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他之□□□□□□□□□□□□□畅八辨而动□□□□□声而流□□□□□□□□□□□□言经从教主为名故称佛说盂□□□□□□□□□□□异流上出才连皮骨命似倒悬既□□□发起□□称曰盂兰盆者。即成食之器。甘□百味□□□方此无加香积名餐悉俎。在于盆内。奉佛施僧。以救倒悬之苦。故曰盆也。经者能诠之教。梵语云修多罗。新翻云素呾揽。此云为经。亦名为綖。经有五义。略据二途。一曰涌泉。即住而无竭。二称绳墨。即契定正邪。诠定无改故名为经。依佛地论。能贯能摄故名为经。以佛圣教贯穿摄持所应说义所化生故。应知此中宣说兰盆拔苦孝行饶益有情。依所诠义故名为经。如缘起经集宝论等故名为经。
此经三分。一教起因缘分。二目连大叫下明圣教所说分。三目连白佛言下明依教奉行分。明教起所因所缘故。释教起因缘分。正显圣教所说法门品类差别故。云圣教所说分。显彼时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故。名依教奉行分。若依旧解。名序正流通。与新经论三分不异。初教起分中。一明证信分。二明发起分。证信分中。闻者出能闻人。只是传法之人。即阿难是。如是者出所闻法。表经可信。闻者如来圆音才振。众即翘心专注。耳识采揽。故名为闻。余经具道我闻。今此经略去我字。故但言闻。依佛地论。我谓诸蕴世俗假者。闻谓耳根发识听受。废别就总故说我闻。又如来悲愿增上缘力。闻者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虽依众生自善力起。就佛强缘名为佛说。由耳根力自心变现故名我闻。又闻者善根增上缘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故名佛说。闻者识心虽不取得。然似彼相分。明显现故。曰我闻。
经曰如是者 述曰。下出所闻法。如者称理之言。是者简非之称。若如不即理以之为非。如即理如故云为是。亦可是信相也。信即内心决定为习。道之某相。乃发言即可劝物同趣。所以口心决定即为信相。信相既入道之始。如是亦经序之初。依佛地论。如是之言信可审定。谓如是法。我昔曾闻此事如是。齐此当言定无有异。又云。如是总言。依四义转。一依譬喻。谓。当所说如是文句。如我昔闻。此以今譬古。二依教海。谓。告时众汝等当听。我昔所闻。三依问答。谓。有问言。汝当所说昔定闻耶。故次答言。如是我闻。四依许可。谓。结集之时。诸菩萨众咸共请言。如汝所闻。当如是说。传法菩萨便许彼言如是当说。如我所闻。具此四义故曰我闻。上来证信分讫 经曰一时者 述曰。下明发起分有四句。一明起教时。二明起教主。三明起教处所。四明起教人。一时者起教时。谓。说者法义天真朗然启悟。听者即翘心注想文句无倒。斯即法泽降流之日。德侣蒙赖之辰故曰一时。若不尔者。字名句等说听时异。云何言一。或能说者得陀罗尼于一字中。一刹那领能说能持一切法门。或能听者得许耳根一刹那领得一字时。拾余一切皆无障碍悉能领受故名一时。或相会过时分无别故名一时。即是说听共相会遇同一时义故名一时。
经曰佛者 述曰。第二明起教主。如来迥弃嚣尘独超臣庭。圆智之犹明镜。悲愿之似摩尼。彼我之化天戏。自他之利不息故名为佛。依佛地论佛者是一切智一切种智。离烦恼障及所知障。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能闻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花开。故名为佛。
经曰在舍卫国耆树给孤独园者 述曰。此第三明起教处所也。舍卫国者此云名物国。以彼国中积有余物多有异珍。既名振遐邦声流远国。即为名也。祇树者即只陀也。此云战胜。即太子名也。给孤独者。此云须达即是国臣之号。若依今日三藏法师新经及论 云室罗伐誓多林给孤独园。良以旧来三藏不善方音。遂置讹谬若身梵本。应言室罗伐悉底国。略去悉底也。唐云名闻国。上古之时有兄弟二人居时习仙而获仙证。而此仙人名闻第一。为国之宝。后时于此安国立堵。即以二仙之名为国城之称。或曰多闻国。此国多有聪明学问。能造论记。九十六种外道师弟此中最多。又十六大国。而此国中见有四德。普胜余方。一财物德。二欲尘德。三法德。谓施戒修四解脱德。谓出世果故曰多闻。誓多者旧云只陀。语讹也。此云战胜。太子生时邻国怨至。振而得胜故云战胜。林者国树之总名也。园本誓多所有须达布金买之地。