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画外音:三皇五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而三字经接下来会向我们介绍三皇五帝中的两位,就是尧和舜。千百年来岁月更迭但尧和舜这两位上古时代的圣王却一直留在华夏民族的记忆中,现在人们常常用尧天舜日来比喻太平盛世,用尧舜之治来作为后世德政的典范。而最为我们炎黄子孙所口碑载道的就是尧将王位禅让给了舜。尧为什么要这样做,舜又有哪些过人之处,尧又是如何考察舜的。在那遥远的尧舜时代曾发生过哪些故事。历史上还流传着哪些神奇传说呢?
三皇以后接着要讲五帝。所以三字经接着讲:
也就是说在我们华夏民族的历史上第一次盛世开始了。根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五帝的顺序是黄帝,颛(砖)顼(需),帝喾(酷),唐尧,虞舜。三字经这里讲的是《五帝本纪》中的后两位尧和舜。
尧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圣王。尧帝,黄帝的玄孙,是帝喾之子,名放勋,号陶唐,中国上古五帝之一。他因为封在唐这个地方所以也叫唐尧。唐在古汉语中有大的意思,伟大的意思。所以这个称号就叫伟大的尧,大尧,这么一个称呼。关于尧的出生,是怎么来到这个人世依然是传说,而且这个传说很奇妙。
尧的妈妈是帝喾的第三个妻子叫庆都。她是伊耆(齐)侯的闺女,就是尧的外公是伊耆侯。庆都非常有意思的是嫁给帝喾后住在娘家不住在夫家。这一年春正月末尧的外公外婆就带上尧的妈妈,当然是未来的妈妈,那时还没有尧呢,就一起坐上一条船在游览。正午时分好好的在浏览时突然刮起一阵大风,迎面天上就卷来一朵红云,在小船上空形成龙卷风,红云在小船上空盘旋。这朵云为什么是红的,因为这朵云里有一条赤龙,一条红颜色的龙,外公外婆吓坏了,从来没见过,但尧未来的妈妈庆都一点都不怕,还冲着这个龙卷风笑,外公外婆看着很奇怪但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傍晚时分风住云散,龙卷风散掉了龙也不见了。第二天还是乘着这条船在回家途中又刮起了大风,又出现了那条赤龙。但好像变小了。传说当中只有一丈来长,不像原来那个龙卷风体积那么大。外公外婆这次也不太害怕了,昨天碰到过了今天又碰到了,再加上好像变小了。
晚上尧的外公外婆睡着了庆都却怎么也睡不着。迷迷糊糊中就做了个梦。梦中这条龙扑到了她身上,等她醒过来,传说当中的这个场景实在不怎么妙,说庆都身上留下了很腥臭的哈喇子。这条龙来过了,留下了好多腥臭的哈喇子,身边还留下一幅画,这个画上也到处是哈喇子,哎呀,这条龙好像是留哈喇子的龙。这个画上画着一个红色人像,非常怪,上锐下丰,这么一个人,上面是尖的下面是圆的,八采眉长头发,纸上据说还写有四个字,叫亦受天佑。就是这个画像上的人受老天保佑的意思,她呐就把这个像藏起来。庆都住在丹陵,怀孕14个月生了一个儿子,这儿子生下来庆都想起了这幅画,沾满了哈喇子的那幅画,拿出来一看跟画上的人一模一样。那么帝喾知道了,哎呀,生了个儿子很高兴,但就在尧生下时帝喾的妈妈,尧的奶奶去世了,当然尧是龙生的了,因为他的妈妈没有跟帝喾住在一起。帝喾是个大孝子就为妈妈为尧的奶奶守孝三年。所以尧应该说从小是跟着住在外公家的妈妈,没有在自己父亲身边长大。尧长到10岁时才回到父亲身边。
画外音:尧是中国上古时代的一位圣王,千百年来凡属史籍经典和民间传说对尧都无不颂扬,尧既是伦理道德方面的理想人格典范,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君主楷模。尧的时代天下安宁政治清明,世风祥和协和万邦,整个华夏民族一片太平盛世。那尧为什么能把国家治理的这么好?
