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三

无量寿经甄解第三

菩萨众有四:一标位号,二列高名,三叹高德,四总结叹(如是之等)。

初标:

又与大乘众菩萨俱.

净影云:「『又』者,复重之辞,前列声闻,更明菩萨云『又』也,『与』义同前,佛兼彼故云『与』也。」(文)今谓:「又」者众之别,与前声闻众别,故云「又」也。

「大乘众菩萨」者,以法别人。《唐译》对前小众故云「摩诃萨」,则义意相同。「大乘」者,梵「摩诃衍那」,此云「大乘」,「大」者,当体为目,包含为义;「乘」者,就喻为称,运载为功,法喻合举。(《起信义记》)《杂集论》等明七大性如常。《大集经》第六(廿一):此乘广大故言「大」,于诸众生无挂碍故言「大」,一切智善根之根本故言「大」,无烦恼等黑暗故言「大」,所具光明无所不遍故言「大」,周遍而眼目故言「大」,本性清净而无秽故云「大」,断诸烦恼一切习气故言「大」。(取意)可准解。《渧记》引《称赞大乘功德经》(玄奘译)如来分别解说大乘名,所目诸义云云。

今按:上小弟子尚非常途,故云「一切大圣」等,况此中大乘岂可通方乎?是知大乘者一乘,一乘者无有二乘(声闻或菩萨)、三乘(更加圣道),二乘、三乘者为入一乘,一乘者第一义乘,唯是誓愿一佛乘也,应知。

「菩萨」者,具云「菩提萨埵」、「摩诃萨埵」,今从略耳。《探玄记》二(廿九)依《佛地论》等总有三释:

一菩提是所求佛果,萨埵是所化众生,即悲智所缘之境,从境立名,故名「菩萨」;

二菩提是所求果,萨埵是能求之人,能所合目,故名「菩萨」;

三萨埵此云「勇猛」,谓于大菩提勇猛求,故名「菩萨」。

《智度论》同后二义。《论注释》依《大论》云云。

「摩诃」云大,《佛地论》三(十六):「诸菩萨有三大事名『摩诃萨』,一者数大,以无量故;二者德大,谓住大乘、游大乘等;三者业大,谓息众生诸苦恼故,利乐有情是菩萨业。」(文)

《圣文天子所问经》:「文殊支利以何因缘名菩萨?答曰:天子于菩提分法住持入,故名菩萨,三十四种道品,菩萨万行,菩萨修习万行,证入一如际,故名菩萨。又复问曰:文殊支利以何因缘名摩诃萨?答曰:天子入大乘故,满大智故名摩诃萨。」(文)

入大乘者谓佛所住,《法华》言佛自住大乘故,下经说「究竟一乘至于彼岸」是也。入大乘是所证境,满大智是能证智,能所相应,能安住佛境界名「摩诃萨」,此义符顺此经。

二列高名二:一列会众名,(出家菩萨)二列自在化众。初中:

普贤菩萨.妙德菩萨.慈氏菩萨等.此贤劫中一切菩萨.

已下列名异说纷纭。

净影分为二类:一普贤等贤劫成佛菩萨,二贤护等余劫(《三千佛名经》云:过去庄严劫千佛出世,现在贤劫千佛出世,未来星宿劫千佛出世。今对贤劫、星宿为余劫。)成佛菩萨。(法位、憬兴同之)

如义寂分为四类,彼《记》云:「一普贤、妙德为一类,二慈氏等贤劫菩萨为一类,三贤劫等十六正士为一类,四善思议等十四菩萨为一类,并有一千三十三也。」(已上)

憬兴意唯分二类,虽同净影,分十六、十四同义寂,《大论》中标善守等十六菩萨,而列六人在家菩萨,其名全异今经善思议等名,故今十四为别类。若善思议等为所等,则可谓十五正士,《唐译》言「所谓」者不正也。

了惠云:今辨二师意,(净影、义寂)各有通塞,谓净影意初违《悲华》,(彼《经》无诤念王有千太子,悉誓净土中成佛,其中第八普贤、第二文殊,岂秽土中贤劫佛乎?又说宝海有十五人弟子,悉誓秽土中贤劫成佛,慈氏其第四弟子。)彼经贤劫成佛唯慈氏一人,何三菩萨同是现在贤劫佛耶?后顺《宝积》,彼经标贤劫等十六正士,言「所谓善思议」等故,明知非是别类,加之《念佛三昧七日道场忏悔方法》(慈觉)云:「一心奉请南无贤护菩萨、善思议菩萨、信惠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等十六正士,及十方诸大菩萨摩诃萨。」(已上)此符合《宝积经》耳。次义寂意初顺《悲华》,后违《宝积》,违顺二义翻上应知。自从义寂,(善思议等为一类)《宝积》为误乃至引《智论》及《法华》科文。(惠心)别举十六正士名云云。

《会疏》一(卅二右)引《大论》云:「是中二种菩萨:居家、出家。善守等十六菩萨是居家菩萨,慈氏、妙德菩萨等是出家菩萨,观世音菩萨等从他方佛土来,若说居家,摄一切居家菩萨,出家、他方亦如是。」

今依此文,出家菩萨亦二类:一文珠、普贤正是释迦会中之上首,故举二大士总摄一切余释迦会中菩萨;次弥勒是当来贤劫成佛萨埵上首,举是摄余贤劫补处大士;后贤护等居家菩萨上首,以摄居家诸菩萨。此义详悉,近来《渧记》亦从此义。

今按:初列出家菩萨中有二:初普贤、文珠列释迦一化上首,余一会菩萨皆摄之;次列贤劫成佛上首,举弥勒摄贤劫菩萨;后列自在化众,举贤护等为上首,余自在化众皆摄之,自在化众者,《法华论》所谓「不定行菩萨」。如上所引顺廿二愿,为此科判。此中普贤为首者,此会所列,悉是弥陀巧方便回向之众故。

净影初三菩萨为贤劫成佛菩萨者未详,普贤、文殊释迦会上首,故居初,非贤劫菩萨,故列也,其贤劫成佛菩萨,唯弥勒为上首。《大宝积经》百十〈净信童女会〉云:「复有贤劫诸菩萨等,弥勒菩萨而为上首,复有六十无等伦诸菩萨等,文殊师利而为上首,复有十六正士,贤护菩萨等而为上首。」(第百五十五〈无尽慧菩萨品〉亦同之)当知贤劫菩萨唯弥勒,何以文殊、妙德属贤劫菩萨耶?

今解:初出家菩萨中列三大士者,此有二解:一约人解,二约法解。

初约人者,普贤、妙德二大士者,此土愿生西方之初,故在此会首,开显本怀,以劝归一切众生,何以尔者?《四十华严行愿品》说普贤十六愿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言:『善男子,如来功德经微尘数劫演说,不可究尽,若欲成就斯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乃至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寿佛刹』。」(《行愿钞》第三)

又《文殊发愿经》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生彼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严净普贤行,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已上)

是此二大士发大愿,愿往生安乐,使诸菩萨亦归普贤行,是故此经列为上首者有由哉!次二大士列弥勒者,是贤劫成佛之首故,斯经之要,付嘱弥勒当来成佛时复说此法如今日,此法即是一切诸佛出世本怀故,千佛次第出世,各弘传此法,「次如弥勒」有此义,举弥勒而为贤劫成佛上首也。

二约法解者,此中普贤是方便门,巧方便回向之主故,文殊是智慧门,弥勒是慈悲门,受佛付属,慈流无限故,顺三种顺菩提门德故。初列三菩萨,而为一会上首也。(《论注》云:「智慧方便是菩萨父母,般若者,达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权之智称,智慧方便相缘而动,相缘而静」等,智慧方便不相离,故二大士为上首,然巧方便显还相回向,故普贤为先,显此《经》以佛回向为众生因果之正意。)然此《经》云「普贤、妙德、慈氏菩萨」等,故似三大士同为贤劫中菩萨,然《唐译》「等」字为「及」字,以彼解之,「贤劫中」句唯及弥勒明矣。

「普贤」名义如《法华祥疏》十二(三十六)、《探玄》十六(九左)等(《音义》);「妙德」如《应音》三、《大日经疏》等;(《音义》)「慈氏」如《音义》及《探玄》十二(廿六)等(《音义》)。「贤劫」者如《探玄》十六引《大悲经》第三(《音义》)。

二列自在化众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慧上菩萨.智幢菩萨.寂根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

净影云:「举初格后,总以标列(初二句),『善思议』等就其所等,随别以列。」此顺《唐译》加「所谓」二字。义寂《疏》以「善思议」已下为十六正士外。憬兴伴之云:「若善思议等即十六正士者,应言十五正士,不尔,标列有相违故,与《无尽意经》中十六菩萨名异故。」了惠朋义寂,而以《如来会》为不正也。峻公从净影,以《唐译》为证。

