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中阿含经十二选 第二选

  二选

  佛陀的教学内容:《说处经》(八六)

  (一)经文大意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舍卫国,住在胜林给孤独园。

  尊者阿难在傍晚时分,静坐禅思告一段落后,带领一些常跟著他修学的年少比丘,去见佛陀。「世尊!此诸年少比丘,我当云何教呵?云何训诲?云何为彼而说法耶?」阿难问。

  于是佛陀为阿难及诸年少比丘,广分别说可以让诸年少比丘「得安稳,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的教、学内容:

  一、五盛阴:色盛阴,觉(受)、想、行、识盛阴。

  二、六内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

  三、六外处:色处,声、香、味、触、法处。

  四、六识身:眼识,耳、鼻、舌、身、意识

  五、六更乐身:眼更乐(触),耳、鼻、舌、身、意更乐。

  六、六觉身:眼觉(受),耳、鼻、舌、身、意觉。

  七、六想身:眼想,耳、鼻、舌、身、意想。

  八、六思身:眼思(行),耳、鼻、舌、身、意思。

  九、六爱身:眼爱,耳、鼻、舌、身、意爱。

  一O、六界:地、水、火、风、空、识界。

  一一、「因缘起」及「因缘起生法」:「若有此则有彼,若无此则无彼;若生此则生彼,若灭此则灭彼。」

  「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处,缘六处更乐(触)缘更乐觉(受),缘觉爱,缘爱受(取),缘受有,缘有生,缘生老死。」

  「若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 ,六处灭则更乐(触)灭,更乐灭则觉(受)灭,觉灭则爱灭,爱灭则受(取)灭,受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

  一二、四念处:观「身」如身,观「觉」(受)、「心」、「法」如法

  一三、四正断:

  ①已生恶不善法为断故,起欲求方便行,精勤举心断;

  ②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起欲求方便,精勤举心断;

  ③未生善法为生故,起欲求方便行,精勤举心断;

  ④已生善法为住故、不忘故、不退故、转增多故、广布故、满具足故,起欲求方便行,精勤举心断。

  一四、四如意足:

  「成就『欲定』烧诸行,修习如意足,依于无欲、依离、依灭、愿至非品。

  如是『精进定』、『心定』,成就『观定』烧诸行,修习如意足,依于无欲、依离、依灭,愿至非品。」

  一五、四禅: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

  一六、四圣谛:苦、苦习(集)、苦灭、苦灭道圣谛。

  一七、四想:小想、大想、无量想、无所有想。

  一八、四无量:

  「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一九、四无色:断一切色想,::乃至得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

  二O、四圣种:

  「得□素『衣』而知止足,非为衣故求满其意。若未得衣,不忧悒,不啼泣,不□胸,不疑惑;若得衣者,不染不著、不欲不贪、不触不计,见灾患、知出要而用衣。如是『食』、『住处』。

  『欲断乐断,欲修乐修』。彼因欲断乐断、欲修乐修故,不自贵、不贱他。」

  二一、四沙门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最上阿罗诃(汉)果。

  二二、五熟解脱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不净恶露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二三、五解脱处:

  ①从世尊、诸智梵行者闻法;

  ②如本所闻、所诵习法而广读之;

  ③随本所闻、所诵习法而为他广说;

  ④随本所闻、所诵习法而心思惟分别;

  ⑤但善受持诸三昧相者,便知法解义。因知法解义故,便得欢悦;因欢悦故,便得欢喜;因欢喜故,便得止身;因止身故,便得觉乐;因觉乐故,便得心定;因心定故,便得见如实、知如真;因见如实、知如真故,便得厌;因厌故,便得无欲;因无欲故,便得解脱;因解脱故,便得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二四、五根:信根,精进、念、定、慧根。

  二五、五力:信力,精进、念、定、慧力。

  二六、五出要界:

  「多闻圣弟子极重善观『欲』、『恚』、『害』、『色』、『己身』。

  舍离不住此五界,秽恶厌患此五界。犹如鸡毛及筋,持著火中,即、时融消□缩,转还不得舒张,观无欲、无恚、无害、无色、无己身,心向之,乐之,信解之。」

  二七、七财:信财,戒、惭、愧、闻、施、慧财。

  二八、七力:信力,精进、惭、愧、念、定、慧力。

  二九、七觉支:念觉支,择法、精进、喜、息(轻安)、定、舍觉支。

  三O、八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佛陀接著又为阿难及诸年少比丘说「顶法」及「顶法退」:

  「多闻圣弟子真实因心思念、称量、善观分别无常、苦、空、非我。彼如是思念,如是称量,如是善观分别,便生忍、生乐、生欲:欲闻、欲念、欲观,是谓顶法。」

  「如是,内外识、更乐(触)、觉(受)、想、思(行)、爱、界、因缘起及因缘起法。」

  「若得此顶法复失衰退,不修守护,不习精勤,是谓顶退法。」

  阴内外识更 觉想思爱界 因缘念正断 如意禅谛想

  无量无色种 沙门果解脱 处根力出要 财力觉道顶

  (二)论述

  本经可以说,整理了佛法早期的教、学内容。第一项至第九项,先从人们的身心状况分析起,显示了佛法的教学(或说是修行),是以我们的身心活动为主的。这与近代经过考据订正而还原编排的《杂阿含经》,以∧五阴诵∨为第一,以∧六入处诵∨为第二的次第,该不只是巧合吧!

  佛陀将我们的身心活动,作了适切的分析,提供了一个让我们明白身心活动进行的模式,以便能从中觉察错误,进而修正错误。「阴」,也译为「蕴」,聚集的意思。以佛法来看,「人」,只不过是「色」、「觉(受)」、「想」、「行」、「识」这五种精神与生理现象的聚集罢了,所以称为「五阴」。「色」,指的是物质,占有空间,有窒碍的特性,如我们的身体。「觉」也译为「受」,是指感受、情绪反应。「想」,是指思考、判断、联想等。「行」,是指动机、意志力──表面以及潜在的。「识」,是指认识了别。而后面这四种属于「精神」层次的现象,是「非物质」的,所以也称为四「无色阴」。「盛」,有炽盛、盛载的意思。「盛阴」,如《法乐比丘尼经》(二一O)中说:「若色、觉、想、行、识有漏(杂染烦恼)有受,是谓阴即是盛阴。」这是特别用来形容杂染五阴的苦迫倾向的。「六内处」,也称为「六根」,是人们接受外界讯息的触角,因为是存在于五阴之中的,所以相对地称「内」,可以参考《分别六处经》(一六三)。「六外处」,也称为「六尘」,是我们的感官器官所觉察的对象,存在于五阴之外的,所以相对地称「外」。其中,「身」与「触」指的是身体与有关触觉的,而「意」与「法」指的是意念与有关观念方面的,可以参考∧第九选∨。「六识身」,指的是包括脑神经的神经组织,与「五阴」中认识了别作用的「识阴」所指不同。如近代医学研究发现在脑部组织中,有专司视觉、听觉、嗅觉::等不同功能的区域(组织),就与「六识身」这样的概念相接近。「六更乐身」,「更乐」也译为「触」,个人倾向于认为是「认识」(而不是指「接触」)的意思,与「五阴」中「识」的含意相当(参考印顺法师著《佛法概论》∧第八章∨第一一二页七↓十三行)。「六觉身」,「觉(受)」,指的是「苦」、「乐」或「不苦不乐」的感受,与「五阴」中「觉」的含意相同。「六想身」,「想」与「五阴」中「想」的含意相同。「六思身」,「思」也译为「行」,与「五阴」中「行」的含意相同。

