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十四、六处法门 无我为根本

十四、 六处法门*无我为根本*

>

第184 ( 190 ) 经 (上p215)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于眼不识、不知、不断、不离欲者,不堪任正尽苦。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诸比丘!于眼若识、若知、若断、若离欲者,堪任正尽苦。于耳、鼻、舌、身、意,若识、若知、若断、若离欲者,堪任正尽苦」。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219 ( 198 ) 经 (上p221)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尔时、尊者罗睺罗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内识身及外一切相,令我、我所、我慢,使、系着不生」?尔时、世尊告罗睺罗:「善哉罗睺罗!能问如来甚深之义」。佛告罗睺罗:「眼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如实知。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罗睺罗!作如是知、如是见,我此识身及外一切相,令我、我所、我慢、使、系着不生。罗睺罗!如是我、我所、我慢、使、系着不生者,是名断爱、转结,正无间等,究竟苦边」。佛说此经已,尊者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处观】

处,是生长门的意义,约引生认识作用立名。有情的认识作用,不能独存,要依于因缘。引发认识的有力因素──增上缘,即有情根身的和合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此六者的和合,即有情自体;为生识的有力因,所以名之为处。六处是介于对象的所识,与内心的能识中间的官能。有所知与能知,而此二者皆以六处为中心;如没有六处,能识与所识失去联络,也就不能成为认识。由六处而引发六识,才能分别境界。六处为认识的重要根源,所以随六处而分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由于六根门,所以有六尘──外六处、六识。继之而引起的心理作用,也就分为六触、六受、六想、六思、六爱等。这都从认识的来路──根门不同,加以种种的分别。

六处中的前五处,为生理机构,是色法。此色,经中称为「清净色」,是物质中极精妙而不可以肉眼见的细色,近于近人所说的视神经等。

意处是精神的源泉。依五处发前五识,能见五尘;依意处生意识,能知受、想、行──别法处,也能遍知过去未来,假实等一切法。我们的认识活动,根源于六处,而六处即有情的一切,所以佛陀常说六处法门。

〔本段请自行参阅〕

>

界,即地、水、火、风、空、识──六界。此六界,无论为通性,为特性,都是构成有情自体的因素,一切有情所不可缺的,所以界又被解说为「因性」。

地、水、火、风四界,为物质的四种特性。『杂含』(卷三‧六一经) 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一切物质,不外乎四大界及四大所造的五根,五尘。

地、水、火、风,为世间极普遍而作用又极大的,所以也称为四大。人类重视此常识的四大,进而推究此四大的特殊性能,理会到是任何物质所不可缺的,所以称为能造。

地即物质的坚性,作用是任持;水即物质的湿性,作用为摄聚;火即物质的暖性,作用为熟变;风为物质的动性,作用为轻动。随拈一物,莫不有此四大的性能,没有即不成为物质。

至于空界,是四大的相反的特性。物质必归于毁坏,是空;有与有间的空隙,也是空;虚空是眼所见,身所触的无碍性。凡是物质──四大的存在,即有空的存在;由于空的无碍性,一切色法才能占有而离合其间。有虚空,必有四大。依这地、水、火、风、空五大,即成为无情的器世间。若再有觉了的特性,如说「四大围空,识住其中」(成实论引经),即成为有情了。

>

佛法的心理观】

【心意识】

意为有情的中枢有情即有情识,故识为有情的特征。佛敎于心识发挥的极精密,确为应有的努力。经中以种种名词去说明识,又总括为「此心、此意、此识」(杂含卷二.三五经)。佛虽总说此三者,但并未给与严密的定义。圣典中有时说心,有时说意,有时又说识。所以历来论师,都认此三者是同一的;但从他的特殊含义说,可以做相对的分别。

先说意:意的梵语,即「末那」(不必作第七识解),是「思量」义。意的特殊含义,有二:一、意为身心交感的中枢:有情的身心自体,为六根的总和,除前五色根外,还有意根。意根与五根的关系,如『中含』『大拘絺罗经』说:「意为彼(五根)依」。五根是由四大所造成的清净色,是物质的,属于生理的。意根为精神的,属于心理的。意为五根所依止,即是说:物质的生理机构,必依心理而存在,而起作用;如心理一旦停止活动,生理的五根也即时变坏。所以五根与意根,为相依而共存的,实为有情自体的两面观。

意根为根身──含摄得眼、耳、鼻、舌四根的身根活动的所依,根身也是意根存在与生起的所依,二者如芦束相依。五根中,身根比四根的范围大,有眼、耳等是必有身根的。这可见意的特征,即是与根身的和合。

有情自体即六根,六根或译作六情,这是从情──情识、情爱而生起,能生情而又与情相应的。身心相互依存,不即不离的有情观,即从五根与意根的交感中显出。

有人说:心理作用是由物质结构的生理派生的,这是抹煞意根,偏重物质。

有人说:心是离根身而存在的,色根为心的产物,这是忽视色根,偏于心理。

佛法的有情论,意根与五色根相依而存。单有五根,仅能与外境触对,而不能发生认识作用;意根不离五根的活动,所以想分解五根而别求意根,也是不可能的。

意根与五根的关系,可从取境的作用而知。如眼根,像一架照相机,能摄取外境作资料,现为心相而生起眼识。意根是根,所以也能摄取境界。意根不但有他独特的(「别法处」)境界,还能承受五根所取的境界。五根如新闻的采访员,意根是编辑部的外稿搜集者。意根能取五根的所取,又为五根起用的所依。五根与意根的交感相通,即说明了意根为身心和合的中枢。

【意为认识作用的源泉】

根是生义,如树依根而发枝叶;六根能发识,所以称根。平常说:依眼根生眼识,……依意根生意识,这还是大概的解说。精密的说:意根不但生意识,而且还能生前五识。所以凡能生认识的心理根源,都称为意根;而从此所生的一切识,也可总名之为意识。

意为认识作用的根源,研究此发识的根源,佛敎有二派解说不同──也有综合的:一、主张「过去意」,即无间灭意。以为前念(六)识灭,引生后念的识,前灭识为后起识的所依,前灭识即称为意。

一、主张「现在意」,六识生起的同时,即有意根存在,为六识所依。如波浪汹涌时,即依于同时的海水一样。此同时现在意,即意根。所以意的另一特征,即认识活动的泉源。

依根本敎义而论,意根应该是与六识同时存在的,如十八界中有六识界,同时还有意界。

【依意生识】

识,了别义,重在触对境界的认识;能了识别,故称为识。所依的根有六,所取的境也有六,识也因此分为六种。『中含』『嗏啼经』说:如火是同一的,草烧即名草火,木烧即名木火。识也如此,依六根,缘六境,依此即成为六识。

