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全书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下)

  物有本末节

  【原文】:注以此节为结上文,故以物有本末,为结首节,而以事有终始,为结次节。此向来定解也。然玩通章文势,此节当是起下两节耳。所谓物者,即身心意知家国天下也;所谓事者,即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也。物字事字,如此配合,不惟确切不浮,兼亦功力悉敌。以国与天下并言,则国为本,而天下为末;以家与国并言,则家为本,而国又为末。推而至于身心意知,亦复如是。是本末二字,有节节灵活之妙也。以治与平对观,则治为始,而平为终;以齐与治对观,则齐为始,而治又为终。推而至于格致诚正,亦复如是。是终始二字,有节节灵活之妙也。本末终始,既节节活,则先后二字,亦既节节活,并近道二字,亦节节活矣。盖此节尚是虚笼法,引起八条目之义,所以直接古之欲明明德两节,缴(zhuo)足知所先后二语。若以物有本末结首节,事有终始结次节,配合便多牵强。盖知止一节,本从止至善句申说而出,对上节不过。而物有本末两句,明系势均力敌之文也。况天下岂有心不妄动,可称之为事,所处而安,可称之为事者乎?事字既欠妥,则先后亦欠妥,并近道亦欠妥矣。此虽无关大旨,然或稍可发明圣经,何妨姑存其说,补格物致知章!

  【白话】:注释说这“物有本末”节是总结上文,故以“物有本末”,为总结前节,而以“事有终始”,总结后节。这是向来固定的解释。但是去体会这一章文势,此节应当是启下两节。物的意思,即是“身心意知家国天下”;事的意思,即是“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物字事字,如此配合,不惟确切不浮,关系也很对仗。从国与天下来说,则国为本,天下为末;从家与国来说,则家为本,国又为末。推广到“身心意知”,也是这样。这本末二字,有节节灵活的妙处。从治与平相对来看,则治为始,平为终;从齐与治相来看,则齐为始,治又为终。推广到“格致诚正”,也是这样。这终始二字,有节节灵活的妙处。本末终始,既节节活,则先后二字,也节节活,连近道二字,也节节活了。因为这一节是虚起一笔,引起下面八条目的字义,所以直接“古之欲明明德”两节,联系起来就知道先后二语。如果以“物有本末”总结前节,“事有终始”总结后节,配合便多牵强。因为“知止”一节,本从“止至善”句引申说出,与上节紧密相连。而“物有本末”两句,明明是势均力敌的文字。何况天下难道有心不妄动,可称它为事,所处而安,可称它为事吗?事字既欠妥,则先后也欠妥,并近道也欠妥了。这里虽无关大旨,但如果今后有人要阐明圣经语意,何妨不暂时把我这个看法流下来,补充作为“格物致知”章的注释呢!

  补充:这段话解释《大学》,原文有关部分补充如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补格物致知章

  【原文】:朱子读古本大学,谓听讼章后,亡失格致一章,因托程子之意,而自作一章,列于贤传之内,当时群议纷然,以为后儒虽贤,然无自补经书之理。孔子作《春秋》,如夏五郭公之类,何难增补几字,以成其文,而终于阙疑者,慎之也!况朱子所补皆近后人时文之调,不似圣经贤传之体例也,然知其一,未知其二也。以鄙意揆之,此章原未亡失。所谓释格致者,即听讼章是也。盖天下物理,本无穷尽,进一境,则复有一境。即以狱讼言之,人第知剖决至当,便为极则。岂知听讼之外,尚有无讼一著,更为超出其上乎!夫人格物致知,识得天下之理,件件有最高一著,其于修齐治平,不难矣。故借听讼一端,以为触类引申之籍,初非即以是为释本末也。盖此章本重知字,不重本字。朱子重看偶然用来之本字,而忘却此章专重之知字,故以之为释本末也。且夫曾子所释者,不过三纲领,八条目耳,本末既非纲领,又非条目,何必特释?若本末既释,终始又何不释耶?今即细玩各传文法,亦自灼然。可见只因诚意为第一章,故曰所谓诚其意者,特用专释之语。若以下四章,皆用蝉联之笔矣。倘专释诚意之前,又加一章所谓致知在格物,则文法乱矣。经传具在,读书者何不静气一观?至于第二节此谓知本,及此谓知之至也两句,乃反复咏叹,令人恍然有觉之意,亦非衍阙之文。

