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第二讲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画外音:在这段三字经中,讲述了孟母是如何教育孟子的,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还讲述了窦燕山的五个儿子为什么都能够考中科举,这就是五子登科的故事。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儒家思想十分强调父亲和教师的绝对权威。但是当父亲或教师有错误的时候,该如何对待?又该如何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点呢?请继续关注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第二集。

  《三字经》在教之道,贵以专以后,紧接着又是四句,哪四句呢?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昔孟母,择邻处这样六个字,以另外一个名字而闻名:孟母三迁。孟母三迁出于西汉刘向的一本书叫《列女传》,讲历史上各种伟大的女性,而孟母这个故事也在里面。这是什么样一个故事呢?

  孟子小时候,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家境非常贫寒,所以住在一个破房子里头,而这个破房子还不能在城里头。古代也是一样啊,城中心的房价贵啊。住在城外,而且城外还不能在城外很好的地段,在哪里呢?在墓地旁边。那么经常有人出殡,办丧事。小孟子耳濡目染,天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他就受到了熏染。所以小孟子从小就学人家哭丧,他没事就哭,没事摔瓦盆,过去孝子摔瓦盆,学各种各样的丧仪。这当然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孟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么办呢?

  竭尽所能搬家,从第一个住处搬到第二个住处,第二个住处搬到哪里呢?不巧,搬到了市集上,搬到一个商业街的附近,而隔壁恰好是个肉铺,肉铺当然天天要杀猪卖肉,天天要在那里剁肉。小孟子又没事干,学着肉铺天天也在那剁肉,然后讨价还价,学人家这一斤肉多少钱,这是后腿,这是前腿,这俩蹄子,这个下水,就变成了一个卖肉的孟子。那么孟母当然更着急,这当然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好的,更何况当时是看不起商人的。咬咬牙,再搬家。这对于一个生活很贫困的家庭来讲,是非常艰难的事情。这一次搬到哪里?

  第三个家,搬到了一所学校的附近,弦歌不绝,书声琅琅。孟子受到了学校的熏染,就从此开始学什么呢?学打躬作揖,因为这是师生之间的规矩。跟着耳朵听着在那儿背,读书念书,变得彬彬有礼。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什么?说明为了孩子的成长,必须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

  子不学 断机杼

  那么接下来的故事“子不学断机杼”是怎么一故事呢?小孟子长大了,长大了要读书去了,但是呢,还是个孩子嘛,童心嘛,经常翘课。孟子读书也烦,经常逃课,不去上课。有一天啊,这小孟子又逃回来了,听着听着课没劲了,逃回来了。孟母正好在织布,因为孟母那个时候主要靠织布,靠卖布来维持生活。一看到孟子又回来了,说过孟子好多次的孟母这个时候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机杼,就是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敲断了,这当然就意味着这一匹布,马上就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无数个夜晚的辛劳就白费了。

  孟子是个好孩子,他当然非常孝顺自己的母亲,就跪下来,就问妈妈,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就告诉他,读书、学习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就像我织布,我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先一小段一小段的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它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才可以做被单,对不对?你这读书也是这个道理,你不能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你怎么能够成才呢?那孟子受到了母亲的教育,从此以后,专心致志一心向学,后来成为了一代亚圣,成为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性人物,这就是三字经的孟母的故事,孟子母亲的故事。

  简单吗?不简单,这里边蕴含着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宗法文化,以父亲为主,家长是男性,为什么讲到教育的问题,居然先把母亲放在前头呢?

  画外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父亲是一家之主,妇女的地位很低,甚至大多数妇女都不识字,那么教育孩子当然首先应该是父亲的责任。但是为什么《三字经》在提到教育孩子的问题时,却是先讲孟母如何教子,而不是先说父亲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呢?

  我想这个解释还是可以解释的,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像我以前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是孟子一系的思想,所以到举例子的时候,总要从孟子那一系来举,就这个亚圣是怎么培养出来的。不巧,孟子从小父亲就去世了,孟子的父亲并没有对孟子的教育,孟子的成长产生多大的影响,孟子是在他母亲的教育之下开始了做学问,开始成为亚圣的这样的人生旅程,所以用孟母来做例子。

  另外一个,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在中国传统社会当中,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很少,大量的女性,甚至包括这些名门望族的豪门的女性,好多并不识字。我的老师季羡林先生,季先生的母亲就是不识字的,但是当回想起自己所接受的最早的教育的时候,季先生也好,胡适也好,很多大学者也好,都首先想到自己的母亲,也许自己的母亲并没有读过书,也许自己的母亲可能连字都不识,母亲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母亲是一个孩子最早的老师,更是一个孩子终生的导师。

  母亲尽管在传统社会当中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但是母亲对孩子的道德的养成,对一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人格的养成,母亲的作用绝对是至关重要的。

  画外音:我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终其一生的,那么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那么三字经接下来的是比较冷僻的一个故事,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又是四句诗。窦燕山是五代时期的一个人,是历史上一个真实人物。

