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2)

  如是我闻。一时(2)。佛在舍卫国(4)。祗树给孤独园(5)。

  【解】

  我亲自听得佛陀这样说的。有一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以后简称佛)在舍卫国的一个花园里,这个花园叫祗树给孤独园。(这一句说明佛在什么地方。)

  【释】

  (1)如是我闻:这一部《阿弥陀经》虽然是释迦牟尼佛说提的,但是佛说过了,当时并没有记下来。后来佛的堂弟,就是佛的弟子,名叫阿难的,恐怕日期长久了,大家都记不得,所以特地把佛所说过的佛法,一句一句的都编集起来。

  “如是我闻”的“如是”两字,是“这个样子”的意思,就是总指这部经。“我”字是阿难自己称呼。

  佛差不多要入涅槃的时候,阿难问佛:“将来编集起佛经来,开始第一句怎么样说法?”佛回答阿难道:“佛旨第一句一定要有用‘如是我闻’四个字才可以证明这部经都是你阿难自己亲听佛说的,不是从旁人那里听来的。”因为佛这样吩咐过阿难的,所以阿难编集的各种佛经,开头第一句都有“如是我闻”四个字的。

  (2)一时:是有这么一个时候的意思。因为“时候”各处不同的,所以不能够说定某年某月。譬如说我们现在用的阳历正月初一,在阴历还是十一月。又像夏朝的十一月到周朝就算是正月了;又像忉利天的一昼一夜,在我们这外世界已经是一百年了;夜摩天的一昼一夜。在人间已经是二百年了;所以佛经上讲到佛法的时候,都浑说一个时候,不能够就定是在什么年份、月份,就为这个缘故。

  (3)忉利天、夜摩天:在后面解释“无量诸天大众俱”一句里会详细讲明白的。

  (4)舍卫国:舍卫国“是一个大国的名,就是现在印度的地方。

  (5)祗树给孤独园:是舍卫国内的一个花园。舍卫国有一位有财、有势、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名叫“须达多”。他时常周济穷苦的人,所以都叫他“给孤独长者”。

  那个时候,舍卫国的国王有一个太子,名叫“祗陀”。他有一个花园,叫“逝多园”,园内有很多的树木,这位长者想问祗陀太子买下这个花园,在园内造一点房屋,请佛来说法。太子假意不肯,说要把金子铺满这个花园的地,才肯卖给你。给孤独长者听了,就拿出自己家中提金子来,铺在花园的地上。那太子看他诚心的很,就把这个花园送给他了。后来就把他们两个人的名字做了这个花园的名字,所以叫做“祗树给孤独园”。

  与(1)大比丘僧(2)(3)。千二百五十人俱。

  【解】

  在祗树给孤独园内,同佛常常在一起的有出家的1250人。(这一句是同佛在一处的人数。)

  【释】

  (1)与:是“同”的意思。

  (2)比丘:比丘是梵语。出家的男子,受了“具足戒”的,叫“比丘”。就是俗人称他们为“和尚”的男子。出家的男子受的“具足戒”,总共有250条,受了这250条“具足戒”的男子,才可以算是“比丘”。凡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人都是男身。就是妇女们,倘然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都会变成男身的。这是阿弥陀佛四十八外大愿,其中有一个愿说道:“我若是成了佛,倘然生到我国里来的女人,仍旧是女身的,我就不愿成佛。”阿弥陀佛发过这样的大愿心,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只有男身、没有女身的。所以只有“比丘”没有“比丘尼”。

  (3)大比丘:在这一句经里,“比丘”前加一个“大”字,可见得这些比丘都是道行很高的,并不是初出家的人能够比的上的。

  (4)大比丘僧:在这部经里所说的“大比丘”,那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在舍卫国听佛说法的,并不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佛得道后,最先度脱他们的。

  (5)僧:是许多人和合在一处的意思,因为出家人都是许多人和合在一处修行的,所以“出家人”叫“僧”。又“僧”字,从菩萨起直到初出家受过具足戒的,都可以称“僧”。

  (6)具足戒:“具足”两个字是完全的意思。“戒”是防备做不了规矩的事情和禁止做恶事情的方法。“戒”有好几种,有多有少的。受“具足戒”就是受“全戒”,没有比这种戒再多的了。受过了戒不可以再犯了。譬如受了“杀戒”,就不可以杀活的东西了。

