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机缘品第七

  機緣品第七

  師自黃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無知者。時,有儒士劉志略,禮遇甚厚。志略有姑為尼,名無盡藏,常誦《大涅槃經》。師暫聽,即知妙義,遂為解說。尼乃執卷問字。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尼曰:「字尚不識,焉能會義?」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1)。」尼驚異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請供養。」有魏武侯玄孫曹叔良及居民競來瞻禮。

  (1)傳心法要:裴相公問師曰,山中四五百人,幾人得和尚法。師云得者莫測其數。何故,道在悟,豈在言說。言說只是化童蒙耳。

  時,寶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廢。遂於故基重建梵宇,延師居之。俄成寶坊,師住九月餘日,又為惡黨尋逐。師乃遁於前山,被其縱火焚草木,師隱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師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紋,因名避難石。師憶五祖「懷會止藏」之囑,遂行隱於二邑焉(2)。

  (2)二邑即懷集四會二縣

  結跏趺坐二種:一曰吉祥、二曰降魔。凡坐皆先以右趾押左股,後以左趾押右股,此即左押右,左手在上,名曰降魔坐,禪宗多傳此坐。依持明藏教瑜伽法門,即傳吉祥為上,降魔坐有時而用。其吉祥座先以左趾押右股,後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於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仰安跏趺之上,名為吉祥坐。如來昔在菩提樹下成正覺時,身安吉祥之坐,手作降魔之印,故如來常安此坐轉妙法輪。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參祖師,問曰:「『即心即佛』(3),願垂指諭。」師曰:「前念不生即心(4),後念不滅即佛(5);成一切相即心(6),離一切相即佛(7)」。吾若具說,窮劫不盡,聽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8);定慧等持(9),意中清淨。悟此法門,由汝習性(10);用本無生(11),雙脩是正(12)。』」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讚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3)傳燈錄:明州大梅法常禪師問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師言下契。直入大梅山住二十年,祖令一僧去問:和尚見馬祖得個什麼,便住此山。師云:馬祖向我道即心是佛。僧云:馬祖近日佛法又別。師云:作麼生別。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師云、這老漢惑亂人去。任他非佛非心我只即佛即心。僧回舉似祖,祖曰:梅子熟也。

  (4)前念已過去,不可貪戀,由此乃全心之清淨圓明。

  (5)心體湛然,應用自在,故後念不可滅也。後念若滅,則如槁木死灰之無情。

  (6)經云:一切唯心造。又曰:心生則種種法生,故知一切皆由心造。

  (7)如今但學無心,頓息諸緣,莫生妄想分別。無人無我、無貪瞋、無憎愛、無勝負、離一切相,即是本來清淨佛。

  (8)即心指當下之心,此心能照境為慧,離相清淨即佛乃為定。言定慧不二。

  (9)涅槃經:定慧等學。明見佛性。頓悟入道要門論下:僧問:如何定慧等學。師曰:定是體,慧是用。從定起慧,從慧歸定。如水與波,一體更無前後,名定慧等學。

  (10)習性指研習修成之性也。地持經:習種性者,從先來修善所得,是名習種性。

  (11)定體起用名為慧。定慧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12)定慧雙修也。

  修心訣:曹溪云心地無亂自性定,心地無癡自性慧。若悟如是,任呒胖??谡諢o二,則是為頓門個者,雙修定慧也。

  僧法達,洪洲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祖訶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曰:「念《法華經》己及三千部。」祖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13),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聽吾偈曰:『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無比(14)。』」師又曰:「汝名什麼?」曰:「名法達。」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15)」復說偈曰:「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空誦但循聲(16),明心號菩薩(17)。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但信佛無言(18),蓮花從口發。(19)」

  (13)勝指慢心

  (14)意指法達恃誦法華經三千部而輕慢他人

  (15)若實達於法,行住坐臥,出息入息,皆真誦經。今徒勞於文句,故知未達真妙法也。

  (16)口誦心不明

  (17)不但循聲讀誦,且心通達實相,即號菩薩。

  (18)血脈論:至理絕言,教是言語,實不是道。道本無言,言說是妄。

  (19)若心通達實相,離言說而忘誦經之功,此真誦經也,故曰蓮花從口發,六祖真乃聖者發心,以大慈悲心啟示後學,我等細細參之。

  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

  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之一遍,吾當為汝解說。」法達即高聲念經,至〈譬喻品〉,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何者因緣?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20)』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21)。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20)法華經方便品: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21)法華要解:佛知見者,徹了實相真如真見也。在法名一佛乘,在因名一大事,在果名一切種智。故曰諸佛因一大事故出興,為一佛乘故法,欲令眾生開佛見知,而究竟皆得一切種智也。此真知見,生佛等有,本來清淨。唯人以妄塵所染、無明所覆,而自迷失。

