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金刚能断之心,不是刚毅决绝,而是绵绵有力

金刚能断之心,不是刚毅决绝,而是绵绵有力

金刚经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我们讲《金刚经》的第14讲,经文第13品。

一、经文的名字

  本品当中我们讲三个问题。第一,这个经文的名字。这个经叫什么经?叫《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经系列的经典很多,还有《心经》,有《护国仁王般若经》,有《大般若》经,有《小般若经》,而我们这个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关键词是在金刚二字。金刚二字,能断为金刚。这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讲是这样。

  我们在讲“金刚”这个名词的时候,在第一讲、第二讲的时候,我们跟大家讲,能断为金刚,能断为金刚是从哪个方面说的?是从我们发心修学佛法获得智慧之后,你能放下烦恼这个功效方面说的。

  但是同样,我们上次也说过,能断是金刚,仍然是一个自我对抗的状态。但佛法的妙用,佛陀与须菩提说,什么是般若?如是才是般若。你不是要发那个决绝之心,我一定要断了自己的烦恼。请问,每当你想我一定要断了自己的烦恼,这个当下,你的烦恼断了吗?确实没有。烦恼不但没有断,反而因为你的自我对抗,产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更多的烦恼。

  这就如同一个人想睡觉,睡吧睡吧,明天要考试,哎呀,再不睡,明天肯定考不好,快点睡吧。但凡他有一个想睡之念,他能睡得着吗?

  对于睡觉的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放下想睡着这件事情,让自己不知不觉进入梦乡,他不是用意念。能断为金刚,是用意念,是自我强迫、自我对抗。如是二字,才是金刚妙用。那这个金刚不是在智慧的用力上。

  我们上次讲了,金刚是愿力,是你对未来修行成佛的愿力。般若是当下生活的态度,用智慧的方法到彼岸,是我们自己修行的节点。有智慧,你才能从此岸到彼岸。所以这里的金刚,我们大家一定要记住,不是我们要断烦恼要用力那个当下,反而你烦恼生起来了应该怎么样?对自己好一点,面带微笑,你要慈悲。

  你不但要慈悲众生,首先慈悲自己,要把那个柔软的心呈现出来,不要自我对抗,用僵硬、坚硬的那个心去对待自己的困境,要如是,要面对它,并且去认识它,用一个平常心,去面对你心中的尴尬和处境,这个时候的金刚是愿力,你相信所有的烦恼,只要你在学佛,都有方法,这个信念你不退。

  所以金刚从这一点上来讲,它不是用力的方法,而是面对我们烦恼一定能够得到处理的态度,是我们初发心学佛人相信自己一定能成佛,可以成佛,且走在学佛路上的这颗心。

  所以你要护持好你的心,这个护持好的心,不是决绝之心,而是祖师说的:绵绵有力。这个很重要。我们很多人学佛学得咬牙切齿,这个咬牙切齿,他认为是金刚。对。他的脾气像金刚一样,改不了。所以经典当中说,经名为金刚般若,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最终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学佛最终要是有智慧。这个语境当中对于很多初学者来讲,他把智慧当成了追求的对象,他把智慧当成了自己追求的信仰,他追求的是智慧这个目标,而智慧是永远追求不到的。就如同你看书,看多少书你都不会烧饭,你必须要去不断练习,掌握经验才行。所以般若它与世间的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能力不一样的地方是,般若不但是自己受持经典之后,要放下经典,在生活当中去练习,更重要的是,要得心应手,如法二字就是这么说的。

  所以我们追求智慧并不是在书本上,也不是在佛前祈祷,而是修行二字这个修,要不断地在你生活当中去练习练习,不断再练习,直到你能够----如来二字,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如来如去,出入自在,那才是真正的有智慧之人。但凡有智慧之人,从不把智慧二字放在嘴中,因为这是他的生活。我们现在很多人学佛之后,搞成般若崇拜,搞成智慧崇拜,他是想有智慧,但他不知道智慧是什么,或者说他没有行动力去不断地去让自己变得有智慧,他只是想成佛,但并没有走上成佛之路。

