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第六讲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画外音:《三字经》在对孩子的启蒙教育中,是以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为基础的。春夏秋冬为四时,东西南北为四方,这些都是正确的。但古人为什么认为中国人是居住在世界的中央呢?古人是如何发明了水火金木土这五个基本元素?又是怎样以水火金木土的相生相克形成了既简单又神秘的五行学说的?五行学说在中国古代时期都是怎样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为什么现代社会中五行学说常常跟迷信联系在一起?我们又该怎样认识这个问题呢?请继续关注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第六集。

  上一讲的《三字经》我们主要讲了三开头的两句话,接下来的《三字经》就是: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三字经》也在进行一种常识性的教育,教给孩子首先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有四个时节,那么这四个时节是不停循环往复,无穷无尽,每一年都有春夏秋冬。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应乎中这三个字,里边到底蕴含着多少的深意?是不是像我们大家认为的“应乎中”嘛,对照着中间,东西南北,咱们都明白,你还唠叨什么呢?我不是唠叨,这里面的确有值得解释的东西。这里边的“中”,应乎中的“中”,大家真的都理解了吗?不一定,为什么不一定?

  我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什么意思,问大家,我们都中国人,很多人会讲,中国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嘛,对吗?不全对。中国的一个主要的含义,或者说相当主要的含义,是说我们这个国家居于世界之中,这是中国古人对世界的一个观感,他认为我就在世界中间。

  而到了战国的时候,古代的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有了进步,就出现了另外一种说法,还是跟 “四”有关的,叫四极,四个极端,四个极边,到头了。哪四极呢?东方大海,西方流沙,北方千里冰雪,南方千里炎火,炎火就是熊熊大火,非常热的地方,这叫四极。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了解,对地球上其他部分的了解,那是随着中外交流史的推进,一步步增加的。

  画外音:远古时期的人们,对自己居住的地球,刚刚开始探索认知,古人以为地球是方的,而我们中国人就居住在地球的中央。但是古人判定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却是正确的,而且一直延用到今天。那么古人是怎么判断出这四个方向的呢?

  那么我又要有一个问题,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没有问题,谁都知道。古人最早确定的是哪个方向?古人最早确定的是东西向。为什么古人最早确定东西向,他不确定南北向呢?我们去看汉字,我们要写繁体的汉字,如果大家能写篆文更好,当然我不能要求大家会写甲骨文,我也不会写。东,大家看到吗,一个日一个木,正是太阳从树上冉冉升起。

  古代的自然环境当然必今天要好,郁郁葱葱,到处都是森林。所以古人一看,太阳怎么从树上升起了,还每天都从那里升起,固定的。好,所以把它定为东,古人跟着太阳的轨迹看,每天差不多的时候,从西边落下去了。而在古代的汉字,西这个字当然用我们今天的写法是看不出来,在甲骨文当中,西是什么样子呢?西就是一只倦鸟,很疲倦的一只鸟,在树上歇息,这就是西,西有点歪的,好像迷迷糊糊要睡着了,这是东西。相对着,我们才定下南北。

  “应乎中”这么三个字对我们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个例子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拿北京城做例子,我们就能明白什么叫“应乎中”。北京城的中心在哪里啊?紫禁城。紫禁城的中心在哪里啊?在太和殿。太和殿的中心在哪里啊?在皇帝宝座。皇帝这个宝座是放在太和殿的正中间的,都是“应乎中”,对应着中间。相应北京有四城,东西南北四城,这大家都知道。那么四正四隅还有八个庙堂,东西南北有什么?天地日月四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当然还有一个社稷坛,那是另外的一个设置。这样的一个结构,就表明中国古代,中国古人思想受《三字经》所表达出来的这个意思的影响有多深,“应乎中”在古人心目当中重要性有多大。

  我给大家接着举个例子,还是举太和殿的例子,还是举皇帝宝座的例子。大家如果到太和殿去参观,现在都是开放的。大家稍微把头抬上看看,上面是个巨大的蟠龙藻井,一个井,里面有龙,龙嘴里衔着一颗大球,当然你愿意把它叫珠子也可以,因为它的意思就是龙戏珠,一颗珠子,非常吉祥。这个珠子的下面就是皇帝宝座,非常准的,也就是皇帝的御头,不是吃的芋头,是皇帝的御头,就应该是对着这个珠子,一点不能差。按照古人的信念,如果偏差了要出大事,是不是说说的呢?不知道。反正一直有这个说法。

