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六祖坛经讲记 第52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52集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说什么叫〔定慧〕?前面讲的是定慧的道理,现在是讲譬喻。一般人不会譬喻,很容易谈道理或谈故事,或谈新闻,他不容易以日常生活的方式来譬喻。很多道理用譬喻的方式很容易懂,大家要常用譬喻。[灯]喻定,[光]喻慧。灯光表面上看起来像在那边如如不动,所以用来譬喻「定」的意思。如果灯没有光,这个灯就没有意义,就好像你家装电灯都不会亮,那一点意义都没有。装电灯的目的就是要发亮才有用,所以光就是用。用什么?就是智慧,观世音菩萨后面的一个圆光,就是智慧的意思,所以佛光普照就是开启你的智慧。就像你晚上回家,电灯没有开,一片漆黑,看不清楚,就像我们愚痴,什么真相都看不懂,什么是正确也不知道,因为你没有开灯,没有开灯就是没有智慧,所以人生这条路走起来很坎坷、很辛苦。你要看清楚就要开灯,你人生要顺利就要有智慧。

  【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假设没有〔体〕,就不会产生作用。〔体〕就是〔定〕,〔用〕就是〔慧〕。[名虽有二,体本同一。]一般人常常认为名词不一样,就是两个,不是一个,其实虽然一个叫灯,一个叫光,但它本身不可分离,缺一不可,要同时保持平衡,所以才叫做〔定慧〕等持。

  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契,悟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什么叫〔正教〕?〔正〕就是正确,〔教〕就是教理,正确的教理,佛所告诉你的就是正确的真理。真理无有〔顿渐〕,一定是平等的,一定没有说哪个比较差哪个比较好,哪个比较美哪个比较丑,哪个是圣人哪个是凡夫。从这个角度,我来引证刚才那个概念,你不要重圣轻凡!因为凡圣平等。任何一本经典讲的道理不会有错,但为什么每个人听来却不一样?就像你们每个人在听我讲课,但私底下探讨却不一样,这一定是人的问题,不是法的问题。请问,听我的课是越年轻的越有感觉,还是越老的?越老的。因为你们人生经历不一样,经历越多的越能触动,所以每个人的感触都不一样。再来,你们个人来学习的心态不一样,比如说有的人来听《六祖坛经》只是因为他心情差,听师父说说、笑笑,觉得很快乐。或他来有个目的,因为跟家里人处得不好,想来听听这个概念。有的人则是因为好奇,来听听《六祖坛经》到底在讲什么。你有为悟道而来吗?我们不要怪东怪西,是自己的问题,所以说〔人性自有利钝〕,你不要跟人家说:「六祖讲的是顿悟,你们那个法门是渐修。」你这样讲原则上是有问题的。你们不要在哪里争,没有意义,都是人的问题。

  【迷人渐契,悟人顿修;】〔迷人〕为什么渐渐才能够契入?因为他执着深,所以只能够慢慢来。〔悟人〕为什么能够顿修?因为他只要一点就破,他就是缺临门一脚。有的人已经准备好了,只差人家一点,一点就通。但是你不要以为悟后就没有事了,悟后才是真正的修,所以说悟后起修。没有悟之前是摸索。人家问:「现在做什么事业?」有的人回答:「我现在专心在修行。」真是昏倒,我们只是在摸索。有人讲你还在门外,但能够在门外我就很赞叹,因为你至少能够找得到地址,有很多人连地址都找不到。

  【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自识本心,〕慧是用。〔心〕是拿来用的,我们一般人的心是拿来烦的。心用,我们常讲用心,我们要用心来利益众生、利益家庭,不要用这个心来折磨你自己,把你自己绑得动弹不得,这叫愚痴。[自见本性,]定是体。〔本性〕本来就如如不动,为什么?因为佛性无形无相,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诸法空寂,它时时刻刻都是定,所以才叫大定、常定、如如不动。你要能够契入,才能够去体悟。如果你了解体跟用,定跟慧,了解顿渐本来没有差别,那为什么要安个假名叫顿跟渐呢?比如你考试不及格跟及格,为什么要安这些名呢?因为我们安个名,做件事,是拿来用的,但你不要安个假名来折磨你自己。比如说:「我每次做事情都做不成功。」「我很挫折!」「我很失败!」「我很没有用呢!」「我还不如去死。」你为什么创造那么多名词来折磨你自己呢?这些名词对你的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你为什么不创造:「我每一次的经验都是有价值的。我做这一次不能够叫失败,而是再一次证明这样做是不对的,我愿意一次一次地尝试,这是磨练,就是透过这样的经验让我更知道我应该怎么去做。」所以不可以叫挫折。铁杵要磨成绣花针,你现在开始磨,你只磨一天一点动静都没有。这个概念是你走到哪里都一样的。假名用对了对你好,对错了对你不好。

