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四集

第四集

无渐次,叫圆顿之教,非渐次之教。渐次之教——三乘、五乘,乃至说三十七道品,乃至说菩萨的四十一个次第,这都是渐次修持。声闻教的四向四果(编注:四向四果:小乘佛教声闻修道的阶位。又称四向四得、四双八辈,或称八补特迦罗(at!t!ha-puggala^ dakkhin!eyya)、八贤圣、八圣、八辈。也就是:须陀洹向(预流向)、须陀洹果(预流果)、斯陀含向(一来向)、斯陀含果(一来果)、阿那含向(不还向)、阿那含果(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这都是渐次。我们说加行位、暖位、顶位、忍位、所谓的世间第一尊胜位这些地方都是所谓的渐次,这个地方是没有渐次的。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

这段文字是让我们修行的,并不是让我们学习的,学习是(为了)让我们修行,(为了)修行我们才来学习,并不是为了增加我们的知识啊,是为了指导我们的行为,我们才坐到这个地方,这是千金难买,万劫难遇啊!你买不到的东西。因为世间的金银财宝可以买种种之物,但无上殊胜的法,没有大福德因缘,是难以相遇的。

“如是乃能永离诸幻。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重宣者,再一次的重复地与我们提示。

普贤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

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华。

依空而有相,空华若复灭。

虚空本不动,幻从诸觉生。

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

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

常应远离幻,诸幻悉皆离。

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

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

“普贤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华。依空而有相,空华若复灭。虚空本不动,幻从诸觉生。幻灭觉圆满”

觉在幻中亦不动,在不动中亦不动。何以故呢?因为没有差别故。诸佛如来是用的不动智,可以出现种种三昧,所谓三昧就是幻化境界、自在境界,可以入正受。什么正受呢?于诸幻境界得以自在运用而不染着,是为“正受”。我们一到幻化中就流转无穷,被境所转,这不叫正受,这叫“业流”。

这个地方要审视的,要不然说三昧是不是说在我们烦恼之外,在我们幻化之外另有佛法呢?非也!要是众生法一灭,佛法亦灭,若无众生,诸佛亦无出世正因。若无污泥,也没有莲。所谓“幻从诸觉生,幻灭觉圆满”。

“觉心不动故,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应远离幻。”

“远离幻”,我们不要随幻所流转就对了,就会产生方便;不是断灭幻,现在许多人修法要断灭它。佛这个“永断”,与凡夫的“永断”是不一样的,佛的“永断”是活活泼泼的运用,所谓的入无量的三昧得自在游化,游戏神通,教化摄护,是为佛的“永断”方便;众生的“永断”是断灭的“断”,是邪见的“断”,是颠倒的“断”,又流入新的业流——虚妄业流。诸佛如来是真实的教化,真实利益。

“诸幻悉皆离,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

火是依木而生,木尽火亦灭,假如众生尽了,佛法也就灭了。所以说灭众生者即是灭佛者,所以众生不可灭。《普贤行愿品》云“众生无尽,烦恼无尽,我愿无穷。”作如是说。众生业流是为佛法寿命。若不如是,佛法何以住世呢?现在许多人都在众生业外去找佛,那是了不可得的。六祖大师说:离世间法另求佛法,佛法如兔角,觅不可得。

“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

三、普眼菩萨启教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愿与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

前面有文殊、普贤二菩萨,一位问如何产生正见,一个问如何依正见而行。下面我们看普眼菩萨如何来开我们的眼目吧。文殊开我们的大智慧,使我们建立正见,普贤使我们发起大行,普眼菩萨看给我们干什么?前面说修行的法,什么叫修行的法呢?叫顿,什么叫顿呢?离幻即觉,无有渐次。这个地方普眼菩萨是开我们方便眼,使我们出生眼目,来说渐次。

“云何思惟同,云何住持”

如《金刚经》云“如何降伏其心”,如何安住。

“众生未悟,作何方便”

我们大家都是未悟众生,反正慈法是未悟,这一点是决定无疑的。未悟者,怎么作方便呢?就是给众生怎么作方便,那悟者就不需言说了,未悟者怎么来开导呢?

