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一章 打开经典之门

  但是,在我们历史上流传许多对佛经的注解的书籍,其中肯定存在臆解,因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对经的体会不同,有浅有深、有外有内、有悟有证。但应注意,凡是认为自己有所悟、有所解、有所发挥的,统统属于臆解,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佛经原有的法义,这就给后人带来困难。当我们看前人的注解等资料时,因为异见的不同,就会产生分歧、矛盾。一旦对道的接受产生分歧时,学人就会失去信心,失去正解与正确的方向,内心就会产生分离,苦恼与困惑就会到来,对立面就会产生。一个人如在思想里面产生了对佛法对立的、矛盾的认识时,他就会失去平衡,失去道意,就会带着一种斗诤的心理去与人家辩论,辩论还是世间法,佛法正道无须辩论。如果为降伏外道等人的执着,打破不正的见解,不妨运用辩论,其时是心平气和,道在目前的。但是如果辩论的人在里面存在分歧、是非等因素,他就会对自己的认识与他人的见解产生坚固的执着,把这些都当做实法,他就会失去道,也就是说他在此时此刻不是道的体现。

  所以我们学习佛经要依据佛经的原文,这些经过成就的古德们的翻译与审定的经文是绝对可靠的,它们是能够表现出佛的原意的。但仅找到原文去学还不够,应把经的原文里所透显出来的智慧之光与自己的心联系起来,相应于佛经里面所显示的真理实相。因为实相是大乘佛法的法印,来印证我们的心,所以经具有印心的作用。通过我们心身的体验、通过我们的修证、通过妙智的观察、通过种种丰富的领悟映射到佛经里面去,再从经的文句背后所透出的语言闪光中折回到我们的心里来,相互之间就产生了相应间的交流体验,这样的体验也是日新月异的、不断变化的。今天有这样的体验,明天可能又有深一层的体验。

  所以面对经的固定的文字,我们要在心灵的深处不断去契入、去发现,不断地在升华中变化,这一点大家千万要注意!所以,真正学道的人,没有固定的师父--道无常师;道也没有固定的经典,因为得道人不堕在常见上,他时刻在发生变化,当到了某一个超越点时,就不再受原来的师父与经典的限制,如果被限制住了,就不能开悟成道,「迷时师度,悟后自度」。没悟时应寻求明眼师父来指点你悟,或指定你一个方法或一个途径,打破各个偏邪的执着与局限,归于中正的大道。当遇到某些境界时,师父给你印证或别开善道,这些都是师父们的作用。当你打开之后--开了眼睛后,就应自己走路了,再也不能让师父领着你行走。如果还是依赖师父,老是把他装在脑里,还是什么事都要问师父,你这个人就没智慧、没气魄,也就是没有彻悟,是不可能会证得大道的。得道的人是大雄无畏,天马行空,一任无碍。真正悟道的人应具有这样的气质与气魄,他是不甘人后,立志要开悟成道,不可能一直跟着他人的脚跟后头过一辈子;同时又不骄傲自满,他应是虚心接受的人,平直无伪的,他有勇气把自我破掉。世间上的人能够战胜别人,却没有办法征服自己。学道的人要有勇气,能够战胜自我,打破执着。这个战胜自我的力量是非同寻常的,是人生中的一种壮举。成佛就是绝对地削弱了自我后的纯粹的无我空灵。因此,圆满佛果也就意味着整个法界都成了佛,就是佛的世界了。

  所以说学道的人没有常师,也没有固定的佛经,我们要日新月异地深入佛法,念念觉照,时时刻刻在变化,在进步当中。这样去学习佛法,就能够通过佛经的理与行,而悟入实相,证见本性,圆成大道了。这是佛经的作用。