  「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22)。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

  (22)此小乘劣慧之機,每興佛知見我輩無分之歎者。如法華信解品所云,猶處門外,止宿草庵,自念貧事,我無此物。

  「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23),種種苦口,勸令寢息(24),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瞋嫉妒,諂佞我慢,侵入害物,自開眾生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

  (23)法華方便品: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24)止息

  「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犛牛愛尾?(25)」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26)。聽吾偈曰:『心迷法華轉(27),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28)』」

  (25)法華方便品:舍利弗當知!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貪窮無福慧,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深著於五欲,如犛牛愛尾,以貪愛自蔽,盲瞑無所見,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深入諸邪見,以苦欲捨苦。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

  (26)被經轉,為經所轉也。

  (27)但執誦文字語句者,則為法華所轉。

  (28)此乃真一佛乘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再啟曰:「經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又經說三車,羊、鹿、牛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利?願和尚再垂開示。」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29)」

  (29)法華方便品: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30),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31)」

  (30)涅槃經:一切眾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名為佛性。以是義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31)愚者口說,聖者心行,心合實相,故無不念時也。

  達蒙啟發,踴躍歡喜,以偈讚曰:「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32),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33)。」師曰:「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

  (32)往日恃誦經三千部有大功德,今日至曹溪於一句之下亡所恃也。

  (33)此言迷於三界火宅內者,一悟本來,即是法中王也。

  僧智通,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34),禮師求解其義。師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35)。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36),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37)。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38)。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39)。』」

  (34)三身四智者,乃覺性功用得名也。所言三身者、法身、報身、化身也。四智者、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也。

  (35)頓悟入道要門論:「問曰:束四智成三身者,幾個智共成一身,幾個智獨成一身。答:大圓鏡智獨成法身。平等性智獨成報身。妙觀察智與成所作智共成化身。此三身亦假立名字分別,只令未解者看。若了此理,亦無三身應用。」

  (36)三身從一自性而生,非三身中各有一自性也。

  (37)問曰:轉八識成四智,束四智成三身,幾個識共成一智,幾個識獨成一智。答:眼耳鼻舌身此五識共成成所作智,第六意識獨成妙觀察智,第七心識獨成平等性智,第八含藏識獨成大圓鏡智。

  (38)指不必不聞不見,屏絕外緣,已能直入佛地。

  (39)如四處奔馳求道者,雖誇口談佛,卻不明自心實相,無有利益。

  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40)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復說偈曰:「大圓鏡智性清淨(41),平等性智心無病(42),妙觀察智見非功(43),成所作智同圓鏡(44)。五八六七果因轉(45),但用名言無實性(46);若於轉處不留情(47),繁興永處那伽定(48)。」

  (40)轉八識成四智,束四智成三身,三身既會,未有不明四智者,故曰何更問耶。

  (41)謂如來真智,本性清淨離諸塵染,湛然空寂圓明不動,如大圓鏡洞照萬物,無不明了,是名大圓鏡智。

  (42)謂如來觀一切法,與諸眾生皆悉平等,無有愛憎,以大慈悲心隨其根機,示現開導令其證入,是名平等性智。

  (43)能入諸根境界,善能分別不起亂想,而得自在,即是妙觀察智。

  (44)能令諸根隨事應用,悉入正受,無二相者,即是成所作智。

  (註)佛果之四智,全稱四智心品,為唯識宗所立,即將有漏的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及前五識轉變為四種無漏智,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於密教中,加上法界體性智,合為五智,除法界體性智表示中央大日如來之外,以其餘四智表示四方四佛之智。大圓鏡智表示東方阿閦佛,平等性智表示南方寶生佛,妙觀察智表示西方阿彌陀佛,成所作智表示北方不空成就佛。

