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中阿含经十二选 第六选

  第六选

  佛陀的价值观(二)──离欲:《苦阴经》(九九)

  (一)经文大意: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舍卫国,住在胜林给独园。

  有一天,讲堂里,来了许多外教异学,告诉诸比丘说:

  「诸贤!沙门瞿昙施设知、断欲,施设知、断色,施设知、断觉(受、)。诸贤!我等亦施设知、断欲,施设知、断色,施设知、断觉。沙门瞿、昙及我等此三知、三断,为有何胜、有何差别?」

  讲堂里的诸比丘,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就去问佛陀。世尊告诉诸比丘

  、说,你们当时应该问那些教外异学:

  「云何欲味?云何欲患?云何欲出要?云何色味?云何色患?云何色

  、出要?云何觉(受)味?云何觉患?云何觉出要?」

  大家如果能这样问,他们必然会没有一致的答案,相互争吵而离去。

  、因为在这个世间,只有如来以及如来的弟子,知道这些意义。

  什么是「欲味」呢?

  「谓因五欲功德,生乐生喜,极是欲味,无复过是,所患甚多。」

  什么是「欲患」呢?

  人们依著自己的技能,辛勤的工作,求图钱财,以维持生活。如果辛勤地工作,而仍然得不到钱财,那么「便生忧苦、愁戚、懊恼,心则生疑」,而认为白忙一场,所求无果。能够获得钱财的人,「彼便爱惜,守护密藏」。但如果为「王夺、贼劫、火烧、腐坏、亡失,便生忧苦、愁戚懊恼,心则生疑」,自认「若有其长夜所可爱念者,彼则亡失」。这就是「现法苦阴,因欲缘欲,以欲为本」。

  其次,「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姊妹、亲族辗转共诤。彼既如是共斗诤已,母说子恶,子说母恶,父子、兄弟、姊妹、亲族更相说恶,况复他人,是谓现法苦阴,因欲缘欲,以欲为本」。

  其次,「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王王共诤,梵志梵志共诤,居士居士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斗诤,共相憎故,以种种器仗,转加相害,或以拳□石掷,或以杖打刀斫。彼当斗时,或死或怖,受极重苦,是谓现法苦阴,因欲缘欲,以欲为本」。

  其次,「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行身恶行,行口、意恶行。彼于后时,疾病著床,或坐、卧地,以苦逼身,身受极重,苦不可爱乐。彼若有身恶行,口、意恶行,彼临终时,在前覆障,犹日将没大山岗侧,影障覆地。如是,彼若有身恶行,口、意恶行,在前覆障,彼作是念:我本恶行,在前覆我;我本不作福业,多作恶业。若使有人作恶、凶暴,唯为罪,不作福、不行善;无所畏、无所依、无所归,随生处者,我必生彼。从是有悔,悔者不善死,无福命终,是谓现法苦阴,因欲缘欲,以欲为本 。」

  其次,「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行身恶行,行口、意恶行。彼因身、口、意恶行故,因此缘此,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是谓后世苦阴,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是谓欲患。」

  什么是「欲出要」呢?

  「若断除欲,舍离于欲,灭欲欲尽,度欲出要,是谓欲出要。若有沙门、梵志,欲味、欲患、欲出要不知如真者,彼终不能自断其欲,况复能断于他欲耶?若有沙门、梵志,欲味、欲患、欲出要知如真者,彼既自能除,亦能断他欲」。

  什么是「色味」?

  「若刹利女、梵志、居士、工师女,年十四、五,彼于尔时,美色最妙。若因彼美色、缘彼美色故,生乐生喜,极是色味无复过是,所患甚多。」

  什么是「色患」?

  「若见彼姝而于后时,极大衰老,头白齿落,背偻脚戾,拄杖而行,盛壮日衰,寿命垂尽,身体震动,诸根毁熟」;「若见彼姝疾病著床,或坐、卧地,以苦逼身,受极重苦」;「若见彼姝死,或一、二日,至六、七日,鸟蘖所啄,豺狼所食,火烧埋地,悉烂腐坏」;「若见彼姝息道,骸骨青色烂腐,余半骨唼在地」,本来具有美色,如今美色消失了,不是会因此而产生痛苦吗?这就是「色患」。

  什么是「色出要」?

  「若断除色,舍离于色,灭色色尽,度色出要,是谓色出要。若有沙门、梵志,色味、色患、色出要不知如真者,彼终不能自断其色,况复能断于他色耶?若有沙门、梵志,色味、色患、色出要如知如真者,彼既自能除,亦能断他色。」

  什么是「觉味」?