  「佛种从缘起」。佛所说的《圆觉经》就是我们未悟众生的佛性种子的一种殊胜缘起,为甚么要这样说呢?我们每个人虽然皆有佛性,譬如在自然界里,土地能生长一切万物,但是需要种子作为正因,空气、阳光、水份及肥料作为助缘,才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人人具有佛性是肯定的,但是这佛性已经流转五道,沉没在业海之中,无法发生功德妙用,因此,需要证成大道的佛陀来启发正因净种,再加上各种理行的助缘,方能开发。所以佛性种子是新熏来的,是已经开悟了的善知识藉用佛陀的言教来开示众生,使佛性种子深入心间,生生增上成长,终有一天因缘时节到来时,便开花结果了。由此可知众生虽有佛性,但必须经过善知识的方便开发,使里面成佛的潜质发生现前的功能作用。一个人相信有佛性,相信自己能够成佛,这是多生多劫由佛祖善知识教导形成的善根,而佛经正是蕴藏佛性种子的宝库,我们借助学习的机会,必然地缘起了清净的悲智与方便。有些老年人真正的佛法没听过,也不懂,但读诵大乘经典,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解与发心,所以即生难得正悟之果,而于熏习识田来说还是有比较模糊的种子,其开发的时间就会很长,慢慢地相契与熟悉,也会逐渐印合的。所以信是非常重要的,真正信入时,把一切世俗的观念与执着放下,在没有自我意识的情况下,佛经的文字通过念诵后,就构成了一种力量,不断地撞击着心灵,久而久之,心灵慢慢地明朗起来,智慧也会打开,到一定的时候也会豁然开晤的。但是这样的人要相当的纯,他没有世间的欲望、没有自我的执著、没有太多的顾虑,一切放下,轻安欢喜,一心一意地念诵,自然就相应不二,契入佛智了。

  一个具有信心、心地又纯净的人,无论诵经、听经,都是一种净缘,是进入佛道的一个阶梯。尽管不少人从依文解义开始,但如果能得正解而破邪执,也是一种缘起。因为正解佛理也是超越无知迷惘的必要过程,但是如果要真正去修证佛性,就要依止善知识。《华严经》上说:「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解。」佛经如果没有过来人解说,让你自己去看,虽然你很聪明,也不能全面、圆满、正确地理解,为什么解不了?因为你有自己的偏见,有主观思想,你的思惟习惯存在着问题,你自己的认识干扰了你对佛的正解,你会把自己的一套人生知识套进去,所以很多人讲经讲错了,原因在何处?他站在自己的立场加上了自己的色彩,把佛原本的旨意改变了。他也许会说我有这样那样的体会、认识,是别具一格的,其实当你把自己的一套放进佛经时,就已经根本大错了。所以错就错在你有自己的知见,假如你完全照佛经的原意去说,你不会错的。但是真正开悟的人,他的自我已经消失,法见也已空掉,他的心与佛及佛所说的经义完全合一,所以他无论怎么说都不会错,他是以活的心灵显现了活泼的智慧、方便的,这是悟前与悟后的差别。

  悟前的人不允许用自己的主客情见去解经、讲经,不要认为自己有一套--一套理解、一套系统、一套宗派之见、一套自以为是的东西蕴涵在胸中,成了契悟佛法的大障碍,他绝对要把这些放下,应以纯粹、直接的心去学佛、修法,才有可能真正悟入。悟后的人是活泼泼地去运用一切世出世法,「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他以悟智去运转万法,因此,他没有顾忌、没有觉得佛教很深奥。「我要留心一点,讲得好一些」,他不应该有这样的思想,实际上他也没有这样思想。他已体悟到佛法与自心不二,一切众生都是佛,只是暂时被无明覆盖住了,所以他就众生的迷情而活泼地随机说法,正直而用,不偏在任何一边。他深知佛所说的法如爪上的土,未说的法如大地土。这些如大地土那么广大无边的佛法由谁来宣扬呢?就是悟后人来说的。佛涅槃以后,代代相承的佛弟子们,就是以自己的悟智与悲愿来承担如来家业的,使佛法不断发扬光大,适应每一时代众生的机缘,因此,佛法是无尽说、无边说;微尘里面都可以转大**,这个**是转不尽的、是永恒的。

