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第九讲

  画外音:“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在民间流传了很久,经常被人用来证明《论语》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意义。那么这句话是怎么来的,而钱文忠教授为什么会认为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呢?

  《论语》这一部书,我们都知道,它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它对我们这个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对我们有决定性的意义。

  我们不能想像,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文化,没有《论语》会是什么样子,谁敢想像,这是一共不敢去做的假设。那么我们能不能来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论语》对我们这个中国文化或者在传统中国人心目当中到底有多高的地位,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呢?这个任务不简单,这个要求也不简单,但是我想,用一句大家都听惯了的话来开始。什么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故事,被归在谁的头上呢?归在一个人叫赵普,归在这么一个人头上。首先我们要问,赵普何许人也?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赵普,字则平,朝代:北宋,籍贯:北京。赵普是五代后期淮南滁州的一个私塾先生,社会地位不怎么高的,在五代后期的,我们知道五代都是战乱嘛,接着五代就是宋朝了。赵普原来在乡村私塾教书,但是赵普这个人这一生真是应了一句古话,什么呢?时势造英雄。

  不知怎么弄的,在公元的956 年,为了争夺淮南江北地区,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这块地区,这块地区是很重要的。当时还没有当皇帝,还没有黄袍加身的赵匡胤,他那个时候,还是后周的一位大将,就在这里啊,和南唐的守军在滁州大打了一仗。不知怎么弄的,这位私塾先生赵普,他不正好在滁州教私塾吗,就结识了赵匡胤,就给赵匡胤出谋划策。由于他的出谋划策,当然,也由于赵匡胤的统兵有方,也由于赵匡胤手下这些将士英勇善战,这一仗赵匡胤大获全胜,由此奠定了帝业。赵匡胤如果没有功劳,没有实力,在他身上,别说披一件黄袍了,你给他披一个黄被子,他也当不成皇帝啊。他之所以黄袍披上去,他能当皇帝,因为他有当皇帝的实力了,而这个实力的奠定,就离不开赵普的出谋划策。赵普在此后,当然一直追随着赵匡胤了。

  北宋建立以后,赵匡胤就把这个赵普作为自己的一个比较贴近的一个谋士,作为一个文臣带在身边,赵普呢,就有机会参与好多高层的决策,还辅佐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了南方。公元的964年,这一位私塾先生赵普啊,达到了他人士的巅峰,他出任了宋朝的宰相,位极人臣了。不仅出任了宰相,他还被封为韩王,被封了个王爵。宋朝站稳脚跟以后,那像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王朝一样,很快就什么,要偃武兴文啊,就武将要往旁边放一放了,天下打下来,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啊,你得靠文人来治理啊,所以在朝廷里提拔起来一批很有学问的、读书很多的这些士大夫。赵普就明显跟不上需要了,他作为私塾老师这点底子不能满足新兴的宋朝的需要。

  画外音:在我国古代的很长时间里,《论语》一般是作为儿童的启蒙读物,教人识文断字和学习做人道理。那么仅仅做过普及教育工作的赵普,在文人越来越多的朝廷当中,还能保得住他的宰相地位吗?

  终于发生了一件让赵普非常尴尬的事情,这件事情发生在宋太祖乾德初年。什么事情呢?乾德建元,那个时候要有个新的年号,我们要找一个年号。那么呢,宋太祖就想了一个年号,觉得这个年号很吉利,当然大家知道,这个年号要以前没有的。我是一个皇帝,我这个年号以前某个皇帝用过,这不是很不好吗?因为以前的皇帝都是垮台了嘛,我不能用他的年号嘛,所以我当然要自己来找一个年号。哎,太祖想到一个,说这个年号没有,不错,赵普就在旁边起哄,好啊好啊,皇帝真英明,你的学问真好,你想了一个以前绝对没有,独一份,太祖皇帝你独一份。

  旁边有个不识相的,一个读书人,叫什么,叫卢多逊,这个人姓卢,名字多逊,非常多谦逊,这个人看样子也未必很谦逊,就在旁边插嘴,哎,不对,“王衍在蜀,曾有此号”,在一个很短命的小皇朝里用过这个号的,用过这个年号的。这一边是赵普在那儿拍马屁,太祖,以前就没有,我这个宰相,以前没有,我也没听说过,皇帝你说没有就没有,但是旁边有个有学问的讲以前有,而且是个短命的王朝用过这个年号。

  这一下,太祖大惊,赵匡胤给吓着了,赵匡胤干了一件什么事,大家知道吗?估计宋太祖自己想了个年号很得意,正好手上拿着毛笔在写这两个字,正写得得意洋洋,一听这个年号有啊,顺手抄起毛笔就给这个赵普画了个花脸。史书上讲“太祖大惊,以笔涂韩王面”,还顺口说了句“曰:尔怎得及他”,尔,你,怎么及得了他,就是说这个卢多逊,你还是宰相,你怎么还及不了他,就把他涂了一脸的黑。