又《文殊师利严净经》标十六正士,次下出四正士(光英、惠上、寂根、愿惠)叹其德,其名全同今经。故知至所等、至十五之难者,《大论》标十六,但列四菩萨,《宝积》列十名,《胜思惟》列十七,增减随宜,经家意乐,何以阙一容为别类乎?云云(已上《会疏》意)

此意虽言十六正士,与他经说不同。(此有二义,一云:此非别人,但名不同耳。例如秘密教中普贤为金刚手,文殊为金刚刹,虚空藏名曰金刚宝也。一云:今经一途说,不可与他经例同,何以名别为非十六正士乎?(师说))

此二说是非云何?今谓二义中,峻公义道理文证极成矣。引慈觉大师《念佛道场忏悔方法》证今经善思议等十六正士为正说,近来《渧记》亦从峻公。《略笺》、贯思其义杜撰,不足评而已。

《梵响记》以十六、十四为别类,十六正居家菩萨如《大论》等。「等」言等余十五正士,及其余居家、出家菩萨。「善思议」等下列所等十四菩萨,《如来会》言「所谓」等者亦出所等中余出家菩萨,寂根、香象现出家人,何为十六耶?云云。此义甚非。今经「等」言在十六之上,何言「等」二种乎?(居家、出家)况复《如来会》无「等」言,何言出所等,其非可见。

今谓:列自在化中,此土居家菩萨谓「贤护等十六正士」,举初等余。又有他方来自在化菩萨,与十六正士合说,善思议等是也,自在、家类同故合说,善思议等是他方来菩萨,同是居家自在化菩萨,故与十六正士合明焉。经末既云「及十方来诸大菩萨」,其义弥明矣。

何以知善思议等他方来?按《四童子经》上(十一)〈现生品〉说:东方去此佛刹十千俱胝,有一世界名「宝鸣」,佛名「师子鸣声如来」,有一菩萨名「善思议」,应托来到此土,化生阿阇世王宫内;南方去此五百亿世界有一世界,佛名「宝积善现如来」,有一菩萨名「寂静转」,(《魏》:信惠,《唐》:惠辨才。)于此舍卫城内生大居士似师子家;西方去此过八亿百千佛刹乐音如来所,有一菩萨名「无攀缘」(法雨泥)(今《经》:空无,《唐》:观无住。),于此波罗奈国,化生大居士善鬼家;北方去此六万四百千亿佛土,住菩提分,转如来所,有一菩萨名「开敷神德」(神通华泥)(《今经》:神通华),生此毗耶离城大将师子家。此四童子与无量大众,共来沙罗双树所,恭敬供养。(取意)亦出《般泥洹经》(与《四童子经》同本)。

又《佛名经》第七(廿)说光英、慧上 、寂根、愿慧四菩萨从四方佛土来集此界之相。又《文殊师利严净经》上说光英、惠上、寂根、愿惠四正士从四方来,同之。(《会疏》一(三十四左)引)又《月灯三昧经》第三说香象菩萨从东方阿閦佛与耶由多菩萨共来问讯释迦牟尼佛。其余智幢、宝英、中住、制行、解脱等,虽未见经证,准前思之,必是应他方来大士也。

初列贤护等十六正士者,彰此法不以出家发心为本,次列他方来者,彰十方佛土中,悉以此法为出世大事故,共来精进求此法。又标正宗所说。(己上师说)

「贤护」者,《法华论》云:「如魃陀婆罗菩萨等十六贤士,具足菩萨不可思议事,而常示现种种形相。」《上生经疏》上曰:「梵云『跋陀婆罗』,『跋陀』者贤义,『婆罗』者护义,此云贤护菩萨,具大贤德,护念众生,弘护佛法,故名『贤护』。」《琳音》十九(十二)云:「诸经中或在梵语名『跋陀婆罗』,即佛在世时王舍城中贤护长者,白衣菩萨。」《大论》七云:「魃陀婆罗,秦言『善守』。」(文)

「十六正士」者,「正」谓正道,「士」谓士夫,在家之称。此等大士外现凡形,内深达正道故,居家名为「正士」。诸经中多说贤护等十六正士,《胜思惟梵天经》、《思益经》等列十六名,其名各不同。(《会疏》三十四右所引)(《梵响》二(九)依《胜思惟经》、《大品经》等列十六正士名,可见。更云:天竺十六正士,居家最初立名,《思益》、《大品》所列也,此依最初耳。后随所应列十六名,《文殊师利严净经》等是也。)

《大论》标十六,但列六名。(《会疏》卅五右引)何经中贤护居十六首者?此菩萨居家,具广大德,作佛事过出家,如来特褒其德,具班同行乎。(如《会疏》引《七佛神咒经》等)若依此经别意,《般舟三昧经》中,此跋陀和菩萨是念佛三昧发起人,亲见弥陀授来生因,故来此胜会,欲开显念佛三昧故。又显一代所说念佛朝宗此经。

「善思议」等者,憬兴作相对释,此本效惠沼《最胜经疏》。嘉祥《疏》略释。《会疏》(卅八左)润色《祥疏》者好矣。

或曰:「善思议」已下列他方来者,诠示此经正宗所说法门,谓善思议(《唐》:善思惟)表五劫思惟说偈发愿因相;信慧表明信佛智无上智慧;空无(《唐》:观无住)、神通华(《唐》:善华神通)表法藏永劫因行,说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故,神通力集万行德华,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故;光英(《唐》:光幢)(光明英发严净,游东方无忧首佛土)、慧上(智上)(空慧最胜严净,在南方慧王如来土)、智幢(智慧最胜如幢)、寂根(境智寂灭,根本严净云「寂根」,在西方智积佛土)表光寿无量,光英是光明,寂根是寿命,由智慧为上之行成光明无量,般若幢能摧五阴魔,成寿命无量,故愿慧(《唐》:慧愿)严净;(云在北方钓锁如来佛土)香象、宝英(《唐》:宝幢)表弥陀愿力摄生,弥陀智愿广大无能测者名「愿慧」,愿力无穷如大香象,故名「香象」,无量功德宝而庄严愿海,令无功德者证入涅槃界,故名「宝英」。(香象,《唐》云「乾陀诃提」,《应音》三(廿二):乾陀呵尽菩萨,新道行作香象菩萨是也。《华严》〈菩萨住处品〉云:「北方有菩萨,住处名香聚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香象,有三千菩萨眷属常说法。」(文)《维摩》云「香象菩萨」。什曰:青香象也身出香风,菩萨身香风亦如是。)中住者,弥勒下而同凡夫者,欲使凡夫齐弥勒是中住义;制行表五善五恶,制恶行善,故制行义也;解脱,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故。《唐译》略中住、制行、解脱三者,略省「佛告弥勒」已下五善五恶等故,思之。(已上师说)

第三叹高德有二:一略叹,二广叹(「入佛法藏」已下)。初中亦二:一先标所归(「皆遵」二句),二彰其德用(「安住」二句)。初先标者:

皆遵普贤大士之德.具诸菩萨无量行愿.

《影疏》「皆遵」等一句为总结上文,故曰:亦得名简上(简上声闻众结文云「皆如斯等上首者也」)异下(简下叹德)。「具诸」等句属叹德。(《会疏》卅八右误云:净影意以上二句同摄列名者娱矣。)法位亦同摄列名,望西从之。《祥疏》「皆遵」已下为叹德,义寂、憬兴同之。

今亦属叹德中,于略叹中,旧解科(《会疏》、《梵响》同意)云「此二句总归上首德」者。《观经》文殊为上首,此经普贤为上首,而诸余文殊、弥勒、贤护等在家、出家菩萨皆悉归上首普贤大士德,普贤大士德者,十大愿是也。

霖师云:「弥陀愿言:来生我国者,顿极一生补处,现前修普贤之德。是以普贤在《华严》先愿往生,余菩萨不愿者,时机未熟也。今时机淳熟,普贤为上首,一切菩萨皆遵普贤大士之德,修无量行愿,《文殊师利发愿经》等文可见。」(文)

古师意皆以普贤菩萨为所遵,余诸菩萨为能遵,故推其高德为上首也。(法位)若尔,文云「皆」,又云「咸共」(《唐本》)者,承上而云「皆」,上所列之中,除普贤菩萨,余诸菩萨为皆共乎?似未稳。若总指上普贤已下为皆遵者,能遵中既有普贤,岂其谓普贤归普贤而可乎?是以今科云「标所归」,所归者,即指弥陀二十二愿之意,高祖言「还相回向」,为归普贤之德是也。「皆遵普贤大士之德」者,显愿文「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也,「具诸菩萨无量行愿」者,显愿文「超出常伦诸地之行」也,此乃与旧说异,思而可见。

「遵」者,《琳音》五十七(十八):子伦反,遵,循也(孔注《尚书》)、行也(郭注《尔雅》)、习也(《苍颉篇》)、从也(《尔雅》)。愿文所谓「修习」,《唐译》云「修」,并意同。

问:皆遵者为局菩萨耶?将通前小众耶?

