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般舟三昧经》三字决

其它经论 | 作者:慈法法师 [投稿]

  刚才把“三字诀”这一段文字,大家能读的读了一遍。这跟我们读《贤护经》那四个四法是相应的。我们昨天学那个四法,这里面的文字是那四法中的一个,它慢慢转化写成四法了。“善男子、善女人,能证得三昧者,当具四法”,讲四个四法,这里面的内容跟那四法是相应的。我们解释一下,来提醒提醒看能不能除我们的疑惑,实际这个疑惑是最重要的。疑惑,我们就会不知道怎么来行持,我们清晰一个教法,心里就有一个次序,就有一个所谓的当下的明了,当下明了实际是最重要的,当下明了人没有挂碍,那么法益就必然现前。要是当下的疑虑、恍惚、对法则的认知不够,那慢慢地就会懈怠啊,徘徊呀,放弃呀之类的。

  它第一句“立一念”,这就特别简单了。实际在四法中讲这“立一念”,这一念是什么呢?本净之一念,我们无始以来我们的本心心智,就是真实的心智,与诸佛如来同一心智,了无差别。诸佛累劫修持做诸功德,所有有为之法中不能增此性德,是不能增加它;众生无始以来迷失造业不能减损它。何以故呢?其性无得无失,其性本来清净,其性无色无名,其性广大周遍,其性非修法非不修法,本具安住。我们称为它是法性也好,自性也好,佛性也好,真如本性也好,无量的名字都没有离开这个一念。这个立一念呢就是顺性了知本净之念,这一念无始以来未增未减,所以在佛不增,在凡不减,是为一念。此一念真实不虚,我们要能立这一念,所谓的平等念、清净念、真实念、不增减念、不得失念,下面就好行了。有法则就好实践了,实际你说(这是)发无上菩提心呢未尝不可。随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来立一念,一念贯穿始终,旷劫以来此念未增减,此念未衰变。凡夫作极大恶业不能毁坏这一念,这是所谓的自性无增减故,诸佛如来以广大功德遍满法界、普利一切,此功德呢赞莫能尽,亦未有增减自性。所以这种平等念、真实念,我们要能认知、能信这样的法则,那我们念佛就有极大的乐趣,有极大的机会与佛相应。

  “立一念”,很多人说这一心念佛什么的,此一呢,非增减、非得失,此为一。我们说“不二”也是方便,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一;说在佛不增、在凡不减是一;始以来无色、无相、无名是一;凡者在用之、圣者在用之、诸佛如来也在用之是一。这一念呢,是真如之念,是寂静之念,是圆满之念,是无始无终之念,是善始善终之念。

  我们这个念呢——凡夫念是刹那刹那间都在变的,因为随着外境,随着善恶、是非,随着自己的习气、爱憎取舍、所谓的贪嗔痴慢疑、所谓的财色名食睡的变化、所谓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变化,在不断地念念变异,虽念念变异其性无异啊!念念变异其本性呢?毕竟无得无失。所以诸佛如来亲证这样的一念啊,亘古亘今,无得无失,无色无相,无名无说,所以我们称为法性周遍,诸佛亲证。菩萨呢,虽然已知法性之周遍,未证周遍,是名菩萨。

  我不知道我们现前这一念是什么,你看你这一念,我们读《普贤行愿品》说“一念三世、三世入一念”,这一念是亘古亘今的,不是常念,不是常见,它因为无色无名,不可知其名相,不可说,不可总说,因为法性周遍故。所以非常见、非断见,此处无见哪,此处无知正遍知,我们称为寂灭本性也好,法无自性性也好,真如绝待也好,都是它。因为这些名字比喻,我们能不能通过这些名字以透视,来感知它的少分呢?这是个人的因缘了。

