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中阿含经十二选 第九选

  第九选

  佛法修行方法(一)──四念处:《念处经》(九八)

  (一)经文大意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拘楼瘦,住在剑磨瑟昙拘楼都邑。

  当时,世尊告诸比丘说:

  「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谓四念处。若有过去、未来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我今现在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云何为四?观身如身念处,观觉(受)如觉(受)念处,观心如心念处,观法如法念处。」

  什么是「观身如身念处」?

  「比丘者,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寤则知眠寤。」

  「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诸衣荨,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

  「比丘者,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犹木工师、木工弟子,彼持墨绳,用□于木,则以利斧斫治令直。」

  「比丘者,齿齿相著,舌逼上□,以心治心,治断灭止。犹二力士,捉一羸人,处处旋捉,自在打锻。」

  「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知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觉一切身息入,觉一切身息出。觉止身行息入,觉止口行息出。」

  「比丘者,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遍,犹工浴人,器盛澡豆,水和成抟,水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

  「比丘者,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遍,犹如山泉,清净不浊,充满流溢,四方水来,无缘得入,即彼泉底,水自涌出,流溢于外,渍山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

  「比丘者,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无喜生乐,无、处不遍,犹青莲华,红、赤、白莲,水生水长,在于水底,彼根茎华叶,、悉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

  「比丘者,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意解,遍满成就游。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犹有一人,被七肘衣,或八肘衣,从头至足,于其身体,无处不覆。」

  「比丘者,念光明想,善受善持,善忆所念。如前后亦然;如后前亦、然;如昼夜亦然;如夜昼亦然;如上下亦然;如下上亦然。如是不颠倒,、心无有缠,修光明心,心终不为□之所覆。」

  「比丘者,善受观相,善忆所念。犹如有人,坐观卧人,卧观坐人。」

  「比丘者,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我此身中,有发、髦、爪、齿、□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痰、小便。犹如器盛若干种子,有目之士,悉见分明,谓稻 、粟种、蔓菁、芥子。」

  「比丘者,观身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犹如屠儿杀牛,剥皮布于地上,分作六段。」「比丘者,观彼死尸,或一、二日,至六、七日,鸟蘖所啄,豺狼所食,火烧埋地,悉腐烂坏。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

  「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骸骨青色,烂腐余半,骨锁在地。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

  「比丘者,如本见息道,离皮肉血,唯筋相连。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

  「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骨节解散,散在诸方,足骨、膊骨、髀骨、髋骨、脊骨、肩骨、颈骨、髑髅骨,各在异处。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

  「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骨白如螺,青犹鸽色,赤若血涂,腐坏碎□。见己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

  「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身如身者,是谓观身如身念处。」

  什么是「观觉(受)如觉(受)念处」?

  「比丘者,觉乐觉时,便知觉乐觉、觉苦觉时,便知觉苦觉、觉不苦

  不乐觉时,便知不苦不乐觉;

  觉乐身、苦身、不苦不乐身;

  乐心、苦心、不苦不乐心;

  乐食、苦食、不苦不乐食;

  乐无食、苦无食、不苦不乐无食;

  乐欲、苦欲、不苦不乐欲;

  乐无欲觉、苦无欲觉、不苦不乐无欲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无欲觉。」

  「如是,比丘观内觉如觉,观外觉如觉,立念在觉,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觉如觉。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觉如觉者,是谓、观觉如觉念处。」

  什么是「观心如心念处」?

  「比丘者,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无欲心知无欲心如真;有恚、无恚、;有疑、无疑;有秽污、无秽污;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大、有小、;修、不修;定、不定;有不解脱心知不解脱心如真、有解脱心知解脱心、如真。」「如是,比丘观内心如心,观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心如心。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心如心者,、是谓观心如心念处。」

  什么是「观法如法念处」?