关于识的是一是多,古来大有争辩。依缘起观的见地说,识应为相对的种种差别,而非绝对的多识。但识为依根缘境而现起者,所以说明上不妨侧重差别。

佛敎后期,发展为七识说,八识说,九识说。佛的区别识类,本以六根为主要根据,唯有眼等六根,那里会有七识、八识?大乘学者所说的第七识、第八识,都不过是意识的细分。

古代的一意识师(见摄大乘论),以意识为本而说明诸识,以为意识对外而了别五尘时,即为一般所说的前五识;意识又向内而执取根身。这向内而执取根身的,即等于一般所说的阿陀那识。此意识为本的意识,应为从意而生的意识,不只是六识中的意识。

佛说「依意生识」,应以与根身相依存的「意」为根源。低级的有情,可能没有眼、耳、鼻、舌,但身根是有的。身根为四大所造清净色,由于地大增胜而成定形的机体;水大增胜而有液汁循环的机体;火大增胜而有消化的机体;风大增胜而有运动的机体;意与这身根相应而生起的觉了,或触对外境,从意起身识;或执取身根,执取身心自体,从意生(细)意识,这二者,无论如何微昧,微昧到不易理会,但是一切有情所必具的。此(细)意识为「名色缘识,识缘名色」的有取识,即与极微细的我见、我爱、我慢相应的染识。

像人类,意根与根身相应而生的觉了,外缘即明确的五识。如定中根身所起的内触识,及内取根身,执取自体的──细意识,也是极微昧的。此外,有高度明确意识,承受五识外缘的落谢影像,承受(细)意识内取的积集余势,承受前念意识的活动形态,发为一般明确的意识。

重视佛陀「依意生识」的敎义,「六处和合」的立埸,应从根身与意识的交感处,说明一切有情共有的微细身识与意识,到达人类特有的明确意识。

【心及三者的综合】

心的梵语有四,但中国译成同样的心字。这里所要说的,是「质多」。

质多是「种种」的意义;但不就是种种,是由种种而存在而长成的,所以古来约「种种积集滋长」而解说为「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认识,取之于外,同时留下所认识的印象于内,即成为心。

识愈攀缘得多,内存的心象也愈多,所以说种种滋长。这可见心的特殊含义,为精神界的统一。这统一性的心,还可从多方面得到明证。如『杂含』(卷一0.二六七经)说:「长夜心为贪欲所染,瞋恚、愚痴所染」,此即说相续心为三毒所染污。

又如说「心心所」,依心而起种种心所,也即是以心为统一性的。

又如说「心远独行」,独即有独一的意义。所以此心为种种的集起义,又是种种的统一义。

识,约认识境界──内境、外境说。识由何来,由身心交感的──心理源泉的意处而来。识生了又如何?识生后剎那即灭,留影象而充实内心,心是种种的积集与统一。心与意,为内心的两种特性:一是六识所引生的,一是六识所从生的,流出又流回。识多对境界说,意多对根身说,心多对心所说。

一般的心理学者或认识论者,论到认识的来源时,有的说:心如白纸,什么都没有,一切认识作用,都由生活经验而渐渐生起、资长。如不和外境接触,心就什么也不会有。一切从经验来,即所谓经验派。

有的说:认识作用的种种功能,是与生俱来的。如想象、思考、推测等种种认识功能,都本来就有,由外境的触对而引发,此即所谓理性派。

以佛法来说,这即是新熏说与本有说。二家所说的,各见得一些,却不是完善的。依佛法,有情为身心相依的共存体;心理活动,是无始以来,即由外而内──从识到心,又由内而外──从意到识,不断的交流。有情无始以来,即有此心此意此识。不悟时间的幻惑性,推断为本有或者始有,实在可以无须!

【心与心所】

心与心所,约心的统觉及所有复杂的心理内容说。心所,是「心所有法」,心所生起,系属于心而为心所有的。此心与心所,从依根缘境而发识来说,每分为六识聚,而分别说明他的复杂内容与发展程序。

六识聚所有的心所中,最一般的,即作意、触、受、想、思五者。作意与触,更为认识过程中的要素。

作意,如『中含』『象迹喻经』说:「若内眼处不坏者,外色便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识得生」。此「念」,『杂心论』译作忆;『智度论』译作忆念;玄奘即译为作意。粗浅的说,此作意即注意。深刻的说,根境和合时,心即反应而起作用;由于心的警动,才发为了别的认识。此心的警动。反应,即作意。古译为忆念,这因为内心的警动,是在根取境相时,心中有熟习的观念起来与境相印合;由根境感发反应而起忆念与境相印合,这才成为认识。

论到触,习见的经句,如『杂含』(卷一三‧三0六经)说:「眼、色缘,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这即是根、境二和生识,根、境、识三和合触的明证。

根、境和合生识,即由于根、境相对而引起觉了的识。此识起时,依根缘境而成三事的和合;和合的识,即名为触──感觉而成为认识。此触,经部师解说为即是识,即触境时的识,如『杂含』(卷一三‧三0七经)说:「眼色二种缘,生于心心法。识触及俱生,受想等有因」。有部以识及触为二,又是同时相应的;所以触从三和生,又为令三和合的心所。

与根境相对的识,本没有二者,但由于根取境的引动内心,心反应缘境而成为认识,此从外而内,从内而外的认识过程,似乎有内在心与缘境心的二者。如作意与心,识与触,即是如此。此认识过程,本为极迅速而难于分别先后的,也不能强作内外的划分,不过为了说明方便而如此说。否则,易于误会内心为离根境而恒在。

受、想、思与识触俱生。经中曾说到受等依触缘触而生,因为不是识的触境而成为认识,一切感情、构想、意志作用,都无法表达出来。识为有情对境所起的认识,认识到的境界,必与自己相关而引起不同的情感;认识必有摄取境像而成为表象作用,或进而有推想、想象;认识外境,必引起对付外境的作用──思。所以佛法中,不论为五识的感性知识,意识的理性知识,都必会引起受、想、思来。

古来,或主张心与心所同起,即同时而有极复杂的心理活动。或主张我们的心识是独一的,在极迅速的情况下,次第引起不同的心所。

关于这,应从缘起观的立场而抉择他。认识作用,为相依共存的。如从和合的观点而分析他,即发现确为非常复杂而相应的心聚。但认识又为相续而起的,如从动的观点,辨别认识的内容,即知认识又确为先后别异的心流。从识触而受,从受而想,从想而行的认识过程,似乎与识触与受、想、思俱生的见解相反;但在同时相应的学者中,对于认识的先后发展,也有此解说。

