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第十六讲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画外音:三字经告诉我们,读书求学必须遵守次第。要先通读儒家的经典之后,方可涉猎诸子百家的内容。接下来,三字经就向我们推荐了诸子中五位重要的人物。他们分别是:荀子,杨雄,文中子,老子和庄子。诸子百家的人物众多,各派各家,思想纷呈。《三字经》的作者为什么只向我们推荐了这五位呢?而在这五位当中,我们后世对于杨雄和文中子的了解可以说是知之甚少。那么,他们的主要学说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三字经》的作者会对他们如此重视呢?他们的思想对于后世又有着怎样的影响?请继续关注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第十六集。

  《三字经》它推荐给我们五子,就是在诸子当中,它认为有五个人是比较重要的。哪五子呢?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荀子,还有一位杨子,这个杨历来有两种写法,到现在也不知道以哪个为确切。一个是杨,那么这是指杨雄,文中子又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学者,当然不是我,他那个中跟我哪个忠不一样。“及老庄”那就是老子和庄子,《三字经》为什么特别推崇这五子呢?最好的办法是给大家把这五个子一一做个介绍。大家来看看,他们特别在哪里。为什么他们能得到《三字经》作者的青睐。荀当然就是荀子,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头等重要的思想家,很多学者认为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之荀子

  荀子,名况。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当时人尊称他为荀卿,后来也有写成孙卿的、孙子的孙。为什么呢?因为避讳,中国古代要避讳。比如中国古代,作为我这做儿子的,是绝对不能提到父亲的名字的。我这做儿子的,是绝对不能提到母亲的名字的,这要避讳。作学生的,不能提老师的名字。现在都胡扯了,比如像我的儿子直呼我名字也很正常,你还得夸他真聪明。

  实际上在过去是不可以的,在古人最讲究的时候,比如咱们两个人是朋友,很谈得来。有一次坐下聊天,你突然提到一个跟我的长辈,不仅是我父亲,可能我叔叔我伯伯我爷爷我祖父,他们名字当中的一个同音字的话,我几种办法,一种办法把你赶出去,再好我也得把你赶出去。第二种办法我啊啊大哭,表示我悲痛。还有一种办法,什么呢?从此和你绝交。

  在中国古代,甚至有的人因为名字叫进,前进的进,干净的净,晋朝的晋,他就一辈子不考进士。因为他父亲的名字或者爷爷名字当中有进字,他要避讳。这个规矩是极严的,所以为了避汉宣帝的讳,在那以后,荀卿也被人写作孙卿,因为孙和荀这两个字,在古代是近的,这是一门古代非常重要的避讳学,今天咱们已经不太讲究了,今天咱们讲究的避讳是有些字不能说,比如死最好不要说,这不是避讳的精义,过去避讳是有一套规矩的。

  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这我们提到过,他门下出色的弟子很多。晚年到了楚国。历史上很有名春申君黄歇,就任命他担任兰陵令。兰陵在哪里呢?今天的苍山。他担任过这么一届官,后来也不当官了,就在家写书,死后葬在兰陵,葬在今天山东境内。

  画外音: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的大师级人物。可是荀子的两位学生,韩非和李斯,却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儒法两家的学说完全不同,为什么身为儒家的荀子,却教出了两位法家的学生呢?那么荀子最主要的学说是什么?他的思想究竟给后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政治上,他主张礼治和法治并用。这就使他和他的学生,产生了区别,李斯韩非基本就是讲法治的,而荀子还没有那么极端。他还是强调礼的,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

  儒家的学说基本上主张法先王,过去的王,尧舜禹了不起、文武周公了不起,儒家的学说是我要学习过去的贤王,当今的王都不怎么样。但是荀子提出法后王,以前这些君主离我们太远了,以前这些君主,也未必像你说的那么好,所以我们应该什么?来重视后面的这些王。这个学说是开了法家的先河的,他赞成用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来治理国家,这就决定了他是法家的一脉。这也就决定了,他为什么那么多弟子里头,著名的人物都是法家。

  荀子最重要的,就是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了性恶之说。他公开讲人性是恶的,“其善者伪也”,人性善是装出来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人性本来是恶的,但是他之所以善,是因为后天改造的结果、后天学习的结果,动不动你又要恶的。你如果放松学习、如果不重视学习,你的人性要恶,靠不住的。正因为如此,荀子非常强调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在先秦诸子当中,荀子对教育的提倡,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地位的重视,荀子把它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画外音:荀子虽是儒家之继承人,但是他没有盲目地将儒家常说全盘接收;反之,荀子将儒家学说融会贯通,加以发挥,提出性恶论。荀子认为人的善良,是后天教育出来的,如果不用礼法去约束,人的行为永远不会变善。那么荀子在教育方面,都有哪些独到的见解呢?而这些古老的文字,对于我们现代人又有着怎样的启发呢?

