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杂阿含经新译 第十八卷

  杂阿含经新译 第十八卷

  四九○、阎浮车经:本经叙述出家难,出家而乐道难。有八正道,修之,就能得漏尽。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摩竭提国,那罗聚落(舍利弗的出生地)。

  那时,尊者舍利弗,也在于摩竭提国的那罗聚落。

  这时,有一位由外道出家,名叫阎浮车的人,是舍利弗的旧善知识(南传注为舍利弗之甥),来诣舍利弗。他向舍利弗问讯,共相慰劳后,就退坐在一边。他曾请问舍利弗说:「在贤圣之法与律当中,甚么最为难事呢?」

  舍利弗告诉阇浮车说:「唯有出家为难事」。阇浮车问说:「为甚么出家为难事呢?」舍利弗回答说:「因为爱乐出家的生活是一件难事」。阎浮车问说:「为甚么喜爱出家的生活很难呢?」舍利弗回答说:「因为喜爱常修善法为难事。」阎浮车又问说:「舍利弗!是否有甚么道,有甚么指向,可使人修习,多多的修习,依此而常修的话,善法就能增长吗?」

  舍利弗回答说:「有的。所谓八正道。就是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阎浮车说:「舍利弗!您所说

  的,确实是善道,确实是善向。如果修习,而多多的修习的话,则依此而能对于诸善法常修习增长。舍利弗!出家而常修此八正道的话,不久就能疾得尽诸有漏。」

  这时,二位正士相互论议后,就各从座位站起而离去。

  像如是的,和阎浮车所问的同比类的经,序说为四十经(实收为三十六经,可见有脱落之处)。

  2.阎浮车经(在于世间的善说法者,和正向者,及善逝者是甚么?答谓:八正道。

  阎浮车问舍利弗说:「甚么为善说法的人?甚么为之世间的正向?为甚么名叫世间的善逝呢?」

  舍利弗说:「如果说法而能调伏欲贪,调伏瞋恚,调伏愚痴的话,就名叫做世间的善说法者。如果向于调伏欲贪,向于调伏瞋恚,向于调伏愚痴的话,就名叫做正向。如果贪欲已灭尽而无余,己如实而知断,瞋恚瞋恚、愚痴也已尽而无余,已如实而知断的话,就名叫做善逝。」阎浮车又问:「舍利弗!是否有道,有向,可以依之而修习,多多的修习,就能生起善断的吗?」舍利弗说:「有的!所谓八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

  这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各从座起而去。

  3.阎浮车经(贪瞋痴之灭尽,就是涅槃

  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涅槃,到底甚么叫做涅槃呢?」

  舍利弗说:「所谓涅槃,就是将贪欲永远灭尽,瞋恚永远灭尽,愚痴永远灭尽,一切诸烦恼都永远灭尽,就名叫做涅槃。」又问:「舍利弗!是否有一种道,有一种正向,可依之而修习,多多的修习,就能得涅槃的吗?」舍利弗说:「有的。所谓八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

  这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各从座起而去。

  4.阎浮车经(问有关于出家在世尊前修梵行的理由。

  阎浮车问舍利弗说:「为甚么缘故,投在于沙门瞿昙那里去出家,去修梵行呢?」

  舍利弗说:「为了断灭贪欲之故,为了断灭瞋恚之故,为了断灭愚痴之故,才会投在于沙门瞿昙之处,去出家修梵行的。」阎浮车又问:「舍利弗!是否有一种道,有一种向,使人修习,多多的修习,则能得以断除贪欲、瞋恚、愚痴的吗?」舍利弗说:「有的,所谓八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

  这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各从座起而去。

  5.阎浮车经(说明八正道为灭有漏之道。

  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有漏之灭尽,到底甚么是有漏之灭尽呢?」

  舍利弗说:「有漏就是三种有漏:(1)欲有漏(2)有有漏(3)无明有漏。对于此三种有漏之欲,如果灭尽无余的话,就名叫做有漏之灭尽(无漏)。」阎浮车又问:「舍利弗!是否有那一种道,有那一种向,可以依之而修习,多多的修习,就能得到漏尽吗?」舍利弗答说:「有的,所谓八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

  这时,二位正士相互论议后,就各从其座起而去。

  6.阎浮车经(贪瞋痴灭尽为阿罗汉,八正道为向其道。

  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阿罗汉,到底甚么名叫阿罗汉呢?」

  舍利弗说:「如果贪欲已断除无余,瞋恚已断除无余,愚痴已断除无余,名叫阿罗汉。」阇浮车又问:「舍利弗:到底有那一种道,那一种向可使人修习,多多的修习,就能得到阿罗汉的吗?」舍利弗说:「有的,所谓八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

  这时,二位正士相互论议后,就各从其座起而去。

  7.阎浮车经(内容和前经同,只将已断,改为永尽耳。

  阎浮车间舍利弗说:「所谓阿罗汉者,到底为甚么名叫阿罗汉者呢?」

  舍利弗说:「如果贪欲永远灭尽而无余遗,瞋恚、愚痴,永远灭尽芜余遗的话,就名叫阿罗汉者。」阎浮车又问:「到底有那一种道,那一种向,能使人修习,多多的修习的话,就能得到阿罗汉者呢?」舍利弗说:「有的,所谓八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

  这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就各从座起而去。

  8.阎浮车经(有关于无明,与灭除无明之道,皈于八正道。

  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无明,到底甚么叫做无明呢?」

  舍利弗说:「所谓无明者,就是对于前际无知,对于后际无知,对于前、后、中等际都无知。对于佛法僧三宝无知,对于苦集灭道也无知。对于善、不善,无记都无知。对于内无知,对于外也无知。如果像这样的,对于彼彼事(各种事情)无知,而闇障的话,就名叫做无明。」阎浮车告诉舍利弗说:「这就是大闇之积聚。」然后又问:「舍利弗!到底有那一种道,那一种向,使人修习,多多的修习,就能断除无明的吗?」舍利弗说:「有的,所谓八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

  这时,二位正士互相议论后,就各从座起而去。

  9.阎浮车经(说明为有关于有漏,略说如前述。

  阎浮车又问舍利弗尊者说:「所谓有漏,甚么叫做有漏呢?」如前面(第四)所说的!