  有人提出,佛经论典已经有一万多卷了,近代以后诸位大德也已发展了很多,为什么还要著书立说?还要去宣讲?这是因为时代不同、众生的机缘不同、众生的爱好欲望不同,所以一个真正发心的悟后人,就得随机而说。又因个人修证的习因有异,所以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这种现象是永远变化发展的,只要有众生,就有新的佛法出现于世。

  就经的内容而言,它包含了「性」、「相」的真理,我们宇宙人生里面无非由「性」与「相」构成。性是万物的本体、是宇宙的大能量、是生命的灵源、是法身的所在。我们用现代语言来讲,就是潜能。这个「性」是空的,它没有一个形象、没有边际、没有内外;但是这个「空」不是断灭、不是顽空,空只是说明它没有面目、没有固定、没有主宰、没有自我,它正因为没有自相可得,所以万物的体性是缘生万物的本因,这是大能量显现的功能。因此,无论有情无情,身心世界都是由这能量而显现的。所以当我们穷究物质本源时,物质消失了--归于空。穿透心念的最初生机时,心念也消失了--同样归于空。这个空的源头就是性。它是整体的和全然的,佛法中称为法尔、实相,它是如如不动,周遍一切;又是灵知不昧,朗照万有。因此,就「性」的「空」而言,没有十方三世的相对性,没有心与物的对立性,以及存在与意识,凡圣迷悟等一切的对立面,它是纯粹绝待的,我们通过佛经的领悟,再去观照,到一定时,就见到了「性」。见到「性」的人,一定能够打破二元的境界,对立的境界刹那就消失了--根尘脱落,灵光独耀。这个空明不二的灵妙真心就从覆盖中脱然而出,开显了智慧的妙花。这是学佛最初的正因、是根本、是成佛的源头、是一切智慧方便的源头。「问君那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因此,一切清净妙用,都从这里开发出来了。因为见到了「性」,就当下了悟一切法都从本性而显现,一切相都是性的作用、都摄归于性,而性的明净即于当下朗照于万法,透彻不昧,虚朗无碍,见相即是见性,自然到了性相不二的圆妙境界,这是真正的明心。性是体,相是缘起;心是用,其中空明无碍正是悟人的现量境界。

  学人悟心之后,唯一的任务就是化转习气,透过境界。而相上的境界是差别无量的,十法界的理事,三千诸法的性相,乃至于现代社会的科学、哲学、心理学等,都要一一透过,直到一切世出世法都圆满无碍后,才能圆成佛道,一切种智圆摄了性相的法界究竟寂光。

  因此,我们应当先破相归性,再由性起用,才不致于落在相上了无归期。譬如建造房子有它的原理与规律,电视机也有它的原理与规律,这些事物非常之多。如果一个人迷在其中,还在做梦,想要通过这一切的原理与规律,去运用,肯定会身心劳瘁,迷上加迷,结果永无出头之日。

  但是作为悟道的菩萨,就是应用差别智与甚深的大定之力,去深究万法的缘起规律,善巧运用,妙化无尽,去造福人类,利乐众生,方便教化,成就各种事业,把人间化成净土,把众生从迷中唤醒。这时就需要这些广泛的原理与规律,而不仅仅用神通,神通仅能影响于一时,却不能给人智慧和向上的力量,因为外道与鬼神也都具有神道,所以搞不好还会增加众生的迷惑,使人更加颠倒。所以尽管得道人有神通,却不随便显示,偶然给众生起信,或道人相互间作些游戏才运用的。其实真正做到一切境界都无障碍,都能自在起用,才是大神通妙用境界。因此,善用一切原理,通达史、哲、科、社等学说,了知各类众生的根性,应机施权,方便建立,使真正的佛法发扬于当代,才是悟人的真正作用。

  通过佛经,我们明白「性」与「相」的统一性,明白「空」与「有」的不二性,了悟它们的般若大智慧--由文字到义理,由义理到实际,由实际到观照,再由观照到实相的真理。般若的智慧是佛法的正眼,是道妙的如实体现,它是佛的母亲。学佛的人有了般若之智,就能观察「业力」、转化「业力」、削弱「业力」、净现「业力」,最后使整个法界,都成大愿行化的无穷微妙的不思议「业力」。

