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第十九讲

  唐有虞,有虞就是指舜。他是个平民,同时也是传说中的圣王。舜又称虞舜,因为他的国号是有虞。先秦时代有的时候就以这个国作为自己的姓氏,所以他称为有虞氏。舜,又称虞舜,名重华,字都君,中国上古五帝之一。舜的家世非常寒微,虽然他祖先也是五帝之一,也就是他是颛顼的后人,但到了他已经五代都是庶人了,庶人也就是平头百姓,没有任何官位和地位,处在社会下层。不仅如此,舜的遭遇和成长经历非常不幸。他父亲叫瞽(谷)叟,什么叫瞽叟呢,眼睛瞎了的老人。所以舜的父亲是个盲人,而舜的亲身母亲很早就去世了,瞽叟又娶了个老婆。这个继母生了个儿子叫象,大象的象。

  舜生活在什么一个环境里,按古籍的讲法是:‘父顽 母嚣 象傲’,父亲非常顽劣,脾气不太好,反正是不怎么样;后母非常嚣张,暴烈;这个异母的弟弟象非常的悖傲,狂傲。他们几个串通一气非要把舜置于死地。但是舜对父母依然非常孝顺,对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的懈怠。也就是谁都挑不出舜的毛病。实际上舜的成长环境非常恶劣。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他时每一次都逃开,躲开了。过了这段时间稍有好转,马上又回到家人身边去履行他作为长子的义务,尽可能地帮助家人。所以古籍里讲:‘欲杀 不可得 即求 常在侧’什么意思,就是舜的爸爸,后母和他的异母弟弟想杀舜的时候找不到舜了,当他们突然有些什么事情搞不定,有些什么活太苦太累又想到舜的时候,突然发现舜经常就在旁边,这是史籍中的记载。

  画外音:舜虽贵为一代圣王,但却遭遇如此恶劣的成长环境,不但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而且还会引来杀身之祸。那面对着一次又一次致命的陷害舜是如何巧妙逃生的,经历过一次次的生活磨砺,舜又将如何面对自己的家人呢?

  因为尧对舜很满意所以就给了舜很多赏赐,赏赐的是什么东西呢,比较细的衣服,细布衣服,牛羊,还赏赐给了一把琴,史籍上是这样记载的。并且由尧出钱为舜修造了房子,因为这个舜太贫寒了。舜得到这些赏赐后,他的爸爸,亲身的爸爸啊,和他的异母弟弟就非常妒嫉,又琢磨着要把舜杀掉。有一次尧赏赐给舜的那个房子有点漏雨。舜的父亲就叫舜,这活没法干,你弟弟也不干,你去上面把屋顶给补补吧,别让它漏雨。舜当然听从父亲的意见,就登到屋顶上去补。这时他的后母和他的生身父亲还有他的弟弟撤走梯子,在底下防火。

  那个旧时候的房子都是茅草顶,这一放火就是打算把舜给烧死,那舜怎么跑的呢,不是正在下雨嘛,他带着斗笠上去的,他多带了一顶斗笠,是随时防备着的,很聪明的一个人,但他不拒绝,不是因为父亲要害我就不听父亲的话,我不给你补,我跑,他不是这种人,他还是听从父亲的指令,我给你修屋顶,但他也不是个傻子,如果是傻子怎么能够成为一代圣王呢,他带了两顶斗笠,古代的屋子不会是很高的,所以他就一手拉着一个斗笠从屋顶跳下来跑了,这是一次。

  另外一次,瞽叟和那个舜的后母又琢磨着要把舜害死,说你给打一口井吧,家里没井,你挖个井去。舜当然也听他们的指令了,去挖井。井挖得已经很深的时候,这个瞽叟也真是坏,就和象在上面往下铲土,想把舜给活埋了。但是这舜很厉害,井不是那么直下去的嘛,他在挖井的同时在旁边横着挖了一个道,他防着,这说明舜的生活环境是非常恶劣的,随时得提防着亲人加害他。顶上地面上在那埋,觉得这次舜必死无疑了,而舜沿着那个道挖出了一个口子跑了。跑了以后,舜一看不行,老这样想害死我,家庭不和睦啊,在家里不好办啊,就出去躲了一段时间。瞽叟和他的后母和象就以为这个事搞定了,舜肯定给埋在里面死了。所以就开始瓜分他的财产。

  这个象啊看样子还真是个花花公子,他这个异母弟弟要什么啊,要舜的两个太太,然后还要什么,要那把琴,牛羊房子都不要。那个瞽叟和舜的后母要房子要牛羊。那舜逃了一段时间又回来了,不是前面提过了嘛,‘即求 常在侧’,他担心家里人啊,等他回来一看这个弟弟正好在那弹琴,回头一看,吓坏了,哥哥怎么又回来了,原来以为被埋死了,但这个弟弟真是很恶,弟弟告诉他,‘我思舜正郁陶’,什么意思,哎哟,我正心里在想着舜呢,我想得这个深啊我想得这个急啊,所以我排遣一下弹弹琴。这么一个人。但舜也没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地对父母,对弟弟都非常好。后来尧通过了对舜考察,就让他去参与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接受各种磨炼。舜不仅通过了这些考验而且在接受考验过程中把方方面面做得更好,更有推进。

