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经家叙意。也按《添品法华》于游于娑婆世界下,有「尔时庄严幢菩萨问无尽意菩萨言:以何因缘名观世音?无尽意菩萨即便遍观观世音菩萨过去愿海,告庄严幢菩萨言:佛子谛听!观世音菩萨所行之行」之句。若尔,云何偈言:「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文既相违,故知差舛。又罗什所译,本无后偈,为《添品》所具者,后人移刊于此,以补什本之不足耳。
偈者,梵语伽陀(Gatha),译曰孤起,与前文不相应故。梵语祇夜(Geya),译曰重颂,与前文相应故。偈颂,略有二种:一、名首卢(Sloka),凡三十二字者,谓之通偈。二、结局不问三言至八言等,必要四句者,谓之别偈。广有四种:
1、八字一句之四句偈,名阿菟吒阐提(Anustubh-chandas),谓之中偈。
2、六字一句之四句偈。
3、二十六字一句之四句偈,名摩罗(Mala),谓之后偈。
4、以六字以下为句之四句偈,谓之周利偈(Sri)。今所指者,即最后之一种也。
经中立偈,略有八义:1、少字摄多义故。2、讚歎者多以偈颂故。3、为顿根说故。4、为后来之徒故。5、随意乐故。6、易受持故。7、增明前说故。8、长行未说故。
此当机重问前之「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也。世尊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福慧具满,万德庄严,故曰妙相具。我者,无尽意之自称也。然一切法,佛说无我,今称我者,凡有四种:(一)凡夫偏计,(二)外道宗计,(三)诸圣随世假立宾主,(四)法身真我。今所指者,既非外道妄计之我,亦非凡夫妄执之我,乃深达八自在之我,非我非无我,而随世假名称为我也。言重问者,上文之长行已叙述故。彼与佛子,俱指观音也。闻佛宣说胜义妙法,从教起行,由行入观,决定得成无上觉道,绍继佛位,是名佛子。
此初半偈,为经家叙意。汝听下,叙观音过去之愿海,及利益众生之弘誓也。我为下,总答观音得名之由也。菩萨悲智广大,誓愿弘深,寻声救苦,靡所不及,苟众生持名莫辍,必能感应道交也。不动真心,垂形三土,感应群机,无刹不现,故曰善应诸方所。广普之缘,谓之为弘,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其愿广大,无有边际,故曰深如海。《无量寿经》云:「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历者,经也。观音现化历尘沙劫,玄理深妙,事迹希奇,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故曰历劫不思议。以所历之时长,故所侍之佛亦多。而一一佛前,应发清淨大愿,始得真智遍拔众苦,方能应身普度一切。
闻名则称圣号,口业机也;见身则礼慈容,身业机也;心念不空过,意业机也。三业归依,六通垂化,有求必应,无感不通,所以十方世界,随类现形,六道之中,济诸有苦。诸有者,有三界轮迴因果之苦报也。三界,总谓之曰三有,九有,二十五有等。欲、色、无色、是为三有。欲界五趣杂居地,及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是为九有。言二十五有者,开欲界为十四有,谓四恶趣,四洲,六欲天。开色界为七有,谓四禅天,及初禅中之大梵天,并第四禅之淨居天与无想天。无色界四有,即四空天。
此能免火灾也。假使,设或之辞。一九二二年,日本(Japan)地震(Earthquake),伤亡三十馀万。东京(Tokio,Tokyo)浅草区,几全灭,公园池水烧乾。园内有观音堂,係旧式老屋三间,难民被火包围。群集于堂内外者,挤挤三万馀人,同声称念观音圣号,悉免于难,堂亦独存。日人由此,称颂不置。
《一切有部目得迦》谓:外道室利【毛@匊】多(Srigupta译曰德护),恶意请佛及僧。预作大坑于屋内,中烧炎炭既绝烟燄,将物栈之,覆以青草,复于草上布薄土。世尊领众僧至中门,方欲举足,钵头摩华,从坑踊出,各蹈莲华而入。是谓火坑变成池也。
