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杂阿含经新译 第三十七卷

  杂阿含经新译 第三十七卷

  一○二三、叵求那经:本经叙述佛陀在叵求那之临终之病床说法。应阿难之问,而说临终得脱之六相。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有一位尊者名叫叵求那,住于东园鹿子母讲堂,因为疾病困笃。阿难陀尊者乃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在一边。他仰白佛陀说:「世尊!尊者叵求那,住在于东园鹿子母讲堂,现在疾病困笃!罹患像他这种病的比丘,有好多因之而死亡的。善哉!世尊!愿至东园鹿子母讲堂,叵求那尊者之住处,哀愍之故!

  那时,世尊,默然而许允他。在天色到了晡时(申时),由禅而觉,乃往诣东园鹿子母讲堂,在尊者叵求那之寮房,就敷一座位,坐在那里,为尊者叵求那说种种之法,示教照喜他。示教照喜后,由坐起而回去。

  尊者叵求那,在世尊离开后,就告命终。当命终之时,诸根喜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这时,阿难尊者,供养叵求那尊者之舍利后,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乃仰白佛陀而说:「世尊!叵求那尊者,在世尊降临,又回去后,便即命终。临于命终之时,诸根喜悦,肤色清净而鲜白,而有光泽。不知道世尊您,能否知道他当会往生于何趣呢?会转受为甚么众生,后世不知会如何?」

  佛陀告诉阿难说:「如果有比丘在还未患着疾病时,未曾断除五下分结,而如果在发觉病起,其身苦患,心不调适,生存之分很微弱时,得闻大师的教授、教诫,种种说法的话,则他既听法后,就能断除五下分结。阿难!这就是大师教授说法的福利。

  又次,阿难!如比丘先未罹患疾病时,还未断灭五下分结,然后生起疾病,身遭苦患,生存之分已转微。此时并不承蒙大师之教授、教诫说法。然而却能遇着诸余的多闻大德,修梵行者之教授、教诫说法。他既得闻法后,就能断除五下分结。阿难!这叫做教授、教诫,听法的福利。

  又次,阿难!如比丘先未罹患疾病时,还未断除五下分结,乃至生存之分已微弱。此时不闻大师之教授、教诫说法,又不闻其余多闻的大德,诸梵行者之教授、教诫说法。然而他能以从前所受之法,独静思惟,称量观察,而得断五下分结。阿难!这名叫做思惟观察先前所闻之法所得的福利。

  又次,阿难!如果有比丘,先前未曾疾病时,已断五下分结,而还未得证无上爱尽解脱与不起诸漏,心也未善解脱,然后得病,身遭苦患,生存之分已微弱。此时得闻大师之教授、教诫说法,而能得证无上爱尽解脱,而不起诸漏,而离欲解脱。阿难!这名叫做大师说法之福利。

  又次,阿难!若有比丘,先未疾病时,已断五下分结,而还未得证无上爱尽解脱与不起诸漏,也未得离欲解脱。到了觉得身上有病之生起,极遭苦患之时,也不得大师之教授、教诫说法。然而能得诸余的多闻的大德,诸修梵行之人的教授,教诫说法,而得无上爱尽解脱,不起诸漏。阿难!这名叫做教授教诫闻法的福利。

  又次,阿难!若有比丘,先未疾病时,已断五下分结,然而不得爱尽解脱与不起诸漏,也未离欲解脱。到了其身生起疾病,而极生苦患时,也未得到大师之教授、教诫说法,也不得诸余的多闻大德教授、教诫说法。然而由于先前所闻之法,而能独自在一静处,思惟称量观察,而得无上爱尽解脱,而不起诸漏,而离欲解脱。阿难!这名叫做思惟先前所闻之法,而所得的福利。

  怎么缘故,叵求那比丘不能得诸根欣悦,色貌清净,肤体鲜泽呢?应该是能够得到这些好处的(反问。佛将说能得这些好处之因)。叵求那比丘,先前还未患病时,虽然未曾断除五下分结,然而他乃亲自从大师之教授、教诫说法,而断五下分结啊!」世尊于是为那位尊者叵求那,受阿含那之记(不还,三果阿罗汉)。

  佛说此经后,尊者阿难,听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后,而去。

  一○二四、阿湿波誓经:马胜比丘病中怕梵行退减而不安。佛为说解脱知见,因此而欢悦而病愈。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尊者阿湿波誓(阿说示,马胜,五比丘之一),住在于东园鹿子母讲堂,身遭重病,极生苦患。尊者富邻尼,为其瞻视(看护)供养,都如前经──跋迦梨修多罗里广说过的。所谓说三受,……乃至转增无损。

  佛陀告诉阿湿波誓说:「你不可变悔!」阿湿波誓白佛说:「世

  尊!我实在有变悔。」

  佛陀告诉阿湿波誓说:「汝得无破戒耶?」(你不会因病极不堪,而破坏应持的戒律吗?)阿湿波誓白佛说:「世尊!我并没有破戒。」

  佛陀告诉阿湿波誓说:「你不破戒,为甚么会变悔吗?」

  阿湿波誓白佛说:「世尊!我在未染重病时,曾经得到身息乐之正受,而多多的予以修习(都常修习这种三昧)。然而我在于今天,已经不能再得入于那种三昧。我就这样的思惟:『将无退失是三昧耶?』(是否已退失此三昧的功行?)」

  佛陀告诉阿湿波誓说:「我现在问你,你就随意回答我。阿湿波誓!你看到色阴时,认为即是我,或异于我?或彼此相在与否呢?」阿湿波誓白佛说:「弗也,世尊!」

  佛陀又问:「你见受、想、行、识时,认为是我?或者为异我?或者为彼此相在吗?」阿湿波誓白佛说:「弗也,世尊!」

  佛陀告诉阿湿波誓说:「你既不见色即是我,也不是异于我,也不是彼此相在。不见受想行识就是我,异于我,不相在。那么,为甚么缘故,会变悔呢?」阿湿波誓白佛说:「世尊!因为不正思惟之故。」

  佛陀告诉阿湿波誓说:「如果沙门婆罗门曾修习三昧坚固、三昧平等,然而倘若不能再予得入那种三昧时,也不应该作此念:『我对于三昧已退减了吗?』如又有圣弟子不见色即是我,异于我,彼此相在,不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彼此相在的话,就只应作此觉知:『贪欲永尽无余,瞋恚、愚痴永尽无余。』贪恚痴永尽无余后,就一切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法时,尊者阿湿波誓,不起诸漏,心得解脱,欢喜踊悦。由于欢喜踊悦之故,身病即除。

  佛说此经,使尊者阿湿波誓,欢喜而随喜后,从座起而去。

  差摩迦修多罗里所说的,也如五受阴处之说。

  一○二五、疾病经:本经叙述年少新学之比丘,病笃,佛为之说法。比丘临终时,诸根喜悦,颜貌清净。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有一位比丘,年少而新学。对于此法与律,因为是出家未久之故,知识很浅。又独一客旅,并没有人供给他,住在于边际(边远)的客僧房中,染身重病,已至困笃。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他们白佛说:「世尊!有一位比丘,年少而新学,……乃至疾病困笃,住在于边远的聚落的客僧房中。染有那种疾病的比丘,多死无活。善哉!世尊!愿您到他所住的地方,由于哀愍之故!」

  那时,世尊默然而许允。就在于目晡之时,到了那个地方。那位患病的比丘,遥见世尊之来到,就扶床而欲站起来。

  佛陀告诉比丘说:「你就息卧在那里,不要起来!你现在怎么呢?比丘!你对于苦患,宁可忍否呢?」其它都如在前经──差摩迦修多罗广说过的。像如是的三受,……乃至病苦,但有增而不减损。