答:前云一切大圣等。此明此经小众即是大菩萨,故知自下之文正被菩萨,义贯声闻众,广(菩萨)略(声闻)互相通故。

「普贤」者,《探玄》十六(九)云:德周法界曰「普」,用顺成善称「贤」。此约悲智因中普贤也。《凉疏》一之下: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诸注多取诸位普贤,今是佛后普贤也。(《凉疏》〈世界成就品〉曰:普贤有三:一位前普贤,但发普贤心,非今所用;二位中普贤,即等觉位故,此居佛前;三位后普贤,谓得果不舍因行故。)

今亦佛后普贤也,以从果向因之相故,然末经所说与此根本经异,彼约理性,故云「德周法界」。又《义章》云「故经说普贤菩萨依如如不依佛国」等。又《理趣经》云「一切有情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开示。」此等皆约理本。

今按:此经所言普贤者,《华严行愿品》普贤自说十大愿。(《会疏》一(三十七)引云云)此十种行愿显普贤名,谓第十普皆回向彰「普」义,第九恒顺众生显「贤」之义,初礼敬诸佛乃至第八常随佛学八,《行卷》摄恒顺众生中,礼敬、称赞、供养、忏除、随喜等皆为恒顺众生,故摄入第九中。何者?其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等,愿文所谓「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之相也。开之,次出供养诸佛愿(二十三)、供具如意愿(二十四)等,卷之,则只是廿二愿游诸佛国等。故知前「供养诸佛」等八句即廿二愿相,此八句皆摄恒顺众生,故说「为众生故」等,其「修菩萨行」次述「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等,当知十种行愿名「普贤」也,第九、第十显贤义,次文「唯此愿王不相舍离」等者述普皆回向之相,故文曰:「我已往生彼国已,现前成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德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寿佛刹」。既言「我既生已,成此十种大愿,以之悉回向,普愿令生。」明知普贤生彼,用弥陀巧方便回向故,普贤行愿得成普皆回向,不尔,则何得普皆!由之言之,《华严》中仅开普皆之端,而未显其本,至此经即阿弥陀佛四十八摄诸众生,是显其普皆回向之本也,故此经名「根本经」,亦名「具足往生经」,言「我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者用弥陀巧方便回向为己有,故成「普皆回向」。于此知由弥陀愿力立普贤名,然普贤名出廿二愿,《行愿品》十种行愿即是二十二愿之广大注解,应知。非既有普贤大士,而后有弥陀因誓,弥陀愿中既有普贤之德之誓,而菩萨由之立其名而已。

「普贤大士之德」者,《唐译》云「普贤之道」,以德易道。道者,共由之义,(《增韵》:道者,三才万物共由者也。)三世十方无不由此,故说以为道,即是弥陀方便门第二十二愿之道也。今本普贤大士之德者,愿文云「普贤之德」,此彰从果向因之相,还相回向为从果向因。鸾师但净秽相对云「还来秽国度人天」,此意狭,高祖意从果向因为还相,其义宽。非但还秽国,或地前、地上,或大小,或供养诸佛等,一切无所不示现。故今所谓还相德,即十大愿是也,应知。

「具诸菩萨无量行愿」者,影云「六度四摄等行,无量菩提愿」,祥云「备十地无量行愿故云具行愿」,各据一义。今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言「诸菩萨」者,犹言诸地,或地前、地上,或初地、二地、三地等,菩萨诸地行愿无量,故云「无量行愿」也,此行愿超出常伦诸地之行故。一行具一切行,一切行具一行,故云「具」,具足圆满无缺减故,所谓超出常伦之行愿者,四种正修行是也,从如来生,解法如如,故不行而行之行愿也。《行愿品》云:「到极乐世界已,即见阿弥陀佛,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此彰由弥陀巧方便回向得成就无量行愿。

二彰其德用

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法中,《唐本》)游步十方.行权方便.

《唐译》缺此二句。次二个愿即开说此二句,谓等觉八相也。

净影意:叹德二,一叹权实二德,二叹二利德(「其所修行」已下)。初中亦三:一就自分略叹(「具诸」已下三句),二就胜进分广叹(「入佛藏」下),三双以结叹(「具足功德微妙」已下)。初略叹中(就自分),「具诸」等二句先叹实德,「游步」等一句叹权德。

《祥疏》意:「皆遵乃至究竟彼岸」略叹,「于无量」下广叹。初略叹中二:初至「安住」三句叹齐普贤入法界行,「游步」等二句叹外化,「入佛」等二句叹自行也。

了惠用净影自分、胜进、权实科,盖化他为权、自行为实者依嘉祥。《会疏》「安住」等二句内实德,「游步」等二句外权巧,亦不出净影。《略笺》「安住」句明自行,「游步」句明化他事,自行既实智冥实理,具过恒沙功德而不动转,故云「安住」等,自行已成,游十方而成摄化佛事云云。权乃权谋,暂用还废,对实云权者未可,如《渧记》破,《渧记》准天台意,「安住」等自行权实,(随自意)本愿一乘,自利利他,圆满无退转,故云「安住一切」等也,「游步十方」等乃化他权实。(随他意)谓八万四千道教,若权若实,皆是为本愿一乘而说随宜方便等。

此等诸释似拘古师权实矣,今此二句叹其能遵功德德用,故科云「叹其德用」。

师说云:安住者,净影云:「德成无退故曰安住。」此释为得,下文云「佛所住者,皆已得住」故,一切功德之法者,指佛果功德。《行愿品》云:「普贤菩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诸佛穷劫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乃至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文)以此文证,一切功德之法者,即是佛果功德无穷尽也,修得之者即是十大愿也,由普皆回向,故使一切众生悉往生极乐世界,到已见阿弥陀,一念中所有行愿悉成就者,即是一念中由成行愿,故安住如来一切功德之法也,《论》主所云「功德大宝海」者是也。到彼国已,即见阿弥陀佛时,得寂灭平等法,名「安住一切功德之法」,菩萨得报生三昧,以三昧力故,能一念、一时遍十方世界,种种示现,教化度脱一切众生,常施作佛事,「游步十方」等即其义也。我已具足普贤行愿,故自在游化十方,游化神通自在也。祥云:「乘通游机故云『游步』,善巧度物故曰『行权』。」今谓「游步」是自在义,「行权方便」者,十界化行无感不应故。(已上)

二广叹中二:一就八相化事叹,二就自在化行叹(菩萨经典)。初中亦三:一通标权实德,二别辨世界(处兜率天),三结列十方(「具足功德」已下)。初通标权实德: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影、祥本「等觉」作「正觉」)

《唐》云:「到诸佛法究竟彼岸,愿于一切世界中成等正觉。」

此中初二句标实德,后二句标权德,故云「通标」。净影就胜进分叹权实德者未可,此经八相化事开说还相回向补处之相,与诸经所说异,何得约胜进分乎!然影、祥约「现成正觉」本,憬兴依「现成等觉」本,是以解释亦不同。

《影疏》云:「初实中,言『入佛法藏』者,明因上升,如来藏中过恒沙法名『佛法藏』,(现本脱此四句,憬兴所《疏》牒有四句,可加此。)证会名『入』,『究竟彼岸』彰果毕竟,涅槃名『彼岸』,到名『究竟』。」(《钞》云:「菩萨当位内证外用为『自分』,于菩萨位分具佛果内证外用名『胜进』。故净影云:「依菩萨法修自分行乃至依佛法修胜进行。」)

祥云:「『入』言达解,名理为『藏』,解契宗原故云『入藏』。」(文)

《兴疏》破净影云:如来藏即佛性义,而言证会恒沙德法名因上升者,即违经云「见佛性时得无上觉」故。(违教失)若证佛性,非菩萨果,至涅槃岸应非圆寂果故。(违理失)

今即「入」者,达解究竟证解,知如实自利利他,故云「入佛法藏」,即《法华》中「善入佛慧,通达大智」也。「彼岸」者真理,证此实性云「究竟」,即彼经「到于彼岸」。《影本》约胜进分,故言其分证,何妨之有耶!