  「眼缘色,生内结。」

  「如是,耳、鼻、舌、身、意缘法,生内结。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

  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六内处。」

  「比丘者,内实有欲,知内有欲如真;内实无欲,知无欲如真。若未、生欲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欲,灭不复生者,知如真。

  如是,镇恚、睡眠、掉悔,

  内实有疑,知内有疑如真;内实无疑,知无疑如真。若未生疑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疑,灭不复生者,知如真。

  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观法如法,谓五盖也。」

  「比丘者,内实有念觉支,知有念觉支如真;内实无念觉支,知无念、觉支如真。若未生念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念觉支,便住不忘而不、退转,转修增广者,知如真。

  如是,择法、精进、喜、息、定,

  内实有舍觉支,知有舍觉支如真;内实无舍觉支,知无舍觉支如真。若未生舍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舍觉支,便住不忘而不退转,转修增广者,知如真。

  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观法如法,谓七觉支。

  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法如法者,是谓观法如法念处。」

  若有比丘、比丘尼,长则七年,短则七日七夜,

  「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 。」

  「若有比丘、比丘尼,少少须臾顷,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升进;暮行如是,朝必得升进。」

  (二)论述

  《分别圣谛经》(三一)中说:「云何正念?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集是集;灭是灭,念道是道时(即念「四圣谛」),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心顺念,背不向念,念遍,念忆,复忆,心正,不忘心之所忆,是名正念 。」这是广泛地以「心向正法(佛法)」,而为正念的内容的。又《圣道经》(一八九)中说:「云何正念?比丘者,观内身如身,观至觉(受)、心、法如法,是谓正念。」这是直接地指出,「四念处」就是八正道中,「正念」的内容的。经中说,这是净化众生,消除苦恼,度忧畏,断啼哭的方法,过去、未来、现在诸佛,都是修「四念处」与「七觉支」而成就的。《阿那律陀经》(二一九)说:「若比丘观内身如身,乃至观觉(受)、心、法如法,是谓比丘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也表达了相似的立场。经文未尾甚且说,只要早上依著「四念处」的方法修,即使只到晚上这么短的时间,就能有进步。「四念处」是很实在,而且很有威力的修行方法。

  此外,在《阿含经》中,共有六个经说到「自依止、法依止」:

  《杂.六三九》中,佛陀告诉诸比丘说:「是故,汝等当知: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依。谓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依。」《杂.六三八》也有相同的经文,这里略而不引。

  《杂.三六》中,佛陀告诉诸比丘说:「当正观察,住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异洲、不异依。何因生忧、悲、恼、苦?云何有因?何故何系著?云何自观察未生忧、悲、恼、苦而生?已生忧、悲、恼、苦而生长增广?」

  《增·四七·七》(四二四)中,佛陀说:「当自修己炽然法行,自归最尊。若比丘能自修己兴隆法乐者,此人之类,便为我躬自所生。云何比丘能自炽然,兴隆法乐,无有虚妄,自归最尊?于是,比丘内自观身,身意止自摄其心,除去乱想,无有忧愁。外自观身,::。有复内外观身。内观痛(受),外观痛,内外观痛。内观心,外观心,内外观心。内观法,外观法,内外观法,法意止自摄其心,除去乱想,无有忧愁。如是,比丘能自炽然其行,兴隆法乐者,自归最尊。」

  《长.二》(《游行经》)中,佛陀告诉阿难说:「吾已老矣,年且八十。譬如故车,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寿,自力精进,忍此痛苦,不念一切想,入无想定时,我身安稳,无有恼患。是故,当自炽然,炽然于法,勿他炽然;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云何自炽然,炽然于法,勿他炽然;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阿难!比丘观内身,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观外身、观内外身,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受、意(心)、法观,亦复如是。」

  《长.六》(《转轮圣王修行经》)中,佛陀告诉诸比丘说:「于是,比丘内身身观,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外身身观;内外身身观;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是为比丘自炽然,炽然于法,勿他炽然;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

  其中,除了《杂.三六》外,都直接地说修习「观身、受、心、法」等「四念处」,为成就「自依止、法依止」的修行方法。这些经文,也提供了「四念处」在修行上重要性的讯息。

  「四念处」的内容,并不仅如一般所熟悉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而已。而是「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其所强调的,是「如身」、「如受」、「如心」、「如法」的「如实观」与「如实知」;也就是说:观察「身、受、心、法」的实际状况,透过如实地观察,清清楚楚地掌握自己的身、心状态,自己的觉受与思惟变化。简单的讲,就是随时随地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想什么。