  如《杂·二七三》中说:「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又如《杂·三O四》中说:「云何六爱身?谓眼触生爱,耳触生爱,鼻触生爱,舌触生爱,身触生爱,意触生爱。」这是说,经由「器官」(根)、「外境」(尘)与「神经组织」(识)三者的因缘和合,而产生了「认识作用」(触),再经由「认识」后而延生出「感受」、「思考判断」、「行为」或「爱染」等反应,正是解析了人们身心活动进行的过程。其中,「爱染」的产生,是对烦恼众生而说的,而佛法对于「爱(染)」,有不同于一般世间的价值判断,我们将留在∧第六选∨中讨论。像这样,从人们身心活动的机构谈起,正表现著佛法不离五蕴谈解脱的精神。

  「界」,是将相同特性的,归纳在一起,以便于我们分析与理解用的相当于现代所说的「族」、「群」。界,可以依不同的目的,作不同型态的归纳,也当然可以随著不同人们的约定成俗(施设),而表现出不同的归纳结果。「六界」,是印度传统的分类,与中国传统所用的「五行」分类法,内容或有不同,但为了分析与理解事象的目的,则是相同的。《多界经》(一八一)更举出了六十二种不同的分类,可以参考。

  第十一项是佛法说理中,最根本的论理基础,可以参考∧第四选∨。其中,「因缘起」是理则;而「因缘起生法」指的是这个理则所表现出来的现象(结果)。「因缘起」也称为「因缘法」、缘起法的「法说」,而「因缘起生法」也称为「缘生法」、缘起法的「义说」,可以参考《杂·二九六、二九八》,或拙编《杂阿含经二十选》∧第十二选:因缘观──论因说因∨,或《阿含经随身剪辑》∧十二:因缘∨。

  另一项也是属于佛法说理,而且是佛法中最根本的方法论的,是第十六项的「四谛」,其详细内容,将在∧第三选∨中讨论。

  从第十二项以后的排列,显然是以法数的多寡为顺序的。内容上,则可以用第三十项的「八正道」来统摄。「八正道」,就是「四谛」中的「苦灭『道』圣谛」,也就是指通往解脱的那条道路。如《罗摩经》(二O四)中,佛陀为五比丘初转*轮时曾说:「趣智趣觉,趣于涅槃,谓八正道。」《大天荬林经》(六七)中,佛陀对阿难说:「汝亦当复转相继法,莫令佛种断,谓八支圣道。」《释问经》(一三四)中,佛陀告诉帝释天说:「灭戏(戏论;染污)道迹者,谓八支圣道。」

  「八正道」的内容,如《分别圣谛经》(三一)中舍利弗说:「云何苦灭道圣谛?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诸贤!云何正见?」

  「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集)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择、遍择、次(决)择、择法;视、遍视,观察明达,是名正见。」

  「于中,心伺、遍伺、随顺伺,可念则念,可望则望,是名正志。」

  「于中,除口四妙行,诸余口恶行远离断除;不行、不作、不合、不会,是名正语。」

  「于中,除身三妙行,诸余身恶行远离断除;不行、不作、不合、不会,是名正业。」

  「于中,非无理求,不以多欲无厌足,不为种种伎术、咒说邪命活,但以法求衣,不以非法;亦以法求食、床、座,不以非法,是名正命。」

  「于中,若有精进方便,一向精勤求,有力趣向,专著不舍,亦不衰退,正伏其心,是名正方便。」

  「于中,心顺念,背不向念,念、遍念;忆、复忆,心心不忘,心之所应,是名正念。」

  「于中,若心住禅住,顺住,不乱、不散,摄止,正定,是名正定。」

  又如《圣道经》(一八九)中说:

  「若见邪见是邪见者,是谓正见。若见正见是正见者,亦谓正见。」

  「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是谓正志。」

  「离妄言、两言、□言、猗(绮)语,是谓正语。」

  「离杀、不与取(盗)、邪□,是谓正业。」

  「不求无满意,不以若干种畜生之咒,不邪命存命,彼如法求衣被,则以法也。如法求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则以法也,是谓正命。」

