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 净土经论 净宗法脉 因果启示 净土论著 净土旨归 净宗早晚课 净土圣贤录

随喜功德品第十五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通义

  随喜功德品第十五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若菩萨摩诃萨具足成就四随喜故。即当得斯现前三昧。速疾成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名为四种随喜也。所谓彼菩萨摩诃萨应作如是念。如彼过去一切诸如来应供等正觉各于往昔行菩萨时。皆因随喜得是三昧。因三昧故具足多闻。由多闻故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我今日亦应如是。依因随喜得是三昧。因三昧故具足多闻。由多闻故速得成就无上菩提。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一随喜功德聚也。】

  尔时世尊告贤护菩萨言,菩萨具足成就四随喜故,即当得此现前三昧,及速成无上菩提。

  具足成就者,四种随喜不可缺一也。何为四种随喜?即随喜过去诸佛,随喜未来诸佛,随喜现在诸佛,随喜一切众生。随喜者,于三世诸佛及一切众生,受持此三昧,皆起随顺欢喜心也。今先讲随喜过去诸佛。

  如过去诸佛,行菩萨道时,皆因随顺欢喜故,得是现前三昧。因此三昧故,具足多闻智慧,由多闻智慧故,速成无上菩提。

  若人于法起随喜心,必然起真实信,信受佛语依教奉行。必然心不旁骛,恳切愿求。必然身体力行,一心念佛。否则不得谓之随喜。

  如我今日亦应如是,依因随喜故,而得现前三昧。因现前三昧故,而得具足多闻智慧。因多闻智慧故,速得成就无上菩提。是为菩萨,第一随喜功德聚也。是为随喜,一切过去诸佛。

  【贤护。彼菩萨摩诃萨。复应如是念。如彼当来一切诸如来应供等正觉行菩萨时。皆因随喜得是三昧。因此三昧故具足多闻。由多闻故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我今日亦应如是。当因随喜得是三昧。归凭三昧求满多闻。由多闻故速疾成彼无上菩提。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二随喜功德聚也。】

  如彼当来一切诸佛,行菩萨道时。皆因随喜故,得是现前三昧。因此三昧故,得具足多闻智慧。因多闻智慧故,速得无上菩提。

  如我今日,亦应如是。当因随喜功德,得是三昧。

  因得三昧故,得具足多闻智慧。因多闻智慧故,速得无上菩提。

  如我今日,亦应如是。因随喜功德故,得是三昧。由于归依凭仗此三昧故,上求满足多闻智慧。由多闻智慧故,必当速得无上菩提也。此为随喜一切当来诸佛。

  【贤护。是菩萨摩诃萨。复应如是念。而今现在无量无边阿僧祇诸世界中。一切诸如来应供等正觉。各于往昔行菩萨时。亦应随喜得是三昧。因是三昧具足多闻。由多闻故现皆得成无上菩提。然我今日亦应随喜。乃至为欲速成无上菩提故。贤护。是为菩萨第三随喜功德聚也。】

  如今现在,无量无边阿僧祇世界中,一切诸佛。于行菩萨道时,皆因随喜功德,得是三昧。因是三昧故,具足多闻智慧。以多闻智慧故,现今皆已成佛。

  如我今日,亦应以随喜故,而得多闻智慧,乃至速成无上菩提。是为第三,随喜现在诸佛功德。

  【复次贤护。彼菩萨摩诃萨。复应如是念。我今已得仰学。三世一切诸如来本于过去行菩萨时。皆因随喜得是三昧。皆因三昧具足多闻。皆由多闻而得成佛。今我以此随喜功德。愿与一切众生共之。同生随喜同获三昧。同具多闻同悉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四随喜功德聚也。】

  第四项随喜,即随喜一切众生。随喜一切众生者,即与一切众生,同得如是功德也。

  菩萨应作是念,我今已仰学三世诸佛。由随喜而得是三昧,由三昧而得多闻,由多闻而得无上菩提。我今愿与一切众生共,同以随喜功德而得是三昧,由是三昧而得多闻,由多闻而得成佛。是为第四项随喜功德。

  前三项随喜功德。是智成就。第四项随喜功德,是悲成就。四种随喜功德,实是一而四,四而一也。如是方成悲智双运。以智运悲,方能不动道场而普度十方。

  以悲运智,则是普化十方而不动道场。菩萨行来,方收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大功也。

