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经解读

吉祥经 | 作者:网络 [投稿]

人生最胜的吉祥

  古代的印度,人们经常聚集在镇上的礼堂,互相讨论对他们有利益,智慧与知识之课题。有时候,会议会延续至四个月才结束。人们就以各种礼物赠送给那些有智慧的学者们,作为答谢他们的报酬。

  一次,他们讨论有关“吉祥”的课题,何谓吉祥?如何构成吉祥?见何是吉祥?听何是吉祥?感受何为吉祥?

  有位星宿家迪它· 马加伊卡说,他认为:如果一天清早见到吉祥的东西,就是吉祥。例如:鹦鹉、孕妇、穿着端庄的男子、水瓶、马、马车、雄牛或母牛等。人们便对此议论纷纷,有些人认为这是正确的,但有些人却不以为然。

  另一位星宿家苏达· 马加伊卡说:“噢!人们啊!就如你们所说的,见到是吉祥,是因为这些东西很合眼缘。我可否请问你们,若见到不喜欢和不祥的东西也可算是吉祥吗?这是不正确的。我不能接受你的见解。”一些人同意他所说的,有些人仍然怀疑。

  于是,大众向苏达· 马加利克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听到如此的话,例如:‘良辰佳日’、‘愿你成功’是吉祥吗?”

  苏达· 马加利克说出他的见解,他说:“如果听到是真吉祥,那么听如意和不如意的话也是吉祥吗?”还有其它有关的问题,如早晨起身嗅到香气,尝到美味的食物和触摸到好和柔软的东西,这都是吉祥吗?

  他们所争论的课题没有得到解答。于是,这课题就传到梵天那儿,讨论了将近十二年,同样没有获得解答。之后这课题又传到帝释天,帝释天王劝他们说,如果想获得正确的答案,就应该去请教佛陀。帝释天王说:“若要得到光芒,必须要有一把火,而不是一只萤火虫的光。”于是他们便请了一位天神到祇园精舍去请教佛陀。这精舍是由一位护法给孤独长者所建造的,这精舍位于舍卫国。后夜时分,天神出现,他的光芒把这个精舍遍照得如白天一般。诣佛顶礼,却住一面,以偈白佛言:“诸天与世人,思惟吉祥事。但是未决定,何为真吉祥。慈恳我世尊,指说真吉祥。”于是,世尊便以《吉祥经》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不亲近愚者 此事最吉祥

  愚痴者是损人损己的。若我们亲近他们,我们便会倾向于他们的所作所为,最终我们的肉体与精神皆受到伤害,因为所有的烦恼和怖畏皆源自于无知与愚痴。即使我们没有跟随他们的所作所为,只是亲近而已,也会损及我们的声誉,如香蕉叶包鱼,虽鱼已弃,臭味仍存。

  在一次轮回里,菩萨出世为一男孩,名叫阿克提旁地达。帝释天王曾向他许下承诺,若他提出要求,将赐他一恩物。阿克提旁地达恳求不接触愚痴者。帝释天王感到惊奇,便问他为何提出如此特别的要求。他解释道:“无明愚痴者,如不明善行的世人,他们时常诱导朋友走上歧途和犯罪,因为他们不了解何谓正道,也不愿听到善行及正道。他们对善行及正道感到愤怒,是因为不了解它。愚痴者自以为是,他们对于不了解的事情得不到解答时,就会因此愤怒争论不休。”所以他不愿遇见和接触到愚痴者,或与他们交谈。

  (二)宜亲近智者 此事最吉祥

  智者是不论行动或思想都有涵养的人。例如:一个身行不犯杀生、偷盗和邪淫;口行不犯妄语、恶口、绮语和两舌的人。一个人若能断除一切恶行,将能弃除由无明所产生的执着。亲近智者得真吉祥,提升我们的人格。如香蕉叶包花,虽花已弃,但香味仍存,所以亲近智者,我们将万古流芳。

  (三)尊敬可敬者 此事最吉祥

  所谓可敬者就是佛陀、辟支佛、阿罗汉、父亲、母亲及长辈。照顾和礼敬他们将得真吉祥。

  例子:一时佛往王舍城托钵,那儿有一信徒名为苏马拉,是位制花环的商人。当他看见佛陀,心想:如果把花环送给频婆娑罗王所得到的只是金钱而已,但把花环供奉给佛陀,将得到极大的功德。

  于是,他便把花撒在佛面前,花儿在虚空中如篷罩遮盖着佛陀。他再次撒花,花儿互相连结成一个大图案的帐幕围住佛陀。

  众人见此情景惊讶非常,但只见佛陀微笑。于是阿难便问佛陀为何微笑?佛答:“制花环的商人苏马拉,因为这行善的功德,十万大劫后,他会成为辟支佛,名为慕尼沙罗辟支佛。”

  Amisa译为奉行一切的布施。Patipati puja译为三皈、守戒和禅定

  尊敬可敬者,晚辈须尊敬长辈,孩子须孝亲敬老,妻子须尊敬丈夫。如果人们依此奉行,尊敬可敬者,于今世便能得四种真吉祥:长寿、端庄、快乐、健康和强壮。这不止于此世能得这四种真吉祥,甚至来世。

