤圣,成就正见;由于有正见的缘故,得以受生于善道天上。就像这样,聚落主啊!是有因、有缘,众生的业报烦恼得到清净。

  聚落主啊!那位多闻圣弟子作如此修学:日夜随时观察所生起少数存心杀生及多数存心不杀生的现象。如果有存心杀生的现象,应当自责悔过,不以此为是,不以此为善。如果没有存心杀生的现象,就不会有怨仇、憎恨,心生随喜;有随喜后,就会生起欢喜;有欢喜后,心得轻安;心得轻安后,心灵就能感受快乐;感受快乐后,内心就能安定;心安定后,圣弟子就会具备慈心,没有怨恨,没有嫉妒,没有瞋恚,广大无量,充满一方,住于正受(禅定)之中。或者是充满二方、三方,乃至充满四方、四维、上下、一切世间之中,具备慈心,没有怨恨,没有嫉妒,没有瞋恚,广大无量,善于修习,充满一切地方,圆满地住于正受之中。」

  这时,世尊用他的爪甲挖起少量的泥土,然后问刀师氏聚落主说:「怎样呢?聚落主啊!我爪甲上的泥土多呢?还是大地的泥土多呢?」

  聚落主答佛陀说:「世尊啊!您爪甲上的泥土极为稀少,而大地的泥土是无量无数。」

  佛陀告诉聚落主说:「就如我爪甲上的泥土极少,而大地的泥土数目无量一样。就像这样,只要修习又重复多修习,具备慈心,那么一切有限的恶业,就如爪甲上泥土那么稀少,是不能将你引入地狱,也不能使你住于此恶道的。同样地,用悲心来对治偷盗,用喜心来对治邪淫,用舍心来对治妄语,那也是不能相比的。」

  当佛陀讲说这段经文时,刀师氏聚落主便远离了烦恼的尘垢,得到清净的法眼。聚落主见法、得法、觉法、知法、深入于正法,远离一切疑惑,不是由于他说,也不是随他而信,他对于正法、戒律,已得到了无所畏惧。便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右膝跪地,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已得度,世尊啊!我已超越,我从今起归依佛、归依法、归依比丘僧,尽己形寿,做为一位优婆塞。世尊啊!譬如有一个人想要得到灯的光明照耀,他却去拿取马尾巴来做灯炷(灯心),然后吹气助它燃烧,最后还是不能得到光明,只是空自疲劳,灯终究是不能燃起。我也是像这样,想要求得光明的智慧,却在那愚痴的尼揵子处,愚痴地习近他,愚痴地与他和合相处,愚痴地奉事他,空自劳苦,却不能得到光明的智慧,所以我现在要再次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从今以后,对于那愚痴不善不辨的尼揵子处,就是少许的信、少许的敬、少许的爱、少许的念,我今也要远离。所以,我现在又请第三次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乃至尽己形寿,做为一位优婆塞,清净自己的心意。」

  当时,刀师氏聚落主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九〇八经注释:

  1、「杀生者,……则将至彼」:别译杂阿含经卷七第十经此处作「若作杀业,随杀时多,必堕恶趣,入于地狱」。

  2、「我大师知其所知,见其所见」: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我教导主知彼前境,见彼所见」。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余师乃如是谈、如是见,怀如是之见。」

  3、意解脱:别译杂阿含经又作「心解脱」。

  4、「有因,有缘众生烦恼,有因、有缘众生业烦恼」: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一切众生,皆有因缘染污心垢,以是缘故,一切众生,得业结使。」南传巴利本无此句。

  5、「圣弟子心与慈俱,……正受住」:「正受住」,别译杂阿含经作「于善中住」。南传相对经文此处作「与慈俱生之心,充满于一方而住」。

  6、有量业:指恶业,恶业少、有限量。

  7、将去:牵引入地狱中,即堕于地狱。

  九〇九【经旨】本经解说三种调马及三种调士夫意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世间有三种调御之马。是哪三种呢?就是有一种马行步快捷,但毛色不鲜丽,身体也不强壮。有一种马毛色鲜丽,行步快捷,但身体却不够强壮。有一种马行步快捷,毛色鲜丽,身体也长得很强壮。同样地,也有三种调御士夫之相。是哪三种呢?就是有一种士夫具足快捷,但不具足颜色,不具足形体。有一种士夫具足快捷,也具足颜色,但不具足形体。有一种士夫具足快捷,具足颜色,也具足形体。

  比丘啊!怎样叫调御士夫具足快捷,却不具足颜色,不具足形体呢?有一种士夫对这苦的真理能如实知道,对这苦的生起、苦的息灭、苦息灭的途径也都能如实知道,如此去做观察,就能断除三种结惑——身见结、戒禁取结、疑结。断除这三种结惑可得到须陀洹果(初果),不再堕于恶道之中,决定会正确地趋向于正觉,最多只要在人间或天上往返受生七次,就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这样就叫做具足快捷。怎样叫不具足颜色呢?就是假如有人向他请教论藏及律藏,他却不能充分地把句中蕴涵的道理,依次随顺地做圆满地解说,这样就叫做不具足颜色。怎样叫不具足形体呢?就是没有大德名闻,不能感致衣服、饮食、床卧、汤药、各种器具。如此就叫做士夫具足快捷,但不具足颜色,也不具足形体。