  (7)比丘尼:出家的女人,受了戒的叫“比丘尼”。就是俗人称她们为“尼姑”的女人。出家的女人受的“具足戒”总共有500条,受了这500条具足戒的女人,才可以算是“比丘尼”。

  皆是大阿罗汉(1)。众所知识。

  【解】

  上面所说的1250人,都不是平常的出家人、都是大阿罗汉。大众人都知道他们、认识他们的。(这两句话是说同佛在一处的许多人是怎么样的一等人)

  【释】

  (1)阿罗汉:就是俗人叫做“罗汉”的。

  (2)修行:一个人修行,将来就会得到好报应。一个人造业将来就会得到苦报应。

  修行到样样完全、样样圆满,就成佛了。

  修六度万行的,就是菩萨。

  修十二因缘的,就是缘觉,也叫辟支佛。

  修四谛的,就是声闻。

  修上品十善业的,生在天道,就是生到天上,做天上的人。

  修中品十善业的,生到人道。还有一种说法,是守五戒的,生在人道。

  修下品十善业的,生在阿修罗道。

  犯下品十恶业的的,生在畜生道

  犯中品十恶业的,生在饿鬼道。

  犯上品十恶业的,生在地狱道。

  以上是先把修行、造业的各种人所受的报应,所以不相同的缘故,大略说一点,在下面再把一种一种的说清楚。

  (3)业:凡是所持的念头、所做的事情,不论善的、恶的,都叫做“业”。

  (4)善业:转善念头、做善事情,就叫“善业”。

  (5)恶业:转恶念头、做恶事情,就叫“恶业”。

  (6)上品、中品、下品:修得最认真的叫做“修上品”,差一点的叫做“修中品”,再差一点的叫做“修下品”。

  十恶业犯的最重、最多的叫做“犯上品”,差一点的叫做“犯中品”,再差一点的叫做“犯下品”。

  (7)六道:若是一个人不修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总在这六道里出出进进,逃也逃不出。六道有“三善道”、“三恶道”二种。

  (8)三善道:善的就生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叫做“三善道”。

  (9)三恶道:恶的就堕落到“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叫做“三恶道”。

  (10)六度:又叫“六波罗蜜”。

  第一是“布施”,梵语叫“檀那波罗蜜”。布施有两种:一种叫“法施”,就是拿佛法来劝化人;一种叫“财施”就是拿钱财、物件来周济、苦人。

  第二是“持戒”,梵语叫“尸罗波罗蜜”,就是守住佛的禁戒,不造各种恶业。

  第三是“忍辱”,梵语叫“羼提波罗蜜”,就是忍耐一切苦痛,受了旁人欺负,不同他争闹。

  第四是“精进”,梵语叫“毗梨波罗蜜”。就是各种善事肯发狠去做,各种恶事肯发狠去禁止。

  第五是“禅定”,梵语叫“禅那波罗蜜”。就是把这个心,安住在“真如实相”的道理上,不放他散开来想杂乱的念头。

  第六是“智慧”,梵语叫“般若波罗蜜”。就是能够分别真正的道理,破除种种的迷惑。

  (12)十二因缘:

  第一是“无明”。就是不明白真正的道理产意思。因为不明白道理,就会生出种种烦恼来,所以又叫做“烦恼的根本”。

  第二是“行”。行字意思就是没有停歇。因为种种的烦恼没有停歇的时候,常常动起心来,就造出种种的“业”来了。

  第三是“识”。识是“业识”,就是妄想分别心。因为一个人前世有了种种的“业”,就被这种种的“业”感动了这个“识”,看见了可以投胎的地方,就去投胎了。

  第三是“名色”。就是投了胎,“识”和身体都渐渐的长大起来了。

  第五是“六入”。又叫“六根”就是眼、耳、鼻、身、口、意(即念头)。完全成就了,要出胞胎了。

  第六是“触”。就是初生出来,年纪二、三岁的时候,对于各种的东西、各种的事情,还不很会分别它的好的、坏的、苦的、乐的。

  第七是“受”。就是年纪到了六、七岁的时候,对于各种的东西、各种的事情,渐渐的会分别起好坏来。就觉得的有时受着乐,有时受着苦了。

  第八是“爱”。就是年纪到了十几岁的时候,就会生出种种爱的心、贪的心来了,并且生得很厉害的。

  第九是“取”。就是到了成人的时候,这种种的爱心、贪心更加厉害。想到什么,就一定要得到手了。

  第十是“有”。有字,就是“业”字的意思。因为有了“要”的心,就会生出烦恼来了。有烦恼,就会造出种种业来了。既然造了业,就会有将来的报应了。

  第十一是“生”。就是按照现在所造的善业、恶业,将来就要受生生死死的苦,并且还不知道生到什么地方去。

  第十二是“老死”。就是既然有了“生”的苦,就一定有“老”的苦、“死”的苦了。

  第一种的“无明”,最是迷惑人的东西。有了这种“无明”,一个人就糊糊涂涂的随便造业;造了业,就要受报应了;受报应,就是在这个人生生死死里,出了又进,进了又出;或是投人身、或是投畜生,总归逃不出这个关头。所以,这个“无明”实在是一个人生生死死的根本。有了这个根,就是会生出第二种的“行”,一直生出第十二种的各种因缘来了。

  一个人死了去,死的是躯壳,他的灵性仍旧还在的、不会死的。他的“无明”也仍旧没有破去,所以免不得还要投生做人。

  (13)因缘:“因”字是种子的意思。“缘”字是帮助成就的意思。譬如种稻,一粒谷是“因”。地土、雨水和种田人是“缘”。不论什么事情,都要有“因”、有“缘”才会成就,一个人所以生了又生、死了又死,逃不了这个生死的苦,就因为有了这十二种“因缘”的缘故。

  (14)缘觉:“缘觉”晓得生生死死的苦,所以就在这十二种因缘上用功,自己开悟了、得了道,就成就了一个不生不死的身体。因为他们觉悟了这十二种的“因缘”,所以称他们做“缘觉”。

  (15)分别:不论什么事情、什么东西、都去分别他好的、坏的、喜欢的、不喜欢的。

  (16)名色:这个时候,一个人的“识”还没有什么大用处,只有这个“识”的名目,所以叫做“名”。身体虽然没完全成就,但是已经渐渐的要成就色身了,所以叫“色”。

  (17)灵性:是最灵妙的“知觉性”,并不是大家所说的“灵魂”。灵魂是常常要变的,灵性是永远不变的。

  (18)知觉性:是众生本来就有的“性”,有了这个“性”才有知觉,没有这个性,就同木石一样了。所以叫做“知觉性”。

  (19)四谛:

  第一是“苦谛”。谛字是见到了真实的道理,一点也没有错的意思。“苦谛”,就是苦报应。

  第二是“集谛”。集是聚集的意思。就是“贪、瞋、痴”等种种烦恼和种种的恶业,能够聚集起各种苦报应来。

  第三是“灭谛”。就是灭除生生死死的苦恼。

  第四是“道谛”。就是照真正的道理修行。

  因为有了第二种的烦恼恶业,就有了第一种的苦报应。所以要修真正的道理,才可以灭除生生死死的苦恼。

  “声闻”明白了这种道理,所以就在这四种道理上用功夫,修到了不生不灭的地位。

  (20)声闻:“声闻”还有四种分别,叫做“四果”。“果”字,就是结果的意思。修到什么功夫,就结成就什么果。也有叫做“果位”的,加一个“位”字,就是得到什么位子的意思。第一果叫“须陀恒”,第二果叫“斯陀含”,第三果叫“阿那含”,第四果叫“阿罗汉”。

  须陀洹:这个名字是梵语。翻译出中国文来,叫做“入流”,也叫“预流”。意思就是刚刚明白真正的道理,可以进到圣人一类的地位了。

  斯陀含:功夫稍深的一点的叫“斯陀含”。也是梵语,翻译出中国文来叫“一来”。意思就这个人死了就生到天上去,做一世的天上的人,再生到我们人的世界上来,做一世的人,就能断尽生死的苦恼,不再受生死了。

  阿那含:功夫更深一点的,叫“阿那含”。也是梵语,翻译出中国文来,叫做“不来”。意思就是这个人死了,生色界天上去,有的就在这一层天上,证到第四种果的就“了生死”的;有的要在色界的各层天里,一层一层的升上去,受了几次的生,才“了生死”的;还有的要从“色界天”上,一直生到了“无色界天”去才了生死的。但是,总归在天上修,一直要修到烦恼都断得清清净净不再生到人的世界上来。