  (四)居所宜安适 此事最吉祥

  我们不论住在乡村、城市,都必须结交友善及有涵养的邻居。

  如果村民都严持戒律,这就是一个安宁、祥和的乡村。如果村民所行皆有利于大众,那么他们所做的一切便能顺顺利利。反之,如果村民不能持戒律和生活腐败,他们将痛苦和烦恼,这将导致发生争权夺利和不安定,弱肉强食,欺诈弱小,那么他们的生命和财富将没有保障。所以,我们必须选择适当的地方居住下来,因为居住于安适处为真吉祥。

  (五)往昔曾修福 此事最吉祥

  往昔曾修福是真吉祥,因为往昔所造的业,不论善业或恶业都将影响我们。一些人很丑陋,但有些很美丽;有些人聪明,但有些却愚笨;有些人富,但有些则贫,这一切皆决定于“业”。

  (六)引导心向正道 此事最吉祥

  一个人必须立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即是依靠自己,自强不息,以达到目标。他必须有自信,而非依靠神或他人。许多人生活腐败,造身、语、意诸恶业。这些人须改过自新,迈向正道。

  一个不守道德的人,痛改前非,提升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例如守持五戒)的人;无自信者,提升自己为有自信者;一个贪婪者,改变自己为一个慷慨者,这就是迈向正道。依此,每一个人都须自我改变。

  (七)博学 此事最吉祥

  佛陀住世时,教育以宗教为准则。教育多由口授,人们从口授中学习,须强记所述。显然地,他们必须有过人的记忆力,和很好的理解能力,好学不倦,亲近善知识。

  如果一个人博学,他就不是一个愚痴者。

  (八)善于工巧 此事最吉祥

  善于工巧即是善于技术、科学和手艺。佛陀认为知晓技术或工巧为真吉祥。佛陀所传授的知识和生计,皆是有道德的(正命)。一个有工巧的人,不论是用其工巧为生,抑或只是爱好,皆不可超出戒律的范围。比丘们也是如此,须有工巧,有缝织袈裟的良好技巧和知识,这可称为一个比丘的真吉祥。

  如果我们博学和善于工巧,我们就不会堕入无明中。

  (九)善学于律仪 此事最吉祥

  品德是一个人的根本。品德并非由幸运或天赋而获得。品德是由我们的双手所创造,即是谨遵戒律,止恶行善。品德应成为根本习惯,不论身体或心理的行为,都应谨遵戒律。一个人须弃除以下恶行:

  (1)杀生;(2)偷盗;(3)邪淫;(4)妄语;(5)恶口;

  (6)两舌;(7)绮语;(8)贪婪;(9)嗔;(10)痴。

  同样的,比丘必须严守戒律,从出家那一刻起直到领悟四圣谛。

  所以,谨守戒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戒律能节制一个人的行为,同时在任何时候为每个人的守护者。弃除放逸就是守持完善的戒律。善于抑制心念的人,快乐是属于他的。

  罗睺罗太子出家后,守持圆满的戒律。一次,他抓起一把沙,他希望如同他手中之沙数的佛陀来指导他。在八十位阿罗汉之中,他是最严守戒律的一位,为的是能节制自己的行为。

  (十)言语甚和婉 此事最吉祥

  每一个人都喜欢他人善言的对待,而不希望他人无礼的对待。即使一个小孩也不愿意被他人苛责,致使自尊受到创伤或失去友谊,甚至畜生也会有同样的倾向。

  言语和婉是高尚的行为,恶语是不受人们所接受与尊敬的。我们应该小心谈话,言语和婉能温暖听者的心房。让我们弃除恶口,恶口对任何人都是无益的。反之,我们言语和婉,能使我们感到不可言状的温馨和喜悦。让我们实行在行动中,成为友善、彬彬有礼和乐于助人的人。

  故事:从前,一位国王名犍陀罗,犍陀罗国是他的国家。菩萨转世为牛,出生在犍陀罗国。牛的主人把它送给一位婆罗门,婆罗门非常喜爱它,把它当做家中成员之一,为它取名为南帝比沙拉。牛长大后,想报答主人所施给的恩惠。于是它便对主人说:“你去告诉那些富有的邻居,说我能一次拖动一百辆装满货物的牛车。如果能办到,希望富有的邻居给你奖赏,比如说金钱。”于是婆罗门便与富有的邻居打赌。富人还以为他开玩笑,不过富人仍接受打赌,并答应婆罗门给予奖赏。

  人们把一百辆装满货物的牛车结成一条长龙,以便婆罗门的牛来证明它奇异的力量。婆罗门把牛洗刷干净,在它颈上装上美丽的花环,把它带到车队前绑好牛轭。一切都准备妥当后,婆罗门便对它说:“现在,你这没教养的牛,全力拖吧!”每个人都感到非常惊奇,尤其是婆罗门。出乎意料之外,那头牛动也不动,静静地站在一旁,好像所发生的事与它无关。婆罗门没有法子,输了这次的打赌,垂头丧气地带着牛离开了。

  过了一阵子,那头牛吃饱了回来,见到婆罗门静静地躺着,大概还在想着他赌输的损失。它便走近主人对他说:“这么多年以来,我和你住在一起,我是否有过不良的行为,如弄破东西或乱撒尿?如果没有,为什么你当众污辱我,骂我是一头没有教养的牛?”