  (45)五者乃指八識中之前五識也。如眼之能見色、耳之能聞聲、鼻之能辨臭、 舌之能別味、身之能知冷熱、對於色聲香味觸之五塵,有能起五識之性也。八者指八識中之第八識也,又名阿賴耶識,又名藏識。凡為世間萬物之本之種子皆收藏於此識之中也。前五識、及第八識皆屬於果。六者指八識中之第六識也,因前五識之感覺而起分別判斷之作用,故名曰意識。七者指八識中之第七識也,名曰末那識。因六識分別五塵好惡而由此識傳送相續執取,故又謂之我見識。第六識、及第七識皆屬於因。果因轉者,即憨山大師所謂六七二識因中先轉而五八一體至果乃圓也。

  (46)此言轉八識成四智,在文字上則謂之轉,在實性(真如)上則無所謂轉也。迷則為識,悟則為智,在實性本無改變也。

  (47)心迷則為識,心悟則為智。一悟悟至極處,不再退轉,即所謂不留情也。

  (48)雖復繁興鼓躍,未始動於心源。

  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49);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51)。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52);妙旨(53)因師曉,終亡染污名(54)。」

  (49)昔以為得菩提後方可得四智,今乃知四智本於自心,心悟則轉八識成四智。

  (50)三身以四智為體,四智以三身為用,體用合一,故曰無礙。

  (51)佛真法身,猶如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

  (52)本具身智何勞修治,凡有修治皆是妄動,若執守三身四智亦不是。

  (53)三身四智之旨也。

  (54)終亡假名之染污。

  僧志常,信州貴谿人,髫年(55)出家,志求見性。一日參禮,師問曰:「汝從何來?欲求何事?」曰:「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遠來投禮,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55)幼年

  師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曰:「智常到彼,凡經三月,未蒙示誨。為法切故,一夕獨入丈室,請問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對曰:『見。』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知見。』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開示。」

  師曰:「彼師所說,猶存見知,故今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不見一法存無見(56),大似浮雲遮日面(57);不知一法守空知(58),還如太虛生閃電(59)。此之知見瞥然興(60),錯認何曾解方便(61)?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62)常顯現。』」

  (56)承上文了無一物可見而言,然不可有無見二字存於胸中。存無見者,隨在無見,故能障蔽自己。

  (57)浮雲喻胸中所存之無見二字也。

  (58)承上文無一物可知而言,然不可執守空知。守空知者,如木石而取守空寂,即為空知所障。

  (59)閃電喻執守之空知也。

  (60)暫見也。

  (61)錯認以無知無見為是,而失去見性之捷徑。

  (62)佛性之靈照與光明

  常聞偈己,心意豁然(63),乃述偈曰:「無端起知見(64),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65)?自性覺源體(66),隨照枉遷流(67);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68)。」

  (63)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64)存無見、守空知,皆著相也。

  (65)言私意存一念之悟,與昔時之迷又有何異?

  (66)源者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亦名佛性。

  (67)念念遷謝,如水之流注。

  (68)存無見,守空知也。

  智常一日問師曰:「佛說三乘法(69),又言最上乘(70),弟子未解,願為教授。」師曰:「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凡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71),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中,自性自如(72)。」常禮謝執侍,終師之世。

  (69)三乘指聲聞乘為羊車,緣覺乘為鹿車,菩薩乘為牛車言也,詳見法華經譬喻品。

  (70)指大白牛車,譬得佛乘者。

  (71)法性一而相各異。

  (72)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動自如如。

  僧志道,廣州南海人也,請益曰:「學人自出家,覽《涅槃經》,十載有餘,未明大意,願和尚垂誨。」師曰:「汝何處未明?」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73)。』於此疑惑。」

  (73)此乃過去離怖畏如來偈也。

  師曰:「汝作麼生疑?」曰:「一切眾生,當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經云:『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者,不審何身寂滅?何身受樂?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樂。若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常。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若聽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若不聽更生,則永歸寂滅,同於無情之物。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

  師曰:「汝是釋子,何習外道(74)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說,即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用,斯乃執吝生死(75),耽著世樂(76)。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迴,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終日馳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樂,剎那(77)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乃謂常樂。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

