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菩提路 玄奘之路 鸠摩罗什传奇 虚云长老传奇 因果报应录 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 大德讲故事 《须菩提》故事集 迦旃延 阿那律 优波离 大迦叶 阿难陀 正法眼藏 舍利弗 罗睺罗 目犍连 富楼那 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哲理小故事 人间巧喻 禅宗故事 禅宗小故事 佛陀教你不生气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佛陀的圣弟子传 名人轶事 罗汉菜 百喻故事广释 春去春又来 雷锋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传 行禅 妙善公主 释迦牟尼故事 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假因谤圣 堕无间狱 慈济心灯 金玉良言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法苑珠林(卷六)白话 因果原理 马车故事 朋友集 世间百态 关于王永庆的故事 做人的佛法 哼哈一如说 禅理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白云渡

生活故事 | 作者:网络 [投稿]

白云渡

(一)

提起普恩和尚的俗家名姓,从前花源镇的人只知他叫方园,其根据是曾经有人在古藉中见到一则公案:

师上圃岭投智云禅师。云问:“姓甚名谁?”师答:“方园。”云又问:“古人曰,天园地方。不方不园在何处?”师拟答。云转身入方丈。师呆立多时。

次日师于云下剃度。侍云左右,春秋一十有二。

一日,师辞别,云问∶“今去何处? ”师曰:“不方不园处。”云允。

据说普恩和尚下山后就不知下落。四众以为他去远处游历参访,难察行踪,日久也就淡忘。

(二)

离新津花源镇不远的杨柳河边,常有一群野鸭嬉戏。因为此处无渡船过往,岸边草茂林密,正是野鸭栖息之所。为什么没有渡船呢? 原来这段河心有一小岛,水流到此,分东西两路,且分流之前因河道弯曲,水流产生回旋,从岸边牧马山的山腰往下望,特别是在夏季涨水之时,可明显地看出回旋水纹如太极图一般;河水遇岛分流,更是湍急。若干年前渡船在河心翻落多起,之后,就无人敢在此处摆渡了。过河的人要到上游或下游二、三十里处才能找到渡口,这可苦了花源镇要过河的人。

一日清晨,人们发现在废弃多年的渡口处停一小船,船上坐着一个黝黑粗壮的汉子,身著僧衣。有人问他,可否渡河? 他不答话,只是点一下头。从此,无论春夏秋冬,这只小船来往于两岸间。人们奇怪的是,这人从不说话,渡河的人给钱时,他就指一指船头的小竹篓,丢多少钱或丢与不丢,他都不在意。每次小船离岸,他就唱道:

不击鼓来不撞钟,一叶扁舟荡西东。

若问贫僧缘何事,白云一片落江中。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摆渡的人黑发转白,直背成弓,由壮年变成了老翁。唱歌时吐字也越来越听不清楚了。若仔细听,也能听出些内容来:

唯有白云知我愁,飘来飘去说根由。

如今落个桶底脱,白云顶上催白头。

天长日久,再也没有人认真地听他唱些什么。可是这三十年来,虽然大家都不懂他歌里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却注意到每首歌里都出现“白云”二字,这常常引起人们的猜测。

(三)

有一个经常来往于两岸的少年倒是例外,每次过河都很注意听他唱。日久,少年竟能与老翁一起哼唱:

牧马山上郎牧牛,烈日当空汗背流。

扯片白云头上戴,清凉岁月更风流。

有一天,少年跳上船,待人们上船之后,就在船头帮老翁收跳板,解纤索;到了对岸不下船,又主动替老翁搭跳板,系纤索。老翁只在船尾掌舵,少年在船头摇桨,一头一尾配合默契。少年主动帮忙,老翁也无异常表情,只管唱着:

小乘大乘最上乘,度驴度马更度人。

真经写在白云上,游子今生幸得闻。

从此,老翁有了帮手。少年从哪里来,为什么要干上这日晒雨淋吃苦受罪的活路,人们也不明白,似乎也没有人想去弄明白。因为世上总有许多人只顾自己渡河方便,对摆渡人的辛酸劳苦却表现得麻木,而这麻木如同传染病一样也会蔓延扩散。