  在这里,我特别想跟大家介绍荀子的《劝学》篇。《劝学》篇开宗明义告诉大家,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篇》就是说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不可中断。他非常著名的话就是讲这个道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篇》这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终的来源,典故就在这里。荀子认为,学习必须勤奋,不急不躁,持之以恒,他又用一个比喻。所以荀子这部书是很好读的,当然我说的好读,它是相对的,它毕竟是古籍。

  比如这一段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什么意思呢?蚯蚓,蚯蚓又没有爪牙啊,蚯蚓就这么一条,但是蚯蚓居然可以什么?“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蚯蚓是在地下打洞,它出来吃吃土,下面喝点水。它没有爪牙,又没有筋骨之强,蚯蚓连骨头都没有。在荀子看来,蚯蚓没有什么东西。为什么呢?“用心一也”。因为蚯蚓比较死心眼,专心致志这样,往上钻往下钻。

  “蟹六跪而二螯”,蟹当然旁边有这个腿,蟹到底是不是六条腿,我也没数过,应该八条,有两个螯,有两个大螯。那么荀子少数两条,那么有这样一些东西,但是“非虵蟺之穴,无可寄托者”。螃蟹只能住在蛇住过的洞里,螃蟹自己不会打洞的。为什么呢?“用心躁也。”因为螃蟹都比较躁,螃蟹不像蚯蚓那样,比较死心眼,所以螃蟹它不打洞,它找蛇的一个洞,往那儿一呆就行了。这就强调学习必须埋头苦干,发挥蚯蚓精神,可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为什么?“用心一也”。所以荀子通过《劝学》篇告诉我们,只有重视学习,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学习,只有重视每一天的积累,不能稍有松懈,人才会慢慢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才会最终成为一个君子。

  我想这也正是《三字经》的作者,特别强调荀子的原因所在。要用的,就是《荀子》的第一篇,《劝学》篇。这一篇,即使按照儒家的标准,它也是有益而无害。所以我再三强调读古书,甚至包括像读《三字经》那样,好像很初步、好像很浅的古籍,也得用心思量,不能把任何一个字,包括它的顺序,轻易地放过去。

  假如说大家对荀子,多少还有点了解的话,那么杨雄,恐怕就不是非专业的朋友们所能熟悉的了。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之杨雄

  《三字经》中所提到的杨雄,是一个什么人物?既然他在诸子中有着如此之高的地位,那又为什么后世对他却知之甚少呢?历史上关于杨雄,又留下了哪些记载呢?

  这个杨雄,肯定没有那个杨雄有名,《水浒》里面病关索杨雄。病关索杨雄只要看过《水浒》都知道,在民间应该是不说家喻户晓,也是知之甚多。这个杨雄肯定比不过《水浒》里的杨雄。这也证明一个事实,就是真实的历史,要和小说去争夺普及性的话,是注定要失败的、是赢不过小说的。其实《三字经》里讲的这个杨雄,可真不是一个无名小卒。这个杨雄啊,在《汉书》里面是有传的。能够在正史里面有传的人,能是一般人吗?毫无疑问不是的。

  杨雄,西汉蜀郡成都人,西汉后期的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杨雄认为经莫大于《易》,传莫大于《论语》。经里面最大就是《周易》,《论语》还是在那个时候被看成传的一种,因为《论语》还是孔子或者他门生,编辑而成的一部书。传里头《论语》最大。所以他模仿《周易》,写了一部书叫《太玄》。那可是真玄这部书,叫《太玄》。又模仿《论语》写了一部书叫《法言》。尽管今天杨雄不是那么多人去知道。可在当时,杨雄可是得到过很高评价,司马光曾经将杨雄的著作和孟子、荀子加以比较,司马光的结论是什么大家知道吗?

  司马光讲《孟子》之文直而显;《荀子》之文富而丽;《杨子》之文简而奥。孟子的文字直白,但是比较显露,直而显。荀子之文富而丽,荀子的文字非常的富丽、非常的华丽,杨子的文字简而奥,简明但是深奥。在司马光的眼里,杨雄比起这个来,还要深奥一点,这是司马光对他的评价,司马光是何等人物啊,什么眼界啊,这当然可以证明杨雄起码到宋朝,都是地位很高很的。那么大家也许会问,为什么在宋朝地位那么高的一个人,到现在怎么就变得好像一般人都不太知道他,为什么呢?主要的原因是攻击他的人也不是没有,而且攻击他的人,有的人的地位也很高。给杨雄致命一击是朱熹、朱老夫子,他在《通鉴纲目》里面,用了六个字,宣判了杨雄的死刑。哪六个字?“莽大夫杨雄死”。在杨雄死的那一年,朱熹敲下去这六个字。“莽大夫”,说你是王莽的大夫,那就把你人品给否掉了。因为王莽是什么人啊?新朝,以外戚篡夺汉朝天下的人物啊。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