  这是般若波罗蜜。它是一个名字,但它不是一个名字,它需要行动。我们的行动就是般若波罗蜜,这是经文当中说,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的一个很重要的内涵。佛说的法,并不是写在书本上的,而是要我们去行动。所以不是我们想象当中,你念经就有般若的,念经只是开始,就如同种地有收成一样。种地不会有收获,种地种好,到了秋天它才有收获,你要坚持田间管理这个整个过程。要种好这块地,你才有收获。所以你只是追求收获。这是因果法则当中的本末倒置。

  果是用来描绘我们人生追求的境界的,但不是我们要当下所得的。在学佛的过程当中,很多人本末倒置,在佛法当中很多是果法,果不是用来追求的,你只能在当下的因法当中,原因的因法当中用力,你才能得果法。

  比如说,为什么我做了这么多,为家庭付出这么多,家人还对我不好?不好二字,是他对于他行为、对因果的信念,对行为的想再次验证。实际上不好二字,是说明他做得不好。但是不好二字,他往往不会理解成自己做得不好,他理解成别人对我们不好,是不是?于是在生活当中他总是更多地埋怨,甚至更不愿意付出。为什么?因为似乎付出没有回报。

  实际上呢?实际上不是付出没有回报,而是他的付出并没有如法,并没有将一颗种子种到柔软的土地里面,而是丢到石头缝里面。你没有能力让你的家人敞开心扉,你没有获得他们信任的时候,他们是不会真正感受到你的善意的。

  所以这个因法在这里,所以付出一定有回报,你的付出为什么没有回报?因为你怀疑了付出。这个问题是在于,你的付出没有回报的时候,你要想,你的付出是不是如法?能不能让众生感受到你的善意?

  所以很多人在修习因果的时候,是奔着果去的,他根本不懂得因。所以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原因就在这里。所以这里的般若,即非般若,并不是要我们相信有一个般若一了百了,能够使我们一下子超升六道轮回的方法,而是要去脚踏实地地做的,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

  那这是这一段,般若,这部经的名字以及金刚它的含义和这部经文的名字。名字是一个符号,符号背后是要我们去行动,而行动的整个过程,是名般若。

  打个比方来说,我们很多人到寺院里面来修行,你是来修行,但你是真的来修行吗?你只是看上去在修行。这句话就是这么说的。为什么?修行二字?最起码,修改掉自己的缺点,增长自己的优点,止恶扬善让自己欢喜多一点,慈悲心多一点,性子慢一点,用功多一点。最起码是这样一个改变,通过这样不断的改变,达到净空法师经常说的叫----修好。

  原来不好的东西把它修好了,修好包括自己的内心,包括我们与他人之间的裂痕关系,我们能修好。可是我们很多人修的是恶----你为什么还对我不好?我已经这样对你好了!这就是修恶,本来已经不好了,你这样大声呵斥一下,会好还是会不好?各人心中有数,所以这是《金刚经》的名字,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

二、真的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吗?

  那还有经文的第二段,第二段很重要的一段就是,是不是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如果能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经文后面有说,若能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转轮圣王即是如来。应该这样讲,和尚长得帅,弘法很方便。我有个同学,我们栖霞山佛学院毕业之后,他就去住持道场,他长得真是帅,关键呢,他琴棋书画都会。而且他长得特别像地藏菩萨,不像我长得不伦不类的样子,所以我们弘法很难啊。我经常听到他身边的居士跟他讲:师父啊,唉呀,你这个相貌太圆满了,你就是菩萨,我看看你心里也好的。

  帅很重要,颜值对和尚来说也很重要。帅也能让人生起信心,所以面相圆满,我们看佛像,这个到大庙里拜佛,跟到小庙里拜佛什么区别?除了大庙里面环境好之外,大庙里的佛像栩栩如生啊,他好像要跟我们讲话一样,到小庙里那个菩萨长得还不如我磕碜,所以我们不愿意拜他。

