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顿渐品第八

  頓漸品第八

  時,祖師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於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然秀之徒眾,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秀曰:「他得無師之智(1),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2)。汝等諸人毋滯於此,可往曹溪參決。」一日,命門人志赵唬骸溉曷斆鞫嘀牵?蔀槲岬讲芟?牱āH粲兴?劊?M心記取,還為吾說。」

  (1)佛智也。

  (2)唐神秀自則天召入歷四朝,號國師。

  志辗A命至曹溪,隨眾參請,不言來處。時,祖師告眾曰:「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志占闯龆Y拜,具陳其事。師曰:「汝從玉泉來,應是細作(3)。」對曰:「不是!」師曰:「何得不是?」對曰:「未說即是,說了不是。」

  (3)間諜也。

  師曰:「汝師若為示眾?」對曰:「常指誨大眾,住心觀淨(4),長坐不臥。」師曰:「住心觀淨,是病非禪;長坐拘身,於理何益?聽吾偈曰:『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元是臭骨頭,何為立功過(5)。』」

  (4)當時秀大師門下,皆偏於住心觀靜之病,故六祖以藥除其病,非除其法也。

  (5)此言當修心性,而非在臭皮囊上強立功課,此南方頓宗所立。學人不應以此毀謗漸宗,神秀之法亦是五祖大師教授,皆得印可,各為一方師。如達摩大師以壁觀教人安心,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之說,豈不正是坐禪之方便。

  志赵侔菰唬骸傅茏釉谛愦髱熖帲瑢W道九年,不得契悟;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為教示。」師曰:「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赵唬骸感愦髱熣f:『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6)。』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

  (6)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此一四句偈,總括一切佛教。

  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且隨方解縛(7),假名三昧。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也;吾所見戒定慧又別。」志赵唬骸附涠ɑ壑缓弦环N,如何更別?」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8)。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9),是真戒定慧法。聽吾偈曰:『心地無非自性戒(10),心地無癡自性慧(11),心地無亂自性定(12),不增不減自金剛(13),身去身來本三昧(14)。』」章勝剩?谥x,乃呈一偈:「五蘊幻身(15),幻何究竟(16)?迴趣真如,法還不淨(17)。」師然之。

  (7)應機說法也

  (8)著相之說也。

  (9)萬法唯心,離自性外,無戒定慧。

  (10)起信論:以知法性無染,離五欲過故,隨順修行尸羅波羅蜜。

  (11)起信論:以知法性體明,離無明故,隨順修行般若波羅蜜。

  (12)起信論:以知法性常定,體無亂故,隨順修行禪波羅蜜。

  (13)自性本無增減,故成佛亦無增,居凡亦無減。其體精堅明淨,百鍊不消,故以金剛為喻。

  (14)一切行住坐臥,來去自由,無不本於三昧,三昧者禪定也。

  (15)此身即五蘊所幻化而成也。五蘊又作五陰。

  (16)圓覺經: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17)真如中清淨圓明,本無一法可得,若迴趣真如自性,則自性中本來無非無癡無亂,斯即自性之戒定慧。若離自性而別求戒定慧法,則此法為不淨矣,故金剛經曰,法尚應捨。

  復語赵唬骸溉陰熃涠ɑ郏瑒裥「?侨耍晃峤涠ɑ郏瑒翊蟾?侨恕H粑蜃孕裕?嗖涣⑵刑崮鶚劊?嗖涣⒔饷撝?姡粺o一法可得(18),方能建立萬法(19),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20);去來自由,無滯無礙(21)。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戲三昧(22),是名見性。」

  (18)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19)三乘教綱,只是應機之藥,隨宜所說,臨時施設,各各不同,但能了知,即不被惑。第一不得於一機一教邊守文作解,何以如此,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20)立乃建立法門之事也。此言見性之人立菩提涅槃亦可,不立亦可。立解脫知見亦可,不立亦可。立一切萬法亦可,不立亦可也。

  (21)言生死可得自在。

  (22)游戲三昧者,菩薩得是三昧,於一切三昧中,出入遲速,皆得自在。

  志赵賳?熢唬骸溉绾问遣涣⒘x?」師曰:「自性無非、無癡、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23),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24)?自性自悟,頓悟頓修(25),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志斩Y拜,願為執侍,朝夕不懈。

  (23)般若性空故。

  (24)本無一法可建立。

  (25)此為上上根人所說。

  僧志徹,江西人,本姓張,名行昌,少任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雖亡彼我,而徒侶競起愛憎。時,北宗門人,自立秀師為第六祖,而忌祖師傳衣為天下聞,乃囑行昌來剌師。

