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当机请问也。尔者,即也,即上来已说《妙音来往品》已,今当更说《观音普门品》时,故曰尔时。无尽意者,梵语阿差末底(Ahsayamati);世界无边,众生无量,菩萨以悲愿为怀,度生为务,倘一众生不尽,而菩萨之意,亦无有尽,故曰无尽意。《华严经》云:「此大愿以十尽句而得成就。何等为十?所谓众生界尽,世界尽,虚空界尽,法界尽,涅槃界尽,佛出现界尽,如来智界尽,心所缘界尽,佛智所入境界尽,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若众生界尽,我愿乃尽;若世界乃至转法转智转界尽,我愿乃尽。而众生界不可尽,乃至世间转法转智转界不可尽故,我此大愿善根,无有穷尽。」《大集经》云:「舍利弗(Sariputra)问无尽意:谁字仁者,为无尽意?无尽意言:唯舍利弗!一切诸法因缘果报,名无尽意,所以者何?一切诸法不可尽故。舍利弗言:唯善男子!愿仁当(编者注:「当」字疑为「者」字。)说无尽法门。无尽意言:唯舍利弗!初发无上菩提心时,已不可尽。所以者何?发菩提心,不离烦恼故;发心相续,不怖馀乘故;发心坚固,不参外论故……发心无尽,无量功德悉成就故;发心平等,利众生故;发心普覆,无差异故;发心任重,诸佛所受故;发心不绝,三宝不断故。唯舍利弗!菩萨如是,为一切智,发菩提心,岂可尽耶?……佛戒无尽,因戒发心,故不可尽;佛定无尽,因定发心,故不可尽;佛慧无尽……如来戒定智慧解脱知见,其性无尽,因是五众发菩提心,岂可尽耶?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无尽,因如是等故,发菩提心,是故无尽;一切如来悉皆无尽,因是发心,故不可尽。三宝不断故无有尽,众生性无尽故无尽……迴向无上无尽故无尽……知一切法无尽故无尽。唯舍利弗!是名菩萨发菩提心不可尽也。……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八十无尽,是八十无尽悉能含受一切佛法。」若愚赞云:「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我名无尽意。」。
偏袒右肩者,敬之极也,此方以袒为慢,西国以袒为敬;露右者,示执奉为便,表弟子事师,充役之仪,是故以袒为恭也。合掌者,此方以拱手为恭,西国以合掌为敬;手本二边,今合为一,表不敢散诞,专至一心,一心相当,信解冥符,故以此表敬也。向佛者,以一念之诚,向万德之尊也。而作是言者,当机请问也。《释论》谓问有不解、试问、赴机等多种;今即赴机问也。世尊者,佛十号之尊称。梵语路迦那他(Lokanatha)或云婆伽婆(Bhagavat),以佛具众德,为天上人间,万世钦仰故。《成实论》云:「如是九种功德具足,于十方世界三世中尊,故名世尊。」《菩萨善戒经》云:「坏波旬(Papiyas)故,能得如来(Tathagata)身故,名婆伽婆。」观世音菩萨,是标所问之人也。因缘者,梵语尼陀那(Nidana)。意谓观音名遍十方,望重万圣,名不自彰,彰必有因,是故请问以何因缘。《疏云》:「因缘甚多,略说境智因缘。若就众生,则以善恶两机为因,灵智慈悲为缘。若就圣人,观智慈悲为因,众生机感为缘。」
此下正告当机也。佛者,梵语之略也,具云佛陀(Buddha),此译为觉;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者,简于凡夫,以凡夫不能自觉故;觉他简于二乘,以二乘虽能自觉,而无觉他之行故;觉行圆满简于菩萨,以菩萨虽自他兼觉,而觉行尚未圆满故。《成实论》云:「佛者,若过去未来现在诸法,有为无为,有尽无尽,若麤若细等,一切诸法,坐道场(Bodhimandala)时,除无明睡(Aeidyasayita),得一切智(Sarvajna),朗然大悟,故名觉者。」《佛地论》云:「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醒,如莲华开,故名佛。」基法师云:「成真俗智,具自他觉,慧行俱满,标以佛名。」佛,能说之人也,无尽意,请问之人也。
善男子者,歎美之辞也。所行利他,符理清昇,感乐之义,目之为善;纲干之能,称之为男;有绍继义,故名为子。众生者,梵语萨埵(Sattva),谓众缘和合,历劫相续,数数受报,故曰众生。广有无量,略具四生(Caturyani),所谓胎生(Jarayuja)。卵生(Andaja)、湿生(Samsvedlaja)、化生(Upapaduka)。无量百千万亿者,举其数之多也。三界生死,贪瞋痴慢,无量苦患,逼恼身心,故曰苦恼。闻者,即耳根中之闻性,体即无分别如如智理。一心者,有事有理:事一心者,历历分明,称名不乱。理一心者,了知音声性空,惟心所现,能称所称,体即法界,能所宛然,双亡双照。
观即观智。观其音声者,即观众生称菩萨之音声也。众生苦恼逼迫,忽称菩萨之名,必须一心无二,称性而发;菩萨观智圆照法界,故能寻声救苦,无往不应。解脱者,梵语木底(Muhti),又曰木叉(Moksa),离生死之业缚,出烦恼之爱缠,任运自在,惑障不能羁,纵横无碍,尘累不能拘,故曰解脱。《楞严经》云:「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大乘庄严宝王经》云:「若复有人,念是观自在菩萨名者,是人当来远离一切轮迴之苦。」又云:「恆时念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名号,由是称念,而于是时,得诸资具悉皆丰足。善男子!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乃至名号亦难得值。何以故?彼于一切有情,如大父母,一切恐怖有情,施之无畏,开导一切有情为大善友。……若有人能称念其名,当得生彼毛孔之中,不受沉沦,出一毛孔而复往诣入一毛孔,于彼而住,乃至当证圆寂之地。」