│阿含经││瑜伽论││摄大乘论││解脱道论│

识触…………率尔…………见………………见

受……………寻求…………等寻求…………受

想……………决定…………等贯彻安立……分别

行……………染净…………势用……………令起速行

受,是情感的受,也是从承受到未能明确分别中间的探求。决定,即确定他是什么,彻底明了而安立分别名言,这与想心所一致。染净,即善恶心行,与势用等相同。这样,尽管同时起与前后起有诤,而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识触与受、想、思,确乎可以看作先后代起而为一心聚的重心。

【善心所与恶心所】

佛法对心心所的辨析,为了净化自心,即了解认识的内容与过程,为善为恶,才能给予对治而净化他。佛法的观心,是应用的心理学,这是学者所不可忽略的。

直觉境界的(五)识触,即含有可意与不可意,于是引起自心的痛苦或喜乐──受;种种分别──想;引起见于身体语言的动作──思。五蕴的识、受、想、行,实为从认识到行为的过程。五蕴中的行蕴,以思心所为主。除了受、想以外,以一切善恶心所为行蕴的内容,虽为后起的,但实为当然的结论。

善心所与恶心所,是极复杂的,可以约种种的含义而立种种名的。其中主要的,即三善根与三不善根。根,即为善与恶的根本特性,其他善恶心所,都依此而生起。三不善根,即贪、瞋、痴。贪是有情自体与环境的染着;痴──无明是对于有情无情一切事理的蒙昧;瞋是对他──他人的不能关切,不能容忍的敌视。据真谛译『随相论』说:「如僧祗等部说:……烦恼即是随眠等烦恼,随眠烦恼即是三不善根……,由有三不善根故起贪、瞋等不善」。这可见一般粗显的贪、瞋、痴,从隐微的,潜行的染根──三不善根而生,三不善根即是随眠。

但上座系的学者,以三不善根为欲界粗重的不善,于是乎别立三无记根或四无记根,其实无记根不是经文所说的。四无记根的无明,为隐微的蒙昧心,从不同的性能来分别:我见即痴分,我爱即贪分,我慢──自恃凌他即瞋分。于隐微蒙昧的觉了中,有此我见,我爱,我慢,成为有情识的──极深细的本质。这实为三不善根的内容,不过解说不同。

此不善根为一切不善心所的根源;隐微蒙昧虽不是严重的恶心,但到底是不清净的。这相反的善根,即无贪、无瞋、无痴,也是希微而难以明确觉了的。即在一般有情的不善心中,善根也隐微的潜行于心的深处。如经中说:「如是补特伽罗,善法隐没,恶法出现,有随俱行善根未断」(顺正理论卷一八引经)。

从此三善根而显现流行,即一般心相应的无贪、无瞋、无痴。如扩充发展到极高明处,无痴即般若,无瞋即大(慈)悲,无贪即三昧。三昧即定心;定学或称心学,而经说「离贪故心得解脱」。无贪为心性明净而不受染着,解脱自在,才是大定的极致。

>

第253 ( 202 ) 经 (上p249)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异比丘往诣佛所,稽首佛足,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次第我见断、无我见生」?佛告彼比丘:「于眼正观无常,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正观无我。如是乃至意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正观无我。比丘!如是知,如是见,次第我见断、无我见生」。时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欢喜已作礼而去。

第271 ( 209 ) 经 (上p254)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毗舍离耆婆拘摩罗药师庵罗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触入处,云何为六?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沙门婆罗门,于此六触入处,集、灭、味、患、离不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去我法律远,如虚空与地」。时有异比丘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言:「我具足如实知此六触入处,集、灭、味、患、离」。佛告比丘:「我今问汝,汝随问答我。比丘!汝见眼触入处,是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世尊」!佛告比丘:「善哉!善哉!于此眼触入处,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如实知见者,不起诸漏,心不染着,心得解脱。是名初触入处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法永不复起,所谓眼识及色。汝见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是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世尊」!佛告比丘:「善哉!善哉!于耳、鼻、舌、身、意触入处,非我,非异我,不相在。作如是如实知见者,不起诸漏,心不染着,心得解脱。是名比丘六触入处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永不复生,谓(耳识、声……,)意识、法」。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273 ( 211 ) 经 (上p257)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毗舍离耆婆拘摩罗药师庵罗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昔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禅思思惟,自心多向何处?观察自心,多逐过去五欲功德,少逐现在五欲功德,逐未来世转复微少。我观多逐过去五欲心已,极生方便,精勤自护,不复令随过去五欲功德。我以是精勤自护故,渐渐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汝等诸比丘!亦复多逐过去五欲功德,现在、未来亦复微少。汝今亦当以心多逐过去五欲功德故,增加自护,亦当不久得尽诸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所以者何?眼见色因缘生内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鼻……。舌……。身……。意、法因缘生内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是故比丘!于彼入处当觉知!若眼灭,色想则离;耳、鼻、舌、身、意灭,(声想……)法想则离」。佛说当觉六入处言已,入室坐禅。

时有众多比丘,世尊去后,作此论议:世尊为我等略说法要,不广分别而入室坐禅。世尊说言:当觉六入处!若彼眼灭,色想则离;耳、鼻、舌、身、意灭,(声想……)法想则离。我等今日,于世尊略说法中犹故不解,今此众中,谁有慧力,能为我等于世尊略说法中,广为我等演说其义!复作是念:唯有尊者阿难,常侍世尊,常为大师之所赞叹,聪慧梵行。唯有尊者阿难,堪能为我等,于世尊略说法中演说其义。我等今日,皆共往诣尊者阿难所,问其要义;如阿难所说,悉当奉持。尔时,众多比丘往诣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已,于一面坐。白尊者阿难言:「尊者当知!世尊为我等略说法要,如上所说,具问阿难:当为我等广说其义」!尊者阿难语诸比丘:「谛听,善思,于世尊略说法中,当为汝等广说其义。世尊略说者,即是灭六入处有余当说,故言眼处灭,色想则离;耳、鼻、舌、身、意入处灭,(声想……)法想则离。世尊略说此法已,入室坐禅,我今已为汝等分别说义」。尊者阿难说此义已,诸比丘闻其所说,欢喜奉行。