  【复次贤护。而彼菩萨既得成就。如是随喜如是三昧。如是多闻如是速疾成就菩提。以是功德悉与众生。共同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功德难可称量。我今为汝略开少分。汝宜谛听善思念之。贤护。譬如有人定寿百岁。身轻气猛行骏若飞。是人生已便即能行一世界先行东方尽世界边。如是次第行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周旋十方穷极地际。贤护。于意云何。假使有人聪明出世善通算术。能计是人所行地界道路近远长短耶。贤护白言。不也。又能称量耶。不也。又能观察耶。不也。亦能思惟耶。不也世尊贤护。且置初行。即使是人满足百年速疾往返。遍至十方无量世界。彼明算人复能知否。贤护报言。不也世尊。彼明算人尚不能知初时所行地界近远。云何能计是人一世尽力飞行周遍十方。无数世界道路由旬其数多少。若欲的知。唯独世尊及大弟子舍利弗与彼不退诸大菩萨等乃能知耳。佛告贤护。如是如是。我今语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起信敬心。于彼风行壮人所经世界盛满珍宝。持用奉献十方诸佛。其所获福虽曰极多。然尚不如随喜三昧功德少分。何以故。贤护。由彼菩萨摩诃萨修此三昧。具足如上四大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求多闻成正觉故。】

  复次贤护!菩萨成就如是随喜、三昧、多闻、速成菩提。以是成就功德,悉与一切众生共,一同回向无上菩提。此自度化他之功德,无量无边,难可称量。我今为汝略说少分,汝谛听善思念之。

  以下佛举譬喻说明之。譬如有人定寿百岁。定寿者,无中途夭折也。此人行走速疾,初生时即能行一三千大千世界。此说明无间幼稚,一切时均能疾行也。

  此人行遍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周旋十方,皆尽边际。其所行地界道路近远长短,不可计算,不可称量,不可观察,不可思惟。

  且不论此人初生时行走如是地界道路近远长短。即使此人满足百年,速疾往返,遍十方无量世界。佛问贤护彼明算法人,能知之否?贤护答言,彼明算法之人,尚不能知其初时所行地界乃至远近。何况能知其人百年所行,周遍十方无数世界道路由旬呢?若欲确实知之,唯有佛及声闻中智慧第一之舍利弗,与诸不退转之大菩萨乃能知之。不退大菩萨者,地上诸大士也。

  佛告贤护,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风行壮人所经世界,盛满珍宝,奉献十方佛,其所获福虽然极多。然不及随喜三昧,功德之少分。何以故?因为菩萨修现前三昧,具足四大随喜,能成等正觉故。

  【贤护。以是因缘持彼施福。望前随喜所获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万分不及一。亿百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再度赞叹随喜功德。

  【贤护。汝今当知。诸菩萨等。随喜回向所得功德。是故我今更为汝说菩萨随喜功德少分。汝宜谛听也。贤护。我念往昔过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师子意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现于世。贤护。时此世界阎浮提中。人民炽盛多饶财宝。丰乐安隐甚可爱乐。贤护。尔时此阎浮提其地弘广。具足一万八千由旬。其间城郭聚落乃有一万八千。一切皆以七宝所成。其城纵广十二由旬。于诸城内城别皆有九亿民家。】

  以上譬喻,犹恐众生不信,于是更举往昔实事以为证信。

  贤护!汝今因譬喻,已知诸菩萨等,随喜回向所得之功德了。我今更以往昔事实,为汝说随喜功德少分。说随喜功德少分者,谓随喜功德尤胜也。

  往昔过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明其时也。尔时有佛号师子意,十号具足,明其德也。时此世界阎浮提中,明其处即此阎浮提也。

