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六祖坛经讲记 第51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51集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修行就是要让你的内心没有阻碍,怎么可以产生执着呢?[心不住法,]应无所住,[道即通流;]而生其心。你是在修「心不执着」,而不是叫你执着在那边坐,或执着念头不要起。不执着,可不可以起?遇到什么样的因缘,自然就生起什么样的动作。就是六祖后面讲的「对境心数起」,遇到事情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生起智慧来处理事情。所以你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禅修」就是在你生活当中这样修,不用到哪里,不拘任何的形式,你在家出家,你想不想修,都不是问题,你只要懂了就知道怎么修。[心若住法,名为自缚。]你执着了,就被法绑了,因为你误解它,误解真正修行的内涵了。

  【若言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出自《维摩诘经》。当初维摩诘示现生病,世尊派遣弟子去看望他,很多弟子都不敢去。世尊问为什么不敢去,弟子们就报告他们过去曾经因什么事情〔被维摩诘诃〕责,所以不敢去见他。其中〔舍利弗〕常常在树下打坐,维摩诘看到就骂他:「你坐在那边干什么?」这样讲的意思不是叫你从今以后不要坐,你还是可以坐,但该做什么事情就要起来。如果你坐下去,有人叫门你也不起来开,有电话你也不听,火烧房子你还不起来,说:「我涅槃寂静。」不是这样。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随缘,我现在可以打坐,我就打坐;我现在应该去办事情,我办事情;我现在应该看经典我看经典。」你不要非得做那件事情,这样就不对,除非你去参加禅修,那叫因缘,我现在这段因缘就是做这件事情。

  我们学佛在学戒定慧,这三学缺一不可。什么叫没有智慧?你心中有障碍,有烦恼、瞋恨、不满、疑惑,你要有智慧,就要去除你心中的这些障碍,这样自然就拨云见日,智慧自然就生起了。佛法就是这么简单,因跟果的概念是很清楚的。我们今天谈《定慧品》,你要了解怎么做才能有「智慧」?心中有「定」才不会犯错,「戒」事实上是在保护你不要犯错,因为你一犯错,就全盘皆墨。就像我们下棋,一步下错,有时候几乎会整盘棋输掉。你要常住你心。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如果你参加过禅修,几乎就是这个样子。〔看心〕就是你坐在那边观察你的心,观察你的心念和想法,其实你坐在那边是在胡思乱想,或观察你的胡思乱想,以六祖大师来看,这样教是错的。有人这样教,那是渐修,当今真正修六祖大师禅法的几乎没有,一般都是渐修,都是从止观下手。这样观察不是没有好处,它能够去察觉到你的内心哪个部份比较执着,因为比较执着你就会常常去想到那件事情,这样你就会观察到:「唉呀!原来我们的念头事实上是不固定的,它是变来变去的。」这有它的好处,但它没有办法究竟,因为念头永远会生起,无论你再怎样观察它。〔看心〕,就是心念的作用,但是这个「用」一定从「体」来,体产生了用。