  佛陀告诉病比丘说:「我现在问你,你就随意回答我。你是否无变

  悔吗?」病比丘白佛说:「实在有变悔啊!世尊!」

  佛陀告诉病比丘说:「你得无犯戒吗?」病比丘白佛说:「世尊!实在不犯戒!」

  佛陀告诉病比丘说:「你如不犯戒的话,为甚么会变悔呢?」病比丘白佛说:「世尊!我年幼稚,出家又不久,对于过人法的胜妙之知见,并未有所得。因此,我曾作此念:『命终之时,不知会转生于何处?』因此之故,生起变悔之心。」

  佛陀告诉比丘说:「我现在问你,你就随意回答我。你的意见如何呢?比丘!有了眼根之故,才会有了眼识吗?」比丘白佛说:「如是,世尊!」

  又问:「比丘!你的意见如何呢?有了眼识之故,才会有了眼触,由于眼触的因缘,而生内受,也就是或苦受,或乐受,或不苦不乐受吗?」比丘白佛说:「如是,世尊!」至于耳鼻舌身意,也如是之说。

  佛陀又问说:「如何呢?比丘!假若没有眼根,就不会有眼识吗?」比丘白佛说:「如是,世尊!」

  又问:「比丘!如果没有眼识的话,就不会有眼触吗?假若没有眼触的话,就不会有了由于眼触的因缘,而生内受,也就是或者是苦,或者是乐,或者不苦不乐等受吗?」比丘白佛说:「如是,世尊!」至于耳鼻舌身意等,也如是之说。

  佛陀又说:「因此之故,比丘!应当要善于思惟如是等法,就能得善命终,后世也善哩!」那时,世尊为了那位病比丘,说种种之法,示教照喜他后,就从座起而去。

  那时,那位病比丘,在世尊去后,寻即命终。临命终之时,诸根喜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那时,众多的比丘,往诣佛所,稽首佛

  足,退坐在一边。白佛说:「世尊!那位疾病困笃的年轻的比丘,那位尊者,现在已经命终。当命终之时,诸根喜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到底会如何呢?世尊!像如是的比丘,会当生于何处呢?怎样之受生呢?后世会如何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那位寿命已过去的比丘,乃是真实之物的!他听我说法,能分明解了,对于法已无畏,已得般涅槃,你们应当要去供养其舍利。」世尊,在于那时,乃为那位比丘,授第一之记(阿罗汉果)。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二六、疾病经:佛为病比丘说法:如对于此识身,及外界的一切相作证无我,就得究竟苦边。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都如上述,有差别的就是:「谛听!听后要善思念之!当会为你们解说。如果那位比丘作如是之念:『我的此识身,以及外境界的一切相,都是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以及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知作证具足而住。对于此识身,及外境界的一切相,无有我、没有我所见、没有我慢、没有系着使,以及彼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知作证具足而住。』则那位比丘会这样想:我此识身,以及外境界的一切相,已无有我、没有我所见、没有我慢,没有系着使,同时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知作证,具足而住。于此识身,及外境界

  的一切相,无有我、没有我所见、没有我慢、没有系着使,以及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知作证具足而住。倘若那位比丘,对于此识身。以及外境界的一切相,无有我、没有我所见、没有我慢、没有系着使,以及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而住。对于此识身,以及外境界的一切相,无有我、没有我所见、没有我慢、没有系着使,以及彼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而住的话,就名叫做比丘之断爱欲,转诸结,止诸慢,而至于无间等(解脱),而究竟苦边。」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二七、病比丘经:本经叙述佛为病比丘说如离贪欲、瞋恚、愚痴的话,就为心解脱、慧解脱,而尽苦边。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都如上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乃至佛陀告诉病比丘而说:「汝不自犯戒吗?」比丘白佛说:「世尊!我不自以为持净戒之故,在于世尊之处,修习梵行。」

  佛陀告诉比丘说:「你是为了何等之法之故,在于我所修习梵行的呢?」比丘白佛说:「为了离开贪欲之故,在于世尊之处,修习梵行:为了离开瞋恚、愚痴之故,在于世尊之处,修习梵行。」

  佛陀告诉比丘说:「如是!如是!你正应该为了离开贪欲之故,在于我所修习梵行,为了离开瞋恚、愚痴之故,在于我处习梵行。比丘

  啊!由于被贪缠缚之故,不得离欲,被无明所缠之故,慧不能清净。因此之故,比丘啊!对于欲,离开之故,得心解脱,离开无明之故,得慧解脱。假若比丘,对于欲离开之故,而得心解脱身作证,离开无明之故,得慧解脱,就名叫做比丘之断诸爱欲,而转结缚,而止慢,而无间等,而究竟苦边。因此之故,比丘啊!对于此法,应善于思惟。」其它如前广说,……乃至授第一记。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作礼后离去。

  一○二八、疾病经:本经叙述佛在病舍,为诸患病的比丘,说正念、正知之法。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集聚在于伽梨隶讲堂。这时,有好多的比丘身染疾病。

  那时,世尊,在于晡时(申时),从禅觉醒过来,到了伽梨隶讲堂,在大众前敷座而坐。坐后,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应该以正念正智,以待时之到来,这就是我的随顺之教诫。比丘们!甚么叫做正念呢?所谓比丘,对于内身之身观念处,精勤方便,以正念正智去调伏世间的贪忧。对于外身之身观念处,内外身之身观念处,内受、外受、内外受,内心、外心、内外心,内法、外法、内外法之法的观念处,精勤方便,以正念正智去调伏世间的贪忧,就名叫做比丘之正忆念。

  甚么叫做正智呢?所谓比丘之若来若去,正知而住,瞻视观察,屈申俯仰(举止动作),执持衣钵,行、住、坐、卧、眠、觉,乃至五十、六十,依语默,而以正智而行。比丘!这叫做正智。(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一,均住于正知,就是正智)。

  像如是的,比丘啊!如果以正念正智而住,而会起乐受,是有因缘,并不是没有因缘的。甚么因缘呢?所谓缘于身,而作此思惟:我此身为无常,为有为,是由于心的因缘而生。乐受也是无常、有为、是由于心的因缘而生的。对于身,以及乐受,都观察为无常,观察为有生灭,观察离欲,观察灭尽,观察舍的话,则观察身,以及乐受为无常,……乃至会舍。假若对于身,以及乐受,有贪欲使(烦恼)者,从此就永远不会再为使!(会舍离无存。)

  像如是的,以正念正智,还是会生苦受的话,就须再思惟有因缘,并不是没有因缘。甚么因缘呢?像如是的缘于身,而作此思惟:我此身为无常,为有为,由于心的因缘而生。苦受也是无常有为,是由于心的因缘而生。对于身以及苦受,都观察为无常,……乃至舍离的话,则对于此身,以及苦受之瞋恚之所使,就永远不会再使!

  像如是的,以正念正智,还是会生不苦不乐之受的话,就思惟为有因缘,并不是没有因缘的。甚么因缘呢?所谓身的因缘,而应作此思惟:我此身为无常,有为,由于心的因缘而生。那不苦不乐也是无常有为,是由于心的因缘而生的。对于彼身,以及不苦不乐之受,观察为无常,……乃至舍的话,则如所有身,以及不苦不乐受之无明使,就不会再为使的了。多闻的圣弟子,如是观察的话,则对于色会厌离,对于受想行识会厌离。厌离后,会离欲,离欲后,会解脱,会解脱知见。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那时,世尊就说偈而说:

  乐觉所觉时 莫能知乐觉 贪欲使所使 不见于出离

  苦受所觉时 莫能知苦受 瞋恚使所使 不见出离道

  不苦不乐受 等正觉所说 彼亦不能知 终不度彼岸

  若比丘精勤 正智不倾动 于彼一切受 黠慧能悉知

  能知诸受已 现法尽诸漏 依慧而命终 涅槃不堕数

  (被乐觉所觉的时候,并不能了知乐觉之害,都是被贪欲使所使之故,不能得见出离。被苦受所觉之时,也不能了知苦受之真相,都是被瞋恚使所使之故,不得见到出离之道。至于不苦不乐受,乃为等正觉所说的,同样的他也是不能了知,终究都不能度到彼岸。)