此能免水灾也。《冥祥记》云:「晋徐荣者,琅邪人。尝至东阳还经定山,舟人不惯,误堕洄澓中,游舞涛波,垂欲沉没。荣无复计,唯至心呼观世音。期须间如有数十人,齐力引船者,踊出澓中,还得平流。沿江还下,日已向暮,天大阴闇,风雨甚驶,不知所向,而涛浪转盛。荣诵经不辍口。有顷,望见山头有火光赫然,迴柁趣之,径得运浦,举船安隐。」
又云:「宋伏万寿,平昌人也。元嘉十九年,在广陵为卫府行参军。假说反州,四更初过,初江济之时,长波安流,至中江而风超如箭,时又极暗,莫知所向。万寿先奉法对至,唯一心归命观世音,念无间息。俄尔与船中数人,同睹北岸有光,状如村火,相与喜曰:『此必是欧阳火也。』迴舡趣之,未旦而至。问彼人皆云:昨夜无然火者。方悟神力,至乃设斋。」
又云:「宋顾迈,吴郡人也。奉法甚谨;为卫府行参军。元嘉十九年亦自都还广陵,发石头城,便逆湖朔风至横决,风势未弭,而舟人务进,既至中江,波浪方壮。迈单船孤征,忧危无计。诵《观世音经》得十许遍,风势渐歇,浪亦稍小;既而中流,屡闻奇香,芬馥不歇。迈心独嘉,故归诵不辍,遂以安济。」
此能免怨贼难也。初偈,明为人所推而不堕也。须弥,正音应云苏迷卢(Sumeru)译曰妙高,于香水海中,上高三百二十万里,其峰巅,即帝释宫殿之处。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于须弥峰为人推堕,必死无疑,而能如日之处虚空,非圣力冥加,曷能致此?次偈,明恶人所逐,堕而无损也。金刚山者,梵语斫迦罗(Vajra),于须弥山外,高六百八十万由旬(Yojana 272,000,000里),纵广亦六百八十万由旬,弥牢坚固,金刚所成。铁堕犹碎,人堕不损一毛,则知观音慈护难思议也。
《观音经近徵》云:「河西吴土启,一生诵《观音经》。殁后经藏楼上,童孙辈登楼嬉戏,往往失足,堕而无恙。询之,云见白衣姥从空抱之,始悟大士救护。乃合家礼诵,至今书香不绝。」
《异谈可信录》云:「明沉文崧素奉观音,代人奉差西藏,跋涉险阻,三年始归。随僕夏祥最忠。一日晦雾,至陡坂,下瞷深涧万丈。二僕堕涧,沉马足已陷,忽仰见云雾中大士,手持青莲,向沉指导,俄顷,身已越涧至平地。痛丧二僕,久之曛黑,闻人语声,急呼之,则夏祥独至矣。问何来?曰堕涧时,有绿毛人长丈馀,自涧中负出。则知大士之力也,乃勤加敬礼。」
后偈,明贼欲加害而起慈心也。
《高僧传》云:「魏法禅,山行逢贼,惟念观音。贼挽弓射之,箭不能伤,遂投弓于地,归敬焉。」
《法苑珠林》云:「唐武德初中,有醴泉县人,姓徐名善才,一生已来,常修斋戒,诵念《观世音经》,过逾千遍。每在京城延兴寺,玄琬律师所,修营功德,敬造一列经。至武德二年十一月,因事还家,道逢胡贼,被捉将去。至豳州南界胡贼凶毒所,捉得汉数千人,各被反缚,将向洪崖差人次第杀之,头落悬崖。贤者见前者皆杀,定知不免,唯念观音刹那不辍。次到贤者,初下刀时,日始在申,至于初夜,觉身在深涧树枝上坐,去岸三百馀尺。肾者便自思念,我何故在此?良久始知今日被杀,何因不死身全在树。便以手摩项,觉项微痛,而无片伤,即知由念观音,得全身命。当时十五日,天时月朗,其身无衣,兼不得食,经由数日,极觉饥寒。日渐下树,循涧东行二里,于其涧内拾得一领羊裘,及得一量鞋袜,得著免寒。复行一里,便得一魁桃枣,青翠赤白,似新摘来,可有升馀,得食免饥。自非观音神力,岂能仲冬得新桃枣?既免饥寒,得充气力,渐上南坡。到南岸上,反顾北看,遥见贼营数里,人畜声闹,犹未眠卧。贤者虽到南岸,恐贼来趁,望家急行。可行五十里,知贼渐远,身心宁泰,在一树下歇息,跏趺诵念。身劳日久,不觉坐至四更,忽寤开眼,见一青狼伟大,向贤者前蹲坐,将口拄贤者鼻。贤者见已还闭目,作念云:若实我雠,愿食我身,以偿宿殃,各捨怨结,共发仁慈;若是观音,愿救弟子,令得安泰。作此语已,开眼观视,不见遗迹。当知诸佛慈善根力,随缘感现,利益无穷。今时有诵不得力者,良由轻心,复由过现,宿恶相资,所以难感。贤者平安到家,并将残桃枣呈示道俗,知实不虚。」
此能免王难也。《唐高僧传》云:「魏天平年中,定州募士孙敬德,造观音像,自加礼敬。后为劫贼所引,不胜栲楚,妄招其死。将加斩决,梦一沙门,令诵救生《观世音经》千遍得脱。有司执縳向市,且行且诵,临刑满千。刀斫自折,以为三段,皮肉不伤,三换其刀,终折如故。视像项上,有刀三迹,以状奏闻。丞相高欢表请免死。敕写其经,广布于世。」
