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 净土经论 净宗法脉 因果启示 净土论著 净土旨归 净宗早晚课 净土圣贤录

具五法品第十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通义

  具五法品第十

  【尔时贤护菩萨。从坐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唯愿世尊及比丘僧。明日食时临顾我家受我供养。怜愍我等诸众生故。世尊默然受贤护请。时彼贤护知佛受已。顶礼尊足右绕三匝于是辞还。遂复诣彼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所。到已顶礼波阇波提比丘尼足。而即白言。愿阿梨耶。及诸尼众怜愍我故。受我明朝所设微供。尔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默然受请。贤护知已顶礼辞还。时彼贤护复诣宝德离车子所。语宝德言。宝德。汝来汝之所有亲戚眷属朋友知识。及此会中优婆塞众。乃至一切王舍大城。及以自余城邑聚落诸新来者。为我请曰。受我明朝所设饭食。尔时宝德离车童子受贤护言。即告会中诸优婆塞亲戚眷属等曰。仁辈当知。彼贤护菩萨。令我告汝。明日食时受我微供。尔时贤护菩萨。宝德离车子。及善商主长者。伽诃岌多居士子。那罗达多摩纳水天长者。并及一切诸余眷属朋友知识等。顶礼佛足已。还彼贤护菩萨舍宅。到已佐彼贤护经营。即于其夜约□家人。办具诸种精妙上□。所谓世间凡可食啖。色香美味百物备有。乃至外国远来贫穷乞丐。亦为办具种种精膳而供给之。与诸大众一等无异。】

  贤护菩萨闻佛说法已,请佛与僧受其供养。

  明日食时,临顾我家,受我供养。

  食有时食及非时食,晨时至中午为食时。过中以后,至第二日明相未现以前,为非时。

  世尊默然受请。

  佛教常法,遇事若不同意,便说明意愿。若同意时,便默然表示允可。

  摩诃波阇波提译为大爱道。为佛姨母,随佛出家后,证阿罗汉果。贤护既请比丘已,复请尼众。

  阿梨耶,亦作阿姨,或阿梨姨。译为尊者。

  大众所受饮食,一等无二,同样待遇也。

  余文易解,不烦解释。

  【所以者何。凡诸菩萨心无憎爱不敢轻他。于诸众生皆平等故。】

  何故大众所受供养一等无异。因为菩萨心平等,无有憎爱,不敢轻视一切众生,故皆平等供养。如常不轻菩萨言,汝等皆是未来之佛,我不敢轻慢汝等。即此意也。

  【尔时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乃至忉利天王释提桓因。四天大王提头赖吒等。及彼善德天子与诸眷属。咸为人身赞助其事。欲令贤护菩提果报速成就故。】

  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

  梵天者,通名离淫欲之色界天,故经云十八梵天。通常称大梵天王,系指色界初禅天之大梵王而言。初禅三天,曰梵众梵辅大梵。大梵为初禅之君,梵辅为初禅之臣,梵众为初禅之民。因初禅三天为色界之初,故特标梵名。然初禅天,位居小世界顶,今云娑婆世界主,是否即初禅大梵天王,不得而知。

  另据华严经十地寄报略云,第八不动地菩萨,多作第二禅大梵天王,主千世界……。又云,第九善慧地菩萨,多作第三禅大梵天王,主二千世界……。又云,第十地法云地菩萨,多作第四禅摩醯首罗天王,主三千世界。

  看来娑婆世界主,似是大自在天(摩醯首罗天王)。然未明见‘大梵天王’其文也。谨供参考如此。

  忉利天王释提桓因。

  忉利译为三十三,其天居须弥山顶。东南西北各八天,合为三十二天。释提桓因为天主,居须弥山顶,共为三十三天。

  四天大王提头赖吒等。

  四天大王,应为四大天王。彼四天居须弥山腹。

  提头赖吒,略表四天王名。四大天王分居东南西北四方。东方天王提头赖吒,译为持国天王。南方天王毗留勒叉,译为增长天王。西方天王毗留博叉,译为广目天王。北方天王毗沙门,译为多闻天王。