  (74)外道者,心游道外,不順真理,外於佛道,故名外道。

  (75)愛惜生死輪迴而不肯捨也。

  (76)深著世樂,無有慧心。

  (77)謂極短時也。

  「聽吾偈曰:『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78);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79)。妄立虛假名,何為真實義?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捨(80)。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外現眾色像,一一音聲相,平等如夢幻(81);不起凡聖見,不作涅槃解(82),二邊三際(83)斷。常應諸根用(84),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85)。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86),涅槃相如是。吾今強言說,令汝捨邪見;汝勿隨言解(87),許汝知少分。』」志道聞偈大悟,踴躍作禮而退。

  (78)一物不欠,故云圓。妙淨明心,故云明。無始無終,故云常。無有散亂,故云寂。靈鑒不昧,故云照。

  (79)此六十二見,但為斷常有無之邊見也。

  (80)通達涅槃真理,不取涅槃,不捨涅槃。

  (81)知五蘊與我及色像音聲,皆平等而如夢幻。

  (82)非於生死外有涅槃,非於涅槃外有生死。

  (83)二邊,有無也。三際,過去未來現在也

  (84)在眼為見。在耳為聞。在鼻為嗅。在口為談。在手為捉。在足為步。

  (85)於第一義而不動,安有分別想。

  (86)如來所得之法,真實常住,故云真常。

  (87)當離語言文字相。

  行思禪師(88),生吉州安城劉氏,聞曹溪法席盛化,徑來參禮。遂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師曰:「汝曾作什麼來?」曰:「聖諦亦不為。」師曰:「落何階級?」曰:「聖諦(89)尚不為,何階級之有?」師深器之,令師首眾。一日,師謂曰:「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90)。」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紹化,諡號弘濟禪師(91)。

  (88)青原行思禪師,唐朝吉州安城 (江西) 人,俗姓劉,幼年出家,生性沉默寡言,與南嶽懷讓、永嘉玄覺、荷澤神會、南陽慧忠等並列為六祖慧能大師座下之五大弟子

  (89)苦寂滅道四聖諦

  (90)勿使佛祖相傳之道斷絕。行思禪師遵奉六祖指示,前往江西青原山的靜居寺大振禪風,故號「青原行思」,與南嶽懷讓並稱為禪宗二大支系。青原門下弟子雲集,其將法嗣傳于石頭希遷禪師,石頭之後代弟子廣弘禪法,並發展出雲門、曹洞和法眼宗等三大法系。

  (91)唐開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師陞堂告眾,跏趺而逝,僖宗謚弘濟禪師。

  懷讓禪師,金州杜氏子也。初謁嵩山安國師,安發之曹溪參叩。讓至禮拜。師曰:「甚處來?」曰:「嵩山。」師曰:「什麼物,恁麼來(92)?」曰:「說似一物即不中。」師曰:「還可修證否?」曰:「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93)。」師曰:「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羅讖汝足下出一馬駒(94),踏殺天下人。應在汝心,不須速說。」讓豁然契會,遂執侍左右一十五載,日臻玄奧(95)。後往南嶽,大闡禪宗,敕諡大慧禪師(96)。

  (92)此問心性。

  (93)不落有邊或無邊。

  (94)指馬祖道一。

  (95)雖有相契,仍須用功。

  (96)懷讓禪師留在寶林寺參學,侍奉六祖慧能大師達十五年之久。唐玄宗先天二年,懷讓禪師才移駕南嶽衡山般若寺,弘揚佛法,開創了南嶽一系,世稱南嶽懷讓,與同為六祖座下的青原行思,分成二大支系弘通禪法。懷讓禪師在南嶽弘法,大約二十多年,於天寶三年圓寂。唐敬宗時,追諡「大慧禪師」。

  永嘉玄覺禪師,溫州戴氏子。少習經論,精天臺止觀法門。因看《維摩經》,發明心地。偶師弟子玄策相訪,與其劇談。出言暗合諸祖。策云:「仁者得法師誰?」曰:「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97)。後於《維摩經》,悟佛心宗,未有證明者。」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後(98),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云:「願仁者為我證據。」策云:「我言輕,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雲集,並是受法者,若去,則與偕行。」