此火不能烧也。《疏》云:「持者,口为诵持,心为秉持;秉持为理不失,虽非口持,觉观亦得是口行,故通属口业机摄。」火以能烧为性,入之必烧,持名行人本不应遭,缘因差忽,设或入之,若能忆持菩萨之名,则火不能烧。势猛可畏,感应难测,故曰威神。《胜鬘宝窟》云:「外使物畏,目之为威,内难测度,称之为神。」《楞严经》云:「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盖知见耀而若火,此火既灭,何火能烧?是持名众生,由于菩萨威神之力所呵护故,果报、恶业、烦恼大火悉不能烧。夫果报火上烧初禅,恶业火通于三界,烦恼火遍及九界,苟灭九界妄火,则证佛界清凉也。
《冥祥记》云:「晋沙门释法智,为白衣时,尝独行至大泽中,忽遇猛火四方俱起,走路已绝,便至心礼诵观世音。俄然火过,一泽之火无有遗茎者,唯法智所容身处不烧。于是始乃奉法。」
《唐高僧传》云:「魏末鲁郡,释法力,精苦有志,勤营塔寺。欲于鲁郡立精舍,而财不足,与沙弥明琛往上谷乞麻。一载将还,行空泽中,忽遇野火,车在下风,恐无得免。法力倦眠,比寤而火已及,因举声称观,未遑称世音。应声风转,火焰寻灭,安隐还寺。」
《辨正论》云:「晋竺长舒,专诵《观音经》为业。侨居吴下,比邻被焚,舒住下风,一心念观世音。燄将及,忽风迴火灭,合邑惊异!有恶少讶其灵感,俟夜风急,束薪纵火投屋,四投皆灭,始嗟神力,叩头谢罪。舒曰:我诵观世音不懈,有难即免。」
《现果随缘》云:「明汪某,居崑山持斋三年,拟至普陀进香。元旦俶装下船,忽店傍起火,急报速回。汪曰:吾积诚三载,方朝菩萨,岂以一店易吾志乎?纵燬不归也!竟扬帆去。香毕回岷,见四面店屋悉成焦土,己店独存。」菩萨感应事迹,遍十方界,恆沙难数,玆引数则,所以令持名者,坚信心耳。
此水不能溺也。漂者,随流水以浮沉也。由称名故,菩萨感应道交以加护,故得至浅处。《楞严经》云:「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盖闻听沸而若水,此水既灭,何水能溺?是故能令持名众生,果报、恶业、烦恼大水,悉不能溺。夫果报水上溺二禅,恶业水通于三界,烦恼水遍及九界,苟灭九界妄水,则登佛界彼岸也。
《梁高僧传》云:「宋京师南涧寺有释道冏,姓马,扶风人。初出家为道懿弟子。懿病常遣冏等四人,至河南霍山採钟乳。入穴数里,跨木度水,三人溺死,炬火又亡,冏判无济理。冏素诵《法华》,唯凭诚此业,又存念观音。有顷见一光如荧火。追之不及,遂得出穴。于是进修禅业,节行弥新。后与同学数人,南游上京,观瞩风化。夜乘冰度河,中道冰破,三人没死。冏又归诚观音,乃觉脚下如有一物臲卼,复见赤光在前,乘光至岸,达都止南涧寺。」
《法华感通》云:「唐中书令岑文本,江陵人。少信佛,常诵《法华经普门品》。曾乘船于吴江中,船坏人尽死。文本没在水中闻有人言:能诵《普门品》,水难应免。如是三言之。既而随波涌出,已著北岸,遂不死。」
《冥祥记》云:「晋栾荀,少奉法,尝作福富平令。先从征虏循,值小失利,舫遭火垂尽,贼亦交逼,正在中江,风浪骇目。荀恐怖分尽,犹诵观世音。俄见江中有一人挺然孤立,腰与水齐。荀心知祈念有感。火贼已切,便投水就之,体既浮涌脚以履地。寻而大军迎接败者,遂得免济。」
《沧粟庵随笔》云:「清普洱太守陈廷堉奉观音最虔,日诵《大悲咒》。道光癸巳,由汉江入都,舟上转帆,失足坠江。时值驶风,瞬息离舟甚远,自分必死。急念圣号及咒。浪花掀天,而水只及膝。两足如有物夹持,不遽沉没,惟袍襟瓢荡水上。后为渔船所救,上衣还不湿。」
《慈林集》云:「清潘国章,粤人。一日还乡,至三水,遇风覆舟。潘一心念观音名,直达海底,信步而行,期须达岸。所齎路费,仍在囊中,信大士神力不可思议也。」
此恶风吹漂罗刹鬼国,鬼不能害也。百千万亿,言其数之众也,虽不能确定数之多少,然入海求珍,总不可独往,故云百千万亿。金(Suvarna)、银(Rupya)、琉璃(Vaidurya)、砗磲(Musaragalva)、玛瑙(Armagarbka)、珊瑚(Pravada)、琥珀(Armagarbbha)、真珠(Pearl)八宝,且为世之所珍,等者,等其馀之宝也。《贤愚经》云:「田植百倍,商贾千倍,仕宦万倍,入海吉还,得无量倍。」世人为贪财宝,故不惜身命,辗转旅途,跋涉巨海,乘狂飙以前征,破骇浪而履夷。假使,设或之辞也。黑风者,暴风也。《长阿含》谓:有大黑风,暴起吹海水。《仁王经》有黑、赤、青、天、地、火六种。
罗刹鬼,男曰罗刹娑(Raksasa),女曰罗刹私(Raksasi),恶鬼之总名也,译为暴恶。可畏等。罗刹鬼以人为食,人尸若臭能咒养之令鲜。一人称名众皆得脱者,忧戚相关,休否是共,虽口不同唱,心助觅福,是故一人持名,多人皆获恩泽。《楞严经》云:「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盖妄想如鬼,所以戕法身而伤慧命者。此鬼既灭,何鬼能害。(诸难均具果报、恶业、烦恼三种,馀皆仿水火难类推可知。)良以鬼以阴隐妄想为因,以杀害为堕缘。菩萨已内灭妄想,外除杀业,则全超鬼类心行。以全超威力,故能令称名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也。
《高僧传》云:「晋沙门竺法纯山阴显义寺主也。晋元兴中,起寺行牆,至上兰渚买材,路经湖道。材主是妇人,而应共至材所,准许价直,遂与同船俱行。既入大湖,日暮暴风,波浪如山,纯船小水入,命在瞬息。念值行无福,忽遇斯灾,又与妇人俱行,其以罔惧!乃一心诵《观世音经》。俄有大舟流趣纯。适时既入夜,行旅已绝,纯自惟念,不应有此流船,疑是神力。既而共度乘之。而此小船,应时即没,大舟随波鼓盪,俄得达岸也。」
又云:「宋沙门竺慧庆,广陵人也。元嘉十二年荆扬大水,川陵如一。慧将入庐山,船至小,而暴风忽起,同旅已得依浦。唯慧庆舫未及得泊,飘颺中江,风疾浪涌,静待沦覆。庆正心端念《观世音经》。洲际之人望见其舫,迎飙截流,如有数十人牵挽之者。径到上岸,一舫全济。」