  及善德天子,与其眷属等。均现为人身,赞助其事。欲令贤护菩萨,菩提果报速成。

  【尔时贤护。与诸眷属善友知识等扫洒其家乃至王舍大城街巷道路。处处皆悉悬妙幡盖。广设种种诸庄严具而庄饰之。又以诸种微妙华香布散其地。复烧世间第一名香而为供养。时彼贤护。如是庄严王舍大城及妙食已。于明旦时。与诸眷属诣世尊所。头面礼敬而启白言。世尊。我事已办愿知此时。尔时世尊于晨朝时。为贤护故着衣持□。与彼无量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人大众。左右围绕。向彼贤护菩萨舍宅。于是贤护发如斯念。我家隘小不受多众。自非世尊威灵加护。令宅宽广尽为琉璃。令诸城内一切人民莫不明见。亦令今此天人大众随意受用无所乏少。不亦快乎。尔时世尊知彼贤护心所念已。即以神力令其家宅严丽宽广。所有众具变成琉璃。亦令城内一切人民皆得□见分明显了。足令大众随意用之。】

  此段经文,说明贤护菩萨,庄严王舍大城,及备妙好上食供佛及僧。佛以神力,令其家宅严丽宽广,所有众具,变成琉璃。令城中一切人民,皆得睹见。足令大众随意受用。

  【尔时世尊入贤护宅。随其床座安详而坐。亦令一切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人天大众。随其部类次第而坐。时彼贤护。及宝德离车子。善商主优婆塞。伽诃岌多长者子。那罗达多长者子。既见世尊。与彼四部天人大众皆安坐已。于是贤护躬以自手。持最妙食奉上世尊。世尊受已。然后授与诸四部众及与一切天人大众。种种上妙香美味食。咸令自恣悉皆丰满。如是一切饭食斯毕。澡手漱口乃至洗涤□器持举皆竟。贤护于是别置小座。在世尊前头面顶礼。然后退坐一心瞻仰。尔时世尊即为贤护菩萨。及宝德离车子。善商主优婆塞。伽诃岌多长者子。那罗达多摩纳等。乃至四部天人大众等。如应说法令其解知。开导慰喻令其欢喜。然后与诸比丘比丘尼天人大众归还本所。时彼贤护菩萨后食毕已。将诸眷属善友知识。及百千众左右围绕。至世尊所恭敬礼拜。退坐一面胡跪合掌。而白佛言。】

  诸佛常法,应供毕,须为说法。

  贤护等复至佛所,礼佛请法。由此可知,佛说此经,非是一会。

  【世尊。菩萨摩诃萨具足几法。当能证此现前三昧。佛言贤护。菩萨若能成就五法。则便得此现前三昧。何等为五。所谓一者具甚深忍灭除至尽。二者实无所尽无有尽处。三者本无有乱灭除诸乱。四者本无有垢灭除诸垢。五者本无有尘断离诸尘。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具足成就无生忍故。而能得此现前三昧。】

  贤护请问于佛,菩萨具足几法,当能证此现前三昧?

  佛回答言,菩萨成就五法,则能得此现前三昧。

  一者具甚深忍,灭除至尽。

  甚深忍者,无生法忍也。灭除至尽者,寂灭忍也。仁王经说有五忍,一、伏忍,三贤位菩萨。二、信忍,初地至三地。三、顺忍,四地至六地。四、无生忍,七地至九地。五、寂灭忍,十地至妙觉。

  二者实无所尽,无有尽处。

  法性寂灭,无有所得。以无所得,故无有处所可尽。谓之除灭者,除妄除幻也。

  三者本无有乱,灭除诸乱。

  一切法本来寂灭相,故本无有乱。所谓灭除诸乱者,除妄除幻也。

  四者本无有垢,灭除诸垢。

  义理同上,可知。

  五者本无有尘,断离诸尘。

  同上可知。

  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具足成就无生忍故,而能得此现前三昧。以上具足成就五法者,即具足成就无生忍,即得此诸佛现前三昧也。