  [立顿渐之假名。]为什么立〔顿渐〕呢?没有办法顿悟的人,我们就鼓励他:「没有关系,凡事都应该慢慢来!」我们不可以说:「人家一说就懂,你说了那么多都不懂,你是十二生肖最后那个哦?!」这样没有用嘛。这样的概念可以通世间很多的学问。有的人在鼓励人家不知道怎么鼓励,在安慰别人不知道怎么安慰,有的人没有能力启发别人。你去体会看看你到底有没有能力做到。无论你要鼓励别人安慰别人启发别人,你一定要善用名词,虽然它是假名,但因为众生很执着,所以这些名词对他们有意义,不然你们为什么动不动就去改名?一个建设公司推出一个案子,他们也要去取个好名,一个厂商推出一款新车,他们也要用一个很响亮的车名,所以,会用都很好,不会用都被绑。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我此法门,]不是狭窄地指禅宗,讲的是佛法。[从上以来,]远至三世诸佛,近至释迦牟尼佛。[无念]为用,[无相]为相,[无住]为体,你能悟此三者,整部《六祖坛经》你就悟了。大家要以《六祖坛经》来修行,也要以这三个宗旨来修行。这三个中〔无念〕最重要,所以说以〔无念〕为宗旨。这三个名词六个字,归纳起来是一个〔无〕字,〔无〕字参透你就大彻大悟。〔无〕字,直接了当的解释就是不要执着。佛法修行的方法就是叫你不要执着,但你偏偏是执着的,因为你根深蒂固的观念就错了,而且你不是这一辈子错,你已经错很久了。你这口锅已经堆积了很多油污,不是用洗洁精可以洗干净的。你说:「师父,那怎么洗?」不是用洗的,也不是扔掉,而是误会一场,这叫顿悟。慢慢洗叫渐修,顿悟就是说根本没有那口锅,这不是说不承认它,而是说没有那些油垢,这叫本来清净。你就说有那些油垢,那叫妄想执着,叫你的无明,你的烦恼。用〔无〕这个字来破你所有的问题。

  什么叫〔无念〕?〔无念〕不是没有念头,这样解释是大错,无念就是没有妄念。那是什么念?就是正念,也就是净念。妄念就是有念,有念就是有分别对待,你的心有很多的分别。〔无相〕为法体,一切都叫法,就叫一切法。一切用一个法来代表,法体本来就叫〔无相〕,实相就是〔无相〕,〔无相〕就是实相,这个〔无相〕就是叫你不要执着这些现象,你现在眼睛所看到的现象,无论一切的人事时地物,你也是世间一切现象之一,请你不要执着。你一执着,你的人生就会苦不堪言。〔无住〕为本性,就是你的自性本来就是〔无住〕的。你问为什么?因为自性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它怎么会住?所以六祖大师说自性是诸法空寂,它是〔无住〕的。怎么证明?自性是诸法空相,所以这只笔丢下去一定会掉下来,自性就像你现在看得到的空一样,是〔无住〕的。但是我们偏偏没有办法体悟,无论好的坏的,所有的概念全部往内心里抓,全部放进去,越放越多,放到你苦不堪言。六祖大师从三个角度讲,一,就是应用,以你的心来应用,心量的运用不可执着;二,你面对世界的一切叫相,你不可执着;三,你自己生命的本质本来就是不执着的。他从体相用来跟你讲都不可以执着,但是你做得到吗?就像你叫人家:「放下不就好了吗?」但是他就是没有办法放下。那就从理论开始来讲,你明白这个理论之后,要去实践,否则不见得会成为一个作用。我们常常讲「知识就是力量」,但这句话讲得不够彻底,知识要通过实践才能够成为力量,所有的东西要透过实践才有用。