了惠(一三十右)会释亦未详。憬兴自解全据嘉祥,诸家皆从之耳。

师说云:诸释皆约通途,此经所说,从果向因菩萨,既安住真实证果已,乘普贤德,或现补处示八相,何雷同通途乎?云「入」、云「究竟」者,彰上「安住」。然则佛法藏及彼岸者,即上所谓如来一切功德宝藏、佛果功德也,此之功德大宝海说言「佛法藏」,即是佛所得一乘也。此之菩萨,证入誓愿一佛乘,能契佛所得涅槃,故云「入法藏究竟彼岸」,下文云「究竟一乘至于彼岸」,即与今同,此明菩萨实证也。

「于无量世界」等者,示其权德。

净影云:「此总叹胜进故,举成佛为权德耳。」

《祥疏》云:「将欲举(八相),故先出示八相之处,则是无量世界也。于(「于」字恐「如」字误)此世界示八相成道,故云『成等正觉』,意谓无量世界示现八相如此世界。」此释为优,憬兴有说破未的,经本既别,况释义各异乎!

今谓:「于无量世界」明化境广,「现成等觉」显化行高。初地犹现百佛世界,(《璎珞经》)况究竟深位乎!

「现」者《会疏》有二义:一示现义,随类示,应其身故,如观音等;二现在义,今虽现在释迦会中,能游无量世界,一念一时现八相成道故云云。后义为胜。

「成等觉」者,旧云「等觉」,新云「等正觉」,义即同。影依「成正觉」本,故云「举成佛」也。《会疏》有二义:一如来名「等觉」,(《论注》云云)今现成佛相名「现成」等;二一生补处位云云。依前则现于十方世界,现八相成佛故;依后则住等觉而现八相故,二义并通。然此经中菩萨等觉多说一生补处,未有佛果说为等觉者,故约一生补处为正。此经约成道则皆曰「正觉」,下文「得微妙法,成最正觉」,又「如来正觉其智难量」,又「不取正觉」,又「决定必成无上正觉」等,皆不曰「等觉」,又语因极则曰「等觉」,东方偈云「必于无量尊,受记成等觉」,此即成等觉之义,而不退转阿耨菩提,同弥勒所得报地,可见。《唐译》云「愿于一切世界之中成等正觉」,又「愿生彼兜率陀天」。新译「等正觉」即旧译「等觉」,《唐译》十一愿「若不决成等正觉证大涅槃」等。高祖等正觉、正定聚为一位,岂成佛乎!决定因极位也,况《如来会》有「愿」字,是显入法藏究竟涅槃,而愿不住之下住一生补处,以《唐译》解今经,则约一生补处者为正矣。

今「等觉」者是总,下八相是补处业耳。然《略笺》以《唐译》「等正觉」证非因位等觉者,不知新旧译异,故误而已。

《梵响记》:「此经指『等觉』皆云『一生补处』,今『等觉』者,正等正觉也,《如来会》义别也,彼云『愿于一切世界中成等正觉』,又『愿生彼兜率天』等,若是所愿分齐者,何悉用举八相耶!此经义还胜矣。」(文)

此谬解《唐译》二个「愿」字,令与今经义别。今谓:此「愿」字大有意,谓向上则彼虽究竟彼岸而愿住等正觉,从果降因故;若望下则愿住等觉而生彼兜率天等,此「愿」字承普贤行愿,此愿本以阿弥陀佛为增上缘故,顺廿二愿,初举因极位,后举自在化菩萨,二种菩萨皆由廿二愿现因门。故以《唐译》求今经弥甚深,何误为义别乎!思之。

〔此下《渧记》大好〕「于无量世界」句贯下八相一一,则八相一一皆于无量世界不但竖此界,复通十方无量世界。《华严》〈离世间品〉说「以无碍净眼观十方一切住兜率天菩萨,彼诸菩萨亦见此菩萨广说八相法,十方一切住兜率天菩萨来诣此菩萨所恭敬供养」等,可准解矣。

二别辨此界自八,一处天相:

处兜率天.弘宣正法.

《唐本》云「又愿生彼兜率陀天」,凡说释迦八相,诸经散漫,《瑞应经》、《本起经》、《过去、现在因果经》、《佛本行集经》、《方广大庄严经》等也。

今分别八相义以三门:一分别诸位分齐,二分别开合不同,三约教分别。

一诸位分齐者:诸经论中凡有五等:

一如《华严》〈贤首品〉及《起信论》,于十信满位示现八相,《占察经》说四种作佛中,第一信满作佛当之;

二如《大集经》中,灌顶住菩萨(十住满位)能于无佛世界示现八相,《占察经》第二(解满作佛)当之;

三《仁王经》〈经菩萨教化品〉明初地八相,《占察经》第三证满作佛当之;

四《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明究竟地(一生补处)八相示现,《占察经》第四一切功德行满作佛当之。

五《华严》〈不思议品〉诸佛念念出生智,此明佛后得智出生八相示现也。

此五中,前四是因中示现,第五佛后业用也。斯经所明,若依诸师,多是第四作佛。(补处)若依今宗,此中无所属,以弥陀巧方便回向所作故,因果共不可思议,若强论之,或应在第五之中焉。(一处天相,二下生相(下天托胎),三出生相(「从右胁生」已下),四在家相(「示现」已下,童子二相及受欲相在此中),五出家相(「见老」已下,出家入真苦行),六成道相(「现五」已下,降魔相摄中),七转*轮相(「释梵」已下),八入涅槃相(「示现灭度」已下)。嫂妻相摄于在家中,降魔摄成道中,以类分为八相。)

二开合者:诸经论所说,出没不同,《法华》龙女成佛唯有二相,或说七相,(降魔摄于成道)或开说九相,或说十相。又如天王如来无出家相,(《大论》)又如宝月佛无苦行及降魔相(《大般若经》)。如是等皆是应同始终,应化身化事故随机不定也,而说八者,且从大判耳。

以故此经注家开合亦不同,如嘉祥为八相,合童子、嫂妻二相(《四教仪》云「纳妃」)属现相,盖皆现生所经,而不入道要故。如憬兴开上二相(嫂妻、童子)、降魔、成道合为九相,降魔是成道前方便故。如净影加之住胎为十相。义寂亦开往诣道场为十相。望西依憬兴。《会疏》约义类分八相,今从之。

三约教分别者:如《释签》五之一(四十一)云:「若权教中,藏通两佛前五相同,后三相异。藏教佛断结成道故,通教无生四谛成道故,成道相既异,转*轮、入涅槃亦随不同,虽有不同,总但云『八相』。八中望别教道皆劣,别教教道望圆证道犹劣,是圆教证道八相,具如《华严》云:『或有佛种种说法,或见在于都率天上,或见来下处于母胎,或见初生,或见出家,或见成道,或见转*轮,或见入涅槃。』皆言『或』者,二相中皆八相故。」(文)今准释有四门,如理思之。

问:妙应无方,化仪千差,何举此界释迦八相例叹诸大士耶?

答:《要解》上(八左)云:以释迦八相寄菩萨说。此意有二:

一示此众与释迦同净土来现众,此乃主伴无二,互示主伴,主伴二而无二,同一大悲故。下文曰:「佛所住者,皆已得住,大圣所立,而皆已立。」「已」言可见,皆已成佛道众也。

二示八相示现一代化仪皆为此经序分,今新改异威仪,说奇特法,住佛所住,即弥陀也,其示现八相,度脱一切众生者,一时来会,标一代化仪但归此一法。是以《法华》、《华严》以往生为终益,彼犹为弥陀十九愿益,第十八真实之利至今经彰已,出世本怀其可知。凡诸经中菩萨叹德长者无过此经,盖是阿难得佛妙旨述叹之。释迦已从安养出,八相示现说此妙经,菩萨亦于十方如释迦尊,八相示现说此妙法,释迦尊至其处,亦为伴之义,岂可无哉!(已上)

《会疏》二(五右)三义不出此二义。

今按:就此经明八相有三重:

一先辨释迦八相化事,以叹于普贤等列众深德,智德不可思议,经列普贤等一百四菩萨叹德云:「于念念中,现天宫没受生,出家修行苦行,诣菩提树下,降魔、成佛、般涅槃相,常不厌舍一切众生,觉悟令发大菩提。」(文)可准解之。

二以普贤等八相例于释迦出化利生,何以然者?