《应验传》云:「外国百馀人,从师子国(Simhala)——即今锡兰(Ceylon),汎海向扶南(即今暹罗Siam东部),忽遇恶风,飘堕鬼国,便欲尽食一舶,众人怖称观音。中有一小乘沙门,不信观音,不肯称名,鬼索此沙门,沙门狼狈学称,亦得兔脱。」以是因缘,名观世音者,所以结答名观世音之由也。以是,承上归结之。辞所以于此结答观音之名者,正就一人称名之力,而庇及朋党,明威神广被,救护平等,而显观音之名,以释无尽意之疑。疑断信生,故向下更为广说也。
此刀杖不能伤也。《指掌疏》云:「临当被害者,或屈遭宪网,或误入雠门,顷刻身首异处,须臾性命不保,当此之时,犹能称名繫念,则三昧之熟于平日可知,由此所以惑圣遮救,令彼刀杖寻来寻坏,段段零落,而刮利无所施也。」《楞严经》云:「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动摇。」
《高僧传》云:「宋永明延寿禅师,在俗时,为钱塘江税司。性慈善。好放生,常礼念观世音菩萨。因见生即救,亏用库银,为奸所控,查办治罪,处死刑,命许自新监斩。许知其乐善受罪,欲救无法,多方劝慰。师曰:『吾以一命而救无量生命,虽死无恨。』至临刑时,一心称名,面不改色。侩子下斩,铿然有声,刀成三段。许为奏赦,官复原职,师不受,乃出家修道。」
《法苑珠林》云:「宋慧和,初为军谍,敌兵捕获,获斩,和力诵《观音经》,祈恳弥至,军人挥刃,三举三折,惊而释之,遂出家。」
《宜验记》云:「吴郡沉甲被繫,临刑虔诵观音名,刀刃自断,因为放。」又云:「高荀念大士,钳锁自解。监司惊异,语荀曰:『若菩萨怜汝,斩应不死。』临刑举刃,刃断,上闻原免。」
《持验记》云:「明释行仁,字指一,河南光山张氏。弱冠读书白鹿洞,遇异僧诫曰:『子有大难,能持大悲圣号可解。』师矢志受持。崇祯辛巳,献寇破县,屠戮及师,刃忽自断,贼异之!得不死。遂志薙髮。」
此恶鬼不能恼也。三千大千国土者,为一佛之化境。于世界海中,一个须弥山(Sumeru),一个四大部洲(1、南赡部洲,Jambudvipa 2、东毗提诃,Puerva-videha 3、西瞿耶尼,Apara-godaniya 4、北瞿卢洲,Uttra-kura),一个四天王(Caturmaharakayikas),一个日月(Surya-Candra),一个六欲天(Kamadhatu),一个初禅天,为一小世界。如是增至千个小世界,覆以二禅,为一小千世界。其中日月等,亦各为一千。如是复积千个小千世界,覆以三禅,名中千世界。其中日月等,亦各增至百万。如是复积千个中千世界,覆以四禅,名大千世界。其日月等,亦增至各有万亿。言三千者,以其三次言千也。若论小数,则言百亿须弥日月等,若据大数,应言万亿须弥日月等。
夜叉(Yaksa),译曰能噉、捷疾、勇健等。鬼神阴隐想习,向暗背明,不堪光耀,菩萨威光圆照,令诸鬼神或受幽气,故目不能,视枭鸟夜视昼盲,罗刹向日不见,土地不见洞山,鬼使莫睹主事僧,是其例也。《楞严经》云:「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荼鬼(Kumbhanda冬瓜鬼),及毗舍遮(Pisaca噉精鬼),富单那(Putana臭秽鬼)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云:「佛告阿难(Ananda):王舍(Rajagrha)大城,有一女人,恶鬼所持,名旃陀利(Candala),彼鬼昼夜作丈夫形,来娆此女,鬼精著身,生五百鬼子。汝忆是事不?我于尔时,教化此女人,称观世音菩萨,善心相续,入善境界。阿难当知:如此菩萨威神之力,恶鬼消伏,得见我身无此色相。我于尔时,一一毛孔,现宝莲华,无数化佛,异口同音,称赞大悲施无畏者。」
《高僧传》云:「梁道融,游化江陵,折毁邪神祠,回宿逆旅,夜见鬼兵甚众。一带甲挟刃据胡床坐,叱融云:君何谓鬼神无灵耶?速曳下地。诸鬼神将欲加手,融默称观世音,声未绝,即见一天将长丈馀,以金刚杵拟之,鬼神惊散。」
又云:「梁慧简,戒业弘俊,荆州厅事东,有别斋,多鬼怪。时王建武临治,师事简,命简居之。见一黑人无目,从壁出,简默念观世音,鬼曰:承君精进,故来相试,今神色不动,岂复逼耶?还入壁中,于是遂绝。」
此杻械枷锁不能繫也。在手曰杻,在脚曰械,在项曰枷,连体曰锁。检者,禁制也,繫者,囚拘也。《楞严经》云:「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妄尘。能令众生,禁繫枷锁,所不能著。」众生诸尘繫累,六根桎梧,菩萨视听一如,根尘两销,故内无所繫,外无所縳。以此威力,加被众生,故能令称名者,枷锁不能玛繫也。
《辨正论》云;「晋郭宣、文处茂与杨收敬为友,敬犯罪,宣茂亦被桎梏。念观世音,十日后,梦菩萨安慰,谓大命无忧。俄而锁自脱,还著复解。三人发愿,若免罪,各出钱十万作功德,未几俱免。」
《冥祥记》云:「晋窦传者,河内人也。永和中,并洲刺史高昌,冀州刺史吕护,各权部曲,相与不和。传为昌所用作宫长,护遣骑抄击,为所俘执。同伴六七人共繫一狱,锁械甚严,剋日杀之。沙门支道山,时在护营中,先与传相识,闻其执厄,出至狱所候视之,隔户共语。传谓山曰:『今日困厄,命在漏刻,何方相救。』山曰:『若能全心请归,必有感应。』传先亦颇闻观世音,及得山语,遂专心属念,昼夜三日,至诚自归。观其锁械,如觉缓解,有异于常,聊试推盪,摧然离体。传乃至心曰:『今蒙哀祐,已令桎梏自解,而同伴尚多,无心独去,观世音神力普济,当令俱免。』言毕复牵挽馀人,皆以次解落,若有割剔之者。遂开户走出,于警激之间,莫有觉者,便踰城径去。时已向晓,行四五里,天明不敢复进,共逃隐一榛中,须臾失囚,人马骆驿,四出寻捕,焚草践林,无不至遍。唯传所隐一亩许地,终无至者。遂得还乡,敬信异常,咸皆奉法。」
