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华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释

普门品 | 作者:知定法师 [投稿]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此较量功德也。初从无尽意下,以持众多菩萨之名,及尽形四事供养,为较量之本。亿有四种:1、十万为亿。2、百万为亿。3、千万为亿。4、万万为亿。《智论》十万为亿。《瑜伽》、《显扬》百万为亿,《华严》千万为亿。恒河沙(ganganadi-valuka),喻数之多也。《智论》云:「问曰:如阎浮提(jarnbudvipa)中,种种大河,亦有过恒河者,何以常言恒河等?答曰:恒河沙多,余河不尔。复次是恒河是佛生处,游行处,弟子眼见,故以为喻。……是四河中,恒河最大。四远诸人经书,皆以恒河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诸罪垢恶,皆悉除尽;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识知,故以恒河沙为喻。复次余河名字屡转,此恒河世世不转,以是故以恒河为喻,不取余河。」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himalaya)南麓,东南流入孟加拉湾(bengal),全长一六八○哩。河口水道分歧,形成一大三角洲。言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者,举福田之多也。

  尽形寿者,举时节之长也。四事供养,咸皆具足者,举种子之多也。汝意云何下,巧问当机,令彼自答受持供养之功德殊胜也。阿那律陀(aniruddha)往昔以一稗米饭,供养辟支佛陀(pratyekabuddha),尚获九十劫如意之报,况值恒沙菩萨,尽形以四事供养乎?佛言下,正较量功德相等也。意谓设或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圣号,乃至沙时礼拜供养,与前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尽寿四事供养之人,听得功德无异无别。或曰:何以持一名能胜多名?一时恭敬而胜尽寿?些须供养而胜四事?六十二亿法王子,以权实智教化众生,虽各各不同,皆不离法界海慧。持名只是音声,声音即是一真法界。未达一真,妄存一多之计,既达一真,则一亦法界,多亦法界,一不为少,多不为多,良由闻性圆明,不由声而起知见也。观音既得圆通本根,是故身心微妙,周遍法界,一身能现无量身,无量身能一身摄。由一多互融,自他平等,所以能令持一名号,与彼众多无异,而所得福亦无有异也。

  《玄赞》引论谓:彼福德平等有二义:一者信力,二者毕竟知。信力有二:一求我身如观音,毕竟信故,谓求我六十二亿恒河沙佛(《论》云:「佛者皆是等觉地菩萨。」)身与观音,信心无异。所求圣数多少虽殊,功德无别,因心等故。二者于彼生恭敬心,如彼功德,我亦毕竟得故,谓如彼观音身,久已成佛,故智慧功德,我六十二亿恒河沙佛亦毕竟得此诸佛功德,信佛菩萨功德不异故。第二毕竟知者,决定知法界故,此由观音已得毕竟如法界故与佛无异。能证法界平等无二,故成福等。法界即法性,入初地菩萨能证一切佛菩萨等平等身故。平等身者,谓真如法身:况十地满?是故受持观世音名,与六十二亿恒河沙佛功德无别。《楞严经》云:「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

  劫者,具云劫簸(kalpa),译曰大时,以通常年月不能计算者。《大论》云:「佛以譬喻说劫义:四十里石山,有长寿人,百岁一来,以细软衣拂拭,此大石尽,而劫未尽。……」无尽意下,结成一时称名,所得福利不可穷尽也。无量者,不可以譬类得知也。无边者,广大无涯也。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此当机请问菩萨,游娑婆世界之由也。此凡三问:初云何游此属身业,次为众生说属口业,三方便之力属意业。

  娑婆(saha),唐译索诃,堪忍之义。《悲华经》云:「云何名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法华玄赞》云:「梵云索诃,此云堪忍。诸菩萨等行利乐时,多诸怨嫉,众苦逼恼,堪劳倦而忍受故,因以为名。」方便者,梵语伛和(upaya),应物施权,观机设教,以巧妙之言辞,随类之身形,度脱一切众生也。《法华文句》云:「方者方法也,使者用也。法有方圆,用有差会;三权是矩是方,一实是规是圆。若智诣于矩,则善用偏法,逗会众生;若智诣于规,则善用圆法,逗会众生。」《大集》云:「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