  10.阎浮车经(说明有就是欲、色、无色之三有。

  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有,到底甚么为有呢?」

  舍利弗说:「有就是所谓三有,也就是欲有、色有、无色有」。阎浮车又问:「舍利弗!是否有那一种道,有那一种向,可使人修习,多多的修习,就能断此有的吗?」舍利弗说:「有的,所谓八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

  这时,二位正士,相互论议后,各从座起而去。

  11.阎浮车经(说明有身就是五受阴。

  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有身,到底甚么是有身呢?」

  舍利弗说:「有身者就是五受阴。甚么叫做五受阴呢?所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阎浮车又问:「舍利弗!是否有一种道,有一种向,可使人断此有身的吗?」舍利弗说:「有的,所谓八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

  这时,二位正士互相议论后,各从座起而去。

  12.阎浮车经(说明生苦等菩,以八正道可断之。

  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苦者,到底甚么为苦呢?」

  舍利弗说:「苦者,就是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所求不得苦。略说为之五受阴苦,就名叫做苦。」阎浮车又问:「舍利弗:是否有那一种道,有那一种向,可使人断此苦的吗?」舍利弗说:「有的,所谓八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

  这时,二位正士相互论议后,各从座起而去。

  13.阇浮车经(说明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仍以八正道可断。

  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流者,甚么叫做流呢?」

  舍利弗说:「流者,所谓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又问:「舍利弗!是否有那一种道,有那一种向,可使人修习,多多的修

  习,而能断此流的吗?」舍利弗说:「有的,所谓八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

  这时,二位正士相互论议后,各从座起而去。

  14.阎浮车经(简述所谓扼,而指和前经同。

  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扼者,到底甚么为扼呢?」

  舍利弗说:「扼者,乃如在流之处所说的。」

  15.阎浮宰经(说明有欲、我、见、戒之四取,以八正道可断。

  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取者,到底甚么为取呢?」

  舍利弗说:「取者,就是四取。所谓,欲取、我取、见取、戒取」。又问:「舍利弗!有那一种道,有那一种向,可使人修习,多多的修习,就能断此取的吗?」舍利弗说:「有的,所谓八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

  这时,二位正士相互论议后,各从座起而去。

  16.阎浮车经(说明欲贪、瞋恚、戒取、我见之四缚。

  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缚者,甚么叫做缚呢?」

  舍利弗说:「缚者,就是四缚,所谓贪欲缚、瞋恚缚、戒取缚、我见缚。」又问:「舍利弗!有那一种道,有那一种向,可使人修习,多多的修习,就能断此缚的吗?」舍利弗说:「有的,所谓八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

  这时,二位正士相互论议后,各从座起而去。

  17.阎浮车经(说明爱、恚、慢、无明、见、他取、疑、嫉、悭之九结。

  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结者,甚么叫做结呢?」

  舍利弗说:「结者,就是九结。所谓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见结、他取结、疑结、嫉结、悭结。」又问:「舍利弗!有那一种

  道,有那一种向,可使人修习,多多的修习,就能断此结的吗?」

  舍利弗说:「有的,所谓八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

  这时,二位正士相互论议后,各从座起而去。

  18.阎浮车经(说明贪、瞋、有爱、慢、无明、见、疑之七使。

  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使者,甚么叫做使呢?」

  舍利弗说:「使者,就是七使。所谓贪欲使、瞋恚使、有爱使、慢使、无明使、见使、疑使」。又问:「舍利弗!有那一种道,有那一种向,可使人修习,多多的修习,就能断此使的吗?」舍利弗说:「有的,所谓八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

  这时,二位正士相互论议后,各从座起而去。

  19.阎浮车经(可爱之色等五欲,唯可觉想思惟,而非可欲。

  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欲,甚么叫做欲呢?」

  舍利弗说:「欲者,所谓被眼所识之色,觉得可爱乐而念念不忘,也就是染着于色。至于被耳所识之声,被鼻所识之香,被舌所识之味,被身所识之触,都认为可爱乐,而念念不忘,而染着于触等。阎浮车!此功德(为对境之义。所谓对于五尘之德性、性质),并不是欲(欲不在于尘境,乃在于心),唯可以觉想思惟耳。」

  这时,舍利弗,即说偈说:

  非彼爱欲使 世间种种色 唯有觉想者 是则士夫欲

  彼诸种种色 常在于世间 调伏爱欲心 是则黠慧者

  (所谓欲,并不是在于外面的对境里,乃在于内心的爱欲,也就是心随境而生烦恼〔使〕。对于世间的种种色境,惟有觉想,就是士夫之欲)

  (那些种种的色境,都常在于世间,在诱惑人。如能调伏吾人的爱欲之心的话,就是所谓有黠慧的人!)

  阎浮车又问:「舍利弗!是否有那一种道,那一种向,可使人修习,多多的修习,就能断此欲的吗?」舍利弗回答说:「有的,所谓八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

  这时,二位正士相互论议后,各从座起而去。

  20.阎浮车经(说明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等五盖。

  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盖者,甚么叫做盖呢?」

  舍利弗说:「盖者有五盖。所谓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又问:「舍利弗!有那一种道,有那一种向,可使人修习,多多的修习,就能断此五盖的吗?」舍利弗回答说:「有的,所谓八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

  这时,二位正士相互论议后,各从座起而去。

  21.阎浮车经(说明断除三结为之苏息。以八正道能断。

  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苏息者,甚么叫做苏息呢?」

  舍利弗说:「苏息者,所谓断三结。」又问:「舍利弗!有那一种道,那一种向,可使人修习,多多的修习,就能断此三结的吗?」舍利弗回答说:「有的,所谓八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

  这时,二位正士相互论议后,各从座起而去。

  22.阎浮车经(和前经同,所谓断二百扣名叫得苏息。

  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得苏息者,甚么叫做得苏息呢?」

  舍利弗说:「得苏息者,所谓三结已断尽,已如实而知。」又问:「有那一种道,有那一种向,可使人断此结的吗?」舍利弗回答说:「有的,所谓八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

  这时,二位正士相互论议后,各从座起而去。

  23.阎浮车经(说明永尽贪、瞋、痴为之得上苏息。

  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得上苏息,到底甚么为之得上苏息

  呢?」

  舍利弗回答说:「得上苏息者,所谓贪欲永尽,瞋恚、愚痴永尽,就名叫做得上苏息。」又问:「舍利弗!有那一种道,有那一种向,可使人修习,多多的修习,就能得到上苏息吗?」令利弗回答说:「有的,所谓八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