  (97)乃大乘法藏之總名也。

  (98)言古佛未出前即可,古佛已出後若無師自悟,便是天然外道。

  覺遂同策來參,繞師三匝,振鍚而立。師曰:「夫沙門者(99),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100)?」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101)。」師曰:「如是,如是!」玄覺方具威儀禮拜(102)。須臾告辭。師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動(103),豈有速耶?」師曰:「誰知非動?」曰:「仁者自生分別(104)。」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曰:「無生豈有意耶?」師曰:「無意誰當分別?」曰:「分別亦非意(105)。」師曰:「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後著〈證道歌〉,盛行於世。諡曰無相大師,時稱為真覺焉。

  (99)譯云勤息,出家修佛道者之通名。

  (100)何不體取無生無死之真理,以了此無常迅速之生死乎。

  (101)自性本無生無死,亦無遲速可言。

  (102)生死事大,豈可盲拜師尊。今為印可,所以拜之,示以非慢。

  (103)自性本無動亦無來去。

  (104)參之

  (105)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禪者智隍(106),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庵居長坐,積二十年。師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聞隍之名,造庵問云:「汝在此作什麼?」隍曰:「入定(107)。」策云:「汝云入定,為有心入耶?無心入耶?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策云:「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108)。」隍無對。良久,問曰:「師嗣誰耶?」策云:「我師曹溪六祖。」

  (106)河北智隍禪師

  (107)定心於一處,止息身口意之三業,謂之禪定。

  (108)何謂大定,試參之。

  隍云:「六祖以何為禪定?」策云:「我師所說,妙湛圓寂(109),體用如如(110)。五陰(111)本空,六塵(112)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113)。禪性無住,離住禪寂(114);禪性無生,離生禪想(115)。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116)。」

  (109)法身也。

  (110)黃檗傳心法要:「如如之體,內如木石,不動不搖;外如虛空,不塞不礙。無方所,無相貌,無得失。」

  (111)五陰者,色受想行識也。陰乃積集之義,新譯作五蘊。阿含經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為幻法。」

  (112)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也。大乘起信論:「是故三界虛偽,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此義云何?以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

  (113)此心本來未出、故無所謂入。本來未亂、故無所謂定。

  (114)禪性本無止住、不可有住於禪寂之想。

  (115)禪性本無生滅、不可有生於禪想之心。

  (116)心離一切之所緣能緣,住於無心,故心如虛空。若心起妄想,測度我之心量,大如虛空之量,則心有所著、已非楞伽經之所謂離攀緣所緣無心之心量矣。故心如虛空,心中亦無虛空之量。

  隍聞是說,徑來謁師。師問云:「仁者何來?」隍具述前緣。師云:「杖缢?裕?甑?娜缣摽眨?恢?找姡瑧?脽o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117),能所俱泯(118),性相如如(119),無不定時也。」隍於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120),都無影響。其夜,河北士庶聞空中有聲云:「隍禪師今日得道。」隍後禮辭,復歸河北,開化四眾(121)。

  (117)此修心之要,細細參之。

  (118)能所為相對待之法。

  (119)如如是不動義。

  (120)心有執著分別故說是有所得心。

  (121)按出家二眾。在家二眾。合為四眾也。

  一僧問師曰:「黃梅意旨,甚麼人得?」師云:「會佛法人得。」僧云:「和尚還得否?」師云:「我不會佛法。」

  師一日欲濯所授之衣(122),而無美泉。因至寺後五里許,見山林鬱茂,瑞氣盤旋。師振鍚卓地,泉應手而出,積以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忽有一僧來禮拜,云:「方辯是西蜀人,昨於南天竺國,見達磨大師,囑方辯速往唐土:『吾傳大迦葉正法眼藏,及僧伽梨,見傳六代於韶州曹溪,汝去瞻禮。』方辯遠來,願見我師傳來衣缽。」

  (122)五祖所授之法衣也。

  師乃出示。次問上人攻何事業。曰:「善塑。」師正色曰:「汝試塑看。」辯罔措。過數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盡其妙。師笑曰:「汝善塑性,不解佛性。」師舒手摩方辯頂,曰:「永為人天為福田。」師仍以衣酬之(123)。辯取衣分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裹瘞地中。誓曰:「後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於此,重建殿宇。」

  (123)以衣物酬謝其塑像之勞。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124);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125)。」因示一偈曰:「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126),菩提作麼長?」

  (124)斷思想,則如槁木死灰也。

  (125)令心不自在,故曰繫縛。

  (126)指心如明鏡能現萬像,此醫臥輪禪師能斷百思想之病也,非斥修禪之法門,學人細察之。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