  窦燕山,原名:窦禹钧,时代:五代后晋。籍贯:苏州渔阳,地处燕山。

  他出生于富豪之家,非常有钱,但是窦燕山人不怎么样,他虽然很有钱,但是他经常恃“财”傲物,这个财不是才气的才,财富的财,还小心眼,还见难不救,反正这个人不怎么样,窦燕山在年轻的时候,所以就遭了报应,什么样一个报应呢?在中国传统当中这是天大的报应,年到三十,膝下无子,没儿子,这在中国是最大的报应。

  那么窦燕山有一天在梦里面梦见自己的父亲,自己的父亲就教育他,你现在这样的为人处事,这种做法行为举止是不对的,你应该改过,你应该乐善好施多做好事。醒过来以后,窦燕山在梦中接受了父亲的教诲,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仗义疏财,修桥铺路,济难扶困,变成了名甲一方的一个好人,一个善人,不久以后就有了五个儿子。

  那么按照传统的说法,年过三十才有子,在古代几乎就是中年得子了。而窦燕山牢牢记住自己的教训,呕心沥血地去教育这五个孩子。这五个孩子后来三个中了进士,两个中了举人,这就是五子登科这个成语的来历。五子登科讲的就是窦燕山的五个儿子中了科举,登科了。到今天,咱们的五子登科已经变了,变成娘子、票子、车子、房子、位子。咱们今天讲五子登科早就忘了这典故了,这个典故出于《三字经》,就在于此。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三字经》觉得仅仅讲这么五子登科的故事还不够,那么接下来就是非常有名的六个字:养不教父之过。这里的养有两层意思,生养,养育的意思。你做爸爸的,你不能光把孩子生下来,你不去教育他,你只管生养他只管养育他,但你不去教育他,那是什么,是你父亲的过错,是你父亲的罪过,养不教,父之过。从历史上,可以找到一正一反的故事来解释这六个字:养不教父之过。

  我都举同时代的人,汉宣帝的时候汉朝,有叔侄两个人,一个叫疏广一个叫疏受,疏广是叔叔疏受是侄子。这叔侄两个人都当了比较大的官,什么官呢?太子少傅和太子太傅,就是教育太子的这个大官,官很大。那么他们把太子教育完成以后,叔侄两个觉得应该告老还乡了,回家了。皇帝当然要感谢这叔侄两个人对太子的教育,所以就赏赐了他们一笔钱,一大笔钱。这叔侄两个回到老家以后,按照常规应该怎么样?买田买地,留给子孙。你当了那么大的官,皇帝又赏了你一大笔钱,你又告老还乡了,你也有子有孙了,按照传统观念是不是应该这样?给孩子准备好多财富,留下好多钱,留下好多动产不动产。

  这叔侄两个很奇怪,怎么奇怪呢?回去以后没看见他们有这个动静。只看见他们两个人经常在村里举办宴席,请谁呢?请自己的一些亲友,请村里的孤寡老人,请附近的这些没有人去关心的比较贫苦的人来赴宴,来白吃白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皇帝赏赐的钱像流水一样在花,疏广和疏受都有孩子,看着不敢说,但是心里担心,你这么折腾的话你拿什么留给我们呢?就托人托族里的长老去跟这个疏广、疏受打个招呼,说你这么花钱孩子没钱,孩子将来怎么活?你这样花钱的话,你给孩子留什么呢?

  疏广、疏受就跟长老讲了这么一段话,我们做父亲的,怎么会不爱自己的孩子,我们怎么不知道该给孩子留点东西呢?但是我们疏家已经薄有田产,如果我的孩子勤劳一点,刻苦一点,向上的话,是不会比别人过得差的。我把那么多钱留给他们,只能使他们变得懒惰,变得依赖,从小锦衣玉食,消磨斗志,对他们恐怕没有什么好处。这个长老把疏广、疏受的话传给他们的子孙,他们的子孙一下子领悟到父亲深意所在。

  现代社会当中,我们经常考虑给孩子留点什么,孩子还很小,就琢磨着他将来要结婚,我先把房子给他买好吧。孩子刚刚进入大学,就琢磨着给他买个车吧。但是大家知不知道,在传统中国有一句话:遗子千金不如遗子一经。留给孩子千两黄金,我不如留给他一本经书。当然这个话你不能刻板地去理解,真留一本经书给他,他吃经书啊!不是这意思,而是留给他知识。与其留给他千两黄金,不如留给他一种安身立命的知识,给他创造一种受教育的机会,应该培养他一种学习的渴望和对学习的依赖,而不是对财产的依赖。

  父亲对于孩子的教育作用很大,和母亲一样,必须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职责。当然,父亲的教育功能和母亲的教育功能还是有所区别的。我相信父亲是一个孩子成长以后终究能够理解的榜样。

  往往父子感情比较紧张,母子感情很亲近。但是,往往当一个人成长起来以后他会想起自己的父亲,这个时候,也许自己已经成年。

  画外音:父亲往往就是孩子无形中的榜样,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父亲都是合格的,也不是父亲所有的思想都是正确的。如果父亲的观点是错误的,那么孩子应该怎么办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