  我们把握了学佛的根本原理与修证方向,就要沿着佛经所指示的轨则去做具体的工夫。如何参究、修法才能悟入?这个悟入的途径就是轨则。如果你上路了,轨道就走对了,那就能开悟、成道;轨道走错了,走偏方向了,就可能始终在痛苦的轮回之中:永无了期。因此,这个轨道相当要紧:「知见立知生死本,知见无见涅槃因」,这是轨道;「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也是轨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轨道;「一心不乱,佛来接引」也是轨道。所以学习佛经要把握好前进的轨道,原则性的要领不能有稍微的偏差,否则就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了,不是正法了。而且,你面对许多佛经、祖师的语录,要把所有的轨则统一起来,如《金刚经》所说的轨道与《楞严经》所说的轨道,以及我们现在学习的《圆觉经》的轨道等,都应当圆融起来,成为总持不二的一心法门,圆解大开,整体妙现,这样才能处处无碍,法法圆通。

  譬如我面前的这张桌子,有时指的是桌面,有时说体积,有时又说它的材料和颜色,其实总是一张桌子。当我们通过各个方位与途径,把握了整体的桌子时,各别也就消失了,融入了整体的就是道的体现。所以如果你对佛法已经有了完整的体悟,在自心中全方位地显现了出来,犹如全息照片一样。你就在任何时候、任何处所,以及做任何事情,体现出来的都是道。就宗派而言,无论是净土宗,还是禅宗;是密乘,还是显教,一一无非是道的不同表现与不同逗机的善巧方便,根本上轨则是绝对一致的。因此,你无论是做世间工作或弘扬佛法,以及教会管理,如都能契合这轨道,都能体现佛法的真精神,那必然地是行于佛道,而且会面面俱到、处处自在,会恰到好处地应付一切事缘。但是假如你的力量还不够,有一些事不是你力所能及的,譬如你没有受过教育就不能做教师、没力气就难以登山一样,你虽然已了知了道的作用,却一时还不能去做,这是暂时的现象,有朝一日待力量充足、善巧具备,即能胜任。而且在复杂的事缘上也必须有所分别抉择--在无我、无法的前提下,应以差别智去面对现实,善用机缘,用妙智观察该做与不该做,才能完成这一生的菩萨使命,才能如理如法负荷如来的事业,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在我们一生中,了知了自己的作用之处,发展前程,就应努力去做,且念念与道相合,这是必然的原理--无论在那一方面,都要与轨道相合。可见这个轨道是千古不易的准则,是上证佛道、下化众生的正路。这样的原则不但要十分正确地把握,也不能被其他不正的学说所破坏,谁要是把这个原则讲错了,使人修行不成就,就要堕恶道,这是根本问题,绝对不可马虎草率!目前许多人以一己之偏见,把佛法讲偏了,譬如有人反对「一心不乱」,或认为「末法不可能有人开悟」等等,都是错误的提法,是反对佛法的,结果给佛教造成极大的混乱。还有佛在世俗谛上方便门头所说的,本是善巧接引沉迷难醒众生的特殊说法,因不了真义,不能借假入真,便把这些当作实法,把真的遗失了,反而去反对,抗诤真实的如来胜义言教,这样不但引起矛盾,更把发心学佛的人给害苦了,使他们无法悟入真正的佛法而超出轮回,证成佛道。