  《疏》云:「此是圣人三业,无谋而遍应一切;亦名三不失,三轮不思议化也,亦名三不护。三不护者,明观音住不思议圆普法门,实不作意计较筹量,次第经营,方施此应。既无分别,亦无前后,任运成就。譬如明镜,随时即现,一时等应,故言三业不护。三无失者,众生根机不同,浅深有异,观音虽不作逗机,逗机无失,契当前人冥会事理,故言不失。三轮不思议化者,若示为佛身,亦示佛心佛口,乃至示执金刚身,亦示金刚心口。虽普现色身屈曲利物,于法身智慧无所损灭。《净名》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不动而动,此乃不会议化故也。」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此应现佛身而为说法也。国土者,梵语富罗(para),为一切有情所居之处;有四种之殊:

  一、凡圣同居土,为人、天、声闻。缘觉等同居之国土也。此有净秽二种:如极乐(sukhavati)世界,其中众生具三毒见思,无三恶名,果报严净,名同居净土。如此娑婆,三恶四趣,荆棘丘陵,是名同居秽土。

  二、方便有余土,为断见思惑,证偏空理,脱离三界生死之人所居之国土也。以善权法,断见思惑,故曰方便;尘沙无明之惑未尽,故曰有余。

  三、实报无障碍土,为断一分无明,证一分中道之菩萨所居之国土也。行真实之法,感得胜报,色心不相妨碍,故曰实报无障碍土。

  四、常寂光土,为诸佛如来所居之国土也:常者法身,本在常住之体;寂者解脱,一切诸相永寂;光者般若,照诸相之智慧也。今所指者,即凡圣同居之娑婆秽土也。

  菩萨修因,志在成佛,故观音现极果之身,随其所应,而为说法也。《楞严》云:「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

  此应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也。辟支佛,具云辟支迦佛陀,又作钵罗翳迦佛陀(pratyekcabuddha)旧译缘觉,新译独觉。《楞严》三十二应将此分为独觉缘觉二种。谓出无佛时,厌喧乐静,独处深山,修加行满,无师友教,因观飞花落叶之外缘,顿觉无常而断惑证理者,谓之独觉。此有麟角喻与部行二种:独身而无伴侣,如麟一角,为麟角喻,有伴侣而同一独悟,为部行。出有佛世,秉佛十二因缘之教,观缘悟道者,名为缘觉。

  十二因缘者,亦名十二缘起(dvadasaigapratityasamutpada),即众生涉三世而轮回六道之次第缘起也。

  1、无明(avidya),迷内外之愚痴也,谓于本性无所了明,非梦然无明,乃违理强觉之谓也。是为无始之烦恼。

  2、行(samskara),依过去无明之惑,而作之善恶等行业也。上二是为过去之因。

  3、识(vijnana),谓依过去惑业而受现世胞胎之六识身也。

  4、名色(namarupa),谓在胎中身心渐发育也。名即受想行识四,色即色蕴也。

  5、六入(sadayatana),谓六根具足,将出胎之位也。

  6、触(sparsa),触即六触,谓二三岁时,六根能照了事物,而尚未识别苦乐,但欲触物之位。

  7、受(vedana),谓六七岁以后,渐对事物,能受苦乐欣戚之位。上五为现在果。

  8、爱(trsna),谓十四五岁以后,生种种强盛之爱欲,而尚未知追求之位。

  9、取(upadana),谓成人以后,爱欲愈盛,驱驰诸境,取求所欲之位。

  10、有(bhana),谓依爱取之烦恼,作种种之业,受当来之果也:上三为现在因。

  11、生(jati),谓依现在惑业之因,于未来受生之位。

  12、老死(jaramarana),谓由有生故,渐至衰变终殁。老死之果。上二为未来果。

  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则六道轮回,世世相续,如环无的,生死死生,终无穷尽。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是故证灭谛理,永出三界,常乐真净,处于涅槃,号缘觉乘。《楞严经》云:「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此应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也。声闻者,梵语舍罗婆迦(sravaka),闻佛所说四谛声教,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勇猛精进,断见思惑,证四谛理,趋向偏真涅槃者也。言四谛者,又云四圣谛(catvariaryastyani):

