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第十二讲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画外音:在《三字经中》,《诗经》、《尚书》、《易经》、《礼记》、《周礼》、《春秋》合称为“六经”。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都应当仔细研习,探求其中的道理。而在这部经书中,尤以《尚书》这部书的命运最为坎坷。那么《尚书》是一部记载什么内容的书?他的作者又是谁?为什么它的地位如此重要?历经岁月沧桑,一部书的命运变化,又折射出怎样的时代变迁?请继续关注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第十二集。

  那么这一讲,我们就接着按照《三字经》的顺序,要讲什么呢?要讲《尚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这里讲的是《书经》,在它成为儒家经典以后,它更为常见的名字就变成了《尚书》。《尚书》是什么意思呢?尚是年代久远的意思,书就是历史文献,那么《尚书》就是年代久远的历史文献,就是这个意思。《尚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的汇编。《尚书》大概是要到战国晚期才汇编成书,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谁是编簨者,我们也不知道最早的本子究竟有多少篇。《三字经》讲的典、谟、训、诰、誓、命,这六类东西都是尚书的文体。

  什么叫典呢?典是记载嘉言懿行和典章制度的。典,立国的基本原则。什么叫谟呢?谟是大臣为君主谋划如何来治理国家的这些言谈,这些事情。谟,治国的计划。什么叫训呢,这个跟大家的想象可能有差距了。训,教训的训,指的是贤臣训导君主的言行。我们今天的训往往认为是以上对下叫训,训令、训斥、教训,这跟《尚书》里的训有点不同,《尚书》里的训指的是那些很贤明的大臣训导君主的言行。训,贤臣训导君主的言行。什么叫诰了,这个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还叫诰命夫人,诰命,诰就是君主的政令。诰,君主的政令。誓,那就是君主讨伐叛逆时候的誓师,发兵的文告。誓,君主发兵的文告。命是君主对大臣的训命。命,君主对大臣的训命。

  我要给大家特别解释的是,《尚书》这部书非常独特的一种命运。《尚书》是战国后期、晚期才开始成书的,赶上什么,赶上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焚书坑儒大家要注意啊,秦始皇不是什么书都烧的,种树的书他不烧,医书不烧的,占卜的书他不烧,秦始皇要烧的是六国史籍,重点是六国史籍。就是记载着楚啊、赵啊、韩啊、燕啊这样一些国家的档案材料他都要烧的,是为了把过去的那些国家的历史给抹煞掉。因为他秦朝大一统了嘛。但是秦始皇脑子不坏的,有些书教大家怎么种树的,教大家怎么看病的,教大家怎么占卜的,他不烧的。所以他并不是什么书都烧。

  但是不巧,像《尚书》这样的书却是要烧的重点的重点,要烧的就是你这类书,因为你记载的是古代的文献资料。这一烧,当然就把《尚书》给烧惨了,因为秦朝的查书令是很严酷的。你偶尔在街上你去讲这六国史籍和类似于《春秋》这样的书,弃市,当场砍了就给你扔在街上,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很严酷。所以《尚书》这一烧就烧惨了,烧到什么地步?反正到了西汉的初期,《尚书》只剩下可怜巴巴的28篇,就这 28篇。这28篇是怎么能够躲过秦始皇的焚而保留下来的呢?

  画外音:《尚书》是一部十分有价值的历史文献,从内容方面来看,很类似我们现代国家的政府档案。它可以使我们了解当时历史。也正是因为这本书的重要,所以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尚书》更是焚烧的重点。然而世事难料,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又会是谁,使这部书得以保存下来呢?

  这里面就有一个非常感人也很凄凉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儒生叫伏生,这个人10岁开始拜师学习,也就开始研读《尚书》。伏生是一个非常刻苦非常用功的人,他刻苦到什么地步?他把自己关在一个阴冷而潮湿的石头房子里。第一,安静。第二,睡不安稳,这样的房子你不可能睡得很舒服嘛,所以就逼迫你经常醒过来读书。不仅如此,他在这个房子里反复诵读《尚书》,读了多少遍,他是怎么记?他读了多少遍的呢?他在自己腰上系上一根绳子,这根绳子有多长?80尺。这个伏生找了一根80尺长的布带子系在自己腰间,这当然不能当腰带啊,这系完以后,腰得凸出来一大圈啊,80尺。他不是当腰带用的,每背一遍《尚书》,他打一个结,每背一遍《尚书》,他打一个结,很快这根绳子就打满了结,《尚书》自然也背得滚瓜烂熟。

  秦朝初年,秦始皇刚统一六国的初年,伏生因为非常精通《尚书》,声名卓著,被选为儒学博士。他在秦朝是当过官的,当过博士。但是到了公元前的213年,也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第八第九年的关口,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开始焚书。不光焚书,还要坑儒,要坑杀、活埋儒生。伏生就冒着生命危险把他自己有一个本子,他当然把这个抄在竹简上,有个本子就藏在夹壁里。就是墙,他砌了两道墙,藏在两道墙中间,不为人知的暗壁里边。藏好了以后,伏生就逃命去了,要躲这个坑儒。

