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全书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下)

  见先哲于羹墙

  【原文】:(发明)先哲者,谓往古圣贤;见之云者,谓心慕身行,如或见之也;羹墙二字,勿泥,当与参前倚衡一例看。

  【白话】:(发明)先哲就是指古代圣贤,见的意思,就是说只要心里仰慕,身体力行,那么就等于见到了;羹墙两字,不要拘泥,请参看前面倚衡一例。

  【原文】:圣贤道理,随处发现流行,活泼泼地;倘若执著行迹,稍存意必固我,是犹叶公但知画龙,而不知有真龙矣。余昔年偶见一人,手执《中庸》,因与论《中庸》大义,且告之曰:“《中庸》本无形相,若指定三十三章者以为真《中庸》,孔颜之道,尚未梦见。”其人大怒曰:“君是禅学,非吾儒道。”遂将《中庸》反掷于案上。余曰:“子诚小人矣!”其人问故,余曰:“仲尼不常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乎?今子反中庸于桌子上矣!”其人曰:“小人反中庸,岂反置手内所执者乎?”余笑曰:“然则吾所谓无相之中庸者,固如此也。”其人默然有省。

  【白话】:圣贤的道理,要在生活中随处发现实践,生动活泼;如果执著于表面现象,被语言文字所转,自以为是,那就如叶公好龙,只爱画上的龙,却不知有真龙。我从前偶然遇见一个人,手拿《中庸》,就与他论《中庸》大义,告诉他说:“《中庸》本来没有具体的形象,如果指定三十三章就是真正的《中庸》,那么孔子、颜子的大道,就还没有梦见。”这个人大怒说:“你是禅学,不懂我们儒家的道理。”就把《中庸》反抛在桌子上。我说:“你确实够得上一个小人了!”这个人问是什么缘故,我说:“孔子不常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吗?现在你不就是把中庸反在桌子上了吗?”这个人说:“小人反中庸,难道就是反手内所拿的《中庸》吗?”我笑着说:“我所说无相中庸的道理,就出如此。”这个人沉默不言,有所觉悟。

  【原文】:一日有人举“尽信书,不如无书”之说,余曰:“此语却未敢便道,孟夫子说得是。”此友拂然,余微笑,其人良久,始恍然曰:“君可谓善读《孟子》者矣,我几为君所卖!”

  【白话】:有一天朋友谈及“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说法,我说:“这句话不能轻易给它下结论,但孟子说得对。”这个朋友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我微笑不语,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恍然大悟说:“您真是善读《孟子》的人了,我几乎被您卖了!”

  补充:这里针对《孟子》一段话展开议论,原文出自《孟子》“尽心章句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意思是:“完全相信《书》,不如无《书》。我对《尚书·武成》一篇,不过取两三片竹简罢了。仁者无敌。以周武王这样极有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王这样极无仁道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那么多,以致连木杵都能漂流起来了呢?”文中所说的书是具体指《尚书》,后人引申为不要过于相信书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安士先生不给这句话下结论,正是走中道路线,即不左也不右。后人对这句话多有片面理解,总是走向极端。圣贤的书,怎能没有用呢?问题是怎么才能落到实践上,在生活实践中向圣贤看齐。否则,圣贤的书,又有什么用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至于孟子在这里只是就《尚书》展开议论,所阐扬的是非暴力主义精神,当然是非常正确的。

  【原文】:尧舜禹汤文武周孔颜曾往矣,要其遗文固在也。闲尝神游千古,网罗百家之言以读之,反复沉思,参以先儒议论。若其言与吾合,则密咏恬吟,悠然神往;间有一二言欲合而必不可者,则笔之于书,质诸至圣先师,俾存其说于天壤。故三十年来,曾有《质孔说》一编,以自娱玩。非敢谓如见先哲也,以期发明圣学,不负先哲之训已耳。爰摘数条,以公同志。

  【白话】:尧舜禹汤文武周孔颜都过去了,但他们留下的书籍还在世。我有时间时曾经神游千古,搜集百家的言论来阅读,反复沉思,又参考先儒的议论。如果言论与我的心相应,就慢慢朗诵,心态安祥,神往那种非凡的境界;间或有一二句言论想要融合但却做不到,就把它记录下来,向至圣先师质疑,使他们的学说永存于天地之间。所以三十年来,写有《质孔说》一本,自己咀嚼体味。不敢说我自己就想象见到了先哲,只是希望阐明圣人的学说,不辜负先哲的敦敦告诫。现摘录几条,向同志公布。

