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从他的名字我们就知道,他是我们农业,医药,中医的发明者。远古的人民当然过着很原始的生活,神农发明了耒(垒)耜(四),用木头做的农具,教会人民进行农业生产,他代表了什么呢,伏羲代表了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神农则代表着中国从渔猎和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转变。因为古人主要是打猎,抓鱼,采集,随便采点野果子吃,有上顿没下顿的,有了农业就不一样了,有播种有收割,不管产量多低,你就可以有一种预期,我大致明年这块地有吃的东西,那么人的生活就比较安定了,这就是神农的功绩。
神农为什么会来发明农业,为什么会开始种五谷呢?有些古籍上是有记载的,比如《白虎通义》,汉代的一部典籍。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古代都是吃禽兽肉的,人多了,动物给吃光了,环境问题当时就出现了,不够吃了,那么神农出来了,发明了农具教给人民根据天气,根据土地的情况来耕作,这是比较正规的史籍记载。
而根据《拾遗记》的记载,这也是一部相当古老的书籍,那就带有一种很大的神话色彩了,说有一天,有一只浑身通通红的鸟,中国古代神话中鸟特别多,早期神话鸟特别多,中期神话野兽特别多,从天上到地下了。说有一只通通红的鸟,嘴里衔着一棵五彩九穗谷,五种颜色九个穗,飞到天空,掠过神农头顶上时它把九穗谷吐了下来,掉在神农面前,神农一看,神农很厚道,一看,以为是上天所赐,因为古人经常把鸟当作上天的使者,古人也没看到过飞机,反正看到一鸟飞过来就挺怪的,就把它埋在地下,就埋好。哪知第二年长成一片,神农就用手,当时还没有舂(充)米,用手把这个稻谷给搓开,一尝,味道很好。所以他就由此得到了启发,开垦土地,开始发明了农业。神农也正因为如此被称为五谷爷,也有把他叫成农皇爷的。
神农也是井的发明者。我们把发明井的功绩也是归在神农名下的。不然的话,我们没有办法有计划的灌溉。现在据说还有一口井是神农井。在神农老家那里大家有个传说,经常有人走一百里地跑到这里来打这个井水。为什么呢,当地的人们相信这个井水大补,可以治病,比营养液好多了,据说这是神农井。到底是不是考古上没有证据。后人为了纪念神农这样的功绩就建造过很多庙宇来祭祀神农。神农的生日也被定下来了,原来谁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生的,这是后人定的,定在正月初五。所以每年正月初五到正月二十实际上是祭祀神农的日子,这个现在不太讲究了。在过去一定要在这个时候祈祷五谷丰登。
画外音:如果说伏羲代表了人类社会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转变,那神农就标志着人类从渔猎和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转变,但神农的贡献还不止于此,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神农尝百草的故事。那神农在尝百草时都有哪些神奇的经历呢?
在我们民间来讲,神农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是神农本草。我们把中药的发明权也是归为神农的。神农尝百草在古籍当中有记载,民间有传说。这里介绍两则传说。
一则叫头顶一颗珠,这名字很怪,头上顶着一颗珠子。这是个什么故事?神农有一次在深山老林里采药一下子遇到整整一群毒蛇,不是一条。那毒蛇就把神农给缠住了想致神农于死地。神农没有办法被咬伤了,流血倒在地上,浑身也肿起来。所以神农就叫西王母啊,西王母啊,快来救救我。从这个传说来讲,西王母这个神仙在当时好像已经被他认可了,当然这是传说了。西王母就是王母娘娘,听到了神农喊救命的声音就派了她的一个使者,哪个使者呢,王母娘娘的使者是谁?是青鸟。
这青鸟就在嘴里衔着一颗救命的仙丹来救神农。它在一片森林当中看到了神农流血倒地,就把这个仙丹喂到了神农嘴里,当然神农就被救过来了。那青鸟一看我已经完成任务了,这青鸟也比较绝,你也不看看神农把这个药给咽下去没有,它不管,王母娘娘关照我把药给神农送到,我送到了,而且我搁在他嘴里了,完成任务了嘛。青鸟就开始往回飞,走了。神农太讲究礼貌,自己被咬伤了,看见王母娘娘有个使者把药送过来,一看这使者要走了赶快爬起来高声向青鸟说谢谢啊,一张嘴,仙丹掉到了地上,掉了以后这个仙丹就长出一棵青草,草顶上有一颗红颜色的珠子。神农一看怎么跟刚才掉的一样啊,就把那个珠子摘下来吃了,他的病也好了。这个药,神农就把它叫做头顶一颗珠,实际上就是后来的延龄草,专门治蛇毒的,这是一则传说。