《梁高僧传》云:「魏凉州释僧明。魏虏攻凉州,城民少,逼僧上城。举城同陷,收登城僧三千人,王军将至魏主所,谓曰:『道人当坐禅行道,乃复作贼登城,罪极刑戮,明日当杀。』至期食时,赤气数丈,贯日直度。天师寇谦之为帝所信,奏曰:『上天降异,正为道人,非实本心,官抑令上,愿不须杀。』帝遂放之,犹散配役徒。唯朗等数僧别付帐下,从驾东归。及魏军东还,朗与同学,思慕本乡,中路共叛。然严防守,更无走处,东西绝壁,莫测浅深,上有大树,傍垂岸侧,遂以鼓旗竿绳,繫树悬下。时夜大暗,崖底纯棘,无安足处,欲上崖头,复恐军觉。投计慞惶,捉绳悬住,势非及久,共相谓曰:今厄顿至,唯念观音,以头扣石,一心专注。须臾光明从日处出,通照天地,乃见棘中,有得下处。因光至地,还忽冥暗,方知圣力,非关天明。相庆感遇,便泰稍眠。良久天晓,始闻军众,警角将发,而山谷重叠,徘徊万里,不知出路。候月而行,路值大虎,出在其前,相顾而言,虽免虏难,虎口难脱!朗语僧曰:不如君言,正以我等有感,所以现光,今遇此虎,将非圣人,示吾路耶!于是二人径诣虎所,虎即前行,若朗小迟,虎亦暂住。至晓得出,而失虎踪。便随道自进,至于七日达于仇池,又至凉汉出于荆州,不测所终。」
《冥祥记》云:「魏荥阳释超达,未详氏族,元魏中行业僧也。多知解,善咒术。帝禁图谶尤急,所在搜访。有人诬达,乃收付荥阳狱。时魏博陵公检勘穷劾,达以实告。公遂大怒,以车轮繫颈,严防卫之。自知无活,专念观音。至夜四更忽不见轮,唯见守者皆大昏睡,因走出外,将欲远避。以繫狱囚久,脚遂【(恋-心)/足】急不能远行。至晓虏骑四出追上,达急伏草中,兵骑蹋草,悉皆靡遍,对逼不见。仰看虏面,悉以皮障目。达一心服死,唯专诚称念,夜中虏去,寻即得脱。」
《高僧传》云:「魏有僧明道人,为北台石窟寺主。魏氏之王天下,每疑沙门为贼,宫收数百僧,并互繫缚之。僧明为魁首,以绳急繫,从头至足。剋期斩决,僧明大怖!一心念观世音。至于半夜觉绳小宽,私心欣幸,精诚弥切。及晓索绳都断。既因得脱,逃逸奔山。明旦一狱监来觅不见,唯有断绳在地,知为神力所加,非关人事,即以奏闻。帝信道人不反,遂总释放。」
《宣验记》云:「陆晖繫狱当死,乃令家人造观音像。临刑,三刀皆折。官问故。答言:『恐是观音慈力。』及看像,顶有刀三痕,因奏免。」又云:「清陕西品千户,虔诵《白衣咒》,装檀香大士身,朝夕供奉。后任宁波游戎,失机论斩。临刑,连斫三刀俱断。奏闻免罪。」
此能免幽囚之难也。《冥祥记》云:「唐贞观年中,有河东董雄,为大理寺丞。少来信敬,蔬食十年。至十四年中,为坐李仙童事,主上大怒,使侍御韦琮鞫问甚急。囚禁数十人。大理丞李敬玄,司直王忻同连此坐。雄与同房囚锁,专念《普门品》,日得三千遍。夜坐诵经,锁忽自解落地,雄惊告忻玄,忻玄共视,锁坚全在地,而钩锁相离数尺,即告守者。其夜监察御史张守一宿直,命吏鬨锁以火烛之,见锁不开而相离,甚怪!又重锁,纸封书上而去。雄如初诵经,五更中,锁又解落有声。雄又告忻玄等。至明告敬玄视之,封题如故,而锁自相离。敬玄素不信佛法,其妻读经,常谓曰:『何为胡神所魅而读此书耶?』及见雄此事,乃深悟不信之咎,方知佛为大圣也。时忻亦诵八菩萨名满三万遍,昼锁解落,视之如雄不异。其事台中,内外具皆闻见,不久俱免。」
《太平广记》云:「张达有罪繫狱,分当受死。专念观音,锁械自脱,遂获免。终身斋戒。」
此能免咒咀毒药难也。按《添品》末句为「各自转迴去」。文句虽差,意义无改也。凡咒咀毒药,乃用鬼法(梵语迷怛罗Vetala),欲害于人,前人邪念,方受其害,若能正念,及藉菩萨庇护,则不能害,而还著咒咀之人也。《十诵律》云:「若有大力咒师护念救解,若有大力天神守护,则不能害。」
《譬喻经》云:「有清信士,初持五戒,后时衰老,多有废忘。尔时山中有渴梵志,从其乞饮,田家事忙不暇看之,遂恨而去。梵志能起尸使鬼。召得杀鬼,敕曰:『彼辱我,往杀之!』山中有罗汉知,往诣田家语言:『汝今夜早燃灯,勤三自归,口诵:守口身莫犯偈,慈念众生,可得安隐。』主人如教,通晓念佛诵戒。鬼至晓求其微尤,无能得害。鬼神之法,人令其杀,即便欲杀,但彼有不可杀之德,法当却杀其使鬼者。其鬼乃恚,欲害梵志,罗汉蔽之,令鬼不见。田家悟道,梵志得活。」如送礼物与人,人不受,当还自受,是谓还著于本人也。
此能免鬼难也。唐贞观三年,玄奘法师,发心西迈,远涉流沙,八百里中,恶鬼异类,绕师前后。念观音名,应声皆散。
《高僧传》云:「隋那连提黎耶舍(Narendra-yasas译曰尊称)行化雪山(Himalaya)之北,见人鬼二路:人道荒险,鬼道利通。同伴一人,错入鬼路。耶舍口诵《观音神咒》。百步追及,已被鬼害,自以咒力获免。」
《广异记》云:「唐大曆初,王琦,喜持《观音经》,数患重病,讽经无不癒。每有奇鬼来触恼,而不敢干犯,自致消灭,其事不可胜纪。」