得安金园属须达。树妨布价。林归誓多。给孤独者即须达也。唐言善兴。即国之大臣也。富财丰德。恒以财物给孤济穷。时人所重。故云给孤独也。真谛三藏云。须达多为过去鸠留村驮佛时。已于此地起精舍供养。尔时地广四十里。佛及人寿四万岁须达尔时名毗沙长者。以金板布地。宝衣覆之。而为供养。俱那含牟尼佛时。佛及人寿三万岁。须达尔时名大家主长者。以银布地而为供养。尔时此地广三十里。迦叶波佛。佛及人寿二万岁。须达尔时名大幡相长者。以七宝布地。地广二十里。今第七释迦牟尼佛。佛及人寿百岁。地广十里。以金饼布地。周满其中。皆厚五寸。买园奉佛。后弥勒佛出世时。佛及人寿八万岁。地广四十里。以七宝布地。须达尔时名让佉。出家修道获罗汉果。
经曰大目健连始得六通者 述曰。此第四明起教人也。有二。初德。二述孝。大目健连者。据起教之人。但如来对人起说不同。或因孝行兴起。谓大方便报恩经等。彼经中阿难问佛。佛法之中破有孝养父母者不。如来即引须阇太子慈孝因缘。引彼经文出报恩经第一卷中。或因恶逆起说。谓观无量寿经等。彼经明阇王杀父害母造二逆罪故。如来为说净土之行。今此经者。盖由目连兴起也。然目连即二行第一。所以对之。一神足第一。谓以天眼通访觅其母。二慈孝第一。谓得果已念报父母乳餔之恩。如似孔子说孝行。上从天子下至庶人。皆当行孝。然别对曾子以说其孝。以曾子有敦孝之性。所以对之。今此亦尔。然一切佛弟子皆当行孝。然别对目连为起说之由。言目连者。目连是姓。字俱律陀。以祠俱律陀树神故即以为名。以彼国人贵其姓故。从姓为名。故曰目连。始得六通者。叹其德明。目连超间究定。游神七觉道。除三漏果获六通。通现创成。故云始得。问。何故目连先不度母。得通果遂方救母耶。答。未获果时烦恼未尽。即有障碍不能拔苦。是故经云。若有自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复言。辟如不解浮人能救溺者相共俱得故。须具德方救母苦。
经曰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者 述曰。第二明其述孝有二。一述孝心。二述孝事。此述孝心也。曩裁我母生我劳悴。怀恩既重。理须酬报。是以阿含经云。佛告诸比丘。常念孝顺供养父母。涅槃经云。宁于一日受三百钻以钻其身。不应起一念恶心向于父母。何以故。父母恩重故。依末罗经。母怀子十月。如负太山之重。乳哺三年。育养之恩。号天罔报。纵令从地积聚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所得功德。不如供养父母一分功德也。云乳哺者。依智度论云。乳哺三年。诸母养育。渐次长大。三年之内。在母怀抱。推于去漯以爱子故向变为乳而养育之。依阿含经阎浮提儿生堕地。堕地乃至三岁。母之怀抱为饮几乳。弥勒答曰。饮乳一百八十斛除母腹中所食血分。东弗婆提儿堕已乃至三岁。饮乳一千八百斛。西拘耶尼儿生堕地已乃至三岁。饮乳八百八十斛。北郁单越儿生已坐苞陌头。行人授指啛指旨便成大人。彼土无乳故亦云乳哺之内也。
经曰即以道眼观视世界者 述曰。此明孝事也。孝事有五。一追访。二得见。三痛苦。四往救。五无益。目连即以天眼伸窥三界。傍观六趣。尽其神力追觅其母也。
经曰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者 述曰。此第二得见。目连率已通力竖朗三界。横照十方。追访既周。显然得见。既魂此道受苦难论。不见饮食等者。明见正报。饮食资养其身。即肤包充洁。既绝内资养。唯有皮骨违形。
经曰目连悲哀者 述曰。此痛苦也。哀哉父母爱育劬劳一旦永摧。说论恶道。目连虽不灭姓痛彻心肝。悲涕横流。哀声动地。故云悲哀也。
经曰即钵盛饭往饷其母者 述曰。往救也。母既皮骨连立。绝食已经多年。子即感结良染。遂将食往救也。
经曰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饭右手揣食食未入口变成火灰者 述曰。此无益也。明目连难复持食往救无益于母。左手障饭者悭也。右手揣食者明于贪也。其母才兴悭吝则掩握纵横钵内香餐速而变化也。
经曰目连大叫悲渧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者 述曰。上来明起教因缘分。此即明圣教所说分。先目连申请。后如来酬答。此申请也。目连果获六通转变自在。虽有回天动地之力。电速星趣之功。然不能施香饭于炬口。灭炎火于手中。斯即独救无方。终希报答所以高声悲泣。更请救方。驰还白佛。大叫哀号恻怆响振神祇。故云大叫。悲涕等者。情酸扪泪名曰悲咦。饮噎吞声故云[口*弟]泣。睹母剧苦骤返无赊。故云驰还白佛也。