  于诸城内城别,皆有九亿民家。城内城别,应为城内城外。皆有九亿民家,准下文‘城中居民有六十亿’,应为九十亿民家。

  【贤护。尔时大城名曰贤作。城中居民有六十亿。彼城即是师子意如来现生处也。贤护。尔时师子意如来。初会说法有九十亿人证阿罗汉果。过七日已。于第二会。复有九十亿人得阿罗汉果。过第二会。第三会中。复有九十亿人得阿罗汉果。过三会已。复有九十亿人咸从他方而来大集。悉是清净诸菩萨众。自后彼佛恒有无量阿僧祇诸声闻众。贤护。尔时人民行十善业。如彼未来弥勒佛世教诸众生。具足成就十种业行。尔时人寿八万四千。如弥勒时人寿无异。贤护。时彼大城有转轮王名曰胜游。如法治世具足七宝。所谓金轮宝象宝马宝摩尼宝女宝长者宝主兵宝。是为七宝。满足千子身相端严。成就威雄降伏怨敌。彼王所统尽世界边。不用刀兵亦无威迫。无所税敛众具自然。时胜游王诣师子意如来应供等正觉所。顶礼尊足然后退坐。尔时师子意如来。知胜游王渴仰心已。即为广宣现前三昧。时彼王既闻如是三昧。深自庆幸发随喜心。以一把宝奉散佛上。彼王缘此随喜善根。命终之后还生阎浮。为彼王子名曰梵德。复绍王位如法治化。彼佛灭后于正法中有一比丘。其名曰宝。聪明精进。常为四众宣扬广说如是经典。贤护。尔时彼梵德王于比丘所闻三昧已。得深净信起随喜心。持上妙衣价直百千覆比丘上。贤护。又梵德王从比丘所闻三昧已。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爱法故舍家出家。剃除须发被服袈裟。是时亦有百千人众。成就信心即随彼王法服出家。亦为如是三昧经故。时彼梵德比丘。与彼百千诸比丘众。经八千岁供养承事。彼宝比丘无有疲倦。终不能得如是三昧。唯除一闻。闻已随喜具以四种随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初随喜如是广行。然后梵德比丘及百千众。缘此善根寻得值遇六万八千诸佛世尊。凡所生处常得为众颁宣广说如是三昧。彼王比丘因彼善根。复更值遇六万八千亿数诸佛。如是次第种诸善根得此三昧。具足圆满助菩提法已。寻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坚固精进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而彼百千诸比丘众得此三昧。亦能成就助道法故。皆已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曰坚勇如来应供等正觉。复令无量百千众生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一大段文字显明,不须逐句解释。

  如彼未来弥勒佛世,教诸众生,具足成就十种业行。

  弥勒,译为慈氏,即贤劫中第五尊佛。于第十小劫减劫中,下生成佛。现生于兜率天内院,彼四千岁(兜率天四千岁,合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岁。)后,下生人间作佛。

  具足成就十种业行者,即十善业也。

  满足千子者,金轮王有千子。

  尔时师子意如来,为王广宣现前三昧。时王闻如是三昧,深自庆幸,发随喜心……

  说明彼王仅是闻已随喜,未及读诵受持修习等也。彼王命终后,还生为梵德王。复从宝比丘处,听闻是三昧,起随喜心,乃发无上菩提心,舍家出家。

  彼梵德比丘及百千比丘众,经八千岁供养承事宝比丘,终不能得如是三昧者,是因为彼等仅除一闻,闻已随喜回向菩提而已。

  如初闻时随喜,如是广行。由起初时听闻随喜,乃有后来之受持广行。以此善根,值六万八千佛。嗣后并广为众生宣说,起化他行也。因此善根,复值六万八千亿佛。如是次乃种诸善根,得此现前三昧。终至成佛,号坚固精进,十号具足。彼百千比丘,亦皆成佛,号曰坚勇。复令无量百千众生,住于无上菩提。

  当知一闻随喜,尚得成佛。何况思惟修习也。

  【贤护。彼但耳闻尚获如是。何况菩萨闻受三昧。读诵忆持为他广说。复勤思行而不得也。贤护。以此义故。诸菩萨等闻是三昧谁不随喜。谁不读诵谁不受持。谁不修习谁不广说。何以故。贤护。若彼菩萨闻是三昧。即得成就助道法等。速疾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贤护。以是因缘吾今语汝。若人正信净心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要先至心求此三昧。菩萨若闻百由旬内有此甚深三昧经者。菩萨即应躬自往诣听是经典。闻已即应读诵受持修习思惟为他广说。】

  贤护!彼转轮王胜游,但听闻如是三昧,尚获毕竟成佛之报。何况菩萨,闻已受持,读诵忆持为他广说,复能精勤思惟修行。而不得也,谓能不得无上佛果吗?