如《华严》〈行愿品〉云:「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文)当知普贤等皆在极乐,共围绕阿弥陀佛,今从极乐世界中出,释迦亦然。是以普贤等八相化事如今释迦化事无异,共是「还相回向」人故。

三以释迦出化亦例还来秽国之人。下文云「示现同彼如我国也」,《和赞》云:「至安乐净土人,还五浊恶世,如释迦牟尼佛,利益众生无边。」正此义也。

具此三重,故举以显焉,学者深思。

「处兜率天」等明处天相。新「都史多」,旧「兜率陀」,或云「兜术」,或云「兜驶多」,此云「知足天」,亦云「妙足」,欲界中空居天名也。(《应音》十九、《琳音》十二)人间四百年为彼天一昼夜,寿命四千岁,身形长二里。(《婆沙》、《正法念经》)

何由住兜率,非余天?《大论》四(十八)有四说:有人云因缘(能化修因)业熟(所化机缘)故生;(是一)复次,下地结使厚浊,上地结使利,彼天(兜率)结使不厚不利,智慧安稳故;(是二,《涅槃经》说近之)复次,兜率天寿与佛出世时相会故;(是三,《毗婆沙》七十八有说都史天寿量与菩萨成佛及瞻部州人见佛业熟时分相称)复次,佛常居中道故,于六欲及梵天中上三下三,于彼天下生中国。(是四)如望西《会疏》二(四十四)引。

盖了惠以出世时不定难第三义,一(二十九右)会释甚凿。今按:彼第三说即是举有部异说,《婆沙》有说可以见,何容疑乎!

又《梵网述记》上本云:「若依《华严》,有十事业住兜率天故,彼《经》四十三云:此第四天非沉、非逸,易可教化,故生第四,不生余天。」(文)同第二说,明其相状如《会疏》二(三左)引《大庄严经》。

「弘宣正法」者,《因果经》云:「释迦生兜率天,其名号『圣善惠菩萨』,为诸天主说于一生补处行,亦于十方国土现种种身。」(文)兴引《庄严经》云:「为欲证无上觉,乃趣一生补处,从此命终,生兜率天,为彼天子,名『净幢』。诸天子等百千拘胝那由佗数,大集法堂,围绕菩萨,听受所说无上大法,断诸烦恼,生广大心。」

二下生相(下天托胎)

舍彼天宫.降神母胎.

初句下天,次句托胎。「舍彼天宫」者,如《会疏》二(五左)依《因果经》明相状,引《宝积》明舍彼下生之所以。上「降神母胎」者,正明托胎,「母」者摩耶夫人,《上生经疏》云:「佛母摩诃摩耶夫人,此云『大术』,早为迁寿。」(文)《探玄》二十云:「摩耶者,此云『幼生』,菩萨夫人者,梵名『提婆多』,正翻应名『天后』,古人就义名曰『夫人』。」(文)

托胎相如《会疏》二(七右)引《大庄严经》〈离世间品〉明十种所以。又引《俱舍》会。然降神时,凡有三说:

一者,《因果经》曰:「尔时菩萨欲降母胎,即乘六牙白象,发兜率宫,乃至以四月八日明相出时降神母胎。」《普曜经》同之。

二者,《瑞应经》云「因母昼寝」,《经》云:「菩萨初下化乘白象,贯日之精,因母昼寝,而示梦焉,从右胁入,夫人梦寤,自知身重。」

三者,《大论》云「中夜降神」,此乃从诞生日一年已前,周昭王二十五年癸丑四月八日也,或十五日云云。

《西域记》云:「上坐部菩萨以嗢咀罗頞沙荼月二十日夜(嗢咀罗頞沙荼,箕宿名,四月黑半、五月白半也。《婆沙》、《俱舍》光宝三月黑半,四月白半也),当此五月十五日。诸部则以此月二十三日夜降母胎,当此五月八日。」(文)

依《大庄严经》,三月十五日明星出时托神。《经》云:「菩萨春分中,毗舍佉月(氏月二月黑半,三月白半。若依婆沙等,正月黑半,二月白半为氏月也)不寒不热之氏宿合时,(此方三月十五日夜氏与月合)白月圆净,弗沙星(三月白半七日夜鬼与月合)正与月合,其母安稳睡眠时,于母右胁降神而入(弗沙星明星,故是八日晓也)。」

问:四生中卵、湿二果报劣,应佛不生,化生胜,何故佛不化生,受胎生耶?」

答:有多义。《影疏》(上十六左)如《涅槃经》略有八义云云。《祥疏》二义与第三、第七同,可见。准他经有住胎相,此经缺之。净影加之立虚科。如《会疏》(八右)广辨住胎相。

第三现生相二,初出胎殊异:

从右胁生.

《唐本》云「于彼寿终降生右胁」,此合托胎出生,故云「降生」也。尔时,圣后入蓝毗尼园中,诸根寂静,四月八日日初出时,即举右手,攀无忧树(彰无苦恼),菩萨渐渐从右胁出,犹如日轮出于云翳等。如《会疏》广依《庄严经》明其相状。《兴疏》略引经。

嘉祥云:「示异凡秽,故从右胁生,右是便,欲明先权后实也。」义寂云:「为化众生离左道故,左道非正之法也。汉土贵左道,老子生左胁,梵右为胜。」

《大集经》云:「有诸众生常行左道,菩萨见已,修习右道,为令众生舍左道故。」《寄归传》三:「特崎拏是其右,总明尊便之目。」

释尊诞生周第四代、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四月八日也。日本地神五代,鸬鹚草葺,不合尊治天也,从其至神武天皇即位元年辛西三百六十八年也。诞生日有异说如别处。

次生时灵瑞(有五:一现行,二放光,三地动,四自称,五天众归仰。(《会疏》))

现行七步.(《唐本》:见行七步)光明显曜.(放大光明)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震动.(普佛世界六种震动)举声自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而自唱言:于我一切世间最为尊贵)释梵奉持.天人归仰.(释梵诸天咸缘亲奉)

此中有五瑞:一现行,二放光,三地动,四自称,五天众归仰,可知。《唐译》亦大同之。

初「现行七步」者,现身威。净影云:「于十方各行七步(依《涅槃经》),示现丈夫奋迅之力,于十方世界独出无畏。」祥云「明过六道」。义寂云「现七觉法相故」(《华严十事》第八)。憬兴云:「菩萨生已,不假扶持,即于十方各行七步,下足之处皆生莲华,无有怖畏,欲示丈夫超于六道奋迅之力,故行之七步。」(文)此以净影、祥释会合经文。《大庄严经》及《涅槃经》说十方行七步,今经总云「现行七步」,义通十方,故云「十方各行」也。

「光明显曜,普照十方」者,二示放光,身光普照,令人觉知佛生。(影、祥)又身光利物故,兴及《会疏》(十四左)引《大庄严经》。

「无量佛土,六种震动」者,三明地动,谓震动大地,使魔怯伏。(祥、影、兴同之)「震」者,《应音》二(二右)云:《公羊传》曰:地震者何?地动也。《周易》:震,动也。经文有从手作振,发也,掉也,掉亦动也。

六种动者,《华严经》云:一震(隐隐有声)(影云:如世空物,振之则下),二动(摇扬不安,如车掉),三吼(发声),四击(涌是也,如泉涌,如金沸。),五起(自下升上名「起」,如面起),六觉(动势令人心觉),是名「六动相」,此各有三,名十八相。《兴疏》云:准《长阿含》,六动有三:一六时动,谓入胎等,今出胎动;二六方动,动、涌、震、击、吼、爆,谓四方中边涌没;三六相动,今所谓六动是也,此各有三,名十八相,谓动(直动)、遍动(四天下动)、等遍动(大千动),余五皆尔,今所谓即六相动也,故《庄严经》云「六动有十八相」。(已上)明六种所以,如《会疏》引《大论》。

「举声自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者,四自称,《大庄严经》云:「菩萨从右胁出,于时树下自然涌出七宝莲华,大如车轮,圣子即便堕其上,无扶持者,自行七步,举其右手,而师子吼:我于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胜,无量生死于今尽矣,此生利益一切人天。」(已上)

或《大论》等(《瑞应经》)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我当安之。」(文)

《会疏》(十六)引《方便会》明所以,既行七步于十方,光明动十方,自唱亦行十方,自唱尊号,令物归趣。兴具约共六方者,恐付顺经意。时其声普闻,一切三千世界无不归仰无上尊也。

「释梵奉持,天人归仰」,五明众归仰,「释」谓帝释,处须弥山顶,「梵」谓梵王,居虚空,举释则地天皆摄之,举梵则虚空天尽摄之。「奉持」者,《说文》:奉,承也。「侍」者,《琳音》四(十四):《说文》:承也,从人从寺。徐曰:承其不及也。《广韵》:近也,又从也。亲奉侍从名「奉侍」。「仰」,举也,《广韵》:反首望也。《诗注》:仰者,心慕之辞。

《疏》(十一右)引经云:「说是言已,(自称)四天大士即以天缯接太子身,置宝机上,天帝释王自执宝盖,大梵天王亲持白拂侍立左右,时亦难陀、优波难陀二大龙王于虚空中吐清净水,以灌其身,纯黄金色,有四八相,大光普照大千世界,天乐奏空,妙华缤纷等。」(《因果经》、《庄严经》)

《兴疏》引《庄严经》,可见。是释梵奉侍、天人归仰之相也。

名悉达太子者,《本行集经》九云:「彼生之日,一切众事皆悉即成,今我(父王)可为太子立名为『成利』。」(文)《苑音》四云:「悉达具云「萨缚頞佗悉地」,(平声)『萨缚』,一切,『頞他』,事也,『悉地』,成也。言其于一切所应作事,皆既成就也。」(文)《西域记》七云「萨婆曷刺佗悉陀」。《唐》言「一切义成」。(文)

四在家相二:一童子相,二受欲相。(现处)初中亦二:初习学相,后试艺相。初习学相者:

示现筭计.文艺.射御.博综道术.贯练群藉.