  这时,二位正士相互论议后,各从座起而去。

  24.阎浮车经(说明贪、瞋、痴永尽无余,为之得上苏息处。

  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得上苏息处,到底甚么叫做得上苏息处呢?」

  舍利弗说:「得上苏息处者,就是贪欲已断灭,已如实而知,已永尽无余。瞋恚、愚痴也已断灭,已如实而知,己永尽无余。这就是得上苏息处。」又问:「舍利弗!是否有那一种道,有那一种向,可使人修习,多多的修习,就能得到上苏息处的吗?」舍利弗说:「有的,所谓八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

  这时,二位正士相互论议后,各从座起而去。

  25.阎浮车经(说明断尽五下分结为之清凉。

  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清凉,到底甚么叫做清凉呢?」

  舍利弗说:「清凉者,就是五下分结巴灭尽之义。所谓身见、戒取见、疑、贪欲、瞋恚。」又问:「是否有那一种道,那一种向,可使人修习,多多的修习,而断此五下分结,而得清凉的吗?」

  舍利弗说:「有的,所谓八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

  这时,二位正士相互论议后,各从座起而去。」

  26.阎浮车经(说明已知五下分结永尽,就名叫清凉。

  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得清凉,到底要怎么才能得清凉呢?」

  舍利弗说:「五下分结巴灭尽,已如实而知,就名叫做得清凉。」

  又问:「舍利弗!是否有那一种道,那一种向,可使人修习,多多的修习,就能得清凉的吗?」舍利弗说「「有的,所谓八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

  这时,二位正士相互论议后,各从座起而去。

  27.阎浮车经(贪瞋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无余,为上清凉。

  阎浮宰问舍利弗说:「所谓上清凉者,甚么叫做上清凉呢?」

  舍利弗说:「上清凉者,所谓贪欲永尽无余,瞋恚志、愚痴永尽无余,一切烦恼永尽无余,就名叫做上清凉。」又问:「是否有那一种道,那一种向,可使人得此上清凉的吗?」舍利弗说:「有的,所谓八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

  这时,二位正士相互论议后,各从座起而去。

  28.阎浮车经(贪瞋痴永尽,如实而知己断诸烦恼,为得上清凉。

  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得上清凉,到底甚么名叫得上清凉呢?」

  舍利弗说:「得上清凉者,所谓贪欲永尽无余,已经断灭,巴如实而知。瞋恚、愚痴也永尽无余,已经断灭,已经如实而知,就名叫做得上清凉。」又问:「舍利弗!是否有那一种道,那一种向,可使人得此上清凉的吗?」舍利弗说:「有的,所谓八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

  这时,二位正士相互论议后,各从座起而去。

  29.阇浮车经(欲爱、色爱、无色爱,仍以八正道可断灭。

  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爱者,甚么叫做爱呢?」

  舍利弗说:「有三种爱。所谓欲爱、色爱、无色爱」。又问:「是否有那一种道,那一种向,可以断此三爱的吗?」舍利弗说:「有的,所谓八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

  这时,二位正士相互论议后,各从座起而去。

  30.阎浮车经(杀生等为十不善业迹,以入正道可断。

  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业迹,到底甚么叫做业迹(业道)呢?」

  舍利弗说:「业迹者,就是十不善业迹。所谓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而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又问:「舍利弗!到底有那一种道,有那一种向,可使人断此十业迹的吗?」舍利弗说「「有的,所谓八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

  这时,二位正士相互论议后,各从座起而去。

  31.阎浮车经(贪、瞋、痴等三秽,以八正道可断。

  阎浮车问舍利弗说:「所谓秽者,到底甚么叫做秽呢?」

  舍利弗说:「秽者,所谓三秽-贪欲秽、瞋恚秽、愚痴秽。」又问:「舍利弗!到底有那一种道,那一种向,可以断此三秽的吗?」舍利弗说:「有的,所谓八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

  这时,二位正士相互论议后,各从座起而去。

  如问秽之经那样,像如是的有关于32.垢、33.腻、34.剌、35.恋、36.缚等,也是像如是之说。

  四九一、沙门出家所问经:本经之说明,同于上面阎浮车所问之经。

  如阎浮车所问之经那样,沙门出家所问之经,也同样之说。

  四九二、泥水经:本经叙述虽得无量三昧,但如不乐于有身灭之涅槃的话,就像胶着于手,而执树枝那样,终不得彻底之解脱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那时尊者舍利弗,也在那里。

  这时,舍利弗尊者对诸比丘们说:「假若有一位比丘,他已得无量三昧,自身已作证,已具足而住,然而对于有身之灭之涅槃,其心并不乐着,而顾念着有身(个体)的话,则喻如士夫,将胶着在于手,而执树枝那样,手就会着在于树,而不能得以脱离。为甚么呢?因为胶着在于手之故。比丘们!虽得无量的三摩提,自身已作证,然而不乐着于有身灭-涅槃,而顾念有身的话,终不能得脱离,不得于现法当中随顺于法教,乃至命终后,也没有所得,还会再来生此世界,终不能得破灭痴冥。喻如聚落的旁边有泥土之池,其泥虽极为深溺,但是既久旱而不下雨,则池水自会干消,其地就会破裂一样。像如是的,比丘们!如果不得见法,不得随顺于法教的话,乃至命终,也不会有所得,来生当然还会堕在于此界。

  假若有比丘,得无量三昧,自身已作证悟,已具足而住,而对于有身灭-涅槃,其心能生信乐,不顾念有身的话,则如士夫,用干净的手去执持树枝一样,其手就不会被树胶着。为甚么呢?因为由于其手乃干净之故。像如是的,比丘们!如果得无量三昧,自身作证,具足而住,对于有身灭-涅槃,其心也能生信乐,而不顾念有身,在于现法当中能随顺法教,乃至命终后,也不会再来生于此世界。因此之故,比丘们!应当勤于方便,破坏无明。喻如聚落之旁边有泥池,自

  四方有水之流入,以及屡次天空之降雨,水都常入于池中,其水乃盈溢,而把秽恶都流出,其池自会非常的清净一样。像如是的,均能得在现法当中,随顺于法教,乃至命终,也不会再还生于此世界。因此之故,比丘们!当勤方便,破坏无明!」

  尊者舍利弗,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其所说,都欢喜奉行!