  【复次贤护。菩萨摩诃萨复有五法能得三昧。一者深厌诸有不受诸行。二者一切生处念菩提心。三者所生常见诸佛世尊。四者终不□着阴界诸入。五者终不爱着受欲乐事。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具足五法成就三昧。复次贤护。菩萨摩诃萨复有五法能得三昧。一者常当思念无边际心。二者常能善入禅定思惟。三者分别思惟一切诸法。四者于诸众生无有诤心。五者常以四摄摄受众生。所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具足五法成就三昧。复次贤护。菩萨摩诃萨复有五法能得三昧。一者于诸众生所常行慈心。二者于一切时念修圣行。三者常行忍辱见破戒者恒生敬心。四者于自和上阿阇梨所不说己能。五者于一切处不敢轻他。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具足五法则能证是现前三昧。复次贤护。菩萨摩诃萨复有五法能得三昧。一者常依圣教如说修行。二者清净意业灭身口恶。三者清净戒行断除诸见。四者常求多闻深信诸善。五者常念如来应等正觉。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具足五法则能获得现前三昧。】

  复次贤护,菩萨复有五法,能得三昧。

  一者深厌诸有,不受诸行。

  诸有者,略说为三有。三有为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广说有二十五有,二十五有不出三界生死

  一、四部洲为四有。东弗于逮,西瞿耶尼,南阎浮提,北郁单越。

  二、四恶趣为四有。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

  三、六欲天为六有。四天王,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四、梵天为一有。梵天虽在色界,然外道计梵天王为生万物之主,故别出其名。

  五、无想天为一有。无想天虽在四禅天,然以外道计为涅槃,故别出其名。

  六、五那含天为一有。以外道计为真解脱,故别出其名。

  七、四禅天为四有。即色界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

  八、四空天为四有。即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厌离如是诸有,乐出世也。不受诸行者,不造业也。

  二者一切生处念菩提心。

  于一切生处,不失菩提心也。菩提心者,成佛心也。成佛心者,度一切众生心也。度一切众生心者,自觉觉他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便名佛。三世诸佛,无一不是由发菩提心而得成就者。故念菩提心,有无量功德。

  三者所生常见诸佛世尊。

  菩萨生处,常见诸佛,则可速成无上菩提。菩萨若欲自度度人,便须常生佛世。菩萨常见佛者,如婴儿不应离母,远行不离道粮,大热不离冷风,大寒不离暖火,渡深水不离舟船,病人不离良医。若菩萨生不值佛,便如中流船破,自度不暇,焉能度人?

  四者终不□着阴界诸入。

  不□着阴界入者,不贪着身心也。阴者,色受想行识五阴。界者,眼识界,耳识界,及鼻、舌、身、意识界。共为十八界。入者十二入,即六根与六尘。若菩萨不□着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便可证入法身,证入净土

  五者终不爱着受欲乐事。

  菩萨终不爱着受欲贪之乐也。粗而言之,即净修梵行,不受淫欲乐也。

  是为菩萨具足五法,成就此念佛三昧。

  复有五法,能得三昧。

  一者常当思念无边际心。

  思念无边际心者,心无所住也。心若有住,必有边际。心若无住,乃无边际。

  菩萨若无住生心,便不被烦恼所侵。犹如大虚空无有边际,故火烧不着,水淹不湿,风吹不透。菩萨心若如此时,便得三昧。

  二者常能善入禅定思惟。

  善入禅定者,心无散乱也。所谓专思寂想也,一心不乱也。一心不乱,思惟诸佛现前三昧。

  三者分别思惟一切诸法。

  以智慧心思惟诸法缘起性空,性空缘成。思惟诸法缘起性空,则知诸法分别而无分别,是谓慧。思惟诸法性空缘成,则知诸法无分别而分别,是谓智。

  四者于诸众生无有诤心。

  此恒顺众生也,身语意三业清净,慈悲一切也。

  五者常以四摄摄受众生。

  四摄法者,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四摄法乃化他之行,方便随缘,摄众归道。若不能摄众归道,不名四摄。

  四摄之中,布施为先。若直言其施,名为布施。若以布施为方便,旨在摄众归道,名布施摄。

  爱语摄,言语真实,利益众生,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令众生欢喜,摄心向道。

  利行摄,菩萨所行,利益众生,令其向道。化众生离恶,化众生集善,名利行摄。

  同事摄,于因中曰同行,于果中曰同事。于因中,菩萨率先躬行,与众生集善同行,离恶同行。于果中,菩萨以大悲心,降同众生之苦,自作化他,令众生离苦向道。此谓苦事同。乐事同者,导引众生德业善果,示与己同。

