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第二十讲

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画外音:作为启蒙读物的三字经自觉承担了让每个孩童了解民族历史的责任,到了这里,三字经开始讲述我国历史朝代的更替和发展。并在简洁朴素的语言当中表达了后人对历史人物的品评和褒扬,大禹是和尧舜并称的古代圣王,那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什么样的君主才有资格被称为‘王’呢,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个什么样的传说,而在大禹之后家天下怎样取代了禅让制,最终又是谁断送了夏朝四百年的基业呢?

  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

  三字经的历史部分到了这一阶段就具备了非常特殊的意义,特殊在哪?因为和前面三字经讲的三皇五帝这些传说时代不同,讲到这里的夏商周基本上都是有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可以明确证明的朝代,夏朝还有一点点问题,但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夏朝也是一个切实存在过的一个朝代,至于商和周当然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和以前的传说时代不一样,它进入了一个完全有文献记载,有考古发现可以证明的崭新的历史时期。

  首先要提请大家注意的依然是数字问题,三字经在这里又用数字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夏有禹,商有汤,我们知道大禹和商汤,周文武那是两个王,周文王周武王,三字经接下来讲称三王,这当然不是三字经作者不会数数,而是因为他讲的是三个朝代的明王,这是一。第二,周文王和周武王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这一点后面再讲。所以他讲‘称三王’,大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没有一个人不知道大禹的。

  禹,夏后氏首领,姒(四)姓,名文命,史称大禹。夏朝的大禹在儒家的传统当中是个理想的君主,没有谁比他更符合一个儒家传统当中君主的形象。

  孔子赞美的人不太多,眼光很高,但对大禹完全不吝赞美之词。在《论语》《泰伯第八》篇里有这样一段话:‘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服)冕(免)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续)禹吾无间然矣’,对于大禹,我没有什么好批评的,为什么呢?因为他自己吃的很差,但是把祭祖先祭神的祭品办得非常丰盛;自己穿得很差,但是把祭服,祭祀时穿的衣服做得很华美;他住得也很简陋,不住好房子,但是却把力量完全用在水利建设上。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好批评的。这是孔子的原话。这就足以证明在孔子的心目中大禹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当然,在历史上,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大禹最有名的事迹是什么,治水,大禹治水已经成为我们文化传统中的一个核心话题,大禹治水的精神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具有永恒的核心价值。据说大禹在新婚第四天就离开妻子投身到治理洪水的事业当中去了,当然这是传说,那么悠远的历史谁也不会掐得那么准,但民间一直这么传说。

  画外音:治水是大禹载入史册的丰功伟绩,‘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大禹公而忘私精神的具体写照。大禹的功绩在后世人们当中口耳相传,以故事传说的方式表达了对大禹无比的敬仰,那这又是什么样的传说呢?

  为了治水大禹到处奔波,一离开家就是十三年,在这个过程中大禹没回过家。所谓的‘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典故就是从大禹身上来的。在古汉语当中三这个字往往是虚的,形容多,其实就是多次经过家门但是他不进去,在民间传说当中就把这个三落实成非常具体的三次。

  第一次,是在大禹开始治水四年后的一个早晨,大禹第一次路过自己的家。开始想进去,但当他走进家门口时突然听见家里传来孩子的哭声,当然这个孩子已经四岁了,大禹从来没见过,这时又听见了自己母亲非常着急的骂声,可能是孩子太调皮奶奶着急,骂了他两句。照常人来讲这个时候肯定要进去的,看看从没见过的孩子,看看离别了四年的母亲和妻子,但大禹没有,怕进去以后会惹自己妈妈生气,妻子伤心。转身就又接着去治水了。

  第二次是在他治水六七年后又一次路过家门,他登上家门口的小山看着自己的房子,看见炊烟正在袅袅升起,远远地听到了六七岁的儿子欢快的笑声,也听见了自己老母亲很欢快的笑声,孩子长大了也懂事了,所以大禹觉得很宽慰,也没有进家门,扭身又去治水。

  第三次是又过了三四年后的一天晚上,大禹再一次经过自己的家门,正好遇上了瓢泼大雨,大禹就躲在自己的屋檐下避雨,听见母亲对自己的儿子讲,说你爸爸马上就要回来了,等他治完了洪水就会回家来看我们,大禹还是没进家门,而是更加坚定了治水的信心,扭头又治水去了。这是民间传说当中固定下来的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画外音:公而忘私,坚忍不拔的精神让大禹成为和尧舜齐名的古代圣贤,科学的治水方法体现了大禹丰富的劳动智慧。那大禹不同于前人的治水方法是什么,他的临终遗言又会是什么呢?

  大禹之所以得到后人很高评价,主要是他治水的方法和前人不同。大禹以前也有很多治水的人,怎么治呢?两种方法,堵,塞。看见洪水我就把它堵住,塞住,不让它流过来,那这个结果大家可想而知,洪水大到一定程度麻烦更大。大禹是中国治水历史上第一个采取了疏导的方法。疏导现在多用在疏导交通,疏导人流等,这两个字就是从大禹身上开始说的。大禹把好多河流的洪水疏导到哪里?导到海里。这样就彻底解决了水患。大禹治了多少条河的水,千百条河的洪水被大禹用疏导的方法解除了。正因为大禹治水有大功,所以他就被当时的四方部落(当时还没有国家形态,都是一个部落一个部落的)共同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庄子·天下篇》就讲:‘禹大圣也’。大禹生活非常俭朴,据《史记》记载,大禹一路治水,要不断地去巡查治水的结果,水患还会不断地再来的嘛,当大禹巡视江南时死在今天浙江绍兴的会稽山,死在工作途中,而当时大禹已经是100岁的高龄了。一个百岁老人还在奔波。他留下了遗言,什么遗言呢,十六个字。

  《史记·夏本纪》:‘衣裘三领,桐棺三寸,坟高三尺,勿伤农田’。我死了以后,有三层衣服穿在遗体上就够了,桐棺,用桐木做的棺材,桐木在当时不是一个很值钱的木材,桐木很多,是最廉价的,三寸厚就够了。一般棺木是很厚的,用整板的棺材。坟高三尺,古尺三尺一米都不到,就一个小坟堆,不要把我的墓修得太大而占了农田。这就证明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非常巍峨,美轮美奂的大禹墓,大禹庙应该都是后人为纪念他修建的,因为这完全不符合他临终时的遗言。

  画外音:大禹是中国历史上一座丰碑,是万世敬仰的先贤圣王,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是什么君主都可被尊称为‘王’的。那王的含义到底是什么,我们现在经常说的‘小康社会’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