不过,老翁每首歌里的“白云”两个字,却深深地刻在人们的心上。人们每到渡口就想起白云,每见白云就想起渡口;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白云二字逐渐成了渡口的代名词,自然“白云渡”就在不知不觉中诞生了。再者,这渡口从前因多次翻船而荒废,老翁来此之后,无论雨季旱季,小船都平稳地往来于两岸间,从来没有险情发生。有两次发大水,小船不慎被卷入旋涡中心,船上的人惊恐万状,老翁却泰然自若,平静地唱道:

水能载舟也覆舟,大限来时更何求。

跃上白云当骏马,哪管冬夏与春秋。

小船转危为安,白云渡也更添了一些神秘。

(四)

少年上船两年之后,老翁上了岸。老翁在白云渡旁边结茅化缘,他要在离岸边不远的牧马山下修建白云寺。消息传开,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来捐助。你当为什么? 只因老翁的来历、他的歌声、歌声里的白云以及少年接桨等等都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人们总是对灵异的事情产生敬畏之情,同时也想借此而做点功德。当然,其中也包含着若干年来人们对老翁辛勤摆渡的报答。

得道多助。仅三年,白云寺就建成了。开光法会那天,人气聚集,香火鼎盛。让人们又一次吃惊的是,从前老翁只是吃长素,穿僧衣,却从来没有见过他诵经念佛;从开光法会上看他的礼仪、念诵、敲打,都有条不紊,说明他是一位早已训练有素、修行有成的僧人。同时,人们也第一次得知这位僧人的法名叫普恩。从此,来白云渡过河的人都愿在白云寺上一柱香,对普恩和尚也倍加敬重。

有一天,一位外地来此云游的僧人普慧到白云寺挂单,普慧一听说方丈叫普恩,就即刻要见他。普恩来到客堂,普慧一眼就认出他就是许多年前在圃岭投智云禅师修行的师兄。普恩见师弟到此,喜出望外。兄弟相逢,自然是心心相印,情同手足。普恩又唱道:

天不园兮地不方,不方不园是故乡。

无门关前消旧业,白云深处作道场。

普恩留普慧长住白云寺,普慧应允。

再说花源镇有一位靠教书为生的秀才,在镇上也算是一个有学问的人。读书甚广,博古通今,受人尊敬。闲无事,也常与四邻交往,凡花源镇的消息,他都知晓。白云渡、白云寺的出现,早就引起了他的注意,只是无藉可考,无据可查,难知其中奥妙。

这天,秀才来到白云寺,但见殿宇巍峨,圣像庄严;前后山水呼应,四周绿阴透凉;再看那树立仙鹤,草隐神雉,花映蝶影,石藏奇兽。好一个红尘不到之处。正赏心悦目之时,秀才见普慧走来,便双手合十,迎上前去。问候之余,一同到客堂叙话。知普恩师父上山砍柴未归,秀才在与普慧的闲谈中才略知普恩的一些往事。

(五)

原来牧马山上曾有户袁氏人家,夫妻傍山垦地,艰难度曰。中年得一小儿。取名袁园。袁园六岁前后,连年干旱。杨柳河干涸,新津县四周各县都出现严重灾情。四处炊烟断绝,八方鸦雀哀吟,饥寒交迫之下,袁氏过早辞世,剩下母子更是无法谋生。其母打听得河对岸的花源镇有一殷实人家,主人名叫方良,知书识礼,行为端方,常持斋戒,虔敬诸佛。她就将袁园带到方家,求方家收留,长做小工。妇人并非忍心弃子图财,只望小儿有口饭吃,能长大成人,于夫君也有个交待。方良见袁园忠厚老实,顿生恻隐之心,决定收为义子,并将袁园改姓方,叫他方园。方园年幼,从不让他干重活,偶做些家务杂事。闲时有兴,方良还让方园与自家孩儿一道,识字吟诗唱经诵典。方园聪慧,很有长进。虽然方良所授的经典中儒、道、释皆有所涉,但方园对佛书情有独钟。联想自己的身世,对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倍加敬重。每遇困难,就在心中至诚默念“南无观世音菩萨”。