  (如果比丘能精勤用功,以正智而不倾动的话,则对于一切受,能够以黠慧而悉能了知。能了知诸受后,在于现法,就能尽诸有漏,会依智慧而命终,而证涅槃,而不会堕落于数取趣〔众生道〕。)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二九、疾病经:本经叙述佛陀往诣诸病比丘之病床说法。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都如上说。那时,有众多的比丘,集会于迦梨隶讲堂,有好多染有疾病的比丘,均如上述那样。有差别的地方就是:「乃至圣弟子,像如是之观察的话,则对于色,会解脱,对于受想行识,会得解脱。我会说:这些人均会解脱生老病死等苦。」

  那时,世尊就说偈而说:

  智慧多闻者 非不觉诸受 若于苦乐受 分别谛明了

  当知坚固事 凡夫有升降 于乐不染着 于苦不倾动

  知受不受生 依于贪恚觉 断除斯等已 其心善解脱

  系念缘妙觉 正向待终期 若比丘精勤 正智不倾动

  于此一切受 慧者能觉知 了知诸受已 现法尽诸漏

  依慧而命终 涅槃不堕数

  (有智慧而多闻的人,并不是没有诸受的感觉。如遇苦受或乐受时,都能分别详细的了明其实相。应当要知道!这是已坚固其心之事。)

  (如果他是凡夫的话,就有了升与降的了。如了知的人,则对于乐受,并不会染着,对于苦受,也不会倾动其心。都知道受,或不受之发生,均依于贪恚觉而起的。如果断除这些贪恚而了知受的话,其心就会善解脱。要专心一意的系念(把念头集中),而缘于妙境,正向而等待临终之期。)

  (如果比丘精勤用功,以正智而不倾动的话,则对此一切受,定有黠慧,而能觉知!能了知诸受的真相后,在于现法,就能尽诸有漏,能依智慧而命终,而证涅槃,而不再堕入于数取趣〔众生〕!)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都生欢喜,作礼后,散会。

  一○三○、给孤独经:本经叙述佛为罹患疾病的给孤独长者说四不坏净,长者说已成就,佛记他得阿那含果。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

  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给孤独长者罹患疾病,身极苦痛。世尊听后,在于朝晨着衣持钵,入舍卫城去乞食。依次第乞食,而至于给孤独长者的舍宅。

  长者遥见世尊,就凭床而欲站起来。

  世尊看见后,就告诉他而说:「长者不可以起来!会增加其苦患的。」然后,世尊就坐下来,而告诉长者说:「你现在的情况如何呢?长者!你对于疾病,能忍得住吗?身体上所患的苦痛,是增,或者是损呢?(好或坏)。长者白佛说:「非常的苦啊!世尊!很难以堪忍啊!」乃至佛陀为他说苦乐舍之三受,如差摩修多罗里广说过的。……乃至苦受但增不损。

  佛陀又告诉长者说:「应当要如是而学:对于佛不坏净,对于法、僧不坏净,以及圣戒之成就。」(对于三宝的信仰要真诚不移,也就是要有绝对的信念。对于圣戒要坚持下去!)

  长者白佛说:如世尊所说的四不坏净,我有此法(表示信心不移),此法当中,有了我之分。世尊!我今对于佛不坏净,对于法、僧不坏净,对于圣戒已成就(坚持不退)。

  佛陀告诉长者说:「善哉!善哉!」佛陀于是记说长者已得证阿那含果。(不还果,三果阿罗汉)

  长者白佛说:「唯愿世尊,现在于此食斋。」那时,世尊默然许之。

  长者就教人办理种种净美的饮食,来供养世尊。世尊食后,又为长者说种种法,示教照岂D他后,就从座起而去。

  一○三一、给孤独经:本经叙述给孤独长者罹患疾病,阿难乃到其

  病床前说法。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尊者阿难,听闻给孤独长者身遭苦患,就往诣其住舍。长者遥见阿难之来临,就凭床而欲起来,……乃至为他说苦乐舍之三受,都如在前述之叉摩修多罗里广说过的……乃至苦患,但增不损。

  那时,尊者阿难,告诉长者说:「千万不可以恐怖!如果是愚痴无闻的凡夫的话,就由于不信于佛,不信于法与僧,圣戒也不具足之故,而会有了恐怖,也会怖畏命终,以及后世之苦的。你现在对于不信一事,已经断除,已经了知。对于佛已经净信具足,对于法与僧之净信也已具足,也已成就圣戒!」

  长者白尊者阿难说:「我现在怎样会有所恐怖呢?我最初在于王舍城的寒林中之丘冢间拜见世尊之时,就已得达对于佛不坏净,对于法与僧不坏净,圣戒也成就。自从那个时候以来,我家内所有的钱财,都奉献与佛,以及佛的弟子。也就是和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共同分享。」(佛教团体需要时,都尽量供给。)

  尊者阿难说:「善哉!长者!你已自己记说是须陀洹果了。」(预流,初果阿罗汉)。长者白尊者阿难说:「可就此食。」(今天是否可以接受我的供斋?)阿难尊者,乃默然而受请。

  长者就教人辨种种净美的饮食,供养阿难尊者。尊者食后,又为长者说种种之法,示教照喜他后,从座起而去。

  一○三二、给孤独经:舍利弗和阿难去慰问给孤独之病。席中演说不可着于五阴、十二处、四大等法。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尊者舍利弗,听闻给孤独长者,身遭苦患之事。听到此消息后,就对阿难尊者说:「你知闻过吗?给孤独长者,现在身遭苦患。你我当往去看病!」阿难尊者默然许之。

  那时,舍利弗尊者,和阿难尊者,共诣给孤独长者的舍宅。长者遥见舍利弗尊者时,就扶床而欲站起来,……乃至说三种受,如在叉摩修多罗里广说过的,身诸苦患,转增无损。

  尊者舍利弗告诉长者说:「应当要如是而学:不要执着于眼,不依眼界而生贪欲之识。不着于耳、鼻、舌、身、意。不着、不依于意界而生贪欲之识。不要执着于色境,不要依色界而生贪欲之识。不着于声、香、味、触、法。不依于法而生贪欲之识。不要执着于地界,不依地界而生贪欲之识。不要着于水、火、风、空、识等界,不要依识等之界而生贪欲之识。不要执着于色阴,不要依色阴而生贪欲之识。不要着于受、想、行、识等阴,不要依识等阴而生贪欲之识。」

  这时,给孤独长者,悲叹而流泪。阿难尊者就告诉长者说:「你现在怯劣了吗?」长者白阿难说:「我并不怯劣。我乃自顾念:自奉佛以来,已经二十余年,未曾听过尊者舍利弗,说这种深妙之法,如现在所听到的这种法!」

  舍利弗尊者告诉长者说:「我也是从久以来,未尝为诸长者们说过如是之法。」长者白尊者舍利弗说:「有一些居家的白衣居士,虽有

  胜信、胜念、胜乐,但是却未闻深妙之法,而生退没!善哉!尊者舍利弗!您当为这些居家的白衣居士们,说一些深妙之法,由于哀愍之故!」长者说后,并邀舍利弗们说:「尊者舍利弗!您们现在于此吃饭吧!」舍利弗等人,乃默然受请。

  长者则设种种净美的饮食,恭敬供养他们。食后,舍利弗又为长者说种种之法,示教照喜他。示教照喜后,即从座起而去。

  一○三三、达磨提离经:佛陀在达磨提离长者的病床前,讲说四不坏净,以及六念。

  达磨提离长者修多罗,也像世尊为给孤独长者初说的修多罗里所广说过的一样,第二的修多罗,也如是之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若复长者依此四不坏净后,就应修习如上述之六念(佛法僧戒施天)。所谓念如来事。……乃至念天之事。」