《异谈可信录》云:「清康熙间,钱塘郑国相妹,有狐祟,至晕绝时,国相诵《心经》,始苏。遂祷大士,愿施经二千卷,除妖救妹。妺云:『正危急时,空中现大士呼孽畜何得至此?曰:因饥觅食。大士手指妖腾空起,遂不见。』众闻异香满室。」
此恶兽不能害也。《冥祥记》云:「宋元嘉中,有黄龙沙门昙无竭(Dharmodgata)者,诵《观世音经》,淨修苦行。与诸徒属二十五人,往寻佛国,备经荒险,贞志弥坚。既达天竺舍卫(Sravasti),路逢山象一群,竭齎经诵念,称名归命,有狮子从林中出,象惊奔走。后有野牛一群,鸣吼而来,将欲加害,竭又如初归命,有大鹫飞来,牛便奔散,遂得克免。」
此蛇蝎不能害也。蚖,亦名虺,体长二尺许,土色无文,有剧毒。蛇类甚多,有蟒蝮等,蝮,体长二尺馀,头部三角形,颈细,鼻反钩。上颚两旁有毒牙,中空如管,其根部与毒腺相连,人被啮时,毒腺出毒液,由管牙而入注人体,体灰黑,有黑褐斑纹。蝎,蜘蛛类,形似蟹螯,体长五分许,色多黄褐,尾部有钩,甚毒。
《灵验记》云:「赵宋绍兴中,馀干周姓妇,道遇三蛇当路,跨之过,蛇逐之,忽变三子,适乡人龚黎臣至,见巨蛇绕妇数匝卧地。垄乃高声称念观音及《大悲咒》。应声蛇自散去。」
此能免雷雹之难也。水蒸气凝聚为微细水滴,浮游空中者曰云。天空中之云,通常均带多少之电,如有两块带有多量异种电之云相接近时,则电衝破其中间空气之绝缘而放电,发强音与长电花;音即雷鼓,或称雷鸣;电花即掣电,或称闪电。空中水蒸气遇冷结成了雪,旋裹成块而下降,谓之降雹。雷电交加,雹雨互注,其灾必惨,倘称大士之名,则应声消散也。
《湖壖杂记》云:「清绍兴金桓,性孝友。康熙间,梦人告曰:『明年此日,当雷击!』桓日礼大士忏罪,次日临冥,恒恐不免,致惊老母,出外跪于浮图下。霹雳轰绕,既霁,无恙。问之,恒云:『适如梦,见大士露洒杨枝,复持镜一照而去。』」
又清嘉庆间,旗人文海,同兄设坛,习《武备录》。宅中旧供观音,降坛谕曰:「此非正道,习之不利。汝父积善颇多,曾祖母持齌信佛,故报以弈世簪缨,汝兄弟习此,将有不测之祸!故来救耳。」并谓海今年六月二十一日当雷击,改过可免。六月二十一日。忽云雨滂沱,巨霆绕室,海惟一心归命观世音菩萨,淨念持名,应声雨止雷停。
此总结观音能十方世界随类现形,寻声救苦,所以名为观世音也。三界之内,众苦逼迫,十类之中,无量困厄,倘能称名,则蒙慈护也。妙智力者,巧妙之智力也。
此明观音遍十方界,随类现形,拔苦与乐也。神为妙用无测,通为自在无碍,且足灵妙融通之功能故曰具足神通力。神通力,成所作智也。广修智方便之「智」字,指实智也,方便(Upaya),权智也。权实双运,故能妙应群机,历诸刹土(Ksetra)。种种恶趣,总标之辞,地狱下别指恶趣,应缺修罗。地狱,梵语那落迦(Naraka)泥犁(Niraya)等,译为不可乐,可厌,苦具等此狱依处地下而立,故曰地狱,非正译也。有八寒八热十六游增,一十八层,如是乃至五百地狱之别。
梵语薜荔多(Preta),旧译饿鬼,新译为鬼。《婆娑论》云:「有说飢渴增故名鬼,由彼积集,感飢渴业,经百千岁,不闻水名,岂能得见,况复得触?有说被驱役故名鬼,恆为诸天处处驱役驰走故。有说多希望故名鬼,谓五趣中,从他有情,多希望者,无过此故。」饥虚渴热故名饿,恐法多畏故名鬼,由其所造之业不同,故界报亦有胜劣,胜者,则为山林塚庙之神,药叉,罗刹,有威德者。劣者,则居处不淨,不得饮食,常受刀杖之苦。畜生,梵语底栗车(Tiryagyoni),为世人所畜养故。或译为傍生,为傍行之生类故。《婆娑论》云:「生谓众生,畜谓畜养,谓彼横生禀性愚痴,不能自立,为他畜养,故名畜生。」《立世阿毘昙》云:「由宿谄曲业故,于中受生,复说此道众生,多覆身行,故名底栗车。」
生者,梵语惹多(Jati),有为果报始起故。老者,梵语莫渴洛迦(Mahallaka)身体衰变故。病者,梵语弭也地(Miyadhi),四大增损故。《智论》云:「病有二种:先世行业果报故,得种种病;今世冷热风发故,亦得种种病。」死者,梵语母陀(Mrta),五蕴坏离故。渐者,次第也;谓众生迁流三界,轮转六趣,身为苦本,惑为业因,苟称圣号,纵不顿除,亦渐消灭也。
《感应传》云:「唐龙德明亡,入冥,王问生平何善?曰:『能诵《观音经》。』王请升座,纔举经题,地狱苦已息。」又云:「谢韬丧二子,妻哀痛,梦俱铁锁械,劝母自宽,为作福免罪。即设观音斋,礼《观音忏》,诵《观音经》。后复梦云:今託身王家享福。」又云:「宋虎邱某,因病变形作饿鬼,腹大咽小,人与食,呼曰铁丸。道法师为诵大士圣号,及《大悲咒》,灌以咒水,索粥渐愈。」「宋福州能仁寺,后山有猕猴作祟,多被害。长老宗演,悯猴孽重,为诵圣号及《大悲咒》度之。夜见妇人猴足,至拜谢曰。『弟子猕猴也,今赖法力解脱升天,』云。」