  阿罗汉:在“声闻四果”中,“阿罗汉”的功夫最深。阿罗汉也是梵语,翻译出中中文来,叫做“无生”。意思就是一切烦恼都断清清净净,一点也没有,不再受生死的苦恼了。“罗汉”是“声闻”中最高的一“位”。

  (21)小乘——大乘:“缘觉”和“声闻”只知道自己要逃脱这生生死死的苦,不肯发心度人的,不象“菩萨”一边自己修,一边就专门度尽世上人的苦,所以,“声闻”和“缘觉”叫小乘。

  “声闻”和“缘觉”虽然有致于再到我们这个世界上来做人、受生生死死的苦,但是倘然不发度人的大愿心、修菩萨的道,那就终究不过是“声闻”、“缘觉”罢了。不独是不能成佛,并且也不会成菩萨的。所以,一个人修行,总是要发大愿心,不可以只管自己、只顾自己的。

  但是,“声闻”、“缘觉”即然修到了“阿罗汉”、“辟支佛”的地位,他们不论迟早,决定会回转“小乘”的心来,归向到“大乘”的佛道上去。发大愿心,学做菩萨,情愿再来世界上来,度脱一切苦恼的众生的,到了这样的地步,就是“菩萨”了。不过,有的就在这一世里发大心的,有的则要过了许多劫数才发大心的,但是决定没有永远不发大心的。

  (22)乘:“乘”就“车”。“大乘”譬如大的车,可以装很多东西的。“小乘”譬如小的车,不能够多装东西的。

  这是譬喻菩萨的心量大,能够度一切众生;声闻、缘觉的心量小,不能够多度众生。

  度脱的众生多,就是修行的功德大,等到修行的功德圆满了,就成佛了。

  (23)了生死:就是不再生了又死、死了又生。

  (24)色界天、无色界天:在下面解释“无量诸天大众俱”一句中,都会详细说明的。

  (26)心量:“心”就是“心思”;“量”就是限量。“心量”实在就是俗话的“度量”。凡夫的心量有限制的,所以小;菩萨的心量没有限制的,所以大。

  (27)十业:是“身三业”,就是身体上造出来的三种业:第一是杀业,第二是盗业,第三是“淫业”。

  “口四业”就是口上出来的四种业:第一是“妄言”中,第二是“两舌”,第三是“恶口”,第四是“绮语”。

  “意三业”就是意识里造出来的三种业:第一是“贪”,第二是“瞋”,第三是“痴”。

  (28)杀业:不要说杀人了,就是最小的虫子,也是一样有生命,都不可以杀的。不吃素的人,这杀业犯得多极了。

  (29)盗业:不要说强抢了,就是拿别人的东西,你没有告诉他,他也没有应许你,先就拿了,就算是盗。

  (30)淫业:不要说淫人家的妻女了,就是嫖妓,也就犯了淫了。妇女同旁人家的男子,私下往来,也一样犯淫业。

  (31)妄言:就是说假话。

  (32)两舌:就是搬弄是非。

  (33)恶口:就是骂人。

  (34)绮语:就是说轻薄话。

  (35)贪:就是贪心不足。

  (36)瞋:就是动火发恨。

  (37)痴:就是心里转念头不合正当的道理,并且不相信“因果”,不相信一个人死了,他的灵性仍旧不灭的道理。

  (38)因果:粗话说起来,就是“报应”,在下面解释“彼佛何故号阿弥陀”一句中,会详细讲明白的。

  (39)五戒:同“十善”差不多。第一是戒杀,第二是戒盗,第三是戒淫,第四是戒妄语,第五是戒饮酒。这“五戒”若守不住,就不敢保住这个人身;倘然守住“五戒”这个人身就一定靠得住了。

  (40)优婆赛:凡是在家的男子受了“五戒”,叫做“优婆赛”。

  (41)优婆夷:凡是在家的女人受了“五戒”,叫做“优婆夷”。

  (42)妄语:包括“两舌”、“恶口”和“绮语”在内。

  (43)饮酒:因为酒最容易迷人的心。一个人喝醉了酒,就会做出种种不规矩的事情来,所以要戒的。

  在“释”中,只有(1)与经文有关系,从(2)至(3)就同经文没有关系了,那么为什么要去讲它呢?因为在佛法里,这些大略的道理也都应该要晓得一点的。所以一齐把它来大略说说。看了懂的自然好,看了不明白的,可以暂时不去管它。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