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中阿含经十二选 第十一选

  第十一选

  佛法修行方法(三):《大空经》(一九一)

  (一)经文大意: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释迦国迦维罗卫,住在尼拘类园。

  有一天,尊者阿难与众多比丘,在加罗释精舍缝衣。佛陀入迦维罗卫乞食,吃过食物后,也正好来到加罗释精舍。尊者阿难遥见佛来,便出来迎接,为佛陀敷坐洗足,并向佛陀解释,众多比丘正聚集在这里缝衣。

  佛陀告诉尊者阿难说:「比丘不可欲哗说、乐于哗说、合会哗说、欲、众、乐众、合会于众、不欲离众、不乐于独住远离之处。」

  「若有比丘不欲哗说、不乐哗说、不合会哗说、不欲于众、不乐于众、不合会众、欲离众、常乐独住远离处者,谓有乐、圣乐、无欲之乐、离乐、息乐、正觉之乐、无食之乐、非生死乐。若得如是乐,易不难得者,必有是处。」

  「得时爱乐心解脱,及不时不移动心解脱者,必有是处。」

  「所以者何?我不见有一色,令我欲乐。彼色败坏变易,异时生愁戚啼哭、忧苦、懊恼。以是故,我此(异)住处,正觉尽觉,谓度一切色想,行于外空。

  阿难!我行此住处已,生欢悦。我此欢悦,一切身觉正念正智,生喜、生止、生乐、生定。如我此定,一切身觉正念正智。

  阿难!或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夷)共来诣我,我便为彼行如是如是心:远离,乐无欲。我亦复为彼说法,劝助于彼。

  阿难!若比丘欲多行空者,彼比丘当持内心住止,令一定。彼持内心住止,令一定已,当念内空。阿难!若比丘作如是说:『我不持内心住止,不令一定,念内空』者,当知比丘大自疲劳。

  阿难!云何比丘持内心住止,令一定耶?比丘者,此身离生喜、乐,渍、尽润渍,普遍充满,离生喜、乐,无处不遍。阿难!犹人沐浴,器盛澡豆,以水浇和,和令作丸,渍、尽渍,普遍充满,内外周密,无处有漏。」

  「彼持内心住止,令一定已,当念内空。彼念内空已,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内空也。」

  「不住不解于内空者,彼比丘当念外空。彼念外空已,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外空也。」

  「不住不解于外空者,彼比丘当念内外空。彼念内外空已,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内外空也。」

  「不住不解于内外空者,彼比丘当念不移动。彼念不移动已,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不移动也。」

  「不住不解于不移动者,彼比丘彼彼心于彼彼定,御复御,习复习,软复软,善快柔和,摄乐远离。」「摄乐远离已,当以内空成就游。彼内空成就游已,心不移动,趣向近,得清澄住,解于内空。阿难!如是比丘观时,则知内空成就游,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内空者,是谓正知。

  阿难!比丘当以外空成就游,彼外空成就游已,心不移动,趣向近,得清澄住,解于外空。阿难!如是比丘观时,则知外空成就游,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外空者,是谓正知。

  阿难!比丘当以内外空成就游,彼内外空成就游已,心不移动,趣向近,得清澄住,解于内外空。阿难!如是比丘观时,则知内外空成就游,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内外空者,是谓正知。

  阿难!比丘当以不移动成就游,彼不移动成就游已,心不移动,趣向近,得清澄住,解于不移动。阿难!如是比丘观时,则知不移动成就游,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不移动者,是谓正知。

  阿难!彼比丘行此住处心,若欲经行者,彼比丘从禅室出,在室影中露地经行,诸根在内,心不向外,后作前想。如是经行已,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是谓正知。

  阿难!彼比丘行此住处心,若欲坐定者,彼比丘从离经行,在经行道头,敷尼师檀,结跏趺坐。如是坐定已,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是谓正知。

  阿难!彼比丘行此住处心,若欲有所念者,彼比丘若此三恶不善之念:欲念、恚念、害念,莫念此三恶不善之念。若此三善念: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当念此三善念。如是念已,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是谓正知。

  阿难!彼比丘行此住处心,若欲有所说者,彼比丘若此论非圣论,无义相应,谓论王论、贼论、斗诤论、饮食论、衣被论、妇女论、童女论、淫女论、世间论、邪道论、海中论,不论如是种种畜生论。若论圣论与义相应,令心柔和,无诸阴盖,谓论施论、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脱知见论、渐损论、不会(贪)论、少欲论、知足论、无欲论、断论、灭论、燕坐论、缘起论,如是沙门所论。如是论已,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是谓正知。