《南海慈航》云:「张氏女佛儿,诵《观音经》,暴死而甦。言二役挟去,以黑被先裹二人纳陈家,次裹女以花被,曰:『汝负渠钱一千二百,今应还也。』有绿衣者曰:『此女念《普门品》,姑舍之。』因失足堕地而寤。白于父,访陈家夜产三犬,二黑一斑,斑者毙。因取钱还陈,陈不受捐助善举。」
《出异记》云:「晋沙门竺法义,山居好学,住在始宁保山。后得病积时,攻治备至,而了不捐,日就绵笃,遂不复自治,唯归诚观世音。如此数日,昼眠梦见一道人,来候其病,因为治之。刳出肠胃,湔洗腑脏,见有结聚不淨物甚多。洗濯毕还内之,语义曰:『汝病已除。』眠觉众患豁然,寻得复常。」
《高僧传》云:「宋长干寺,有释昙颖,会稽人。少出家谨于戒行,诵经十馀万言。止长干寺,善巧宣唱,天然独绝。颖尝患癣疮,积治不除。房内常供养一观世音像,晨夕礼拜,求差此疾。异时忽见一蛇从像后缘壁上屋,须臾有一鼠子,从屋堕地,涎唾沐身,状如已死。颖候似活,既取竹刮馀涎唾。又闻蛇所吞鼠,能疗疮疾,既行取涎唾以敷癣上,所敷既遍,鼠亦还活,信宿之间,疮痍顿尽。方悟蛇之与鼠,皆是祈请所致。于是君王所重,名播遐迩,后卒所住,年八十一。」
《冥祥记》云:「晋沙门释道泰,常山衡唐精舍僧也。晋义熙年中,尝梦人云:『君之年命终六七。』泰年至四十二,便遇病笃,虑必不济,悉以衣钵之资,厚为福施。又归诚属念称诵观世音,昼夜四日,勤心不替。时所坐床前垂帷,忽于帷下见人跨户而入,足趺金色,光明照屋。泰乃褰帷遽视,奄然而灭。惊欣交萃,因大流汗,即觉体轻,所患平差。」
此五观智也。观者,梵语毘婆舍那(Vipasyana),体察妄惑,达观真理也。智者,梵语闍若(Jnana),了达一真法界,照彻无边众生之智慧也。此五观智,前三观,显自利德,后二观,显利他德。真观,空也;观一切法,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故。清淨观,假也;观一切法,有而非实,随缘示现,尘劳不染故;又不思议假,三观具足,离三惑故。广大智慧观,中也;平等大慧,非假非空,即空即假,不即不离,而三而一,双遮双照,无偏无待故。此之三观,或次第修,或不次修,无不皆以慈悲合运,故曰悲观及慈观。观音入甚深三观,观察众生,以同体大悲,拔众生苦,故名悲观;以无缘大慈,与众生乐,名为慈观。菩萨从初至于邻极,三观慈悲,未始离念,故令众生,常愿修此,常仰兹观,故曰常愿常瞻仰。
此智光遍照也。惑除障尽,染去淨明,故曰无垢清淨光。智慧光明,如杲日丽天,群昏灼破,故曰慧日破诸闇。
灾者,小灾无量,大灾有三,所谓火水风是也。火灾上烧初禅,以例无名火烧同居土,水灾上溺二禅,以例痴爱水溺方便士,风灾上吹三禅,以例妄业风吹实报土。今举二而不言水者,中例可知故。
菩萨智光,无处不照,故曰普明照世间。世间(Loka)者,世为迁流破坏义,间为中隔界畔义,有两种之殊一、有情世间,即众生也,二、器世间,即有情所依之国土也。
此三轮利生也。为法现形,本期救苦,故说法之身名为悲体。此身先以戒德警入,如天震雷,物无不肃,故曰戒雷震。菩萨以无缘大慈之意,加被众生,妙应群机,物无不覆,故曰慈意妙大云。
甘露,梵语阿密哩多(Amrta),味甘如蜜,天人所食,长生不死,故亦名不死之药。罗什法师云:「诸天以种种名药,著海山,以宝山摩之,令成甘露,食之得仙,名不死药。」菩萨所说深妙之法,如天甘露,众生受之,三惑燄灭,得证无生,故曰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燄。
此能免诤讼军斗之难也。诤讼,犹言争讼,谓争辩曲直于官吏也。军中斗争,或长枪对击,或短刀相交,险状万分。若今之原子时代,一弹爆炸,数十里内,皆能波及,而罹难生民,数以万计,其惨更甚!倘称圣号,仗慈力加庇,则众怒应声退散也。《义疏记》云:「事係讼庭,身临战阵,心忧刑罚,命虑兵残;今昔冤仇,此时合会,一心致感,众难皆祛。」