  长者白佛说:「世尊!有关于依四不坏净,以及修习上述之六随念,我现在都已成就。我都常修,而念如来之事……乃至念天之事。」

  佛陀告诉长者说:「善哉!善哉!你现在已自记为阿那含果的了。」(三果阿罗汉)。长者白佛说:「唯愿世尊,受我的请食供养。」那时,世尊默然受请。

  长者知佛受请后,就具备种种净美的饮食,去恭敬供养。世尊食后,又为长者说种种法,示教照喜他,之后,就从座起而去。

  一○三四、长寿经:本经叙述世尊在于长寿童子的病床前,为之说四不坏净,以及六明分之想。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有一位名叫长寿的童子,是树提长者之孙子,身体罹婴重病。

  那时,世尊听到长寿童子身染重病的消息后,在于早晨,着衣持钵,入王舍城去乞食,依次第而到了长寿童子之舍宅。长寿童子遥见世尊,就扶床,而欲站起。……乃至为之说三受,如在叉摩修多罗里广说过的,……:乃至病苦但增无损。

  世尊说:「因此之故,童子!应当要如是的修学:对于佛不坏净。对于法与僧不坏净。同时要成就圣戒。要这样的去修学!」童子白佛说:「世尊!如世尊所说的四不坏净,我现在都有修持。我常对于佛不坏净,对于法与僧不坏净,圣戒也成就。」

  佛陀告诉童子说:「你应当依四不坏净,去修习于上的六种的明分之想。那六种呢?所谓一切行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观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是。」童子白佛说:「如世尊所说的依四不坏净,修习六明分想,我现在均有成就。然而我曾作此念:『我命终后,不知我祖父树提长者当会如何呢?』」

  那时,树提长者对长寿童子说:「你对我的事,其顾虑应该要暂且停止!你现在只要听世尊之说法,要思惟忆念,可得长夜福利,安乐饶益

  这时,长寿童子说:「我对于一切诸行,都当作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观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这此厢心,都常现在前!」

  佛陀告诉童子说:「你现在已自记为斯陀含(一来)果的了。」长寿童子白佛说:「世尊!唯愿世尊住在我的舍内斋食!」那时世尊,默然许之。

  长寿童子就办种种净美的饮食,恭敬供养。供养饮食后,世尊又为童子说种种法,去示教照喜他后,就从座位起而去。

  一○三五、婆薮经:世尊在婆薮长者病床前,为之说法,而记说他为阿那含果。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波罗 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婆数长者,身遭苦患。

  这时,世尊,听闻婆薮长者,身染苦患时,就如前述之达摩提那长者修多罗里广说过的那样,也就是说:世尊曾到他的病床前,为之说法。长者也于此时,得阿那含果之记。……乃至从座起而去。

  一○三六、娑罗经:佛陀在释氏沙罗的病床前,为之说四不坏净,及五喜处。沙罗乃得斯陀含果。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迦毘罗卫国的尼拘律园中。

  那时,有一位释氏,名叫沙罗,身染疾病,非常的痿笃。

  那时,世尊听闻释氏沙罗的疾病痿笃的消息,就在于早晨着衣持钵,入迦毘罗卫国去乞食,次第而到了释氏沙罗的舍宅。释氏沙罗遥见世尊,就扶床欲站起来。……乃至说三受,如差摩迦修多罗里广说过,……乃至说他的患苦,唯有俱增而不损减。

  世尊说:「……,因此之故,释氏沙罗!应当要如是而学:对于佛不坏净,对于法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释氏沙罗白佛说:「如世尊所说的,对于佛不坏净,对于法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等法,我都有之。我都常对于佛不坏净,对于法与僧不坏净,以及圣戒成就。」

  佛陀告诉释氏沙罗说:「因此之故,你当依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修习上述之五种喜处。那五种呢?所谓念如来之事,……乃至念自己所施之法。」(佛法僧戒施)释氏沙罗白佛说:「如世尊所说的,依四不坏净,去修习五喜处,我也都有之。我都常念如来之事,……乃至念自己所施之法。」

  佛陀说:「善哉!善哉!你现在已自记为斯陀含(一来)果的了。」沙罗白佛说:「唯愿世尊,现今在我的舍内吃饭吧!」那时,世尊默然许之。

  沙罗长者就办种种净美的饮食,恭敬供养。世尊食后,又为沙罗长者说种种之法,去示教照喜后,从座起而去。

  一○三七、耶输经:本经叙述耶输长者染病,世尊到其病床前去为

  之说法,都以略说而记录下来的。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那梨聚落的曲谷精舍。

  那时,耶输长者,疾病困笃。像如是的,……乃至得阿那含果(不还,三果阿罗汉)之记,都如在达磨提那修多罗(一○三三经)里广说过的。

  一○三八、摩那提那经:摩那提那长者疾病初愈时,阿那律到其宅,长者即说他因修四念处而得愈的。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瞻婆国的竭伽池侧。

  那时,有一位长者名叫摩那提那,对一士夫说:「善男子!你到尊者阿那律之处,替我礼拜在阿那律的双足前,问讯其起居轻利,安乐住否?(替他问安)。明天通身四人,愿受我的邀请。如果接受邀请的话,你就再替我白言说:「我为一俗人,故有好多王家之事,不能得以自往去奉迎,唯愿尊者,到时,通身四人,来赴我的邀请。由于哀愍我故!」

  那时,那位男子受长者之教,就往诣尊者阿那律之处。到后,稽首礼足,而向尊者仰白而说:「尊者!摩那提那长者叫我替他向您敬礼问要:『少病少恼(无病无恼),起居轻利,住于安乐否?唯愿尊

  者,通身四人,明天日中,(中午),哀愍接受我的邀请!』」这时,尊者阿那律,乃默然受请。

  那时,那位士夫又将摩那提那长者所交代之语,向阿那律尊者说:「我是俗人,有好多王家之事,不能亲自奉迎,唯愿尊者通身四人,明天日中,受我之请,怜愍之故!」

  尊者阿那律陀说:「你且自我安心好了!我自知时到,明天一定会通身四人,往诣其舍宅的。」

  那时,那位士夫受尊者阿那律之教言,皈去白长者说:「阿梨(师父!长者!)当知我已诣尊者阿那律处,去其宣尊意了。尊者阿那律曾说:『汝且自安镇!我自知时。』」

  那位摩那提那长者,就在于其夜,办理净美的饮食。到了翌晨,又告诉那位士夫说:「你到那位尊者阿那律之处,去向他说:『时间已经到了。』」

  那时,那位士夫即受教,到了阿那律尊者之处,到后,稽首礼足,而白言说:「供具已准备好了,唯愿您知道时宜!」

  那时,阿那律尊者,着衣持钵,通身四人,诣长者之舍宅。这时,摩那提那长者,被婇女围遶,住于门内之左边,看见阿那律尊者,就举体执足敬礼,引他们进入去就座。也各别稽首其它比丘,问讯起居,然后退坐在一边。

  尊者阿那律问讯长者说:「堪忍而住于安乐吗?」长者回答说:「如是,尊者!我已堪忍安住了。先遭疾病,当时,非常的痿笃,现在已经承福而痿愈了。」

  尊者阿那律问长者说:「你是安住于那一种法而住,而能使疾病苦患,得时而除差(愈)呢?」

  长者白言而说:「尊者阿那律!我乃住于四念处(身受心法),专

  修系念之故,我身上的诸苦患,乃得时而休息(疾病已止息)的。那四念呢?所谓对于内身之身观念住,精勤方便,以正念正智,去调伏世间的贪忧。对于内身、外身、内外身,内受、外受、内外受,内心、外心、内外心,内法、外法、内外法等之法观念住,精勤方便,以正念正智,去调伏世间的贪忧。像如是的,尊者阿那律!我对于四念处系心而住之故,身上的诸苦患,得时而休息。尊者阿那律!由于安住之故,身上的诸苦患,得时休息!」