净影云:「示现」已下是第五童子相,于中有二:一身具众伎,(「筭计」等)二智解宽广,(「博综」已下)博综道术,知事宽广,仙道秘术无不博学故;贯练群藉,知教宽广,世俗异典(四韦陀等)悉知故。

《祥疏》云:「下明修学世伎,六艺者,算计是一,(数也)文艺诗书及礼、乐、射、御是六也。(初一句为六艺)博综道术者,广习五明道术,贯练群藉者,含内论。」(文)

《兴疏》初句顺嘉祥,后句依净影。

「算计」者,《麟音》二(十一)世本云:黄帝时隶首所作也。《刘法》、《九章》、《孙子》、《五曹》皆计数术也。「文」谓文书,所谓梵寐书等六十五卷也,「艺」谓伎艺才能,《琳音》二十五云:此方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也。西方技艺即习五明是也云云。「射」谓《周礼》五射,《说文》从矢作?,释云: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曰「射」。「御」,《说文》使马也,乘车马法也。「博综」谓广习也,「贯」谓数数串也,「练」谓久练令熟也。

今按:示现算计、文艺、射御者,顺此方六艺而明现彼方五明,祥、兴此意。

《唐本》云:「又现习学书计、历数、声明、伎巧、医方、养生、符印,及余博戏,擅美过人。」此约彼方五明明故,今约此方,则但六艺耳,故顺方译。

《西域记》云:七岁后渐授五明大论,一曰声明,释诂训字、诠目流别;二工巧明,技术、机关、阴阳、历数;三医方明,梵咒、闲邪、药石、针艾;四曰因明,考定正邪、研窍真伪;五曰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如《瑜伽》五十三已下广明。

初「示现」者,净影云:「佛已久知,随化始学,故曰『示现』。」习学相、算计相等如《会疏》二引经。

后试艺相

游于后园.讲武试艺.

如《庄严经》、《本起经》,试艺相为嫂妻事。净影云:游后园下是第六嫂妻之相。于中初「游于」等者,嫂妻前事,如《本起》说。(太子十七岁事)系象(兴流所引)觔力名为「讲武」,共射金鼓说为「试艺」。义寂从之,广引《本起经》。望西用之。

憬兴亦属纳妻科,讲武试艺即嫂妻之前事。然举《影疏》云「犹有未尽」,故长引经文(《庄严经》)了云:今言讲武者,即角力射鼓也,试艺者,即试书运筹也。

《祥疏》云:「游于后园,明学技已,于后园讲试之耳。讲之言习,试之言用也。」(己上)

今谓:既习学文艺、射御等已,于此于后园讲习之、试用之。故文势属前(童子相),非属纳妻相,故《唐译》亦无此句,其文艺、射御等《因果经》太子十岁事也。其《本起经》嫂妻争太子,十七岁事也,故属纳妃相者非也,故嘉祥可据。

《会疏》引《因果经》明十岁试艺相,与《庄严经》、《本起经》嫂妻事不同,可见。《会疏》亦属前者大好。

二受欲相

现处宫中.色味之间.

《唐译》云:「身处王宫,厌诸欲境,见老病死,悟世非常。」(文)

今此中亦含「厌诸欲境」句,然则「现处」等句似明出俗所由,现处宫中欲境,厌离不乐故。然此经释家皆以此句科为嫂妻之相故,今亦属在家相之中也。

又可,此句属下示所厌境,若依此义,则现处者,现身自处五欲中之义也。若依旧科者,净影云:「佛实离爱,随化示居,故曰『现处』。」祥云:「示、处同,是为示现义也。」此义亦好。

宫中是见闻皆五欲繁荣之处,于中今举色、味二境摄余,纳妻亦有其中焉。

「之间」者,犹言之境,其受欲相《会疏》引《因果经》、《庄严经》,可见。

五出家相四:一出家缘,二出俗相(入山、须发),三入真相,四苦行相(端坐)。初出家缘者

见老病死.悟世非常.

上五欲是可厌之境,于中见老病死,悟世间无常,此乃出家之缘也。净影指《本起经》,憬兴指《庄严经》,《会疏》(廿四左)具引《因果经》,其义备矣。

「见老」者,东门化老,(净居天)太子见悟时光迁流,身不可恃;见病者,南门化病人,太子见悟此身大苦聚;见死者,西门化死人,太子见悟,云一切世间皆有死苦,云何于中行放逸。此中略北门化僧,非所厌故,唯举三门所厌境故。北门见沙门,故求学道。

二出俗相

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服乘白马.宝冠璎珞.遣之令还.

《唐译》云:「指舍国位,踰城学道,解诸缨络,及迦尸迦,(《小品般若》、《音义》:此云光,言有光泽也。)被服袈裟。」(文)

「弃国财位」者,断恩爱也,所治国、所有货财、帝祚宝位,悉舍不取,舍皆无常故。

「入山学道」者,入无为境也。入山者,踰城入山,如《会疏》引《因果经》明其相。《梵网述记》云:「《梵网》七岁出家,余经中十九出家,根机有殊,见闻不同。」又《西域传》云:「如来踰城,出时不定,或十九,或二十九,二月七日、(《因果》)三月八日,(《西域记》)或二月八日,(《长含》)或四月八日。(《灌佛经》等所见不同,不可和会。)」

「服乘白马」者,「服」谓衣服、宝冠、璎珞等也。「乘」谓骑乘,所谓白马也,《本行集》云「犍陟」,《琳音》十九云:犍陟,悉达太子所乘朱鬣白马名也。

宝冠璎珞悉与车匿,令还王宫,髻中宝珠奉父王,脱身璎珞奉之波阇波提(憍昙弥),余严身具送耶输陀罗,此等皆托车匿送遣还城,故云「遣之令还」。欲令眷属知菩萨不贪在家名衣上服等故。「遣」,纵也,《广韵》:送也,《增韵》:又袪也,逐也,发也。

三入真相

舍珍妙衣.而著法服.剃除须发.

正示出家相。《唐译》云「解迦尸迦(光泽)被服袈娑」,含「剃除」句,如《会疏》引经:尔时,太子以利剑自剃须发,发愿言:「今落须发,愿与一切断除烦恼及习障。」释提桓因接发而去虚空已,剃发而衣不如法,时净居天化作猎师,身被袈裟,于其前立。太子言:「汝所著衣是寂静服,诸佛标帜,云何著此?」猎师答云:「以诱群鹿,群鹿见此袈裟,近我,我易得杀。」太子曰:「但为杀生,非求解脱,此太不可,与汝贸易。」猎者答言:「善哉如告。」即脱宝衣而与猎者,自被袈裟。乃是今文既易得,舍自珍妙衣与猎者,自被著法服也。

嘉祥就猎师觅鹿皮衣者,由猎师答言诱群鹿衣乎,盖有据乎?盖「剃发」句为后。

言「法服」者,袈裟也。《苑音》二(初)云:「具正云『迦罗沙曳』,此云『染色衣』,西域俗人皆著白色衣也。」(文)《四分律》云:「一切上色衣不得畜,当坏作迦沙色。今略梵语也。又名『坏色』。」《业疏》云:「本作迦沙,至梁葛洪撰《字苑》,下方添衣,言道服也。」(文)《大集经》云:「袈裟,名离染服。」《贤愚经》云「出世服」,《如幻三昧经》云:「无垢衣,又名忍辱铠,又名莲华衣,又名幢相等。」

《五分律》二十三:「世尊与大比丘俱游行南方,从山上下见有水田,善作腠畔,言诸比丘,宜著如此衣,或一长一短,或两长一短,或三长一短,左条叶左靡,右条叶右靡,中条叶两向靡,此名『割截不共衣』,与外道异,怨家、盗贼所不复取。」(文)

《十诵律》二十七说:萍沙王谬礼外道以为佛弟子,白佛:愿令僧衣与外道衣异。佛敕阿难令制割截衣云云。

有人引此等诸文,云制其割截衣者,佛成道已后事也。故今此文及《唐译》袈娑者共彼外道,不割截衣而已。

然望西一引《大论》问答未详,误以为外道一切皆裸形,故设此问答,殊不知外道中亦有著离尘衣。

四苦行相

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现五浊刹.