经曰佛言汝母罪根深结者 述曰。下明如来酬请也。就中有八。第一斥母罪深也。母之造罪。如随愿往生中具说。但悭为漂善之本灭恶趣之因称曰罪根。泛流不绝相续受生故云深结。此显业力虽[非/米]如大山叹物。
经曰非汝一人力所奈何者 述曰。第二子独无救也。目连持食注饷粪得口腹充盈。欲显苦报难除。非汝一人能救也。
经曰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神邪摩外道道士四天神王亦不能奈何者 述曰。显投邪无力。此为除疑。疑云。一人证圣力少不能救者。天魔外道邪众甚多。应能救苦故。今释云魔邪等类亦不能救。汝虽大叫动于天地。悲泣感于神祇。率邪魔之儅。集外道之众。总八部以同心并神功为一力。共拔汝母亦不能奈何。
经曰当须十方众僧之力乃得解脱者 述曰。此第四依贞获利。自恣羯磨。理通十方。和合成僧。不简凡圣。神如匡海。洞泽无方。威若地炎。生福无尽。所以能除贪贼见苦。随三生天自在应时解脱也。
经曰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者 述曰。此第五许说。救方如来何故须许说者。良以目连既位动寒泉。啼伤陇树。驰还具告。实可哀哉。所以许说于前救之于后也。
经曰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自恣时者 述曰。第六品真劝。修文有二节。一教供胜田。二教受供之仪。前中有五句。一标时。二修意。三示法。四美田。五障益。此标时也。十方显境搀。僧众简邪儅。十五序良时。自恣标舍行。然则三时获果必藉良晨。人处为缘还资清众。故德侣晏坐之末。竟岁发露之时。离缚则逆流爱河。流伦则救令速出也。
经曰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 述曰。明修意也。当为七世父母者酬远恩也。则七生父母。现在者益近恩也。则亲生父母。然亲累七世障覆载之难违恩及幽众显含育之罔极。所以目连小志唯请近亲。大圣慈宽爱及七世也。
经曰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卧众具尽施甘美贮在盆中者 述曰。此第三示法也。具饭百味五果者。昼所献之肴。汲灌盆器穷俎食之神器。香油锭烛拟去暗以留光。床卧众具则止疲以息虑。然则盆由圣制事藉功成。所以安汲灌于龙门。记燎于雷室。秦饶则皎之于前。赵玉亦佩之于后。神凤上踊飞盖下垂翻瑛。八珍盆罗百味檀那既就福应时。聪庶拔擢于知恩。亦祐利于群品也。
经曰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者 述曰。第四美田也。具赞三德。此即定德也。当此之日即举灭罪之良晨。一切圣众乃标证理之明。良匠或在山间禅定。处岩薮以练心。或得四道果克无内而取灭此定得也。
经曰或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者 述曰。智德也。或树下经行者头陀自利之背。即依问以专修。或六通自在者获果利他之儅。即起通而益物也。
经曰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士权现比丘在大众中者 述曰。次明戒也。南句初列三人。则有戒之者。次障三戒。出持犯之仪。此列三人也。声闻则别脱之戒。缘觉则定随律仪。菩萨则道共之戒。通即人人具之。别乃各守戒也。
经曰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者 述曰。此明三戒。出持犯之仪。此别脱戒也。皆同一心者。显无散乱之失。受钵和罗饭者障无违争之愆。具清净戒者。即皎若明珠。夫以信施难消。如毛绳断骨故。律功一心受食。经制具戒方消故。称名免难尚劝一心为福利。生圆须同意也。
经曰圣众之道者 述曰。定随戒也。然则智依定起。非净戒无以现前。圣托道生终假人以显其旨也。
经曰其德汪洋者 述曰。道随戒也。汪洋者。盛貌之威仪也。然行则褭王观亲取严形以降魔 坐若就盘见不动而惮法故。门外睹沙门之像深嗟五欲之怨。城中逢马宿之客。闻之帝而获初果。斯则威仪之益也。