方园虽有温饱,却从来不忘亲生慈母。人一天天长大,更是思母心切。但因方家待自己有恩,不敢表露思母之情。每日东望牧马山,暗自垂泪。最后仍暗下决心,一定要设法过河去看望母亲。

白天出走,会引起方家的疑虑,他决定夜里出门,天明前返回。是夜月明星稀,方园从后门溜出,一口气跑到杨柳河边。他哪知道这个渡口因水急浪高,涡流暗伏,接连翻船,早已无船往来,何况在夜里谁敢过此恶水? 遥望对岸,方园跪地,涕泪纵横。正伤心,忽听得天空隐约传来歌声,仔细一听,唱的是:

滔滔河水向南流,隔断真情十二秋。

感得白云悲心动,柔絮翩作度郎舟。

只见天上一朵白云,在月光之下特别明亮,白云随歌声缓慢飘来,直至河边。方园心有灵动,立即跳到白云上面,白云似一叶扁舟,轻盈地沿着水面向对岸飘去。到了对岸,方园跳下白云,直奔家门。一见慈母,双膝跪下,愧心难当。母见儿归,更是悲喜交集,哽噎无语。方园哪知母亲思儿成疾,已病危多日,卧床不起,滴水未沾。突见儿至,惊喜过度,竟昏迷过去,吐纳转微。方园伏在床沿,紧紧地抓住母亲的双手,悲痛至极。过了一刻,见母亲苏醒过来,母亲睁开眼睛,望着方园,嘴角上露出一丝微笑。紧接着,闭上双眼,双手松弛,安祥辞世。方园恸哭不已,看午夜已过,方园强忍悲痛,星夜中将母亲背上牧马山腰安葬。然后急回岸边。望着滔滔河水,不知如何返还。正愁间,忽听得歌声又起,同时又有一片白云降落。歌中唱道:

白云渡汝汝度谁? 灵山钟鼓念汝归。

红尘欲破恒沙劫,孤独园歌七重围。

方园上岸,回意歌中所唱内容,一时警觉。白云化舟,天歌引路,这难道不是观世音菩萨为我指点迷津吗? 看世事炎凉,感光阴过隙,想命运多舛。竟动了跳出红尘的念头。再则方家虽然待自己不薄,然年岁已大,终不能一辈子寄人篱下,得走自己的路才是。

回到花源镇,已是天明。见过方良,道出自己心事。方良闻方园想出家修行,先是惊愕,但仔细一想,方园已长大成人,自有主张,不可强阻求圣之路;况原先济贫的初衷已经实现,无愧于心,故决定顺势而为。一家人为方园打点盘缠,千叮万嘱,择日送方园上路。

之后,就有了故事开头谈到的方园登圃岭投智云禅师的一则公案。那是明朝洪武年间之事,距今已有好几百年了。

(六)

白云寺虽然盛极一时,但时过境迁,到清末民初,已是断壁残垣,香火转微。解放初期,寺里香火遭禁,原址改作小学校舍。后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毁于一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新津县政府批准重建白云寺。今有惟贤、大恩、昌臻三位大法师带领,准备将白云寺建成一座体现佛陀本怀,融文化、教育、慈善、共修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佛教文化园区。现已初具规模。

杨柳河上,原白云渡口处早已建成一座公路桥。新白云寺就坐落在桥的东头。每逢佛教节日,都有信众在桥下放生。生灵得救,慈悲无量。此翻善举,已蔚然成风。入夜,又有信众在原渡口处放河灯,站在桥上观灯,更是绝妙,如入人间仙境,流涟忘返。灯随水去,送千般祝福;光播心迹,载万种情思。

如今闲步白云寺,想生灭无常,感白云幻化,试拟一联曰:

牧马看白云忽生忽灭添幻化,

入寺觅真谛实修实证下功夫。

第二天,余兴未尽,又得一联:

真心明了杨柳河边洗圣迹,

诸缘放下白云岭上数梅花。

回到成都,却又想到从前靠船度,而今有桥度,世间还有几个在乎心度? 故重呼拙笔,记下白云渡曾经有过的这一段因缘,聊资世人闲话。正道是:

船度桥度终须度,白云漫道慈航殊。

歌声不唱传奇事,只把游魂日夜呼。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