  一、苦谛,梵语豆法(duhkha),逼迫为性,三界六趣之苦报也。是为迷之果。

  二、集谛,梵语三牟提耶(samudya),招感为性,谓贪慎等烦恼聚集诸恶业,以招感苦果也。是为迷之因。

  三、灭谛,梵语尼楼陀(nirodha),可证为性,谓灭除惑业而离生死也。是为悟之果。

  四、道谛,梵语末伽(marga),可修为性,即八正道(1、正见——samyakarsti 2、正思惟——samkalpa 3、正语——vac 4、正业——karmanta 5、正命——ajava 6、正精进——vyayama 7、正念——samyti 8、正定——samadhi)也。

  此二重因果,前一流转,属世间摄,后一还灭,出世间摄。所以皆前果后因者,果易见而因难知,故先示苦果令其厌恶而断集因;举涅槃妙果,使其欣乐而思修证。若有众生应以声闻身而得度者,菩萨即现声闻之形,为其说法,令其速证,然后诱之不滞化城,令进大果也。

  《楞严经》云:「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上明应三圣身竟。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

  此应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也。

  梵王,即色界(rupadhatu),初禅大梵天王也:初禅有三天:一、梵众天(brahmakayika),梵世之庶民也;二、梵辅天(brahmapurohita),梵王之臣佐也;三、大梵天(mahabrahman)王,名尸弃(sikhin译顶髻),统摄梵众,为初禅之王,娑婆之主。

  梵是净义,以离欲染故。欲天但十善感生,梵天须兼禅定。设有众生,了知欲界是苦、是粗、是障,色界是净、是妙、是离,厌欲欣禅,故菩萨现身为说四禅出入定法,令其决定离欲生于梵世。《楞严经》云:「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

  此应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也。帝释者,梵语释迦提桓因陀罗(sakradevanam-indra)译曰能天帝。简称释提桓因,亦名憍尸迦(kausika《杂阿含》云:「比丘复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释提桓因复名憍尸迦。佛告比丘:彼释提桓因,本为人时,为憍尸迦族姓。以是因缘,彼释提桓因,复名憍尸迦。」《智论》云:「昔摩诃陀国中,有婆罗门,名摩诃,姓峤尸迦,有大福大智慧,知友三十三人,共修福德,命终皆生须弥山顶第二天上。」)亦名富兰陀罗(purandhara《杂阿含》云:「……佛告比丘:彼释提桓因,本为人时,数数行施,衣服饮食,乃至灯明。以是因缘,故名富兰陀罗。」)居须弥山顶喜见城,为忉利天(trayastrmsa译曰三十三天)主,统领四方之三十二天。设有众生应以帝释身得度者,菩萨即现同类之形,为说上品十善之法,令其成就。《楞严经》云:「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此应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也。自在天居欲界顶,即他化自在天也。梵语婆舍跋提(paranirmitavasavartin),谓假他所作,以成己乐,故曰他化自在。《智论》云:「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言他化自在。」慈恩云:「得异熟果,随意所念,胜下二天。下二天果,依树而得,今随欲得,故名自在。」设有众生,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菩萨即现同类之形,为说上品十善,及未到地法,令其成就。《楞严经》云:「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此应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也。大自在天者,梵语摩醯湿伐涅(mahesvara),即阿迦尼瑟吒天(akanistka)也,居色界(rupadhatu)顶,为三千界之主。此天有二种之殊:一、外道所事之大自在天,即《智论》所谓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者,名毗舍阇摩醯首罗。二、十地菩萨将成佛时,居色界顶,于净居天之上,现大自在天子之胜报,以胜妙之形,行灌顶之礼,而绍继佛位者,名净居摩醯首罗。设有众生,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菩萨即现同类之形,为说四禅及四无量法,令其成就。《楞严经》云:「若有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