第二则传说,所谓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上古时代东西都长在一起的,没有像现在这一亩是稻子那一亩是麦子,哪些东西可以吃,哪些东西有毒,哪些东西可以当药,当时是没有人知道的。神农看到了老百姓的这种疾苦,就率领老百姓要去把草药给寻出来,找出能够解决人民疾病和痛苦的药。据说他从他的老家,所谓随州的历山出发一直往西北走,走进西北的大山里,当然这个走在传说当中走了多少多少年,多少多少天了,里面有很多奇花异草充满了香气。
但他也碰见了很多狼啊,虎啊,豹啊,这些凶猛的野兽就把神农一行给围住了,神农就下令随行的人用鞭子去抽打这些野兽,打走一批又上来一批,传说是整整打了七天七夜,就是好像所有的野兽都上来领了两鞭子,所以今天的野兽啊,身上都有一条一条的,传说当中的野兽身上这个斑啊,条啊都是神农给打出来的。那么上古时的野兽应该都是身上没有什么斑纹的,被神农打了以后留下了终身的遗憾,留下了终身的疤纹,这是神农尝本草的这个神话故事中讲述的事情。
好多人劝神农回头了,说你不能去啊,野兽太多了,山也太高,爬不上去。神农拒绝了,神农就教会了人民伐木,古代的树都很高,搭起架子往更高的山上爬,而这些架子现在认为就是脚手架的来源。所以现在建筑工人用的脚手架,它的发明权也认为是神农的。当然神农最早的想法是为了去采药没打算去造房子。神农就通过这个架子爬到了山的最深最高部,发现了很多药,神农就走进去尝,好几次因为中毒,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嘛,好几次差点中毒身亡,再吃别的草又活过来了,那使他发病的药当然就是毒药了,把他救过来的药那就是治那个的,克那个的药。
神农一共挑选了365种药,而这些药后人就把它总结成了神农本草,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把中医的发明权归为神农。还记得哪些脚手架吗,就是神农为了爬到山上叫人砍的那些木头,搭架子爬上去的,神农在山上呆了很久,因为他要尝那么多药嘛,等他要下山时发现不对了,这些脚手架已经长成树了,这就是今天的神农架。神农架就是这么来的,这就是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画外音:黄帝是三皇中对中华民族影响最大的一位,他不仅是三皇之一而且也是五帝之首。那关于黄帝都有哪些传说呢,而黄帝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又都有着哪些巨大贡献呢?
三皇里面的第三位,当然是今天影响最大的,也是在我们记忆当中占据地位最高的黄帝。黄帝姓公孙,出生在轩辕之丘,所以就叫轩辕氏。黄帝出生在今天河南的新郑一带,这是大家公认的,他葬在陕西的桥山,也就是今天的黄帝陵。很多国家领导人,不仅是中国领导人,曾多次到过黄帝陵。中国自古有这样的民谣:‘拜祖到新郑祭祖到黄陵’。黄帝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关于他的传说最有名的当然就是战争,黄帝和炎帝的战争,和蚩尤的战争,最终都是黄帝取得了胜利,被各部落拥戴成为华夏民族的共同君主,统一了中国各部落。他的主要的功绩在,推算历法,数学,音乐,医药,《黄帝内经》,文字,铸造,舟车,弓箭,房屋。在这之前我们没有舟船没有车,没有弓箭,我们也没有房屋,都是随便住的,树上住住树底下住住。
至于衣服,黄帝开始,人们才会纺织,做衣服,之前都是披着兽皮的。关于黄帝和纺织的关系其实是最大的一个问题,民间的传说相当一致,当然不是全部,把纺织和黄帝的两位夫人联系起来。有一年春天一位少女当时在桑园里面养蚕,就碰到了黄帝。黄帝看到这位少女身上穿着一件黄颜色的,又有点金颜色的东西。他也不知道是什么。闪着轻柔而温和的淡黄色的光,地面上堆着一堆蚕茧,黄帝没见过啊。黄帝那时估计也是下面系着树叶身上披着兽皮,就问这个少女是什么东西,少女就跟他说了怎么来种桑树,养蚕,怎么来搞茧子,怎么从里面抽出丝来。黄帝听后想到人们现在还是夏天披树叶冬天穿兽皮一年都没有什么保障,打得到野兽你就穿了打不到野兽就不穿了,总归不是一件好事,就觉得这个很重要,能让人民又是像农业一样能够固定的找到一种东西来遮体。黄帝就娶了这位少女做了自己的妻子,让她向百官和人民传授了纺织之术。这个少女就是嫘(雷)祖。
画外音:因为嫘祖发明了蚕丝人类才有了衣服穿。所以嫘祖被人们尊为纺织的始祖,直到现在许多地方还供奉着嫘祖的庙堂。在有的传说中嫘祖仅仅是蚕丝的发明者而并不是纺织的发明者。那纺织的发明者是谁,又和黄帝有什么关系?