  【无相者,于相而离相;】〔离〕就是不执着,不可以解释作「离开」。举个例子,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你不可能离开这个世界。这个〔离〕就是说你面对所有的现象,你不应该执着。为什么?因为这个现象并不是真实的。你会说:「明明有,为什么不是真实的?」因为它会变化。理论是很清楚,别管这个理论你听过几遍,你还是要重复听,听到你时时刻刻有这样的知见之后,你就不容易执着。你可以随便做任何一个实验,你拿起手表,那个秒钟就不停地动,它是会变的。动态的东西你容易观察到,你现在站在路边看车流量,人来人往你很容易观察到,但是,你对你的另一半,对你自己的心肝宝贝,对你的家人、财富,在你的感觉上,你认为它是不动的,尤其静态的东西你不容易察觉到它变,我这样一个人你也不容易察觉到变,尤其是朝夕相处的人。如果很久才见一次,就会说你最近比较瘦,就比较容易看得出来。你感情很好的都看不清楚,要若即若离反而看得很清楚。我看到你真的变了,不要等到你往生了,才知道会变。我们不要粗心到什么都看不到,所有的现象时时刻刻都在变,你不要执着,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一样的道理,这些现象就包括你生命所有的一切,你的家人财富事业,你都不可以执着。

  虽然明白这个概念,但是每个人的体悟都不一样。有的人说:「钱够用就好了,我不用再上班了。」有的人说:「到最后人死了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这样讲话是不对的,因为钱是变化的,它就是一个工具。如果你赚钱是要来满足你自己,它会让你更无知,让你欲望更大,欲望越大,你的痛苦就会越多。如果赚的钱一部分安家,一部分帮助别人,那赚钱就是菩萨道。有的人学佛法,他学得不对,不是执着,就是什么都不要,这叫落两边,完全没有智慧。你学了佛,智慧没有开,比没有学更糟糕,因为绑手绑脚。没有学佛的人好好读书,好好上进,反而做很多事情大家都能够认同。自从学佛之后观念错误,开始绑手绑脚,人家看到你,不诽谤佛法都不行,你看你的罪过有多么重。你说:「我应该怎么做呢?」我做个譬喻,天上有一片彩云,这片彩云你要去追逐它,你追不到,纵使让你追到了,你也留不住它。这片彩云代表你这一辈子想要追求的所有一切,你努力一辈子,就是为了去追求天上那一片彩云。学了佛法之后,你说:「我不要去追了。」这样也不对。或者你说:「我干脆眼睛闭起来不要看。」就有人这么傻,那你长眼睛做什么!所以,不看也不对,追它也不对。不要去追它,因为你的智慧,你知道一切如梦幻泡影,你知道诸行无常。但是不追不是说不产生作用,你应该静静地欣赏那一片彩云,你当下在欣赏它,这是实际的,你有受用;欣赏它,但是不要去执着它,这样叫「做而不做」。你真的能懂这个譬喻,人生很多问题就能够解开。

  一样的道理,你家里面的那几个小犬,有的是流浪狗,一天到晚不回家,有的是忠犬,整天待在家里。我们做父母就是这样,太活泼的叫他不要常出去,不出去的你也烦恼,不知道他关在家里是自闭症还是什么,就鼓励他出去参加一些活动。这些事情你都要做,但是都不执着,就是因为不执着,你反而会做得很好,因为不执着心很清净,可以心平气和,可以冷静处理很多事,这就是一种智慧。为什么不要去执着这个现象?你执着它也没有用,它会离你而去,你不用离开这个现象,现象自然就离开你,无论你遇到什么事情,是顺是逆,是好是坏,现象一定会离开你。

  【无念者,于念而无念。】现象偏向于外面,〔念〕偏向于内心。你常常在胡思乱想,一个念接一个念。你不要去执着你内在那些念头,否则你必然起烦恼。什么叫不要执着内在的念头?这不是很困难吗?简单地讲,这个〔念〕就是一种心念,心念就是一种作用。作什么用?用过就好,做完就放下,就这个意思。举个例子,人家对你说:「可不可以帮我提个水桶?它很重。」你说:「好,我帮你提。」提起来就是一种用,你不要提起来之后就不放,提到那里之后,自然就放下。提起来是个名词,放下是一个名词,名虽有二,体本同一,因为它们统称都是作用,就是这样用而已。你的心产生了作用,很多学佛的人怕自己心念乱起,这是不对的。心遇到境界,对境心当然会起,你就让它起来,让它产生作用,好好地用。文殊菩萨在《华严经》讲一个名词,「善用其心」。〔于念而无念〕,心念起来用过了就好了。