  〔观静〕,静就是体,因为我们的本体本来是清净的,我们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一般人教你坐在那边观察你的心的起心动念,你心的作用,甚至让你去体会你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这个叫脑袋。我们读了《六祖坛经》,你的脑袋知道「自性是清净的」,但你不能够体会,只是一种知识,事实上就是如此。有的人就是这样地修,以为坐在那边想「自性是清净的」,以为这样叫参话头,其实这是你的念头,本来就是妄念。什么叫话头?就是念头还没有生起来之前的状态,意思就是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参话头就是把所有的念头逼到极处,你现在是参话尾,因为念头已经产生了,就是坐在那边观察自己在胡思乱想,一直想一直观,想到最后累了,突然不想了,你以为是一种境界,其实只是累了。你的身体静静坐在蒲团上,能够坐多久尽量坐,这就叫〔不动不起〕,〔看心观静〕。你到处看人家打坐就是这个样子,这样坐到底有没有用?或读了《六祖坛经》之后,从此就不要打坐了,这也是有问题的。该睡觉的时候你要睡觉,该吃饭的时候你要吃饭,想打坐的时候你打坐又何妨?不要坐在那边不工作!人家叫你干活你也要乖乖地起来。不要说「修行最大!」人家叫你,你都不起来。你不要把修行的概念当成圣,把其他的事当成凡,你的心中不要起个圣跟凡的概念,接着你就会认为圣比较重要,凡不那么重要,这叫「重圣轻凡」。你可以告诉我什么是圣吗?你每次去道场叫做圣吗?你每天在家扫地叫凡吗?当然一般社会大众认为圣比凡更重要,你思考一下,我希望你能提升,如果你想听真理,真理就是「诸法平等,无有高下。」庄子讲的「道在哪里?宗庙有道,屎尿也有道。」这个概念就是跟你讲平等,哪里没有道?修行也是这样,你不要认为打坐最大,然后你什么事情都不做,这不叫修行,这叫佛呆子、叫懒惰。你这样修,社会大众不会认同你,尤其是你家里的人。所以为什么很多人说:「我要修行,家里就产生障碍,是不是我业障现前?」你傻啊,你做得人家不认同嘛。我们应该怎么做?家里的事该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做完后,你自己的时间,你要读经典,要打坐,念佛,诵经没有关系。「他看他的电视,我用我的功;他到外面去玩,我在里面静静地打坐。」这叫「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每个人尽他的本份之后,各自做他的事。就像在家里面晚餐很重要,全家人回家一起吃晚餐,很多事情都是在谈笑风生之间解决的。晚餐的时候,大家就在一起,一同吃饭、做家事,做完后,孩子要读书的就读书,先生要看报纸就看报纸,你要看经典的就看经典,这样没有人反对你。这代表你的心中没有说哪个事情比较重要,因为每件事情都重要。如果有哪件事情比较重要,那什么叫当下?!难道扫地不重要吗?很重要,只要把任何一件事情做完都很伟大。假设你真正能够体会到这个样子,你对修行一定不会产生偏见,你才知道该怎么修。

  【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执迷不悟的人以为就是这样修。一大堆人就是这样修,观念正确的人很少。我们心中不要有任何偏见。我们都说:「现在的孩子难教。」那现在的父母就好教吗?「现在的孩子都不懂。」那现在的老师就懂吗?所以教的人教错,学的人当然就学错。问题是,你不要读完了,就开始去诽谤人家、去管人家,以六祖大师的程度,他认为这样是不对的,是不究竟的,但并不是这样教没有用,这对根基差的人有用,有些人要慢慢地调。不是每个人一讲就能够听懂,领悟,既然「法无定法」,有的人习惯这个样子,我们要尊重他、鼓励他。我知道每个人的出发点都是为人家好,天下哪个父母不想为子女好?!夫妻之间哪个不是为对方好?!那为什么夫妻会吵架?子女会叛逆呢?因为你一定犯一个很严重的错误,你一直在否认他的观点。你为什么要这样呢?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错,但为了维护他的自尊心,就一直顶撞。我常说:「家不是谈理的地方,是谈爱的地方。」你对很多人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你说:「我应该怎么办?他明明观念错误,我想改变他,我还不是为他好!」这个就是错,因为人讨厌你不认同他,讨厌你反驳他。我们规劝别人,应该先认同他,再提升他。

  举个例子,每个人都很喜欢钱,几乎每个人都为钱在打拼,自从学完佛之后,你就开始自命清高,说:「钱是万恶的根源。」你讲的是什么话?不要这样讲。你常常动不动就规劝人家:「不要一天到晚就谈钱,有钱也不一定会快乐啊!」 「那你没有钱会快乐吗?连三餐都没得吃,你会快乐吗?不要讲那些风凉话。」然后你又讲:「有钱会快乐吗?」请问你这是跟人家吵架还是跟人家说话?请问你是慈悲心还是瞋恨心?你是平等心还是比较心?认为自己的程度比较高。我们应该先认同对方,没有钱什么都不用说,那就好好赚钱,好好规划,要懂得储蓄,懂得开源节流。钱很重要当然对,但有的人虽然有钱也很烦恼,也不快乐,那我们还要学习怎么样才能够让自己更快乐。就是说我认同要有钱,但我要提升你,这样人家就会接受你。