  然而,为了不使主人难过,它叫主人再次跟富有的邻居打赌,这次的赌金增加到两百块。邻居很高兴地接受了。同时,它提醒主人不要再恶口。当一切准备妥当,婆罗门很有礼貌地对牛说:“孩子,你好好地开始拉吧!”在场的观众都感到非常惊愕,只见那牛用力一拉,整百辆牛车就跟着动了。这惊人的表演使得每个人都很佩服它,高兴地用金饰和其它礼物来奖赏它。这次的打赌不但为婆罗门赢回两百块,还增加了一倍的奖赏。

  佛陀从他本身前世的故事来证明,恶口是对人多么的不利。

  (十一)侍奉亲尊母 此事最吉祥

  侍奉父母是人类高尚的品德。佛陀多次强调和弘扬这种高尚的品德。依据律藏,比丘是不允许服务在家众的。然而,侍奉父母,佛陀不但鼓励,还须满足父母的需要。从这里我们应该懂得侍奉父母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无论穷苦或富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微不至的;动物也是如此。

  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知晓自己将要入般涅槃,他想在未入灭之前,报答母亲的恩情,所以他决定回到他的故乡。

  沙丽女士是一个非常幸运的女人,她是七位阿罗汉的母亲,其中以舍利弗最为伟大。

  她一生忠诚地信奉大梵天,不皈依三宝。舍利弗希望能使她信奉三宝,所以当他要入般涅槃时,他向佛陀请示要回到母亲家里,报答她的恩惠。舍利弗礼敬佛陀后,就和五百个随从慢慢地离去。信众在祇树给孤独园向舍利弗致最后的礼敬,供奉食物和鲜花。他们非常伤心,因为舍利弗长老将离他们而去。相送一段很长的路程后,舍利弗祝福他们,希望他们勤修守戒。在途中,成千的人们非常幸运地能听到舍利弗说法。第七天,舍利弗到达家乡的市镇,在一棵巴杨树下休息过后,便去看望他的外甥无帕雷代达。他外甥向他礼敬后,舍利弗便吩咐他回去告知他的母亲,及准备他们的住所。

  沙丽女士知道儿子回来的消息,非常高兴和惊奇。她想,可能是儿子年纪大了,想回家还俗。她立刻吩咐家人准备好一切,欢迎儿子回来。一踏进家门,舍利弗就直接进入他出生时的房间里,躺在床上,因为他忽然患了腹泻。

  沙丽女士听到儿子患病,非常担心,想探望儿子。她到了房前,忽然被一番奇景吸引住了。她见到四个身体发出微光的人飞入儿子的房里,站在床前,一会儿便离去了。接着,一位身体发出似月亮般光芒的人进入房里。此人离去后,又有一位身体发出耀眼光芒的人进入房里,不久便离去了。

  沙丽女士被这种奇景所困惑,便问纯陀长老:“刚才那几位是什么人?他们来干什么?”纯陀长老没有回答,却走到舍利弗的面前说:“你的母亲很想见你。”舍利弗知道这正是时候了,他明白母亲会接受佛法及真理。

  “什么原因驱使你在此刻来到这里?”沙丽女士此刻正担心孩子的健康,满怀母爱,轻柔地说:“亲爱的孩子,唯有见到你安好和快乐才能温暖我的心。告诉我,儿子啊!你有什么苦恼?此刻健康如何?孩儿,也请你告诉我,四个照亮你卧房的人到来的目的。”

  舍利弗回答:“他们是四大天王,是为了向我致敬而来的。”

  “亲爱的孩儿啊!他们向你致礼是件很伟大的事呀!是否你的德行胜于他们,所以天神才向你敬礼呢?”

  “优婆夷,这是你所尊敬的四位闻名的天神,拿着宝剑守护佛陀出世的正是他们。”

  “还有,亲爱的孩儿,接着而来的是谁呢?”

  “优婆夷,他就是帝释天王。”

  “孩儿,是否你高尚于帝释天王呢?”

  “优婆夷,帝释天王犹如沙弥,照顾比丘是他的责任,所以深受世人尊敬。他从忉利天下来维护佛教,守护佛陀,捧拿佛陀之袈裟。”

  “再者,孩儿啊!身体发出万丈光芒的又是谁呢?他的光芒远胜于照亮你卧房的月光。”

  “优婆夷啊!他就是你所崇敬又对他非常诚心的导师——大梵天。”

  “亲爱的孩子啊!你是否高尚于我崇敬的导师大梵天?”

  “优婆夷,当佛陀出世时,抱着佛陀的就是你心目中崇尚的大梵天。”

  沙丽女士沉默无语。她极高兴地微笑,虽然她不晓得儿子所体证的,是如何地超越她所崇敬的大梵天。舍利弗知道这是为他母亲说法的好时机。

  “优婆夷,你为何沉默,心里在想什么呢?”

  “亲爱的孩儿,没有其它的喜悦,胜于知晓你得到大觉悟和崇高的成就。我正在想你的老师是如何的崇高啊!”

