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 净土经论 净宗法脉 因果启示 净土论著 净土旨归 净宗早晚课 净土圣贤录

现前三昧中十法品第十三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通义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通义卷第五

  现前三昧中十法品第十三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若有比丘。乐欲修习此三昧者。先当思惟彼无相想。既思惟已我慢不生。贤护。除慢高已心意泰然远离众相。尔时即应为他宣说如是三昧。不应起诤。是中云何名为诤也。所谓妄想诽毁即谤于空名为诤也。贤护。是故彼比丘以无诤故。当能修学为他宣说此三昧也。】

  佛告贤护言,若有比丘,乐欲修习此现前三昧者,先当思惟一切法无相想。因为诸法性空故,所以一切法无相。

  诸法无相者,以其相因缘现无自性故,其相幻有,假而非实故。此是智者所见,非凡情所能见也。

  既思惟已,我慢不生。

  起我慢者,必是执着我相,分别人相。执着我相则贡高,分别人相则凌物,乃生我慢。若知相假如幻,体虚无实,则不取于相。不取于相,则不执着我相,不分别人相,于是我慢不生。不生我慢,自然不会轻慢别人,贡高自己。乃得心意泰然,远离诸相。以不取于相故,乃可为他人宣说此现前三昧。以无我慢故,自然不起于诤也。

  以下解说云何名诤。是中云何名为诤也?所谓妄想诽谤,即谤于空,名为诤也。

  妄想起有二因,所谓取相与名。想者不外取着相,因相复立乎名。取相及名,乃有想生。然一切法因缘所生,无有自性。无自性故,知法定空。空法无体,云何有相?相既然无,云何因相而立名?故相是假相,名是假名。因相名所生之想,亦复虚妄非实,故名妄想。

  若执假相假名而生妄想,诽谤于空理,即名诤也。故知世人所诤,唯是诤于假相假名耳。

  贤护!是故彼比丘以无诤故,当能修学,为他宣说此三昧也。

  洞达空性而无诤者,乃能开示悟入实相法也。是故能自己修学,复能为人宣说此三昧也。此三昧者,因时名念佛三昧,果时名诸佛现前三昧。

  【贤护。有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欲修学为他解释此三昧者。应当具足成就十法然后为他解斯三昧。何等为十。所谓一者彼诸善男子善女人。先摧我慢起恭敬心。二者知恩不忘心常念报。三者心无倚着亦无嫉妒。四者除断疑惑及诸障碍。五者深信不坏系念思惟。六者精进勤求经行无倦。七者常行乞食不受别请。八者少欲知足调伏诸根。九者正信甚深无生法忍。十者常念谁所有是三昧。即于彼师生诸佛想。然后修习如是三昧。贤护。是为彼善男子善女人具足如上十种法已。应当修习如是三昧。亦令他人受持读诵。】

  贤护!善男子善女人,欲修学此三昧,及为他解说此三昧者,应当具足成就十法。

  一者先摧我慢,起恭敬心。恭敬心即菩提心,以有恭敬心,方能普度一切。有恭敬心,方能成就一切功德。世间法亦复如是,对父母恭敬则孝,对国家民族恭敬则忠,对朋友恭敬则信义,对一切人一切物恭敬,则仁爱和平。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乃至一切佛法,无一不是于恭敬中求。

  二者知恩不忘,心常念报。恩有四种,复有二说,一者依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谓,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二者有谓,父母恩、师长恩、国王恩、施主恩。如是四恩,皆应不忘,心常念报。

  三者心无倚着,亦无嫉妒。心无倚著者,心无所住也。若心无住,便不生烦恼,亦无嫉妒。犹如虚空无有住着,火不能烧,水不能湿,风不能动。道人心无倚着,犹如虚空,不为一切烦恼所染。

  四者除断疑惑,及诸障碍。除断疑惑者,敬信正法也。障有三种,一、烦恼障,二、业障,三、报障。此三障者,障乎圣道。又有二种,一、烦恼障,障究竟涅槃。二、所知障,障无上菩提。

  五者深信不坏,系念思惟。有四种不坏信,即信佛信法信僧信戒。系念诸佛,思惟诸佛,即修念佛三昧也。

  六者精进勤求,经行无倦。精进修行,勤求诸佛现前三昧。经行无倦者,般舟行道也。修般舟三昧者,起大勇猛精进,经行无倦,不坐不眠。

  七者常行乞食,不受别请。此赞头陀行也。头陀行者,常乞食不受别请。若受别请,即失头陀行。

  八者少欲知足,调伏诸根。此言八大人觉也。三乘圣人,修八项觉悟,曰八大人觉。八大人觉者,一、少欲,二、知足,三、寂静,四、正念,五、正定,六、精进,七、正慧,八、无戏论。