  此应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也。天大将军者,帝释之外臣,四天之属将也,如半只迦(pancilka)韦天等。《楞严经》云:「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谨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此应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也。毗沙门(vaisravana)者,北方之多闻(dhanada)天王也。居须弥山腰北,为欲界之初天。以五戒十善得生。若有众生,欲生彼天,菩萨即现同类之身,为说五戒十善之法。上来色界单举初禅,欲界未提兜夜,四王独言北方者,非余不应,举一而该余故。《楞严经》云:「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

  此应现小王身而为说法也。人王有二种:

  一、转轮圣王(斫迦罗伐棘底曷罗阇cakravartiraya),谓具三十二相,即王位时,由天感得轮宝,转其轮宝,而降伏四方,故曰转轮王。在增劫人寿二万岁以上则出世,在灭劫人寿从无量岁至八万岁时乃出世,八万岁后,有情富乐,寿量损减,众恶渐盈,非大人器,则无轮王。然轮王复有金、银、铜、铁之四:谓金轮王领四天下;银轮王领东南西三天下;铜轮王领东南二天下;铁轮王领南洲一天下。

  二、粟散王,谓自轮王下领一州一地之邦国小王也。设有众生,慈心化物,护念群盲,愿为国王,利乐一切,菩萨即现同类之形,为说五戒十善之法,令其成就。《楞严经》云:「若诸众生,乐为人王,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

  此应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也。长者,梵语疑叻贸钵底(drhapati),心性平等,语实行敦,福德俱隆,资财并盈者,谓之长者。具有十德: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九、上叹,十、下归。《楞严经》云:「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

  此应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也。居士,梵语迦罗越(kalapati),博闻强识,财德丰盈,不求宦仕,不乐名闻,惟道自娱,居家养性,名曰居士。《玄赞》云:「守道自恬,寡欲蕴德,名为居士。」《楞严经》云:「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

  此应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也。自卿相以至百僚,从县牧以至三台,各有所典,故曰宰官。《楞严经》云:「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此应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也。婆罗门(brahmana),又云婆罗贺摩拏,译曰净行,净裔,外意等,事奉大梵天而修行者,为天竺四姓之一。《慧琳音义》云:「婆罗门,此俗人也。谓净行高贵,舍恶法之人,博学多闻者也。」四姓之中,婆罗门最尊最贵,与余三姓,不相为伍。《譬喻经》云:「诸外人计梵王生四姓:口生婆罗门,臂生刹利(ksatriya王种),胁生毗舍(vaisya商贾),足生首陀(sudra农民及奴)。」《寄归传》云:「五天之地,皆以婆罗门当贵胜,凡有座席,并不与余三姓同行。」《俱舍光宅记》云:「婆罗门法:七岁以上在家学问。十五已去,学婆罗门法,游方学问。至年四十,恐家嗣断绝,归家娶妻,生子继嗣。年至五十,入山修道。」《楞严经》云:「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此应现四众身而为说法也。此丘者,又名苾刍(bhiksu),含义甚多;或翻乞士,破烦恼:或翻除馑,能怖魔等。言乞士者,上乞如来之法以养法身,下乞俗人之食以养色身。乞人有限之信施,以活色身,永离四种邪命;求佛无上之妙法,以资慧命,恒舍一切邪法。言破烦恼者,以修戒定慧等圣道,而破贪嗔痴等烦恼也;所谓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以破身口七支见思等惑。言除馑者,凡夫贪著六情,犹饿夫饭,不知厌足;圣人已断贪染六情饥馑也,故曰除馑。又比丘清净持戒,为世人作福田,以清净法施,除众生无福无慧之两种饥馑也。言怖魔者,世间众生,均为魔眷;若正法时,有人出家,秉受具戒,入三宝数,诸天欢喜,同声赞善,梵魔王闻,生大惊怖故。又比丘必入涅槃,使诸天增盛,魔眷减少,能令魔王生怖畏故。