  “优婆夷,佛陀的伟大是无可匹比的,大地震预告了佛陀的降生、大出离、成道和初转法轮。遍穷三界,没有任何人高尚于佛陀。佛陀的德行、大悲、智慧,引导人们脱离贪、嗔、痴,获得至高无上永恒的快乐。”

  沙丽女士领悟了佛教真理,见到了佛宝,证得第一果位——须陀洹果。她说:“亲爱的孩儿,优婆底沙(舍利弗之名),如此之久我才尝到法的快乐,获得永恒的解脱。”

  破晓时分,五百个随从便集合在一起,其中许多很伤心地等待大阿罗汉的去世。时间渐逝,舍利弗说出最后的话语:“请求你们原谅我,如果我曾犯了什么过错。感谢你们四十四年来对我的照顾。”即向右边躺下,入般涅槃。

  (十二)护养妻与子 此事最吉祥

  每一个已婚的男子,必须对其妻子忠诚、尊重和体贴,不可另寻他欢。应给予妻子鼓励、怜惜、协助、信任及不使她苦恼,同时让她全权处理家务。在这样的家庭中,妻子所享有的快乐和自由,远胜于因财富而得的快乐。对丈夫体贴,对儿女照顾无微不至的妻子,宁可舍弃荣华富贵,而选择家庭所带来的快乐与自由。物质给予这位妻子快乐的享受,永远比不上内心知足,快乐使她很自然地弃除爱欲。妻子的真诚及专一,使得丈夫信任,把财产交给她。

  在丈夫的心目中,妻子应勤勉、节俭、谨慎地处理家务,而内心没有丝毫不悦、埋怨和置之不理。妻子应培养出和谐与忠诚的态度,以促进家庭的安宁。家务对她不是枷锁,而是应行的责任。当不如意事情发生时,她必须去面对。这种妻子是丈夫忠诚和可靠的终身伴侣,不会因为金钱去爱另一个男人,因为她深怕损其名誉。妻子得到丈夫的信任,而把全部财产交给她,她须做好榜样,不可因丈夫对她的信任,而去赌博和酗酒。

  家庭的安乐有赖于夫妇俩去促进及克服。在日常生活中,夫妇必须依照佛陀的指示,持戒及布施予贫穷者及需要协助者。这种行为能使他们尝到吉祥之味,不会遭遇不幸。佛陀住世时,许多家庭都过着如此的生活。

  现在进一步的探讨,女人如何扮演她的角色,以使家庭快乐及圆满。有七种类型的妻子:(一)惹事生非的妻子,(二)偷窃行为的妻子,(三)专横(母老虎)的妻子,(四)母亲般的妻子,(五)姐姐般的妻子,(六)朋友般的妻子,(七)佣人般的妻子。

  例证:妃沙卡的妹妹苏加达嫁给聘迪卡的儿子为妻。苏加达不但富有而且美丽;但她任性导致她泼辣专横,不能和聘迪卡的家人及佣人和谐共处。

  有一天,祇树给孤独园长者布施食物予佛陀与僧众。正当这时候,苏加达在家里无理取闹。佛陀知晓她的性格,问她为何争吵以致家里不得安宁。佛说:“有七种类型的妻子,你知道你属于哪一类型的吗?”她回答说不知道。佛陀说,一位妻子,有意与丈夫及家人无中生有,不能与人和谐共处,是惹事生非型的妻子。一位妻子的行为倾向于酗酒、赌博及挥霍丈夫的家产,是属于偷窃行为的妻子。一位得宠的妻子,因此优势来控制丈夫的内外行动,是属于专横跋扈的妻子。一位妻子照顾丈夫无微不至,犹如母亲照顾孩子般,是属于母亲般的妻子。一位顺从及害臊的妻子,待其丈夫犹如对待弟弟般,是属于姐姐般的妻子。一位能分担丈夫的痛苦与快乐的妻子,是属于朋友般的妻子。最后一类型的妻子,能容忍丈夫的情绪和不满,忠心于丈夫,是属于佣人般的妻子。

  苏加达听闻此七种类型的妻子后,便证得须陀洹果位。佛陀提起,前三种类型的妻子,死后将堕入被火煎熬苦不堪言的地狱;后四种类型的妻子,不但今世受乐,也能享有天界的快乐。佛陀问及苏加达要做哪一种类型的妻子。苏加达很乐意地要成为佣人般的妻子,就是无微不至地服务丈夫。

  当年,悉达多与耶输陀罗从燃灯佛时直到他成正觉前,他们俩无数次过着快乐和安宁的生活。

  现在阐述一些有关他们所过的生活片段为例。佛陀多世前的其中一世为菩萨时,出世为太子,名为优填王子。他与优填公主婚后,两人恩爱非常。他们许了一个愿:若他们之中一个去世了,必须回来告诉对方他出生于何界。优填王去世后,生于忉利天为帝释天王,忆起对妻子的承诺,便现身于保卫森严的皇后寝室。帝释天王拿着装着金饰品的金盘,献给皇后,希望她接纳,同时要求陪皇后度过一夜。皇后顿时惊慌失措,为何陌生人突然出现于她的面前?皇后深知,外人是无法进入保卫森严的寝室。帝释天王解释,他是一位天神,并安抚皇后不要惊慌,他来的目的只是要陪伴皇后度过一夜。优填皇后说:“我不知你是天神或魔鬼,也不管是谁,我是不会在寝室招待你的,也不想给你机会说如此的话。在我的心目中,只能对丈夫谦恭及顺从,没有一个人能够证明我对他的深爱,我最爱的就是我丈夫。请求你离开,给我安宁。”