  那问题来了,菩萨是那个相貌最圆满的那个人吗?或者说,我们能通过一个人的相貌去理解他的品质吗?是越庄严越有佛法,还是佛法使得这个人更加庄严?这是很重要的两个路径。一个路径就是以貌取人,以貌取人的故事,我们见得比较多的,济公菩萨是吧?还有寒山、拾得,寒山、拾得就是庙里面烧饭的两个人,没事在一天到晚在庙里烧饭,结果有一天走了以后,传说那个人是文殊菩萨的再来,可他活着的时候,我怎么不知道他是文殊菩萨,对吧?说明我们没有这个慧眼。没有这个慧眼的原因是什么?以貌取人。

  还有一个更通俗的故事,少林寺当中什么人功夫最深啊?扫地僧,打不过了全是扫地僧来打,那成龙那个电影里面成龙就是个扫地僧嘛,扫地的人。实际上这是个讥讽,为什么没说方丈是个武功高强的人?说不起眼的人也许蕴含着很大的能量。做那些小事情,默默无闻且耕耘不辍的人,他们才是真正的菩萨。

  我们学佛人也很多人喜欢用相貌来取向别人。这句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取义是取义在印度人,特别是有色身崇拜、青春崇拜,还有性力崇拜,反正就是一切有生命力的人、强壮的人、相貌好的人,都觉得是值得人向往的。最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折射到我们修行上,从我们佛法的修行上来讲,我们是应该执着相貌,还是应该学习法义,是这样一个论辩。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应该从表象到机理,还是从机理到表象,是这样的一个角度,是应该从外而内,而还是应该从内而外?应该是这样讲。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都是由外而内。比如说,我们初相识,你心里就会评价我这个人是怎么样,哎呀,这个人长得实在不怎么样。时间长了,哎这个人还不错,值得相处,大概这句话的意思,相貌是我们初次见面的标准和是不是要再持续下去的一个理由,但是真正相处是这个人的品德与品行。认知是从不确定性的表象到内在的机理,而我们的修行可不能从表象到机理,修行要从机理到表象。

  如果你心中没有美,你是无法呈现美的。美是什么?美是你自己的价值观,它不是外在的一个表象,如果你认为美是一个外在的表象,而你需要外在的表象来衬托你的心灵之美的话,那你这个人人格上是不独立的。简单来讲,你是很容易受骗上当。骗子没有什么狡猾的。第一个,愚蠢的人不大有,会玩手机的人都不愚蠢。那就是第二,有贪心,贪心的人才会只注重表象,有侥幸心理,美东西一定是好的。好话后面一定是好人的。

  所以,对于我们认知世界、了解世界,我们是没有办法、没有经验的,是一种表象到机理,但是对于我们做人,为人处事修行,一定是懂得礼法,懂得智慧,懂得内在的因缘以后,你才能够真正地表达出,才能真正地表达出这种美。我们这里顺便说一下这个四大天王,这个天王是我们这里的画家高大师高雷大师画的。他在这里苦苦地学习了六年,他在这里有个工作室,你看,这是他的成绩报告单,画得还不错吧?他是要慢慢去熏修,慢慢去练习的。而修行也是这样,如果你心中没有美,你是没办法呈现美的能力的。

  简单来讲,可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在初学者,学佛五年之内,我认为是初学者,如果悟性中等偏下的话,我是中等下下。所以我觉得,我五年时间我才觉得学佛有点入门。五年之内从表象学机理,从经文看到法义,五年之后一定要是反过来,你要把这些法义,学到的这些法义,把它怎么样,把它呈现出三十二相如来之美之庄严,那你的学佛才行。

  否则你老是想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老是想以世间的种种美、种种的庄严,你觉得才有法的话,那你的家庭一定是一塌糊涂。为什么?你只有道场才是你的家,家庭不是家。因为你在道场当中,把佛法的智慧学习好了以后,回家呈现出来,与人方便、与人慈悲、与人包容,你的家庭才会变成道场。这是居士们修行,或者任何人修行都需要经历的这样的一个先是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这样一个过程。

总结

  好,这是《金刚经》的第14讲,十四讲我们主要讲两点。一个是《金刚经》的名字,第二个是,是不是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至于经文当中还说,世界与围城之间的关系,我们放在后面再给大家做解答。

原标题:《金刚经的秘密》第14课丨金刚能断之心,不是刚毅决绝,而是绵绵有力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