  为什么随时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想什么,就是一种很有效的修行方法呢?《增上心经》(一O一)中,举一个例子说:「犹人行道,进路急速,彼作是念:我何为速?我今宁可徐徐行耶?彼即徐行。」从走得很快,到慢下脚步来,中间经历几个重要过程:察觉自己走得很快(「四念处」中的身念处,正知;苦谛:发现问题),问自己为什么要走这么快(原因;集谛),认为自己不必要走这么快(观念的改变,驱动力、原因的灭除,灭谛),于是放松自己,放慢脚步(抉择的执行,道谛)。所以,能察觉到自己走得很快,是整个改变的开端。烦恼的消除,也是这样,要先能察觉自己是在烦恼的状况下了,才有消除的可能。能愈早察觉情绪的变化,就愈能掌握纾解的先机,否则,到情绪变化很大以后,其余势的冲击力,也跟著升高,纾解的时间必定也要跟著拉长。就像如果能在一开始不愉快时,就能察觉,与盛怒后,甚至于动手打人了以后,才察觉,所需要纾解、平息的时间与费力程度,是有很大差异的。

  五蕴和合的众生,在六根与六尘的接触中,身、心是相互影响的。四念处的每一念处也一样,不是身、受、心、法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牵引的。比如生气时,我们可以从呼吸不顺畅、闷胸、胃部刺痛的觉察,而追察出来,也可以从不愉快的感受察觉,也可以从自己心里在想什么(心念)察觉,端看自己的熟练情形。通常,「身」的变化比较粗重、具体,而容易察觉,但大都是属于「下游」端的变化。「心」与「法」的变化比较细腻、潜微,而不容易察觉,是属于「上游」发动端的变化。「受」的变化,大概居其中间。就解脱的立场来看,不论是观「身」的变化,或是观「受」的变化,都还要上溯到「心」与「法」的变化来,才有意义。否则,光察觉自己走得很快,光察觉自己在生气,在忧虑,在痛苦中,不去做更深入的原因追察,纵使缘生缘灭;走慢下来了;气过了;愉快起来了,那么也都还在随波逐流,生生灭灭的反反覆覆中而已。

  如「观身」的内容,经中从最粗浅的行、住、坐、卧、眠、寤、眠寤(似睡似醒的状况),甚至穿衣、持荨等,日常生活中举止行动的觉察开始,然后进入需要细腻度更高的禅定修学(以心──定治心)。禅定的修学,首先说的,是以专注于观察呼吸为对象的「安那般那念」。「安(阿)那般那」,也称为「入、出息」;「身行」;「风」。「入息」是指吸气,「出息」是指呼(吐)气,所以,「入、出息」就是指呼吸(参考《瑜伽师地论》∧本地分∨;《大正·三十·四三一上》,或《杂阿含经论会编》中册第四O四页)。其中,「一切身息入、出」与「止身行息入、止口行息出」;《杂·八O三》作「一切身入、出息」与「一切身行息入、出息」;《杂·八一O》作「一切身行入、出息」与「身行休息入、出息」。「一切身息」、「一切身」、「一切身行」,应该是相同含意的,指的是呼吸(身行)时,身体随著呼吸律动的全部(一切)过程。如鼻端感受到空气进、出的摩擦,胸部、腹部跟著的起伏律动,或者,更敏锐地感受到或「丹田」,或手掌心,或脚掌心,或全身肌肤上的毛细孔,在吸气、吐气时的不同感受过程。「止」,就是止息、休息,平静下来的意思。也就是指在十分轻松、安详与平静情况下的呼吸。(可以参考《清净道论》∧第八章·第九节∨觉音论师著·叶均先生译·华宇出版社)

  如果能够藉著专注于察觉与感受呼吸时,身上的变化,而达到十分轻松、安详与平静的状况,再进一层,心中由于远离了欲念、五盖等不善法,而生起了喜与乐的感受(离生喜乐),遍满全身,这就是进入「初禅」的境界了。再进一层,心中由于专一安住(定),而生起了喜与乐(定生喜乐),遍满全身,这就是进入「二禅」的境界了。再进一层,心中舍离了带有激动性质的喜,但仍然留有乐的愉悦(无喜生乐),遍满全身,这就是进入「三禅」的境界了。再进一层,连微妙的乐都超越舍离了,心中只剩下(清净:无瑕疵的意思)不苦不乐(以清净心意解),遍满全身,这就是进入「四禅」的境界了。(参考《清净道论》∧第四章∨∧四种禅的修习法∨)