  又比丘有五种之殊:一名字比丘,二自言比丘,三乞求比丘,四破烦恼比丘,五羯磨圆具比丘。言名字比丘者,如人立字,名作比丘;或世共许;或是比丘种族,因此唤为比丘,是名名字比丘。言自言比丘者,若人实非比丘,自言我是比丘;或是贼主自称比丘,是名自言比丘。言乞求比丘者,若诸俗人,为乞求以自活命,是名乞求比丘。言破烦恼比丘者,若人能断诸漏烦恼,所有集业诸苦异熟,未来生死,能善了知,永除相本,如断多罗(tara)树头,证不生法,是名破烦恼比丘。言羯磨圆具比丘者,谓身无障难,作法圆满,是不应诃,是名羯磨圆具比丘。比丘尼(bhiksuni)者,义如比丘;尼者,显女色之音也。

  优婆塞,新称邬波索迦(upasaka),译为清信士,近事男等。清是离过之名,信为入道之本,士即男子之通称。优婆夷,新称邬波斯迦,译清信女,近事女等。俱为近事三宝,受持五戒(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之在家二众弟子也。《楞严经》云:「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

  此应现妇女身而为说法也。此中不言现王妃者,《疏》云:「王家禁固,不得游散,化物为难,故不作。」若按《楞严》则此中应缺小王。如经云:「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女主,即天子妃也,国夫人,即诸侯之妻也。

  【「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此应现童男女身而为说法也。童者,为八岁以上未冠者之总称。或终身男根不坏,不犯女色,称为童男。保持处身,坚贞自守,称为童女。《楞严经》云:「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此应现八部众身而为说法也;梵语提婆(deva)此译为天;即欲界之六天,色界之四禅天,无色界之四空天也。以自然之果报殊妙,故名为天。梵语那伽(naga),此译为龙;有大神力,得一渧之水,能变化滂沱之雨,为水属之王也。药叉准前可知。乾闼婆(gandharva),此译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于五阴,惟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之乐神也。

  阿修罗(asura),旧译无酒,新译非天,或无端正。采四天下药草,酿于四大海中,欲其成酒,以龙鱼业力,海水不变,终不成酒,故曰无酒。果报类天,而无天德,故云非天。容貌丑陋,故名无端正。有大势力,口诃日月,日月为之失光,掌搏须弥,须弥为之跛【(蹄-帝)+(谪-言)】,立地顶天,入海齐腰。以性多嗔,故恒与帝释斗争,倘胜则入天宫,求四种苏陀味(suta天甘露地);设败,则以通力潜身入藕丝孔。按《楞严经》,阿修罗类,有四种之殊:经云「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中,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迦楼罗(garuda),译为金翅鸟,翅翮金色,顶冠如意珠,两翅相去,三百六十万里,撮龙为食。《华严经》云:「譬如金趐鸟王,飞行虚空。以清净眼,观察大海龙王宫殿,奋勇猛力。以左右力,搏开海水,悉令两辟,知龙男女有命尽者,而撮取之。」

  紧那罗(kimnara),译曰疑神。形似人而有角,呼为人奈何有角,呼为非人,柰形似人,因此呼为疑神。为帝释之乐神,前乾闼婆为奏俗乐,此则为奏法乐者也。

  摩睺罗伽(mahoraga),译为大蟒神,或译地龙,大腹行等。

  人非人者,谓八部鬼神,本悉非人,变作人形而诣佛前,听说法故。八部之众,虽预佛会,而因宿业,惑报斯类,苦乐相杂,形相丑陋,故乐出本伦,而欣慕人身也。菩萨寻声救苦,无求不应,故一一应伦,现同类之身,为其说法,令其成就。《楞严经》云:「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此应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也。执金刚神(vajrapani-vajradhara),又名执金刚夜叉,金刚力土等。手执金刚仗,而护帝释宫门,遇佛出世,即降阎浮(jambu),卫护世尊,防守道场。

