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杂阿含经卷第五十

  一三三二【经旨】本经叙说有一比丘住林中,入昼正受,日中时,心生不乐,林中天神乃诵偈觉悟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就住在一树林中,入于白昼的正受。当时,那位比丘到了日中时分,心生不乐,就诵偈说:

  「在这日中时分,众鸟都很静默,

  空野忽然响起声音,使我心生恐怖!」

  那时,居住在那树林中的天神就诵偈说:

  「在这日中时分,众鸟都很静默,

  空野忽然响起声音,当然你会生起不乐之心。

  然而你应该舍弃内心的不乐,专心乐于修习正受。」

  当时,这位天子诵偈觉悟那位比丘后,这时,那位比丘便专心思惟,终于舍除了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第一三三二经注释:

  1、「于此日中时……令我心恐怖」: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第二六经此偈作「日中既盛热,林木甚郁蒸;众禽以热故,各自停不飞;布谷厉其声,我闻生惊惧。」

  一三三三【经旨】本经叙说阇邻尼天神以三十三天的欲乐引诱阿那律陀,但彼不为所动。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阿那律陀尊者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

  当时,有位天神名叫阇邻尼,是阿那律陀尊者前世的善知识。他前往阿那律陀尊者住处,到了阿那律陀住处后,就诵偈说:

  「你现在可以发愿,愿还生于前世的生处——

  三十三天上。那里五欲的妙乐都齐备,

  有各种的音乐,常可提供自己作欢娱;

  每到睡眠时,又有音乐来唤醒,

  诸天的玉女众,日夜都常侍候于左右。」

  阿那律陀尊者诵偈答说:

  「诸天的玉女众,这些都是大苦的结聚,

  因为他们有颠倒的幻想,系著于有身的邪见之故;

  而那些想求生到那个地方的人,这也都是大苦的结聚。

  阇邻尼你应当知道:我是不愿往生那儿的,

  因为我生死已永尽,不再受未来生死果报的缘故!」

  阿那律陀尊者唱诵这首诗偈时,阇邻尼天子听闻阿那律陀尊者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三三经注释:

  1、阇邻尼:三十三天之天神名。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第二七经作「阿那律天上本妻」;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作「尊者阿那律俗家之妻,为三十三天天神之阇利仁」。可见阇邻尼乃阿那律的前生妻子。

  一三三四【经旨】本经叙说有一比丘住林中,精勤诵习,证得阿罗汉后,不再诵习,唯静默行道。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就住在树林中。他勤于诵经,勤于讲说,精勤思惟,终于证得阿罗汉果。证果后,他就不再精勤诵经讲说了。

  当时,有位住于那座树林的天神,就诵偈说:

  「比丘你先前日夜勤于诵习佛法,

  经常为众比丘,和他们一同讨论决定法义。

  可是你现在对于法句,却寂然地不予讲说,

  也不和众比丘们一同讨论,决定法义了。」

  那时,那位比丘诵偈答说:

  「我本来还未能与离欲相应时,心里常喜乐于法句,

  现在我既然与离欲相应了,那么诵经讲说之事便已完毕。

  首先要知晓的道都已具备了,还须见道、闻道做什么?

  世间的各种闻见,不如全部把他放舍掉。」

  当时,那位天神听闻比丘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三四经注释:

  1、法句:佛陀所说法的法义文句。

  一三三五【经旨】本经叙说有一比丘因患眼疾,受其师教导而至池边闻花香。天神责其不求不舍而取,是为盗香,谓求清净远离者,虽小恶亦不可轻视。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就住在一树林中。当时,那位比丘患有眼疾,受他老师的教导,教他应去闻嗅钵昙摩花(红莲花)。这时,那位比丘接受老师的教导后,就去到钵昙摩花池边,就在池岸边,迎风坐下,随着吹来的风而闻嗅花香。

  那时,有位主掌这池塘的天神告诉比丘说:「你为什么来盗花呢?你现在便是一个盗香贼了!」

  当时,比丘诵偈答说:

  「我没有去破坏,也没有去夺取花,

  我只在远处随风而闻嗅它的香气罢了。

  你现在为什么说,我是一位盗香贼呢?」

  那时,天神又诵偈说:

  「没有向主人求取,主人也没有说要施舍与你,世间就叫他为盗贼。

  现在他人并没说要给你,而你自己却向它闻取,

  这样就叫做世间真实的盗香贼。」

  这时,有一个人去拿取那藕根,很重地背负着离去。

  当时,比丘就向那位天神诵偈说:

  「像现在那个人,砍断了分陀利花(白莲花),

  拔取藕根很重地背着离去,这便是个奸狡之徒,

  你为什么不去遮止他,却反而说我是偷盗花香呢?」

  那时,那位天神就诵偈答说:

  「那狂乱奸狡的人,就如乳母喂儿时所穿的黑衣沾满污渍,

  何必再跟他多费唇舌,况且他哪里能跟你相提并论呢?

  袈裟沾污看不见,黑衣沾墨不觉污,

  奸狡凶恶的人,世人也不愿跟他说话。

  就像苍蝇的脚污染了白丝绸一样, 贤明的人即使是小小的过错,也会显现;

  又如同墨汁点染白色的珂贝,即使很小也都会被发现。

  应常从那些道理中去寻求清净,没有结使而远离烦恼;

  否则如同毛发一样的小过错,别人也会看得像泰山一样的重!」

  当时,那位比丘又诵偈说:

  「真好啊!说得真好!你用义理来安慰我;

  你可常为我,而频频唱诵这首偈!」

  这时,那位天神又诵偈说:

  「我不是你所买来的奴仆,也不是送给你的人,

  为什么要常随着你,频频用这些话告诉你呢?

  你现在自己应当知道,那每一件有利益的事。」

  当时,那位天子诵完这首偈后,这位比丘听闻他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独自在僻静之处,专心思惟,终于断除一切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第一三三五经注释:

  1、不求而不舍: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第二九经此处作「不问其主取,檀越不施与」。

  2、乳母衣: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譬如乳儿母,而着于黑衣。」乳母衣,因乳母喂食婴儿,恐易着污渍,故常着黑衣。此乳母衣,即指黑色之衣服。

  3、「蝇脚污素帛,明者小过现」: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鲜白上有点,犹如蝇脚等,世人皆共见;设诸贤智人,有少微细过,其谕亦如是。」

  一三三六【经旨】本经叙说十力迦叶尊者为猎师说法,猎师却不能悟解。天神乃告其为少智无德者说法无益。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蓝陀竹园里。

  那时,十力迦叶尊者住在王舍城的仙人窟中。当时,有位猎师名叫尺只,他于距十力迦叶不远的地方张网捕鹿。那时,十力迦叶哀悯那位猎师而为他说法。当时,那位猎师并不了解他所说的法义。此时,十力迦叶就运用神通力,使指端燃起火来,然而那位猎师还是不能觉悟。

  那时,住在仙人窟中的天神就诵偈说:

  「深山中的这位猎师,缺少智慧有如没有眼睛的盲人,

  为何要为他非时而说法呢?他德薄又没有辨别的智慧,

  听闻了也不能了解,就是处于光明中他也是无所见。

  对于各种善胜之法,愚痴而不能了解,

  即使燃烧了十只手指头,他也是不能见到真谛的。」

  当时,那位天神诵完这首诗偈后,十力迦叶尊者就静默不语了。

  一三三七【经旨】本经叙说金刚子尊者闻世间大会而生不乐心,天中天神乃诵偈劝慰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蓝陀竹园里。

  那时,有位金刚子尊者,住在巴连弗邑的一处树林中。当时,巴连弗邑的人民于夏季四个月过后,就会举行憍牟尼(终夜祭)大会。

  这时,金刚子尊者听到世间在举办大会,心生不乐,就诵偈说:

  「独自一人住在空林中,犹如被弃置的枯木,

  夏季四个月已满,世间的人快乐地庄严大会祭典,

  遍观一切世间,没有人会比我更痛苦!」

  那时住在林中的天神就诵偈说:

  「独自一人住在空林中,犹如被弃置的枯木,

  这是三十三天的天神心中所愿乐的事,

  就像地狱中痛苦的众生,仰望着转生为人道一样!」

  当时,金刚子尊者被那位天神所劝慰后,便专心思惟,终于断除一切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第一三三七经注释:

  1、憍牟尼:即迦底迦月(阴历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满月日。该日终夜行祭。

  一三三八【经旨】本经叙说有一比丘住林中,只乐持戒,而不能追求更殊胜功德,林中天神乃诵偈启悟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他只喜好持戒为足,而不能向上追求更殊胜的功德。

  当时,住在那树林中的天神这样想着:这样并不合于比丘之法——住在树林中,只喜好持戒为足,而不能向上追求更殊胜的功德。现在我应当运用方法去启悟他,于是就诵偈说:

  「并不是一向只持戒,及修习多闻,

  或独自于静处禅思三昧,闲居而修习远离;

  比丘如果只偏于身心轻安的话,终究不能灭尽烦恼。

  平等正觉的安乐,是远离凡夫之法!」

  当时,那位比丘被天神劝进后,就专心思惟,终于断除一切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第一三三八经注释:

  1、「唯好乐持戒,不能增长上进功德」: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第三十二经此处作「修持禁戒,已为满足,更不求胜」。

  2、「非一向持戒……远非凡夫辈」:别译杂阿含经此偈作「不应以持戒,多闻及禅定,住于空静处,未尽诸漏结。不应作是事,用智自损减。远离凡夫法,逮得菩提乐。」

  一三三九【经旨】本经叙说那迦达多尊者住林中,却常与在家、出家常相亲近,林中天神乃诵偈启悟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有一位那迦达多尊者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却经常和在家众、出家众应酬亲近。

  当时,那居住在树林中的天神这样想着:这样并不合于比丘之法——住在树林中,却经常和在家众、出家众应酬亲近。我现在应当去到他那儿,方便启悟他,于是就诵偈说:

  「比丘一大早外出,到了傍晚才回到树林来,

  学道之人和俗人相习近,苦乐就一定会同享,

  恐怕就会生起居家之念,放逸于修行,而随顺魔王的自在役使了!」

  当时,那迦达多比丘被那位天神如此这样地开觉后,他也如此这样地专心思惟,终于断除一切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一三四〇【经旨】本经叙说有众多比丘住林中,却言语嬉戏,不摄威仪,林中天神乃诵偈劝谕他们。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他们彼此言语嬉戏,终日散乱,心不得定,放纵六根,逐求于六境。

  当时,住在那树林中的天神看见这些比丘不能摄持威仪,心里觉得不欣悦,于是就诵偈说:

  「这里以前住有瞿昙的正命弟子大众,

  他们都是以无常的心理去乞食,无常的心理而受床卧;

  由于他们能观察世间无常的缘故,所以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

  现在这里住有很难奉养的沙门大众,

  他们到处去寻求饮食,遍游于他人之家。

  如此望求财物而出家,没有沙门真正的理想,

  虽穿着僧伽梨(大衣),却有如老牛拖着尾巴一样!」

  这时,比丘们问天神说:「你是在讨厌我们吗?」

  那时,那位天神又诵偈说:

  「我并未指名道姓,也不讥称某个人,

  而总向那些群众当中的不善者说。

  有显现鄙漏之相的人,我就方便举说他的过错;

  对勤修精进的人,我就皈依恭敬礼拜他!」

  那些比丘们被天神劝谕后,于是就专心思惟,终于断除一切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一三四一【经旨】本经叙说有一比丘住林中,因与长者妇女嬉戏,起恶名声,自己追悔而欲自杀,林中天神便诵偈使他开悟。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当时,那位比丘因和长者的妇女言语嬉戏,而有坏名声(风评很坏)。

  这时,那位比丘这样想着:都是我不好,和他人的妇女言语嬉戏而有坏名声,我现在想在这树林中自杀。

  就在这时,住在那树林中的天神这样想着:这样不对也不好,这位比丘并不坏,也没有犯过,然而却想在树林中自杀,我现在应当以方便来开悟他。

  当时,那位天神就变化作长者的妇女模样,然后告诉比丘说:「在所有巷路四衢通道中,世间的人都认为我和你有坏名声,说我和你彼此相习近,做出不正当的事。既然有这坏名声,现在可以还俗了,一起相娱乐吧!」

