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第一讲

  曹操还有一个儿子叫曹彰,外号黄须儿,就他这个头发胡子可能都是黄的,非常彪悍。这个人在史籍上没有留下过他好写诗的记载,只留下过他力大无穷,武艺精湛。他射箭百步穿杨,能够射中百米以外的一根头发丝。而力气大到什么地步呢?有一次曹彰很有意思,有一次不知道怎么跟老虎去打起来了。他跟老虎打架,他把老虎的尾巴缠在自己的胳膊上,老虎就动不了了。老虎没他的劲大,他把老虎扽住了。又有一次,据说这曹彰呢去找一象打架,他估计跟人打实在不过瘾,都打不过他,他过去把象给摁在地上,那象也动不了。所以曹操在战争当中,比如他见到马超那个时候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时候,曹操就哀叹,咳,假如我这个儿子曹彰在此,有你马超什么事。可见,曹彰的性格就是勇武彪悍,傻不楞登,他没什么心机。

  曹操还有个儿子,曹冲,这是中国著名的神童啊。曹冲称象是个很有名的故事。史籍上记载,说当时孙权为了讨好曹操,就送了一头象给曹操,大象。当时的中原地带象很少,看到这么一庞然大物,曹操就带着手下的群臣,将领都琢磨说,这象有多重?那怎么称?哪儿去找那么大的秤啊!没有,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这象有多重。曹冲那时候还不到十岁,就在旁边说,哎,这样什么难的,来来,开条船过来撑条船来,把这个象搁到船上,那么船不就沉下去了吗?我在船边划一道线,再把这个象给牵出来,接下来我就有办法知道这个象有多重。他怎么做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往上搬石头,一块块石头往上搬,看这个船,哎,刻的这道线又到了,我就称称石头多重,这象不就有多重了吗,这是利用的排水量的原理嘛。还有一种说法更聪明了,曹冲就叫人一桶桶往船上倒水,也倒到这么高,那我倒进去几桶水,每桶水几斤,我不就知道了吗。

  这个故事我想说明的是同样是曹操的儿子,四个儿子,天性差距就很大,完全不像兄弟。所以我们对人之初性本善这六个字是不是可以打个小小的问号?但是我“人之初 性本善”这六个字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和期望。如果这么去理解它,我想是比较稳妥的。

  画外音:一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这也是一种社会现实。如果说天性是由先天决定,是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接下来,《三字经》又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呢?

  “人之初 性本善”是孟子的思想,接下来“性相近习相远”就是孔子的思想,这比较符合孔子的思想。但跟前面那六个字是有点矛盾的,大家发现了吗?你既然“人之初性本善”,那怎么后来又变成“性相近”了呢,对吧。但后面六个字就是“性相近习相远”,人的本性本来差距并不远。习在这里不是学习的意思,是熏染的意思,受影响,被熏染,被污染的意思。本性本来差距并不远,但是因为后天你受到环境的影响,受到各种各样外部环境的熏染,差距越来越大。用这个话去解释我前面讲的这个故事也是可以成立的。也许曹植、曹丕、曹彰、曹冲小时候,三个月的时候,大家都差不多,但是由于后来成长的经历不同,环境不同,差距越来越大,也是可以解释的。

  在这方面,我们千万要注意,古人是非常重视后天的环境的。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也有。我老家是无锡的,无锡下面有一个县,现在也是一个市叫宜兴,也是很有名,陶都,出紫砂。当地当然出了很多很有名的人,但是其中有一个人恐怕是最有名的,周处。晋朝的周处。这个人天性善良,天性不坏的,蛮好的一个人。但是由于从小父母双亡,就没有人去教育他,没有人去引导他,没有人给他上规矩,慢慢地就瞎混,在周围瞎混,受到了这种不好的风气的熏染、影响。长大了以后啊,变成了一个非常粗鲁、暴躁、野蛮的人,就动不动跟人打架,打得人家头破血流,满地找牙,他力气很大。那么这么一来,周围的人见了周处就躲,都惹不起我还躲得起,谁原意被你打啊!周处自己不知道,因为他没有羞恶之心,没有是非之心,这个心被遮掩掉了。

  有一天呢,他突然发现,哎,怎么谁见我都躲啊。他就去问一个老者,一个长者,一个老爷爷,那说明他天性不坏,他对老人还是尊重的。他就去问这个老爷爷,老人家,为什么相邻啊,邻居啊,乡亲见了我都躲呢?他并没有上去把老爷爷也打一顿,他没有,他是比较尊敬地问老人家,这就反映出他天性不错。老人家理都不理,说你不知道啊周处,我们这边有三害啊。周处说,哎,哪三害,说来听听。第一,前面山里出了一只猛虎,经常下来吃人吃家畜,这是一害,害得大家鸡犬不宁。第二,你看,村前面的河里有一条蛟龙,那基本上就是大水蛇了,一种蛇,恶蛇,谁都不敢游泳,不敢下河捕鱼,不敢游过河去。周处说,这不才两个吗?三害,还有一害呢?那老人家说,就是你周处。周处这一下,他天性好,他一下子觉得,哎哟,原来我那么坏了已经,我原来我觉得挺好一个人啊,我也知道尊敬老人,怎么一下乡亲把我当一大害啊!幡然醒悟。

  在传说当中,周处上山杀掉了这个老虎,为民除害。下水,潜到河里斩杀了这个蛟龙,为民除害。而自己从此良心发现,本性善良的天性发现,彰显出来。从此一路上进,奋发前进,后来还当了很大的官,为老百姓做了好多的好事,在历史上留下了非常好的名声。周处的墓还在。