  「比丘者,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彼于尔时,不、念自害,亦不念害他。若不念害者,是谓觉乐味。所以者何?不念害者,成就是乐,是谓觉味。」

  什么是「觉患」?

  「觉者,是无常法、苦法、灭法,是谓觉患」。

  什么是「觉出要」?

  「若断除觉,舍离于觉,灭觉觉尽,度觉出要,是谓觉出要。若有沙门、梵志,觉味、觉患、觉出要不知如真者,彼终不能自断其觉,况复能断于他觉耶?若有沙门、梵志,觉味、觉患、觉出要知如真者,彼既能自除,亦能断他觉。」

  (二)论述:

  「阴」,指的就是「五阴」,「苦阴」,就是指苦迫的生命。生命的苦迫,其主要的原因,是爱染。止息苦迫流转的「缘起十二支」,也要从止息「爱染」著手(请参考∧第三选∨与∧第四选∨)。「欲」,我们常与「贪」连用,而说「欲贪」,也常与「爱」连用,而说「欲爱」。这是因为「欲」,常是人们「贪」与「爱」的动力。「欲」、「爱」、「贪」,其实是一样性质的东西。所以也可以说,解除生命的苦迫,要从止息「欲」、「贪」著手。

  依世俗的价值观,对欲与贪,多少还有些贬斥,但对于爱,却是多所 赞美。其实,平静的想一想,我们凡夫的爱,离开欲了吗?离开了执取的染著了吗?或许,人们认为:「爱」,能带来愉悦与温馨,勇气与力量,所以多所赞美。然而,依佛法的价值观,却不是这样认为的。在《爱生经》(二一六)中,描述一位梵志,因爱子的卒逝,伤心愁忧得无法过正常的生活。佛陀告诉这位梵志说:「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 惋、懊恼。」但是,这位梵志无法接受佛法的价值观,对佛陀说:「瞿昙!何言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耶?瞿昙!当知若爱生时,生喜乐心。」然后掉头而走。这位梵志的观点,代表者典型的世俗价值观:只要心中有爱,就会有欢乐。却不知道,眼前的痛苦,是根源于爱染。所以,即使是已经处于因爱带来的忧苦(爱患)中了,仍然无法认清事实的真相。可以想见的,这位梵志,是还要继续沉沦于因为爱染而带来的忧苦之中,不得平息的。

  佛陀主张断欲、断色、断受,外道也主张断欲、断色、断受,这中间有什么差别呢?差别就在于只有佛陀,以及跟随佛陀修学的弟子,能指出断欲、断色、断受的关键过程,是味、患、离(出要)。因为「欲」能令人「味著」,「味著」会而带来「过患」,因为觉醒到会带来「过患」,才能决心「远离」,这是环环相扣的修行解脱次第。

  习惯于爱染的人们,从五官的感官觉受中,而有五欲。五欲,确实是可以带来暂时性喜乐与甜蜜的。喜乐与甜蜜,是那么地美好,常使人无穷回味,这就是「欲味」了。然而在这个不圆满的缘起世间,是变化而无常的。因五欲功德所生的喜乐,也必然是在变化的无常中,生生灭灭。人们如果不愿意接受无常的事实,其结果必然是,当喜乐的因缘消失时,心境上还在这个喜乐的回味中。愉悦的经验与回味,常是更多愉悦需求(欲)的动力,所以就会有更多欲望的需求了。《增.一七.七》(一三六)中说:「诸有众生,兴欲爱想,便生欲爱,长夜习之,无有厌足。」就是这个意思。又如《增·二一·九》(一八三)中,更广泛地说:「于此五欲之中,起苦、乐心,是谓欲味。」则不但包括了过去愉快(乐)的回味,也涵盖了过去不愉快(苦)经验的影响。所以,严格来说,活在过去五欲经验的影响里,不论愉快的或是不愉快的,其实都算的上是在「欲味」之中了。

  由「欲味」演变到「欲患」,是因为人们无法接受世间一切都是「无常」、「无我」的事实。《说无常经》(一二O)中说:「色无常,觉、想、行、识无常,无常则苦,苦则非神(我;执著。可以参考∧第四选∨)」「无著第一乐,断欲无有爱;永舍离我慢,裂坏无明网(无明↓行↓::↓受↓爱↓取↓::↓忧悲恼苦↓无明↓::等十二缘起的封闭型钩锁,就像网子一样)。」人们总希望能够拥有什么的(爱↓有↓取),譬如财富、美色、名望、地位等等,所以会因为要争夺、保卫这些东西,小而从人与人,大至国与国间,便相互争斗、残害,因而造成自己和别人的痛苦。可以说,所有的身、口、意的恶行,都是从欲望发展、演变出来的。因此,《阿梨吒经》(二OO)与《晡利多经》(二O三)中都说:「欲有障碍」,「欲如骨锁」(如狗啃骨头,味淡而不饱),「欲如肉脔」(诸多竞逐),「欲如把炬」(终要烧向持火炬的手),「欲如火坑」,「欲如毒蛇」,「欲如梦」(不真实),「欲如假借」(就像借来的东西终究是要还回去的),「欲如树果」(多所争夺,终致伤树)。用了这么多的比喻,就是要说明一个事实:欲是「乐少苦多」,多所灾难的。