六年苦行相如《会疏》(三十二右)引诸文。(初至跋伽仙人住处,问答仙人,所行不免苦。次所教行北阿罗逻仙人处,路于般荼婆山岩上,端坐思惟,而后至仙人处,教修四禅定,得无想报,又得非想非非想处,为究竟解脱问答云云。次至迦兰住处,问答亦复如是,后至伽阇山苦行林中,思惟苦行六年,如《庄严经》)苦行处者,优楼频螺池侧于尼连禅河,至一静处思惟。《西域记》八云:目支邻陀龙池,东林有毕钵罗树,于是苦行六年,日食一麻、一米麦,经行往来,攀树后起处。

何以故行苦行?《庄严经》云:「我今出于五浊恶世,见彼下劣众生诸外道等,修诸苦行,我今为欲摧伏外道等」。又《方便会》为调伏诸外道,故六年苦行。又《华严十事》中云「为随顺五浊世界众生故」,今经亦此义也。

《大论》三十八(二十一左)云:「诸外道等信著苦行,若佛不六年苦行,则人不信」等。此乃与《十事》中第八「为显菩萨殊胜行故」同焉。《大论》次文云:「有外道苦行者,或三月、半年、一岁,无能六年日食一麻一米者,诸外道谓此为苦行之极,于是信受,皆入正道。」(文)

「行如所应」者,异解纷耘。

《祥疏》云:「六年下明学道,先示同邪道,故云『勤苦六年』。『行如所应』者,行是因,所应是果,果应因行,故云『所应』。」(文)此解不然,若果应因行者,可言「行如能应」,「所」字难消,又修非道,岂可求邪果乎?

净影云:「勤苦六年,先同其邪,行如所应,翻邪学正道,是其所应修学,顺而行之。」(文)憬兴斥云:「若尔,此文应属成道,如何自许是出家相。自义顺《瑜伽》,菩萨虽复修诸苦行,即趣正行之方便,故云『行如所应』。」此亦于义不分明也。

《略笺》云:「其所修行,既应真理,将发惠明,故云『如』也,未至成道,故不言正应也。」

贯思议云:端坐六年,一心念安般,修六妙门,顺古佛之法,故言「行如所应」云云。

《梵响》有二义:一约示现,行无所有处即得,行非非想处即得;(顺上文解)二约内证,表修苦行里自合真行大悲行,所应苦恼众生。(顺下文解)

后解依《会疏》,《会疏》云:「准《唐译》,正是苦行所以也。彼文云:六年苦行,能于五浊刹中作斯示现,顺世间故。『行』谓苦行,『如』谓应同义,『所应』者,是指外道仙人等也,谓六年苦行实非为己身,正是应同愚痴外道、诸天人等,为调伏彼等故也云云。」此义为好。

有师云:以新本考之,「现五浊刹」一句应属上段,而为苦行之所以,言能于五浊刹作斯示现故,是正立苦行因由耳。古注释摄下恐未可也。不尔,「行如所应」句最为难解。

六成道相有五:一净身垢,二趣道场,三坐树下,四降魔众,五成正觉。初净垢者:

随顺群生.示有尘垢.沐浴金流.天按树枝.得攀出池.

《唐本》云:「顺世间故,浴尼连河。」(文)先作六年苦行,而身形消瘦,有如枯木,更无所得,故思惟起至尼连河洗浴尘垢,此顺世间,故示有尘垢。菩萨身本来清净,何垢之有?

「金流」者,即尼连河,净影云「金沙河」,河底有金沙故乎。《应音》第二云「阿利罗跋提河」,《泥洹经》作「熙连河」,皆讹也。正言「?剌拏伐底河」。「?剌拏」此译云「金」,「伐底」此言「有」,名为「有金河」。《说文》:濯发曰「沐」,洗身曰「浴」。《祥疏》云:「先既因六年苦行无所得,形清体缩,故入金流洗之也。又以表理,明必以定慧之水断除结使也。」

「天按树枝,得攀出池」者,祥云:「为示体弱,故须攀枝,又表接物机也。」(文)《因果经》云:「洗浴既毕,身体羸瘠,不能自出,天神来下(《庄严》名阿斯那树神),为案树枝,得攀(引也)出池。」《会疏》(三十六左)引用《庄严经》云:「入池澡浴,时魔波旬变其池岸,极令高峻,池边有树,名阿斯那,树神按枝令低,菩萨攀枝得上池岸。」(文)兴依此故云「按枝即池岸树」。(文)

然《因果经》沐浴出池后受难陀波罗之乳糜。(于彼林外有一牧牛女,名难陀波罗。时净居天来下劝供养,地中自然出千叶莲花,上有乳糜,以奉上太子,即受之已,身体光悦,气力充足,堪受菩提。)《庄严经》前受善生女之乳糜,而后入尼连河而浴。又《庄严经》前后有入池,初处一方石,浣苦行弊衣已,入池澡浴,出池,树下自纳故衣,净居天子上应量衣,菩萨受之,入村乞食。后受善生女乳糜,往尼连河,置钵岸上,剃发入河而浴,浴竟,坐宝座,食彼乳糜。《因果经》但有初澡浴。然彼经初说为洗衣入沐,出池后唯说沐浴受糜。今经说沐浴出池,前后互举。

《唐译》云「浴尼连河,趣道场」,故此菩萨澡浴已竟复受乳味,身色光净,往诣道场也。乳糜者,糜,碎也,屑也。

《庄严经》云:「聚千?牛而揲其乳,七度煎煮,唯取其上极精纯者,因香粳米煮以为糜云云。」《会疏》二(卅七左)明所以者,《方便会》曰云云。

二趣道场

灵禽翼从.往诣道场.

「灵」谓神灵,「禽」者鸟兽之总名。(白虎通)《尔雅》云:「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曰『兽』。」

「翼从」者,《苑音》二(十二)云:「孔安国注《书》云:翼,辅也。《毛传》曰:翼,敬也。」《麟音》、《增韵》:恭也,从,随也,《尔雅》:从,重也,恭敬随从云「从」也。

《经》曰:「菩萨澡浴身体,复食乳糜,身色光泽,往诣道场。尔时亦有五百青雀飞腾虚空,右绕菩萨,杂色瑞云及以香风而随映拂。」(《本起经》、《因果经》)净影依之故云「如经中说,五百青雀随从佛后名『禽翼从』,此皆神鸟故曰『灵禽』。」不但五百青雀,《庄严经》云:「复有无量象、马、牛等围绕菩萨,发声哮吼,其音和畅,又有无量鹦鹉、舍利、拘枳罗鸟、迦陵频伽、凫雁、鸳鸯、孔雀、翡翠,共命诸鸟,翱翔围绕,出和音。」《兴疏》据之,如具引文。

《唐译》无「灵禽」句,但云龙王迎赞诸菩萨众,右绕称扬菩萨。祥云:「灵禽翼从表德被禽鱼,吉祥感征明德被人天。」兴云:「灵禽者表同行眷属云云。」此依《华严》〈离世间品〉十种第三云:「宿世同行菩萨悉来云集,以种种庄严具恭敬供养。」(《会疏》二(四十左)引)由此言之,或云五百青雀,或菩萨围绕,但是宿世同行菩萨,所见不同耳。

往诣之相如《大庄严经》。(《会疏》三十八丁引)

「道场」者,摩竭陀国菩提树下成佛道之灵场也。《说文》云:「治谷田也,从土易声。」什注《维摩》云:「佛所座处,于中成道,故云『道场』。」《维摩义记》二末(廿五):「菩提果德名之为『道』,『场』者,是其处之别称,如治谷处名为『谷场』,治麦之处名为『麦场』等。」《探玄》二曰:「得道之处名道场,依主释。亦如世谷场,简去粃?而择取真实,此中亦尔,灭惑成德,亦得道即场,故持业。」

《西域记》云:「菩提树垣正中有金刚座,昔贤劫初成,与大地俱起,据三千世界中,下极金轮,上侵地际,金刚所成,周百余步,贤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刚定,故曰『金刚座』焉。证圣道所亦曰『道场』,大地震动,犹不倾摇。」

三坐树下

吉祥感征.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树下.跏趺而坐.