  《大宝积经》谓:昔有转轮圣王,第一夫人具足千子,俱发道意。父王欲知当来成佛次第,使千子探筹,初拘留孙佛(krakucchanda)乃至最后,楼至如来(rucika)。第二夫人生二子:其第一子发愿:誓为金刚力士,护千兄法。第二子发愿:誓为梵王,劝请千兄,转妙*轮。《慧琳音义》谓:贤劫千佛,楼至如来,即今执金刚神。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初无尽意下,总结上文三十二应游法界,十四无畏济群生也;是故下,令供养也。是观世音下,明于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济诸群生也。功谓功能,德谓德本,以众生善有资润福利之功,万行为佛果庄严之德,故云功德。观音功德巍巍,神力叵测,竖穷三际,横遍十方,逐类现形,何止三十二应?随机变现,岂局娑婆世界。以种种形,言现身之众也,游诸国土,言所化之广也,度脱众生,言得益之多也。《大乘庄严宝王经》云:「观自在菩萨摩诃萨,随彼有情应可度者,如是现身而为说法,救诸有情,皆令当证如来涅槃之地。」

  施无畏(abhayanda)者,谓檀度(dana-paramita)有三:一、财施,舍财济贫也;二、法施,说法度生也;三、无畏施,救人厄难也。以无畏施于众生,故曰施无畏。《楞严经》云:「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此当机奉旨献供也:「汝等应当一心供养……」是佛慈劝供也。此云:「我今当供养。」是当机奉旨也。众宝,即金银等宝,珠即摩尼(mani)珍珠等。璎珞,梵语枳由罗(keyura)以众宝编织而成,用以悬于身上者。既是众宝所成,其价自难言喻,而言百千两金者,顺世之辞也。盖古人以百千两金为最贵者,而菩萨璎珞不啻堪此也。是众宝所编之璎珞,为世所珍,故曰珍宝璎珞。璎珞供养,本为施财,而言法施者,盖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当无尽意,最初一念发心供养,三轮空寂,施者受者及中间物,毫无相著,故成法施。或云法施者,如法布施也。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菩萨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此观音不受,当机殷勤劝受也。观音不受者,欲生施主殷重心故,欲让二世尊故,示少欲知足故。无尽意再复殷勤伸请者,表施主诚恳,上顺佛旨,下为众生故。仁者,尊敬之称也。愍者哀怜也。我等者,献供当机在会大众,以及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也。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此佛转劝受也。观音本地,唯佛能知,故须劝受。菩萨以度生为急,济世为怀,故佛以利益人非人等以告也。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此受施转供也。观音受供者,上顺佛敕,下愍众生故。转奉二尊者,福田难遇故,展增施主利益故。《义疏》云:「举二尊者,云生灭平等不二故,《释迦》现生为智,多宝涅槃(mahaparinivna)为断,示智断为福田故。」

  释迦牟尼(sakyamuni),亦名释迦文。释迦,种族名,能仁之义,牟尼,寂默之义。周襄王三十年丁酉(公元前六二二年。——一说周眧王二十六年甲寅——一○二七年),四月初八日,降生于中印度(india)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u译妙德),迦毗尼园(lumbini),名悉达多(sarvarthasiddha)。父为迦毗罗卫国净饭王(suddhadana),母摩耶夫人(maya)。诞生后七日,摩耶逝世,赖姨母摩诃波阇波提(mahaprajipati)抚育之,跋陀罗尼(bharani)教育之。纳耶输陀罗(yasotara译持称等)为妃,举一子,名罗睺罗(rahula)有谓佛有三夫人,罗云为瞿夷(gopiha)所出。