  说“立一念”。昙鸾法师对这个“一”字呢(这样解释):“一切众生之业报与诸佛的不可思议的功德呢不异不同。”不异不同那可以说是不二,不二呢,那说“一”大家都容易产生误解,说“一”坏于因果,大家都不行善了,也不修法了,也不做种种利益世间的事情了,认为是“一”嘛!那就生断灭相了,断灭因果,所以说呢,说“一”众生多容易迷失,迷失了什么呢?那要说我们跟佛没有差别啊什么的,它生断灭相,于自己的因果不忌讳了,于自己的修行不正行了,那这样的人生邪见,所以说“一”者往往坏人因果,令人迷失。所以说“不异不一”,“不异不一”就是这个“一念”。说“不二”大家可能有一个认知。

  因为一切有情皆因染著、执着的心妄生分别,流转于六道,诸佛如来早已了达绝待之智,无取无舍,无有名相,无染无著,广利世间,令无量众生入无余涅槃而实无得度者。何以故呢?知梦幻众生实无所得,实不可得,所以诸佛如来没有骄慢心。很多人做一点善事啊、修一点法啊、学一点东西啊、有一点财富啊、有一点权力啊就会生骄慢。诸佛如来不会有这个心,何以故呢?顺性修持故,顺性立愿故,顺性利世故。凡夫有情呢,是违性的,以得失心、善恶心、对待心妄生高低,妄生善恶,妄生是非,多落于边见,所以不是是就是非,不是善就是恶,不是常就是断(注:常见和断见),总在两边徘徊,无有正见故。那么这“一念”呢,远离边见,纯净念佛,那有趣入方便。

  所以“立一念。信是法。随所闻。念其方”。阿弥陀佛这一方是什么呢?我们看到经典上是这样说,“佛告舍利弗,过此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编注:《佛说阿弥陀经》佛告长老舍利佛。从是西方过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那释迦文佛告诉我们什么呢?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有这样一个世界——极乐世界,有现在世尊正在说法。阿弥陀佛是报身佛,正在说法,报身佛啊,常住于世。这个“常”是什么“常”呢?是顺性之“常”,非是我们对待之“常”,因为顺性故,不生不灭是为无量寿,不增不减是为无量光,那我这个跟那个世间的常见有什么差别呢?它是有本质的差别的:世间的常见是建立在断灭见的一个对法上的,就象我们世间人说是,一定有个非的东西;那佛教这个,世尊这个顺性修这个法则,成立这个事实无生法忍中是无生无灭的,非是对法;说世俗人的“常”是对法,是由对待建立的“常”。

  那么世尊、一切诸佛如来顺性修持,无生无灭,无垢无净,顺性安立,他都是利世的大愿,不是为我,因为无我故,顺性安立,所以寿命无量。我们作为一个凡夫有情呢,所有的作业都是为了一个“我”字,以色身,以四大的色身为我,色身死了怎么办呢?不知道了。以自己的六尘六识的这种感知以为我的心,六尘六识业业在相变幻,哪个是你的心呢?不知。所以以尘缘为心,以四大为身,自以为我。所有的作业都围他打圈圈,打到最后这个圈圈呢火葬场里一送,这个圈圈就找不到了。那业力就随着你的身,所谓的业就是你造的善恶是非业,就随着我们去相续流转,因为它的主体是无明业,我们为我这个“我”字啊,身见之“我”,意见之我,就是一个无明的业流相续罢了。所以佛说无我之法,广利世间,令众生出生死轮回。

  世尊在《圆觉经》讲啊:我本不有,爱憎何生?人要是没有这个“我”的安立,爱憎怎么会有呢?是非怎么会有呢?所以这些菩萨、这些圣者、智者,皆是以无我的心智而利益世间的,所以说我们读到佛菩萨的愿望都是利益世间有情的,没有一个是为了我怎么样、我怎么样、我怎么样的,那我们平时的思维、观察、修行、乃至一些作为是不是为我呢?那大家可以下去审视。