  阿那律尊者告诉长者说:「你现在自记阿那含(不还果)了!」

  那时,摩那提那长者,就用种种净美的饮食,亲自献供,自恣饱满。食后,澡漱完毕,摩那提那长者,又坐在卑床,听说妙法。阿那律尊者就为之说种种之法,示教照喜他后,从座起而去。

  一○三九、淳陀经:佛为淳陀长者说其所宗仰的不是净行,而阐述十善业之净行与不净之十恶业。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金师精舍(波婆城金师之子淳陀之奄婆园)。

  这时,有一位淳陀长者,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那时,世尊问淳陀长者说:「你现在到底是爱乐那一种沙门、婆罗门的净行呢?」(清净身口意之修行法)。

  淳陀白佛说:「有一种沙门、婆罗门,奉事于水,祭祠毘湿波天,为其执杖澡罐,而常净其手。像如是的正士,乃能善说法而说:『善男子!每月十五日,用胡麻屑、庵摩罗屑,去洗澡其头发,而修持斋

  法,被着新净的长鬘的白氎,将牛粪涂在地上,而倒卧在其上面。一位善男子,在于晨朝早起,用手触地,而作如是之言:此地为清净,我以如是之净手,去执持牛粪之团,并把生草。口中又说言:此是清净,我乃如是的清净。假若是如是的话,就为之见清净。倘若不如是的话,就永远不清净。』世尊 !像如是的像类的沙门、婆罗门,若为是清净的话,就是我所宗仰的了。」

  佛陀告诉淳陀说:「有一种黑法,就会有黑报,不净之因,就会有不净之果。负重之物,就会向下。如果是成就如此的诸恶法的话,则虽然是晨朝早起,用手触地,而唱言:他是多么的清净,那是仍然不清净的。就是不触地而说,也是同样的不清净的。执牛粪之团,并及把执生草,而唱言清净,又是同样的不净,正使他再不触这些物,仍然也是不清净的!

  淳陀!甚么叫做作黑法,就会有黑报,因不净,就会有不净之果,负荷重的就会向下,……乃至触,或者不触,均为是不净呢?淳陀!1.所谓杀生的恶业,手里会常为血腥,心常思惟以搥捶去杀害他物,而无惭无愧,而悭贪吝惜,对于一切众生,乃至昆虫,都不离开杀生之事。2.对于他人的财物,或者是聚落、空地等物,都不离开偷盗(指不与而取)。3.行诸邪淫,如父母、兄弟、姊妹、夫主、亲族、乃至授花鬘的人,像这些人自己虽以力保护自己,但是却以强的手段干与,都不离开邪淫。对于不真实之事,而4.妄语,或者在于王家,而说其为真实之家,或者在于多众聚集,而求其当言的地方,作不实之说。所谓不见而言见,见而言不见,不闻而言闻,闻而言不闻,知言而言不知,不知而言知,或因于自己,或者因于他人,或者因于财利,而知而妄语,而不舍离,就名叫做妄语。5.以两舌而乖离他人,传此而向于彼,传彼而向于此,递相破坏,使和合的人离开,使离者

  欢喜,就名叫做两舌。6.不离开恶口漫骂。如果有人以软语而说,使人悦耳心喜,方正易知,喜乐听闻无依之说,是多人所爱念,是适意,是随顺于三昧舍(定心轻爽,如舍去重物)。如果对于这些而作刚强之语的话,就是多人所厌恶的,是不令人喜爱,不适于人意,不随顺于三昧之说。像如是等语,乃不离开粗涩,就名叫做恶口。7.作绮饰而会破坏人之语,以及不适时之语,不实之语,无义之语,非法之语,不思之语,像如是等,就名叫做坏语(讲杂秽语就是坏语、绮语)。

  8.不舍离贪。所谓对于他人的财物,而生起贪欲,而说:『此物为利所有,而爱好』,而执意不舍。9.瞋恚弊恶,就是所谓心内思惟而说:『那些众生应该系缚,应该鞭鞑,应该杖打,应该杀伤。因此,而欲生他人之困难。10.不舍离颠倒的邪见,而作如是之见,如是之说:『没有甚么叫做布施,也没有甚么果报,没有甚么福利,没有甚么善行、恶行,也没有甚么善恶业的果报。没有此世,没有他世,没有父母,没有众生之生于世间。世间并没有阿罗汉之等趣、等向,所谓此世他世,而自知作证等事。也就是并没有得道的人自说甚么: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等事。』淳陀!这名叫做黑法就有黑报,不净的业因,而有不净之果,……乃至触或不触,均为是不净之事。

  淳陀!有作白法,而为白报,净业,就有净果,上升于轻仙。成就此法后,在于早晨以手触地,此就是净。我作为是净的话,也得为清净,如果不触地的话,也得清净。把执牛粪之团,手又执持生草,而作净因净果的话,则不管是执,或者是不执,都同样的可得清净。

  淳陀!甚么叫做作白法有自报,……乃至,执持或不执持,也同样的可得清净呢?所谓有人1.不杀生,而离开杀生,而舍弃刀杖,而惭

  愧,悲念一切的众生。2.不偷盗。远离偷盗,人给与你,就可取,不与你,就不可以取,净心不贪。3.不邪淫。离开一切邪淫,如父母等人力护……乃至授与一花鬘的人,均不以强力去求,均不起邪淫。4.不妄语。离开妄语,而谛审实说。5.不两舌。远离两舌。不传此而向彼,不传彼而向此,不共相破坏。离开者,要使其和合,和者使其随喜。6.不恶口。远离恶口,不刚强作语,要喜乐多人所喜乐之说。7.不坏语(绮语)。离开坏语,而谛说、时说、实说、义说、法说、见说。8.不贪。离开贪欲,不可对于他人的钱财,他人的众具物品,作为自已所有之想,而生贪着。9.不瞋。离开瞋恚。不作如是之念:要将他挝打、缚杀,作难于众人。10.不邪见。正见成就,不起颠倒之见。要认为有布施,有果报,有福利,有善恶行之果报。有此世,有父母。有众生之生死,世间有阿罗汉之在于此世、他世、现法当中自知作证而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等事。淳陀!这名叫做白法有白报,……乃至触或不触,均为是清净!」

  那时,淳陀长者,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作礼后而去。

  一○四○、舍行经:本经叙述婆罗门向佛说他们所谓之舍法。佛告以贤圣之法与律所行之舍法。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金师精舍。

  那时,有一位婆罗门,在于十五日,洗其头后,受持斋法,被新的长鬘白氎,手执生草,来诣佛所,和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后,退坐在一

  边。

  那时,佛陀告诉婆罗门说:「你洗头后,被新的长鬘的白氎,是谁的家法呢?」婆罗门白佛说:「瞿昙!是学舍法!」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甚么叫做婆罗门之舍法呢?」婆罗门白佛说:「瞿昙!像如是的在于月的十五日,洗头而受持斋法,着新净的长鬘白氎,手执生草,随着其力量之所能的去布施作福。瞿昙!这名叫做婆罗门之修行舍行!」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贤圣之法与律,所行的舍行,乃异于此种法!」婆罗门白佛说:「瞿昙!甚么叫做贤圣之法与律,所行之舍行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所谓1.离开杀生,不喜乐杀生,如前述之清净分里所广说过的:依于不杀生,而舍离杀生,……乃至如前述之清净分里所广说过的。2.离开偷盗,不喜乐于盗,依于不偷盗,舍去不与而取。3.离诸邪淫。不喜乐邪淫,依于不邪淫,而舍去非梵行。4.离开妄语。不喜乐妄语,而舍去不实之言。5.离诸两舌。不喜乐两舌,依于不两舌,而舍去别离他人之行。6.离于恶口。不喜乐于恶口,依于不恶口,而舍去粗言。7.离诸绮语。不喜乐于绮语,依于不绮语,而舍去无真义之言。8.断除贪欲,远离欲贪,依于无贪之心,而舍去爱着。9.断除瞋恚,不生起忿恨,依于无瞋恚,而舍弃那瞋恚心。10.修习正见,不起颠倒,依于正见,而舍去那邪见。婆罗门!这名叫做贤圣之法与律,所行的舍行。」