  贤护!以此义故,诸菩萨闻此三昧,谁不起随喜心?谁不读诵、受持、修习、广说呢?

  何故诸菩萨等,闻此三昧,随喜读诵乃至广说?因为闻此三昧,即能成就助道法等,且能速成无上菩提。

  贤护!以是因缘,我今语汝。若人以正信,以清净心,欲求无上菩提者,要先至心求此念佛三昧。若闻百由旬内(一由旬四十里),有人知此三昧,说此三昧者。即应亲自往听如是经典。听闻以后,即应读诵受持修习思惟为他广说如是三昧。

  【贤护。且置百由旬内当往听受。又彼菩萨若闻二百由旬。三百四百五百。乃至千由旬内有是三昧。在某都城某聚落所。菩萨即应躬往听受习诵受持。何以故。贤护。以是菩萨清净信心。为求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萨不应起懈怠心生懒惰心起散乱心。当更发精进心发猛利心。应当为是三昧速至千由旬所。乃至但得闻是三昧。何况读诵受持思惟解说。何以故。贤护。以是三昧能摄一切助道法故。】

  贤护!且置百由旬内,当往听受。慢说百由旬内,即使菩萨闻说二百三百四百五百,乃至千由旬内,有此三昧。无论在某都城,某聚落。皆应亲自前往,听受习诵受持。何以故?以是菩萨,发清净信心,为求无上菩提故。

  所以菩萨闻此三昧,不应起懈怠心,不应起懒惰心,不应起散乱心。当发精进心当发猛利心。应当为求是三昧故,速至千由旬所。乃至速至其所,仅仅为听闻此三昧。更何况读诵受持思惟解说。何以故?因为此三昧,能摄一切助道法故。具足一切助道法,即得成就无上菩提也。

  【复次贤护。是中若有菩萨。以纯净心为求菩提。应当往诣千由旬所。为听如是三昧法时。菩萨应当承事供养彼说法师。一切众具悉皆奉上。常当随逐法师而行。或时一年或复二年。或十二十或经百年。乃至尽寿随逐法师不得舍离。乃至但求闻是三昧。何况能得读诵受持。思惟义理为他解释。】

  复次贤护!是中若有菩萨,以纯净心为求无上菩提,当往千由旬所。到已为听如是三昧,应当承事供养说法师。供养者,恭敬礼拜四事供养。四事供养者,即一切资生众具也。

  并且常当追随法师而行。示不离左右也。或一年二年,或十年二十年百年,乃至尽形寿追随法师,不得舍离。

  甚至尽形追随法师,乃至仅仅但为闻是三昧。何况能得读诵受持,思惟义理,为他解说呢?更应追随法师,不舍离法师了。

  【如是菩萨随法师时。当舍自心诸所为事。常当随顺彼阿阇梨法师意行。谨心承事不得违教。起尊敬心及重爱心。除舍一切无爱敬事。于法师所发善知识想。乃至当起如诸佛心。贤护。彼菩萨于是法师阿阇梨所。能生如是敬爱心已。若当不得读诵受持思惟广说。乃至听闻是三昧者终无是事。唯除往昔诽谤如是甚深经典业时已熟定堕恶道业不净耳。】

  如是菩萨追随法师时,当放舍自意所欲作诸事。而随顺彼阿阇梨法师意行。阿阇梨者,授经法师也。

  谨慎承事法师,不得违教。于法师起尊敬心,起重爱心。应该除去舍弃一切不敬爱之事。于法师处,应发善知识想,起如诸佛想。

  贤护!如果菩萨于法师阿阇梨处,能如是敬心承事,若不得读诵受持思惟广说是三昧,乃至不得听闻是三昧者,是不会有的事。

  但是唯除往昔,诽谤如是甚深经典。其罪业时已成熟,决定当堕恶道者,乃能障是道业。这完全由于其罪业深重,罪业不净所致。

  睹此经文,我辈众生应切实警惕,宁饮烊铜,不出谤法音声。若谤此念佛三昧,当是恶业自招也。

  【复次贤护。假彼菩萨或欲须离彼法师者。常当知恩常当念恩常当报恩。何以故。贤护。以是法师宣讲因缘。令斯经典久住不没。】

  假使彼菩萨,有事必须离开彼法师者,应经常知法师恩,念法师恩,报法师恩。因为法师宣说如是三昧,能令此经典久住世不灭故。如此经典久住世间,众生便能离苦得乐,得到度脱。

  【复次贤护。若有菩萨为是三昧。尚当应往千由旬处。况复随近城都国邑聚落空处或山野中。而当不往听受读诵思惟义理为他广说也。】

  菩萨为求此三昧,纵然距离千由旬处,尚且前往。何况在附近城都国邑村落,或山林空闲之处,而不前往听受读诵思惟义理,乃至为他宣说吗?