第275 ( 213 ) 经 (上p261)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为汝等演说二法,谛听,善思。何等为二?眼、色为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是名二法。若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说:是非二者,沙门瞿昙所说二法,此非为二。彼自以意说二法者,但有言说,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其境界故。所以者何?缘眼、色,眼识生,三事和合缘触,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若于此受集、受灭、受味、受患、受离不如实知者,种贪欲身触,种瞋恚身触,种戒取身触,种我见身触,亦种殖增长诸恶不善法,如是纯大苦聚皆从集生。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广说如上。复次、眼缘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缘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于此诸受集、灭、味、患、离,如实知,如实知已,不种贪欲身触,不种瞋恚身触,不种戒取身触,不种我见身触,不种诸恶不善法。如是诸恶不善法灭,纯大苦聚灭。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277 ( 215 ) 经 (上p263)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富留那比丘,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说现法,说灭炽然,说不待时,说正向,说即此见,说缘自觉。世尊!云何为现法,乃至缘自觉」?佛告富留那:「善哉富留那!能作此问。富留那!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富留那!比丘眼见色已,觉知色,觉知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如实知。富留那!若眼见色已,觉知色,觉知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如实知者,是名现见法。云何灭炽然?云何不待时?云何正向?云何即此见?云何缘自觉?富留那!比丘眼见色已,觉知色,不起色贪觉;我有内眼识色贪,不起色贪觉,如实知。若富留那!比丘眼见色已,觉知色,不起色贪觉;如实知。色,不起色贪觉,如实知,是名灭炽然、不待时、正向、即此见、缘自觉。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佛说此经已,富留那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406 ( 304 ) 经 (上p383)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谛听,善思,有六六法。何等为六六法?谓六内入处,六外入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爱身。何等为六内入处?谓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何等为六外入处?色入处,声入处,香入处,味入处,触入处、法入处。云何六识身?谓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云何六触身?谓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云何六受身?谓眼触生受,耳触生受,鼻触生受,舌触生受,身触生受,意触生受。云何六爱身?谓眼触生爱,耳触生爱,鼻触生爱,舌触生爱,身触生爱,意触生爱。若有说言眼是我,是则不然。所以者何?眼生灭故。若眼是我者,我应受生死,是故说眼是我者,是则不然。如是若色,若眼识,眼触,眼触生受若是我者,是则不然。所以者何?眼触生受是生灭法,若眼触生受是我者,我复应受生死,是故说眼触生受是我者,是则不然,是故眼触生受非我。如是耳……。鼻……。舌……。身……。意触生受非我,所以者何?意触生受是生灭法,若是我者,我复应受生死,是故意触生受是我者,是则不然,是故意触生受非我。如是比丘!当如实知眼所作,智所作,寂灭所作,开发神通,正向涅槃。云何如实知见眼所作,乃至正向涅槃?如是比丘!眼非我,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观察非我。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是名如实知见眼所作,乃至正向涅槃。是名六六法经」。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285 ( 218 ) 经 (上p267)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苦集道迹,苦灭道迹。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苦集道迹?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如是(纯大苦聚集。)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苦集道迹。云何苦灭道迹?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是名苦灭道迹」。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305 ( 232 ) 经 (上p276)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比丘名三弥离提,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谓世间空,云何名为世间空」?佛告三弥离提:「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空世间」。佛说此经已,三弥离提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306 ( 233 ) 经 (上p277)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世间集,世间灭,世间灭道迹。谛听,善思。云何为世间?谓六内入处。云何六?眼内入处,耳、鼻、舌、身、意内入处。云何世间集?谓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乐着。云何世间灭?谓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乐着无余断:已舍、已吐、已尽、离欲、灭、止、没。云何世间灭道迹?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309 ( 236 ) 经 (上p280)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舍利弗,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乞食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持尼师檀,入林中昼日坐禅。时舍利弗从禅觉,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尔时、佛告舍利弗:「汝从何来」?舍利弗答言:「世尊!从林中昼日坐禅来」。佛告舍利弗:「今入何等禅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于林中入空三昧禅住」。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汝今入上座禅住而坐禅。若诸比丘欲入上座禅者,当如是学。若入城时,若行乞食时,若出城时,当作是思惟:我今眼见色,颇起欲、恩爱、爱念、着不?舍利弗!比丘作如是观时,若眼识于色有爱、念、染著者,彼比丘为断恶不善故,当勤欲方便堪能,系念修学。譬如有人火烧头衣,为尽灭故,当起增上方便,勤敎令灭。彼比丘亦复如是,当起增上勤欲方便,系念修学。若比丘观察时,若于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若出聚落,于其中间,眼识于色无有爱、念、染著者,彼比丘愿以此喜乐善根,日夜精勤,系念修习。是名比丘于行、住、坐、卧,净除乞食,是故此经名清净乞食住」。佛说此经已,尊者舍利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310 ( 237 ) 经 (上p286)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毗舍离猕猴池侧重阁讲堂。时有长者,名郁瞿娄,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故有一比丘见法般涅槃?何故比丘不得见法般涅槃」?佛告长者:「若有比丘,眼识于色,爱、念、染着;以爱、念、染着故,常依于识,为彼缚故,若彼取故,不得见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识(于)法,亦复如是。若比丘眼识于色,不爱乐、染着;不爱乐染著者,不依于识,不触、不着、不取故,此诸比丘得见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识(于)法,亦复如是。是故长者!有比丘得见法般涅槃者,有不得见法般涅槃者」。

第376 ( 250 ) 经 (上p300)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罗,俱在耆阇崛山。尊者摩诃拘絺罗晡时从禅觉,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问讯已,退坐一面。语舍利弗言:「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与不」?尊者舍利弗语摩诃拘絺罗:「随仁所问,知者当答」。尊者摩诃拘絺罗问尊者舍利弗言:「云何尊者舍利弗!眼系色耶?色系眼耶?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意系法耶?法系意耶」?尊者舍利弗答尊者摩诃拘絺罗言:「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尊者摩诃拘絺罗!于其中间,若彼欲贪,是其系也。尊者摩诃拘絺罗!譬如二牛,一黑、一白,共一轭鞅缚系。人问言:为黑牛系白牛?为白牛系黑牛?为等问不」?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非黑牛系白牛,亦非白牛系黑牛,然于中间若轭,若系鞅者,是彼系缚」。「如是尊者摩诃拘絺罗!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中间欲贪,是其系也。尊者摩诃拘絺罗!若眼系色,若色系眼,乃至若意系法,若法系意,世尊不敎人建立梵行,得尽苦边。以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故,世尊敎人建立梵行,得尽苦边。尊者摩诃拘絺罗!世尊眼见色若好、若恶,不起欲贪;其余众生,眼若见色若好、若恶,则起欲贪。是故世尊说当断欲贪,则心解脱。乃至意、法,亦复如是」。时二正士展转随喜,各还本处。

第379 ( 253 ) 经 (上p305)

如是我闻:一时,尊者优陀夷往拘萨罗国人间游行,至拘盘茶聚落,到毗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庵罗园中住。时毗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有诸年少弟子,游行采樵,至庵罗园中,见尊者优陀夷,坐一树下,容貌端正,诸根寂静,心意安谛,成就第一调伏。见已,往诣其所,共相问讯已,退坐一面。时优陀夷为诸年少,种种说法劝励已,默然而住。彼诸年少闻尊者优陀夷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时诸年少担持束薪,还至毗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所,置薪束于地,诣毗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所,白言:「我和上尼当知!庵罗园中有沙门优陀夷,姓瞿昙氏,依于彼住,极善说法」。毗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语诸年少言:「汝可往请沙门优陀夷瞿昙氏,明日于此饭食」。时诸年少弟子,受毗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敎已,往诣尊者优陀夷所,白优陀夷言:「尊者当知!我和上毗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请尊者优陀夷明旦饭食」。时优陀夷默然受请。时彼诸年少,知优陀夷受请已,还归和上毗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所,白言:「和上尼!我以和上尼语请尊者优陀夷,尊者优陀夷默然受请,和上尼自知时」。