又云:「晋张崇,京兆杜陵人也。少奉法。晋太元中,苻坚既败,长安百姓有千馀家,南走归晋,为镇戍所拘,谓为流寇,杀其男丁,虏其子女。崇与同等五人,手脚杻械,持身出坑埋筑至腰,各相去二十步。明日将驰马射之,以为娱乐。祟虑望穷尽,唯深心专念观世音。夜中械忽自破,上得离身,因是便走,遂得免脱。」
《应验传》云:「刘宋韩徽者,未详何许人也。居于枝江,其叔幼宗,宋末为湘洲府中兵。昇明元年,荆州刺史沉攸之举兵东下,湘府长史庾佩玉阻甲自守,未知所赴,以幼宗猜贰杀之,戮及妻拏。徽以兄子繫于郡狱,铁木竟体,钳梏甚严,须考毕党,将悉诛灭。徽惶迫无计,待期而已。徽本尝事佛,颇讽诵《观世音经》,于是昼夜诵经至数百遍,方昼而锁忽自鸣,若烧炮石爆炸之声。已而,视其锁漼然自解。徽惧狱司谓其解截,遽呼告之。吏虽惊异,而更钉鍱。徽如常讽诵,又经一日锁复鸣解,状如初时。吏乃具告佩玉,玉取锁详视,服其通感,即免释之。」
又云:「秦徐义者,高陵人也。少奉法,为荷坚尚书:坚末兵革蜂起,贼获义将加戮害,乃埋其两足,编髮于树。夜中专念观世音。有顷得眠,梦人谓之曰:『今事亟矣,何暇眠乎?』义便惊起,见守防之士,并疲而寝。乃试自奋动,手髮既解,足亦得脱,因而遁去。百馀步隐小丛草,便闻追者交驰,火炬星陈,互绕此丛林而竟无见者。天明贼散,归投邺寺,遂得免云。」
此怨贼不能劫也。伤害身命,劫夺财货,故曰怨贼。《疏》云:「若过去流血名怨,现在夺货名贼。如此怨贼遍满大千尚能护之,轻者岂不能救。」满中者,假设之辞也。夫国土旷荡,怨贼众多,圣力尚能救济者,正显菩萨功德不可思议也。贸易四方,寻求货利,名曰商人。善识货物贵贱,巧判利润盈虚,财智特具,堪为众商之主,故曰商主。齎,亦作赉。齎持,犹言携带。所赉货物,世所珍贵,如鑽石(Diamond)等,故名重宝。既齎世珍之宝,则易招贼人起盗之心,而作劫夺杀害之事。或在旷野险隘之地,或值怨贼衡出之区,故云险路。设有劫夺杀害之事,必生慞惶畏惧之心,故曰恐怖。商人众中,一人唱言,所以安慰众心,止其恐怖;劝令称名,设其上策;歎菩萨德,奖令定胆也。《疏》云:「若不安慰,则怖遽慞惶。虽安慰止怖,若不设计,唐慰何益?故劝称名。虽劝称名,若不歎德,则心不定胆亦不勇,所以歎德。」
无畏者,无所畏惧也。《大乘义章》云:「化心不怯,名为无畏。」《无量寿经》云:「善学无畏之网,晓了幻化之法。」南无(Namo),译曰归命等,是众生向佛菩萨至心归命信顺之语也。一人唱言,众商附和,至心归命,称菩萨名,感应道交,故得解脱。《楞严经》云:「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盖灭尘则无复外敌,圆性则咸使内融,六尘顿空,平等一照,了无自他,故一切处遍生慈力。以此慈力加被称名众生,能令碜心毒人,化为慈悲眷属;无复恶心相向,故虽涉险路,贼不能劫而得解脱也。
《冥祥记》云;「晋沙门释开达,隆安二年,登垄採甘草,为羌所执。时年大饥,羌胡相噉,乃置达栅中将食之。先在栅者十有馀人,羌日夕烹俎,唯达——有谓并一小儿——尚存。自达被执,便潜诵《观世音经》,不懈乎心。及明日当见噉。其晨始曙,忽有大虎,径逼群羌,奋怒号吼,羌各骇怖迸走,虎乃前咬栅木,得成小阙,可容人过,已而徐去。达初见虎咬,谓必见害,既栅穿而不入,心疑其异,将是观世音力。计度诸羌,末应便及,即穿栅——将小儿——逃走。夜行昼伏,遂得兔脱。」
此结示上文,所以知观音之威德也。摩诃萨,具云摩诃萨埵(Mahasattva),摩诃此译为大,萨埵,译为众生。大有三种:愿大、行大、度众生大。《智论》云:「摩诃名大,萨埵名众生。或名勇心,此人心能为大事,不退不还大勇心故……。多众生中起大慈大悲,成立大乘,能行大道,得最大处故,名摩诃萨埵。……复次必能说法,破一切众生及己身大邪见,大爱慢大我心等。诸烦恼故,名摩诃萨埵。……如佛语无尽意菩萨:譬如十方一切世界,乃至虚空边际,合为一水,令无量无边众生,共持一髮,取一渧去。更有无数众生,如前共持一髮,取一渧而去。如是令彼大水,悉令无馀,众生故不尽。以是众生等无边无尽不可数不可思议,尽能救济,尽离苦恼,著于无为安隐乐中。有此大心欲度多众生故,名摩诃萨埵。」
巍巍,高大之称。菩萨愿力弘深,悲智广大,度生为怀,济世为务,尽虚空遍法界,寻声救苦,靡所不及,岂须弥之能形容,巨海之可比喻乎?
此离三毒也。欲者,梵语非梵行(Abrahmacarya),即贪欲(Raga)也。《唯识论》云:「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广五蕴论》云:「云何贪?谓于五取蕴,染爱耽著为性。谓此缠缚,轮迴三界,生苦为业。由爱力故,生五取蕴。」《大乘义章》云:「染爱尘境,名之为欲。」《譬喻品》云:「诸苦所困,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夫欲气粗浊,染污妙明,欲习狂迷,易失正受,相续生死,丧失真常,莫甚于此!故《圆觉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迴。」又云;「皆因婬欲,而正性命,当知轮迴,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智论》云:「菩萨观欲种种不淨,于诸衰中女衰最重。刀火雷电霹雳毒蛇之属犹可暂近,女人悭妒谄妖秽斗诤贪嫉,不可亲近。何以故?女子小人,心浅智簿,唯欲是亲,不观富贵,智德名闻,专行欲恶,破人善根。桎梏枷锁,闭繫囹圄,虽曰难解,犹是易开。女锁繫人,染固根深,无智没之,难可得脱。众病之中,女病最重。」《诃欲经》云:「女色者,世间枷锁,凡夫恋著,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间重患,凡夫因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间衰祸,凡夫遭之,无厄不至。行者既得离之,若复顾念,是从地狱出,还复思入!」《资持记》云:「心行微细,粗情不觉,纵欲违戒,制御犹难。岂况悠悠,终无清脱?请临现境,自审狂心!或宛转迴头,或殷勤举眼,或闻声对语,或吸气缘根,虽未身交,已成秽业。大圣深制,信不徒然!谅是众苦之源,障道之本。是以拖腥臊而为体,全欲念以为心,漂流于生死海中,焉能知返?交结于根尘网里,实谓难逃!」《楞严经》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婬,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婬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婬,必落魔道。」