  是为菩萨具足五法,成就三昧。

  复有五法,能得三昧。

  一者于诸众生常行慈心。

  慈心者,爱念众生也。

  二者于一切时,常修圣行。

  有五行,一、圣行,即正行也。菩萨依戒定慧而修,曰圣行。又菩萨常行六度,谓之圣行。二、梵行,清净行也。菩萨离生死涅槃二边,以清净心,运大慈悲,为众生拔苦与乐,曰梵行。三、天行,天者,四天中第一义天。谓菩萨以慈悲心,示现人天小乘之善行。五、病行,菩萨以慈悲心,示同众生,有烦恼有病苦之行。菩萨于一切时常修圣行,即得此念佛三昧。

  三者常行忍辱,见破戒者,恒生敬心。

  忍辱第一道,忍辱心即大慈悲。菩萨行忍,见破戒者,尚生敬心,况于持戒者?

  四者于自和上阿阇梨所,不说己能。

  和上亦作和尚,即师也。译为力生,言依师则弟子之道力得生也。阿阇梨者,轨范师也。有出家阿阇梨,受戒阿阇梨,教授阿阇梨,受经阿阇梨,依止阿阇梨。

  不说己能者,敬顺师教也。

  五者于一切处不敢轻他。

  恭谨一切也。

  贤护!菩萨具足五法,则能证此现前三昧。

  复有五法,能得此三昧。

  一者常依圣教,如说修行。

  信受佛语,依教奉行也。

  二者清净意业,灭身口恶。

  意为业因,身口为业果。意业若不假身口,则不成其为恶,故曰清净意业,灭身口恶。此所谓三业清净也。意业清净,则无贪嗔痴。身业清净,则无杀盗淫。口业清净,则无恶口妄语绮语两舌。

  三者清净戒行,断除诸见。

  三业清净,则须严持净戒,断除诸邪见也。

  四者常求多闻,深信诸善。

  求多闻者,亲近良师,深入经藏也。深信诸善者,菩提为众善之本。故应深信菩提。

  五者常念如来应等正觉。

  应一心常念诸佛。

  菩萨若具足此五法,则能获得诸佛现前三昧。

  【复次贤护。菩萨摩诃萨复有五法能得三昧。一者常行大施能为施主不起悭贪。心无嫉妒弘广心施纯直无谄。于诸沙门及婆罗门贫穷孤独一切乞人。无所爱惜。无有胜上可重之物而不施者。所谓一切微妙饮食。名衣上服第一房舍。诸种敷具灯烛花香。凡所受用皆悉舍之。虽常行施而不求报。怜愍一切无疑惑心。既施之后终无变悔。二者常为施主而行法施。所谓常为众生说如斯法。所谓第一最上最胜最妙最精。修行如是大法施时能出一切无碍辩才。文义次第相续不断。如来所说甚深法中。皆能安住成就深忍。或时被他诽谤骂辱捶击鞭打。终无嗔恨秽浊毒心。亦无惊惧种种苦恼。而心无畏常怀欢喜。三者若闻他说此三昧时。至心听受书写读诵思惟其义。广为他人分别演说。令是妙法久住世间终无秘藏使法疾灭。四者常无嫉妒远离诸恼。弃舍盖缠断除尘垢。不自称誉亦不毁他。五者于诸佛所常重信心。于诸师长常行敬畏。于知识处常生惭愧。于诸幼稚常怀慈怜。乃至受他小恩尚思厚报。何况人有重德而敢辄忘常住实言未曾妄语。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具足五法则能获得如是三昧。】

  菩萨复有五法,能得三昧。

  一者常行大施,能为施主,不起悭贪。

  此是言财施。菩萨行财施,心无嫉妒。以广大心行施,纯真诚直,无有谄曲。

  于一切沙门婆罗门,贫穷孤独,一切乞求之人,于己所有财物,无有爱惜而不施者。

  无有于一切胜上可重之物,爱惜而不施者。所谓一切美妙饮食,名衣上等之服,第一等的房舍。种种敷具,即种种卧具,例如被服床座等,灯烛花香。凡一切受用之具,皆悉布施之。虽施而不求报,既经布施终无变悔。无疑惑心者,无犹豫心也。