“普令开悟”

大家都有开悟的因缘呀!今天我们遇到这样法会都有开悟的因缘,你不想开悟吗,我不相信,学佛的人还是要开悟的,开什么悟呢?要了生死的,要破梦幻的,要出业流的。

普眼菩萨要给我们一个渐次,要给我们一个思惟、住持的因缘,使我们开悟,普令开悟。这话真是大威德啊!因为有些开悟的方法,(只有)上根性人可以开悟,这个地方叫普令开悟,光明徧照,一明皆明,一亮皆亮啊!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

正确的思惟方法没有。

“闻佛如来说此三昧”

说这样的不可思议的教化,

“心生迷闷,

我第一次看《圆觉经》的时候,真是如看天书一样,不知道从哪儿下手,也不知道这写的什么,一会悟的一会幻的,跟大家今天的心情可能差不多。但是看三五次以后的的确确欢喜无量,如贫者得宝,如病者得瘥啊,像久病的人突然的健康了,如贫瘠的人突然得到无量的珍宝一样;如浪子归游,如浪子回到家乡了,流浪于无穷无尽的苦难,没有依托,没有依所,突然的回到自己的家,衣食丰足,眷属圆满,欢喜无量,那真是那样的。宗下大师过去说:十字街头遇见了亲娘老子,欢喜的很。要不然我们心生迷闷。

即于圆觉不能悟入。”

佛的教化为了使我们悟入,并不是谈玄说妙,夸张其辞,高推众生而不能及,不是这个意思。为了使我们悟入佛之知见,使我们得清净的利益啊!使我们得到佛一样的功德。这是佛出世的本怀,也是佛最慈悲、最大恩德所在呀!

“愿兴慈悲,为我等辈”

即为现在我等大家。

“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

即权说,说一个权机,使我们认识到就可以了。为什么呢?给我们一个路子,下手的方便。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

我们无以言说,只能说“善哉!善哉!”奇男子,大丈夫。为一切众生有开悟因缘;为一切众生有入渐次的方便;为一切众生能悟入佛之知见;为我们三请,殷勤三请,真是奇男子!真是我们的大导师啊!真是我们末世的善知识啊!我们应该顶戴普眼菩萨,应该赞叹供养啊!要不然,今天这样殊胜的教义,我们没法听闻。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

“善男子!”

真是善男子啊!能启教《圆觉经》的人都是善男子、善女人,此人不可思议,闻这样的经题也是不可思议的人。这样可以使佛法殊胜了义之教住世传播下来,法无以自彰啊!法虽住于世,恒常不坏,若无人弘扬,必生断灭因缘。所以大家能启教《圆觉经》,不可思议,不光我们欢喜,整个法界的一切含识皆因此法而得饶益,皆因此因缘得以出离生死苦海

这么说你不要认为我说的大,这么说是真实之语,莫生谤疑啊!因为每一个众生的心性都是个法界啊!善哉,大家真是有这么好的因缘,我真替大家欢喜,你听得懂听不懂我不管,我是欢喜的,因为有这样的因缘我就替大家欢喜,必为诸佛诸菩萨所摄护啊!必为一切含识所赞叹拥戴啊!