  「已生恶法为断故,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灭;未生恶法为不生故,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灭;未生善法为生故,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灭;已生善法为住不忘不退,转增广布,修习满具故,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灭,是谓正方便。」

  「观内身如身,观至觉(受)、心、法如法,是谓正念。」

  「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游,是谓正定。」除此而外,《杂阿含经》∧圣道分相应∨也有一些相关的说明。其中,《杂·七八五》更分「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以及「圣、出世间、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两种不同层次,对每一圣道支作说明,正好可以拿来与上面二经比对参考。

  从以上所例举经文对「八正道」内容的说明中,可以发现第十二项的「四念处」,是属于「正念」的内容(将在∧第九选∨中讨论)。第十三项的「四正断」,是属于「正方便」的内容。第十五项的「四禅」,第十四项的「四如意足」,第十七项的「四想」,第十八项的「四无量」,第十九项的「四无色」,都可以看作是属于「正定」的内容。「八正道」中「正见」的范围含盖较广,但若从趣向解脱的层次来看,那么第十一项「因缘」与第十六项「四圣谛」,当为「正见」的精髓(将在∧第四选∨与 ∧第三选∨中讨论),而第二二项的「五熟解脱想」,第二三项的「五解脱处」以及第二六项的「五出要界」,也都属于是「正见」的内涵。

  《圣道经》(一八九)同时也表达了「正见」为「八正道」之首,各正道都由正见推动的观点,这与《杂·七四八》以「日出前相(旭日东升),谓明相初光」来作为比喻,形容「正见」是「究竟苦边前相」,而说:「彼正见者,能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的观点是一致的。

  「四正断」,有时也译为「四正勤」,其内容不仅止于除恶而已,并且还要求能积极地开发善法。所以,能够做到这样的修行人,也称得上是「精进」而无愧了。「四如意足」,有时也译为「四神足」。本来「如意足」或「神足」,指的是由禅定而引发的神通,但这里应该就是指「禅定」。所以在《瑜伽师地论》中,就直接译作「四三摩地」了。不过,「四如意足」并不在强调神通或者禅定的殊胜,重点反而是在「依于无欲、依离、依灭,愿至非品。」至于这四种如意足的详细内容,可以参考《瑜伽师地论》卷二九(或印顺法师编《杂阿含经论会编》中册二八三页)。

  「四想」是四种修习禅定的观想方法,如《有胜天经》(七九)中,阿那律陀告诉仙余财主说:「大心解脱者,若沙门、梵志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依一树,若不依一树者,当依二、三树,若不依二、三树者,当依一林,若不依一林者,当依二、三林,若不依二、三林者,当依一村,若不依一村者,当依二、三村,若不依二、三村者,当依一国,若不依一国者,当依二、三国,若不依二、三国者,当依此大地乃至大海,意解大心解脱遍满成就游,彼齐限是心解脱不过是,是谓大心解脱。」「大心解脱」,似乎就是以「大想」为禅修观想方法所成就的解脱,经中并且说,这又与无量心解脱「异文异义」(不同)。「小想」与「无所有想」,在《中阿含经》中,并没有更多的经文可以参照,但想必是相对于「大想」的禅修观想方法来说的吧!连同「无量想」,三者的不同之处,大概是在禅修观想的范围大小或有无的差异吧。

  「四无色」,指的是「四无色定」。这是比「四禅定」更细腻、更深层的禅定,离开了物质(无色)的纯精神境界,可以参考∧第一选∨中有关「心净」的论述。

  第二十项「四圣种」,指的是四种可以成就圣者的种子,它们是:对①衣、②食、③住处(也包括卧具)等维持日常生活的必须用具与资源,随顺于所能得到的而感到满足,以合乎「八正道」中「正命」的精神;离欲贪的态度来使用;以及④时时刻刻不离趣向解脱的修行。(可以参考《望月》一八五O下)

