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菩提路 玄奘之路 鸠摩罗什传奇 虚云长老传奇 因果报应录 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 大德讲故事 《须菩提》故事集 迦旃延 阿那律 优波离 大迦叶 阿难陀 正法眼藏 舍利弗 罗睺罗 目犍连 富楼那 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哲理小故事 人间巧喻 禅宗故事 禅宗小故事 佛陀教你不生气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佛陀的圣弟子传 名人轶事 罗汉菜 百喻故事广释 春去春又来 雷锋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传 行禅 妙善公主 释迦牟尼故事 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假因谤圣 堕无间狱 慈济心灯 金玉良言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法苑珠林(卷六)白话 因果原理 马车故事 朋友集 世间百态 关于王永庆的故事 做人的佛法 哼哈一如说 禅理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佛教和武夷茶

人物故事 | 作者:圣严法师 [投稿]

  佛教和武夷茶

  茶与佛,因缘深长。茶最初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向以“佛宗道源”著称的武夷山,历史悠久,儒释道三教鼎盛,历史文化沉积浓重。“天下名山僧占遍,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庙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传播茗饮习俗,都与茶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吴晋之际,佛教从中原传入闽中,于是佛寺相继兴建。建州山水奇秀,岩壑幽胜,士人多创佛刹、落落相望”建州所领十一县,到处有佛寺。此时,武夷山“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大凡是山峦起伏,翠峰叠嶂,佳木葱茏,云海缥缈的名山,差不多名山古刹都产茶。史称“茶兴于唐,盛于宋朝”唐朝茶叶的兴盛,是在佛教特别是禅宗发展的基础上兴盛起来的。唐代武德六年(618年)就有僧人在武夷山云窝创建石堂寺。从伏虎岩入司马泉,四周石壁凌霄,中夷厂地十亩,产茶精良,因得名“茶洞”。武夷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峰峰有寺,岩岩皆茶,建州是山皆有寺,是寺多产茶,无茶不成禅寺。

  “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钟山川之灵禀”和“茶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佛教禅宗大兴之后,它的教义与茶道精神相契合,又由于名茶多产自名山名水。自古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佛刹寺僧利用立足地的优越自然条件,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使佛门茶事大兴。自唐朝以降,茶事一直成为佛教寺院中举办佛事的一个重要部分。僧人以茶贡佛祖(奠茶)、以茶敬施主(佛茶)以茶助禅(禅茶),以茶社交(茶宴),以及供僧众日常饮用(普茶)。寺院内外也大量种茶、焙茶和研究种茶技术。古代许多名茶,如蒙顶石花茶、卢山云雾茶、普陀白岩茶,峨嵋峨蕊茶、福州方山寺方山茶、建安能仁寺石岩白茶,都出于僧人手植。武夷造茶自古以“僧家所制者最为得法”。其茶质优佳,在全国同类茶品中,实属上乘。

  唐代开元中(713-739年)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大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寂,又不夕食,唯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煎煮,以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元和年间(806-820年)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中的“碧水丹山”乃武夷专称。“晚甘侯”即当时武夷山寺庙茶的雅号,通过地方官吏向朝廷官宦作“遣侍斋阁”之礼品,使寺庙茶走出深山寺庙到了皇宫官第。唐代建州佛寺确实很多,而且是佛教禅宗最发达的地方,素有“佛国僧多”之称的建安北苑,南唐时便是佛教胜地,武夷寺庙茶是名冠天下的龙凤茶的原料,多出自僧家,有诗云:“凤团山上至,一饮可忘年”。

  五代闽国,福建“佛教独盛于其时”。凡寺庙都有“奠茶”或“供佛茶”。《禅林象器笺》“凡禅林以奠茶、奠汤为恒例”。唐代僧人不仅以茶供佛,还以茶参禅,以茶释经,以茶招待施主香客及以茶应酬文人,办茶会,设茶宴,行茶礼,写茶诗,甚至著茶书。提出佛理与茶德的主张,在寺庙中亲身种茶,精心研究制茶技术,从而大大丰富了唐宋时代的武夷茶文化。

  扣冰古佛、释名藻光。武夷山吴屯人。少年出家,夏则衣楮,冬则扣冰沐浴,以冰烹茗,于荆棘荒蛮中坐禅静悟“吃茶去”佛理,深得茶禅一味”的真谛。瑞岩禅寺庙前有联文云:“冰壶影,静澄怀,刹那灵山映瑞岩”。他的行状载入佛典《五灯会元》。后唐天成三年(928年)闽王延钧聘至福州,“敬事以王师”。在为王者讲经时,建议在武夷造茶为国用与助禅,由于“王者之师”的策动下,闽国朝廷于龙启中(933年)创建北苑茶焙,发展了建州的茶叶生产。

