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第十讲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画外音: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在古代社会,它们是读书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核心价值观,在讲述完《论语》之后,这一讲将讲述《孟子》《中庸》《大学》。那么亚圣孟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现代社会还应该提倡中庸之道吗?宋代大儒朱熹又为什么会把《大学》列为四书之首呢?请听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讲解读《三字经》第十集。

  我们在上一讲用了整整一讲的篇幅讲了《三字经》关于《论语》的12个字,那么关于四书,按照《三字经》的排列顺序的第二部,也就是《孟子》。《三字经》又是怎么说的?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就是《孟子》一共七篇,它的核心内容是两个,道德、仁义,这是《孟子》的关键词语,用今天比较流行的话来讲。首先我们恐怕还是应该弄清楚孟子这个历史人物的一个大致情况。

  孟子,名轲,战国时邹国人,孔子第四代弟子。孟子像孔子一样,曾经想投身于政治活动,也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遍访国君,但是同样也像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不怎么符合当时国君的需要,不怎么能够满足当时国君非常现实的要求,因此不被重视。

  有一次,孟子的故国邹国,孟子的家乡和孔子的家乡鲁国之间发生了争执,两边打起来了。打起来了以后,邹国的官吏,当官的,死了33个人,而邹国的老百姓在旁边束手旁观。照道理两国相争,官员都扑上去了,你老百姓还不跟着官员上吗?邹国的老百姓没有,在旁边看热闹,导致邹国的官员死了33个。那么邹国的国君会怎么看呢?那毫无疑问是指责老百姓的,怎么我官死了那么多,老百姓一个都没死。

  孟子怎么看,孟子怎么来看待这件事情?孟子对邹穆公讲:活该,谁叫你和你的臣子平时那么残忍地对待百姓,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你们的老百姓,今天总算是找到报复你们的机会了。这是孟子的思想,这是孟子的言论。孟子甚至还主张,坏的君主,不仁义的君主,是可以废掉的,是可以让好的君主替代的。这些思想的光芒,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依然能够让我们激动。孟子有一句话,经常被我们引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民是最宝贵的,社稷,江山社稷,社稷第二位,君为轻,国君是最不重要的。国君在人民、社稷、国君三个里边,国君排老三。大家看看,这是什么样的思想,这在先秦诸子里边真正是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思想。

  画外音:孟子生活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战国七雄主要采用吴起、商鞅、田忌等人的思想,希望通过武力来雄霸天下。然而孟子却看到了百姓的疾苦,他倡导仁政、爱民的治国理念,是以德治国的思想源泉之一。那么《孟子》一书在古时候又有着怎样的命运呢?

  孟子在很多情况下没有办法让统治者接受,更不必说他能讨得统治者的欢心了。举一个例子,朱元璋,明朝的皇帝。明朝的皇帝朱元璋,就是因为读到了《孟子》里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话,朱元璋勃然大怒。虽然《孟子》在那个时候已经是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了,四书已经是参加科举考试必读的书,题目就是在四书里出的,但是这个皇帝看到这些话,非常生气,采取了两个措施。哪两国措施大家知道吗?

  第一,下令将《孟子》撤出孔庙。因为原来孟子和孔子是在那陪祭的,是配享的。我们这边供奉着孔子,旁边有孟子,都可以享受后人的献祭,享受后人的敬礼。朱元璋觉得孟子不行,剥夺他这个资格,下令把孟子从孔子旁边给搬走,不让你待在庙里,当然等于剥夺了孟子的地位。第二,朱元璋更狠,朱元璋下令把《孟子》里面类似的话全给删了,编成一个比较“干净”的《孟子》的本子,当然这是他所谓的干净。

  所以我们要知道,在明朝的读书人参加科举的固然是各个要读《孟子》,但是他们读的《孟子》和我们今天读的《孟子》不大一样。我刚才引用的这些话,在相当的一个历史时期,在明朝的《孟子》版本里是没有的,因为统治者不爱看。但是《孟子》毕竟有它的力量,所以统治者对《孟子》的心态很矛盾。还是拿朱元璋说,朱元璋开始时候那么强横,到他的晚年,朱元璋又去读《孟子》,是不是他读的是原本,还是他读的也是删掉的本子,我们不知道。他突然读到这么一段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大为赞叹。

  这段话的意思讲,就是如果上天要把大任,一个巨大的任务,一个使命,交给某一个人的话,那么首先要使他的心志,苦其心志,使他的心志能够忍受苦难。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我们讲筋骨强健,能够经受劳累疲倦。饿其体肤,还要饿他,使他能够忍受各种苦难,做好承担大任的准备。当朱元璋读到这里的时候,他又不禁拍案叫绝,一下又非常感动,觉得孟子说得好。干什么呢?下令把孟子的牌位再搬回去,再搬到孔子旁边,再享受后人的献祭。同样是朱元璋干的事情,这很可以彰显《孟子》这部书和孟子这个人坎坷的命运。

  画外音:《孟子》有三万五千多字,占据了四书篇幅的70%。可以说,《孟子》是四书当中篇幅最大,部头最重的一本书。那么《孟子》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它有着怎样的特色呢?