瞋者,梵语讫罗驮(Krodha),谓于苦与苦具憎恚,使身心热恼,而起诸恶业。《唯识论》云:「云何瞋?于苦苦具憎恚为性。……瞋必令身心热恼,起诸恶业。」《广五蕴论》云:「云何瞋?谓于群生,损害为性。住不安隐,及恶行所依为业。不安隐者,谓损害他,自住苦故。」《佛遗教经》云:「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华严经》云:「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万善同归集》云:「以瞋恚故,焚烧功德,遮障菩提,开恶趣门,闭人天路。」
愚痴者,梵语慕阿(Moha),又曰无明;心性闇昧,迷于事理,一切烦恼由之而起。《唯识论》云:「于诸理事,迷闇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法界次第》云:「迷惑之性,立之为痴。若迷一切事理,无明不了,迷惑妄取,起诸邪行,即是痴毒;亦名无明。」《广五蕴论》云:「云何须明?谓于业、果、谛、宝、无智为性。此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此复俱生不俱生分别所起,俱生者,谓禽兽等;不俱生者,谓贪等相应;分别者,谓诸见相应。与虚妄决定,疑,烦恼所依为业。」《智论》云:「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而生瞋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是名为痴,三毒为一切烦恼之根本。」《释门归敬仪》云:「下凡烦恼,徵细难知,麤而易见,勿过三毒,自毒毒他,深可厌患!」《大乘义章》云:「此三毒通摄三界一切烦恼;一切烦恼,能害众生,其犹毒蛇,亦如毒龙。」
夫多贪欲者,不择禽兽,不计名闻,破国亡家,灭族倾宗,唯欲是视。多瞋恚者,焚功德林,灭菩提种,障慈悲道,恼害众生。多愚痴者,起诸邪见,拨无因果,迷己为物,认物为己,毁谤大乘,亵渎贤圣。此三毒者,戕害法身,伤残慧命,犹如蛇蝎,生生受生,刻刻造业,微尘难喻其数,海墨难摹其情,故言多也。菩萨以无贪无瞋无痴妙方,加被持名众生,故能令多婬众生,远离贪欲;忿恨众生,离诸瞋恚;昏钝性障众生,永离痴闇也。故《楞严经》云;「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婬众生,远离贪欲。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瞋恚。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Atyantika)永离痴暗。」
《法华持验记》云:「唐汴州广福寺,释功迵,汴州浚仪人。六岁时母授《观音经》,累日而度。十六岁捨俗,入泰山事弘法师,少欲自节,衣布坐茅。」
此结示持名能离三毒之殊胜,并劝精进勿懈也。饶益者,利益众生,丰盈满足也。心念者,于所对之境,专注不忘,忆持不失也。《广五蕴论云》:「云何念?谓于惯习事,心不忘失,明记为性。惯习事者,谓曾所习事。与不散乱,所依为业。」《唯识论》云:「云何为念?于曾习境,念心明记为性。」《遗教经》云:「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是知持名须恆,勿稍间断,朝如斯,夕如斯,时时刻刻常如斯,念久功纯,不念而念,则得与菩萨念众生之心相应也。
此明求男求女,皆满所愿也。所以以女人求子者,以女人无子,为夫所弃,翁姑所嫌,邻人所轻;男人无子,虽嗣后堪虞,或容再娶,故标女人求男也。
礼拜者,梵语和南(Vandana),或作那模悉羯罗(Namas-Kara)恭敬之意,现于身相也。《西域记》云:「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手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据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今所指者,即第九五体投地也。供养者,以华香灯涂果宝、饮食资财等,奉献三尊,是为财供养。依大圣之言教,如说行持,以三藏之真诠,利益众生,是为法供养。财宝充溢,善法化世,故曰福德。善知世谛,抉择事理,故曰智慧。但有智无福,则位卑而财贫,但有福无智,则识庸而见浅。智福弥合,则财位高昇,名闻远传。求子众生,必望诞生贵子,菩萨以往昔所得福智之馀荫加被,故能令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又菩萨以福智二德庄严法身:初发心时,修六度万行,具足福德,能显法身,谓之福德庄严。修习正智,淨尽无明,能显法身,谓之智慧庄严,《涅槃经》云:「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种庄严者,则知佛性。」次若有下,求女得女也,上文礼拜供养等并贯此文,故不重录。内政立身,幽娴贞静,曰端正;外形柔顺,和霭庄重,曰有相。宿植德本者,宿世所植善根之本也。爱敬者,羡慕尊重也。《楞严经》云:「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令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转劫轮》云:「宋翟楫,画大士,虔祷求子。妇梦白衣媪送一儿来,欲接之,忽一牛横隔其中。既而生子不育。解者谓当戒牛肉。楫立誓举家戒食,又建一桥。复梦前媪送儿来,接抱之,生子名桥。楫寿九十三,孙登科犹见之。」