  画外音:尧将王位禅让给了舜,舜即位后处处以身作则,任人唯贤,依靠道德的力量使人向善齐贤,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那舜都采取了哪些独特的管理方式,他的这种管理方式对后世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舜执政后,他一系列重大的政治活动对后来有很大影响,比如重新修订历法,祭祀上帝,祭祀天地,祭祀山川群神,他非常重视祭祀。他对诸侯进行了重新管理。怎么管理,找了一个借口,把诸侯手上的信圭,什么东西啊,好像是一种凭证,委任状,当然不是委任状了,当时没有,做个比喻,当时的诸侯手上都有委任状的,不然他怎么能当诸侯,但当时发给他们时可能是很随意的,就是有的诸侯可能是连蒙带骗骗来的,就找了个借口全部收回来,收回来后找一个吉日,黄道吉日重新召见诸侯正式颁发,这样就强调了对他们的管理权,不能由着你们胡来。

  他即位的当年就开始出巡,不是坐在皇宫里,当时也未必有皇宫,反正不是高高在上,他开始周游名山,召见诸侯,考察民情,并且规定每五年做天子的,做天下共主的人必须出行一次以考察各地的政绩以确定该赏该罚。就是说舜开始将华夏族各个地域的联系给抓紧了,原来还是比较松散的,都是土皇帝,但是舜开始统一管理。传说中的舜在治国时还规定了刑罚。五种具体的刑罚,但是他流放用的最多,不大采取肉刑,就是抽鞭子打板子,砍头跺脚,削鼻子啊,这类的刑罚他不大用主要是用流放。鞭刑,扑刑和赎刑主要对那些不肯悔改罪大恶极的人才用,这样的一些记载都流传了下来。

  舜在年老时他真正继承了尧的精神,尧不是认为他的儿子丹朱不行而不能用嘛,舜也考察了自己的儿子,叫商均,觉得他不孝,自己的儿子也不行,所以就确定了当时威望最高的禹成为继任者,并由禹先来涉行政事负责常务工作加以考察,最后把位子禅让给了禹。据说舜在尧之后在位39年,他去世时正好在南方巡视,所以他死与苍梧之野,葬在江南的九嶷山,叫零陵。所以他葬的地方在江南。

  画外音:舜的孝行感天动地,舜的品格令人敬仰,他是一个既仁又智名副其实的圣人,那他身体力行创造和推行的这样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后世文化思想产生了怎样影响呢?

  舜和尧一样是先秦时期儒墨两家共同推崇的古昔圣王,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曾经讲过儒家和墨家彼此是有点对立的,虽然不能说完全对立,但墨家经常反对儒家的学说,在当时势力最大的这两家却共同推崇尧和舜,舜对于儒家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什么意义呢,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而关于舜的记载和传说里最重要的就是孝。孟子在孔子之后,他对儒学做了很大发展,他就特别推崇舜的孝行。孟子再三倡导大家要向舜学习,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

  孟子曾经讲过:‘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孟子讲,舜是人,我也是人,但舜已经成为天下人的楷模,而我未免为乡人,那是孟子的谦虚了,我还只是个太普通的人,这样的事情实在太让我担忧了,担忧怎么办呢,向舜学习。怎么能让自己不担忧呢,只有一个办法,向舜学习。孟子非常看重舜的孝心,看重到什么地步,看重到胡思乱想。

  他胡思乱想什么呢,他就假设一个情况,他说舜是一代贤王,非常公正,执法严明,他要管那么多人啊,但舜这个父亲瞽叟不是个好人,万一瞽叟犯了法舜会怎么办,不去抓他处罚他你就不是一个贤王,但你作为儿子去抓了你爸爸,你又不是一个孝子,孟子很担心,说这个舜会怎么办呢,给舜找了个解决办法,说舜一定会先把他爸爸抓起来关在牢里公开审判执行国法,但到了半夜舜一定会偷偷地溜进牢里,背起他爸爸就跑,跑到一个地方隐居起来,从此不问政事,因为他没有办法再当国王了,你把你爸爸给背跑了嘛。这就是孟子的一段胡思乱想,非要替舜去想一道难题,想好难题还要替舜做解答,由此也可看出孟子包括儒家是多么看重舜作为孝子的这个形象。接下来的三字经依然想为我们描述中国的早期历史。

  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画外音:作为启蒙读物的三字经自觉承担了让每个孩童了解民族历史的责任,到了这里,三字经开始讲述我国历史朝代的更替和发展。并在简洁朴素的语言当中表达了后人对历史人物的品评和褒扬,大禹是和尧舜并称的古代圣王,那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什么样的君主才有资格被称为‘王’呢,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个什么样的传说,而在大禹之后家天下怎样取代了禅让制,最终又是谁断送了夏朝四百年的基业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