尔时、尊者优陀夷,夜过晨朝,着衣持钵,往诣毗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舍。时毗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遥见尊者优陀夷来,疾敷床座,请令就坐。设种种饮食,自手供养,丰美满足。食已,澡漱洗钵讫,还就本坐。时毗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知食已讫,着好革屣,以衣覆头,别施高床,现起轻相,慠慢而坐。语优陀夷言:「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与不」?优陀夷答言:「姊妹!今是非时」。作此语已,从座起去。如是明日,诸弟子复至庵罗园采樵,听法,还复白和上尼,和上尼复遣诣请食。如前三返,乃至请法,答言非时,不为说法。诸年少弟子复白和上尼:「庵罗园中沙门优陀夷,极善说法」。和上尼答言:「我亦知彼极善说法,再三请来,设食、问法,常言非时,不说而去」。诸弟子言:「和上尼着好革屣,以衣覆头,不恭敬坐,彼云何说?所以者何?彼尊者优陀夷,以敬法故,不说而去」。和上尼答言:「若如是者,更为我请」。

彼诸弟子受敎更请,供养如前。时和上尼知食讫已,脱革屣,整衣服,更坐卑床,恭敬白言:「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与不」?优陀夷答言:「汝今宜问,当为汝说」。彼即问言:「有沙门、婆罗门,说苦、乐自作;复有说言苦、乐他作;复有说言苦、乐自他作;复有说言苦、乐非自非他作。尊者复云何」?尊者优陀夷答言:「姊妹!阿罗诃说苦乐异生,非如是说」。婆罗门尼复问:「其义云何」?优陀夷答言:「阿罗诃说,从其因缘生诸苦、乐」。优陀夷复语婆罗门尼言:「我今问汝,随意答我。于意云何?有眼不」?答言:「有」。「有色不」?答言:「有」。「有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答言:「如是,尊者优陀夷」!优陀夷复问:「有耳……。鼻……。舌……。身……。(有)意(有色?有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答言:「如是,尊者优陀夷」!优陀夷言:「此是阿罗诃说,从其因缘生于苦、乐」。婆罗门尼言:「尊者优陀夷,如是阿罗诃说,从其因缘生苦、乐耶」?优陀夷答言:「如是,婆罗门尼」!婆罗门尼复问:「沙门!云何阿罗诃说因缘生苦、乐、不苦不乐灭」?优陀夷答言:「我今问汝,随意答我。婆罗门尼!一切眼一切时灭无余,犹有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耶」?答言:「无也,沙门」!「如是耳……。鼻……。舌……。身……。意一切时灭永尽无余,犹有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耶」?答言:「无也,沙门」!「如是婆罗门尼!是为阿罗诃说因缘生苦、乐、不苦不乐灭」。尊者优陀夷说是法时,毗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尔时、毗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疑、惑,不由于他,入佛敎法,于法得无所畏。从坐起,整衣服,恭敬合掌,白尊者优陀夷:「我今日超入决定。我从今日,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我从今日尽寿归依三宝」。尔时、优陀夷为婆罗门尼说法、示敎、照喜已,从坐起去。

第378 ( 252 ) 经 (上p302)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比丘名优波先那,住王舍城寒林中冢间,蛇头岩下迦陵伽行处。时尊者优波先那,独一于内坐禅,时有恶毒蛇,长尺许,于上石间堕优波先那身上。优波先那唤舍利弗,语诸比丘:「毒蛇堕我身上,我身中毒。汝等驶来,扶持我身出置于外,莫令于内身坏,碎如糠糟聚」。时尊者舍利弗,于近处住一树下,闻优波先那语,即诣优波先那所,语优波先那言:「我今观汝色貌、诸根不异于常,而言中毒,持我身出,莫令散坏,如糠糟聚,竟为云何」?优波先那语舍利弗言:「若当有言:我眼是我、我所,耳、鼻、舌、身、意,耳、鼻、舌、身、意是我、我所;色、声、香、味、触、法,色、声、香、味、触、法是我、我所;地界,地界是我、我所,水、火、风、空、识界,水、火、风、空、识界是我、我所;色阴,色阴是我、我所,受、想、行、识阴,受、想、行、识阴是我、我所者,面色诸根,应有变异。我今不尔,眼非我、我所,乃至识阴非我、我所,是故面色、诸根无有变异」。舍利弗言:「如是,优波先那!汝若长夜离我、我所、我慢、系着、使,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永不复起,云何面色、诸根当有变异」!时舍利弗即周匝扶持优波先那身,出于窟外。优波先那身,中毒碎坏,如聚糠糟。时舍利弗即说偈言:

「久殖诸梵行,善修八圣道,欢喜而舍寿,犹如弃毒铃。

久殖诸梵行,善修八圣道,欢喜而舍寿,如人重病愈。

久殖诸梵行,善修八圣道,如出火烧宅,临死无忧悔。

久殖诸梵行,善修八圣道,以慧观世间,犹如秽草木,

不复更求余,余亦不相续」 。

时尊者舍利弗,供养优波先那尸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优波先那,有小恶毒蛇,如治眼筹,堕其身上,其身即坏,如聚糠糟」。佛告舍利弗:「若优波先那诵此偈者,则不中毒,身亦不坏如聚糠糟」。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诵何等偈,何等辞句」?佛即为舍利弗而说偈言:

「常慈念于彼,坚固赖咤罗,慈伊罗盘那,尸婆弗多罗,

钦婆罗上马,亦慈迦拘咤,及彼黑瞿昙,难陀、跋难陀。

慈悲于无足,及以二足者,四足与多足,亦悉起慈悲。

慈悲于诸龙,依于水陆者,慈一切众生,有量及无量。

安乐于一切,亦离烦恼生,欲令一切贤,一切莫生恶,

常住蛇头岩,众恶不来集。凶害恶毒蛇,能害众生命,

如此真谛言,无上大师说。我今诵习此,大师真实语,

一切诸恶毒,无能害我身。贪欲、瞋恚、痴,世间之三毒,

如此三恶毒,永除名佛宝;法宝灭众毒;僧宝亦无余。

破坏凶恶毒,摄受护善人,佛破一切毒,汝蛇毒今破。

故说是咒术章句,所谓:

坞频婆隶 频婆隶 舟冗陆 波罗频陆 抖渧 肃抖渧荈跋渧 文那移 三摩移 檀谛尼罗荈施 婆罗拘苻坞隶 坞娱隶 悉波呵舍利弗!优波先那善男子,尔时说此偈、说此章句者,蛇毒不能中其身,身亦不坏如糠糟聚」。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优波先那未曾闻此偈,未曾闻此咒术章句。世尊今日说此,正为当来世耳」。尊者舍利弗闻佛所说,欢喜作礼而去。

第375 ( 249 ) 经 (上p299)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阿难诣尊者舍利弗所,语尊者舍利弗:「欲有所问,宁有闲暇为解说不」?舍利弗言:「随仁所问,知者当答」。尊者阿难问尊者舍利弗:「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更有余不」?尊者舍利弗语阿难言:「莫作此问,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更有余不」!阿难又问尊者舍利弗:「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无有余耶」?尊者舍利弗答阿难言:「亦复不应作如是问,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无有余耶」!阿难复问尊者舍利弗:「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有余无余?非有余非无余耶」?尊者舍利弗答阿难言:「此亦不应作此问,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有余无余,非有余非无余耶」!尊者阿难又问舍利弗:「如尊者所说,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有亦不应说,无亦不应说,有无亦不应说,非有非无亦不应说,此语有何义」?尊者舍利弗语尊者阿难:「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有余耶?此则虚言。无余耶?此则虚言。有余无余耶?此则虚言。非有余非无余耶?此则虚言。若言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离诸虚伪,得般涅槃,此则佛说」。时二正士展转随喜,各还本处。

第383 ( 1165 ) 经 (上p319)

如是我闻:一时,尊者宾头卢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时有婆蹉国王,名优陀延那,诣尊者宾头卢所,共相问讯,问讯已,退坐一面。婆蹉王优陀延那白尊者宾头卢言:「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与不」?尊者宾头卢答言:「大王!大王且问,知者当答」。婆蹉王优陀延那问尊者宾头卢:「何因何缘,新学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极安乐住,诸根欣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乐静少动,任他而活,野兽其心,堪能尽寿修持梵行,纯一清净」?尊者宾头卢答言:「如佛所说。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为比丘说:汝诸比丘!若见宿人,当作母想;见中年者,作姊妹想;见幼稚者,当作女想。以是因缘,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隐乐住,诸根敷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乐静少动,任他而活,野兽其心,堪能尽寿修持梵行,纯一清净」。婆蹉王优陀延那语尊者宾头卢言:「今诸世间贪求之心,若见宿人而作母想,见中年者作姊妹想,见幼稚者而作女想。当于尔时,心亦随起,贪欲烧燃,瞋恚烧燃,愚痴烧燃,要当更有胜因缘不」?尊者宾头卢语婆蹉王优陀延那:「更有因缘,如世尊说。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为比丘说:此身从足至顶,骨干肉涂,覆以薄皮,种种不净充满其中。周遍观察:发、毛、爪、齿、尘垢、流唌、皮、肉、白骨、筋、脉、心、肝、肺、脾、肾、肠、肚、生藏、熟藏、胞、泪、汗、涕、沫、肪、脂、髓、痰喏、脓、血、脑汁、屎、溺。大王!此因此缘故,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隐乐住,乃至纯一满净」。婆蹉王优陀延那语尊者宾头卢:「人心飘疾,若观不净,随净想现,颇更有因缘,令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隐乐住,乃至纯一满净不」?尊者宾头卢言:「大王!有因有缘,如世尊说。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告诸比丘:汝等应当守护根门,善摄其心。若眼见色时,莫取色相,莫取随形好,增上执持。若于眼根不摄敛住,则世间贪忧恶不善法,则漏其心。是故汝等当受持眼律仪。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乃至受持意律仪」。尔时、婆蹉王优陀延那语尊者宾头卢:「善哉!善说法,乃至受持诸根律仪。尊者宾头卢!我亦如是。有时不守护身,不持诸根律仪,不一其念,入于宫中,其心极生贪欲炽燃,(瞋恚烧燃,)愚痴烧燃。正使闲房独处,亦复三毒烧燃其心,况复宫中!又我有时善护其身,善摄诸根,专一其念,入于宫中,贪欲、恚、痴不起烧燃其心。于内宫中尚不烧身,亦不烧心,况复闲独!以是之故,此因此缘,能令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隐乐住,乃至纯一满净」。时婆蹉王优陀延那闻尊者宾头卢所说,欢喜随喜,从坐起去。

第387 ( 1169 ) 经 (上p327)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比丘尼,眼、色、识,因缘生,若欲、若贪、若昵、若念、若决定着处,于彼诸心善自防护。所以者何?此等皆是恐畏之道,有碍有难;此恶人所依,非善人所依,是故应自防护!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譬如田夫,有好田苗。其守田者懒惰放逸,栏牛啖食,愚痴凡夫亦复如是,六触入处,乃至放逸,亦复如是。若好田苗,其守田者心不放逸,栏牛不食,设复入田,尽驱令出。所谓若心、若意、若识,多闻圣弟子于五欲功德,善自摄护,尽止令灭。若好田苗,其守护田者不自放逸,栏牛入境,左手牵鼻,右手执杖,遍身捶打,驱出其田。诸比丘!于意云何?彼牛遭苦痛已,从村至宅,从宅至村,复当如前过食田苗不」?答言:「不也,世尊!所以者何?忆先入田遭捶杖苦故。如是比丘!若心、若意、若识,多闻圣弟子于六触入处,极生厌离、恐怖,内心安住,制令一意」。