尧非常礼贤下士,海内政治之所以能够清明,因为他曾经到汾水北岸去拜访过四位有道之士,哪四位呢?方回,善卷,披衣,许由。这也说明他把贤人看得很重把人才看得很重。尧访问贤人古籍当中记载最多的是访许由。尧知道许由很贤明就去拜访他。而许由呢也很绝到处躲着尧。有一次在躲的路途中许由碰到一个人,那人就说许由你躲什么呀,尧来拜访你又不是什么坏事,尧是个很贤明的王又不是个暴君,你躲他干嘛,许由的回答也很有意思,看得很远很深刻。许由讲,尧这个人轰轰烈烈地推行仁义,我怕尧将来要被天下人耻笑。哎,那这个说法就没人听得懂了,一个王推行仁义难道要被天下人耻笑吗?旁边的人就问他道理。
许由讲尧以后的后世恐怕要有人吃人的事情发生。为什么呢,许由讲尧现在把他的希望寄托在贤人身上,许由自己也是个贤人啊,我看靠不住,这种想利用一个人的决断来管理天下的想法是危险的。尧只知道贤人的好处不知道贤人会有坏处;只知道重用贤人但他想过重用贤人后面的事情了吗。非常深刻的一个人,许由在这里其实是反对人治。推行仁义是你尧一个人在推行,你走了后怎么办,恐怕就靠不住了,恐怕就会人吃人了,百姓就会逃散了。你尧是很谦虚很了不起,找我许由,姑且我也认为自己是贤人,但我之所以是贤人,是因为我知道贤人的好处也知道贤人的坏处,不然我就称不上贤人了。你看,中国那么早就有这样一位人已注意到人治的坏处了。光靠一个人来推行仁义是不行的是有危害的。
终于尧把许由给逮到了,许由躲来躲去没躲过被尧撞见了。尧见了许由后就讲了这么一段话,古文非常拗口,直接用白话来说,太阳出来了火把还不熄灭,在光照宇宙的太阳光下火把不就是多余的嘛。你看,尧把许由比作太阳把自己比作火把。大雨下过了我还去浇园子,这不是徒劳的嘛。那么也就是把许由比喻成沛然大雨把自己比喻成一勺一勺的水,作为天子我很惭愧,占据这个地位不合适,请允许我把天下托付给先生。如果您接了这个重任天下必然太平。这个尧也很有意思,随时都不想当这个王,随时都想把位子让掉。尧在记载当中他整天想着把位子让掉。而那时的贤人也很有意思,看着这个位子都躲着跑谁都不要。
许由的回答是,别别别,你治理天下升平日久,既然天下已经治理的很好了你还要我来代替你去做一个现成的天子,不是陷我于很尴尬的境地嘛,天底下人不是会认为我许由很好名嘛,也不干。但尧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尊重人才礼贤下士的这种故事。当然最为中国传统所珍视最为我们炎黄子孙所称道的是尧选择了传贤不传子。尧在位70年,他到晚年已感觉到有必要来选择一个继位的人,他是有儿子的叫丹朱,都是红的意思,翻译成现代汉语叫红红。丹朱,尧认为他凶顽不可用。对自己的儿子有很清楚的认识。因此就跟四方贤人商量谁可以来接替帝位。所有人都推荐舜。
画外音:尧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在寻找合适接班人的问题上更是不敢马虎,尧决定传贤不传子,想把王位禅让给舜,可舜有没有能力接替尧呢?于是尧在将王位传于舜之前就对舜进行了一番严格地考察,那尧是如何考察舜的呢?