此劝持勿疑也。初偈明智境深妙,以劝常念,次偈明感应难测,以劝勿疑。菩萨说法,音声美妙,不偏空有,真俗圆融,故曰妙音(Ghosa),以妙观智,彻照世间,凡有称念,无不普应,名观世音。演无上法,音声清淨,微妙难思,闻者欢喜,得淨妙道,故曰梵音。以无缘慈悲,应机说法,要不失时,名海潮音。所说妙法,遣九界情,照众生音,超二世相,是故名为胜世间音。《义疏记》云:「言虽次第,观在一心,智外无音,音外无智,境智冥一,思虑顿忘。」具斯盛德,故须常念。次偈中先劝勿疑,次陈感应也。相续繫念,故云念念。是非不决谓之疑。因疑则中途退堕,损害信心,朝秦暮楚,一事无成。勿疑则勇猛前进,念念观世音,念久功纯,不念而念,自伏感应道交。《楞严经》云:「譬如有人,一人专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观音如母,众生若子,慈母忆子,其切可知,子若念母,如母忆时,则从生至生,如影随形,如谷应响,是故众生念念勿疑,于苦恼死厄之中,观音淨圣,能作依怙也。《义疏记》云:「念即观音深妙智境,虽达常住,未免迁流,即于迁流照常境智,是则念念不离观音。……如是繫念,唯慎生疑,疑兕若生,理境斯障,故明圣德以劝息疑。纵久修不成,求之未应,须知淨圣,冥资不虚,于二死中,如父如母,可依可怙,念念持护,感应必彰。」依者,倚也;怙者,赖也。
此结劝供养也。初句总歎功德,次句别彰慈眼,三句叙福无量,四句结劝修供。礼虽属身身必具口,非意不行,三业殷重,五体翘勤,顶礼供养,失敬中最。叙偈颂竟。
此持地歎德也。持地,梵语犍陀楼(Gandhalu),往昔平世界地,因了心地,遂持本悟圆悟藏心,故名持地。《楞严经》云:「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樑,或负沙土;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或有众生于闤闠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Visvabhul 31 Kalpa Buddha No2)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义疏记》云:「《宝云经》云:菩萨有十法,名持地三昧,如世间地:一者、广大,二、众生依,三、无好恶,四、受大雨,五、生草木,六、种子所依,七、生众宝,八、生众药,九、风不动,十、师子吼亦不能惊;菩萨亦尔。」观音为调伏十法界众生,示此三业,慈悲力润,随感受生,不为烦恼所累,故曰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即指以上满二求,免八难,三十二应游法界,十四无畏济群生也。功德浩浩,非算可知,故曰不少。一闻此品,即得功德不少,况受持历生乎?
此以会众发心总结前文也。八万四千,举其数之多也。又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故佛举八万四千之数以对治之。无等等者,梵语阿娑摩娑摩(Asamasama),最胜最上,无类可类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samyak-sambodhi),佛所得之智慧也。阿耨多罗,译为无上;三藐,译为正等;三菩提,译为正觉。无法可过,故云无上;理事遍知,故名正等,离妄照真,故名正觉。发是大心,愿成佛道,故云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
Mio Fǎ Lin Hu Jīnɡ Guān Sh Yīn P S Pǔ Mn Pǐn 妙 法 莲 华 经 观 世 音 菩 萨 普 门 品 ěr Sh W Jn Y P S 、 J Cnɡ Zu Qǐ , Piān Tǎn Yu Jiān , 尔 时 无 尽 意 菩 萨 、 即 从 座 起 , 偏 袒 右 肩 , H Zhǎnɡ Xinɡ F 、 r Zu Sh Yn : 合 掌 向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炉香赞:炉香乍热,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观音发愿文:南无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成妙功德,具大慈悲,于一身心,现千手眼,照见法界,护持众生,令发广大道心,教持圆满神咒,永离恶道,得生佛前;无间重愆,缠身恶疾,莫能救济,悉使消除,三昧辩才,现生求愿,咸令果遂,决定无疑,能使速获三乘,早登佛地,威神之力,叹莫能穷,故我一心归命忏悔。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