  第二天晚上,帝释天王再次出现,这次他拿着装着银器的银盘向皇后示爱。优填皇后想,若跟他交谈,就是表示每晚都邀他前来这里,因此,皇后保持沉默。

  第三天晚上,帝释天王再度出现,这次他拿着装着铜器的铜盘向皇后示爱。皇后说:“你如此向我示爱是不寻常的,用金、银及铜来获取我的爱是很愚笨的。依理你应先以铜,接着银,后是金来表达你的心意。”帝释天王回答说:“我是一个商人,明了经商的道理,所以依据物品来衡量你的价值,我对你的第一个评价是金,接着是银,最后是铜。你的生命随着时间迈向死亡,成为过眼云烟,你的美丽渐渐褪色。我细心观察,发觉你渐渐失去价值。时间飞逝,生命是短促的,世人及畜生将面对老死。但是天人的寿命很长,没有衰老,没有痛苦及悲伤,享受无穷的快乐。”

  皇后希望得到这种没有痛苦及悲伤,无穷的快乐。她请教帝释天王给予指引。帝释天王解释道,需过着清净及道德的生活、持戒及布施。帝释天王于是告知皇后,他就是优填王。皇后悲泣地诉说,她非常孤独,希望帝释天王伴她度过往后的岁月。帝释天王说:世间的东西变幻无常及痛苦。从生至死,人生就是痛苦。帝释天王再次提醒皇后,需时时刻刻过着道德的生活及不放逸。翌日,皇后向所有的大臣宣布,她要出家,大臣们在花园里建一座精舍。往后的日子,皇后过着安宁和圆满的生活。之后,皇后投生于三十三天,在那里与帝释天王重聚。这故事说明了一段幸福快乐的婚姻,是能一世延续一世的。

  马达利神问帝释天王:“哪一种人值得尊敬?”

  “我尊敬清净、严持戒律、常随佛法、布施及照顾家庭的居士。”

  谈起家庭,栽培孩子是父母重大的责任,以下是栽培孩子的指南:

  (一)教导孩子远离邪恶。

  (二)指引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

  (三)协助孩子成为一个善于工巧的工人或商人。

  (四)协助孩子娶一位贤淑的妻子。

  (五)财产将交给孩子。

  在不同成长过程中,孩子接受父母亲不同的教导。在往后的成长过程,他们需要靠自己吸取知识,增长智慧。一岁至五岁之间的孩子,父母应照顾、爱护、怜惜、鼓励、常伴孩子左右。六岁至十五岁的孩子,父母需严加管教,解决他们所面对的困难,建立他们良好的品行,指导他们谋生的正当途径。每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亲不能避免惩罚他们,严厉的管教使孩子醒悟自己的过错。十六岁以上的孩子,惩罚他们是不恰当的,父母应给予劝告、尊重、指导他们,视孩子如朋友。

  例证:(1)有一天,一位隐士走向隐居处时,遇到一个一派胡言且恶作剧的小男孩,嘲弄并责难他。这隐士不在乎小男孩的无礼,而走向在不远处小男孩的母亲,劝她以身旁的小树枝处罚小男孩,但她不理会隐士的劝告。于是,隐士便离开,走向自己的目的地。

  二十年后,有一天,隐士经过以前的旧路,见到一个男孩吊死在一棵树上,母亲为孩子的不幸悲伤地哭泣。这位隐士走近向她说:“女士,你不必为死去的儿子悲伤了,对于他的死,你应自责。你可曾记得二十年前,在这个地方,这一棵树前,我曾劝你教导你的儿子。当年他的过错没有改正,导致遭受今天的不幸,其美好前程全毁了。”年青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会受到恶行的困扰,其实这是可以通过引导而脱离的。

  (2)给孤独长者有个很任性的儿子,态度傲慢,不尊敬他人,也不尊敬三宝。长老自知这是自己的过失,因为无法栽培儿子有好的品行。有一天,长者想出一个妙计,来革除儿子的傲慢,成为一个谦虚及顺从的孩子。

  长者建议儿子到精舍去持戒一天,便可得到一百块金子。起初,儿子以为父亲跟他开玩笑,后来,他被父亲的真诚感动,就到精舍去持戒一天。

  长老的儿子坐在精舍的角落里,不尊敬佛陀及弟子们,过了一天便回家去。长老非常高兴,供他山珍海味,但儿子拒绝,直到他获得一百块金子后,才享用山珍海味。翌日,长者叫儿子来到面前说:“若你能记取佛陀所说的法,便可得一千块金子。”佛陀知道长者的儿子到来的目的。佛陀用一种特别方法说法,使得他听第二句法时,便忘了第一句法。他聚精会神地听闻佛法,但无论如何皆无法吸收及记得所述。佛陀说法完毕后,他便证得第一果位——须陀洹果,这是因为他父亲的妙计及个人三昧所得的成就。过后,他与佛陀及僧众一同回家。

  当长者见到佛陀,便知晓儿子已经转变,现今已经是一位圣者。长者内心因而欣喜万分,可是儿子却大感害羞,深怕父亲当着佛陀的面,给他一千块金子作为听闻佛法的酬劳。

  长者布施食物给佛陀、僧众及儿子。餐毕,长者便赠送一千块金子给儿子,作为儿子由一个傲慢任性的人,转变为圣者的奖励。儿子轻声地叫父亲收回那些金子。佛陀运用神通,已知其中原委,但他叫长者说出原因。长者说:“两天前,我儿子为了一百块金子而去受戒,回到家里他不肯用餐,直到我给他金子。第二天,我叫他再次去听法,只要他能重述任何一小节佛所说的法,便可获得一千块金子。”世尊说:“任何人只要迈向正道,远胜于他成为一位转轮圣王或天神。”

