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第十二讲

  我周公,作周礼。

  画外音: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礼教有利于人格的修养,孔子一生提倡克己复礼,就是希望恢复《周礼》,以建立有次序的礼仪社会。那么《周礼》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它的作者又是谁?

  《周礼》的作者是谁,我们是不知道的,但是传统的儒家一般都相信,《周礼》是周公作的。周公何许人?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四子,周武王之弟。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以后很快就病逝了,武王很早就去世了。继位的成王,就是武王的儿子只有13岁,周公就是成王的叔叔,周公来辅佐他的侄子。

  周公辅成王,就是一个著名的故事。周公非常负责,非常地勤于政事,历史上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周公在洗头,古人的头发很长的,古人男人的头发要比现在绝大多数女孩子要长得多。所以他在洗头的时候一碰到急事,就马上停止洗头,怎么办?手里握着头发出去办公。古代又没有吹风机,他头发还是湿的,又盘不起来。手上握着头发就出去办公。吃饭的时候,只要是有人以公事求见,周公马上就把嘴里的饭吐出来,赶紧去办公,接见来人。他是一个非常勤于政事的一个典型。

  虽然周公如此鞠躬尽瘁,尽心尽力辅佐自己的侄子成王,可是周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管叔,一个叫蔡叔,就在外边散布谣言,出于嫉妒心,出于各种各样的心理动机,说周公暗藏野心,觊觎王位。周公的权力太大了,成王又小。那个时候是商朝刚被灭了不久,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还在而且被周朝封为殷侯,殷商殷商,他还是是侯爵。他一直被周朝监视居住,周朝当然监视着他。所以这个武庚心里一直不爽快,一直在找机会能够颠覆周朝,盼着周朝发生内乱。那么他就可以怎么样,推翻周朝,恢复商朝,他自己重登皇位。于是这个武庚就跟管叔、蔡叔串通起来,不仅联络了商朝的残余势力,还煽动了其他几个部落,终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叛乱,这就给新生的周朝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武庚、管叔、蔡叔所制造的谣言传得沸沸扬扬,连召公,另外一个贵族,非常贤明的贵族,也开始怀疑起周公。

  周成王,周公的侄子年纪还小,不怎么懂国家大事,分不清楚是非,所以连他都开始有点怀疑自己的这个叔叔,对这个叔叔不放心。周公的心里当然难过了,他是鞠躬尽瘁了,问心无愧了。所以他首先和召公长谈了一次,说明白自己是没有任何野心的,希望大家能够和舟共济、顾全大局。感动了召公以后,召公就站在周公这一边。三年后,周公就平定了武庚的叛乱,建立了不世的功勋,等于周朝是他挽救的。周朝站稳脚跟是因为周公,因为周武王早就去世了。但是一等到周成王年满 20岁的时候,周公就把统治权力原原本本、毫不犹豫地交还给了成王,自己一退到底。正是周公主持整理了周朝以前的文化,建立的典章制度,确定了国体,开创了周朝800年天下的基业。

  画外音:《周礼》是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一,传统的儒家也一直都相信《周礼》这部书是周公所作。但是后世关于这一点争论很大,那么《周礼》这部书到底是不是周公所作?书中都记载了哪些内容?对于后世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周礼》刚一冒头就引起很大争论,别人觉得太奇怪了,你这部书,第一,居然能逃过秦朝的焚书,你逃过了以后,你到西汉中期才冒出来,冒出来的形态还相当完整,当然缺了一点我后面会讲。所以一开始有的人干脆就认为《周礼》是一部伪书,它不是真的。后来的学者经过研究,我们今天就可以断言,《周礼》所记载的行政机构根本就不是周代现实的政治制度,一般认为,它是春秋战国时代思想家根据西周的旧制度,加以理想化的结果。现实社会中并没有这样的制度。当然它还是吸收了一些周代的典章制度的资料,所以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我们今天想考察古代的田制,就是古代农田关于古代农业的田制;兵制,军事制度;学制,教育制度;刑法等等,都不可能离开《周礼》,离开《周礼》我们没法弄。再说它终究还是儒家的经典,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要强调的是后来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变法,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已经在宋了,这些变法无一不是描摹《周礼》的制度,深受《周礼》的影响。那么《周礼》对后来的政治制度到底有哪些影响呢?这同样是一部来历不明的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能有什么影响呢?这就必须说到六官,著六官嘛。