  画外音: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这就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那么怎么样才能保证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三字经》会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方法呢?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三字经》接下讲的是:苟不教性乃迁。什么意思啊?如果不去教育,如果不接受教育,这个教可以理解成两方面,如果不去教育他或者人不接受教育的话,性乃迁,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变迁,你的人的本性坏的东西就会生发出来。周处,前面周处这个故事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苟不教性乃迁嘛。而教之道贵以专,教育的道,根本大道最重要的是什么,最珍贵的是什么:专一。在《三字经》里,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必须一心一意地去经历。

  在历史上,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的故事来说明三字经的这一点。我们知道明朝著名的一个书画家唐伯虎唐寅,这大家都知道。当然恐怕现在好多人知道唐伯虎还是因为周星驰,因为有《唐伯虎点秋香》大家都知道。那在历史上的唐伯虎,是和沉周、文征明,仇英并列为明四家。了不起的才子,风流才子,大才子,大画家。唐伯虎从小生活在一个小康之家,从小就有绘画的天才,天性很好,不错,有天赋。很早啊,这个绘画就小有名声,所以当地的富豪之家经常把小唐伯虎请去作画。那唐伯虎当然有点沾沾自喜,少年成名,风流倜傥。但是唐伯虎的母亲,很了不起的一位女性,就觉得你这样浅尝辄止,稍有一点点成就就满足,你不行,你必须专心致志,好好给我去学几年画,把绘画艺术给钻透了。

  那么母亲就跟唐伯虎讲了,沉周那个时候已经成名了,大画家,就住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我给你理好包裹,理好行李,你,当然妈妈不舍得,但是为了你的前途,你去跟沉周学画。那唐伯虎也很高兴,反正离家也不远。就背着妈妈给他准备的行李,高高兴兴地去拜沉周为师。到了沉周那里,稍微学了几年,一两年,唐伯虎发现,哎,自己很不错嘛,再看看老师的画,也不见得比我强到哪里去,我这也很不错,又开始动了这个脑筋,又不太专心。想回家,想家了,我想回家。沉周看出了唐伯虎的心理活动,也没怎么想,就通知自己的太太,也就是唐伯虎的师母,说准备一桌饭菜,送送唐伯虎,让他出师吧,让他回去吧,不用再学了,他不是觉得不错吗。做完了这桌饭菜,就把这个饭菜送到院子里的一间独立的房子里。这间房子呢,唐伯虎从来没去过。

  画外音:这到底是一间什么样的房子,为什么老师从来不让唐伯虎到这里来呢?而唐伯虎的这次经历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唐伯虎走进这间房子一看,哎呀,发现这个房子怪了,怎么天底下有这样的房子,怎么怪呢,这房子居然有四扇门!他进去一扇门,东南西北各一扇门,而每一扇门外都是不同的风景。这一道门外边姹紫嫣红,那一道门外边莺歌燕舞,这一道门外边流水潺潺。唐伯虎好玩啊,他不专心啊,他一看,呦,这师傅可真够坏的啊,原来花园里有那么好玩的去处他不告诉我,我今天满师了,他告诉我了。我也先不吃饭了,我先出去看看。往东门想去看姹紫嫣红,看花的时候,咚,一下,撞一包;往南门想去看莺歌燕舞的时候,咚一下,撞一包;往西门想去看小溪潺潺的时候,咚一下,又一包,头上仨包。这才明白,全是沉周在墙上画的。

  沉周在墙上画了三扇门,画了外边的风景,唐伯虎一下明白,他聪明,他天性还是够的,原来画无止境,自己这点还差远了。那这个时候沉周就进来了,唐伯虎啊,吃完饭你可以走了。别学了,你很厉害。唐伯虎扑通跪下,老师,您还是再让我跟您好好学几年。从今往后,专心致志,又学了好多年。那这个时候呢,沉周就告诉他,你真可以走了,你已经学有所成,不必再跟着我。唐伯虎的性格也已经改了,就自己下厨去做一桌菜,谢师宴,来感谢老师对他的栽培。他又把菜做好一桌放到房间里,那么这个菜里面有鱼嘛,江南嘛,鱼虾多。旁边跳过来一只馋猫,要来吃这个鱼。唐伯虎当然就要把这猫给赶走,不能让它吃了,师傅没吃。这猫一窜,朝东墙上的窗口想逃出去,啪,这猫撞一个包掉下来了。这猫爬起来往南墙跑,那儿有一窗,啪,又掉下来,猫也撞了仨包。唐伯虎自己忘了,自己在练习绘画的时候,在墙上画了三扇窗,这猫也分不出来。这个故事无非是要说明,你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必须持之以恒,你才会有所成。

  那么《三字经》接下来还讲述了好多关于学习环境的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如果把一个孩子比喻成花朵的话,那么他的成长和教育环境就是花朵所赖以生长,所赖以开放的土壤。我们应该为学习中的孩子准备什么样的土壤条件?我们应该给他创造什么样的外部环境?请大家听下一讲。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画外音:在这段三字经中,讲述了孟母是如何教育孟子的,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还讲述了窦燕山的五个儿子为什么都能够考中科举,这就是五子登科的故事。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儒家思想十分强调父亲和教师的绝对权威。但是当父亲或教师有错误的时候,该如何对待?又该如何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点呢?请继续关注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第二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