  第二十一项说明「沙门四果」,做为佛弟子修学的阶段目标。如《水喻经》(四)中说:

  「三结(身见、戒取、疑)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受七有(最多七次生死),天上、人间七往来已,便得苦际(解脱)。」这是对「须陀洹」果的描述,因为是初入圣者之流,也称为「初果」、「预流果」。

  「三结已尽,淫(贪)、怒(镇)、疑薄,得一往来天上、人间。一往来已,便得苦际。」这是对「斯陀含果」的描述,因为只须要再一次地往来于天上与人间的修行,就能成就解脱,所以也称为「一来果」。

  「五下分结(贪欲、镇恚、身见、戒取、疑)尽已,生于彼间,便般涅槃,得不退法,不还此世。」这是对「阿那含果」的描述,因为是在来生就必定会成就解脱,不会再来人间的,所以也称为「不还果」。

  「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这是对「阿罗汉果」的描述。《杂·七九七》中说:「何等为阿罗汉果?谓贪、镇、疑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杂·四九O》中说:「贪欲永尽,镇恚永尽,愚疑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槃。」所以,能称为「阿罗汉」的,就是已经解脱(涅槃)的圣者了。这样的解脱圣者,《杂·七五O》中描述说:「贪、恚、疑解脱已,是圣弟子得正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后有」,指的是这个「五蕴」不再和合(即俗称的「死亡」)时,还需要拥有下一个「五蕴」(即俗称的「下一辈子」)的贪爱。而成就「阿罗汉果」的解脱圣者,明白自己再也不会有这种「后有」的需求了。

  沙门四果,是佛法修学上成就的重要标竿。而以成就这四种果位的圣者为榜样的修学(即念「众」),则是在家佛弟子「四增上心」(在这里是指「四不坏净信」)的修学内容之一。如《优婆塞经》(一二八)说:「白衣圣弟子念如来」,「白衣圣弟子念法」,「白衣圣弟子念众:如来圣众善趣正趣,向法、次法,顺行如法,彼众实有阿罗诃(阿罗汉)、趣阿罗诃,有阿那含、趣阿那含,有斯陀含、趣斯陀含,有须陀洹、趣须陀洹,是谓四双八辈」,「白衣圣弟子自念尸赖(戒)」。其中,「趣须陀洹」的「趣」,是「趣向」的意思,所以也称为「须陀洹向」、「初果向」或「预流向」,这是指虽然还没有能到达「初果」,但已经十分接近「初果」,是在进入圣者之流的预备位置了。

  第二十二项,说五种成熟(成就)解脱的观想方法:无常、苦、无我、不净、不可乐想。《诸法本经》(一一三)说:「若比丘得习出家学道心者,得习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不净想、恶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七日经》(八)中,佛陀举世间的毁灭,来说明「一切行无常,不久住法、速变易法、不可倚法。」然后归结道:「如是诸行(一切)不当乐著,当患厌之,当求舍离,当求解脱。」文后又说:「我今为汝说大海水当竭消尽,谁有能信?唯见谛(真理)者耳。我今为汝说一切大地当烧尽,谁有能信?唯见谛者耳。」都表示了相同的内容,这是早期经典中,经常论及的修行方法。无常的现象虽然在我们的世界里一再地呈现著(背后的原因是:这是个缘起的世间),然而除了澈见真理的圣者外,有谁能体悟呢?一般人在内心的占有欲与执著的驱使下,哪里会甘心地接受呢?不过无常的事实总是事实,不甘心的结果,只是徒增自己的烦恼与痛苦罢了。所以《说无常经》(一二O)中说:「色无常,觉、想、行、识无常,无常则苦,苦则非神。」「神」是「我」的另一种翻译,「非神」是指没有一个不会变化的「我」,也没有一个这样的「我」可以阻挡或者改变得了无常的。从这样的观点来看:无常的世间,哪有什么是值得欣乐与迷恋的呢?《法乐比丘尼经》(二一O)中说:「乐觉者,生乐住乐,变易苦。无常者,即是灾患,欲使也。」所以会说当修「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了。而「不净想」,也就是「不净观」,是以观察或想像身体的污秽,来消除对身体的爱恋的,也是「身念处」的修行内容之一,可以参考∧第九选∨。 幻