  四九三、乘船逆流经:本经叙述如疏于自省的话,就会生爱欲,而违于远离。反之而严于反省而精进的话,就能远离五欲,得正解脱。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这时,舍利弗尊者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阿练若(在树林闲静处修行者)比丘,或在于空闲之地,或在于林中,或在于树下时,应当要作如是而学,要内自观察而思惟:『心中自觉,有欲之想与否?』假若不觉得的话,当会在于境界,或者对于净相,而生起爱欲时,就会违背于远离的了。喻如士夫用力乘船,逆着水流而上时,其身如果有些疲怠的话,其船就会倒退而还,会顺流而下。像如是的,比丘们!思惟净想之时,还而会生爱欲,会违于远离。这是因为这位比丘在学习时,修习下方便,其行不淳净,因此之故,还会被爱欲所漂,不能得到法力,心不寂静,其心不能专一,在于那静相,随生爱欲之念,而流注、而浚输,违背于远离。当知这位比丘,不敢自己记说:对于五欲的功德已经离欲解脱。

  如果比丘,或者在于空地、林中、树下,作如此的思惟:『我内心

  中,到底是离开欲念了吗?』这位比丘应当对于境界,或者会取于净相。如果觉得其心对于那些相已远离,就顺趣而浚注。喻如鸟翮,入于火中的话,就会缩卷,而不可能舒展一样。像如是的,比丘如果取于净相的话,即顺于远离,不可流注浚输。(慎防深陷)。比丘们!应当要如是而知,对于方便行,心不懈怠,而得法寂静,而止于寂,息灭于乐,淳净一心。所谓我思惟后,对于净相顺于远离,随顺于修道,就能堪任自记:对五欲的功德已经离欲解脱。」

  舍利弗尊者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其所说,欢喜奉行!

  四九四、枯树经:本经叙述舍利弗见大枯树,而告诸比丘,修得神通力,即可令枯树成为地水火风金银等物。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这时,舍利弗尊者,乃住在于耆阇崛山中。

  那时,舍利弗尊者,在于朝晨,着衣持钵,步出耆阇崛山,进入于王舍城去乞食。在于路边见一株大枯树,就在于树下敷其坐具,敛身而正坐。他对诸比丘们说:「如果有比丘,修习禅思,而得神通力,而心得自在的话,则欲使此枯树成为地时,就会则时为地。为甚么呢?因为此枯树当中有地界之故。因此之故,比丘如果得神通力,心作地之解时,即会成为地,不会有错的!

  如果有比丘,得神通力,已自在如意的话,则欲使此树成为水、火、风、金、银等物,均能成就而不会有错的。为甚么呢?因为此枯

  树有水界之故。因此之故,比丘们!由于禅思而得神通力,而自在如意的话,即欲使此枯树成为金时,实时成为金,不会有异,以及其它种种诸物,均能成就,不会有异。为甚么呢?因为那枯树有种种之界之故。因此之故,比丘们!由于禅思而得神通力,而自在如意的话,欲为种种之物,均能成就不异。比丘当知!比丘的禅思、神通的境界,乃为不可思议的。因此之故,比丘!当勤禅思,学诸神通。」

  舍利弗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其所说,欢喜奉行!

  四九五、戒经:本经叙述犯戒者,即如树之坏根,不得成就花果。持戒者即反之而如树根不坏,得成就花果。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这时,舍利弗尊者,乃住在于老阇崛山中。

  那时,舍利弗尊者告诉诸比丘们说:「所谓犯戒者,就是由于破戒之故。其所依的都会退减(基础已破灭),心则不会乐住。由于不乐住之故,就会失去了喜、息乐、寂静的三昧,以及如实而知见、厌离、离欲、解脱。已永不能得到无余的涅槃。有如树根已损坏,枝叶华果均不能成就那样。犯戒的比丘,也是如此,其功德既退减,则心已不乐住。由于不信乐,就失去了喜、息乐、寂静三昧、如实知见、厌离、离欲、解脱。失去了解脱后,就永不能得到无余涅槃。

  反之而持戒的比丘,则根本具足,所依也具足,心能得信乐。得信乐后,心就能得欢喜、息乐、寂静三昧、如实知见、厌离、离欲,而

  解脱。得解脱后,就均能疾得无余的涅槃。喻如树根不损坏,则枝叶华果,均能成就。持戒的比丘,也是如此,其根本具足,所依也成就的话,心就能得信乐。由于得信乐后,心就会欢喜、息乐、寂静三昧、如实知见、厌离、离欲,而解脱,而疾得无余涅槃。」

  舍利弗尊者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其所说,欢喜奉行!

  四九六、静经:本经叙述如犯罪的比丘,不正于反省,而举发的比丘,也不正于反省,而只顾摘发嫌责时,就只有转增诤讼而无益,故两者均应正于反省而不怠。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舍利弗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诸比丘们有诤议,故起相诤而说:『有犯罪的比丘,也有举罪的比丘』。他如果不依正思惟去自己省察的话,当然会知道,那比丘,会长夜强梁,其诤讼只会转增,互相违反,结恨会愈来愈深。对于所举起之罪,不能用正法与律,止令其休息。如果比丘,虽有这种已起的诤讼,然而如果犯罪的比丘,与举罪的比丘,均依正思惟,自己去省察,去克责的话,当会知道,那些比丘,并不是长夜强梁,不相互违反,结恨也不会转增,对于所起之罪,能用正法与律,止令休息。

  怎样叫做比丘之正思惟,自己省察呢?比丘应该要作如是之思惟:『我乃不是、不类的人,不应该作这种罪业,使他看到我之不是。如果我不作此罪的话,他就不会看见。他乃看到我之罪而不喜,而嫌

  责,因此之故,而举发耳。其它的比丘,听到此事后,也应当会嫌责。因此之故,长夜而诤讼,强梁而转增:诤讼而互相发言说:『对于所起之罪,不能以正法与律,令其休息。』我从今天,当自知之,如自己输税一样。这名叫做比丘对于所起之罪,能自观察。

  甚么叫做举罪的比丘,能自省察呢?举罪的比丘,应该要作如是之念:「那位长老比丘,作不类之罪,使我看见。如果他不作此不类之罪业的话,我就不会看见。我看到其罪,不喜之故,而举发,其它的比丘见之,也当会不喜之故,而举发,使长夜诤讼,转增不息。不能以正法与律,止住其所起之罪,使其休息。我从今天,当自把它放弃,好像自己输税一样。像如是的,举罪的比丘,善能依正思惟,而内自观察。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有罪,以及举罪之人,应当要依正思惟,而内自观察,不使长夜强梁增长。诸比丘们!像这样的,得不诤讼,所起之诤,都能以正法与律,止令其休息。」

  舍利弗尊者,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后,欢喜奉行!