经曰其有此等自恣僧者 述曰。第五显益也。文有二句。一显大悲拔苦力。二显大慈与乐力。其有供养等者。显大悲力。其有供养自恣者。标良田之美也。现在等者。出所救之重恩。恩有三品。一上恩。即现在父母亲生育故。二中恩者。七世父母枝引不绝远资润故。三下恩。六亲眷属。谓亲戚兄弟助力成故。即大论云。离别常八易。离别知识难。离别知识易。离别妻子难。离别妻子易。离别父母难。此证三品亲也。出三涂等者。正显大悲力也。夫以积恶招殃灾及二世。修善置福度及浚混。今言出者。此等应堕三涂。但为圣力所资。业果消灭。既应堕不堕。即说不堕为出也。
经曰若父母在世福乐百年等者 述曰。大慈与乐力也。福乐百年即现在乐。入天花光即后世乐。旦阎浮上寿命极一百年。天内报宫光花影发也。
经曰佛敕十方众僧当为施主家咒愿者 述曰。自下明受供之仪也。二句先教受食行。后示受食仪。先咒愿者。生口业善行。禅定意者生意业善。后受食者生身业善也。夫以愿如御者。即有悬标之力。行类牛车。近有灭恶之功。故先遣发愿。后行禅也。
经曰光安在佛塔前者 述曰。示受食仪也。然三宝次第虽有三阶。就应化门宜先供佛。何者。且塔安舍利即神变无穷。多宝灵龛乃会身分坐。故使药王烧百福之辟。信相□古土之骸。合既圣体嶷然。宁不设盆先献也。
经曰时目连泣声除灭等者 述曰。第七孝子领悟也。如来德泽。洪流神会。义无不喜。倒悬雪苦。目连于是止悲。大众则舞齐欢。目连则宿除哭泣也。
经曰目连其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等者 述曰。第八慈母蒙益也。且一人之福似掬土而遏江河。今既大众之威。若岚风类于业岭也。
经曰目连复白下 第三流通分。反有三句。一启清。二蒙赞。三正答。夫孝之大也即通于神明。岂可独敞于当时。而不垂光于来业。所以目连启请。务属于兹也。文二句。一领即坐之益。贺三宝之威。二为未戊传芳。即咨疑审定。
经曰佛言等者 述曰。蒙赞也。如来既降迹投机惠云乘布。但使来人有苦即法泽弥流。以彼同得宜故云大善 然佛犹未说类即申疑故。云我正欲说汝今复问。
经曰若善男子等者 述曰。第三答也。有其五节。一教献供。二教发愿。三教常修。四教奉持。五教承命。此初也。极哉父母恩同天地。从使血流滂沛未足酬恩。所以道门信类贵徒贱品。但当献供即答横恩。圆有多句。一标行孝人名。二示献供时节。文相可解。
经曰乞愿便现在父母等者 述曰。教发愿也。当愿父母近年之命弗穷。资身之具恒逸。既去解支之庸。即留倚乐之安。七世尊灵长辞百苦。永去千弥寒泉。于此晨归天灵。于即曰感兹福乘亦愿无穷。此即教献供也。
经曰是佛弟子修孝顺等者 述曰。三劝常修也。若劝慈行即念念追思。若济其亲即年年设供斯即孝尽于始终。亦行极于事亲也。然则财于老时无用措时为子孙故。盆于孝者。无施子宜午月恒献故。
经曰若一切佛弟子奉持是经法者 述曰。第四教奉持也。奉者信也持者念也。言信即遣拨正邪。言念则深妄教之失。所以勖其信念史教流通矣。
经曰目连比丘及四辈弟子奉行者 述曰。第五承命也。如来降兹法雨泽润含生。散坐将终传芳即席。但目连等咸受命顶戴奉行。既荷载圣恩。理怀欢喜也。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即以左手障钵,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佛说盂兰盆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盂兰盆经》,即是佛陀为后世弟子开示一条孝亲的捷径法门,是佛弟子修孝顺者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绝佳的机会。大众依经持诵《佛说盂兰盆经》,并加奉咒章,虔诚供养三宝。上供圣贤,集十方众僧之威神,下施三涂,则济六道含灵之沉沦。
我(阿难)是这样听说的:有一个时候,佛陀安住在舍卫国的给孤独园,那时尊者大目乾连刚证得六神通,打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便以道眼观看世间;可是却发现他母亲堕落在饿鬼道中受苦,没有饮食且瘦得皮与骨相连。尊者目连看见此情形,感到非常悲哀,便以自己乞食的钵装满饭菜;以神通力送去其母亲处。尊者目连的母亲一看到饭,便以手拿饭来吃
《炉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海会)云来集菩萨摩诃萨(三遍)净口业真言 唵,修利修利,摩诃修利,修修利,萨婆诃。净身业真言 唵,修多唎,修多唎,修摩唎,修摩唎,娑婆诃。