  婆罗门白佛说:「善哉!瞿昙!真是贤圣之法与律,所行的舍行。」

  那时,婆罗门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从座起而去。

  一○四一、生闻经:饿鬼道的众生可受亲族之施食,其余即均在各道受食。布施者,定会得其所施的福报。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有一位名叫生闻的梵志,来诣佛所,和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后,退坐在一边。他白佛而说:「瞿昙!我有亲族,是我极为所爱念的人,而他乃忽然命终而去。我为怀念他之故,就作信心,而布施。到底如何呢?世尊!他能够接受我的布施吗?」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并不是一向都能得到的(并不是死亡的人,统统能够得到其施)。如果你的亲族,是转生在地狱中的话,他就会得在地狱的众生之食,以活其命,而不能得到你所信施的饮食。假若转生在畜生、饿鬼、人中的话,就会得在那些众生,或人当中的饮食,而不能得到你所施之食。婆罗门!在饿鬼趣中,有一处,名叫入处饿鬼(饿鬼境)。假若你的亲族转生在那个入处饿鬼当中的话,就能得到你的施食。」婆罗门白佛说:「如果我的亲族不转生在于入处饿鬼趣当中的话,则我的信施,到底是谁会来受食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如果你所为的信施的亲族不转生于入处饿鬼趣中的话,必定会有其余的亲族知识,转生在于入处饿鬼趣中的众生,会得其食。」婆罗门白佛说:「瞿昙!假如我所为信施的亲族不转生于入处饿鬼趣中,更没有其余的亲族知识,转生于入处饿鬼趣中的话,则此信施之食,到底会有谁来应食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假如你所为信施的亲族知识,不转生于入趣

  饿鬼趣申,又没有诸余的知识转生于饿鬼道的话,则一旦信施的话,就会自得其福。那布施者所作的为之信施,布施者,定不会失去其达嚫。」(斋食之后,施僧以财物,就叫做达嚫。僧对于其施物,欲报之而说法,也叫做达嚫。是转财施而为法施之意。)

  婆罗门白佛说:「为甚么布施的人行布施,而布施的人会得那达嚫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道:「有一个人,杀生行恶,其手都常血腥,乃至行十不善的业迹,如在淳陀修多罗里广说过的。而又施诸沙门、婆罗门,乃至贪穷的人,乞士等,悉与钱财、衣被、饮食、灯明,以及诸庄严具。婆罗门!那位恩惠给人的施主,假若犯戒,而转生在象中的话,就会以他从前曾布施给沙门、婆罗门之钱财、衣被、饮食,乃至庄严众具之故,虽然生在象中,也得享受他布施人的果报-衣服、饮食……乃至种种庄严众具。

  如果又生在牛马驴骡等种种畜生趣中的话,也能以他本施惠给人的功德,悉受其果报,会随着他转生之处,所应受用的,都能得到。婆罗门!如果施主又持戒,而不杀生、不偷盗,……乃至正见,布施诸沙门、婆罗门,乃至乞士等人之钱财、衣服、饮食,乃至灯明的话,则能缘此功德,而生在于人道之中,坐受其报-衣被、饮食,乃至灯明众具。

  又次,婆罗门!如果又是持戒而往生天上的话,则由于他的诸惠施,而在天上受报-财宝、衣服、饮食,乃至庄严的众具。婆罗门!这名叫做布施者行布施,布施者受达嚫,果报不会白白的失去!」

  那时,生闻婆罗门,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从座起而去。

  一○四二、鞞罗经:本经叙述行十不善业之.改,而堕于地狱,行十善业之故,上趣于天上等,乃至得四果。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在于拘萨罗国的人间游行,住锡于鞞罗磨聚落之北的身恕林之中。

  转罗磨聚落的婆罗门长者,听到世尊住于该聚落之北方的身恕林中,听后,就共相招集其同类,而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而白佛说:「世尊!到底是甚么因,甚么缘,而有了众生,在其身坏命终之时,会生在于地狱之中呢?」

  佛陀告诉诸婆罗门长者们说:「行非法之行,行危崄之行的因缘之故,在其身坏命终之后,会生在于地狱之中。」诸婆罗门长者白佛说:「到底是行甚么非法之行,行甚么危崄之行,身坏命终后,会转生于地狱中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长者们说:「由于杀生,……乃至邪见,也就是具足了十不善业的因缘之故。婆罗门!这就是非法之行、危崄之行,身坏命终后,就会生在地狱之中」。

  婆罗门白佛说:「由于甚么因缘,诸众生们,在其身坏命终后,会得往生于天上呢?」佛陀告诉婆罗门长者说:「如果行法行,行正行的话,则由于此因缘之故,在其身坏命终之后,会得往生于天上。」

  又问:「世尊!到底是行甚么法行,甚么正行的话,在其身坏命终之后,会得往生于天上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长者们说:所谓离开杀生,……乃至正见,也就是行十善业迹的因缘之故,在其身坏命终之后,会得往生于天上。婆罗

  门长者们!如果有人行此法行,行此正行的话,则他如果欲求转生于剎帝利的大姓之家,或婆罗门大姓之家,或居士大姓之家的话,都能得以往生其处。为甚么呢?因为由于行法行、正行的因缘之故。」

  如果又欲求生于四天王、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天,都能得以往生其处。为甚么呢?因为行法行、正行之故。如行净戒的话,则其心所愿,悉能自然而得。

  又如果行如是之法行、正行的话,则欲求生梵天,也能得以往生其处。为甚么呢?因为由于行正行、法行之故。如持戒清净,心离爱欲的话,其所愿必定能得。

  又如果欲求往生于光音天、遍净天,乃至阿伽尼咤天(有顶天,三界顶)的话,也是如是。为甚么呢?因为他乃持戒清净,心离欲之故。

  又如果欲求离欲,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乃至第四禅具足而住的话,悉得成就。为甚么呢?因为由于他行法行、正行之故。如持戒清净,心离爱欲的话,则所愿必得。

  欲求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的话,都能得以达到。为甚么呢?因为由于行法行、正行之故。如持戒清净,心离爱欲的话,则所愿必得。

  欲求断三结,而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无量的神通,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都均能证得。为甚么呢?因为由于行法行、正行之故。如持戒、离欲的话,则所愿都必能证得!」

  那时,婆罗门长者们,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作礼后,离去。

  一○四三、鞞罗磨经:鞞罗磨聚落的婆罗门长者,向佛请问生地,乃至生天的因缘。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在于拘萨罗国的人间游行,住锡于鞞罗磨聚落的北方之身恕林中。

  那时,鞞罗磨聚落中的婆罗门长者,听闻世尊住在于鞞罗磨聚落的身恕林之中,听此消息后,就乘白马车,率很多的仆从,持执金柄的伞盖,金的澡瓶,离开鞞罗磨聚落,往诣身恕林。到了道口时,就下车步进而入于园门,至于世尊之前,面相问讯慰劳后,就退坐在一边,白佛而说:「瞿昙!到底是甚么因,甚么缘。有人会在其命终之时,转生于地狱中,乃至往生于天上界呢?」都如上的修多罗里广说过的。

  那时,鞞罗磨婆罗门听佛所说,乃欢喜随喜,从座起而去。

  一○四四、鞞纽多罗经:佛说自通之法,而说七戒,和对于三宝之不坏净,成就即得须陀洹而不堕恶道。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在于拘萨罗国的人间游行,而至于鞞纽多罗聚落之北方的身恕林中而住。