  四九七、举罪经:本经叙述举他人之罪的人,与被举罪者之自安其心之法,及令犯罪者悔改之法。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舍利弗尊者曾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他们问佛说:「世尊!如果举罪的比丘,欲举他人之罪时,其心须安住于那几种

  法,才能得举他人之罪呢?」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如果比丘,使其心安住于五法,才能得举他人之罪。那五种法呢?第一为实非不实(事情之实在性),第二为时不非时(时间),第三为义饶益,非非义饶益(使人由之而得法益),第四为柔软不粗涩(不用粗暴),第五为慈心莫令瞋恚(出于慈悲心)。舍利弗!举罪的比丘,具有此五法的话,则可举他人之罪。舍利弗白佛说:「世尊!被检举的比丘,又须用那些法去自安其心呢?」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被举发的比丘,也应当用五法,使心自安。要念而说:『他在甚么地方得此消息的呢?1.为实在性,并不是不实在性的。2.他说的时间很适合,并不是没有其时间性。3.此为以义饶益于我,不是非义饶益。4.他用柔软,不用粗涩之法。5.我应以慈心来应付,不可使瞋恚心之生起。舍利弗!被检举的比丘,应当具此五法,以自安其心。」

  舍利弗白佛说:「世尊!我曾看见举发他人之罪的,并不是有实据,并没有时间性,并不是真正以义饶益对方,都用粗涩之法,并不怀柔,是起自瞋恚心,而不是以慈心为出发点的。世尊!像如是,以不实在的事去检举他人之罪的比丘,应当要用那些法,去使其改悔呢?」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以没有实据去举发他人之罪的比丘,应当要用五法去饶益他,使他改悔。应当这样的对他说:『长老!你现在所举发之罪,不实在,并不是有实在性的。应当要改悔。不是时,并不是适于时宜,是非义饶益,并不是以义饶益的。是粗涩,并不是怀柔的,是含有瞋恚,而不是慈心,故你应当要改悔。』舍利弗!没有实据而举发他人之罪的比丘,应当要用此五法去饶益他,使他能改悔。

  也可使在于当来之世的比丘,不会为了不实在,而乱举发他人之罪。」

  舍利弗白佛说:「世尊!那些被人举发不实之罪的比丘,又须用那些法,去使其不变悔呢?」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被人举发不实之罪的比丘,应当用五法,使其不变悔。他应该要作此念:『那位比丘以不实而举罪,这并不是实在的,是非时,而不是时,非义饶益,并不是以义饶益的,是粗涩,并不是柔软,是以瞋恚,而不是慈心的。我可真正不变悔的。』被举发不实之罪的比丘,应当要此五法,去自安其心,不自变悔。」

  舍利弗白佛说:「世尊!如有比丘,举发人罪,乃为实在,不是不实在。是时,不是非时。是以义饶益,并不是非以义饶益。是柔软而不粗涩,是以慈心,而不是以瞋恚心的话,则以实在而举人之罪的比丘,应当要以那些法去饶益,去使其不变悔呢?」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以事实而举发人之罪的比丘,应当以五法饶益,使其不变悔。应当作此言而说:『长老!你乃如实而举发罪,并不是不实在。是时,而不是非时。是以义饶益,而不是非义之饶益。是柔软而不粗涩。是慈心,而不是瞋志。』舍利弗!以事实去举他人之罪的比丘,应当以此五法之义,去饶益他,使他不变悔,也可令当来世之以事实举人罪的比丘,不会变悔。」

  舍利弗白佛说:「世尊!被人以事实而举罪的比丘,当以那些法去饶益他,使他不变悔呢?」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被举罪的比丘,应当以五法去饶益,使其不变悔。应当作此言:『那位比丘,乃以实事举罪,并不是不实在,你不可变悔。是时,并不是非时。是以义饶益,而不是非义饶益。是柔软,而不是粗涩。是慈心而不是瞋恚。你不可变悔』。」

  舍利弗白佛说:「世尊!我曾看见由于实事而被人举罪的比丘,有瞋恚的。世尊!由于实事而被人举罪,而起瞋恚心的比丘,应当要用那些法,去使其瞋恨能自开解呢?」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由实事而被人举罪,而起瞋恚的比丘,应当要用五法,使他自己开解,当对他而说:『长老!那位比丘以实事举发你之罪,并不是不实在,你不要起瞋恨心,乃至,他乃以慈心,而不是以瞋恚来举发你的,你不可瞋恨才好。」舍利弗:对于那位由于实事而被举罪,而起瞋恚的比丘,应当要用此五法,使他的瞋恚心,得以开解。

  舍利弗白佛说:「世尊!如果有实在,或不实在,而举发我之罪的人,对于此二人,我应当自安其心。假若事实的话,我应当自知。如果不实在的话,当自开解而说:『此乃不是事实,我今自知,没有此法。』世尊!我应当要如是。要像世尊在『解材譬经』里所说的,教诸沙门那样:『如果有贼盗来执你,用锯要解你的身体时,你们对于盗贼如起恶念恶言的话,就会自生障碍。因此之故,比丘!如果用锯要来解你的身体时,你应当对于他不可起恶心变易,以及起恶言而自作障碍。对于那个人之处,应当要生慈心,要无怨无恨。对于四方的境界,都应慈心正受具足而住,应当如是而学!』因此之故,世尊!我应当如是,应当像世尊所说的,如遇解身之苦,也当自安忍。更何况又是小苦、小谤,怎么可以不安忍呢?沙门之利、沙门之欲,在于欲断不善之法,欲修善法。对于此不善之法应当要断,对于善法应当要修,要精勤方便,善自防护。要系念思惟,对于不放逸之行,应当要学!」