中国自有盂兰盆会,最先出在梁武帝大同四年,就有此胜会施设,以后此法逐渐普遍,在初时梁武帝依佛法制施行,设斋供佛及僧,求其灭罪增福,可是到了后来弊制发生,将供僧一法,变为施鬼神食,实有违佛原则,世人未读佛经,固然不能明其详细,其实施鬼神食,肇始出在阿难的恳求,原非本经的立意。但本经佛令目连,要救其母重罪,须在七月十
这是一次法会的记录,当时佛在舍卫国,住在祗洹太子和须达多长者,奉献的祗园精舍。当时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由毅力达到六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一、由父母所生的肉眼,具有透视事物的天眼。二、一般人的耳朵,能够听到别世界的声音。三、脑袋能清楚他人的想念。四、关于自己过去多生的事情,能够了如指掌。五、只要想到其它的地方,转眼间便抵达。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说“盂兰盆”经。“盂兰”指的是救倒悬之苦,“倒悬”就是头朝下,脚向上倒挂起来。“盆”指的是盛饮食用的器具,三恶道的痛苦实在是无法解说。经中提到七世父母,因为人人皆有父母。父亲有父母,母亲也有父母;既祖父也有父母,如此祖先逐级增加,若以三十年为一代,以三十三代计算,前后应有祖先三十万万三千三百九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有的翻译的情况,大家不要在文字上执着。因为一切经都是“如是我闻”,哪个经都如是。但是这部经翻译的它没有了,给调个字,“闻如是”。人家是“如是我闻”,它没有,它给调过来了,“闻如是”,说我听见的就是这个样子。
《佛说盂兰盆经》,梵名 Ullambana-sutra。又称盂兰经。属方等部经典。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全一卷。系由西晋的竺法护翻译而成。
《盂兰盆经》的经题——佛说盂兰盆经六个字。 佛,指说法人,即本师释迦牟尼佛。说,演说。 盂兰盆,盂兰是梵语,华言倒悬。因为三恶道的剧苦没有办法形容,所以借助倒悬一词来比喻彰显。 盆是盛饮
这部经以目连尊者救母为缘起,讲述了自古以来人们所尊崇的孝道,是一部典型的“以孝亲为宗”的经典。《盂兰盆经》的大意是说,佛陀的大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为了救拔在饿鬼道受苦的母亲,向佛请教救母的方法。佛教令他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日,用百味饭食五果等,供养十方诸佛及十方僧,以此超拔他的母亲脱离苦难。
经文解说 经文大分三段:甲一,序分,甲二,正宗分,甲三,流通分。 此三分,始出唐道安法师之手,法师判一切经,皆作序、正、流通三分,序,是序述一经发起因缘,正宗,陈述一经所说要旨,流通,即将此经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即
今天我们这个法会是什么法会?报恩法会。报谁的恩?报妈妈的恩。我们今天讲经是讲故事,讲什么故事?就是怎么样的报妈妈恩。但是在我们国家说以孝顺为主,孝顺就是报恩,就是报妈妈的恩。在我们国家的历史,历史故事很多了,王祥卧冰给他妈妈求鱼;孟宗他妈妈要吃笋子,冬天哪有笋子?
梦参老和尚:佛说盂兰盆经 今天我们这个法会是什么法会?报恩法会。报谁的恩?报妈妈的恩。我们今天讲经是讲故事,讲什么故事?就是怎么样的报妈妈恩。但是在我们国家说以孝顺为主,孝顺就是报恩,就是报妈妈的恩。在我们国家的历史,历史故事很多了,王祥卧冰给他妈
这一部经是佛教的孝经,讲孝道的经。先讲本经因缘。佛门常言‘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四重恩即是对上来讲,要报父母、师长、众生、佛菩萨的恩。对下来讲,要救济三途(地狱——火途,饿鬼——刀途,畜生——血途)、六道(上述三恶道及天、人、修罗三善道)的痛苦。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