  著六官,存治体。

  什么叫“六官”呢?《周礼》全书大概五万字,分了六个部分,六官,哪六官?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以天地春夏秋冬来分,配上一个官,这个不是乱配的。比如秋官司寇,这是管刑罚的。过去杀人不会在春天杀的,执行死刑一律在秋后问斩。秋后问斩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传统的统治者认为人间的一切政治行为,应该和自然现象相吻合,到秋天了嘛,树也落叶了,草也变黄了,生机都没有了,可以杀人了。在春天不行啊,万物欣欣向荣,你这个时候杀人,这有点晦气。它的配系有它一套宇宙论做背景的。

  天官冢宰-吏部-组织部、人事部;地官司徒-户部-财政部、公安部的户籍管理;春官宗伯-礼部-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夏官司马-兵部-国防;秋官司寇-刑部-司法部、公安部的一部分;冬官司空-工部-农业部。

  这样一排,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周礼》的影响,它对于管理体制、管理机构的设置的影响,实际上一直影响到今天。当然历史进步了,会有调整,但是大致的雏形还是如此。它的六官在中国很长的历史时期里,配以六部,还是根据《周礼》来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一直到今天,政府的序列,组织管理体系的架构恐怕还没有怎么跳出《周礼》的总框架。这难道不就是《三字经》说的“存治体”,著六官存治体,保存了治理的这个体制,保证了治理、管理、统治的最主要的骨架。所以《三字经》说的是完全符合实际情况的。

  画外音:《周礼》是中国第一部组织管理与典章制度专著,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所记载的礼的体系也最为周全,对于后世的政治制度的建立影响深远。那么这么重要的一部著作为什么没有列入四书五经之中呢?

  我们前面讲,五经并不包括《周礼》,五经是《诗》、《书》、《易》、《礼记》、《春秋》,《周礼》不是应该也是在战国那个时候起码已经成书了吗?为什么五经不包括《周礼》呢?《周礼》既然那么重要,为什么在五经里面没有它的一席之地呢?这其中的奥秘在哪里呢?这必须要回到《孟子》当中去寻找答案。“其祥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详细的情况我不知道,但是诸侯,就各个国君啊,都非常厌恶,为什么呢?《周礼》对自己有害,对自己不利,所以皆去其籍,大家都共同行动,把这个《周礼》给搁在一边,甚至毁掉它。我们只要稍微读一读《周礼》就可以发现,《周礼》大概是那些国君都不会喜欢的。

  这么说,我有我的证据,随便跟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们平时都挂在嘴上,今天还经常可以在报纸上读到的一句话,就出自于《周礼》,哪一句话?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在过去被理解成什么,这句话被理解成礼法是不用在老百姓身上的,换句话说,对老百姓是没有什么礼要讲的。刑法是不能施加到贵族官员身上的,也就是说对贵族官员是不能用刑法的。过去都是这么理解的,但是这句话完全不符合《周礼》的本意。《周礼》的本意是什么呢?“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什么意思啊?礼法、礼仪不应该排斥平民,刑不上大夫是什么意思啊?刑法并不能优待大夫。整个意思是蛮拧的,就是我们后来理解这句话,把它理解成为:对老百姓不用讲礼法,对官员不可用刑法,把这个下和上这两个动词给理解错了。

  《周礼》要告诉我们的精神和本意恰恰是礼法不应该把老百姓排除在外,不应该把老百姓放下不顾,刑法不应该优待或者照顾贵族官员,这是《周礼》的本意。有着这样的一种思想的一部经典,请问,哪个诸侯会喜欢?我想孟子是非常敏锐的,一语中的,为我们揭示了《周礼》不算在五经里面的最最关键的原因。接下来的《三字经》还是讲礼经,那这就轮到了早就成名的礼经中的《礼记》。关于《礼记》的部分,请大家听下一讲。

  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画外音:《礼记》和《诗经》都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也许很多人没有读过这两部书,但书中的许多成语和词汇,却被我们经常地使用着,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 “不学诗,无以言”,意思就是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真的是这样吗?是谁整理编订了这部《诗经》?《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怎样分类的?而《诗经》中的诗歌,不仅语言凝练优美,而且记载了周朝诸侯国所发生的许多故事。那么钱文忠教授所讲的《新台》和《二了乘舟》这两首诗是如何对卫宣公荒淫无耻行为进行嘲讽的?请继续关注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第十三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