  舍利弗又继续仰白佛而说:「世尊!我如果举发那些比丘之罪,是属实事,而不是不实在。是时,而不是非时。以义饶益,而不是非以

  义饶益。以柔软而不是粗涩。以慈心,而不是瞋恚心。然而那些被举发的比丘,也有怀瞋恚的」。

  佛陀问舍利弗说:「那些像类的比丘,听闻人家之检举其罪,而会生瞋恚吗?」舍利弗白佛说:「世尊!如果那位比丘,乃为一谄曲、幻伪,是欺诳而不信,是无惭无愧,是懈怠失念,没有正定,是恶慧,是慢缓而违背于远离,是不尊敬戒律、不顾念沙门的身份,不勤于修学、不自省察、为了生命而出家(为生存),不求涅槃。像如是等人,听我举发其罪,就会生瞋恚。」

  佛问舍利弗:「那些像类的比丘,听你的举罪,而不会瞋恨吗?」

  舍利弗白佛说:「世尊!如果有比丘,并不谄曲、不幻伪、不欺诳、有信、惭愧、精勤正念、正定智慧、不慢缓、不舍弃远离、深敬戒律、都回顾沙门之行,尊崇涅槃,为法而出家、并不为了生命而出家。像如是的比丘,听我举发其罪时,就会欢喜而顶受,而如饮甘露那样。」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如果遇到那些比丘,为一谄曲而幻伪,而欺诳、不信、无惭无愧、懈怠失念、没有定力而恶慧,是慢缓、违于远离、不尊敬戒律、不顾念沙门,不求涅槃,是为活命而出家。像如是的比丘,就不应教授他,不应和他共语。为甚么呢?因为这些比丘已破梵行之故。假若那些比丘并不谄曲,不幻伪,不欺诳,有信心,有惭愧,精勤正念,有正定的智慧,不慢缓、心在远离,深敬戒律,顾念沙门之行,其志崇尚于涅槃,为了法而出家的话。则像如是的比丘,应当要教授他。为甚么呢?因为像如是的比丘,能修梵行,能自建立之故。」

  佛说此经后,尊者舍利弗,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九八、那罗揵陀经:本经叙述舍利弗赞叹菩堤之超绝,并说其因由。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那罗揵陀,卖衣者的庵罗园(中印度,摩竭陀国)。

  那时,舍利弗诣世尊之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他仰白佛说:「世尊!我非常的深信世尊您。不管是过去,不论是当来,或者于今现在,诸沙门、婆罗门所有的智慧,都没有能和世尊的菩提相等的,更何况能超过其上呢?」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善哉!善哉!舍利弗!你所说的很对,是第一之说。能在于大众当中作狮子吼。你能自言深信世尊而说:『不管是过去,不论是当来,或者是于今现在的沙门、婆罗门所有的智慧,都不能和佛的菩提相等者,更何况超其上呢?』」佛陀并问舍利弗说:「你是否能够审知过去的三藐三佛陀(正等正觉),所有的增上戒吗?」舍利弗白佛说:「不知啊!世尊!」

  又问:「舍利弗:你知道如是之法,如是之慧,如是之明,如是之解脱,如是之住与否呢?」舍利弗白佛说:「不知啊!世尊!」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你又能否知道未来的三藐三佛陀(正等正觉)的所有增上戒,像如是之法,如是之慧,如是之明,如是之解脱,如是之住吗?」舍利弗白佛说:「不知的,世尊!」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你又能知道于今现在的佛陀所有的增上戒,像如是之法,如是之慧,如是之明,如是之解脱,如是之住与否吗?」舍利弗白佛说:「不知啊!世尊!」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你如果不知过去、未来,以及于今现在的诸佛世尊的心中所有的诸法的话,为甚么能如是的赞叹?在于大众当中能作狮子吼,而说:『我深信世尊,不管是过去、当来的诸沙门、婆罗门所有的智慧,都没有能和世尊的菩提相等者,更何况能超过其上呢?」」

  舍利弗白佛说:「世尊!我虽然不能知道过去、当来,以及于今现在的诸佛世尊之心之分齐(心之作用),然而我能和诸佛世尊之法之分齐(法次第作用)。我听世尊之说法,转转而深,转转而胜,转转而上,转转而妙。我听世尊之说法,知一法,即断一法,知一法则证一法,知一法即修习一法,究竟于法,在于大师所得的净信,而心得净。

  世尊!此等正觉的世尊,乃喻如国王之有边城,城的周匝(四围)都方直,非常的牢固坚密,只有一个门,并没有第二个门。此门立有守门的人,人民的出入均从此门经过。不管是入,或者是出,那位守门的人虽然不知其出入的人数之多少,但是总而知道人民唯从此门出入,更没有他处可出入。像如是的,我知道过去诸佛、如来、应、等正觉,均断五盖(贪、瞋、睡眠、掉悔、疑)的烦恼心,使那些慧力羸弱,堕于障碍品,不向于涅槃的人,能够住于四念处,知道修习七觉分,而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遍知)。」

  佛陀听后对舍利弗说:「如是!如是!舍利弗!过去、未来,以及于今现在的佛陀,均断五盖的烦恼心,使那些慧力羸弱,堕于障碍品,不向于涅槃的人,能安住于四念处,知道修习七觉分,而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说此经后,尊者舍利弗,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九九。石柱经:本经叙述喻如大石山,四方风来,不能倾动。若比丘善修心者,亦能离贪瞋痴,得正解脱。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那时,尊者舍利弗,乃住在于耆阇崛山中。

  这时,有一位名叫月子的比丘,是堤婆达多(佛的堂弟,出家为佛弟子,后以叛逆的身份出现而有名)的弟子。曾诣舍利弗,共相问讯慰劳后,退住在一边。退住在一边后,舍利弗尊者曾问月子比丘说:「提婆达多比丘为诸比丘说法吗?」月子比丘回答说:「说法啊!」

  舍利弗尊者问月子比丘说:「提婆达多是说甚么法呢?」月子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说:「那位提婆达多乃如是的说法而说:『比丘!将心为法,而修心的话,则此比丘就能自记而说:『我已离欲,已解脱五欲的功德。』」

  舍利弗对月子比丘说:「你的提婆达多为甚么不说法而说:『比丘!将心为法,而善修心的话,就能离开欲心,能离开瞋恚心,能离开愚痴心,而能得无贪之法,无恚之法,无痴之法,而不会转还于欲有、色有、无色有之法。至此,那些比丘,则能自记而说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呢?」月子比丘说:「他乃不能的,尊者舍利弗啊!」