我们能听到这样的因缘,就是如香熏染,我们点檀香,大家久久的熏习,自然心生香气,入香光庄严啊!你不知道你走出去了,别人一闻:“哎呀,你身上怎么有香气呢?”久久的熏染。你不是打麻将说坏话,“哎呀,我胡了。”你不是这个熏染。熏染什么呢?殊胜圆满之教化,无上菩提的熏修。所以我们身上就有点香气,懂不懂都有香气,因为一张嘴,“哎呀,我们学《圆觉经》了”。《大方广圆觉经》,这经题一出口就在放光动地,就是香气普熏,法界有缘,咸得饶益,你说大不大呢?不大,真实不虚。所以说我们大家有福,我们到这个大圆寺学习《大方广圆觉经》真是了不起,地名与经名相应,我们的身业相应,能不能相应我们慢慢看。

“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

不光思惟修行,还要使这个法住持下来,是我们大家的任务啊!护法是成就信心的第一善巧,我们大家要护持《圆觉经》,要使《圆觉经》的教化源远流长,布施于未来,摄护一切众生、一切含识、一切有缘,咸成无上佛道。

我们要有护法心,今天我们能学这个因缘,我们要发起这个护法的心,要使《圆觉经》发起更大的流通、宣化,使无量的有情皆能了晓此教义,由此而成就无上的道业,那真是不可思议。许多人说护法不好护,(其实)也好护,有的人是直接地以自身的利益与佛相应而发起的护法,依法护法!

终南山沣峪口有一个净业寺,是道宣律祖的寺院,以前有个甘露台经常传戒,道宣律师在那传戒,它那有个牌匾,叫作“依法护法”。就是与法相应者,随顺法度,回施摄化有情,这样的叫护法。

另一类人呢,虽不能了晓法义,虽不能与法相应,但是弘扬这样的经教,推广这样的经教,与人结法缘,这样的人也是护法;有人呢,自己听不懂,做后勤工作,说大家听法去吧,那个地方讲《圆觉经》可以使人的心地开明,自己虽未听未闻,乃至未有相应,但是间接的相应,叫远摄不舍,一样的究竟得以利益,给大家做饭给大家烧水,给大家做后勤。所以说种种法会都有无量的善护。

就象今天我们大家能坐在这个地方听,有无量的善神菩萨摄护我们。要不然外面的大门“砰”,有人的进来了,让我们去打麻将的,家里有这个事情那个事情了,这个出家人有这个事情那个事情了,学佛人有这个事情那个事情了,生这个烦恼那个病了,有人生这个业障那个业障了,就是让你听闻不成。

你看我们听闻的因缘要去掉无始以来的业障的缠缚、烦恼的缠缚、种种杂缘的缠缚,才能有这个听经的殊胜因缘。所以大家都是不可思议的因缘,要欢喜尊重。

“乃至假说种种方便”。

“假说”,假使予我得饶益因缘。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当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

我等皆可以说是新学菩萨,也可以说是末世众生。

“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

原来远离诸幻,正是正念的发起。前面讲的正念、正见、正思惟。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

所谓“奢摩他”,就是“止”、“定”,以系心一处,无事不办,发生利益。我们众生若是恶法流转无有出离,不妨先知善法,作增上利益,也是个善巧入手之处。所以说这个“止”与“定”——奢摩他,就是使我们至心一处、立心一处,一心一处,使我们办圣事。

“坚持禁戒”

形容如来的这种远离幻化的奢摩他,依止,止流转因缘,不随种种虚幻境界流转,成就奢摩他。成就这样的前提要坚守禁戒,就是应做不应做,要有分明的因缘,要不然我们的作业不能成就,杂乱无章,无明业流还会使我们流转无穷。所谓禁戒者,给自己规定一个功课,作业范围,制定一个善法应行、恶法勿做的戒律,使我们得到善法的保护,能修证善法,向往一乘,究竟成就一乘。若不如是无有最初发因。

我们学佛的人,一开始要三皈、五戒,乃至十戒、八关斋戒,或者说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戒,或者说菩萨戒,种种戒法皆是为摄护我们成就无上道业。

毗卢遮那佛在《梵网经》上讲,我百劫修持心地法门,就是戒品行,金刚宝戒,金刚戒也就是摄护众生之戒,不管是威仪戒、摄善法戒或者是说成就善法戒、摄众生戒,或者叫三聚戒——一是律仪戒(威仪戒)、二是摄善法戒、三是饶益有情(摄护众生戒),如是三聚戒都能使我们得以正定。若不如是,我们无以发起正行。戒、定、慧是学习佛法的渐次行持,解脱、解脱知见是渐次行持的果德。