《柳崖外编》云:「冯京如,为西宁观察。民乱讨平,将军欲尽歼之,京以全家作保,为民请命。如是戮数人。夕梦大士降临,绣褓一子。谓曰:以赐汝。欲接而阻一牛。大士谓全家当戒牛肉。遂发愿不食牛。得接儿,所生子,即给谏云驌也。」
《冥祥记》云:「晋孙道德,益州人也。奉道祭酒,年过五十,未有子息。居近精舍。景平中,沙门谓德:必愿有儿,当至心礼诵《观世音经》,此可冀也。德遂罢不事道,单心投诚归《观世音》。少日之中,而有梦应,妇即有孕,遂以产男。」又云:「宋居士卡悦之,济阴人也。作朝请居在潮沟,行年五十,未有子息。妇为取妾,复积载不孕。将祈求继嗣。千遍转《观世音经》,其数垂竟,妾便有娠,遂生一男。」
《灵应记》云:「华敦三妻,十九年不生盲,祷大士啜泣哀吁。梦大士抱一男一女来,曰怜汝虔诚以付汝,次年生子,越岁生女,后不复娠矣。」
逊清福建泉州知府萧玉堂,湖南湘乡人也。年逾四十,未有子息,祷观音大士有孕。堂与夫人同梦长鬚著青袍者,顶观音跨虎而跃卧榻上,惊起,遂诞一男;即今虚云老和尚是也。
此结能满二求也。力者,梵语麽【抨-平+罗】(Bala),谓菩萨功德巍巍,力大无畏,悲愿度生,靡感不应,故求男求女,皆满所愿也。
此示菩萨功德力用广大,随缘赴感,应病与药,凡所祈求,福备众生,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菩萨名号。
《福报录》云:「杭州徐文敬公,身居台鼎,福慧交修。喜与人讲三教圣贤事蹟。集刊《敬信录》等书,孳孳引人为善。太夫人日诵观世音圣号千声。喜谈因果,家人环听,娓娓不倦。翻刻《玉历钞传》,愿人改过为善。每遇凶年,必捐资周济亲族,无德色。公子本,官至东阁大学士;杞,官甘肃巡抚。孙以烜官侍郎,景熹,官盬法道。诸曾孙辈,科第蝉联。」
《高僧传》云:「晋中山有帛法桥,少乐转读,而稍乏声,每以不畅为慨!于是绝粒忏悔七日七夕,稽首观音,以祈现报同学苦谏,誓而不改。至第七日,觉喉内豁然,即索水洗漱云:『吾有应矣!』于是诵三契经,声彻三里许。远近惊嗟!人畜悉来观听。尔后诵经五十万言,昼夜讽咏,哀婉通神。至年九十,声犹不变。以晋穆帝永和中,卒于河北,即石虎末世也。」
此较量功德也。初从无尽意下,以持众多菩萨之名,及尽形四事供养,为较量之本。亿有四种:1、十万为亿。2、百万为亿。3、千万为亿。4、万万为亿。《智论》十万为亿。《瑜伽》、《显扬》百万为亿,《华严》千万为亿。恆河沙(Ganganadi-valuka),喻数之多也。《智论》云:「问曰:如阎浮提(Jarnbudvipa)中,种种大河,亦有过恆河者,何以常言恆河等?答曰:恆河沙多,馀河不尔。复次是恆河是佛生处,游行处,弟子眼见,故以为喻。……是四河中,恆河最大。四远诸人经书,皆以恆河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诸罪垢恶,皆悉除尽;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识知,故以恆河沙为喻。复次馀河名字屡转,此恆河世世不转,以是故以恆河为喻,不取馀河。」恆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Himalaya)南麓,东南流入孟加拉湾(Bengal),全长一六八○哩。河口水道分歧,形成一大三角洲。言六十二亿恆河沙菩萨者,举福田之多也。
尽形寿者,举时节之长也。四事供养,咸皆具足者,举种子之多也。汝意云何下,巧问当机,令彼自答受持供养之功德殊胜也。阿那律陀(Aniruddha)往昔以一稗米饭,供养辟支佛陀(Pratyekabuddha),尚获九十劫如意之报,况值恆沙菩萨,尽形以四事供养乎?佛言下,正较量功德相等也。意谓设或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圣号,乃至沙时礼拜供养,与前受持六十二亿恆河沙菩萨尽寿四事供养之人,听得功德无异无别。或曰:何以持一名能胜多名?一时恭敬而胜尽寿?些须供养而胜四事?六十二亿法王子,以权实智教化众生,虽各各不同,皆不离法界海慧。持名祇是音声,声音即是一真法界。未达一真,妄存一多之计,既达一真,则一亦法界,多亦法界,一不为少,多不为多,良由闻性圆明,不由声而起知见也。观音既得圆通本根,是故身心微妙,周遍法界,一身能现无量身,无量身能一身摄。由一多互融,自他平等,所以能令持一名号,与彼众多无异,而所得福亦无有异也。
《玄赞》引论谓:彼福德平等有二义:一者信力,二者毕竟知。信力有二:一求我身如观音,毕竟信故,谓求我六十二亿恆河沙佛(《论》云:「佛者皆是等觉地菩萨。」)身与观音,信心无异。所求圣数多少虽殊,功德无别,因心等故。二者于彼生恭敬心,如彼功德,我亦毕竟得故,谓如彼观音身,久已成佛,故智慧功德,我六十二亿恆河沙佛亦毕竟得此诸佛功德,信佛菩萨功德不异故。第二毕竟知者,决定知法界故,此由观音已得毕竟如法界故与佛无异。能证法界平等无二,故成福等。法界即法性,入初地菩萨能证一切佛菩萨等平等身故。平等身者,谓真如法身:况十地满?是故受持观世音名,与六十二亿恆河沙佛功德无别。《楞严经》云:「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六十二恆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恆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