  德宗兴元元年(784年)福建长乐籍禅师百丈怀海,整顿和建立新的禅宗戒律,鼓励僧徒坐禅饮茶。在《百丈清规》中提出:出家人在修道同时,必须参加农业生产,自食其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并重”的作风。明确地把禅门饮茶的制度作了详细规定,成为寺庙日常修行不可少的部分,进一步说明茶和佛教的密切关系。所以,在南方许多寺庙,特别是武夷山出现了庙庙种茶,无僧不茶的嗜茶风尚。唐代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云“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爪。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寺庙的寺前庙后,院中墙外,往往都种之以茶、自种、自制、自饮。

  僧人为什么选择茶作为生活必备的饮料,并将之升为一种品行道德的修炼部分。唐宋之际,建州茶叶处于发展时期,特别是寺庙中僧人,实行戒酒,提倡饮茶。僧人坐禅修行,息心静坐,专注一境,从而开发智慧,体悟大道。僧侣认为“品茶如参禅”,将建州茶道转化为禅道。茶圣陆羽《茶经》中指出: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佛教中普遍认为茶具有三德:一是坐神彻夜不眠,茶可提神益思;二是满腹时能助消化,轻神气;三是“不发”,即能抑制性欲。所以饮茶是符合佛教的道德观念,因此,茶自然受到佛教僧侣的青睐。

  佛教修行的内容,不外乎戒、定、慧三种。戒是修行首要律条,佛戒要求僧侣酒肉,性欲予以戒除。要遵守不饮酒、非时不食(过午不食),戒荤吃素,以达到清与洁的本性。定与慧,简单说来就是要僧人坐禅修行,息心静坐、专注一境,从而开发智慧,体悟大道,以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心态。坐禅是要做到“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更不能昏沉入梦或临床睡眠,这样长时间坐禅后,势必产生疲劳、困倦,此时需要清心提神。因此,茶具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药理功能以及本身所含的丰富营养物质,对于坐禅修行进入“静定”,纚发精神,敏于悟道。同时,茶汤清淡洁净,即不违反佛门戒律,而且符合佛教寂静淡泊的人生态度,茶便成了佛教僧侣必需品,而又符合佛教教义,佛教精神与茶性本质的内在共鸣,是茶与佛结缘的必然,形成了“茶佛一味”或“茶禅一味”的基础。

  武夷山佛教禅宗僧侣,对茶甚为讲究。寺中置有专门的“茶堂”或“茶寮”,即住持行礼之处,也叫方丈。方丈是供寺僧讨论佛法义礼,招待施主,接待文人品饮香茗的地方。在寺庙演说佛法、皈戒的佛殿和法堂中,都设有钟、鼓,常常钟鼓长鸣。庙中一般有左钟右鼓,如果增设“茶鼓”,应在西北角,一种用木头雕成鱼状,体内凿空,击敲有声的木鼓,是召集僧人饮“普茶”之用。诗人林逋诗云:“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茶鼓是佛教崇尚茶叶的一种信据。

  武夷禅寺仪规:殿主晨起必须在佛祖前“奠茶”即敬供茶汤,僧侣每日早起盥洗之后,先饮茶再礼佛,然后坐香习禅。习禅分为六个阶段,每一阶段一支香毕开静,僧人要饮茶以提神益思,寺庙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古代早已成为寺院的定规。明代诗僧陆容诗云:“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荤满袈裟”。诗人把僧侣爱饮茶描写得淋漓尽致。寺院仪规中还有“茶汤”一项。每当新任住持晋山升座时,有特定的点茶,点汤礼节。有的寺庙在佛的圣诞日盛典,专人以汤沐浴佛身叫“洗佛茶”,供香客取饮,祈求消灾延年。较大的寺院的茶汤开筵,俗称茶会,也有谓之“茶宴”。这种茶汤会的举办,到后来范围更广泛,既有寺庙用以招待施主与香客,也有檀越信众用来与众僧结缘。正是这种情况,寺院在茶汤会中举行茶礼、汤礼,以及每逢佛祖忌日献茶汤时,都要呜“钟茶鼓”集众,以示佛法的庄严。寺庙多设在峻岭之顶,沿山路设有茶亭供饮茶歇息。寺庙众僧中有“种茶僧”、“制茶僧”,专司茶众管理和制茶,庙内设有“茶头,专门负责烧汤烹茶,门前配有“施茶僧”,为施主、香客、游人惠施茶水等。

  由于茶被佛教界视为“神物”,饮茶之风传遍大小寺庙,种茶、制茶成为僧侣一业。武夷山茶自问世以来,从药用、禅饮、品茗:茶宴、斗茶推向社会。佛教对促进茶业的发展,茶叶的传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自古以来茶与佛的因缘深长,就有“茶禅一味”与“茶佛一味”的说法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