  (3)在波罗奈城,有一户富有人家,有独生子名为马哈它那。他的父母亲从来不关注儿子的教育,因为他们以为,照顾孩子是件非常累人的事,也是件不重要的事情。结果,独生子为所欲为,他浪费人生于享受娱乐及放逸的生活上。

  在波罗奈城,另有一户富有人家,有一独生女。她父母亲的想法和马哈它那父母亲的想法一样,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这独生女。他们相信巨大的财富,已足够女儿过着舒适及安逸的生活,而且绰绰有余。

  这两个富有人家的儿子及女儿结婚,成为一个家庭。之后,他们的父母逝世。马哈它那及妻子继承了双方父母的财产。他们把财产用于放逸及堕落的生活,毫无节制,如酗酒、赌博、跳舞、大肆挥霍,终于耗尽了所有的财产。最后卖掉屋子,甚至连床具也卖掉。他们只好睡在路边,在精舍附近乞食。

  有一天,他们照例来到佛陀住的精舍旁。当他们出现时佛陀微笑,阿难尊者见到这种情形,就问佛陀为何微笑。世尊回答:“如果这对夫妇在年轻的时候,懂得守护那份财产,及过着正当的生活,在波罗奈城,他们就是最富有的人家;如果这对夫妇能舍弃这份财产出家,男者得证阿罗汉果,女者得证三果。如果这对夫妇中年时,懂得守护那份财产,及过着正常的生活,在波罗奈城,他们就是第二富有人家;如果当时他们能舍弃这份财产而出家,男者会证得二果,女者得证一果。现在他们是堕落的人,将永远失去享受世间及出世间快乐的机会。”

  (4)当佛陀住在王舍城竹林精舍时,有一富有人家,有一个儿子。父母亲不重视儿子的教育,他们的看法异于常人,认为让儿子受教育,会增加儿子的负担和精神压力。他们这样估计,如果每天让儿子花费一千块金子,其财产将维持至少一百年才能耗尽。这儿子成年后,父母为他娶了一位被宠坏的女子为妻。父母去世后,这对夫妇与一班好赌、酗酒的人混在一起。夫妇挥霍至剩下最后一块铜币时,就把房屋抵押出去。后来,债务愈来愈多,夫妇便被驱逐,流离失所,三餐不继。

  他们所居住的地方附近,有一批歹徒,见到这对陷入困境的夫妇,为夫者长得强壮,便召他入伙。一日,这批歹徒计划抢劫一个富人的家,吩咐他在屋外把风。歹徒给他一支粗棍,以打伤或杀害要来援救的人。正当抢劫进行时,被劫者高声呼救,歹徒们惊慌地各自逃跑。只有这愚笨的把风人,不知逃跑而被捕。在当时,抢劫是一项非常严重的罪行,犯法者须被判处死刑。在刑罚当天,这不幸的人,颈上套了一串红花圈,全身涂满红漆,随同一队鼓手、守卫及刽子手步向死亡之路。

  一路走去,他们经过一个风尘女子的家。这女人曾经受过这不幸者的恩惠,很同情他,但无能为力,只好供给他四块糕和一瓶水。这时,正巧目犍连尊者到来。罪人知道寿命快要结束了,他知道把这食物和水布施给目犍连尊者会得到大利益。目犍连尊者接受罪人的供养,并享用了食物,使他对自己的行为满怀喜悦。

  罪人不久将在断头台上结束他的一生。他冷静地步向断头台。当刽子手的刀快到他的颈项时,他内心不觉生起供养目犍连尊者时的那种喜悦。若能持续这种喜悦,便能排除所有杂念,生于天界。可惜,念头一转,他回忆起与风尘女子缠绵的爱情,在这一刻,刽子手的刀已把他的头斩下,他因此化生为树神。

  这是不幸者遭遇的故事。他已被无尽的生死轮回所束缚。并不是他放弃尝试破除桎梏,而是他父母亲的过失,因为没有引导他踏上正道。这个人若能在今世出家——这就是他最后一次的轮回,渡过苦海,到达彼岸,证得阿罗汉果。

  如果每个父母亲,都能重视儿女的教育,照顾和教导他们,儿女的未来就充满光明和美好。世尊曾提及,初生婴儿纯洁的心灵,可以比喻为星星圣洁的光辉,无论四周多么污秽,他的心灵还是纯洁无瑕的。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所接触的环境,会影响他的心灵趋向善或恶。

  (十三)办事不紊乱 此事最吉祥

  从事正当的生意或职业,诚实、正当、童叟无欺、没有欺诈和恶意陷害他人,就能得到所期望的盈利。如果你以正当的途径经商,内心将会充满安祥和满足,因为这途径是不会与他人结怨或为敌。你就是同事、邻居或同行的良师益友,你不会致使他们失败。相反的,你是他们其中的重要分子,你的合作将贡献给世人安宁与和谐。

  努力工作,善用空闲的时间努力工作,莫让懒惰占据空闲时间。不觉中,时间就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应该善用宝贵的时间,勿错失黄金般的机会。只有劳动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是否自己栽种的果树所得的果实,感觉上总比其它果实来得甜美?是否以双手获得的成功,可获得无比的快乐和满足?自力更生及不加重他人负担是我们的目标。这种目标,能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快乐和安祥。