  所以阿弥陀佛这个极乐世界,实在是我们安心之处,把我们的心念轻轻松松地一放,把我们执著那个“我”轻轻地一放,我们消归在这个安乐的国土,什么安乐的国土?无得无失,究竟圆满,顺性得见自性佛陀。能不能顺性见呢?(若)不能顺,那我们顺着阿弥陀佛的报德安住无疑,因为报德圆满故,能令我们的心圆满,心圆满心得休息,心得安乐;心不圆满总要寻求的,总要索取的,总是不安的。那我们以性德清净能安心,要是以性德清净,你感觉(疑惑)说:清净是个什么东西啊?怕有断灭想,那就以阿弥陀佛的修德圆满来随顺修行,随顺安住,说往生彼国是随顺安心(的)第一方便,现前安心,舍报必然往生。

  所谓安心就是心不再造作生死,不再造新业,但消过去世的业相。因为我们过去的业我们必然受报啊!你时时刻刻都还在成熟着果报,成熟着果报,但你念念不再造作新的生死轮回了,随着阿弥陀佛的报德,心归此处,圆满安住,业力相续,相续一个消一个,相续一个消消消……直至消尽,毕竟往生。何以故呢?随阿弥陀佛的报德,心智圆满故,不再造业了,不再索取了,不再挣扎了,不再迷失了,善、恶、无记的业我们都不造了,只是在阿弥陀佛的圆满的报德中,心心回向,愿愿安住,时时皈依,那我们过去的旧业障不断地在消除,消除我们的过去,不断地消除我们过去旧的业障,那么我们不再造新业了,那往生是必然的,成佛也是必然的。所以入佛愿海众罪消灭,善根增长,乃至花开见佛悟无生,这都是真实言、诚实语。

  所以阿弥陀佛这个“念其方”呢,是让我们缘着佛陀的这种圆满的给予,让我们安心、放心、歇心,来照见我们自性本具的清净、本具的平等,汇入清净平等觉。所以所有的未来的缘起都是清净平等觉作为缘起,圆满真实的心作为缘起。那我们在过去的业流在冲击我们,念念无得失,念念享受过去的果报,在过去的果报中无怨无悔,在过去的果报因缘中回施清净、回施平等、回施圆满,令我们过去的业缘相续的众生也得到歇心、安心,也得到清净、平等、圆满。这样做佛法中一个闲人,做佛法中一个安乐的人、一个清净平等的人,做一个平等利世的人!这样无始以来的业在相续中不断地消除了,我们的心智再不缘于新的业力。

  有很多人现在在修行没问题的,但是是不是在造善业呢?他只要有“我”的名字,有“我”的认知,他就有“我”的善业,我的善业就必然受“我”的作为的果报,这个“我”的作为的果报必然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事实呢?生死相续!因为善、恶、无记必然是三界之因缘,你只要有我执,什么善、恶、无记业就在六道里让你去品尝这些果报,因为自作自受故,这个是没有办法来逃避的,没有办法逃避的。

  所谓“念其方”是为了令我们顺着弥陀圆满的报德来回见自性清净平等,在圆满的回施中令我们心智、现前的心智得到满意,得到清净的安住,远离造作。因为我们的心不满,心不清净,总是想搞个什么,到处寻找啊,到处想得到个什么啊,又怕失去个什么啊,所以总是心不相安的,所以“念其方”。

  “宜一念”。我们要念一念“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呢,我们就会回到清净平等这个缘起上来,要是我们每一个当下都在清净平等这个缘起中来观察自己的现缘,那你就会有安乐、自主,远离是非、远离争斗、远离善恶、远离种种业力的造作,清净如实地守护着自己的现缘,在这个所谓的不得不失的真心中、真如心智中消化自己无始以来种种迷失、种种业相。