1、香赞(一遍)【香赞】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详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2、杨枝净水赞(一遍)【杨枝净水赞】杨枝净水·遍洒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福寿广增延·灭罪消愆 火焰化红莲 南无清凉地菩萨摩诃萨(三称)
这时,无尽意菩萨从座位上站起来,裸露右肩,双手合十向释迦牟尼佛致礼,开口言道:“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什么因缘,而立名为观世音呢?”释迦牟尼佛告诉无尽意菩萨说:“善男子,如果有无量百千万亿那么多的众生,他们遭受到种种苦恼现在听说过观世音菩萨之后,只要一心称念他的名号,观世音菩萨就会立即观察到这音声,使那些身处苦恼的人都得到解脱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解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
每天诵经的数量,应视行人的情况而定,有时间尽量多诵。《普门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的种种功德。行人持诵观世音名号应对菩萨的功德有深入的了解,这对培养对观世音菩萨的信心是有巨大帮助的。
学《普门品》,最好能把《普门品》背诵下来,然后行住坐卧都可以诵。比如在乘车时,走路时,无聊时。或者遇到大危难时,一定要诵《普门品》。《普门品》是一部救命经,不仅救我们的色身,而且救我们的法身。要切记。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诵《普门品》时也一样。
今天我们要开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一本《普门品》从古至今都把他单独流通出来,原因是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受到老百姓极力的欢迎。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老百姓有众多的苦难。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有一堆说不出的苦。这些苦难自己又不懂得靠内在的修行来化解,所谓内在的修行就是戒定慧,六波罗蜜,慈悲喜舍等等。一个真懂佛法的人他
末学明荙来自四川尼众佛学院,今天与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如何建立信仰”,所依经典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普门品》是出自大乘《妙法莲华经》中的第二十五品,内容是宣讲观世音菩萨以神通妙智,普门示现,救七难、解三毒、应二求,三十二化身令众生离苦得乐的种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当然,对于菩萨的这些不可思议的境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比
以前讲过很多法,息灾、增益,包括求子婚姻、事业、钱财。乃至对这些的看法。其实这都属于理性的部分。感性的比它们重要,那就是慈悲心,人和人之间的慈悲相对。我们这时代,人和人接触很多,都是陌生的。那么,如何跟陌生人相处。甚至会碰到很多不讲理的,那怎么办?所以现在为什么要定合同,还是签字,等等。甚至律师行业也特别发达。