  事例:在波罗奈,有位富人名叫库拉西地。他的聪明智慧是人尽皆知的,同时他也是个著名的占星家。有一天,当他路过一条大路时,见到一只死去的老鼠躺在路旁。他很有兴趣地为老鼠做推算,望着死老鼠沉思,这样预言:“想聚集可观的财富是不稀奇的,只要这个人有福德,并能把握时机,当下处理这只死老鼠。”他并没有发觉,当他在自言自语时,刚巧被一个穷人库拉伐西卡听到。这穷人想,无论如何,他这样做并没有什么损失,便静静地拾起死老鼠上路。

  过了不久,库拉伐西卡见到一个人正替他的猫找寻食物。库拉伐西卡信心十足地卖掉这只死老鼠,虽是区区几个铜钱,但已足够他过活了。他想出了赚取更多钱的方法,于是他买了一些糖并取了一些水,制成糖水,供给卖花者。卖花者以花朵换取糖水。他把所得的花朵出卖,以便能提供更多糖水给卖花者。这次,卖花者以整束花作为酬劳。现在,他拥有更多的铜钱,如此自力更生,勤力干活。

  有一天,风雨交加,树木及树枝被风吹倒,散落满园。库拉伐西卡为人们清理花园,完成这份工作后,主人把所有清理出的树木及树枝送给他作为酬劳。于是他把这些当柴出卖。同时,他仍继续经营卖糖水的工作。在城门,他供应糖水给口渴的人们。很快地便把糖水卖完了。在这之前,有五百剪草者走至城门前,库拉伐西卡的糖水能给他们解渴。他以友善热情的态度做这个小生意,如此,他和这五百剪草者关系良好并成为朋友。

  虽然如此,若有机会,库拉伐西卡仍有意改行。直到有一天,他接获消息说,将有一些商人远遣五百匹马到市镇去卖。当时他立即想到那些割草的朋友,立即和他们商讨这个计划。库拉伐西卡吩咐割草的朋友提供比平时多一倍的粮草。隔天,那些商人及五百匹马抵达市镇,他们到处找寻饲料给他们的马吃。除了库拉伐西卡的仓库,他们寻不到所要的饲料。就这样,他们以一千个钱币向他买下所有的粮草。

  有一次,有些码头工人向他透露:一艘很大的商船将抵达这个码头。他听后,买下市镇最好的马车,装扮成一个富商。当商船抵达时,库拉伐西卡立刻和船主接洽,并送船主一只非常昂贵的戒指,以恳求用他的影响力帮助库拉伐西卡,说服其他所有的船商跟库拉伐西卡洽商。就这样,其他迟来的商人都跟船主谈不到生意。他成了代理商后,从中得到了盈利。库拉伐西卡成了富翁后,回忆起以前在大路上库拉西地准确的预言。他很谦恭的专程拜访库拉西地,并赠送一些金钱,作为当日因那只死老鼠而给他的预言和忠告的酬报。库拉西地欣赏他不自私的性格,便把女儿嫁给他。他俩婚后过着幸福的生活,直到库拉西地去世后,他不但继承了所有的财产,还当了国王的财政高职。

  从以上的故事,我们做了一个结论:那就是以道德的手法从事工作,不扰乱他人及伤害他人,这是不自私和崇高的举止。

  (十四)布施 此事最吉祥

  布施的正确意思,并不是在付出后,希望在今世或来世得到回报。若是如此,那种布施就成为一种期待赔偿的行为。要记得,布施的要点是发自内心的诚意,此即是无量布施。这样才能脱离自身强烈的贪爱,就不会有未来的企求,而成为布施的一种负担。对接受者应该是完全出于同情,而这样无私的举动是一种减少对方痛苦的善良举止。先净化自己的举动并使之完美,带给世间喜乐是一种无上的行为。

  一个不喜欢布施的人,可能会成为本身贪念的奴隶。因为如果被突然的欲念促使去布施,便会选择一些不被重视的物品去布施,因为这些东西已经没有价值了。有一种人对布施有另外一种看法,他平等看待布施的对象,即使献出最珍惜的东西也不会痛心,这种人是布施的朋友。有另外一种人的布施是至高无上的布施,他不在乎自身,也不在乎所拥有的一切,他把对方所需,看成比自己更急切而做出巨大的牺牲,这种人是布施的主人。

  例证:从前,在梵授为王的时候,菩萨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双亲为他取名妃沙也。妃沙也成年后,他的生活常规是严守五戒,并在周末守八戒。他的美德除了过清净和圣洁的生活外,更有个大弘愿,就是广泛地布施。通过这个崇高的计划,在波罗奈城的市郊,他建立了四所存粮栈,市中心一所,还有一所靠近他的家。这些用来济贫的房屋维持费,每天要花十万个钱币。

  妃沙也竭尽全力地做着善行义举,致使天神与大梵天都知道。帝释天王为了考验妃沙也行善的决心,便设法耗尽妃沙也的钱财、存粮及一切。后来,妃沙也只剩下两个篮子、一只扁担和一把镰刀。他的妻子看见丈夫陷入穷苦困境,心里很苦恼。妃沙也告诉妻子,只要他活着,他会在目前的困境中继续他的善行。他决定后,便拿起所剩的物品走进森林去。现在他是一个经营割草生意的人,他把所赚的一半拿去布施。除此,他又毫不吝啬地从另一半家用中取出一些来做福利工作。由于竭力工作,加上人已精疲力竭,他终于昏倒了。当他苏醒时,帝释天王出现在他眼前。

  “目前你已是疲惫不堪了,如何能继续一天又一天加诸于自己的工作,而又完全不顾及自己的健康,始终只照顾别人的不幸,难道你没有热衷和善待自己所需的兴趣吗?”