  「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它有个非常细致的引导过程,其引导方法就是先满足你好的欲求,满足你人世间的福报,也就是先让你的自我存在,使你对佛、菩萨产生信仰,通过信仰,引导你去皈依三宝,持五戒、念诵、礼拜、供养、听闻等一切善业;先说你这样是修行,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被,甚至继续努力也能够往生或成佛。因此,世间的欲望与事相上的皈仰,产生了世俗佛教,是源于人生的困苦与不足,于是企求佛力的垂加,这完全从崇拜性的信仰建立的;但对于佛祖来讲,这根本不够,这不可能自求解脱,利乐有情。如果始终以自私的欲望为出发点,那么就永远在世俗世界里面,在迷惑无奈中流转。因此,要从着相的信仰步入世俗佛教,再通过引导转为无相的智觉的真实佛教。因为学佛修行的目的就是开悟成佛,在于人的内心的彻底改变,所以要从世俗佛教走向真实佛教。但是很多人虽然学佛数年或数十年,只是不改变自己,习染依旧,希望有现成的佛果给你,认为佛有愿力,只要念佛就能往生,根本不看自心是否纯净、是否与佛相应,仅是希望佛或师父给你加持,给你神通、力量,给你一个现成的道果,这是世俗的贪心在作怪。虽然初心引入是利用俗人的贪而信修的,但是一旦信入之后,就要逐渐晓以真义,导入正路,打破执着,开发智慧,如此方能真正改变人的品质,提高人的智慧,把人性中的佛德引发出来,证得解脱自在。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不少人因没有引导好,有些人退失了道心、有些转信他教、有些得了些福报去享受去了、有些则去练气功等等;有人说我学了一辈子也没改变,没有意思,灰心丧气,这能怨谁呢?除了师父没把你引导好之外,自己也没有求索精神。应当发奋去寻访善知识、去探求真理、去精进修持,如果一时找不到善知识,应跪在佛前天天发愿,愿诸佛、菩萨感应我、加持我,使我找到真正明眼的善知识,指示我学佛的正路,使我开智慧成佛。

  学佛的人生最要紧的是两件事:一是找到真正善知识,修持正法,速开佛智;二是通过自心修持的体验帮助有缘的众生,也使之开智慧。所以学佛不成功的应当怪你自己,你在向外贪求,着相修行,没有把改变人性作为前提,还是老一套,这是根本的失策。

  综观佛法的流布,每部经都有引入正道的方便,都是悟入修证的轨则。因此,我们要尊重每部经,赞叹随喜,而不可轻毁。有人说只要一部《无量寿经》就够了,其他都不要,这是片面的知见,会造成佛教过早的衰亡。应知任何佛经都有其作用与价值,虽然我们现在的机缘要讲授《圆觉经》,但是从圆摄一切佛经来说,决不能抑制与否定其他佛经,如果只需要一部《无量寿经》,那么正与邪如何分?科学家、哲学家以及各类根性的人如何信入佛法?许多的智慧方便又如何能具备?只有全部的佛经,才构成了佛法的面面观,才给世人以无尽开发的作用。因此,佛经是佛法流布的保证,我们要通过精美的印刷来流通佛教的原典与现代善知识的注解、演绎,我们更应通过读诵、研学、听闻、受持、讲说来使佛法活起来,在内心点亮一盏智慧的灯,照亮自己,也照亮一切众生。

  我们离开佛陀的时代愈来愈远了,而佛教所面临的范围也愈来愈大,就会形成世俗化的佛教--表面佛教与真实化的佛教--内在的佛教相互远离,产生对立,唯有真正悟入佛智,才能把世俗佛教引导入于真修实证。当今时代的人承荷愈来愈重,这与世界知识量的迅猛发展有关,因为积累愈丰富,人的压力也会愈大,所以人的自我意识在社会所包围的圈子里亦愈小愈厚、愈陷愈深,很难再超越出来,这就得借助佛经的圣言量--深妙意境,给世人以慰藉、心力与超越的智慧。因此,佛法对于那些经历人生磨难,曾经奋斗过的人,尤其可贵。

  今天,我们因为有了这部《圆觉经》,才有了确切可信的文字作为宣讲圣智的资料,它就如佛陀直接对我们开示一样,十分地亲切。大家要珍惜这个机缘,放下身心世界,一心听闻,念念相应,就能把佛的无字真经,活现在心中,成为佛道之路上的时时不离的明灯!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