  十九岁时,偶乘车出游,见生老病死,种种苦患,深悟世间无常,遂决意出家(aranyaka),于二月初八夜,白马腾空,青山断发,为大沙门。曾就郁头蓝弗(udrakararnaputra)等问道,后于雪山习诸禅定,鹊巢顶,芦穿膝,六年苦行。不得究竟,乃舍前诸行,受牧女乳糜之供,至尼连河(nairanjana)侧,优楼频螺村(urnvilva译木瓜)毕钵罗树(pippala菩提树也)下敷草,结跏趺坐,誓曰:「不成正觉,终不起此坐。」是夜忽睹明星,朗然大悟,得一切种智,为人天之导师,四生之慈父,作大千之法王,娑婆之教主。时年三十岁(公元前五九二年十二月八日)也。于是周游十方,化导群盲,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

  周景王二年戊午(公元前五四三年,一说穆王五十四年癸酉——九四八年)二月十五日,于拘尸那城(kusinagara),跋提河(hiranyavati亦名阿恃多伐底,ajiravati译曰有金)边。娑罗双树(salavana)下,般涅槃那(mahaparinivna)。大师示寂,人天掩望,鸟兽悲鸣,山川变色,草木忧愁。

  多宝佛塔者,如《见宝塔品》云:「乃往过去东方无量千万亿阿僧祇世界,国名宝净,彼中有佛,号曰多宝。其佛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赞言善哉!」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此总结上文也。自在者,纵任无碍,进退无滞也。据《华严经》言:

  一、寿命自在,谓菩萨成就法身慧命,了无生死寿夭之数,延万劫而不长,促一念而不短,为利有情,方便随机示现寿命延促故。

  二、心自在,谓菩萨智慧方便,入无量三昧,游戏神通,生死无染故。

  三、财自在,谓菩萨能以无量珍宝,严饰无量世界,随众生之所乐故。

  四、业自在,谓菩萨万行具足,悲智双运,或现神通,或说妙法,所作行业,俱为劝化众生故。

  五、生自在,谓菩萨以大悲心饶益众生,能随类受生,去住无碍故。

  六、愿自在,谓菩萨能随愿乐成,于诸刹土中,成等正觉故。

  七、解自在,谓菩萨胜解成就,能示现种种色身,演说无边妙法故。

  八、如意自在,谓菩萨神通广大,威力难量,于世界中示现变化故。

  九、智自在,谓菩萨智慧具足,能于十方世界,随言音慧,利乐众生故。

  十、法自在,谓菩萨得大辩才,于诸法中,乐说无碍故。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此经家叙意。也按《添品法华》于游于娑婆世界下,有「尔时庄严幢菩萨问无尽意菩萨言:以何因缘名观世音?无尽意菩萨即便遍观观世音菩萨过去愿海,告庄严幢菩萨言:佛子谛听!观世音菩萨所行之行」之句。若尔,云何偈言:「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文既相违,故知差舛。又罗什所译,本无后偈,为《添品》所具者,后人移刊于此,以补什本之不足耳。

  偈者,梵语伽陀(gatha),译曰孤起,与前文不相应故。梵语祇夜(geya),译曰重颂,与前文相应故。偈颂,略有二种:一、名首卢(sloka),凡三十二字者,谓之通偈。二、结局不问三言至八言等,必要四句者,谓之别偈。广有四种:

  1、八字一句之四句偈,名阿菟吒阐提(anustubh-chandas),谓之中偈。

  2、六字一句之四句偈。

  3、二十六字一句之四句偈,名摩罗(mala),谓之后偈。

  4、以六字以下为句之四句偈,谓之周利偈(sri)。今所指者,即最后之一种也。

  经中立偈,略有八义:1、少字摄多义故。2、赞叹者多以偈颂故。3、为顿根说故。4、为后来之徒故。5、随意乐故。6、易受持故。7、增明前说故。8、长行未说故。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