尧也真厉害,先把自己两个闺女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嫁给了舜。姐妹两同时嫁给了舜,把舜变成了自己的女婿。通过自己的女儿来观察舜的德行。看看舜是不是能处理好家务,我想尧是很有深意的,把两个女儿都嫁给舜,看你怎么处理,这出了一道天大的难题。结果发现舜处理的非常好。姐妹两对舜都非常倾心,家庭非常和睦。尧又派舜去负责推行德教,就好像派舜去当今天的宣传部长,教育部长。用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美德去推广给人民,向人民做一种教化。结果发现人民都很乐意听从舜的教导。哎,尧觉得不错。
不仅如此,尧一看干得不错嘛,就让舜再去总管百官处理政事,而百官又很服从舜的领导,政务无一荒废,井井有条毫不紊乱。尧还不仓促决定,又派舜去管理明堂。什么叫明堂,类似今天的国宾馆,也就是类似让他去当外交部长负责接待四方前来朝见的诸侯或宾客,结果发现舜跟这些诸侯都处的很好而且这些宾客都非常敬重舜。最后尧还不放心,命令舜这个官暂时不当了,外交部长,教育部长,宣传部长都别当了,你给我一个人,不许带人,一个人到深山老林里去接受大自然的考验,实际上是派人跟着舜,不然出事怎么办,发现舜在暴风暴雨中能不迷失方向,依然在里面到哪去,路都走的很好,一点问题都没有。显示出非常强的抵抗灾难,独立生活的能力。
经过三年各种各样的全面考察,尧对舜满意了,于是决定把位子禅让给舜。他在正月初一的时候,在太庙,当时的太庙不会像今天太庙这样辉煌了,没准就是个草棚子,一个礼仪的场所举行仪式,禅让仪式。就不是像后来想当然的继承或通过战争去争夺皇位,他是非常彬彬有礼的禅让,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了舜。舜接替王的位子也就是天子的位子。
画外音:现在人常常用尧天舜日来比喻太平盛世,用尧舜之治来作为后世德政的典范。同时尧舜二人也成为人们口碑载道的一代圣王。然而舜虽贵为圣王,但他却遭遇过常人无法承受的生活磨砺,甚至几次险些丧命。那舜到底经历过哪些磨难,又是如何化险为夷,历史上关于舜都留下了哪些动人的传说呢?
《弟子规》拼音读本及注释 dì zǐ guī 弟 子 规 zǒng xù 【总 叙】 dìzǐguī shèngrénxùn shǒuxiàotì c&igrav
Zhào Qián Sūn Lǐ Zhōu Wú Zhèng Wáng 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Féng Chén Chǔ Wèi Jiǎng Shěn Hán Y&a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
三字经全文及注解 《三字经》全文1145字,要想流利地背诵三字经全文看来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今我还不能完整的背诵整篇三字经呢。把《三字经》全文发布到我的网站上,以便不断学习。
弟子规原文 弟子规易解 儿童读经缘由(代序)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古德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儿童天真未泯之时,最容易教导,也最需要教导,所谓:
《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及其注解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原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注释):庭除:庭院。这里有庭堂内外之意。 (译文):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
弟子规全文
原文 一毫之恶,劝人莫作;一毫之善,与人方便。 译文 哪怕是一点坏事,也要说服别人不要去做。无论是多么微小的好事,也能给别人带来方便。 故事 与人为善 古时候,有个寡妇叫刘氏。因为
原文 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译文 追求真诚是做人的法则,做到了至诚而不能使别人感动,是从来没有的事;无法做到真诚,也是不可能感动别人的。这句话强
原文 见者易,学者难。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译文 看别人做起来觉得很容易,自己学起来才知道难度很大。不要以为看起来很简单,就感觉做起来也一样容易。 故事 卖油翁 宋朝有个叫陈康
原文 惜钱休教子,护短莫从师。须知孺子可教,勿谓童子何知。 译文 舍不得钱财就不要教育子女,庇护孩子的缺点就不要让他跟老师学习。要知道孩子是可以教导成材的,不要借口儿童无知而故意庇护孩子
原文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 译文 前来对你说别人是非的人,他自己就是一个制造是非的小人。是非每天都有,不去理会自然就不存在了。 故事 父子骑驴 从前,有
原文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译文 要做好一年的事情,在春天就应该做打算。要做好一天的事情,在黎明的时候就应该做打算。一个家庭若想幸福,关键是要
原文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译文 作为兄长要善待弟弟,作为弟弟要尊敬兄长,兄弟之间和睦相处,这也是对父母的一处孝顺。与人相处时把财物看得很轻,
原文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译文 父母所喜欢的事物,一定要尽力准备齐全;父母所讨厌的事物,一定要小心谨慎地除去。如果自己的身体受了伤,就会让父
晏子名婴,莱(山东)之夷维人,为齐国桓子弱之子,以邑为姓。晏子不仅德行出众,而且智慧过人,但从不追名逐利,也不攀求贵族强权。 在辅佐齐景公时期,有一次,景公派遣晏子管理东阿这个地方,晏子于是
《史记?留侯世家》中讲了一个张良敬老的故事。张良,原姓姬,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他的祖父、父亲都做过韩国的宰相。公元前230年,秦国灭掉韩国,张良因此与秦国结下深仇大恨。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没有成功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