  复次,阿难!有五欲功德──可乐、意所念、爱色欲相应: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

  「阿难!若比丘观时,则知此五欲功德,随其功德,心中行者,彼比丘彼彼功德,观无常、观衰耗、观无欲、观断、观灭、观断舍离,若此五欲功德有欲染者,彼即灭也。阿难!若如是,比丘观时,则知者此五欲功德有欲有染,彼已断也,是谓正知。

  复次,阿难!有五盛阴: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谓比丘如是观兴衰,是色、是色集、是色灭,是觉(受)、想、行、识,是识、是识集、是识灭,若此五盛阴有我慢者,彼即灭也。阿难!若比丘观时,则知阴中我慢已灭,是谓正知。

  阿难!是法一向可,一向乐,一向意念,无漏无受(爱),魔所不及,恶所不及,诸恶不善法、污秽、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亦所不及,谓成就此不放逸也。所以者何?因不放逸,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得觉。因不放逸根,生诸无量善法,若有随道品。阿难!是故汝当如是学,我亦成就于不放逸,当学如是!」

  佛陀接著又问阿难,为什么信弟子要跟随世尊一辈子呢?

  佛陀为阿难分析说,如果只是为了「正经、歌咏、记说」,而一辈子

  追随世尊,「阿难!如是为烦师,为烦弟子,为烦梵行。」

  什么是烦师、烦弟子、烦梵行呢?那就是能在无事处山林树下,「学远离精勤,得增上心,现法乐居,」然而,一旦随著弟子、同修回到村落人群,便贡高还家(俗),再度被恶不善法、污秽、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所烦。这就是烦师、烦弟子。而这样的修行,就叫作烦梵行。

  「阿难!于烦师、烦弟子,此烦梵行最为不可、不乐、不爱,最意不念。阿难!是故汝等于我行慈事,莫行怨事。」

  怎样是弟子对尊师行慈事,不行怨事?如果尊师以悲悯心,为弟子求义及饶益,求安稳快乐,而弟子「恭敬顺行而立于智,其心归趣向法、次法,受持正法,不违犯师教,能得定者,如是弟子于师行慈事,不行怨事。

  阿难!是故汝等于我行慈事,莫行怨事,所以者何?我不如是说:如陶师作瓦。阿难!我说严急至苦,若有真实者,必能往(作)也。」

  (二)论述:

  经中从远离人群的热闹喧哗,独住远离,说到「不移动心解脱」。又说:「我不见有一色令我欲乐,彼色败坏变易,异时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恼。以是故,我此(异)住处,正觉尽觉,谓度一切色想,行于外空。」「我此(异)住处,正觉尽觉」,也就是说,成就了断欲贪、越欲贪的解脱境界(即『异』于「色令我欲乐」的境界),这是藉由外在环境有形的宁静(「空」于喧闹吵杂),而深入到内心抽象的宁静的(「空」于欲贪的烦恼)。所以,空的含义,就由实际上喧闹吵杂不存在的概念,超越到表示了舍离欲贪,清净解脱的抽象概念,而最后,这样的抽象概念,便成为佛法中「空」的主要内涵了。

  经中所说的修行次第为:观察「无常」(彼色败坏变易)↓「苦」(异时生愁戚啼哭、忧苦、懊恼)↓「离欲」(我不见有一色,令我欲乐)↓「外空」↓「欢悦」↓「生喜、生止、生乐、生定」↓「内心住止,令一定」(初禅)↓「念内空」↑↓「念外空」↑↓「念内外空」↑↓「念不移动」↓「成就内空」↓「成就外空」↓「成就内外空」↓「成就不移动」。「持内心住止,令一定」,经中的解说是「离生喜、乐,渍、尽润渍,普遍充满」,这应当是指「初禅」的境界。这和《小空经》一样,都是重于禅定的修行法门。经中说:「若比丘作如是说:『我不持内心住止,不令一定,念内空』者,当知比丘大自疲劳。」所以,入「初禅」的禅定能力,是修习这个法门的必要条件了,那么,慧解脱阿罗汉,恐怕就不是修习这样的法门了。不过,就其直接趣向解脱的修行原则来说,是可以不必仅限于禅定技巧的,这和《小空经》重于禅定,但是不必只限于禅定修学的原则是一样的。

  有关《大空经》与《小空经》修行方法的说明与比较,可以参考印顺法师著《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七节∨。

  禅思中的主题:念「内空」、「外空」、「内外空」、「不移动」,是可以交叉运用的,当尝试安住于「内空」不得成就时,可以转而尝试安住于「外空」、「内外空」与「不移动」,只要其中的任何一项成就了,那么其它各项,就都能成就。这与《小空经》的一阶阶替代法,是不同的。成就了这样的修行法门之后(即经中所说的「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行此住处心」),那么,不论是经行、入定、起心动念、与人言论,心中都不再产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称之为「正知」。以这样的正知,就能观察到内心对五欲功德的欲染而舍离,乃至于最后能观察到于五盛阴有我慢的存在而灭除。