  “宜一念”,我们要是不顺性来观察,一念是难成立的。我们念念都在变异啊,念念都在变异,念念都在捕捉,念念都在是非,念念都在颠倒,其一念,我们念念颠倒——其本质是什么呢?本净无染哪,无始以来这一念没有动摇过,也没有增减过。虽然念念在变异,其自性无变异,其本质无增减。那我们审视到这一点,那我们这一念相续呢,你就会不急不躁,妄想来了你也不会惧怕它,也不会随顺它,你也不要灭它,它本不可得,你灭它什么呢?你也不要去随它,它本不可得,你随它什么呢?那我们这一念清净的相续,人在这相续中会得到小解脱、大解脱、究竟解脱。何以解脱呢?因为我们知道念念本净,念念不可得,所以在我们过去的业习中,就是可得可失的业习中、矛盾的业习中,我们慢慢地透视了它的本质,走出了这种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带来的自我徘徊与取舍、爱憎,令我们的心得到清凉、休息。清凉休息得小解脱,何以故呢?现生贪嗔痴慢疑的取舍的烦恼得到了制伏,这个制伏虽然没有连根彻底地清除掉,但是我们已经知道它了,它的真实面孔已经表露出来了,它没有存身的地方。我们知道它不可得的本质了,它就没有存身之处了。要是我们不知道妄念念念生灭啊,不可得,你就在不可得中产生可怕、畏惧、迷茫,你想在这个妄念中得到个什么,又怕失去个什么。这种不安与焦躁带来伤害。

  我们真正了解一切念头它的本源,它的本质,那我们念念就得小解脱分。

  我们通过长时间的审视、观察、透视,我们能了解一切神通变化,不离于众生种种业相,那我们就知道自己的业相与神通变化了无差别,得大解脱。妙用于种种变化,妙用于种种差别,在种种差别中了达自性之妙用,自性妙用决定在种种变化中,种种变化无染,就像这个佛在三摩钵提中讲:诸菩萨知众生之梦,入众生梦幻之业,度脱梦幻众生,于梦无染。那我们现前的业、业的变化,都成为通力变化之善巧,所以不离当座,我们就能得大解脱。所谓大解脱,事事相相莫不是神通妙用;种种作业莫不是自在之业,毕竟无得无失;种种作为的相续我们会了达本性,无始以来从未动未摇,未增未减,真正亲证于此得到究竟解脱,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可度,分身无数,化身无数,利益十方世界一切刹土,而不动菩提本位。

  那么这一念是真实的,所以“立一念,断诸想”,这一念本净之心啊,我们昨天学五法的时间,第一个“即心即是”中就讲:本无尘可得断诸尘,本无染中断诸染,本无欲中断诸欲。那么这个“断诸想”呢,是以本而启发我们的。我们要是认为还有什么可断,那你就断不掉了;你认为有什么可除,你就除不掉了,所以在本无所得中出离诸有,了知诸有。所以“宜一念,断诸想”。

  “立定信”。世间有情的这个“信”啊……“立定信”,这个信是什么呢?是随顺本质而正观产生的信,不是我们将信将疑的信,什么叫“将信将疑”大家都是知道的,凡夫心是很有意思的,现在信,别人一说就怀疑了;现在怀疑,别人一说又相信了;别人说,这么说,这个法好,他就信了;别人说这法不咋地,他又不信了。这个信、不信都是游离变化的,这不是正信,这是没有通过审观、深思、观察,依法思维,如理观察的,没有通过这些事情,是由外面的暗示,是由自己的所谓的根尘的知见而产生的所谓飘忽不定的信与疑,它是没有根了。

  我们都知道正信,深达法性,了知诸法之本性了,我们生正信。所以“立定信”,这个定信呢,在宗喀巴大师的广论中讲:就是决定正见,决定见,决定见它抉择什么呢?法无自性性!抉择了这个所谓法无自性性,就像我们汉地讲这个“诸法无我”这样一个法印是一样的。你提起这个法印,在一切事情现前相续之时你就能起了,因为了知诸法本来无法,无法本来我们运用时间就成为法,所以“因缘所生法”,我们了解了“因缘所生法,缘谢法还灭”,缘生缘灭,那我们就知道法本无自性,法本无可得,法本空,因缘而生实无得失,缘灭法即灭,所以“性空缘起”是真实说。那我们深达法性,这是“立定信”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不是说他人一云,我们一听就说:“哦,这个好,我相信。”人一说怎么,“哦,我就不信了。”那么这个呢不是定信,所以依法印、依正见而生信。