「诸比丘!过去世时,有王闻未曾有好弹琴声,极生爱乐,耽湎、染着。问诸大臣:此何等声,甚可爱乐?大臣答言:此是琴声。王语大臣:取彼声来。大臣受敎,即往取琴来,白言:大王!此是琴,作好声者。王语大臣:我不用琴,取其先闻可爱乐声来。大臣答言:如此之琴,有众多种具,谓有柄、有槽、有丽、有弦、有皮,巧方便人弹之;得众具因缘,乃成音声,非不得众具而有音声。前所闻声,久已过去,转亦尽灭,不可持来。尔时、大王作是念言:咄!何用此虚伪物为!世间琴者,是虚伪物,而令世人耽湎、染着。汝今持去,片片析破,弃于十方。大臣受敎,析为百分,弃于处处。如是比丘!若色、受、想、思、欲,知此诸法无常,有为,心因缘生,而便说言是我我所,彼于异时一切悉无。诸比丘!应作如是平等正智如实观察」!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396 ( 273 ) 经 (上p353)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异比丘独静思惟: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等是我?我何所住?从禅觉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作是思惟: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法是我?我于何住」?佛告比丘:「今当为汝说于二法,谛听,善思。云何为二?眼、色为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是名二法。比丘!若有说言:沙门瞿昙所说二法,此非为二,我今舍此更立二法。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所以者何?缘眼、色,生眼识。比丘!彼眼者,是肉形,是内,是因缘,是坚,是受,是名眼肉形内地界。比丘!若眼肉形,若内,若因缘,津泽,是受,是名眼肉形内水界。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内,若因缘,明暖,是受,是名眼肉形内火界。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内,若因缘,轻飘动摇,是受,是名眼肉形内风界。比丘!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声。如是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等诸法,非我、非常,是无常之我,非恒、非安隐、变易之我。所以者何?比丘!谓生、老、死、没、受生之法。比丘!诸行如幻,如炎,剎那时顷尽朽,不实来、实去,是故比丘于空诸行,当知、当喜、当念: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无我我所。譬如明目士夫,手执明灯,入于空室,彼空室观察。如是比丘于一切空行,心观察欢喜,于空法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我我所。如眼,耳……。鼻……。舌……。身……。意、法因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诸法无我、无常,乃至空我、我所。比丘!于意云何?眼是常,为非常耶」?答言:「非常,世尊」!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答言:「是苦,世尊」?复问:「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世尊」!「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如是多闻圣弟子,于眼生厌,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时彼比丘闻世尊说合手声譬经敎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成阿罗汉

第398 ( 275 ) 经 (上p356)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其有说言大力者,其唯难陀,此是正说。其有说言最端政者,其唯难陀,是则正说。其有说言爱欲重者,其唯难陀,是则正说。诸比丘!而今难陀关闭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精勤修习,(正念)正智成就,堪能尽寿,纯一满净,梵行清白。彼难陀比丘,关闭根门故,若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好。若诸眼根增不律仪,无明暗障,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漏其心,生诸律仪,防护于眼;耳、鼻、舌、身、意根,生诸律仪,是名难陀比丘关闭根门。饮食知量者,难陀比丘于食系数,不自高,不放逸,不着色,不着庄严,支身而已。任其所得,为止饥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觉令息灭,未起苦觉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气力安乐无罪触住故。如人乘车,涂以膏油,不为自高,乃至庄严,为载运故。又如涂疮,不贪其味,为息苦故。如是善男子难陀,知量而食,乃至无间独住,是名难陀知量而食。彼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精勤修业者,彼难陀昼则经行、坐禅,除去阴障,以净其身;于初夜时,经行、坐禅,除去阴障,以净其身;于中夜时,房外洗足,入于室中,右胁而卧,屈膝累足,系念明相,作起觉想;于后夜时,徐觉徐起,经行、坐禅。是名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精勤修习。彼善男子难陀胜念、正知者,是善男子难陀,观察东方,一心正念,安住观察;观察南、西、北方,亦复如是一心正念,安住观察。如是观者,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漏其心。彼善男子难陀,觉诸受起,觉诸受住,觉诸受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觉诸想起,觉诸想住,觉诸想灭;觉诸觉起,觉诸觉住,觉诸觉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是名善男子难陀,正念、正智成就。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关闭根门,如善男子难陀;饮食知量,如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精勤修业,如善男子难陀;正念、正智成就,如善男子难陀。如敎授难陀法,亦当持是为其余人说」。时有异比丘而说偈言:

「善关闭根门,正念摄心住,饮食知节量,觉知诸心相,

善男子难陀,世尊之所叹」!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399 ( 276 ) 经 (上p359)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如是像类大声闻尼众,住舍卫国王园中。比丘尼众,其名曰纯陀比丘尼,民陀比丘尼,摩罗婆比丘尼,波罗遮罗比丘尼,阿罗毗迦比丘尼,差摩比丘尼,难摩比丘尼,吉离舍瞿昙弥比丘尼,优钵罗色比丘尼,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此等及余比丘尼,住王园中。尔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五百比丘尼,前后围繞,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为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说法,示敎、照喜。种种说法,示敎、照喜已,发遣令还言:「比丘尼!应时宜去」。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尔时、世尊知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去已,告诸比丘:「我年已老迈,不复堪能为诸比丘尼说法。汝等诸比丘僧,今日诸宿德上座,当敎授诸比丘尼」。时诸比丘受世尊敎,次第敎授比丘尼,次至难陀,尔时、难陀次第应至而不欲敎授。尔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五百比丘尼,前后围繞,诣世尊所,稽首礼足,乃至闻法欢喜随喜,作礼而去。尔时、世尊知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去已,问尊者阿难:「谁应次至敎授诸比丘尼」?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诸上座次第敎授比丘尼,次至难陀,而难陀不欲敎授」。尔时、世尊告难陀言:「汝当敎授诸比丘尼,为诸比丘尼说法。所以者何?我自敎授比丘尼,汝亦应尔;我为比丘尼说法,汝亦应尔」。尔时、难陀默然受敎。