我们一定要知道渐次的因缘。有圆顿也要知道渐次,因为悟者顿悟,行者还要依次第而行。何以故呢?释迦佛在《楞严经》上反复举这样的例子。

(注:录音中无“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合和,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一段正文及开示,因此注明)

“髓脑垢色皆归于地”

这是讲四大的。

“唾涕浓血,精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

这是讲四大和合的相。我们这个色身就是四大和合。

“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

问问自己,我们把这个四大都还归他的本原,我们这个身又在何处呢?要敢问自己,不要怕,这一问是不是我这个身体就消灭了呢?不要怕。

“即知此身,毕竟无体”

这是一时的四大和合暂存之假体、幻体、梦体、病体、罪受之体。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

“和合为相”

原来是一时的和合幻相罢了。病相、苦相、不净相,摸摸是不是?九窍常流不净,生老病死常作压迫,种种颠倒知见,常如影随身,所以称为“和合为相”。

“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

所谓的眼、耳、鼻、舌、身、意是为六根,六根有六识,六识出六尘而生十八界幻相,与我等作生死轮回之虚幻业托、虚幻业体、虚幻的境界。

六根、六尘、六识。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意根、身根;六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下面幻出相应的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共和为十八界。这就是佛教常讲的十八界。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

这都是缘缘假和,根是四大种,慢慢产生这种幻化的因缘。“六根四大,中外合成。”

“妄有缘气”

我们认为这个呼吸,捂着鼻子出不来气就是生命,生命在运作,在流转。“妄有”,以妄有而产生。如梦幻中得种种珍宝,醒来呢,无一物可得。众生生命幻相亦复如是,醒来之人,知无一生命具体所成,但是幻化,妄有所现。

“于中积聚,似有缘相”

似乎是有,摸一摸,敲一敲,也有痛有痒有酸有麻,这就是触觉,所谓的色、声、香、味、触、法不出六根六尘,不出四大假合。你超越不了这个地方,超越就能离幻,离幻者就能得自在。我们汉地的僧人,让我们燃顶、燃指、燃臂就是让我们出离这个色幻的色身,让我们警策警觉自己的,我们大家下去可以在这一段文字上审视一下。

“假名为心”

这种内外的所谓的聚集,相似之相,假名为心,所以是虚妄之心。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

六尘就是所谓的色、声、香、味、触、法,把这个东西一去,你这个妄心何生啊?何有啊?

“四大分解,无尘可得”

我们这个四大、六尘的和合的因缘,六根六尘的和合因缘,所谓这个色相身,若是把它给分解开来,就是离幻。这是一种暂时的假合、虚妄的因缘,所以无尘可得。

“于中缘尘,各归散灭”

它毕竟是要散灭的,只是一时的缘缘和合。归于散灭,我们为什么要强执它呢?还要为它服务呢?这是认贼为子,家产总归是建立不起来的,圣法是永远完成不了的,有漏之器啊,你再加注它终归是漏尽,它会漏掉的,不能得法益。

“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

假使我们把四大各还本原,都还给它们,不要了,我们这个色身不可得;把六尘、六识、六根各还本原,还于四大,那我们真是空净光明啊!