  如《意行经》(一六八)中说:「若有比丘,离欲、恶不善之法,有觉(又译为「寻」,心念于所缘的大目标内寻求──作多方的观察思惟。)、有观(又译为「伺」,心念集中于定点,作深入的观察思惟),离(欲、恶不善之法,或直接说是离『五盖』)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

  「比丘觉、观已息(止息;超越),内静(内心止静)、一心(专一的心;定),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比丘离于喜欲(无喜),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生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忆念、守护不忘失)、乐住、空(舍而不执著 ),得『第三禅』成就游。」

  「比丘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

  这是《意行经》(一六八)中对四种禅定的描述,可以作比对参考。

  接下来的,也还是可以与修定有关的「光明想」与「不净观」。而包括观察死尸变化的「不净观」与「安般」(安那般那念),被称为「二甘露门」(《出曜经》,《大正·四·六九八中》)。这是要从外在的观察中,「见已自比」,让自己时时刻刻地对自、他(内、外)的身体,警觉于无常,警觉于欲贪。

  观受(觉),主要是觉察在各种情况下,所生起的感受:或苦受,或乐受,或不苦不乐受等三种变化,经中举了六种情况来说明。其中,「食」与「无食」,还是指与五欲相关的。如第《杂·四八三》说:「云何食念?谓五欲因缘生念。」「云何有食乐?谓五欲因缘生乐、生喜。」「云何无食乐?谓息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而身体上的「觉乐身、苦身、不苦不乐身」,与属于心理上的「乐心、苦心、不苦不乐心」,大概就涵盖了所有我们所能观察的受了。

  观心,主要是觉察心念的状态。经中所举的心念种类有:有没有贪心(欲)、有没有动怒(恚)、明不明就里(疑)、有没有坏念头(秽污)、心念是集中(合)或是散乱(散)、心情低沈(下)或高亢(高)、心量或大或小、是否依正法修心、心中是否安定、是否解脱(没有贪、镇、疑)。时时清楚心理的处境,尤其在情绪有变化时,更应注意觉察。

  「法」所指的范围很广,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观念;一个想法;一个价值观。这是心念发动的驱动力,但又与心念同时生起与消失。如《杂.六O九》中说:「何等为四念处集(生起),四念处没(消失)?食集则身集,食灭则身没。触集则受集,触灭则受没。名色集则心集,名色灭则心没。『忆念(心念)集则法集,忆念灭则法没』。」经中举「六内处」、「五盖」、「七觉支」等三大类「法」为例,说明在觉察「心」 的状态时,也应当清楚支持形成这个心理状态的观念(「法」)。如果能追究到法念处,那么,就比较能够觉察问题的根本所在,也比较有机会作根本地解决。

  「结」,就是打了结,也可以理解为「烦恼、执著」的意思。法念处的观察,除了作存在状况的检查外,经中还说,亦应当涵盖到动态的检查,如察觉「未生而生,已生而灭」。这种动态的检查,除了有保持时时刻刻的绵密作用外,应当还含有「四正勤」积极开发修行的意味。

  经中说「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观内觉如觉,观外觉如觉」、「观内心如心,观外心如心」、「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长.十七》(《清净经》)中,佛陀告诉诸比丘说:「云何比丘灭此诸恶,于四念处当修三行?比丘谓内身身观,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外身身观,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内外身身观,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是为灭众恶法,于四念处,三种修行。」「内」、「外」以及「内外」(即「三种修行」),分别指的是什么呢?《说处经》(八六)中说:「阿难!我本为汝说六内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阿难!我本为汝说六外处:色处,声、香、味、触、法处。」亦即以「眼、耳、鼻、舌、身、意」为「内」;以「色、声、香、味、触、法」为「外」。除此而外,经中很像没有再进一步的解说,可以参考的了。不过,往后的论师,则提供了一些论说可供参考:

  《法蕴足论》∧念住品第九∨中说:「内身(受、心、法)者,谓自身(受、心、想蕴、行蕴),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失。」「外身(受、心、法)者,谓自身(受、心、想蕴、行蕴),若在现相续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即他人)所有身相(诸受、诸心、想蕴、行蕴)。」(《大正·二六·四七五─四七九》)

  《集异门足论》∧五法品第六∨中,以「色(受、想、行、识)在此相续,已得不失(即在持续存在的状态),是名内色(受、想、行、识)」,以「色(受、想、行、识)在此相续,或本未得,或得已失(即现在不存在的状况),若他(相对于自己)相续,是名外色(受、想、行、识)。」(《大正·二六·四一二─四一四》)

  《舍利弗阿□昙论》∧非问分念处品第六∨中,以「若内、缘生、自性、己分,是名内(身、受、心、法)。」「非受、非内、非缘生、非自性、非己分,是名外(身、受、心、法)。」「若受、若非受,是名内外(身、受、心、法)。」这里加入了以「能缘」(主)、「所缘」(客)为内、外区分的说法。(《大正·二八·六一二─六一六》)

  《大□婆沙论》∧大种蕴第五∨中说:「然内、外法,差别有三:一,相续内、外,谓在自身,名为内。在他身及非有情数,名为外。二,处内、外:谓心、心所所依名内,所缘名外。三,情、非情内、外:谓有情数法,名内。非有情数法,名外。」(《大正·二七·七一四上》)

  《大□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说:「自相续所摄色(受、心、法),名内身(受、心、法),他相续所摄色(受、心、法),及非有情数色(受、心、法),名外身(受、心、法)。」「有余师说:有情数色,名内身,非有情数色,名外身。内法、外法说亦尔。受、心如前说。胁尊者言:现在名内,过去、未来及无为名外。」(《大正·二七·九四O上》)

  《大智度论》∧初品·三十七品义∨中说:「内名自身,外名他身。」「眼等五情为内身,色等五尘为外身。」「觉苦乐处为内身,不觉苦乐处为外身。」「佛说有二种受:身受、心受。身受是外,心受是内。复有五识相应受是外,意识相应受是内。十二入因缘故,诸受生:内六入分生受,是为内,外六入分生受,是为外。□受是为外,细受是为内。」「缘内法是为内受,缘外法是为外受。」「心虽内入,摄缘外法故,名为外心,缘内法故,是为内心。意识是内心,五识是外心。摄心入禅是内心,散乱心是外心。」「如佛所说:依缘生意识。是中,除受余心数法,是为内法,余心不相应行及无为法,是为外法。」(《大正·二五·二O二》)

  《瑜伽师地论》∧摄决择分∨中说:「若于其外,五种妙欲,诸杂乱相所有寻思,随烦恼中,及于其外所缘境中,纵心流散,当知是名『外心』散动。若由□沈,及以睡眠,或由沈没,或由爱味三摩荨底,或由随一三摩荨底,诸随烦恼之所染污,名『内心』散动。」(《大正·三O·七二七中》)

  综合论师们的意见:自己是「内」,他人是「外」;现在持续存在的是「内」,已不存在的是「外」;具主动性质的是「内」,被动的是「外」;身是「外」,心是「内」;内六处是「内」,外六处是「外」;粗重的是「外」,细腻的是「内」。如果观察他人,而能反省到自身,就可以称为「内外」了。分「内」、「外」,实在是相对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其它有关「内」、「外」的论说,可以参考的部份,如《大□婆沙论》(《大正·二七·一O六中》,《大正·二七·九五一中》),《阿□昙婆沙论》(《大正·二八·八七上》,《大正·二八·二八六中》),《顺正理论》(《大正·二九·三六O─三六二》),《俱舍论》(《大正·二九·四下》,《大正·二九·一六五上》),《瑜伽师地论》(《大正·三O·二九O中》,《大正·三O·七二五下》),《大乘阿□达摩集论》(《大正·三一·六八四中》,《大正·三一·七三九上),《大乘庄严经论》(《大正·三一·六一O中》)等。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