时难陀夜过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食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入室坐禅。从禅觉,着僧伽梨,将一比丘,往诣王园。诸比丘尼遥见尊者难陀来,疾敷床座,请令就坐。尊者难陀坐已,诸比丘尼稽首敬礼,退坐一面。尊者难陀语诸比丘尼:「诸姊妹!汝等当问,我今当为汝等说法。汝等解者当说言解,若不解者当说不解。于我所说义,若当解者,当善受持;若不解者,汝当更问,当为汝说」。诸比丘尼白尊者难陀言:「我等今日闻尊者敎,令我等问,告我等言:汝等若未解者,今悉当问;已解者当言解,未解者当言不解。于我所说义,已解者当奉持;未解者,当复更问。我等闻此,心大欢喜。未解义者,今日当问」。尔时、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云何姊妹?于眼内入处观察,是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难陀」!「耳、鼻、舌、身、意内入处观察,是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尊者难陀!我等已曾于此法如实知见,于六内入处观察无我,我等已曾作如是意解,六内入处无我」。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应如是解,六内入处观察无我。诸比丘尼!色外入处,是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难陀」!「声、香、味、触、法外入处,是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尊者难陀!我已曾于六外入处,如实观察无我;我常作此意解,六外入处如实无我」。尊者难陀赞诸比丘尼:「善哉!善哉!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六外入处无我。若缘眼、色生眼识,彼眼识是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难陀」!「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彼意识是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已曾于此六识身,如实观察无我;我亦常作是意解,六识身如实无我」。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察,六识身如实无我。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生触,彼触是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难陀」!「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三事和合生触,彼触是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已曾于此六触,观察如实无我;我亦常如是意解,六触如实无我」。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当如实观察,于六触身如实无我。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缘受,彼触缘受是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难陀」!「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缘受,彼受是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等曾于此六受身,如实观察无我;我亦常作此意解,六受身如实无我」。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察,此六受身如实无我。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生触,触缘想,彼想是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难陀」!「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三事和合生触,触缘想,彼想是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曾于此六想身,如实观察无我;我亦常作此意解,六想身如实无我」。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比丘尼!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察,此六想身如实无我。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缘思,彼思是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难陀」!「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缘思,彼思是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曾于此六思身,如实观察无我;我常作此意解,此六思身如实无我」。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比丘尼!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察,此六思身如实无我。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缘爱,彼爱是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难陀」!「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缘爱,彼爱是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曾于此六爱身,如实观察无我;我常作此意解,此六爱身如实无我」。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察,此六爱身如实无我。姊妹!譬因膏油、因炷,灯明得然。彼油无常,炷亦无常,火亦无常,器亦无常。若有作是言:无油、无炷、无火、无器,而所依起灯光,常、恒、住、不变易,作是说者为等说不」?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缘油、炷、器然灯,彼油、炷、器悉无常,若无油、无炷、无器,所依灯光亦复随灭、息、没、清凉、真实」。「如是姊妹!此六内入处无常,若有说言,此六内入处因缘生喜乐,常、恒、住、不变易、安隐,是为等说不」?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等曾如实观察:彼彼法缘,生彼彼法;彼彼缘法灭,彼彼生法亦复随灭、息、没、清凉、真实」。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比丘尼!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察:彼彼法缘,生彼彼法;彼彼法缘灭,彼彼生法亦复随灭、息、没、寂静、清凉、真实。诸姊妹!譬如大树、根、茎、枝、叶,根亦无常,茎、枝、叶皆悉无常。若有说言,无彼树根、茎、枝、叶,唯有其影,常、恒、住、不变易、安隐者,为等说不」?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如彼大树、根、茎、枝、叶,彼根亦无常,茎、枝、叶亦复无常。无根、无茎、无枝、无叶,所依树影一切悉无」。「诸姊妹!若缘外六入处无常,若言外六入处因缘生喜乐,常、恒、住、不变易、安隐者,此为等说不」?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曾于此义如实观察:彼彼法缘,生彼彼法;彼彼法缘灭,彼彼生法亦复随灭、息、没、寂静、清凉、真实」。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汝于此义,当如实观察:彼彼法缘,生彼彼法;彼彼法缘灭,彼彼生法亦复随灭、息、没、寂灭、清凉、真实。诸姊妹!听我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譬如善屠牛师、屠牛弟子,手执利刀,解剥其牛,乘间而剥,不伤内肉,不伤外皮,解其肢节、筋骨,然后还以皮覆其上。若有人言,此牛皮、肉全而不离,为等说不」?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彼善屠牛师、屠牛弟子,手执利刀,乘间而剥,不伤皮肉、肢节、筋骨,悉皆断截,还以皮覆上;皮、肉已离,非不离也」。「姊妹!我说斯譬,今当说义:牛者,譬人身粗色,如箧毒蛇经广说。肉者,谓内六入处。外皮者,谓外六入处。屠牛者,谓学见迹。皮、肉中间筋骨者,谓贪喜俱。利刀者,谓利智慧。多闻圣弟子以智慧利刀,断截一切结、缚、使、烦恼、上烦恼、缠。是故诸姊妹!当如是学:于所可乐法,心不应着,断除贪故;所可瞋法,不应生瞋,断除瞋故;所可痴法,不应生痴,断除痴故。于五受阴当观生、灭,于六触入处当观集、灭,于四念处当善系心住七觉分。修七觉分已,于其欲漏,心不缘着,心得解脱;于其有漏,心不缘着,心得解脱;于无明漏,心不缘着,心得解脱。诸姊妹!当如是学」!尔时、尊者难陀为诸比丘尼说法,示敎、照喜;示敎照喜已,从座起去。

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五百比丘尼,眷属围繞,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乃至为佛作礼而去。尔时、世尊知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去已,告诸比丘:「譬如明月十四日夜,多众观月,为是满耶,为未满耶?当知彼月未究竟满。如是善男子难陀,为五百比丘尼正敎授、正说法,于其解脱犹未究竟。然此等比丘尼命终之时,不见一结不断,能使彼还生于此世」。尔时、世尊复告难陀:「更为诸比丘尼说法」。

尔时、尊者难陀默然奉敎。夜过晨朝,持钵,入城乞食。食已,乃至往诣王园,就座而坐。为诸比丘尼说法,示敎、照喜;示敎照喜已,从座起去。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复于异时,与五百比丘尼,前后围繞,往诣佛所,稽首礼足,乃至作礼而去。尔时、世尊知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去已,告诸比丘:「譬如明月十五日夜,无有人疑月满不满者,然其彼月究竟圆满。如是善男子难陀,为诸比丘尼说如是正敎授,究竟解脱。若命终时,无有说彼道路所趣,此当知即是苦边」。是为世尊为五百比丘尼授第一果记。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407 ( 305 ) 经 (上p385)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六分别六入处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六分别六入处经?谓于眼入处,不如实知见者,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如实知见;不如实知见故,于眼染着,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皆生染着。如是耳……。鼻……。舌……。身……。意,若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如实知见,不如实知见故生染着。如是染着,相应、愚暗、顾念、结缚其心,长养五受阴,及当来有爱、贪喜(、彼彼乐着)悉皆增长。身心疲恶,身心烧然,身心炽然,身心狂乱,身生苦觉;彼身生苦觉故,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悉皆增长,是名纯一大苦阴聚集。诸比丘!若于眼如实知见,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如实知见。见已,于眼不染着,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染着。如是耳……。鼻……。舌……。身……。意、法如实知见,若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如实知见;如实知见故,于意不染着,若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染(着)。不染着故,不相杂,不愚暗,不顾念,不系缚,损减五受阴,当来有爱、贪喜、彼彼乐着悉皆消灭。身不疲苦,心不疲苦,身不烧,心不烧,身不炽然,心不炽然,身觉乐,心觉乐;身心觉乐故,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悉皆消灭,如是纯大苦聚阴灭。作如是知、如是见者,名为正见修习满足,正志,正方便,正念,正定,前说正语,正业,正命清净修习满足,是名修习八圣道清净满足。八圣道修习满足已,四念处修习满足;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修习满足。若法应知、应了者,悉知、悉了;若法应知、应断者,悉知、悉断;若法应知、应作证者,悉皆作证;若法应知、应修习者,悉已修习。何等法应知、应了,悉知悉了?所谓名、色。何等法应知、应断?所谓无明及有爱。何等法应知、应证?所谓明、解脱。何等法应知、应修?所谓止、观。若比丘于此法应知、应了(者),悉知悉了;若法应知、应断者,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