“幻灭亦灭”

幻灭有幻灭之感,有幻灭之觉,有幻灭之因,亦要灭。

“非幻不灭”

一切幻化境界都不可得。

“譬如磨镜”

象磨镜子一样。过去镜子不象我们的现在镜子,我们现在镜子是玻璃镜子,我们是知道的,过去的镜子是银镜、铜镜,要磨的。时间一久不用,隔一段要磨镜,所以过去有一个行业叫磨镜,就是大家的镜子隔一段要磨,不磨是不行的,镜子每天要有人擦拭。我们现在水银跟玻璃加工出来的镜子不用那样处理,过去的银镜铜镜都是这样搞的。

“垢尽明现。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

你敢这么做吗?把自己的身心作为一种幻垢把它舍弃掉。舍弃不是像别人认为的那样死掉,不是!不执着它,超越它,不为它做种种虚妄的服务了,只运用它发起清净的法益了,那这个地方差异是很大很大的。一个是轮回,一个是自在。

“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假如我们瞪着眼睛看法界了无一尘一法之差别可得,这个清净的心,广大无碍的利益,自然会生起。这样的道理能明白也是不可思议的人。那你能破除四相,得清净无碍,能得见如来,所谓的清净法身、不动法身、无差别的法身。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

如是摩尼宝珠,随众生心性所需,发生种种的给予,称为如意摩尼宝。如清净摩尼宝珠,映出五色,宝珠可以应五方因缘,映出青色、黄色、黑色、赤色、白色五种色,五方五色,皆因这种五方的分别而幻现,随方各现,所谓的“五方现五色”。

“诸愚痴者,

要是愚痴之人。

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他认为真有这样的五种颜色,这白色也可以分析出来五种色七种色,那这个地方不是实有的。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

我们这个圆满的觉性象摩尼宝珠一样,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大家各个运用的差别,但是都没有出这个圆觉净性,众生没有出离,我们大家都没有出离。这真是给我们开法藏啊!为我们打开宝库啊!这真是给我们开法藏!

“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

愚痴者,强执认为净圆觉性还有另外一个觉相,这是不知佛法真实利益。有的人修行佛法,认为修到某种状态就会进入某种形体,不是!本来具足故,非增减故,非有所得故,只是彻回本源罢了。

“由此不能远于幻化”

包括所谓的如来圆明觉性,如你执着实有此相,也会堕入新的梦幻之中,所谓地如来觉相幻化境界,亦是虚妄之心。

“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

若能超越种种幻垢,可以说是菩萨,如是菩萨远离四相、远离差别、远离众生与佛的差别,因为一切差别毕竟不可得。

“垢尽对除”

对者,那就是有佛有魔、有善有恶、有是有非、有彼有此、有人有我、有男有女,无量差别是为“有对”。那么垢尽,对也就除了,所以说生起清净智、光明智、不动智、无差别智、平等智。这个“智”,就会产生所谓的无对的清净、无垢的利益。

我们的心是不是有垢呢?自己可以想一想。有的人说我要除我的罪恶作业,这个执着这个除的心,本来已经生垢;那你说我不生这样的心,我怎么修持善法呢?所以过去说罪业生起之时因业而发明忏悔叫作“事忏”;“无相忏”就是知一切法毕竟空寂,一切善恶,毕竟不可得,是为“正忏”、“根本忏”、“无相忏”。

“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所以这个法也不可说。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

在这个地方呢,亲证于斯,一切有对在这个地方崩溃,一切垢障在此消除,如大圆满镜放大光明,普照于法界,才得见一切毕竟无有差别。以此因缘得见如来,是名“菩萨”。“菩萨”能自觉觉他,知一切法,非生非灭,非修非证。以此因缘发起殊胜圆满回施,“证得诸幻灭影像故”。

“尔时便得无方清净”,

无方者,不择上下东西南北,十方不可得,五方不可得,一切不可得,但是圆明之地、清净无差别之地、光明安稳不动之地。所以叫“无方清净”。

“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能知法界本是一体,举心全体,一念即生,一念生起,法界为之一动;一念贪,法界为之全体为贪;一念瞋,法界为之全体为瞋;一念清净,法界为之全体清净。以此大威德之心,是为佛心、善心、不可思议之心。所以一佛愤怒,诸佛愤怒;一佛欢喜,诸佛欢喜;这叫“法界心”,也叫“法界心相”。以此因缘消除差别,消除心垢,得无方清净利益。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