  比丘答说:「因为那里巷四衢通道中,人们都认为我和你有关系而起坏名声,说我们互相习近,做了不正当的事。我现在只好自杀了!」

  这时,那为天神就又变回天人之身,然后诵偈说:

  「虽然听到了很多恶名声,但是修习苦行的人应该要能忍耐;

  不应因痛苦而想杀害自己,也不应生起烦恼。

  如果一听到声音就会恐怖的,那是树林中的兽类,

  那是轻躁的众生,不能成就出家之法。

  仁者你应当要忍耐,不要执著于恶声,

  能够坚固持心,这才是出家之法。

  不可由于他人的诽语,而使你成为抢劫的恶贼;

  也不可由于他人的赞语,而使你成为阿罗汉;

  如果你自省知道无过后,诸天也会知道你是无过的。」

  当时,这位比丘被那位天神所开悟后,就专心思惟,终于断除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第一三四一经注释:

  1、「彼比丘与长者妇女嬉戏,起恶名声」: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第三五经此处作「憍萨罗国有一比丘,林中住,与一长者共为亲友。是时,长者有一儿妇,年少端正。时,此比丘少共语言,众人皆谤谓为非法。」

  2、「如汝自知已,诸天亦复知」: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汝今自审己,既无诸过咎;贤圣及诸天,亦知汝无过。」

  一三四二【经旨】本经叙说见多比丘能寂静诸根,梵天王及七百梵天都来礼敬,林中天神见后,乃诵偈赞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尊者见多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穿着粪扫衣。当时,大梵天王与七百位梵天,乘着宫殿,来到尊者见多比丘处,恭敬礼拜奉事。

  那时,有位住在那树林中的天神就诵偈说:

  「观察他已寂静诸根,所以能感动梵天而得到善的供养,

  他已具足三种神通智慧,得到不倾动之法,

  以方便度一切众生,少有杂事,只穿着粪扫衣。

  七百位梵天子,都乘着宫殿来奉事,

  拜见您这位最后生的阿罗汉,我现在也要礼敬您这位已度过生死果报边岸的圣者!」

  当时,那位天神诵偈赞叹见多比丘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四二经注释:

  1、三明达: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这三种神通智慧在阿罗汉叫做三明,在佛就叫做三达。

  2、少事:指头陀行之阿兰若闲林住者,少作事务。

  3、生死有边:生死果报的边际,此指最后生之阿罗汉。

  4、度有岸:有,是苦果的别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为有,如称三界为三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烦恼的意思。度有岸,即度过生死果报的岸边。

  一三四三【经旨】本经叙说一比丘贪著睡眠,林中天神乃诵偈觉悟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当时,那位比丘因身体极为疲累,便在夜里贪著睡眠。

  那时,有位住在那树林中的天神,为了觉悟他,就诵偈说:

  「比丘啊!可以醒来了!可以醒来了!为什么还贪著睡眠呢?

  睡眠有什么意义呢?赶快修禅不要贪著睡眠!」

  当时,那位比丘诵偈答说:

  「我不肯起来,又将如何呢?我偷懒不努力,

  是因为精力耗尽,四肢疲累,所以夜里就要多睡眠休息。」

  那时,那位天神又诵偈说:

  「你也应当要执守着,不要出声大叫;

  你已经能够修习寂静,不要使它再退没了!」

  这时,那位比丘诵偈答说:

  「我应当听你的教诲,努力精勤修习,

  不被那睡眠,常常盖覆着心。」

  当时,那位天神就如此这样地觉悟那位比丘。那时,那位比丘便专心努力,终于断除一切烦恼,证得阿罗汉果。这时,那位天神又诵偈说:

  「你哪里已能自己起来,专心勤勉努力,

  不被众魔军控制,而使你疲困贪著睡眠了呢?」

  那时,那位比丘诵偈答说:

  「我从现在起将连续七个夜晚,常坐着正确思惟,

  使身心生起喜乐,没有一处不满足的。

  在初夜时,即能观察宿命;中夜时,得到清净的天眼;