  内空与外空的含意,与内法、外法(请参考∧第九选∨)的含意有关 。如《舍利弗阿□昙论》∧非问分∨中说:「何谓内(外、内外)空?如比丘,一切内(外、内外)法,若一处内(外、内外)法,思惟空,知空解空。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变易空。如是不放逸观,得定心住、正住,是名内(外、内外)空。」(《大正·二八·六三三上》)

  《杂阿□昙心论》∧定品∨中说:「内空者,谓『内入』空,作无我思惟。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有为无为空亦如是。」(《大正 ·二八·九二五下》)

  《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说:「当知空性略有四种:一、『观察空』:谓观察诸法空无常乐,乃至空无我、无我所。二、『彼果空』:谓不动心解脱,空无贪等一切烦恼。三者『内空』:谓于自身空,无计我、我所及我慢等一切僻执。四者『外空』,谓于五欲,空无欲爱,如说我已超过一切有色想故,于外空身作证具足住,乃至广说。此中,缘妙欲想,名为色想,此想所起贪欲断故,说为外空。又修行者由『彼果空』,或时作意(刻意地)思惟外空,或时作意思惟内空。由『观察空』,或时思惟内外空性。由此力故,心俱证会。设复于此内、外空性不证会者,便应作意思惟『无动』。言无动者,谓无常想,或复苦想。如是思惟,便不为彼我慢所动。由彼不为计我、我慢乃至广说动其心故,便于二空(内、外空),心俱证会。」(《大正·三O·三三七中》)

  《瑜伽师地论》∧摄事分∨中说:「应所证空,略有二种:一者『内空』,二者『外空』。『外空』者,谓超过一切五种色想,则五妙欲之所引发,于离欲贪,正能作证。『内空』者,谓于内诸行,断增上慢,正能作证。」(《大正·三O·八一三中》)

  《十八空论》中说:「第一、内空,亦名受者空。凡夫二乘谓六入为受者,以能受六尘果报故。今明但有六根,无有能执,以无执故,言受者空也。第二、外空,亦名所受空。离六外入,无别法为可受者也,如诸众生所受所用。但是,六尘内既无人能受,外亦无法可受,即人、法俱空,唯识无境,故明外空。以无境故,亦无有识,即是内空。六入无识,即是无人,无有根、尘,即是无法,故内、外二空,两义相成也。第三、内外空,谓身空也。此身四大,为内外所依。内依即六根:若五根皆有净色及意根,并依此身,故名内依。外依者,谓外六尘,若己身四大,唯除五根净色,所余色、香等,属外六尘,摄持于五根,故称为外,非离身之外也。此身能持根、尘,故名为依,根、尘所依也。此根及非根,皆悉是空故,名内外空也。」(《大正·三一·八六一中》)

  当「念内空」、「念外空」、「念内外空」、「念不移动」都「不得澄清,不住不解」;即无法专心地安住于思惟(念)的主题时,应当「彼彼心于彼彼定,御复御,习复习,软复软,善快柔和,摄乐远离」,也就是说,应当反覆地练习,驯服(善快柔和)自己的心思与习性,使自己自自然然地习惯于、乐意于「远离」杂念以及其它的干扰,直到能专注于思惟自己所选定的主题──内空、外空、内外空、不移动为止。依《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的说法,说「无动」(不动)──由思惟无常、苦,而得以不为我执、烦恼所动摇,「便于二空(内、外空),心俱证会」,也就是说,「不动」是可以方便于成就内空与外空修习的。

  依论师们的意见,以「空」为主题的禅思修行,其核心就在于我、我所、我慢观念与习性的瓦解,而在方法上,则是由观察无常、苦,断除欲爱来著手。欲爱,通常是关涉到外在的,所以称为「外」;而我、我所、我慢,则是关于自己主观认知的,所以称为「内」,其实「内」与「外」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十八空论》中会说:「故内、外二空,两义相成也。」不过,就一般人习性的改变,与觉悟的困难度来说,我、我所、我慢执著的消除,有可能是比较根本(源头)而困难的。

  末后,经中谈到修学佛法的态度,应当要能落实到身心的受益(求义及饶益),以及烦恼的解除与远离(求安稳快乐)上,而不是只在经义上的理解而已。其中,「正经、歌咏、记说」为「十二分教」的部份内容,是佛陀般涅槃后一、二两百年内(介于「第一集结」与「第二集结」间),经典集结的分类。「十二分教」的内容,《善法经》(一)与《阿梨吒经》(二OO)中作:「正经、歌咏、记说、偈他、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未曾有、说义」。其有关之详细解说,可以参考印顺法师著《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一章·第二节:圣典(佛法)的来源与成立 ∨,以及∧第八章:九分教与十二分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