说起观世音菩萨,通常大家能想到的就是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只要我们诚心忆念,观世音菩萨就会来帮助我们。但是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能有千手千眼、寻声救苦的能力?为什么观世音菩萨的影响这么深广,几乎全球各地都有观音信仰?为什么是观音菩萨而不是其他菩萨?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普门入于大慈,帮助众生得利乐;观世音入于大悲,寻声救苦。 古德解说慈悲一双,说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的时候,会经常说一个感应的故事。有一位商人,他很信仰观世音菩萨,每一天都会在佛堂里面念诵《普门
【经名】《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解释】“妙法莲华经”:是一经的总题。“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一品的别目。「妙法」:妙法是微妙、深奥、不可心思、不可言议、非常宽广、无穷无尽的法。观世音菩萨,他救七难(救众生的七种难:水难、火难、黑风难、枷锁难、刀杖难、怨贼难、罗刹难);解三毒(解除三种毒:贪、嗔、痴);应二求
普门品感应故事一:李怀瑾,江苏睢宁北乡车家店人。科举考试未能成名,清朝末年兴办学堂,又改为研究医学。一日,忽被恶风所吹,双瞳(音同,瞳孔)反背,经一年多医治,始终不见效果。李自寻思,两眼是终身残废了。一日,想起某书上说:“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四句话,治眼疾有灵验,我何不至诚念诵。
刚学佛时,我都会跟大家说,要把普门品背诵下来,然后每天在观音菩萨面前念一卷普门品。为什么呢,因为普门品里面有大秘密。我们虽然天天拜,念,所以,今天因缘成熟了,我就把普门品的秘密告诉大家。 普
普门入于大慈,帮助众生得利乐;观世音入于大悲,寻声救苦。 古德解说慈悲一双,说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的时候,会经常说一个感应的故事。有一位商人,他很信仰观世音菩萨,每一天都会在佛堂里面念诵《普门
许多人都知道念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因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功德殊胜。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功德呢?最简单最直观的原因是因为观世音菩萨是中国家喻户晓的菩萨,也是最多人顶礼膜拜的菩萨。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佛说阿弥陀经》一卷,后秦鸠摩罗什译,净土三部经之一。这部经略说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等事,令人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最为切要。这部经拣除小善根福德因缘,唯摄一类纯笃之机。各家的注疏主要有:《阿弥陀经义记》1卷,隋智顗说,灌顶记。《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祗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16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译本有3种:《佛说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小无量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
《无量寿经》二卷,又名《大无量寿经》、《大经》或《双卷经》。共有十多种译本,以三国魏国康僧铠所译为通行本。经中说,古代有国王听佛说法出家为僧,名号法藏,曾经发下四十八个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愿望,说是:“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