  鞞纽多罗聚落的长者,听闻世尊住于聚落之北的身恕林中,听后,

  共相招引,往诣身恕林,到世尊之处,面相慰劳后,退坐在一边。

  那时,世尊告诉婆罗门长者们说:「我当为你们阐说自通之法。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甚么叫做自通之法呢?所谓圣弟子,应作如是而学:我应作此念:『如果有人欲来杀我的话,是我所不喜之事。我若所不喜的话,则对方同样的也是不喜。那么,为甚么要杀他呢?作此觉察后,受不杀生之戒,而不喜乐杀生之事,都如前面说过的。其次,我若不喜他人来偷盗我的财物,别人也同样的不喜乐。那么,我为甚么要盗他的财物呢?因此之故,持不盗之戒,而不乐于偷盗之事,都如前说。其次,我既不喜欢他人来侵犯我妻,他人同然也一样的不喜人家去侵犯其妻。那么,我现在为甚么要侵犯他人的妻妇呢?因此之故,受持不他淫戒,都如前说。甚次,我尚不喜乐被人所欺骗,他人也同样的不喜别人欺骗他。那么,为甚么要欺骗他呢?因此之故,受持不妄语之戒,都如前说。又次,我尚不喜他人离间我的亲友,他人也如是。那么,我现在为甚么要离间他人的亲友呢?因此之故,不行两舌之恶业。其次,我尚不喜他人对我有所粗言,他人也是同样的不喜别人对他发出粗语。那么,为甚么要对于他人起骂辱的粗语呢?因此之故,对于他人不行恶口之业,都如前说。又次,我尚不喜他人所作的绮语,他人也是同样的不喜别人对他之绮语。那么,为甚么对于他人要作绮语呢?因此之故,对于他人,则不施行绮语,都如前说。像如是的七种,名叫圣戒。

  其次,又对于佛,不坏净成就,对于法与僧之不坏净成就,圣戒成就,就名圣弟子四不坏净成就。自能于现前观察而能自记说:我对于地狱之缘已尽,对于畜生、饿鬼之缘已尽,对于一切恶趣之缘已尽,已得须陀洹,已不会再堕入于恶趣法。决定正向于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极七返有),就能究竟苦边。

  那时,鞞纽多罗聚落的婆罗门长者,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从座起而去。

  一○四五、随类经:相习近法,如行十不善法的,都和行十不善法之人相习近。行十善法的人,都和行十善的人相习近。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相习近之法。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当会为你们阐说。甚么叫做相习近之法呢?所谓杀生者和杀生者相习近,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恚、邪见等人,各各都会随类而更相习近。喻如不净之物,乃和不净之物自相和合那样。像如是的,那杀生的和杀生的,……乃至邪见的,和邪见的自相习近。像如是,比丘!那些不杀生的,则和不杀生的相习近,……乃至正见的人,则和正见的人更相习近。喻如净物和净物,自相和合,由乳而生酪,由酪而生酥,由酥而生醍醐,醍醐则自相和合。像如是的,不杀生的和不杀生的更相习近,……乃至正见和正见更相习近,就名叫做比丘之相习近之法。」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四六、蛇行经:本经叙述十不善业为蛇行法,会堕入地狱畜生之行,十善业则非蛇行法,为生人天之行。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蛇行法。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之!当会为你们阐说。甚么叫做蛇行法呢?所谓杀生恶行,手常血腥,……乃至十不善业迹,如前述之淳陀修多罗里广说过的。他当于那时,会为身蛇行、口蛇行、意蛇行。他像如是的身口意都行蛇行之后,就会在其应报的二趣当中,向各一一之趣而去。如地狱趣,如畜生趣是。蛇行的众生,就是所谓蛇、鼠、猫、狸等,腹行的众生(如无脚的,以腹而行,四脚的则以伏地而行),这叫做蛇行法。

  甚么叫做非蛇行法呢?所谓不杀生,……乃至正见,如前淳陀修多罗之十善业迹,广说过的,就名叫做非蛇行法。如身非蛇行、口非蛇行、意非蛇行的话,就会在于其应报的二趣,往生于各一一之趣。或天上,或人中,这名叫做非蛇行法。」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四七、圆珠经:十不善业而堕恶趣,如圆珠掷着于空中,落地流转,不一定处。反之,像如意珠,落地则安。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恶业因、恶心因、恶见因。像如

  是的众生,身坏命终之后,必定会堕于恶趣泥犁(地狱)之中。譬如圆珠,掷着于空中,落地后会流转那样,不一处住(暂不停住于一处)。像如是的,由于恶业因、恶心因、恶见因,而身坏命终之后,必定会堕落于地狱之中,并没有固定的住处。

  甚么叫做恶业呢?所谓杀生,……乃至绮语,都如上广说,就名叫做恶业。甚么叫做恶心呢?所谓贪心、恚心,都如上广说,就名叫做恶心。甚么叫做恶见呢?所谓邪颠倒,都如上广说,就名叫做恶见。这些均名恶业因、恶心因、恶见因,其身坏命终之后,必定会转生于恶趣泥犁之中。假如为善业因、善心因、善见因的话,则身坏命终之后,必定会生于善趣──天上。

  婆罗门!甚么叫做善业呢?所谓离杀生、不喜乐于杀生,……乃至不绮语,就名叫做善业。甚么叫做善心呢?所谓不贪、不恚,就名叫做善心。甚么叫做善见呢?所谓正见不颠倒,……乃至见不受后有,就名叫做善见。这些名叫善业因、心善因、见善因,其身坏命终之后,得生天上。譬如四方的摩尼珠(如意珠),掷着于空中,则随堕而随安。像如是的,会在于那三善因所在之处而受生,随处则安。」

  佛说如是之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四八、圆珠经:十恶业会堕入地狱,如生人中,也会受其应报。反之则会受其善报。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杀生的人,多习多行的话,就会生在于地狱中。假若生在人中时,也必定会得短寿。如对于不与取(偷盗)多习多行的话,就会生于地狱中。如生在人中时,想得钱财,也是多难之事。对于如邪淫,多习多行的话,就会生于地狱中。假若生于人中时,则其所有的妻室,会被人所企图。如对于妄语,多习多行的话,就会生于地狱中。假若生于人中时,定会多被他人所讥论。如对于两舌,多习多行的话,就会生于地狱中。假若生于人中时,会被亲友乖离。如对于恶口,多习多行的话,就会生于地狱中。假若生于人中时,就会常闻丑声。如对于绮语,多习多行的话,就会生于地狱之中。假若生于人中时,其言都没有信用。

  对于贪欲,如多习多行的话,就会生于地狱中。假若生在人中时,会增长其贪欲。对于瞋恚,多习多行的话,就会生于地狱之中。假若生在人中时,定会增长其瞋恚。对于邪见,而多习多行的话,就会生在于地狱之中,假若生在于人中的话,定会增长其愚痴。

  如果对于离开杀生,去修习,多多的修习的话,就会得生于天上。假若生在人中时,必定会得长寿。如对于不偷盗,去修习,多多的修习的话,就会得生天上。假若生在人中的话,则钱财会不丧失(不缺欠)。如对于不邪媱之行,去修习,多多的修习的话,就会得生天上。假若生在人中的话,则妻室会循良。如对于不妄语,去修习,多多的修习的话,就会生在于天上。假若生在人中的话,则不会被人讥论。如对于不两舌,去修习,多多的修习的话,就会得生天上。假若生在人中的话,则亲友会很坚固。如对于不恶口,去修习,多多的修习的话,就会生在于天上。假若生在于人中的话,则会常闻妙音。如对于不绮语,去修习,多多的修习的话,就会得生于天上。假若生在人中的话,则言见信用。