  “请问阁下是谁?”妃沙也问。

  “我是帝释天王。”对方回答。

  妃沙也于是说:“身为帝释天王,观照你从过去世中所获得许多充满功德的行为,是件非常容易的事,如今你劝告我不要再继续目前的善行,这似乎完全抵触了你成为帝释天王的目的。即使有成千个帝释天王和你联合在一起,也不能动摇我坚定不移的决心。我给自己挑起一个重任,愿我今生与未来世以无比的悲心和热诚,熄灭一切众生的愚痴,从而领悟正道的智慧。我艰辛劳苦并不是为了获得帝释天王的光荣和快乐,亦非为了欲得天人之荣誉与欢乐,更不是为了世俗的荣华富贵。我奋力而为是为了要脱离苦海,为了要证得正等正觉而奋斗。”

  帝释天王非常高兴知道妃沙也迈向正等正觉的决心,于是他使妃沙也在布施中所耗尽的钱财失而复得,而且更多。后来,妃沙也逝世了,他投生在快乐的天界。

  (十五)行正道 此事最吉祥

  生命是无边无际的苦海。世人皆被嗔恨所煎熬与牵引,因而时常遭遇苦难。然而,在转瞬即逝的人生里,仍有许多人热衷追求权力、名誉和财富。他们疯狂地追求财物,便去抢劫,甚至如狂牛般杀害生命以满足自己可悲的欲望。当然,对那些身处恐惧和悲伤中的朋友,他根本就无从给予其安全感。

  世人必须摒除无穷尽的邪恶,即使一个恶业也会使我们经历无数次的生死,此意即长远地沉沦于苦海。世尊这样说过:“以自己为皈依,勿以他人为皈依。唯有当一个人坚决实行善良的意向,他的善行才能战胜邪恶。真正的快乐将紧随一个遵守佛法的人。常随佛法者,功德增长,智慧如海,最终必达涅槃境。”

  例证:从前,在舍卫国这个城市里,有五百个热诚的宗教信仰者,他们把大部分时间奉献于宗教,他们各自有五百个随从。在众多的守法者中,有一个特别虔诚热心,他被选为众人的领袖。他有许多个儿女——七男七女。有一天,这个领袖病重力衰,他很清楚自己快离开人世了,他有一个未完成的心愿,希望能听到比丘说法。这个心愿传到世尊那,八个比丘因而被派到领袖的家,以完成他最后的心愿。当这病重的领袖见到比丘们,他满心欢喜地欢呼:“这是我们家最幸运的时刻,我知道我的时限不多了,但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我由衷感激能听到你们说法。”比丘们问他要听什么法,他选择“四念处”:即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

  就在这个时刻,有六个来自不同天界的天神,并同六辆装潢得富丽堂皇的马车出现了。快要油尽灯枯的领袖急转向他们的方向,他听到甜美又清晰的声音飘荡而来说:“赶快!善良的人,赶快离开!别再依恋人世。时间已到了,你须离开世间的一切,从六个天界中选择一个,来过天界的生活!”对于这呼声,领袖是清醒的知道。他平静地说:“我知道我将和你们为伴,但你们的说话分散了我的专注及对佛法僧诚心诚意的心。请求你们暂且不要引导我上天界。”

  八个比丘因为没有感觉到天神们的显现,以为自言自语的领袖要他们停止宣讲佛法,他们便保持沉默。但在领袖儿女们的想像中,却认为是畏惧死亡的念头萦绕着生平有良好品德的父亲,他害怕着死亡的到来。他们大声哀泣,嘈杂的哭声使气氛更加纷乱。比丘们觉得已无所作为了,便悄然离开回到精舍去。那时候,原本拥有短暂平静与安宁的领袖,突然间清醒过来,对儿女们的哀哭声感到不解。他对儿女们说:“我的乖孩子,对将来的事不必太过哀伤,为我高兴吧!在这个时刻,我竟有福德受到天神的召唤,要我快到他们的天界去,那是个清净无忧无虑的境界。如今,孩子们,告诉我在六个天界里,哪一个是至高无上的?”孩子们回答:“兜率天菩萨的天界。”“那么,为我取个花环来,许个愿后向上抛,让它挂住从兜率天来的马车,那是我逗留的地方。”他的孩子拿来一个花环,向着他指示的方向抛去。“现在,孩子们,你们可有看见花环挂在兜率天的马车上?”“爸爸,我们看见花环,但没有您说的马车。”“花环的方向就是马车的所在,我的时间已到,不要为我的离去而悲痛。继续在世间努力做慈善事业,愿你们将来出世在兜率天。”遗言已了,便去世了,而且出世在兜率天。

  八个比丘回到精舍,就向佛陀叙述有关他们突然离开的原委。佛陀说:“你们的肉眼无法看见六个天神的显现,同时以为当时是那位优婆塞要你们停止说法。其实,他是要求天神让他听闻佛法。”“啊!世尊,那他下一世的情形是如何呢?”比丘们问。“他已寻找到快乐,出世在清净的兜率天。若谁欲知优婆塞出世在快乐的地方,就得正确地、精进地勤修佛法。”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