  那时,尊者舍利弗对月子比丘说:「如果有比丘,将心为法,善于修心的话,就能离开贪欲心、瞋恚心、愚痴心,能得无贪之法、无恚、无痴之法。这位比丘能自记而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

  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喻如村邑之附近有大石山,不能断、不能坏、不能穿,非常的厚密。纵使东方之风次来,实不能令他动摇,也不能使它被吹过而至于西方。像如是的南、西、北方、四维之风之吹来,都不能倾动它,也不能移过它。像如是的,比丘以心为法,而善修心的话,就能离开贪欲心,离开瞋恚心,离开愚痴心,而得无贪之法、无恚之法、无痴之法。这位比丘能自记而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喻如因陀之铜铁,以及铜柱,深入于地中,筑令坚密的话,则四方之风之吹来,也不能倾动它。像如是的,比丘,以心为法,而善修心后,就能离开贪欲心、离开瞋恚心,离开愚痴心,而得无贪之法、无恚之法、无痴之法。这位比丘,能自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喻如石柱,其长有十六肘,八肘入地中,则四方之风吹来,也不能倾动它。像如是的,比丘,以心为法,善修于心后,均能离开贪欲心,离开瞋恚心,离开愚痴心,而得无贪之法,无恚之法,无痴之法,能自记而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喻如以火燃烧那未燃烧的一样,既烧后,就不会再烧。像如是的,比丘,以心为法,而修心后,就能离开贪欲心,离开瞋恚心,离开愚痴心,而得无贪之法,无恚之法,无痴之法,能自记而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舍利弗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其所说,欢喜奉行!

  五○○、净口经:本经叙述佛的弟子,乃依净命自活,不依邪命而求食。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这时,尊者舍利弗,也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尊者舍利弗,在于早晨,着衣持钵,进入王舍城去乞食。乞食后,在于一树下而食。

  这时,有净口外道的出家的尼师,从王舍城出来,作些少事情。她看见舍利弗坐在一树下,正在吃食,看后,就问说:「沙门!你在吃食吗?」

  舍利弗尊者回答说:「是的,在吃食。」又问:「为甚么?沙门都下口(脸朝下)而吃食物呢?」舍利弗回答说:「弗也,姐妹!」又问:「是仰口(抬头)而食吗?」舍利弗回答说:「弗也,姐妹!」又问:「怎么呢?是方口(脸朝四方)而食吗?」舍利弗回答说:「弗也,姐妹!」又问:「四维口(脸朝四维而张望)而食吗?」舍利弗回答说:「弗也,姐妹!」又问:「我问沙门您在食吗?您曾回答我而说:『食』。我问您是否仰口而食吗?您回答我说:『不是』。下口而食吗?也回答我说:『不是』。方口而食吗?也答我说:『不是』。四维口而食吗?也回答我说:『不是』。像如是之说,到底有甚么含义吗?」

  舍利弗尊者回答说:「姐妹!诸所有沙门、婆罗门,如以『明于事者』(所谓事明,为低级的知识的人,如造葫芦等物,以谋生活)。『明于横法』(有歪脑筋),而以这种『邪命求食者』(以不正当的

  方法去求取生活所需的食物,也就是不是出家人应行的生活方式)。像如是的沙门、婆罗门,就是所谓『下口食』的了(口转义为脸,将脸向下食物。虽然如是,但下口食乃为佛门所谓的四邪命之一。是指不托钵乞食,而自耕作营生。因为为了食的问题,而伤脑筋,即会将用功精勤的时间占了一大部份之故。)

  如果沙门、婆罗门,『仰视星历。』(观察星宿而卜吉凶),而以这种邪命去求食的话,则这种沙门、婆罗门,就是『仰口食』的了。(仰脸,也就是抬头为仰口食。转义为四邪命食之一。由于仰视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等术,去求食,而自活命故)。

  如果诸沙门、婆罗门,为他使命(专门受托于人,也就是代人去办事),以此邪命去求食的话,则像如是的沙门、婆罗门,就是方口食的(方口食为将脸东望西望,向四方顾望而食。方口食也是四邪命之一。指出家人曲媚显贵,通使于四方,以巧言令色而求活命)。

  如果有沙门、婆罗门,为诸医方,种种治病,以此邪命,而求食的话(医方为医学,虽为有益于人,然而出家人之首务在于解脱。有了功行心得才能度人,如把时间用在他事,则精勤的时效己失,不能完成果证,故仍然属于不是出家人当做的邪命)。

  像如是的沙门、婆罗门,就是四维口食(四维口食就是脸朝向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之四面去张望。也是四邪命之一,即指学种种咒术;观察男女体相,卜算吉凶,以营生活者)。姐妹!我并不堕入于此四种邪命而求食。然而我,姐妹!唯为了法,而求食,以自活命的,因此之故,我说:『不为四种食。』』

  这时,净口外道的出家尼师,听舍利弗尊者所说,就欢喜而随喜,然后离开那个地方。

  这时,净口外道的出家尼师,在于王舍城的里巷,四衢之处(交通

  要处)赞叹而说:「沙门释子,乃以净命而自活(以正当的方式营生),极为以净命而自活。如果诸位有愿布施的话,应该要布施沙门释种子。假如想要有福的话,就应该在于沙门释子处去作福(供养求福)。」

  这时,有诸外道的出家人,听净口外道的出家尼师在赞叹沙门释子之声,而由于嫉妒之心之故,就杀害那位净口外道的出家尼师。她命终之后,生于兜率天(第四天),因为在于舍利弗尊者处生起信仰心之故。

  五○一、圣默然经:本经叙述目犍连将他所得的神通力,皈功于如来的恩惠。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那时,大目揵连尊者(神通第一,十大弟子),乃住在于王舍城外的耆阇崛山中。

  那时,大目犍连尊者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一个时候,世尊曾住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我乃住在于此耆阇崛山中。我曾独自一人在于静处,作如此念:『甚么为之圣默然呢?』

  又作此念:『如果有比丘,息灭其有觉有观(有寻有伺),而内净一心,达到无觉无观,于三昧而生喜乐(定生喜乐,二禅),第二禅具足而住的话,就名叫做圣默然。』又作此念:『我现在也应当为圣默然。因此,而息灭有觉有观,内净一心,达到无觉无观,由于三昧而生喜乐,具足而住,多多的安住。

