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第九讲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画外音:作为传统启蒙读物的《三字经》,向孩子们推荐和介绍儒家经典著作是它的一项基本任务。《论语》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一些言语行事,被奉为儒家经典。人们在强调《论语》的价值和和意义时,总会提到这样一句话,叫做“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论语》是怎样的一部书?是什么人最终编订完成了《论语》呢?“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究竟是怎么来的?而钱文忠教授为什么会认为这种传统的看法并不正确。且听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第九集。

  上一讲我们讲到,根据《三字经》的意思,当孩子们认了一定数量的字,基本掌握了训诂、句读这样的一些读书的基本的技巧,这个我们都解释过了,然后呢,学习了礼乐射艺书数所谓六艺,六种技能的这样一种小学的科目以后,那么孩子们就要开始进一步的学习。进一步学习的话,当然离不开读书,那么读什么书呢?

  《三字经》告诉我们应该读“四书”,顾名思义,“四书”就是四部书,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四部最重要的典籍,哪四部书呢?《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在这里,我必须先请大家注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三字经》的排列顺序,《三字经》的排列顺序是有它独特的考虑,这一点我们在后面来讲。首先,按照《三字经》的顺序它当然首先要讲《论语》,《三字经》用了12个字来讲《论语》,哪12个字呢?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很清楚,《论语》这部书,一共有20篇,群弟子,有好多弟子,不是一个,有好多,一群弟子,记善言,记录下那些好的语言,非常有教益的这些语言。字面意思似乎是清楚的,但是要仔细琢磨起来啊,就不那么简单了。

  第一点,《论语》的论是一个动词,不是今天我们讲的某某理论的意思,论是编撰的意思,排比的意思。语是什么,语言,话语,讲话的意思。“论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孔子讲的话,孔子和他弟子讲的话,这是两类了,还有一类,弟子们辗转听说的孔子讲的话,把它编撰到一起。

  第二层意思,《论语》作为一个书名,是在这部书编成的时候,当时就已经有了的,而这部书编成已经是在孔子去世以后,但是,是在去世以后不久。总之,我们可以归纳,《论语》的意思就是把孔子,孔子和弟子,弟子辗转听说的孔子的话编撰起来,而《论语》这个书名是在这些言语被编撰完成的同时就已经有的,不是后人附加的。这个我想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

  画外音:《论语》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一共有二十篇。《论语》虽然篇幅不长,其中却出现了一些重复的语言,这是为什么呢?而号称“弟子三千”的孔子到底有多少个弟子呢?

  也许诸位不太知道,《论语》一共有多少字啊,《论语》只有12700来字啊,整个一部书啊。放到我们今天,就是薄薄的这么几页啊。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重复呢?那就要谈到《三字经》介绍《论语》的后面六个字,叫“群弟子记善言”。它编撰的过程就是由孔子的弟子们或者再传弟子们,大家聚在一起,把善言给记录下来。

  当时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比如这几个弟子,每个弟子手上拿着竹简,当初是竹简,他这简上记录了一句孔子的话,他的简上,也记录了孔子的话,首先把不重复的咱们都留下来,重复的话呢,咱们对一对,或者讲一个主题,但是言语并不完全一样的。讲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讲法,大家都把它保留下来,没有把它剔除掉,所以就出现了重复了。比如一句话这篇里讲过,大致的意思怎么在另一篇里又讲过。

  这种编撰方法,其实跟佛经里的编撰方法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佛经过去编成佛经的时候,写定的时候也是这样。只不过古代印度还没有像我们这样的书写习惯,口口相传的成份很大,我听到释迦牟尼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也听到这么一句话,我们四五个、七八个都听到这么一句话,但是这个话好像我们听的都不太一样啊。那么我们都来对一对,对的时候什么办法呢,我就把我听到的释迦牟尼这句话给唱出来,吟诵出来,你也吟诵出来,那么好,我们大家达成一致,把这句话固定下来,写下来就成为经文。《论语》的编撰方法应该说和这个是有一定相似的。

  孔门弟子啊,大概有三千人,实际上未必有那么多,好多研究孔子的著名学者都认为,孔子的弟子大概也就是72人。而且这些孔门的群弟子,大家还一定要记住,他不像我们今天,老师招一班学生,年龄都差不多,至多差个半岁,不然你不会在同一年进学。他的弟子,孔门弟子年龄相差极大,分批进入孔门。他年龄最大的弟子子路,子路很著名,是孔门底下的大弟子,只比孔子小9 岁,这是年龄最大的弟子。子路的结局大家都知道,在跟人战斗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帽子,帽带怎么松了,按照孔子的教训,儒家的君主,怎么能帽子歪了呢,他就把手上的戟,类似于古代带钩的长矛往旁边一放,等我把帽子系好,我再跟你打。等他把帽子系好,子路已经变成一堆肉酱了,子路就是这么一个人。年龄最小的弟子是子张,比孔子要小40多岁,差距多远。