  二者常为施主,而行法施。

  此是行法施也。为众生说第一、最上、最胜、最妙、最精之法。行此大法施时,能出一切无碍辩才。文义浅出深入,次第不紊,相续不断。于如来所说甚深法中,皆能安住无疑,成就深法忍。或者有时被人诽谤骂辱,捶击鞭打,终不嗔恨,亦无惊惧苦恼。心常无畏欢喜。

  三者若闻他说此三昧时,至心听受书写读诵思惟其义。

  此是言护持此念佛三昧法也。既能听受,复能为人宣说,护持令正法不灭。

  四者常无嫉妒远离诸恼,弃舍盖缠,断除尘垢。

  嫉妒心起,烦恼则生,故曰常无嫉妒,远离诸恼。盖者五盖,缠者十缠,皆烦恼别名。若无嫉妒心,自然不自称誉,亦不毁他了。

  五者于诸佛所,常重信心。于诸师长,常行敬畏。于知识处,常生惭愧。于诸幼稚,常怀慈怜。

  于佛唯信,于师唯敬。于友惭愧,于幼唯慈。惭愧者戒过非也。若有过非,于己内羞曰惭,于人外耻曰愧。

  应知恩报恩,受人小恩,尚思厚报。何况人有重恩,而敢或忘。(而‘感’辄忘应为而‘敢’辄忘。)恩至重者,莫过于佛,应感佛恩图报。云何上报佛恩?度化众生也。

  常住实言,未曾妄语。菩萨语无欺诳,不敢欺诳自己,不欺诳佛,不欺诳一切众生。是为菩萨具足五法,得如是三昧也。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若于深法心欲乐 厌离一切诸后有 智者不愿一切生 若能如是得三昧

  不用一切诸外论 乃至语言不听受 永断世间诸五欲 若能如是证三昧

  清净持戒住梵行 所生不念诸女人 深厌五欲真佛子 若能如是证三昧

  常行大施不求报 亦无住着悔恨心 一舍已后不重缘 唯当摄念思诸佛

  怜愍众生行施时 决定除疑无变退 安住调柔而修施 若能如是得三昧

  若于财施为大主 无有憍慢嫉妒心 行一切施常踊跃 若能如是得三昧

  又于法施为上首 善解微妙修多罗 能知甚深寂灭法 若能如是得三昧

  安住甚深诸法中 善能堪忍无嫉妒 虽被挝骂无恼恨 若能如是得三昧

  或时闻说此经典 书写读诵巧广宣 唯为法住利世间 若能如是得三昧

  于诸法中不秘□ 不求利养及名闻 但为绍隆诸佛种 若能如是证三昧

  远离睡眠与衰恼 除断嫉妒及盖缠 不自称赞轻毁他 能灭我相得三昧

  正信诸佛及法僧 常行诚心无欺诳 不忘一切诸恩报 彼证三昧无艰难

  若能真说无妄言 凡有所行亦不失 所作虽微获报广 彼于证法无障碍

  若人有能具斯法 清净持戒护有恩 彼得菩提尚不难何况甚深微妙定】

  以下重颂长行文,意义略同,不须备述。

  厌离一切诸有者,以后不生于三界,不受三界有也。

  一舍已后不重缘,唯当摄念思诸佛。一经施舍以后,便不再有攀缘之心。唯有摄念,思惟诸佛。

  能知甚深寂灭法,若能如是得三昧。

  寂灭法者,真如法性也。是法无生,是法无灭,是法清净,是法平等,是法不二,是法如如。

  虽被挝骂无恼恨,若能如是得三昧。

  挝者,击也打也,此示忍辱行。

  于诸法中不秘吝,不求利养及名闻,但为绍隆诸佛种,若能如是证三昧。

  护持正法,续佛慧命,不求名闻利养,但为绍隆佛种,即能得此三昧。

  余易解不赘。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