  下附《质孔说》七条:孔氏三代出妻

  【原文】:甚矣,小儒之不知字义,诬谤圣门也!夫子刑于之化,未必逊于文王。纵配偶之贤,不及后妃,何至遂遭斥逐!一之为甚,况三代乎!且夫妇之伦,名教所重。倘其过小而出,家法未免太苛;若其过大而出,孔氏何其不幸!况夫子为万世师表,夫人乃以失德而被出,已足损其家声;更加以夫人之媳亦被出,媳之媳又被出,成何体面?一日将檀公白文细玩,读至不为伋也妻者,是不为白也母,不觉恍然曰:既是不为正妻,想必定为侧室。然则所谓出母者,并非出逐之母,乃所自出之母,犹言生母也。不丧出母者,生母不服三年之丧也。盖子思亦系庶出,伯鱼曾教其服生母三年之丧。子思不便言其过礼,故曰:“昔者,吾先君子无所失道,道隆则从而隆也。”自此以后,孔氏家法,凡系庶出之母,皆不令其服三年之丧,永为定例。故曰,孔氏之不丧出母,自子思始,甚是明白晓畅。檀公以出字代生字,可谓秀雅不群矣。后儒自己不识字,奈何使万世宗仰之夫人,浪被恶名乎?且今士大夫家,若其夫人未尝斥逐,而妄传斥逐,犹为累世之恨;仁人君子,犹当代白其怨;况以大圣人之夫人,而可使其姑妇三代,同抱千秋之恨耶?是宜改正俗解,遍示来兹,以醒后来之误。

  【白话】:糊涂啊,知识浅陋的读书人,不知道字的原意,沾污诽谤了胜任!孔子赴荆①的那一段时间的应化,未必比不上周文王②。即使夫人的贤德比不上后妃,也不至于会遭遇被驱逐的命运!何况还不止一代,竟然延续到三代!夫妇之间的伦理关系,是儒教所非常看重的。如果只有很小的过错就被驱逐,那么家法就太严厉了;如果有很大的过错而被驱逐,那么孔氏是多么的不幸啊!何况孔子是万世师表,他的夫人竟然因为德性不好而被驱逐,已经足够损坏孔家的名望了;再加上夫人的媳妇也被驱逐,媳妇的媳妇也被驱逐,还有什么体面呢?有一天我仔细地体味《礼记》“檀公”③子思说的一段话,读到“不为伋(ji)也妻者,是不为白也母”这句话,恍然大悟说:既然不是正妻,想必就应当是侧室。所以文中的“出母”字,并不是指驱逐的母亲,是生自己的母亲的意思,“出”即是“生”的意思。不为出母守丧,也就是没有为生母守三年的丧。因为子思不是正室所生,父亲曾经叫他为生母守三年的丧。子思不能说自己的父亲错了,所以说:“从前我的先祖的行为都符合道义。道心一端正,他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会正确,道心一不端正,他所做的一切事情就不会正确。”从此以后,孔氏的家法,凡是出自侧室的儿子,都不守三年的丧,永为定例。所以说,孔氏不为生母守丧,从子思开始,文字非常明白晓畅。檀公以“出”字代替“生”字,是为了使语意不流于时速化。后来的读书人不识字,竟然使万世仰慕的夫人,背上了恶名!今天的士大夫家,如果他家的夫人并没有遭驱逐,但却乱传说被驱逐,就会成为永远的遗恨;仁人君子,也会替他伸张正义,澄清怨情;怎么能使大圣人的夫人,并且延续到婆媳三代,永背千秋的恶名呢?因此应该改正世俗的理解,开示后来的人,不再出现这样的错误了。