  “勿狐疑”。

  狐疑这个概念大家都是知道的,它这是个比喻的词。狐狸啊是个多疑的动物,它就行为鬼祟啊,鬼祟,心智多变。那我们这个对法的这个疑,人的贪嗔痴慢疑是凡夫的一种烦恼业相,这个疑心普遍人都是有的:“怎么这样子呢?怎么可能呢?”最早这个般舟法啊,在有人走的时间,我经常受到人的质疑,出家在家的人、老修行新修行人都这么说:“可能吗?几天不睡觉这么的行吗?你走不休息行吗?”这样的质疑。我说;“不要问我,问问经典挺好的,问我我说不清楚。”很多人就干脆说:“这经典是瞎说的。”我说:“你这太胆大了,你有几个脑袋呢乱说话?”所以佛在经典上也讲了,末法众生这样的胆大的人,敢什么呢?敢说这个经是假的、那个经是假的。遇到这样的人呢,你最好劝劝他不要胡说,诽谤经典过失很大,每个经典都有护法守护的,都有誓愿者守护的,不敢胡说,这个因果大了,怕人承受不了。

  狐疑,这个疑是我们贪嗔痴慢疑的一个烦恼,这个烦恼基本上我们作为一个凡夫有情,它都有的,因为它是思惑之一分,我们都知道五钝使中的思惑啊,就其中有一个疑嘛,怀疑。未证、没有断见思二惑,我们都有疑心,你也不用拍胸脯说我没有。都有疑心。那么怎么来断除这个疑虑呢?我们只能依法性观察了,不随顺法性你观察不出来。它这个“勿狐疑”是什么呢?就是你不要烦恼,你不要在这儿生烦恼,生什么烦恼呢?疑虑实际是个烦恼的。那我们要疑虑了怎么办呢?顺法性观察这个法则,观察自己的发心。

  我们直接来说你在行法中无失无得,清净圆明,很多人都不行法了:“无失无得我才不干呢!”所以佛说了122种这个行法的大利,我们都说般舟法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与利益,佛说了122个,干什么呢?启发我们行法的,启发所有的众生来行法的。要是说无失无得,清净圆满,你走般舟吧,用无失无得的心走,行,大部分人就不干了。因为什么呢?这无失无得,我干啥来了?对不对啊?他就不来做了,所以佛顺应大家的心理状态、种种法益的需求说了120多种利益,来唤醒我们的相应的心智,以欲勾来勾召我们入佛智,无得无失,圆满守护。所以直接说无得无失,现在这里面不知道有几个人能真正地去无得无失啊!但我们究其本源来说,你最后的修持一定是无得无失的。

  小姑娘说我走般舟干什么?我要美貌,因为那有美艳之说嘛!老菩萨为什么要走呢?说吉祥啊,安稳啊,健康啊!能除诸难啊!有人修行说还能得诸禅定哪!你能增长什么什么啊!这里面太多了,有人说能引发神通啊!实际呢,走般舟的时间就很容易体会到大解脱,所谓大解脱是什么呢?按照这个律宗的判定是什么呢?三明四智,神变方便。因为我们知道,这个戒定慧,这个慧根中的慧就有因定而引发的通力善巧,明达世间,所谓的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此三明能广照未来、过去、现在,了知无碍,这样的人呢是真正有慧了,不知道这里面有几个人有慧?但走般舟呢,很多人都能在这个般舟法中能得到相似的感觉,经常遇到人这么说:哎呀!怎么样怎么样……这个境界、那个境界,这个认知、那个认知的。它这不以为实,由于无始以来生死啊,轮轮回回,轮轮回回,总在幻化中,实在没有啥可得的,只有个业在相续,实在没得到什么也没失去什么。

  反正我遇到有几个菩萨走般舟,把他们过去的业习都翻出来了,把他们过去的生活状态也都翻出来了。很多人对未来有个展示,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他们走完般舟了,走长一点的人就跟我说:“哎呀,今天这个境象我都见过的。”我说:“闭嘴!”呵呵呵。很正常的,对未来的昭示啊,了解啊,那个熟悉的心理会成熟的,很多人都会有。因为它这是相似的法则。所以菩萨行相似忍了达世间,它不是究竟的无生法忍,说菩萨忍处。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