  如对于不贪欲,去修习,多多的修习的话,就会得生于天上。假若生在人中的话,就不会增长爱欲。如对于不瞋恚,去修习,多多的修习的话,就会得生于天上。假若生在人中的话,就不会增长瞋恚。如对于正见,去修习,多多的修习的话,就会得生天上。假若生在人中的话,就不会增长愚痴。」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四九、三因经:本经叙述十不善业乃以贪恚痴为因,十善业乃以不贪、不恚、不痴为因而生。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杀生有三种。所谓从贪欲而生之故,从瞋恚而生之故,从愚痴而生之故。……乃至邪见,也有三种。如从贪而生,从恚而生,从痴而生。离杀生也有三种。由于不贪而生,不恚而生,不痴而生。……乃至离邪见也有三种。如由于不贪而生,不恚而生,不痴而生。」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五○、出不出法经:本经叙述禁制十不善行,为之出法。不禁制而为十恶业,就是不出法。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所谓有出法(十善业)与出不出法(十恶业)。甚么叫做出法,出不出法呢?就是说:不杀生乃超出于杀生,……乃至正见,乃超出于邪见。」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五一、彼岸此岸经:本经叙述十不善业为此岸,十善业为彼岸。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有一位名叫生闻的婆罗门,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他白佛而说:「瞿昙!所说的此岸、彼岸,到底甚么是此岸?甚么是彼岸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杀生的话,就是此岸。不杀生的话,就是彼岸。邪见就是所谓此岸,正见就是所谓彼岸。」

  那时,世尊即说偈而说:

  少有修善人 能度于彼岸 一切众生类 驱驰走此岸

  于此正法律 观察法法相 此等度彼岸 摧伏死魔军

  (难得有少数的人,能渡过彼岸。一切的众生类,都驱驰于此岸。)

  (如果对于此法与律,能观察法之法相的话,则像这类的众生就能渡过于彼岸,而能摧伏死魔之军。)

  那时,生闻婆罗门,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从座起而去。

  像如是的,异比丘所问、尊者阿难所问、佛问诸比丘等三经,也如上之说。

  一○五二、真实法经:本经叙述十不善业是恶法,十善业为真实法。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恶法,有真实之法。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当会为你们解说。甚么叫做恶法呢?所谓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恚、邪见,就名叫做恶法。甚么叫做真实法呢?所谓离杀生,……乃至正见,就名叫做真实之法。」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五三、恶法经:自行不善业为恶法,又叫人作,更为恶法。自行善为真实法,又叫人行善为真实真实法。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恶法、恶恶法,有真实法、真实真实法。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之!当会为你们解说。甚么叫做恶法?所谓杀生,……乃至邪见,就名叫恶法。甚么叫做恶恶法呢?所谓自己杀生,同时也教人而使人杀生,……乃至自起邪见,又将邪见教人叫人去行邪见,就名叫做恶恶法。甚么叫做真实法呢?所谓不杀生,……乃至正见,就名为真实法。甚么叫做真实真实法呢?所谓自己不杀生,也教人不杀生,乃至自行正见,又将正见教人,使人行正见,就名叫做真实真实法。」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五四、善男子经:本经叙述行十不善业为不善男子,行十善业为善男子。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不善男子与善男子。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现在当会为你们解说。甚么叫做不善男子呢?所谓杀生者,……乃至邪见者,就名叫做不善男子。甚么叫做善男子呢?所谓不杀生,……乃至正见,就名叫做善男子。」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五五、十法经:行不善法为不善男子,更教人行,为不善男子中之不善男子。反之,为善男子,为善男中之善男子。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不善男子和不善男子中之不善男子。也有善男子和善男子中的善男子。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之!当会为你们解说。

  甚么叫做不善男子呢?所谓杀生,……乃至邪见者,就名叫做不善男子。甚么叫做不善男子中之不善男子呢?所谓手自杀生,也教人而使人杀生,……乃至自行邪见,也教人使人行邪见,就名叫做不善男子中之不善男子。

  甚么叫做善男子呢?所谓不杀生,……乃至正见者,就名为善男子。甚么叫做善男子中之善男子呢?所谓自己不杀生,也教人不杀生,……乃至自行正见,又将正见教人而使人行正见,就名叫做善男子中之善男子。』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五六、十法经:行十恶业,如铁鉾钻水,死后必堕,行十善业如铁鉾仰钻虚空,死后必升!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成就十法的话,就如拿铁鉾去钻水一样,身坏命终后,就会堕下而入于恶趣泥梨(地狱)里。那十法呢?所谓杀生,……乃至邪见。假若成就十法的话,则譬如以铁鉾仰钻虚空一样,身坏命终后,会上生天上。那十法呢?所谓不杀生,……乃至正见。」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五七、二十法经:如行自作与教他作之二十不善法必堕,反之,则必上升!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成就二十法的话,就如以铁鉾去钻水一样,身坏命终后,会下生恶趣泥梨中。那二十法呢?所谓自手杀生,教人而使人杀生,……乃至自行邪见,又用邪见,教人而使人行邪见,就名叫做二十法成就。如用铁鉾去钻水那样,身坏命终后,会下生于恶趣泥梨之中。

  又有二十法成就。喻如以铁鉾仰钻虚空那样,身坏命终后,必定会上生天上。那二十法呢?所谓不杀生,也教人不杀生,……乃至自行正见,又用正见去教人,使人行正见,就名叫做二十法成就。喻如用铁鉾去仰钻虚空那样,身坏命终后,必定会上生天上。」

  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五八、三十法经:本经叙述自作十不善业,也教他作,同时也赞叹的话,必堕地狱。反之即生天上。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三十法成就的话,就如以铁鉾去钻水那样,身坏命终后,会下生于恶趣泥梨中。那三十法呢?所谓亲自以手杀生,教人而令其杀生,以及赞叹杀生,……乃至自行邪见,又用邪见教人,使其行邪见,同时又赞叹行邪见者,就名三十法。喻如以铁鉾去钻水那样,身坏命终后,必定会下生于恶趣泥梨中。

  又有三十法成就者,即如用铁鉾去钻虚空那样,身坏命终之后,必定会上生天上。那三十法呢?所谓自不杀生,也教人不杀生,同时又常时赞叹不杀生的功德,……乃至自行正见,又用正见教人令行正见,又常赞叹正见的功德,就名叫做三十法成就。喻如用铁鉾去钻虚空那样,身坏命终之后,必定会上生天上。」

  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五九、四十法经:如自作十不善业、又教人作、又赞叹、又随喜的话必堕地狱,反之则生天上。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十法成就的话,就如用铁枪投入水中那样,身坏命终后,必定会下生于恶趣泥梨之中。那四十法呢?所谓用手亲自杀生,又教人而使人杀生,又赞叹杀生,又见人杀生则心会随之而欢喜,……乃至自行邪见,教人而使人行邪见,赞叹邪见,见人行邪见时,则心也会随之而欢喜,就名叫做四十法成就。喻如用铁枪投入于水那样,身坏命终之时,必定会下生于恶趣泥梨之中。

  有四十法成就的话,即如用铁枪去钻虚空那样,身坏命终之后,会上生于天上。那四十法呢?所谓不杀生,也教人不杀,口常赞叹不杀的功德,见不杀的人,其心就会随之而欢喜,……乃至自行正见,教人而使人行正见,也常赞叹正见的功德,以及见人行正见即心会随之而欢喜,就名叫做四十法成就。喻如用铁枪去钻虚空那样,身坏命终后,必定会上生天上。」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六○、法非法苦经:此经叙述十善业为正法,十不善业为非法。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非法,有正法。你们要谛听!听

  后要善思念!当会为你们解说。那些为非法呢?所谓杀生,……乃至邪见,就名叫做非法。那些为正法呢?所谓不杀生,……乃至正见,就名叫做正法。」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六一、非律、圣律经:本经叙述十不善业是非律,十善业是正律。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非律,有正律。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当会为你们解说。那些为非律呢?所谓杀生,乃至邪见,就名叫做非律。那些为正律呢?所谓不杀生,……乃至正见,就名叫做正律。」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非律、正律之经一样,像如是的非圣,以及圣,不善,以及善,非亲近、亲近,非善哉、善哉,黑法、白法,非义、正义,卑法、胜法,有罪法、无罪法,弃法、不弃法,等,一一之经,均如上说。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七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