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付嘱品第十

  付囑品第十

  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铡⒎ㄟ_、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1)。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

  (1)指阿賴耶識,此符合楞伽經所說。入楞伽經卷七:大慧!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斷絕,身俱生故;離無常過,離於我過,自性清淨。餘七識者。心意、意識等念念不住是生滅法。七識由彼虛妄因生。不能如實分別諸法........大慧。如來藏識不在阿梨耶識中。是故七種識有生有滅。如來藏識不生不滅.....。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走十八正。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

  「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

  「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癡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嗔對,捨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2)。」

  (2)外縛色聲,名為彼心。內起妄念,名為此心。若於外不染色,即名無彼心。內不生妄念,即名無此心。此非二邊也,心既無二邊,中亦何有哉。得如是者,即名中道。

  「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

  「若著相於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於道性窒礙。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無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3)。如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設有人問:『何名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則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餘問,悉皆如此。汝等於後傳法,依此轉相教授,勿失宗旨!」

  (3)大智度論:常是一邊,斷滅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為般若波羅蜜。如頓悟入道要門論所說,問:云何是見佛真身。答:不見有無、即是見佛身。問:云何不見有無即是見佛真身。答:有因無立、無因有顯。本不立有,無亦不存。既不存無,有從何得。又問:何者是中道義。答:邊義是。問:今問中道,因何答邊義是。答:邊因中立,中因邊生。本若無邊,中從何生。

  師於大極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眾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吾若去後,無人教汝!」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

  師云:「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餘者不得。數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為憂阿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法性本無生滅去來,汝等盡坐,吾與汝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脩行,不失宗旨!」眾僧作禮,請師作偈。

  偈曰:「一切無有真(4),不以見於真;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若能自有真(5),離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6)?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7)。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8);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9);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4)萬法虛妄不實。

  (5)若見自性明瞭。

  (6)心著於相,則不見自心實相。

  (7)如同木石一般。

  (8)性本不動,而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9)見前:『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此指定慧一體。

  時,徒眾聞說偈已,普皆作禮,並體師意,各各攝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諍。乃知大師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師曰:「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抄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然據先祖達磨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師復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若欲成就種智(10),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11)。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12)。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

  (10)佛之一切種智也。

  (11)一相三昧是在面對各種外境時不起憎愛、取捨、利益成壞等執著之心。(放下對境之執著即是)

  (12)文殊般若經下曰:「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起信論曰:「依是三昧故,則知法界一相,謂一切諸佛法身,與眾生身,平等無二,即名一行三昧,當知真如是三昧根本。」

  「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霑洽,悉皆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13);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13)祖師說法,眾生發萌。

  師說偈已,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捨,各自努力,隨緣好去。」爾時,徒眾作禮而退。

  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眾哀留甚堅,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可回?」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又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又問:「後莫有難否?」師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聽吾記曰:『頭上養親,口裡須餐,遇滿之難,楊柳為官(14)。』」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否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

  (14)此指有僮苑Q張淨滿者,於洪州開元寺,受新羅國僧金大悲者,雇令取祖之首歸其國以事之。當其時州刺史曰柳無忝,縣令曰楊侃,驗其讖語,無少差謬

  問曰:「未知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幾代?願垂開示。」師云:「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今以七佛為始。過去莊嚴劫:毘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今賢劫: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是為七佛。」

  「釋迦文佛首傳摩訶迦葉尊者,第二、阿難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優婆笈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彌遮迦尊者,第七、婆須蜜多尊者,第八、佛馱難提尊者,第九、伏馱蜜多尊者,第十、脅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馬鳴大士,十三、迦毗摩羅尊者,十四、龍樹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羅睺羅多尊者,十七、僧伽難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鳩摩羅多尊者,二十、闍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盤頭尊者,二十二、摩拏羅尊者,二十三、鶴勒那尊者,二十四、師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二十八、菩提達摩尊者,二十九、慧可大師,三十、僧璨大師,三十一、道信大師,三十二、弘忍大師,惠能是為三十三祖。從上諸祖,各有稟承,汝等向後,遞代流傳,毋令乖誤!」

  大師,先天二年癸丑歲,八月初三日,於國恩寺齋罷,謂諸徒眾曰:「汝等各依位坐,吾與汝別。」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後代迷人得見佛性?」

  師言:「汝等諦聽!後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吾今教汝識自心眾生,見自心佛性。欲求見佛,但識眾生;只為眾生迷佛,非是佛迷眾生。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15),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16)。』吾今留一偈,與汝等別,名〈自性真佛偈〉。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道。」

  (15)福州大安禪師問曰:學人欲識佛,何者即是。丈曰:大似騎牛覓牛。師曰:識後如何。丈曰:如人騎牛至家。師曰:始終如何保任。丈曰:如牧牛人執杖視之,不令犯人苗稼。師自茲領旨、更不馳求。

  (16)起信論疏上:以無明力,不覺心動,乃至能現一切境等。故言心生種種法生。此則心隨熏動,故云生也。若無明滅,境界隨滅。諸識分別,皆滅無餘。故言心滅種種法滅。此則心源還淨,故云滅也。

  偈曰:「真如自性是真佛(17),邪見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本從化身生淨性,淨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18)。淫性本是淨性因,除淫即是淨性身;性中各自離五欲(19),見性剎那即是真。今生若遇頓教門,忽悟自性見世尊(21)。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癡人。頓教法門今已留,救度世人須自修;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

  (17)大乘止觀:此心即自性清淨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

  (18)指報身圓滿無窮。

  (20)五欲謂色聲香味觸也。

  (21)見本原自性天真佛也。

  師說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弔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復說偈曰:「兀兀(22)不修善,騰騰(23)不造惡;寂寂(24)斷見聞,蕩蕩心無著(25)。」

  (22)不動貌。

  (23)自在無所為貌。

  (24)安靜貌。

  (25)坦坦平平,心無所住。傳心法要:「未逢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藥,如今但一切時中行住坐臥,但學無心,亦無分別,亦無依倚,亦無住著;終日任唑v騰,如癡人相似,世人盡不識你,你亦不用教人識不識,心如頑石頭,都無縫罅;一切法透汝心不入,兀然無著,如此始有少分相應,透得三界境過,名為佛出世;不漏心相,名為無漏智;不作人天業,不作地獄業,不起一切心,諸緣盡不生,即此身心是自由人,不是一向不生只是隨意而生。」師說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謂門人曰:「吾行矣!」奄然遷化。於時異香滿室,白虹屬地,林木變白,禽獸哀嗚。十一月,廣韶、新三郡官僚,洎門人僧俗,爭迎真身,莫決所之。乃焚香对唬骸赶銦熤柑帲瑤熕鶜w焉。」時,香煙直貫曹溪。十一月十三日,遷神龕併所傳衣缽而回。

  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龕,弟子方辯,以香泥上之。門人憶念取首之記,遂先以鐵葉漆布,固護師頸入塔。忽於塔內白光出現,直上衝天,三日始散。韶州奏聞,奉敕立碑,紀師道行。

  師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傳衣,三十九祝髮,說法利生,三十七載。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數。達磨所傳信衣,中宗賜磨納寶缽,及方辯塑師真相,並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永鎮寶林道場;流傳《壇經》,以顯宗旨。此皆興隆三寶,普利群生者。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