  【复次贤护。我今语汝。若有菩萨为三昧故。即能往至千由旬所。乃至不得闻是三昧。而彼菩萨虽复不得闻是三昧。于是法中念求善根。当发精进莫即懈惰。汝应当知如是之人。则为已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听闻受持读诵。思惟修习为他广宣。贤护。汝今当观彼菩萨辈。闻此三昧已而能受持思惟修行。即得尔许大功德聚。乃至求已不能得闻。亦当具足几大善根。若闻不闻。皆为已住不退转地。毕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闻已读诵受持。思惟修习广为他说。亦令多人闻已诵持修习思惟炽然流布也。】

  若有菩萨,为求如是三昧,虽至千由旬外,犹不得闻此三昧。但彼菩萨莫因此即生懈怠,应知彼菩萨已于此三昧中,种下念求之善根。以此善根故,已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所以彼菩萨应发精进,不可懈怠懒惰。虽不得闻此三昧,尚且如此,何况听闻受持读诵,思惟修习为他广说呢!

  贤护!彼菩萨辈,闻此三昧已,能够思惟修行,即得尔许大功德聚。尔许大功德聚者,究竟得佛也。乃至虽求而不得闻者,亦当得几许大善根呢?若闻或者不闻,其善根皆已住不退转地也。乃至毕竟成就无上菩提。何况闻此三昧已,能读诵受持,思惟修习广为他说,亦令其他众人,闻已诵持修习思惟炽然流布于世也。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我念过去有如来 号师子意人中上 彼时有王为众首 亲往诣佛求三昧

  时大智王得闻已 欢喜遍满不可宣 以手持宝奉散之 供养人尊师子意

  内心思惟发是言 我今归依无上觉 为诸世间作饶益 唯愿善说三摩提

  时王兴建此业已 舍身还生于彼宫 寻得值遇宝比丘 大德名闻满十方

  彼闻比丘善说时 心生欢喜无称量 即以胜妙众宝服 答彼比丘为菩提

  复与数千众出家 供养承事彼比丘 经历满于八千岁 为求如是三昧故

  彼唯一说不再宣 闻受深妙如大海 尔时心智都无倦 求此如实胜寂禅

  彼辈如是修行已 值遇诸佛大威雄 具满六万有八千 其间亦闻此三昧

  余世供养复承事 六万八千亿世尊 所闻深妙悉随喜 斯由师子如来故

  彼王如是具修行 终得成佛号坚进 教化众生无量数 所在生死皆远尘

  从王出家数千众 亦同得佛名坚勇 德声遍满于十方 闻三昧名证大觉

  何况复能为他说 不染着彼诸世界 当更广显妙思惟 若斯三昧诸佛演

  若知三昧百由旬 为求菩提诣彼听 于言教中莫辞倦 闻者功德不可量

  若至于彼不得闻 尚获若干诸福聚 何况闻已思说者 唯当速求此三昧

  当念彼具梵德人 亲近承事勿生厌 谁比丘所有此经 即当诣彼修供养】

  佛以偈重颂长行文。

  彼唯一说不再宣,闻受深妙如大海。

  谓胜游转轮王,于师子意如来所,一闻此现前三昧,即便命终。故曰彼唯一说不再宣。而其所受利益,犹大海也。

  教化众生无量数,所在生死皆远尘。

  谓彼坚固精进佛,教化众生无量无数,皆远离生死得解脱也。

  当念彼具梵德人,亲近承事勿生厌,谁比丘所有此经,即当诣彼修供养。

  彼具梵德人者,即有此三昧之人也。于有此三昧者,应亲近承事无厌。得知何处谁人比丘有此三昧经者,即应诣彼供养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