  有一次我问班长的孩子:「你在家快不快乐?」他孩子说:「有时候快乐,有时候不快乐。」那我们用这个公式,有一天当你的孩子跟你说:「我就是不喜欢读书!」你可以跟他讲:「妈妈知道你读书很辛苦,我以前也当学生,所以你心中的苦我当然知道。我们都知道有的人并没有读很多的书,但事业做得很成功。你有没有想过,你以后要从哪个方向来做,才能做得成功?」这样跟他探讨,这样很正面啊!事实上很多的事情,大家常常抓着一个概念不放,就像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考公家机关,认为这个对孩子最好,「我给你建议的就是最好的!」你不可以这样讲。

  我们先去接受别人的观念,在跟他谈话的过程能够启发他,他就会修正他自己的想法,这样就能提升他。这种道理假设你没有心平气和,你做不到。你学佛法就是自己要能受益,目前能受益,往生也受益,而且学它不是一种寄托,我们能够寄托在谁身上?寄托在你自己正确的观念,这才是最好的归宿。你能够明白,就知道应该怎么做。当别人修行的方式,管教子女或人生观跟你不一样,我们不要一开始就否认别人,你这样才有机会教化别人、利益别人。我们不是要去改变别人,天下没有一个人能够改变别人的,我们只是去引导别人,让他自己改变自己。

  六祖大师说这样教是错的,能证明吗?我提出释迦牟尼佛来证明。我们来看《金刚经》,看一段就好,懂了就懂了。「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修行的:「食时」,就要出去托钵,衣服要庄重,所以把衣服穿好,持着饭钵,进去城里面,走到哪里就按照顺序托钵。托完钵之后,又回到原来的地方用餐。用完餐之后,衣服换回来,碗筷洗一洗,洗完了没有什么事,才敷座而坐。这个生活就是你的生活,你的《金刚经》怎么念?也是这样。尔时,我要去上班了,把衣服穿好,开着车,进公司上班。下班之后,赶快回家吃晚饭,吃完晚饭之后帮忙洗碗打扫环境。接着我做我的事,太太做太太的事,孩子做孩子的事,这样不是很美满幸福吗?这就是佛法。我们把宗教搞得太复杂,都是人在那里作怪,法师不作怪,信徒不会来。过去你有没有接触我不管,你今天听完我这段话,你知道什么叫佛法了吧?这就是佛法,这就是修行。

  六祖大师教你修行就是这样修,这不是六祖大师发明的,这是释迦牟尼佛教得最圆满的方法。其他的方法,不见得这么圆满,就叫小乘法,就叫不究竟,就叫渐修。六祖大师所教的方法又圆满,又让你顿悟,你觉得很困难,但最困难的地方就是最简单的地方,但是太简单我们反而不会,完全不会,我们的脑袋实在很奇怪。你跟很多人讲这样修行,他可以认同,但是他不会修。虽然文字很简单,但你说差别在哪里?你的生活方式跟释迦牟尼佛的差不多,为什么他叫佛,我们叫众生?差别就在内心的世界,那是不一样的。佛的心是清净的,我们的心是烦恼的;佛的心是慈悲的,我们的心是憎恨的,一天到晚斤斤计较;佛的心是充满智慧的,我们是充满了愚痴偏见。佛也是一个人,该吃饭睡觉他依然是吃饭睡觉。真正懂佛法的人,跟你现在上班下班不抵触,跟你到底有没有出家,能不能在道场也不抵触。但是,该去道场你就去道场,你的因缘成熟可以出家你自然就出家,一点都不要强求,这才叫随缘,才叫智者,这样的修行快乐得不得了。不懂得这样的修行,怎么修都是痛苦,在家出家都痛苦,在公司上班痛苦,回家更痛苦。你要逃到哪里去?再怎么逃还不是在这个地球表面?所以不是你这个人长得怎么样,不是你的出生背景,而是你的内在世界。你有到狄斯奈乐园游玩过,那你有到心中的狄斯奈乐园游玩过吗?里面的这个不用钱,你却不会体会。我以《金刚经》来证明六祖的理论〔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不要这样修,要在生活当中修行,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为什么六祖大师所讲的法,我们中国的知识份子从唐朝到现在都这么认同?因为这跟儒家思想不谋而合,所以传到我们东方,我们很容易接受。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