  后夜时,便除去无明,彻见众生的苦乐。

  众生上等、中等、下等的形类,是善色或恶色等事,

  都能知道是由于造了什么业的因缘,而受到这样的果报。

  像一个人他造了什么业,那么他所造作的业,定会自己看见果报,

  为善的话,就看见善报;为恶的话,自己就会看见恶报。」

  当时,那位天神又诵偈说:

  「我能知道过去的一切事,有比丘十四个人,

  都是证得须陀洹,全都得到禅定正受。

  来到这树林中修行,当会证得阿罗汉果。

  然而却看见你一人怠惰偷懒,贪著睡眠仰卧着;

  为了不使你做个凡夫,所以才方便觉悟你。」

  那时,比丘又诵偈说:

  「真好啊!你这位天神!以真义来安慰我,

  以至诚来开悟我,使我能灭尽一切烦恼。」

  这时,那位天神又诵偈说:

  「比丘应该要这样,正信佛法,不执著于家而出家,

  抱愚而出家学道,以获得正见清净。

  我现在摄受正法,应当尽己寿命之期作思惟。

  如果你生病的时候,我当会给与你良药。」

  当时,那位天神诵完这首诗偈后,便隐没不见。

  一三四四【经旨】本经叙说狂醉尼揵子盛赞酒味,而舍利弗则赞叹空三昧法味。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舍利弗尊者在拘萨罗国人间,依止于一聚落,居住在田边。当时,舍利弗尊者于早晨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村中乞食。

  这时,有一尼揵子(裸形外道门徒),饮酒狂醉,从聚落里走出来,遇见舍利弗尊者,就诵偈说:

  「米酒醉熏着我的身体,我拿着一瓶米酒;

  山地杂草树木,看起来全都是金色。」

  那时,舍利弗尊者这样想着:会说出这样的恶声,是这恶邪的米酒而使他唱诵这首偈,我难道就不能诵偈回答他吗?这时,舍利弗尊者就诵偈说:

  「我被无想之味所熏习,执持空三昧的法瓶;

  山地杂草树木,看起来都如涕唾一样的轻贱!」

  第一三四四经注释:

  1、米膏:用米酿造的酒,即米酒。

  2、空三味:为三三昧之一。乃观察世间一切法都是缘生,虚妄不实,毕竟是空的三昧。

  3、涕唾:喻轻贱之物。

  一三四五【经旨】本经叙说有一比丘虽得他心智,但烦恼未尽,后见一被罐钩钩颈野干,知其急于求脱,心念而大悟。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已得到他心智,但是还有一些烦恼未尽。在距树林不远的地方有一口井,有一只饮水的野干被罐子的钩子钩到了脖子。

  当时,那只野干运用各种方法求脱,而自己这样想着说:天色快要明亮了,农夫如果出来,当会使我心生恐怖。你这汲水罐已经恐怖我很久了,可让我脱离了吧!

  这时,那位比丘已知那只野干心里的想法,就诵偈说:

  「如来的智慧就如晨出的太阳,离开丛林说空法;

  此心长久地恐怖着我,现在可放舍而使它离去!」

  当时,那位比丘教授自己后,便灭尽一切结缚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第一三四五经注释:

  1、他心智:能知他人心想的神通智慧。

  2、野干:似狐而小,形色青黄,如狗群行,夜鸣如狼。

  一三四六【经旨】本经叙说有一林中天神见佛足迹而修念佛法门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拘萨罗国的人间游行教化,住在一树林中。

  那时,有位依住于那座树林的天神,看见了佛陀行走的脚印,就低头仔细观察,并修习念佛之法。当时,有一只优楼鸟(枭)在于道路中,想要践踏佛陀的脚印。

  这时,天神就诵偈说:

  「现在你这只优楼鸟啊!你应该张大眼睛栖息在树上,

  不可乱毁如来的脚印,破坏我念佛的心境!」

  当时,那位天神唱诵这首诗偈后,便静默的忆念佛陀。

  第一三四六经注释:

  1、团目:团,圆也。圆睁着眼睛。

  一三四七【经旨】本经叙说一天神因林中落花而诵偈赞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依止于波吒利树下。

  当时,有位依住于那座树林的天神诵偈说:

  「今天忽然起了一阵风,吹向波吒利树来,

  将波吒利花吹落,供养于如来!」

  当时那位天神唱诵诗偈后,便静默不语。

  第一三四七经注释:

  1、波吒利树:又作波吒罗树、波罗罗树、波罗利树、波罗树。意译作重叶树、重生华、青桐。类似楸树、紫葳之乔木,春季开紫花,富有香气。

  一三四八【经旨】本经叙说山神诵偈谓修诸头陀行比丘,应随时以孔雀妙声而得开悟。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很多的比丘住在支提山边,他们都是修习头陀行(苦行)的阿练若比丘,穿着粪扫衣,常行乞食之法。

  当时,依住于那座山的山神,唱诵诗偈说:

  「身体羽毛绚丽的孔雀鸟,栖息在鞞提酰山,

  随时叫出美妙的声音,觉悟那些乞食的比丘。

  身体羽毛绚丽的孔雀鸟,栖息在鞞提酰山,

  随时叫出美妙的声音,觉悟那些穿着粪扫衣的比丘。

  身体羽毛绚丽的孔雀鸟,栖息在鞞提酰山,

  随时叫出美妙的声音,觉悟那些依树下而坐的比丘。」

  当时,那位天神唱诵诗偈后,便静默不语。

  第一三四八经注释:

  1、鞞提酰山:山名,位于王舍城东方。

  一三四九【经旨】本经叙说那娑佉多河岸崩,压杀三个营事比丘,天神乃诵偈劝诫诸头陀行比丘,莫营事造立。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众多比丘住在支提山,他们都在修持阿练若行,穿着粪扫衣,常行乞食。当时,那娑佉多河岸崩毁了,因而压死了三个正在做事的比丘。

  这时,住在支提山的天神就诵偈说:

  「行乞食、住阿兰若的比丘们,千万不要营造事业,

  难道没有看见那娑佉多河的旁岸忽然崩倒了,

  因而压死哪三个正在营造事业的比丘吗?

  穿着粪扫衣的比丘们,千万不要营造事业,

  难道没有看见那娑佉多河的堤岸忽然崩倒了,

  因而压死哪三个正在营造事业的比丘吗?

  依止于树下而修行的比丘们,千万不要营造事业,

  难道没有看见那娑佉多河的旁岸忽然崩倒了,

  因而压死哪三个正在营造事业的比丘吗?」

  当时,那位天神诵完这首诗偈后,便静默不语。

  一三五〇【经旨】本经叙说火烧频陀山,一俗人见后诵偈感叹火烧竹林;一比丘则诵偈说:如为烧灭诸受欲,则此焚烧不为苦。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住在频陀山中。

  当时,山林忽然烧起了大火,火焰照彻全山。这时,有位俗人见了诵偈说:

  「现在这座频陀山,大火炽烈,光焰照彻全山,

  焚烧着那片竹林,也烧毁那竹子的花实。」

  那时,那位比丘这样想着:现在那位俗人能诵出这诗偈,我现在为何不也诵首诗偈答和他呢?于是就诵偈说:

  「一切的有(存在)都会炽烈的燃烧,并没有智慧能去救灭它!

  如果是焚烧掉那一切感受爱欲的话,虽然也是燃烧着,但是并不会令人痛苦。」

  当时,那位比丘诵完这首诗偈后,便静默不语。

  一三五一【经旨】本经叙说有一良家女常被公婆责备,到恒河边诵偈表示欲投恒河。比丘闻之,乃诵偈劝谕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住在恒河边的一座树林中。

  当时,有一位良家妇女常被公婆责备,到了恒河岸边,她诵偈说:

  「恒河啊!我现在想要投入河中,随那水流慢慢流入大海,

  不再使公公和婆婆一再地厌嫌责备我了!」

  那时,那位比丘看见这位良家妇女,听她唱诵诗偈,这样想着:那位良家妇女还能诵偈,我现在为什么不也诵偈答和她呢?于是就诵偈说:

  「净信啊!我现在想要随那八圣道的流水,

  慢慢地流入涅槃之境中,不再看见恶魔的自在捉弄了。」

  当时,那位比丘诵完这首诗偈后,便静默不语。

  第一三五一经注释:

  1、族姓女:指良家妇女。

  2、舅姑:丈夫的父母,即公公、婆婆。

  一三五二【经旨】本经叙说一盗瓜者,见月欲出而诵偈求愿,比丘闻之,乃诵偈答和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距树林不远的地方,有一块种瓜的田地。

  当时,有位小偷在夜里要来偷摘瓜果,看到月亮快出来了,就诵偈说:

  「明月啊!你不要出来吧!等我截断了瓜蒂,

  拿着瓜果离去后,再随便你要不要出现。」

  那时,那位比丘这样想着:那位盗采瓜果的小偷还能诵偈,我难道不能诵偈答和他吗?于是就诵偈说:

  「恶魔啊!你不要出现吧!等我断除了烦恼,

  断除了那烦恼后,再随便你要不要出现。」

  当时,那位比丘诵完这首诗偈后,便静默不语。

  一三五三【经旨】本经叙说有位沙弥诵偈解说常、无常、直、曲,比丘闻之,乃诵偈答和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

  当时,有位沙弥诵偈说:

  「怎样叫做常呢?乞食就是常。

  怎样叫做无常呢?僧食就是无常。

  怎样叫做直呢?只有帝释天的幢是直的。

  怎样叫做曲呢?弯曲的只见是那钩子。」

  那时,那位比丘这样想着:那位沙弥能唱诵这首诗偈,我现在为何不也诵偈答和他呢?于是就诵偈说:

  「怎样叫做常呢?能恒常就只有涅槃。

  怎样叫做无常呢?就是那一切因缘和合的有为法。

  怎样叫做直呢?就是神圣的八正道。

  怎样叫做曲呢?只有恶道才叫曲。」

  当时,那位比丘诵完这首诗偈后,便静默不语。

  第一三五三经注释:

  1、因陀罗:释迦提婆因陀罗的简称,华译天帝。

  一三五四【经旨】本经叙说舍利弗尊者为生病的弟子去向瓦师乞瓦瓯〈陶杯〉,瓦师初不与,闻法后才欲布施,舍利弗以说法故不受施。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当时,有位舍利弗的弟子,生病服药后,不久就要食粥。

  那时,舍利弗尊者就到瓦师〈陶师〉家,向他求乞陶杯。当时,那位瓦师就诵偈说:

  「怎样得到好名声,但却不用施舍一文钱呢?

  怎样能获有美好的实德,但却不用减损财物呢?」

  那时,舍利弗就诵偈答说:

  「如果对于不吃肉类的人,而用肉类去布施给他;

  对于不坐高床的人,用高广的豪床去布施他;

  对于那即将远行的人,布施他休止处;

  像这样去布施给人,就不会减损自己的财物。

  这样就能拥有好名声,而不必施舍一文钱,

  实德的名声到处流布,但对于财物却能无所损减。」

  这时,那位瓦师又诵偈说:

  「舍利弗你现在说得实在很好,

  我现在就布施给你一百个杯子,而其余的也不是不能得到〈意即其余你要的话,也可以再给你〉。」

  舍利弗尊者诵偈答说:

  「那三十三天,和炎摩天、兜率陀天,

  还有化乐天,以及他化自在天等天人们,

  如要布施钵,也必须具备虔信,我才会纳受,然而你并未生信敬之心!」

  舍利弗尊者诵完这首诗偈后,就从瓦师家静默地离去。

  一三五五【经旨】本经叙说一贫士诵偈说其所欲;一比丘闻之,亦诵偈说其所愿。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

  当时,有位穷人在树林边做这样的希望思惟,而诵偈说:

  「如能得到一头猪,美酒满一瓶,

  盛酒的杯一个,人们常常持与你;

  如能如此的话,还有什么好忧虑的呢?」

  那时,那位比丘这样想着:这位穷人能唱诵诗偈,我现在为何不也诵偈一首呢?于是就诵偈说:

  「如能得到佛、法、僧三宝,以及比丘善能说法,

  而我也不病常得闻法,那么就不会畏怖众魔怨了!」

  当时,那位比丘诵完这首诗偈后,便静默不语。

  一三五六【经旨】本经叙说一比丘思得劫贝衣,天神乃化成骷髅,并诵偈警诫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