  師心通,預知其事,即置金十兩於座間。時夜暮,行昌入祖室,將欲加害,師舒頸就之,行昌揮刃者三,悉無所損。師曰:「正劍不邪,邪劍不正;只負汝金,不負汝命!」行昌驚仆,久而方蘇,求哀悔過,即願出家。師遂與金,言:「汝且去!恐徒眾翻害於汝,汝可他日易形而來,吾當攝受。」行昌稟旨宵遁,後投僧出家,具戒精進。

  一日,憶師之言,遠來禮覲。師曰:「吾久念汝,汝來何晚?」曰:「昨蒙和尚捨罪,今雖出家苦行,終難報德,其惟傳法度生乎!弟子常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為解說。」

  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師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常;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此即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師曰:「《涅槃經》,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便為講說,無一宇一義不合經文;乃至為汝,終無二說。」曰:「學人識量溍粒?姾蜕形??_示。」

  師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什麼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佛比為凡夫外道執於邪常,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共成八倒;故於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26)。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27),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28),縱覽千遍,有何所益?」

  (26)涅槃經:不遷名常,安穩名樂,自在名我,無我名淨。涅槃有四德:一、常德,涅槃之體恒不變而無生滅,是名為常。又隨緣化用而常不絕,名之為常。二、樂德,涅槃之體,寂滅而永安,名之為樂。又哂米栽冢?鶠檫m心,名之為樂。三、我德,我解有二種,一者就體,自實名我。二者就用,自在名我。四、淨德,涅槃之體,解脫一切之垢染,名之為淨。又隨緣而處,未嘗有污,名之為淨。

  (27)六祖謂志徹汝以有斷滅者為無常,及確定而死板者為常。豈知常可言無常,無常可言常,且自性本非常非無常乎。

  (28)世尊說法四十九年,涅槃經最後,故云最後微言。

  行昌忽然大悟,說偈云:「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29);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30);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31)。」師曰:「汝今徹也,宜名『志徹』。」徹禮謝而退。

  (29)凡夫二乘若執守以為無常,而佛欲破其執,則說以為有常。凡夫二乘若執守以為有常,而佛欲破其執,則又說以為無常。凡夫二乘若執守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而佛欲破其執,則又說以為非常非無常。

  (30)永嘉證道歌,執指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虛捏怪。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

  (31)般若體,畢竟清淨,無有一法可得。傳心法要:如來所說,皆為化人,如將黃葉為金,止小兒啼,決定不實。若有實得,非我宗門下客,且與你本體有甚交涉。故經云,實無少法可得,名為阿耨菩提。

  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來參禮。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32)?若有本則合識主(33),試說看。」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34)。」會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

  (32)根本既明,枝葉自茂。本者即本有靈覺之性也。

  (33)主人公,即自性也。

  (34)草率之義。

  師以柱杖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對曰:「亦痛,亦不痛。」師曰:「吾亦見亦不見。」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師云:「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35)。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神會禮拜悔謝。

  (35)常常看自己有不是處,便是進步。聖人常自省自觀已過,凡夫見只見他人過。

  師又曰:「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36);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37)。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自知,豈待汝迷?汝若自見,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神會再禮百餘拜,求謝過愆,服勤給侍,不離左右。

  (36)未悟之前應參禮善知識,尋求修行路。

  (37)若已開悟見性,善自護持修行。

  一日,師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38)。」師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蓋頭』(39),也只成個知解宗徒(40)。」祖師滅後,會入京洛,大弘曹溪頓教,著〈顯宗記〉,盛行於世,是為荷澤禪師(41)。

  (38)此物本是離名絕相,無解無說,乃清淨本覺。

  (39)把茆蓋頭者,言取茆作草庵,蓋在頭上,以蔽風雨也。

  (40)黃檗云:我此禪宗,從上相承已來,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古人心利,纔聞一言,便乃絕學,所以喚作絕學無為閒道人。今時人只欲得多知多解,廣求文義,喚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唯知多與兒酥乳喫,消與不消都總不知。三乘學道人,皆是此樣,盡名食不消者。

  (41)荷澤禪師,於天寶四載入京,著顯宗記,以訂兩宗,南能頓宗,北秀漸宗也。

  師見諸宗難問,咸起惡心,多集座下,愍而謂曰:「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無名可名(42),名於自性;無二之性,是名實性(43)。於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言下便須自見。」諸人聞說,總皆作禮,請事為師。

  (42)雖立真如之名,名即無名,無名之名,故曰假名。

  (43)實性,又名實相。實相即一切眾生本有靈覺之心也,此心自無量劫來,至於今日,本自清淨,本自圓滿,本自具足,本自靈妙,廓若太虛,明如皎月,與他三世諸佛同體無異。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