劫者,具云劫簸(Kalpa),译曰大时,以通常年月不能计算者。《大论》云:「佛以譬喻说劫义:四十里石山,有长寿人,百岁一来,以细软衣拂拭,此大石尽,而劫未尽。……」无尽意下,结成一时称名,所得福利不可穷尽也。无量者,不可以譬类得知也。无边者,广大无涯也。
此当机请问菩萨,游娑婆世界之由也。此凡三问:初云何游此属身业,次为众生说属口业,三方便之力属意业。
娑婆(Saha),唐译索诃,堪忍之义。《悲华经》云:「云何名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法华玄赞》云:「梵云索诃,此云堪忍。诸菩萨等行利乐时,多诸怨嫉,众苦逼恼,堪劳倦而忍受故,因以为名。」方便者,梵语伛和(Upaya),应物施权,观机设教,以巧妙之言辞,随类之身形,度脱一切众生也。《法华文句》云:「方者方法也,使者用也。法有方圆,用有差会;三权是矩是方,一实是规是圆。若智诣于矩,则善用偏法,逗会众生;若智诣于规,则善用圆法,逗会众生。」《大集》云:「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
《疏》云:「此是圣人三业,无谋而遍应一切;亦名三不失,三轮不思议化也,亦名三不护。三不护者,明观音住不思议圆普法门,实不作意计较筹量,次第经营,方施此应。既无分别,亦无前后,任运成就。譬如明镜,随时即现,一时等应,故言三业不护。三无失者,众生根机不同,浅深有异,观音虽不作逗机,逗机无失,契当前人冥会事理,故言不失。三轮不思议化者,若示为佛身,亦示佛心佛口,乃至示执金刚身,亦示金刚心口。虽普现色身屈曲利物,于法身智慧无所损灭。《淨名》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不动而动,此乃不会议化故也。」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
Mio Fǎ Lin Hu Jīnɡ Guān Sh Yīn P S Pǔ Mn Pǐn 妙 法 莲 华 经 观 世 音 菩 萨 普 门 品 ěr Sh W Jn Y P S 、 J Cnɡ Zu Qǐ , Piān Tǎn Yu Jiān , 尔 时 无 尽 意 菩 萨 、 即 从 座 起 , 偏 袒 右 肩 , H Zhǎnɡ Xinɡ F 、 r Zu Sh Yn : 合 掌 向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炉香赞:炉香乍热,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观音发愿文:南无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成妙功德,具大慈悲,于一身心,现千手眼,照见法界,护持众生,令发广大道心,教持圆满神咒,永离恶道,得生佛前;无间重愆,缠身恶疾,莫能救济,悉使消除,三昧辩才,现生求愿,咸令果遂,决定无疑,能使速获三乘,早登佛地,威神之力,叹莫能穷,故我一心归命忏悔。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
1、香赞(一遍)【香赞】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详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2、杨枝净水赞(一遍)【杨枝净水赞】杨枝净水·遍洒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福寿广增延·灭罪消愆 火焰化红莲 南无清凉地菩萨摩诃萨(三称)
这时,无尽意菩萨从座位上站起来,裸露右肩,双手合十向释迦牟尼佛致礼,开口言道:“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什么因缘,而立名为观世音呢?”释迦牟尼佛告诉无尽意菩萨说:“善男子,如果有无量百千万亿那么多的众生,他们遭受到种种苦恼现在听说过观世音菩萨之后,只要一心称念他的名号,观世音菩萨就会立即观察到这音声,使那些身处苦恼的人都得到解脱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解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
每天诵经的数量,应视行人的情况而定,有时间尽量多诵。《普门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的种种功德。行人持诵观世音名号应对菩萨的功德有深入的了解,这对培养对观世音菩萨的信心是有巨大帮助的。
学《普门品》,最好能把《普门品》背诵下来,然后行住坐卧都可以诵。比如在乘车时,走路时,无聊时。或者遇到大危难时,一定要诵《普门品》。《普门品》是一部救命经,不仅救我们的色身,而且救我们的法身。要切记。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诵《普门品》时也一样。
今天我们要开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一本《普门品》从古至今都把他单独流通出来,原因是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受到老百姓极力的欢迎。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老百姓有众多的苦难。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有一堆说不出的苦。这些苦难自己又不懂得靠内在的修行来化解,所谓内在的修行就是戒定慧,六波罗蜜,慈悲喜舍等等。一个真懂佛法的人他