  【白话】:朱子读古本《大学》,说“听讼”章后,遗失“格致”一章,就托程子之意,自作一章,列在贤传里面,当时议论纷纷,认为后儒虽贤,也无自补经书的道理。孔子作《春秋》,如夏五郭公之类,增补几字,写成文章,又有什么困难,但最终作为疑问留下空缺,是慎重起见啊!何况朱子的都是后人的思想和腔调,不象圣经贤传的体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通过仔细体味和推测,这一章原来并没有遗失。所谓解释“格致”的,就是“听讼”章。因为天下事物的道理,本无穷尽,进入了一个境界,又有一个境界。就以狱讼来说,人们只知判决合理,就到了顶点。哪里知道“听讼”之外,还有“无讼”一步棋,更加超出它上啊!人能推究事物的原理,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认识了天下大道,对于修齐治平,还有什么困难呢?。因此借“听讼”一个方面,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原来并不是为解释“本末”。因为此章本重“知”字,不重“本”字。朱子重视偶然用来的“本”字,忘记此章专重的“知”字,所以就代替解释“本末”。曾子所阐释的,只不过三纲领,八条目罢了,“本末”既不是纲领,又不是条目,何必特别解释?如果“本末”已解释,“终始”又为什么不解释呢?今仔细体味各传文法,意思非常明白。可见只因诚意为第一章,故说所谓诚其意者,是特用专释的语言。在以下四章,都用蝉联之笔了。如果专释诚意之前,又加一章所谓致知格物,那么文法就乱了。经传都在,读书者为什么不平心静气看一看呢?至于第二节“此谓知本”,及“此谓知之至也”两句,是反复咏叹,叫人恍然大悟的用意,并非残缺之文。

  补充:现将朱子《大学》集注摘录如下: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尽得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朱注:右传四章,释“本末”。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朱注:程子曰:“衍文也。”此句之上别有阙文,此特其结语耳。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此章旧本通下章,误在经文之下)。间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即物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这,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朱注:右传第六章,释“诚意”。

  服尧之服

  【原文】:服者,事也。《尚书》缵(zuan)禹旧服,以常旧服等,皆作事字解。服尧之服,犹言事尧之事也。下文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正是服尧之服注解,当与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动字,一例看。今注中谓曹交衣冠言动不循礼,故以此告之 ,则服字竟作衣服之服矣。但尧之所服,乃日月星辰之十二章,曹交如何可服?若云尧所制之法服,则衣冠服色,随代变更,生今反古,宣圣所戒。曹交生于周末,忽教其服千八百年以前之古服,似乎怪诞。至于桀虽无道,其所服者,亦必天子之服,决不曰吾是无道之主,别作无道之衣冠,以遗后世。曹交何自仿其遗制而服之邪?故不如训作事字之说为当。

  【白话】:“服”即“事”。《尚书》“缵(继承)禹旧服,以常旧服”,都作“事”字解释。服尧之服,也就是说继承尧的事业。下文念诵尧的言语,实行尧的做法,正是服尧之服的注解,应当与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动字一例看。现在注释中说曹交衣冠言行不合礼,故以此告诉他,那么服字就作衣服的服了。但尧所穿着,即日月星辰的十二章,曹交怎么能穿?如果说是尧所制的法服,那么衣冠服色,随代变更,生今返古,宣圣所戒。曹交生于周末,忽然教他穿一千八百年以前的古服,似乎怪诞。至于桀虽无道,他所穿的也一定是天子的服装,决不会说我是无道君主,另外做无道的衣冠,流传后世。曹交怎么能够仿制旧服而穿呢?所以不如作事字解释妥当。

  【原文】:(按)书者,圣贤之书;理者,天下古今之理也;天下古今之理,天下古今皆可言之。所以古人著书,必曰以俟后之君子,其心甚望后人转胜前人,非欲其一代不如一代也。若谓已有定解,后人即有发明,不许吐露一字,是为一先儒而障天下后世之口矣,可乎?

  【白话】:(按)书是圣贤的书,理是天下古今的理,天下古今的理,天下古今都可议论。所以古人著书,一定说等后来的君子有新的发明,心里很希望后人胜过前人,不是想要一代不如一代。如果说已有定解,后人即有发明,不许吐露一字,这不是被一先儒而拦住了天下后世的口吗?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