  怎样叫做具足快捷,具足颜色,却不具足形体呢?有一种士夫能如实知道这苦的真理,对这苦的生起、苦的息灭、苦息灭的途径,也都能如实知道,……乃至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这就叫做具足快捷。怎样叫具足颜色呢?就是假如有人向他请教论藏及律藏,……乃至他都能为人解说,这就叫做具足颜色。怎样叫不具足形体呢?就是没有大德名闻,不能感致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物。如此就叫做士夫具足快捷、具足颜色、但却不具足形体。

  怎样叫士夫具足快捷、具足颜色、也具足形体呢?有一种士夫能如实知道这苦的真理,对这苦的生起、苦的息灭、苦息灭的途径,也都能如实知道,……乃至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这就叫做具足快捷。怎样叫具足颜色呢?就是假如有人向他请教论藏及律藏,……乃至他都能为人解说,这就叫具足颜色。怎样叫具足形体呢?就是具有大德名闻,……乃至能感致卧具、汤药等物,这就叫做具足形体。如此就叫做士夫具足快捷、具足颜色、也具足形体。」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九〇九经注释:

  1、三种调马:别译杂阿含经卷八第十二经作「三种不调之马」。

  2、如是三种调士夫相:别译杂阿含经作「人亦三种,如彼三种不调之马」。

  3、何等为调士夫:原作「何等为不调士夫」,今依文意将「不」字删除。

  4、非大德名闻感致衣被、饮食、床卧、汤药、众具:根据后段经文及别译杂阿含经,宜作「非大德名闻,不能感致衣被……」

  九一〇【经旨】本经解说三种良马及三种善男子意义。

  我听闻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世间有三种良马。是哪三种呢?就是有一种马行步快捷,但毛色不鲜丽,身体也不强壮。有一种马行步快捷,毛色也鲜丽,但身体却不够强壮。有一种马行步快捷,毛色鲜丽,身体也长得很强壮。在如来的正法、戒律中也有三种善男子。是哪三种呢?就是有一种善男子具足快捷,但却不具足颜色、也不具足形体。有一种善男子具足快捷,也具足颜色,但却不具足形体。有一种善男子是具足快捷、具足颜色,也具足形体。

  怎样叫做善男子具足快捷,但却不具足颜色,也不具足形体呢?有一种善男子能如实知道苦的真理,如实知道苦生起的真理,如实知道苦息灭的真理,如实知道息灭苦的途径的真理。他有这样的认知、这样的观见后,断除了欲界的五种结惑,就是:身见结、戒取结、疑结、贪欲结、瞋恚结;断除这欲界的五种结惑后,便得到了阿那含果中的生般涅槃,不再还生此世间,这就叫做善男子具足快捷。怎样叫不具足颜色呢?就是假如有人向他请教论藏及律藏,他却不能了解法句及其中蕴含的道理,依次随顺方便,给予正确地解说,这就叫做不具足颜色。怎样叫不具足形体呢?就是没有大德名闻,不能感致财利供养,以及衣服、饮食、随病的汤药。如此就叫做善男子具足快捷,但却不具足颜色、也不具足形体。

  怎样叫做具足快捷,也具足颜色,却不具足形体呢?有一种善男子对这苦的真理能够如实知道,……乃至得到阿那含果的生般涅槃,不再还生此世间,这就叫做具足快捷。怎样叫具足颜色呢?就是假如有人向他请教论藏及律藏,他都能依次将法句及其中蕴含的道理,随顺方便而正确地为人解说,这就叫做具足颜色。怎样叫不具足形体呢?就是没有大德名闻,不能感致财利的供养,以及衣服、饮食、随病的汤药。如此就叫做善男子具足快捷、也具足颜色,却不具足形体。

  怎样叫做善男子具足快捷,具足颜色,也具足形体呢?有一种善男子对这苦的真理能够如实知道,……乃至得到阿那含果的生般涅槃,不再还生此世间,这就叫做具足快捷。怎样叫具足颜色呢?就是假如有人向他请教论藏及律藏,……乃至他都能为人解说,这就叫做具足颜色。怎样叫具足形体呢?就是具有大德名闻,能感致财利,……乃至汤药、众具,这就叫做具足形体。如此就叫做善男子具足快捷、具足颜色、也具足形体。」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九一〇经注释:

  1、生般涅槃阿那含:阿那含果中分为中般、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上流般五种涅槃。生般涅槃为圣者生于色界,不久便断余惑而般涅槃。

  2、不能感财利供养:原作「能感财利供养」,本经下段类句亦同。但参考前经,及别译杂阿含经卷八第十三经,增一「不」字。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