  然而我在多安住后,又起了有觉有观之心。那时,世尊知道我内心之所念,就在于竹园精舍隐没,而到了耆阇崛山中,显现在于我的面前。世尊告诉我说:『目犍连!你应当要圣默然,不可生放逸之心!』我听世尊之说后,就又离开有觉有观,内净一心,到达无觉无观的心境,而由三昧而生喜乐,在于第二禅具足而住。像如是的经过二、三次,佛陀也再三的教我:『你应当圣默然,不可放逸!』我就又息灭有觉有观,内净一心,而至于无觉无观,由三昧而生喜乐,达到第二禅具足而住。」

  如果正说(老实说)的话,当佛的弟子的我,乃从佛的口中而生,也是从佛法而化生的,而得佛法之分齐的人,就是我自身。(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者,则我身是也)。为甚么呢?因为我是佛子,故从佛之口所生的,也从法所化生的。而得佛法之分(大遍智),乃以少方便而得禅、解脱,而三昧正受。

  喻如转轮圣王之长太子,虽然还未受灌顶之礼,但是已得圣王之法。不怎么精勤方便,也能得五欲的功德。我也是如此。我为佛之子,不精勤方便,而能得到禅定解脱,而正受三昧。在于一天当中,世尊用他的神通力,三次至于我所,三次教授于我,以大人所处的,来建立于我。」

  尊者大目犍连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其所说,欢喜奉行!

  五○二、无明经:本经叙述目犍连将他所得的圣住神通,都皈功于佛恩。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那时,尊者大目犍连乃住在于王舍城外的耆阇崛山中。

  那时,大目犍连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一个时候,世尊住在于王舍城,我乃住在于此耆阇崛山中。我曾独自一人在于静处,作如此之念:『甚么叫做圣住?」又作此念:「如果有比丘,不思念一切相,以无相心为正受(离一切相所起的三昧,具足身作证而住的话,就名叫做圣住。」我就又作此念:「我应当在于此圣住里,不念一切之相,无相心正受,具足身作证而住,多多而住于此三昧。」我虽然这样的多住于此正受,但是随后取相之心又生起来。那时,世尊知道我的内心的思念,就如力士之屈伸其手臂之顷(指很快捷),用神通之力,在于竹园精舍隐没,于耆阇崛山中,示现在于我的前面。世尊对我说:『目犍连!你应当住于圣住,不可生放逸!』我听世尊之教言后,即离一切相,无相心正受,身作证具足住。像如此的经过三次,世尊也三次来教示我:『你应当住于圣住,不可生放逸!』我听教后,就离一切相,就正受无相之心,就具足而住于身作证。

  诸位大德们:如果正说佛之子的话,则我身就是。我是从佛之口所生的,也是从佛法所化生,而得佛法之分(大遍智)。为甚么呢?因为我是佛子,乃从佛之口里所生,也从佛法所化生,而得佛法分,用少方便,而得禅定解脱,而得正受三昧。喻如转轮圣王的太子,虽然还未受灌顶之礼,然而已得王之法,不勤于方便,而能得五欲的功德。我也是如此。我乃为佛之子,不精勤方便,而得禅定、解脱,而正受三昧,在一天当中,世尊曾用其神通之力,到了我所,三次教授于我,用大人处,建立于我。」

  大目犍连尊者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其所说,欢喜奉行!

  五○三、寂灭经:本经叙述目腱连以神通力,和世尊遥隔而共语.舍利弗则赞叹其大功德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阿难,都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都同住于同一寮房。

  这时,舍利弗在于后夜时(一点至五点),告诉目犍连尊者说:「奇哉!尊者目犍连!你在于今夜,曾安住于寂灭的正受(离烦恼之烦心,寂静而住)。」目犍连尊者听令利弗尊者之语后,目犍连尊者乃说:「我都不听到你曾经喘息过的声音。」目犍连尊者并说:「此并不是寂灭正受,乃住于粗正受而已。尊者舍利弗!我在于今夜,曾经和世尊共语过。」

  尊者舍利弗说:「目犍连!世尊现住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离开这里非常的遥远,你怎么和世尊共语呢?你今身在竹园,怎么和世尊共语呢?到底是你用神通力到达世尊之处,或者是世尊以神通力,来到你这里的呢?」

  目犍连尊者回答舍利弗尊者说:「我并不用神通力往诣世尊之处,世尊也不用神通力来到我处。然而我对于舍卫国,及在此王舍城中而得以听到的。因为世尊,以及我,均得天眼、天耳之故。我能请问世尊:『所谓殷懃精进,(努力用功),到底要怎样做,才能叫做殷懃精进呢?』世尊曾回答我而说:「目犍连!如果有一位比丘,自天则经行,或打坐,以不障碍法(或坐禅,或漫步经行,来调和身心之

  法),自净其心。到了初夜(五点至九点)时,或打坐,或经行,用此不障碍之法,去自净其心。直到中夜(九点至翌日一点)时,就到房舍外去洗足,然后回到寮房内,右协而卧,足与足相累迭,专心系念明相,正念正知,而作如是之思惟。到了后夜(一点至五点),慢慢的醒来,慢慢的起来,或打坐,兼经行,用此不障碍法,去自净其心。目犍连!这就是名叫比丘之殷懃精进。」」

  舍利弗尊者告诉目犍连尊者说:「大目犍连!你真正有了大神通之力、大功德之力,而要坐而坐。我也将以大力,得和你同样。目犍连!喻如大山,有人拿一块小石投掷在里面时,和大山的色味也同样的不异。我也是如是,因此而能得和尊者的大力大德,同座而坐。

  喻如世间的鲜净的好物,人人都爱戴一样。像如是的,尊者目犍连的大德大力,乃为诸位修梵行者,均应顶戴的。诸有得过目犍连尊者,而交游往来,恭敬供养的话,都能得大善利。我也能得和尊者大目犍连交游往来,故也能得大善利。」

  这时,大目犍连尊者对舍利弗尊者说:「我现在得和大智大德的尊者舍利弗同座而坐,也如小石,投掷在大山里时,能得和大山同色一样。我也是如是,得和尊者大智舍利弗你同座而坐,为第二之伴侣。」(不二之友)。

  这时,二位正士,共同论议后,就各从座位起而离去。

  杂阿含经卷第十八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