  认清了欲的本质,是欲味、欲患,经中说只有「断除欲,舍离于欲,灭欲欲尽」,才能从欲所带来的忧苦中,解脱出来,这就是「欲出要」,也称为「欲离」。《杂.五八》说:「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受、想、行、识)离。」则更进一步清楚地指出,「离」的修学过程(次第),先是「调伏」,其次是「断除」,最后是「超越」。「调伏」,也可以说是「调御」,是「放纵」的相反。就是说,先要朝著自己欲望的反向行动,克制欲望的冲动。这就像开车,当车子往左偏时,需要向右调整,当向右调得太多时,则又要向左回调,总是得时时注意用心调整,才能控制得宜。像这样,时时注意对自己的欲求踩刹车,渐渐地,就能一点一滴地脱离欲求的威势控制,而能够在行为上断除欲求、占有(取)了。断除了行为上欲求、占有的习惯,「以习成性」的养分枯竭了,内心上欲求的最后根据地,也一天天地瓦解,直至完全消失。这时,就完全超越了欲求,即使面对「五欲功德」,内心再也兴不起半丝的涟漪了。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喜欢抽菸的人,因为依赖尼古丁,而上瘾;因为上瘾,而越抽越多(欲味)。不但到处受人嫌弃,而且菸瘾上来了,想抽又不方便抽时,又很难过。肺部的抵抗力也变差了,经常要遭受咳嗽的折磨(欲患)。在一次重病后,终于警觉到抽菸的祸患,而下定决心戒菸(出离)。刚开始戒菸时,从刻意地压抑抽菸的冲动,由减量抽菸开始,并且藉助于吃口香糖来抗拒菸瘾(调伏)。渐渐地,菸瘾逐渐减少了,在抗拒菸瘾意志力的坚持下,虽然看到别人抽菸,或者闻到菸味,心中尚有不太一样的感觉,但是,行动上终于能够做到完全不抽菸了(断)。进一步,由于久不抽菸,再加上之前已有深刻的体验,最后,连看到别人抽菸,或者闻到菸味,心中能够全然不起波动,已经不必再刻意地发动抗拒菸瘾的意志力,就能自自然然地不会想再抽菸。这时,是真正地超越了菸瘾了(越)。

  离欲,是要能够发自于内心的超越欲贪,而不是外表行为上的趋乐避苦,或趋苦避乐。如《拘楼瘦无诤经》(一六九)中,佛陀说:「莫求欲乐、极下贱业,为凡夫行;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圣行,无义相应。离此二边,则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智、趣觉、趣于涅槃。」《受法经》(一七四)中,佛陀评论修苦行的外道是「受无量苦,学烦热行」,「受法现苦当来亦受苦报」。所以,只有充份地体会缘起法,体会诸行无常,放弃执著,如实地明白欲味、欲患,才能正确地握离欲的精神。

  我们常说,佛法是出离于世间的。出离世间的意义,并不是远离于这个社会,到深山去不食人间烟火,不与人群发生关系,而是内心的离欲:调伏自己的欲贪(爱染),让自己断除欲贪、超越欲贪。甚至,我们说「发出离心」,也都应该是把握出离于欲贪,为其主要内涵的。

  《拘楼瘦无诤经》(一六九)中又说,「彼若因五欲功德生喜生乐,此乐非圣乐,是凡夫乐,病本、痈本、箭刺之本,有食;有生死,不可修、不可习、不可广布;」「若有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此乐是圣乐、无欲乐、离乐、息乐、正觉之乐,无食无生死,可修、可习、可广布。」然而,欲贪是遍三界众生的,或有如欲界众生表现的粗重贪求,或有如无色界众生细微潜藏的贪求,它是无孔不入的。即使是禅定的圣乐,还是有可能再生欲贪的,如经中说:「不念害者,成就是乐,是谓觉味。」所以《阿梨吒经》(二OO)中,佛陀会强调说:「我为汝等长夜说筏喻法,欲令弃舍,不欲令受,若汝等知我长夜说筏喻法者,当以舍是法,况非法耶?」

  修行的法门,纵有无数无量,然而离欲,却是趣向解脱的必经之路。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