  【无住者,人之本性。】这个概念原则上大家不能体会。现在说现象大家能体会,讲你内在的念头大家也能体会,这个不能体会,因为你得见性,就像你的眼睛虽然可以看到很多东西,但你就是没有能力看到你自己的眼睛,你的眼睛只能看到外面,这是迷的人。悟的人就像眼睛能够看到眼睛,他能够看到自己生命的本质,他是个大彻大悟的人,他明白。在禅宗当中,心跟性有时候是没有分的,虽然有时候我们为了讲解方便,说性是体,心是用,但在禅宗当中常常不分,也就是体用一体的意思,所以经文常常说本性、本心、自性、自心。如果你对本性的概念不能够懂,我还是用心,心的本体产生的作用,〔人之本性〕就是心的本体,心的本体本来是无住的。我作个譬喻,比如说现在这个空,没有形象,无形无相,必然就没有重量,有形有相,必然有重量。接着,你的心是有形有相还是无形无相?照理讲是没有重量。但是你有没有感觉过你的心有重量?你在什么情况下感觉心很沉重?什么叫「我的心情很沉重」?不是没有重量吗?它无形无相,但事实上你感觉到它很重,你不能骗你自己。你说这个心真的好妙!这用什么仪器来检查?怎么形容它?到底是什么回事?为什么你能够感觉到心的重量?因为你产生了执着,因为你的无念变成有念,因为你内心产生执着,那个执着让你感觉到重量,你觉得你很沉重。但心的本来不是这个状态的,就是因为你抓了它,让你产生错觉。你说有烦恼,事实上也是一种错觉,你的心没有重量,但你却感觉得到,这样它就在不断地折磨你。当你不执着之后,你就能够契入你生命的本质。你问我:「师父,怎么才能够开悟?」当你不执着了,你就能够开悟。从这个角度来谈,你的心之用相体,归纳起来就是那颗心。所以为什么佛法又叫心法?它东谈西谈都在谈你那颗心。

  【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世间善恶好丑,]意。[冤之与亲,]身。[言语触刺欺争,]口。谈修行常讲戒定慧,身口意。你要注意你的身口意,否则它们会造无量无边的罪过。世间人的心常起善跟恶,常有好跟坏,讲的就是我们心中的意念。你的心有这样的想法,你的身就是一种行为。你对产生恶意敌意的人,就好像跟他是冤家,感觉比较亲的人,就好像跟他是亲家。冤亲债主不是说坏人,有时候还是爱得要命的人,所以最亲近的人反而伤害你最深。相好和不好都有问题,我们就会讲话互相刺激对方,互相伤害,不然就是逞口舌之辩。

  [并将为空,]当别人这样对待你,你应该用这种态度来面对。别人无论是怎么对待你,还是现象,只要是现象,就是缘起而形成,缘起的本质就是性〔空〕。若是它没有〔空〕,它不会产生那个作用,就是因为它〔空〕,它才会一直变。所以当你遇到这样的境界,看到世间的人用身口意这样来对待你,你应该怎么应对呢?一,无欺之人,就是没有欺负我的人。二,无被欺之我,没有被欺负的我。三,无欺争之事,没有被欺负争执的事。这三点你要能体悟到〔空〕,你要不断地观察和思维。不然你认为「我明明被别人欺负得很厉害。」你遇到境界常常没有办法因应。

  [不思酬害,]如果你没有体悟到空,你一定会反击的。我们一般说:「我不会报仇,我只会以牙还牙。」我们讲话讽刺别人,法律是不会判你的罪。但是以因果的角度,你是要承担很多问题的。如果你体悟到空,谁能伤害你?就好像我们拿万箭去射虚空,任何一支箭都没有办法射到。因为自性本来无一物,所以并将为空。你要用这样的角度去体悟你的自性,这样你就是无敌超人。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