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画外音: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成书大约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经》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而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称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被尊称为“经”。为什么这样一本小书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钱文忠教授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解读这部传统启蒙经典?在看似简单易懂的字句背后都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而对于今天的人们,《三字经》还有着什么样的启发意义呢?请听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系列第一集。

  今天每到开学的时候,我们都会看见很多可爱的孩子背着一个很大的书包,里边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课本,沉甸甸的一个书包。这个课本分门别类,语文、数学、外语,印刷精良,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编撰,统一发放,这是现代的孩子。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在传统的中国,孩子们用什么东西来做教科书呢?用什么样的教科书来启蒙呢?毫无疑问当然是有的,只不过当时没有一种政府统一安排的教科书,启蒙的,没有。

  而到了中国宋朝以后,突然出现了一部《三字经》,来历不明。为什么说它来历不明呢?我们连它的作者是谁都不怎么知道。而这部书《三字经》从宋朝开始,一直到今天流传不绝。这部书有什么特点呢?从内容到形式,它都有自己的特点。从形式上看,《三字经》嘛,三个字一句,三个字一句,朗朗上口,非常易于记诵,在古代是可以唱的。

  在中国宋朝以后流行的像这种传统的启蒙书里边,我们知道叫“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都是孩子启蒙读物。那这里边大家一听这个排位“三百千”,马上会有一个感觉,为什么这个三字称经呢?为什么《百家姓》不叫《百家姓经》呢?为什么《千字文》不叫《千字经》呢?那就彰显了《三字经》的重要性。在我们传统文化当中,把一部书称为经,那这是至高无上的一种地位和荣誉。《三字经》就是这么重要的一部传统的启蒙经典。

  也许大家会说,既然是给儿童看的书,那它一定很简单了,有什么值得讲的呢。错了,这个看法。《三字经》的确非常简明扼要,但是也正因为它简明扼要,它以最简洁明快的方式,凝聚了最深厚的文化传统。所以我们必须用心去阅读,用心去体会,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三字经》所要传达给我们的一种文化信息,我们才能理解《三字经》为什么能够流传到今天,我们才能够理解《三字经》对于今天我们这些中国人来讲,特别是今天我们这些还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孩子们来讲,有什么不可替代的意义。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字经》。

  画外音:为什么一本儿童启蒙读物,一个儿童识字课本被大家尊称为《三字经》?在看似简单易懂的文字背后,都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而钱文忠教授又会对传统经典的《三字经》做出什么样的解读?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人之初,人出生的时候,性本善,天性本来就是善良的。就在这么貌似简单的六个字背后,就有非常丰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讲的是一个人性论的问题,也就是说,人性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的本性究竟是善良的还是恶的?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化传统,都绕不开人性论的问题。因为无论如何,我们必须首先认识我们自己,认识人。

  在中国传统当中,关于人性论的讨论非常地丰富多彩。在先秦的时候,就儒家传统当中就有三派说法。一派,孔子的说法,我们后面还会讲到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说法是什么呢?就是接着三字经的后六个字:性相近习相远,什么意思呢?孔子认为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太大,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会变得差别越来越大,本性相距并不远,这是孔子的说法。换句话说,孔子并没有告诉我们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孔子置而不论,留个悬念。

  荀子,也是儒家,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家。荀子甚至和法家有好多关系,荀子的看法是什么呢?人之初,性本恶,人的天性本来是恶的,这是荀子看法。这个看法比较容易得到我们的理解。这不难啊,因为我们看一个小孩子生下来,呱呱落地,他饿了他要吃奶,他会管母亲很劳累吗?他会管母亲有没有奶汁吗?他会考虑母亲是不是在生病吗?不会的,他非要吃奶。而如果有几个孩子的话,可能几个孩子争先恐后地要求吃奶。那人的本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谈不上善良,是吧。那么人之初性本善究竟是谁的思想呢?是孟子一派的思想,亚圣孟子。孟子这一派的思想家儒家思想家是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的。

  大家不要小看关于人性善恶的这种分野,实际上中西文化就在这里开始了不同的发展轨道。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在西方的文化传统当中,它认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人都是有原罪,只有上帝是无罪的。那也就是说,人之初性本恶,正因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所以我谁都不能相信,我不能相信你,我不能把从管理上社会管理运作上来讲,我不能把所有的权力交给某几个人,我不放心,因为谁都是有毛病的,那么怎么办呢?相互监督,彼此独立。我创设出一套严格的制度来限制你。西方的文化传统就这样发展下来。