  注:①疑原“刑”字为“荆”之误,“荆”即是楚国,“荆于之化”,即是指孔子困于、蔡之间到被楚国聘请的这一段时间。《史记》“孔子世家”有记载,大意是:孔子迁居蔡国第三年,吴国讨伐陈国。楚国发兵救陈,听说孔子在陈、蔡边界上,就派专人去聘请。陈、蔡当局暗中商量说:“孔子是有才德的贤人,他的言论无不切中时弊。如今他久居陈、蔡之间,我们的施政方针都不合他的意思。如果他被楚国聘用,那么我们就危险了。”于是两国就派人把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无法行动,粮食也断绝了,弟子们饿病了,都无精打彩,但孔子依然讲学、诵诗、唱歌、弹琴。子路面带怒色地说:“君子也有困窘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面对困境,仍旧坚持节操不动摇,小人遇到困境就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子贡也非常气愤,孔子仍旧耐心给他讲道,说:“假如有仁德的人必定受人信任,哪会还有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呢?假如有智慧的人就能畅通取阻,哪会有王子、比干被剖心呢?”子贡说:“先生的学说太博大精深了,所以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容纳先生,先生何不把要求放低一点呢?”孔子说:“子贡啊,有经验的农民虽然会种庄稼,但并不一定能够保证有收获;能工巧匠虽然技术精湛,但他们制造出来三东西并不一定人人喜欢。君子修道弘道,就像结网先有纲一样,必须按照总纲去实现伟大的目的,他就不一定会被社会所容纳了。现在你不修道,反而想降低标准,不是太没有远大志向了吗?”在这个时候,只有颜回最有定力,也只有他最理解孔子,他说:“先生难行能行,虽然不能被社会容纳,但仍旧要推行自己的大道。不被容纳又有什么妨碍呢?不被世俗社会容纳,才显出君子的本色!不能修道,那才是自己的耻辱。至于大道之理,不能被采用,那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采纳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采纳,然后才显出君子的本色!”孔子欣慰地笑了,开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玩笑说:“颜家的子弟啊,假使你成了大富翁,我愿意给你做管家。”后来楚王派军队来,孔子才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但到楚国后,楚昭王听从了子西的话,又没有重用孔子,当年秋天,楚昭王就死了。楚国一个装疯的人,名叫接舆,一天唱着歌经过孔子的车旁说:“凤凰啊,凤凰啊!你有如此高尚的道德,为什么不受重视啊!过去了的不可挽回,未来的事业还可以追求。算了吧,算了吧!现在从政的人都很危险啊!”孔子赶紧下车,想和他谈谈,但他马上离开了。于是孔子从楚国返回卫国。这一年,孔子六十三岁。

  ②周武王的父亲,殷时诸侯,称西伯。据《史记》记载,他为人仁慈宽厚,尊敬老人,爱护少辈。很有礼貌并自己表示卑下去接待贤能的人,到了中午仍不敢抽出时间去进食,还是要接待士人,因此,士人都归顺他。伯夷、叔齐隐居在孤竹,听说西伯奉养老人,一同前往归顺。许多贤人都来归顺他。殷纣王是一个最无仁德的君主,荒淫腐朽,他听信崇侯虎的谗言,把西伯囚禁在友》羑(you)里宥(今河南汤阴县),在此期间,西伯把《易》的八卦增衍成六十四卦。西伯出禁后,就献出土地给纣王,请他废除最残酷的刑罚─炮烙之刑。西伯努力推行善道,四方诸侯都来请他对有争执的事情作出公平裁断,都说西伯大概就是承受天命的君主。

  ③檀公即檀弓,人名,《礼记》篇名,古人注:“名曰檀公者,以其记人善于礼,故著姓名以显之。姓檀名弓,今山阳有檀氏。”子思为孔子之子孔鲤之子,名伋。子上为子思之子,名白。《礼记》“檀公”上说:子上之母死而不丧。门人问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子丧出母乎?”曰:“然。”“子之不使白也丧之,何也?”子思曰:“昔者吾先君子无所失道。道隆则从而隆,道污则从而污。伋则安能?为伋也妻者,是为白也母。不为伋也妻者,是不为白也母。”故孔氏之不丧出母,自子思始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子上的母亲死后,子上不守丧。门人问子思说:“从前老师的先祖为生母守丧吗?”子思回答说:“是这样。”门人再问:“那么为什么您不使子上守丧呢?”子思说:“从前我的先祖的行为都符合道义。道心一端正,他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会正确,道心一不端正,他所做的一切事情就不会正确。我的境界怎么能达到这个程度呢?我的妻子是子上的母亲,不是我的正妻,就不是子上的母亲。”所以孔氏不为生母守丧,从子思开始。安士先生把这个“出”字考证为“生”子,是非常符合实际情况的,从而也为孔氏澄清了千古之冤。

  【原文】:古人出妻,多以小故,不尽因失德。如曾子以梨蒸(zheng)不熟出妻,见《孔子家语》。孟子见妻踞,即欲出之,而以白母,母责孟子失礼,孟子自责,遂止。见《孟子外书》。观此可知,此文为后儒方便说法,为孔氏三代夫人雪不白之冤,其用意至美,用心良苦。但读者诸贤,慎勿以辞害意,误认孔氏三代即开纳妾丑风。是不可以不辨正也。

  【白话】:古人的生母,许多都是侧室,并不一定失德。例如曾子因为梨蒸不熟出妻,见《孔子家语》。孟子看见妻子矮小,就想要出她,报告母亲,母亲责备孟子失礼,孟子自责,就停止了。见《孟子外书》。从这里可以看出,此文为后儒方便说法,为孔氏三代夫人雪不白之冤,用意最美,用心良苦。但我加以纠正后,各位读者千万又不要以辞害意,误认为孔氏三代就开纳妾丑风。这是我们必须分辨的。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