  而这些所谓的孔门群弟子,基本上可以分为两批,哪两批呢?这就跟孔子一生的命运有关。孔子早期,他是满怀着政治热情,他要用自己的学说去辅佐君王,去说服国君来实行仁政。所以他早年啊是奔波于列国,希望那个得到国君的赏识,自己能够得到一片舞台来施展自己的才华,来将自己的理想化作社会政治的现实,来使百姓能够过上比较好的生活,使国君知道仁的重要性,仁政的重要性。所以孔子的前一批弟子,基本上都是从政的,有的弟子,因为孔子没有当过什么大官啊,有的弟子的官当得比孔子还大,第一批。

  但是我们知道,孔子一生,在实现他抱负的旅途当中是郁郁不得志的。所以在第二批弟子,也就是他中晚年以后这批弟子,几乎都是做什么啊,从事我们今天讲的文化事业。我们今天讲啊,文学。我们今天比如每个大学都有中国文学系。文学这个字在《论语》是怎么样的呢?叫“文学:子由、子夏”,有文采,有才华的接着是两个弟子的名字,子由、子夏,这两个正是孔子的第二批弟子,就是第二批弟子只能在文化的领域里边来工作了。

  画外音:通过钱文忠教授的讲述,我们知道,孔子的弟子大概分为两批,而且在年龄上差距很大。那么是哪些弟子汇集了孔子的言行,最终编订完成了《论语》这部书呢?

  我们今天能不能够比较确切地告诉大家“群弟子记善言”,到底是哪些弟子最后完成了编订《论语》的伟大事业?孔门那么多弟子,到底是哪个弟子或者是哪一些弟子编订了《论语》,给我们这个民族留下了一份文化瑰宝?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曾子和曾子的门徒最后编订了《论语》。

  这个曾子就是我们几次都提到过的曾子避席的那位曾子。但是孔门的这位弟子,流传下来的故事不仅仅是曾子避席。过去在传统社会当中,在民间啊,更有名的故事还不是曾子避席,因为曾子避席很雍容,很文雅。另外流传的关于曾子的故事听起来这名字有点吓人,叫什么,叫曾子杀猪。这是个什么故事呢?

  有一天,曾子的夫人要到集市上去买点东西,去做点家务事,曾子的儿子,小孩子嘛,那当然愿意跟着妈妈嘛,母子情深,一看妈妈要出去,就吵着带我出去玩儿,带我出去玩儿,缠着妈妈不让走,就闹得是鸡飞狗跳,又哭又闹。那么曾子的夫人就说,哎呀,乖儿子,你别闹了,你别闹,你别跟妈妈去,妈妈有事,你乖乖地在家里待着。儿子当然不干,你凭什么让我乖乖待着,有什么好处啊,小孩子,你有什么好处啊?妈妈告诉他,你只要甭闹着跟妈妈去,在家待着呢,妈妈回来给你杀猪,让你吃肉,做一顿好吃的。我们知道在古代中国,吃肉是一件大事,在传统的社会农村,一年也吃不上几顿肉。孩子当然很高兴,他也知道肉好吃啊,那行,妈妈你先去,我不去,我在家等着你,回来我吃肉,于是就没有缠着曾子的夫人一起去。

  等曾子的夫人在集市上买完东西,办完货,回到家里的时候,已经是大概傍晚了,突然看见自己的丈夫曾子在那儿磨刀,嚯嚯嚯,在那里磨刀,这一下子把曾子的夫人给惊着了,说你这是干嘛,曾子说杀猪啊。你不是刚刚答应孩子说你回来给他杀猪,给他做肉吃吗,给他做好吃的吗?曾子的夫人说,我这是随便哄孩子的一句话,这哪有随随便便因为孩子闹,就给他杀口猪的?曾子讲,不能这样教育孩子,因为孩子最早接触的是父母,如果父母随便跟他讲话,说的话又做不到,你怎么能让孩子去相信别人的话?今后他自己怎么会守信呢?一头猪是小事,给孩子留下的那种很不好的印象影响了孩子一辈子为人处世的方式,我们就追悔莫及。那曾子的夫人当然是很懂道理的,很明事理的,就和曾子一起把这猪给杀了,给这个孩子就做了一顿肉吃。

  这就是曾子杀猪的故事,过去在民间流传更广。由此可见,曾子确实是一个言必行,行必果,非常守信的一位方正君子。《论语》就是在曾子及其门徒手上最后编撰定稿的。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