  九者正信甚深无生法忍。诸法性空,故无生。诸法相假犹如幻化,故无生。诸法本来清净,故无生。诸法本来寂灭,故无生。诸法空无所有,故无生。众生以无明故,妄见诸法有。妄执如幻假相,以为真实。乃至妄见诸法有生有灭。凡愚之人,起如是邪见,智者不尔。智者正信,甚深无生法忍。

  十者常念谁所有是三昧,即于彼师生诸佛想,然后修习如是三昧。常念谁所,有是三昧者,常念谁人处,知是三昧,得是三昧也。即师事彼人,于彼人处起诸佛想。然后从彼人,学习修行如是三昧。

  最后佛总结说,善男子善女人,具足如上十法已,应当修习此现前三昧。并且宣说,令他人受持读诵。由此可知,非但凡夫应修习如此三昧。即三乘圣者,诸大菩萨,亦应修此三昧也。非但自己修习,乃至为人宣说,令他受持修习。

  【如是行者当得八事。何等为八。一者毕竟清净。于诸禁戒无毁犯故。二者知见清净。智慧和合不与余相应故。三者智慧清净。更不复受诸后有故。四者施与清净。不愿一切诸行果报故。五者多闻清净。既闻法已毕竟不忘故。六者精进清净。于一切时求佛菩提故。七者远离清净。于一切名利不染着故。八者不退清净。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不动摇故。贤护。是为彼善男子善女人所获八法也。】

  如是修行者,当得八法。八法者,即八种清净。

  一者毕竟清净。谓持诸禁戒,无有毁犯。戒是无上菩提本,故欲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以坚持禁戒为基础。

  二者知见清净。在心曰知,在眼曰见。通达法性曰知,明了法相曰见。达于理曰知,达于事曰见。事不碍理,全事即是全理曰知。理不碍事,全理即是全事曰见,如是则为知见清净。此知见与智慧和合,不与余相应。何以故?知全理即事名智,知全事即理名慧。故菩萨知见,与智慧和合,不与余相应。

  三者智慧清净,更不复受诸后有故。受诸后有者,即不得解脱,不出三界,生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何故受后有?以爱取故受于后有。如果智慧清净,则知诸法相假性空,性空相假;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于是于法不生执着,无有爱取,更不复受诸后有也。

  四者施与清净。不愿一切诸行果报故。如果施而望报,或者为求人天果报而行施,便非净施。

  五者多闻清净。既闻法已,毕竟不忘故。云何多闻清净?既经闻法,永不忘失也。再者多闻取相,则多闻不净。多闻不取相,则多闻清净。闻法不取于相,则销归自性,乃能永不忘失。

  六者精进清净。于一切时求菩提故。真精进者,无精进无不精进,以绝诸解怠故。有精进则有不精进,非真精进,以其懈怠未绝故。故精进清净者,则于一切时求佛菩提,无有懈怠。

  七者远离清净。于一切名利不染着故。菩萨知一切名利皆空,故不染着。

  八者不退清净。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不动摇故。不退清净者,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故曰毕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初不动摇者,无有退转也。

  贤护!是为彼善男子善女人,所获八法也。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说偈曰。

  智人不起有相想 亦当除慢及我心 于深忍中无取着 彼能速宣此三昧

  空中本来灭诤根 涅槃无相大寂定 于佛无嫌不谤法 彼能速宣此三昧

  智者不兴嫉妒意 念佛知恩及法僧 所生降伏无迁移 如是寂静持三昧

  无有嫉妒亦无疑 思惟深法真实信 精进不懈离诸欲 彼能如是得三昧

  常行比丘乞食法 舍诸别请况求财 断除垢染证真如 彼能如是得三昧

  谁能有此三摩提 我应听受广流布 于教师所起佛想 彼能如是得三昧

  若人修行此三昧 当具功德超世间 彼应速受八种法 称诸佛心净无垢

  持戒清净无有边 三昧菩提及胜见 彼能清净诸有中 住以最妙功德聚

  智慧清净不受有 布施离垢入无为 得彼多闻未曾忘 其为智人功德藏

  勇猛精进得菩提 于世名利不贪染 若诸智者善行此 彼入无上深妙禅】

  尔时世尊,以偈重明此义。偈中意义与长行相同,不须另作解释。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