末学明荙来自四川尼众佛学院,今天与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如何建立信仰”,所依经典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普门品》是出自大乘《妙法莲华经》中的第二十五品,内容是宣讲观世音菩萨以神通妙智,普门示现,救七难、解三毒、应二求,三十二化身令众生离苦得乐的种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当然,对于菩萨的这些不可思议的境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比
以前讲过很多法,息灾、增益,包括求子婚姻、事业、钱财。乃至对这些的看法。其实这都属于理性的部分。感性的比它们重要,那就是慈悲心,人和人之间的慈悲相对。我们这时代,人和人接触很多,都是陌生的。那么,如何跟陌生人相处。甚至会碰到很多不讲理的,那怎么办?所以现在为什么要定合同,还是签字,等等。甚至律师行业也特别发达。
说起观世音菩萨,通常大家能想到的就是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只要我们诚心忆念,观世音菩萨就会来帮助我们。但是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能有千手千眼、寻声救苦的能力?为什么观世音菩萨的影响这么深广,几乎全球各地都有观音信仰?为什么是观音菩萨而不是其他菩萨?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普门入于大慈,帮助众生得利乐;观世音入于大悲,寻声救苦。 古德解说慈悲一双,说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的时候,会经常说一个感应的故事。有一位商人,他很信仰观世音菩萨,每一天都会在佛堂里面念诵《普门
【经名】《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解释】“妙法莲华经”:是一经的总题。“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一品的别目。「妙法」:妙法是微妙、深奥、不可心思、不可言议、非常宽广、无穷无尽的法。观世音菩萨,他救七难(救众生的七种难:水难、火难、黑风难、枷锁难、刀杖难、怨贼难、罗刹难);解三毒(解除三种毒:贪、嗔、痴);应二求
普门品感应故事一:李怀瑾,江苏睢宁北乡车家店人。科举考试未能成名,清朝末年兴办学堂,又改为研究医学。一日,忽被恶风所吹,双瞳(音同,瞳孔)反背,经一年多医治,始终不见效果。李自寻思,两眼是终身残废了。一日,想起某书上说:“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四句话,治眼疾有灵验,我何不至诚念诵。
刚学佛时,我都会跟大家说,要把普门品背诵下来,然后每天在观音菩萨面前念一卷普门品。为什么呢,因为普门品里面有大秘密。我们虽然天天拜,念,所以,今天因缘成熟了,我就把普门品的秘密告诉大家。 普
普门入于大慈,帮助众生得利乐;观世音入于大悲,寻声救苦。 古德解说慈悲一双,说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的时候,会经常说一个感应的故事。有一位商人,他很信仰观世音菩萨,每一天都会在佛堂里面念诵《普门
许多人都知道念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因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功德殊胜。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功德呢?最简单最直观的原因是因为观世音菩萨是中国家喻户晓的菩萨,也是最多人顶礼膜拜的菩萨。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佛说阿弥陀经》一卷,后秦鸠摩罗什译,净土三部经之一。这部经略说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等事,令人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最为切要。这部经拣除小善根福德因缘,唯摄一类纯笃之机。各家的注疏主要有:《阿弥陀经义记》1卷,隋智顗说,灌顶记。《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祗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16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译本有3种:《佛说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小无量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
《无量寿经》二卷,又名《大无量寿经》、《大经》或《双卷经》。共有十多种译本,以三国魏国康僧铠所译为通行本。经中说,古代有国王听佛说法出家为僧,名号法藏,曾经发下四十八个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愿望,说是:“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