《会疏》(三十九右)引《因果经》,《兴疏》引《大庄严》大同,可见。盖《本行集》、《大庄严》以「吉祥」为化人刈草人名。

《观佛三昧经》为草名,《经》上(十八)云:「佛告大王,如我去伽耶城不远,诣阿输陀树,吉安天子等百千天子皆作是念:菩萨若于此坐,必须座具,我今应献天草。作是念已,即把天草,清净柔软,名曰『吉祥』,菩萨受已,铺地而坐。」(文)

然名「吉安」,或名「吉利」(《本行集》),或云「吉祥」,同是人名,今经亦同之。《苑音》一曰:《尚书传》云:吉,善也。杜注《左传》曰:祥者,吉凶之先兆也,言刈草人自称「吉祥」。献草税决定正觉之先兆,故草亦名「吉祥」。又吉祥之所献,故亦名「吉祥草」,无违也。

「感」,《说文》:动人心,《广韵》:动也,《增韵》:感,应格也。

「征」者,《琳音》一云:杜注《左传》云:验也,《说文》:象也。案事有象可验曰「征」,从壬从微省。

净影云:「初感吉祥,而为征瑞,其吉祥者,是刈草人,经中亦名为『吉安』也,安、祥义同。佛将成道,感见此人而为征瑞,知己定当成吉祥果,是故名为『吉祥感征』。即以此人表(明也,彰也,著外云「表」。)己所成功果福祚(「祚」,禄也,福也,祥也,报也。),是故名为『表彰功祚』。」《兴疏》亦同之。

「哀受施草」者,祥云:「表物献微情乃至草薄之物,无不哀受故,受草而敷之而坐也。」(文)佛心哀吉祥之情实,受其施草也。

「敷佛树下」者,佛取草而自敷布菩提树下也。

《唐译》云:「尔时,受草自敷菩提树下,结跏跌坐。」(文)佛在树下成佛名「佛树」,亦说为「道树」,亦名「菩提树」。(《维摩义记》一(四十四))

《西域记》曰:「毕钵罗之树,佛在世高数百尺,数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座其下成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茎干黄白,枝叶青翠,冬夏不凋,光鲜无变。每至如来涅槃之日,叶皆凋落,顷之复故。」(文)

「跏趺而坐」者,《应音》七(二右)云:跏趺,古遐切,《尔雅》:加,重也,今取其义,则交足坐也,结交趺坐是也。经文作「跏」,文字所无等。《琳音》八(十左)云:「跏趺,上音加,下音夫,皆俗字也,正体作『加跗』。」郑注《仪礼》云:「跗,足上也。」顾野王曰「足面上也」。按《金刚顶》等,结跏趺坐略有二种:一曰吉祥,二曰降魔云云。今安吉祥之坐,手作降魔之印也。

净影云:「盖乃随人见闻不同,若论菩萨见佛,如来从金刚际起金刚坐上至道场处之成佛,如《涅槃说》。凡夫二乘唯见如来吉安取草,敷而为坐,如此中说。」(文)

《大论》三十四(九右)曰:「声闻经中说敷草,摩诃衍经中随众生所见,或有见敷草树下,或见敷天綩綖,随其福德多少,所见不同。复次生身佛把草树下,法性生身佛以天衣为坐,或胜天衣。」(文)今约摩诃衍所见,故云敷草于树下而坐。

问:依天台三藏教,佛敷草而坐,乃至圆教佛虚空为坐,今经佛似藏教佛,岂不浅近乎?

答:此经八相明应化身仪,顺五浊刹,故随凡夫可见说。若如大菩萨,即应见尊特,道场树亦同之。

四降魔众有三:一激发,二魔逼试,三菩萨降伏。

奋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属.而来逼试.制以智力.皆令降伏.

初二句激发相,明欲降魔而先放大光,使魔知菩萨成道,如《会疏》二(四十二丁右)引经。

「奋」,《应音》七(十九):《广雅》:奋,振也。鸟之奋迅,即毛起而身大故,字从?(音虽)在田上。《琳音》一(十四):郑注《礼记》:动也,《说文》翚也,郭璞云:翚翚然飞貌也。今振大光明,势动魔宫殿。

「大光明」者,放眉间白毫相光明也,使魔知之者,光明中说偈,告来树下共相校也。《大方便会》四十三云云。

魔者,《大论》明四种魔:烦恼、五众、死、天子。今指天子。魔,《应音》二十二(初)曰:「莫何切,书无此字,译人义作。梵言『魔罗』,此翻名『障』,能为修道作障碍故。复言『杀』者,常行放逸,断慧命故。或云『恶』者,多爱欲故。」又七(四右)云:「言魔波旬者,讹也,正言『波卑夜』,此云『恶』者,谓常有恶意,成就恶法也。或言『恶魔波旬』,存二音也。」

《琳音》十二(三左):「魔鬼,上音摩,本是梵语略也,正梵音『么(莫可反)罗』,《唐》云『力』也,即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之异名也。此类鬼神有大神力,能与修出世法者作留难事,名为『魔罗』,以『力』为名。」又略去四字,又(十三)云:「字书本无此字,译者变『摩』作之。」

《辅行》云:「古译经论『魔』字从石,自梁武来,谓魔能恼人,字宜从鬼。」

《净影疏》:《涅槃》说八,四种(烦恼、五阴、死、天魔)大小通说,更加无为四倒之心(无常、苦、无我、不净)为八。今此所论偏降天魔,违其自行正智降之,违其利他通力伏之,故云「智力皆令降伏」。(巳上)

「魔率官属,而来逼试」者,次明魔逼试。(「属」,附也,类也。「逼」,《尔雅》:迫也,《杜注》:近也。「试」:《增韵》:尝也、探也、较也。)

《唐译》云:「见魔合围,将加危害。」魔军逼试之相如《因果》(《会疏》二)、《庄严》等经。(《兴疏》)又《观佛三昧经》广明。

《唐译》有「见」言,与现同,示已久降伏故。如《维摩经》(〈不思议品〉)云:「尔时,维摩诘语大迦叶言:仁者,十方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教化众生,现作魔。」(文)当知如来久降竟,然为此界邪见外道等,示现显佛威德。今经无「现」字,然「奋大光明」二句自含其意。

《大论》五十(十四左)云:「尔时,菩萨作是念:欲界魔王心未降伏,放眉间光,令百亿魔宫暗蔽不现。魔即瞋恼,集其兵众,来逼菩萨。菩萨降魔已,十方诸佛庆其功勋,皆放眉间光,从菩萨顶入。」(文)可准解矣。

「制以智力,皆令降伏」者,后正明降伏魔众。《唐译》云:「菩萨以定惠力,降伏魔怨。」(文)今经举惠摄定,定者慈心三昧也,力者神力,故知定惠以降伏魔也。净影云:「违自行正智降之,违其利他通力伏之,故云智力令皆降伏。」(文)

五成正觉

得微妙法.成最正觉.

正明成道,其相诸注引经可见。(成道有五,中前四科皆此之前方便)

依《因果经》,恶魔退散,菩萨心净湛然,尔时,菩萨正于二月七日夜,放大光明,即便入定,思惟真谛,于诸法中禅定自在,悉知过去所造善恶,即于众生起大悲心,思惟众生轮回无救者,至初夜尽。既至中夜,即得天眼,观察世间,皆悉彻见,如明镜睹面像,见诸众生种类无量,此死生彼,随善恶行,受苦乐报。观地狱、畜生、饿鬼、人天苦乐,此时菩萨以天眼力观察五道,而自思惟,三界之中无有一乐,至中夜尽。至第三夜,逆顺观十二缘,知众生生之本灭。第三夜分破无明,明星出时,得智慧光,断习障,圆满成就一切智。

《大论》五十云:「菩萨降魔已,十方诸佛庆其功勋,皆放眉间光,从菩萨顶入。是时十地所得功能变为佛法,断一切烦恼习,得无碍解脱,具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等无量无边诸佛法。」(文)

「得微妙法」者,净影云:「理是妙法,由得此法,故成正觉。」兴云:「不可唯言得理成正觉,今微妙法者,即摄所证果德悉尽之言云云。」理者,所谓诸法实相之道,佛证得此道,故成正觉,何妨之有焉!今谓:佛所得之道,微妙难思议,由之成最正觉。此句摄《华严》始成正觉。

《法华》〈方便品〉云:「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文)

《刊定记》一曰:「权得曰『成』,至极名『最』,离倒名『正』,开悟名『觉』。」

您可能喜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