  和《论语》的这种简约、含蓄相比,《孟子》有非常多的长篇大论,气势磅礴,逻辑严密,尖锐机智,而又从容舒缓,所以《孟子》一直代表着中国传统散文写作的最高峰。我们今天来读《孟子》可以看到好多精彩的地方,我在这里选取孟子和两个国王的谈话。

  有一天,孟子去劝说齐宣王施行仁政,(齐宣王:战国七雄之一)你要搞好的政治。那么齐宣王当然他心里是不打愿意干这个的,认为你孟子很迂腐,你又不能帮我一下子立竿见影富国强兵,你又不能帮我灭掉对方,你又不能叫对方规规矩矩向我磕头、向我臣服。他也说不过孟子,但是这齐宣王又不愿意背负这个恶名,就说我不愿意施仁政,他也不愿意背这个恶名。齐宣王干嘛,大家知道吗,耍无赖,就面对孟子耍无赖。这无赖是怎么耍的呢?他跟孟子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你说我要实行仁政,好的,但是寡人我有毛病,我有什么毛病呢?我好色,我实行不了仁政,我有病。

  孟子的回答是什么呢?孟子的回答说好啊,好色有什么关系啊!“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谁不爱自己的女人呢?假如国王你能够把自己好色之心推广开来,能够使普天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就好比谁啊,周文王的先祖太王也好色,但是并不妨碍你实行仁政,你只要把你好色之心推广去,你不也能施行仁政吗?你喜欢女人,你应该让世界上别的女人也有一个归宿,你应该尊重别的男人也喜欢自己的女人啊,这不就仁政了吗?

  这个齐宣王一想,好像光说自己好色,他自己躺地上打滚了,已经承认自己好色了,好像还挡不住孟子。又来了一个,还不行,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寡人我还有个毛病啊,什么毛病,我比较好财,我开始好色,我现在好财,我也实行不了仁政。那孟子怎么说呢?孟子说,好啊,你好财好啊,好财有什么不好,谁不喜欢财物呢?周公的先祖公刘也喜欢财物,都喜欢财物,可是他老人家和百姓一起富国强兵,大王您如果能和百姓分享财物,这不就是实行仁政了吗?你实行仁政有什么毛病呢?没有啊。这就是齐宣王和孟子的一段对话,极其精彩。

  那还是这个齐宣王,孟子看看大概也说不动他,齐宣王反正躺倒了跟你干的,满地打滚,拿他没有什么办法。突然孟子又听说齐宣王喜欢音乐,齐宣王是个音乐迷。孟子说,好,如果大王能够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就很不错了,齐国就有指望了。所以孟子的思路是非常的独特的。为什么喜欢音乐,而你这齐国就会好了呢?孟子就跑去找齐宣王,说大王,听说都在传,说您喜欢音乐,哪知道齐宣王的回答也很有意思。也不知道他是耍无赖,还是说真话,还是不好意思,齐宣王怎么回答呢“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就是寡人我不是喜欢先王高雅的庙堂音乐,我喜欢的是流行音乐,如此而已,那意思要给孟子挡回去。孟子说,好啊,国王你只要好音乐了,你真正喜爱音乐了,先王之乐和现在流行音乐是一样的,齐国有救了,齐国有希望了。国王这一下摸不到头脑了,我都说我好世俗音乐,那么不高雅了,你还说齐国有希望。

  那孟子说得是什么呢?这一段话历来有不同的读法,我比较认可的读法,应该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你一个人享受音乐快乐呢,还是与别的人一起享受音乐快乐呢,哪种快乐?国王不傻,因为他知道自己要得民心,他不能说我一个独乐,我一个人高兴,我谁都不理。他回答是不若与人,那当然不如和别人一起快乐啦。孟子说,好,你既然是有这个说法,孟子又问了“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与少一点的人一起享受音乐快乐,还是与多一点的人一起享受音乐快乐,这两种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国王一看,已经被孟子套进去了,只能回答不若与众,那肯定是跟人多的一起快乐了。大家看,孟子是多么会诱导人,多么会说服人。但是我们也只能很悲哀地看到,我们更多的只能领受到孟子的无奈,因为他也没有能够说服齐宣王。齐宣王依然好色,依然好货,依然好世俗之乐,没见他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仁政来。这是一个例子,他跟齐宣王的。

  另外一个例子,他跟梁惠王。(梁惠王:战国时期梁国国王)孟子去找梁惠王,也是要说服他,你要好好把国家管理好,孟子找了哪个切入点呢?很绝。孟子问了梁惠王这个问题,说大王,用这个棒子,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这梁惠王也不傻,没什么不同,这能有什么不同呢?反正都把人给杀了,没什么不同。孟子问,既然这两者没什么不同,既然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都是一样的,那么请问大王,用刀杀死人和用那些恶劣的、坏的政治来杀死百姓,来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呢?他把这个逻辑给建立起来了,那国王也只能回答,那也没什么不同,那等于承认坏的政治可以杀人。

  所以孟子接下来就去直接教训这个梁惠王,说国王,您的厨房里现在挂满了那种皮薄膘厚的肥肉,你的马厩里头有健壮的马,可是您的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满了他们的尸体,这等于是居高位的人率领野兽来吃人。就说你居于高位,你是国王,你不施行仁政,率领一群野兽来吃人。野兽自相残杀,人都感觉到恶心,看到两只野兽自相残杀人人都不愿意看,何况做百姓父母官的主持政治,你居然公然率领野兽出来吃人,怎么能够做百姓的父母官呢?大家看,这就说孟子和两位国王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在《孟子》里比比皆是。多么的机智,多么的雄辩,多么的仁厚,但是终究是多么的无奈。

  画外音:中庸原来只是一篇三千多字的小文章,但是宋朝大儒朱熹却把它从《礼记》中提取出来,变成了单独的一部书,并且把它推崇到了极高的地位。那么中庸究竟是什么意思,现代人还应该不应该提倡中庸之道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