  而中国的文化传统的主流就是接着《三字经》开始的六个字,也就是说接着孟子的思想走了下来,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相信每个人天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觉悟,所谓满街都是圣人,人人皆可为尧舜,那还需要制度吗?每个人都是自觉的嘛,每个人都知道不要横穿马路啊,不要在红灯的时候横穿马路啊;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不要随地吐痰;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不要损害别人的利益啊。那主要应该是教育他,去引导他,去培养他,而不是用制度去规范他。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这六个字,这六个字里面的精意非常非常深。

  画外音:即使在中国儒家学派的内部,对于人性是善是恶的看法也并不统一,就有性善、性恶、有善有恶三种说法,而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这充分说明了人性问题的复杂。孟子以充分的理由来证明他的性善论观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四心说”。那么钱文忠教授对于“性本善”又是怎么看的呢?

  孟子何以断定人之初性本善呢?孟子这么说有什么理由呢?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孟子当然不会信口胡说,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自然有他的道理。在《孟子》当中,他说人要有四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就认为,人必须有这四种心。恻隐之心,一种同情心。羞恶之心,一种觉得不好意思,害羞,觉得一种很自省的一种心。辞让之心,应该让,彼此谦让,彼此谦退。有是非之心。他认为人必须有这四个心,没有这四个心,那就称不上是人了。这是孟子的看法。

  比如讲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这个我们比较好理解,人都有一种害羞之心。比如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比如讲我们都记得美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影星玛丽莲·梦露有一张照片,这张照片传遍了世界。她正好穿着裙子在路上走,经过一个地下的出风口,地下的出风口突然上来一股很大的气浪,把梦露的裙子给吹起来,梦露一个动作是赶紧捂着这个裙角。这是什么,羞恶之心。她觉得害羞,赶快把裙角给捂住。羞恶之心世人皆有。

  我们在历史上可以举出好多例子来证明人性的问题很复杂。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曹操,大家都知道,曹操有四个儿子,当然历史学家好多人认为曹操恐怕不一定有四个儿子,但是历来的传统说法都说曹操有四个儿子。

  曹植,曹植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为人忠厚,非常温良。曹植的才华高到什么地步呢?在曹植以后的几百年,有一个同样是大才子的人,谢灵运,谢灵运讲:如果天下的诗才,天下写诗的才华有一石(dan)的话,一石(shi),这两个字音都可以念,有这么多分量的话,曹植一个人占了八斗,这就是“才高八斗”这个成语的来历。剩下的两斗是谁的呢?谢灵运也不客气,我,一斗半。那么还有半斗谁的呢?全中国别的人来分。但是谢灵运那么高傲的人,有才华的人,都心甘情愿地认为曹植一个人占八斗。而曹植的天性,他觉得这个名位,自己能不能接他父亲曹操的班是天定的,他不费尽心机去争。好。

  曹丕,曹丕这个人跟曹植是兄弟啊,都是曹操的儿子啊,可这两个亲兄弟这个人性,本性相差可就太远了。曹丕也有文采,曹丕也有诗歌流传下来,但是跟曹植比恐怕差得太远了。他只能跟这一群人去分那个半斗,他那个兄弟一个人占掉八斗,他只能去分那半斗。但是他同时呢也好武枪弄棒,曹丕啊非常擅长剑术,在中国武术史上曹丕是有一席地位的。同时这个人占有欲非常强,比如攻下邺城的时候,曹军攻下邺城的时候,曹丕冲进去先干什么呢?他不是指挥将领,不是去安抚民众,也不是先去库房里看看有什么战利品,他没有,他先冲到袁熙的家里去,把袁熙的太太甄氏抢过来做老婆,因为甄氏很漂亮,他占有欲极强,这是曹丕。至于他后来怎么继承了曹操的位置,大家斗都知道,他跟曹植不相往来,亲兄弟啊。

  画外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相传这是由才高八斗的曹植所作的七步诗,是对于急于迫害自己的兄长曹丕的质问,也是他们之间真实关系的写照。为什么亲兄弟都会有这么大的差距,他们的另外两个兄弟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