  当时,那位比丘如此思惟着:如能得到一疋好质料的劫贝棉布,长七肘,广二肘,裁制成衣后,我就会高高兴兴地修习善法了。

  那时,依住于那座树林的天神这样想着:这样并不合于比丘之法——住在树林中,竟做这样的思惟,希望获得这样好衣服。

  当时,天神就变化成全身是骷髅,然后在那比丘前跳舞,并诵偈说:

  「比丘想要得到劫贝棉布,长七肘广六尺,

  白天这样想着,可知你晚上都是在想什么了!」

  这时,那位比丘便心生恐怖,身体怕得发抖,便诵偈说:

  「算了!算了!我不需要什么好毛衣了,现在穿着粪扫衣就好了;

  白天看骷髅跳舞,也就知道夜间又会看到什么了!」

  当时,那位比丘心里受到惊怖后,就正确思惟,专心修习,终于断除一切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第一三五六经注释:

  1、劫贝:又作劫贝娑,树名,属于棉之一种,可制成布衣,质细软。

  2、全身骨锁:全身骨骼如链锁,即骷髅。

  一三五七【经旨】本经叙说一女人跌到深泥中,弄乱头发,断环钏而感到懊恼;比丘则以断烦恼为喜。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他已证得阿罗汉果,一切烦恼都已灭尽,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已舍离了重担,断除一切结缚,具有正智而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

  当时,有一位女人在暗夜中,天空正下着毛毛雨,电光不断闪照着。她从林中走过,想去到她的丈夫处,却跌倒于深泥中,手臂上的环钏断坏了,花鬘、璎珞也散落于泥中。这时,那位女人就诵偈说:

  「我的头发都散开来了,花鬘、璎珞掉落深泥中,

  手臂上的环钏也都毁坏了,这可要如何到丈夫那儿呢?」

  那时,那位比丘这样想着:这位女人还能诵偈,我难道不能诵偈答和她吗?(于是就诵偈说:)

  「我的烦恼都已断坏,已渡过生死的淤泥,

  执著缠缚都散落了,十方尊(世尊)能见证我。」

  当时,那位比丘诵完这首诗偈后,便静默不语。

  第一三五七经注释:

  1、丈夫何所著:著,到也,如沉佺期?杂诗:「妾家临渭北,春梦着辽西。」

  2、十方尊:为十方所尊崇,指世尊而言。

  一三五八【经旨】本经叙说有夫妇以纵情嬉戏为乐;一比丘则以持戒修学为乐。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河边一处树林中。

  当时,有一位丈夫和他的妇人相随渡河。他们停在河岸边,弹琴嬉戏着,然后诵偈说:

  「由于爱念而纵情奔放,彼此逍遥于青树间,

  流水清澈,琴声极为和美,

  在这春气调适的季节里出游,这种快乐还有什么能胜过的呢?」

  那时,那位比丘这样想着:那个人还能唱诵诗偈,我难道就不能诵偈答和他吗?(于是就诵偈说:)

  「受持清净的戒律,爱念真正平等的觉悟。

  沐浴于三解脱,美善而又极清凉,

  入于正道,具足庄严,这种快乐哪里还有胜过它的呢?」

  当时,那位比丘诵完这首诗偈后,便静默不语。

  第一三五八经注释:

  1、等正觉:真正平等的觉悟,即佛的觉悟。

  2、三解脱:即空解脱,由观诸法无我而入;无相解脱,由证涅槃而得;无作解脱,由观诸行无常而入。又也可指心解脱、慧解脱、俱解脱。

  一三五九【经旨】本经叙说鸽鸟应积粮结巢以备雨;凡夫则应积善、恭敬三宝,以备命终。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处树林中。

  当时,有位天神看见很多鸽鸟,就诵偈说:

  「鸽鸟啊!你们应积聚胡麻、米、粟等谷物,

  在山顶的大树上,高显之处筑巢窟;

  当天空下雨时,你们才能极安稳地饮食、歇宿。」

  那时,那位比丘这样想着:那也是在觉悟我!于是就诵偈说:

  「凡夫能积聚善法,恭敬佛、法、僧三宝;

  那么身坏命终之时,就能资助心神得安乐!」

  当时,那位比丘诵完这首诗偈后,便即觉悟,于是专心思惟,终于断除一切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