  第二十三项「五解脱处」,其实是指五个可以获知法义的地方。为什 者么也说是「解脱处」呢?因为「知法解义」是往下「欢悦」、「欢喜」、 二「止身」、::,到最后「得解脱」的开端缘故吧!水

  第二十六项更说明了从善于观察「欲(贪)」、「恚(动怒)」、「 」、害(伤害)」、「色(物质)」、「己身(自我感)」,进而能不受这五 」、种因素的驱使,而趣向解脱(出要)。其中,「欲」、「恚」、「害」,乐、显然都与贪爱有关,我们将在∧第六选∨中,再作探讨。而「色」,如《、净不动道经》(七五)经说:「欲者无常,虚伪,妄言。是妄言法,则是、幻化,欺诳愚疑。」(第一说净不动道)「多闻圣弟子作如是观:若有色、者,彼一切色,四大及四大造。四大者,是无常法,是苦,是灭。」(第二说净不动道)观「色」的内容,还是在观察「色」的组成(四大:地、水、火、风),以及其无常性与苦迫性的。「己身」就是指自己,「己身」的观察,不仅应当包括对自己身体的观察,而且更应当包括对自己「心」的观察。观察的内容,还是在无常、苦、无我(无己身)、不净、不可乐想等「五熟解脱想」。

  五根、五力、七财、七力中的「慧」,与「八正道」中的「正见」是、相通的,「定」是「正定」的范畴,「念」是「正念」的范畴,「惭」与、「愧」,其精神与「四正断」是相通的:「惭于己恶,愧于不逮」。而信、,可以「四不坏净信」来理解。

  第二十九项「七觉支」,也还是「八正道」的内容。《杂.七一五》中说:「何等为念觉分食?谓四念处。」「何等为择法觉分食?有择善法,有择不善法。」「何等为精进觉分食?彼四正断,思惟::。」「何等为喜觉分食?有喜、有喜处。」「何等为猗觉分食?有身猗息、心猗息。」「何等为定觉分食?谓有四禅。」《杂.七一三》中说:「有舍善法,有舍不善法:彼善法舍即是舍觉分。」舍就是舍去执著,还是属于「八正道」中「正见」的范畴的。

  总括这三十项科目,还是戒、定、慧的修学内容。《法乐比丘尼经》(二一O)中说:「有戒、定、慧三聚摄八支圣道:正语、正业、正命圣戒聚所摄;正念、正定圣定聚所摄;正见、正志、正方便圣慧聚所摄。」

  「顶法」,是指努力于思惟观察无常、苦、空、非我(无我)、五蕴、爱、界、缘起等诸法的修习。《杂·一》中便是以观察色、受、想、行、识无常、苦、空、非我,而称这样的观察为「正观」的。透过这样「善观分别」的修行,便能够进入忍(安住)、乐、欲(闻、念、观)于正法修学的不动(稳定)境界。然而,如果还没有能到达这样的稳定状况,一不努力,「不修守护,不习精勤」,仍然会「复失衰退」的,这样一来就称为「顶退法」了。

  经文末后,有八句五言偈诵。这是将经文的主要内容(从第一项到第三十项,再加上顶法),以简单而容易忆起内容的字为代表,组合而成的,如以「阴」代表「五盛阴」;以「内」代表「六内处」;以「外」代表「六外处」;「识」代表「六识身」;「更」代表「六更乐身」::。这与《瑜伽师地论》中,称为「萜葜南诵」的用法相当。这是因为印度早期4的经典,不用文字记载,而是以背诵口述流传(表示恭敬、慎重),而为了方便背诵者记忆,避免遗漏用的。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