  袁世凯当皇帝,洪宪,袁世凯呢,往这个宝座上一坐,抬头一看,哎哟,那么大个球,他心里有点虚,袁世凯这皇帝当的心里有点虚,他怕什么呢?他怕这个球掉下来把自己那个袁大头给砸了,他外号叫袁大头嘛,你的头再大也顶不住这颗珠,所以他就叫人把宝座往后移了十几步。他登基的时候坐的宝座,已经不是原来的位置。所以洪宪闹剧83天,袁世凯一命呜呼,没有能够像他所愿的,当上千秋万代的皇帝。

  当然我们知道,袁世凯之所以没有成功地恢复帝制,是因为他从根本上违背了历史的潮流和民心,绝对不是搬一个椅子他就当不成皇帝的。但是好多老百姓宁愿相信这个传说,袁世凯搬椅子违反了什么规矩啊?“应乎中”的规矩。所以他这个完了,83天皇帝梦完了。但是这是反映我们中国传统中国人的一种思想。

  画外音:袁世凯当了83天的皇帝,暴兵而亡,当然不能用移动皇帝宝座违反了应乎中的规矩来解释。但是中国人讲究顺应天意,往往把对自然界的认知相应对照来解释社会人间发生的事情。那么古人是用什么来解释世间万物的发生和发展的呢?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三字经》接着就是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讲五行,水、火、木、金、土。五行的观念和中国传统,传统中国人的思想概念或思想观念的影响实在是太大,几千年了。就这一个问题,五行的问题,吸引了无数学者毕生的精力,也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五行,我在这里只能努力地用最简单的方式向大家做个说明。

  五行,《三字经》的排列,水、火、木、金、土,按照什么排的?按照克的方式排的。五行相生相克,什么叫克呢?水克火,这没有问题吧,水克火,古人当然认为着火了,我一盆水泼上去,火灭了,这个观念要到什么时候才被改变,大家知道吗?发现石油。中国宋代开始,甚至更早发现石油,这个时候我们的石油发现,石油着的火不能用水,越泼越旺。但这个时候还早,五行学说,水克火。火克木,这个当然不必说了,你木见着火一烧就完了。然后木,它还克别的东西,比如木克土,大家看到,土里面长出树来,树当然比土狠了。那就有这样一套东西,这是相克的顺序排的,倒过来就是相生。

  画外音:古人认为水火金木土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并用它们的相生相克,来解释变化无穷的一切事物,这就是既简单又神秘的五行学说。那么古人是怎么发明出来这种五行学说的呢?

  这个是哪儿来的呢?五行的思想最早起源于什么呢?起源于非常朴素的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水可以灭火,老百姓一看,哦,水克火。金属做的工具,比如古代的铜,用铜做的斧子,它可以砍木头,那么金克木。树木怎么才能生长呢?你得浇水,所以水生木。它有这么一套观念来讲,那么金属都是从哪里出来的,从土里面出来,我们去采矿,都要从土里面,古人岩石土他都一块来看的,那么就是土生金。

  古人就是从日常生活经验当中得到了这些知识,发现很可以解释问题,古人觉得这都能解释。为什么有一堆火,我要煮饭了,我往里泼一盆水,这个饭就煮不熟了,水克火。为什么往里加点柴火,加点木材,火就更旺了呢?木生火。那么为什么有些把金属用火高温烧,烧了以后变成水了呢?火克金,因为火比它厉害,能把它熔化了。古人觉得这套东西很好,很可以解释自然界的情况,就把它固定下来。五行学说原本是古人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或者说一种工具。

  还可以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可能大家都注意到,《西游记》里头,唐僧和猪八戒被妖精扒了,因为我们知道《西游记》里面经常是唐僧和猪八戒一起扒,结果两个被抓一块儿,抓一块儿妖精当然要吃唐僧肉了,妖精对猪八戒没有什么兴趣,妖精一般只对猪八戒的耳朵感兴趣,猪耳朵,南方叫顺风,那么要吃。就熬把师徒两个放到笼屉上蒸熟,要吃这个比较原汁原味的,不能剁碎了吃。

  那么有个小妖精说,哎呀,你看猪八戒,皮糙肉厚,把他搁下面蒸。唐僧细皮嫩肉,一掐就掐出水,搁上头蒸。这个时候孙悟空就说,孙悟空悄悄地跟猪八戒说,师弟,别急,这小妖精不懂行,不懂五行,火性延上,这是五行的原则。实际上,搁在上面啊,特别容易给蒸熟了,火性延上,热量往上走,照他这么煮,你八戒还没煮熟呢,师傅已经煮老了对不对,一笼屉出来就变成俩八戒了。

  孙悟空为什么会讲这个?大家知道嘛,孙悟空是懂五行的,孙悟空他的师傅是道家,特别讲五行,所以孙悟空一辈子的梦想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就不愿意在这圈子里混,他要自由,有一身的猴性。这也是大家看到在日常的传统中国里,《西游记》里可以看到,用五行的观念说明某个问题。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