  这赵普涂完一脸的黑以后,大家知道什么样子,正史记载“韩王经宿不敢洗”,他被皇帝御笔涂黑了以后,一晚上不敢洗脸,就黑着这个脸他不敢洗,这对他当然是沉着的打击。更重的打击是宋太祖还说了一句话,什么话:作相须读书人。一句话,尔怎得及他,你怎么及得了他,第二句话,做相须读书人,做宰相的必须是读书人,言下之意你就不是读书人,那言下之意是你恐怕不配当宰相。大家想想,这对赵普是多大的打击。果然,在宋太祖以后的岁月里,赵普就被罢相,就当不了宰相了。就被派到外面去当了一个节度使。

  画外音:被赶出京城的赵普之所以被人们轻视,就是因为他熟读的只有《论语》这么一部书,而“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怎么来的?赵普当时的真实想法又是什么样的呢?

  而太平兴国六年,也就是公元的981年,赵普又第二次出任宰相,由于非常复杂的人事原因,大概谁都摆不平了,就把赵普这个老臣又给请回来。赵普从外地回到京城,已经发现物是人非,整个朝野里都是读书人了。所以君臣,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虽然把他招回来,但马上觉得他学问不够,当时有一部史籍《鹤林玉露》乙编卷一有记载,怎么说的呢,“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话的出处在这里。

  赵普回来以后,很多人就在旁边说风凉话,说这个赵普山东人,当然这个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啊,不能搞乱,当时的山东。所读的书就一部《论语》,除了《论语》没读过什么书,接宋太祖班的宋太宗呢,他是皇帝,他什么都不吝,他就直接问赵普,哎,有没有这事儿啊?你是不是就读过《论语》啊?哪知道赵普想明白了这个事情,是,我就是读过一部《论语》,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我这平生所知道的这些东西的确不出《论语》,但是过去,我以半部《论语》辅佐太祖平定天下,今天,我又回来了,我又当上宰相了,我还打算用另外半部《论语》来帮助陛下您治理天下。这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原型和来历。赵普本人并没有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他说过是这样一句话,从这句话里面化出来的,这样流传了一千多年。

  我们都认为赵普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都引用这句话来说明《论语》多重要,我们凭半部就可以平定天下,到底是不是这样,我们再说。但是放在赵普头上,是把这个意思给完全弄拧了,为什么弄拧了呢?赵普的回答已经告诉我们,他心里怨,他一肚子气,你们瞧不起我,因为我没学问,才读过一部《论语》,所以他说的是一种牢骚话。实际上当上的整个文化氛围,当时朝廷的所以大臣恰恰认为,仅仅凭一部《论语》是不能算有学问的,仅仅凭一部《论语》是不能平天下治天下的,何况半部呢?所以赵普说的是一句反话,它要告诉我们的,或者能够促使我们领悟的恰恰是这么一个道理。《论语》虽然重要,但是它绝对不是万能的。

  我们今天当然还是应该去读《论语》,道理很简单,《论语》是中国传统中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首屈一指的代表性作品,《论语》里边蕴含着巨大的智慧,蕴含着丰富的遗产,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赵普的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如果认为我们靠着《论语》就可以应对一切问题,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恐怕这是我们过于机械地理解了《论语》的价值和作用。

  画外音:《三字经》用了短短十二个字,概括介绍了儒家经典《论语》,让儿童们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也为大家进一步学习《论语》打下了基础。通过钱文忠教授的讲述,我们也进一步了解了《论语》这部书的来龙去脉,了解了《论语》在历史上的地位,认识到了它的永恒价值。

  在今天我们看来,《论语》教给生活在现代的我们的,主要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一种人生的智慧,一种人生的态度。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非常有把握地讲,《论语》有穿越时空的永恒的价值,而不是说,《论语》是一个万宝全书,我们只要读了《论语》,就可以解决我们面临的一切问题,从来都没有这个说法,古人也没有留给我们这样的教训。

  《论语》是四书的第一部,我们这一讲用整整一讲,讲《三字经》的12个字,用整整一讲,来讲《论语》一部书,我相信,这是和《论语》在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完全相称的。那么,“四书”还有三部书,《孟子》《大学》《中庸》。《三字经》关于四书的这三部书是怎么说的呢?请我们大家听下一讲,谢谢。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作中庸 子思笔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治平

  画外音: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在古代社会,它们是读书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核心价值观,在讲述完《论语》之后,这一讲将讲述《孟子》《中庸》《大学》。那么亚圣孟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现代社会还应该提倡中庸之道吗?宋代大儒朱熹又为什么会把《大学》列为四书之首呢?请听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讲解读《三字经》第十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