  汉朝建立以后,伏生才辗转回到老家,回到老家的第一件事,就打开这个墙壁,去找他藏在那里的这部《尚书》。而经过那么多年,书是没被人发现,还在夹墙里放着,但是虫子咬,老鼠啃,雨水泡,这部书已经损失了一大半,一大半没了。伏生就只能凭着少年时候所下的苦功啊,得来的记忆,整理这个残书。但是伏生回来的时候,岁数已经不小了,而且经过颠沛流离、担惊受怕,人的记忆力还是会淡忘。所以这部藏书,恐怕已经被他遗忘了相当部分。

  伏生本来就是秦朝的著名的学者,他保存《尚书》的这个事迹传到了汉代的朝廷。汉文帝正好在干什么,弘扬这个方面的东西,在提倡经典的研究了。所以就征召伏生到朝廷去当官,那这当然是一个弘扬《尚书》的好机会了。但是晚了,为什么晚了呢?伏生已经是伏老先生了,在那个时候已经是90岁了,所以他已经不可能出远门了。还好,这个汉文帝是非常重视经典的保留和弘扬的,你既然来不了,老先生,汉文帝就派了一个非常著名的人上门跟你伏生学习《尚书》,谁呢?晁错。

  等晁错赶到伏生那里的时候,伏生已经没有什么精力了,90多岁的老人,已经不可能再教育这个弟子,由谁呢?由伏生的女儿跟着她爸爸,多少学过一点《尚书》就口授给了晁错。这一口授大家想想,恐怕又得打点折扣,《尚书》非常佶屈聱牙。所以靠了晁错用汉朝流行的文字,隶书,把他从伏生的女儿嘴里听来的《尚书》给记录了下来,结果是28篇。古人保留一部典籍,有多么困难。当晁错写下了这28篇《尚书》,带回朝廷以后,又在民间发现零零碎碎一篇。所以今文《尚书》一共是29篇。这还是《尚书》的一部分命运。

  画外音:虽说经过伏生的努力,《尚书》总算是重见天日,但毕竟已经是残缺不全了。那么是否还能够找到《尚书》的完整版?历经岁月的沧桑,《尚书》的命运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到了汉文帝的时候,在鲁国曲阜,那个时候有个刘姓王叫鲁恭王刘余,他想干嘛,他想扩建自己的宫室,自己的王宫,他想给它扩建。这一看他隔壁是谁,大家知道吗,隔壁就是孔子的故居。这个鲁恭王也够狠的,他就打算把孔子故居的墙壁给拆了,我把我这个王宫可以扩建过去,大一点。哪知道这一拆,又发现了夹墙,这个在历史上有记载的。又发现一道夹墙,而里面居然不知道谁,那就应该是孔子的子孙了,藏了好多竹简,又有一批古籍,其中也有《尚书》。但是这个《尚书》是用古文字写的,就不是用隶书写的,所以就叫古文《尚书》,58篇。说得这里也许大家会觉得,《尚书》的命运坎坷,而且诡异,但是毕竟传下来了,应该可以庆幸啊。大家有所不知,《尚书》命运的故事还没有完。

  在汉代已经有了两部《尚书》,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已经保存下来了。但是到了西晋初年,战乱开始,社会动荡,《尚书》又一次散失了,没了。因为古代的书不像今天印刷本,动不动印一万册,没几部的,没了。但是逃到南方的东晋王朝建立以后,这很晚了已经,突然冒出来一个人叫梅赜,冒出来的一个人,也不知道他从哪里弄来的,他进献了一部《尚书》,这部《尚书》,全长26000多字。那大家高兴极了,这《尚书》又找到了。中国第一本古代历史文献汇编又重见人世,大家都很欣慰,朝廷也大力提倡,所以这部《尚书》就一直流传了下来,我们今天的《尚书》就是这个本子接过来的。然而谁都没有想到,经过一些学者,特别是清朝初期的学者居然找到确切的证据,证明这部《尚书》是伪造的,整个这部《尚书》是伪造的。

  所以我们今天的《尚书》其实是个伪本,但是我们为什么今天还要用它呢?没有办法,因为我们只有这一部《尚书》。而且虽然它是伪造的,但其中还是有一部分根据学者的意见是可以被接受的。尽管我们今天已经有把握说,今天我们的《尚书》是一部伪书,但是我们已经没有办法抛掉它。《尚书》的坎坷命运告诉我们,对传统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百倍珍惜,一部书流传下来,是多么艰难,多么不容易。所以摧残传统文化典籍是一种罪孽。

  《三字经》在讲完了《易经》和《书经》之后,接着就是《周礼》。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