我们现在把丝绸的始祖称为嫘祖,这个嫘祖就是黄帝的正妻。那时黄帝年过三十,岁数在当时已经不小了。黄帝封这个嫘祖为正妻之后。嫘祖就组织了一大批女子上山去种桑树,养蚕,但很快就碰到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蚕养得很多茧子也很多,但如何更好的去织这个帛(伯)去纺织,嫘祖不会。这个时候在她带上山的这一群女孩当中,有一个身材非常矮小,皮肤很黑,面目很丑陋的一个女子,发明了什么呢,发明了蚕丝的纺轮。当时这是一个重大的发明。你把丝可以这样一根根的理清楚,纺轮。还发明了织机。黄帝知道以后对这个发明大加赞赏。就让这位很黑黑的很丑陋的女孩子向大家传授技艺。
当时大概最高的表彰就是又把她娶为自己的妻子。据说这个嫘祖黄帝的正妻还撮合了一下。那这位就是嫫(磨)母。嫘祖,嫫母是中国丝绸的始祖。民间一般还都知道嫘祖但是嫫母给忘了。而在中国传说当中出现了一个特别的情况。如果在古代一个帝王有一个正妻的话,另一个就是妾。但在传说当中这两位都被认为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和嫫母。总之黄帝在位时间很长,而相传尧舜禹汤都是黄帝的后裔。所以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和炎帝共同被并称,所以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黄帝的重要性在三皇当中就在于此。那接着三皇,三字经又必须把这个传说当中的世系给我们讲述下去,一一排下去,接下来的世系如何呢?
画外音:三皇五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而三字经接下来会向我们介绍三皇五帝中的两位,就是尧和舜。千百年来岁月更迭但尧和舜这两位上古时代的圣王却一直留在华夏民族的记忆中,现在人们常常用尧天舜日来比喻太平盛世,用尧舜之治来作为后世德政的典范。而最为我们炎黄子孙所口碑载道的就是尧将王位禅让给了舜。尧为什么要这样做,舜又有哪些过人之处,尧又是如何考察舜的。在那遥远的尧舜时代曾发生过哪些故事。历史上还流传着哪些神奇传说呢?
《弟子规》拼音读本及注释 dì zǐ guī 弟 子 规 zǒng xù 【总 叙】 dìzǐguī shèngrénxùn shǒuxiàotì c&igrav
Zhào Qián Sūn Lǐ Zhōu Wú Zhèng Wáng 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Féng Chén Chǔ Wèi Jiǎng Shěn Hán Y&a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
三字经全文及注解 《三字经》全文1145字,要想流利地背诵三字经全文看来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今我还不能完整的背诵整篇三字经呢。把《三字经》全文发布到我的网站上,以便不断学习。
弟子规原文 弟子规易解 儿童读经缘由(代序)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古德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儿童天真未泯之时,最容易教导,也最需要教导,所谓:
《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及其注解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原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注释):庭除:庭院。这里有庭堂内外之意。 (译文):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
弟子规全文
原文 一毫之恶,劝人莫作;一毫之善,与人方便。 译文 哪怕是一点坏事,也要说服别人不要去做。无论是多么微小的好事,也能给别人带来方便。 故事 与人为善 古时候,有个寡妇叫刘氏。因为
原文 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译文 追求真诚是做人的法则,做到了至诚而不能使别人感动,是从来没有的事;无法做到真诚,也是不可能感动别人的。这句话强
原文 见者易,学者难。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译文 看别人做起来觉得很容易,自己学起来才知道难度很大。不要以为看起来很简单,就感觉做起来也一样容易。 故事 卖油翁 宋朝有个叫陈康
原文 惜钱休教子,护短莫从师。须知孺子可教,勿谓童子何知。 译文 舍不得钱财就不要教育子女,庇护孩子的缺点就不要让他跟老师学习。要知道孩子是可以教导成材的,不要借口儿童无知而故意庇护孩子
原文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 译文 前来对你说别人是非的人,他自己就是一个制造是非的小人。是非每天都有,不去理会自然就不存在了。 故事 父子骑驴 从前,有
原文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译文 要做好一年的事情,在春天就应该做打算。要做好一天的事情,在黎明的时候就应该做打算。一个家庭若想幸福,关键是要
原文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译文 作为兄长要善待弟弟,作为弟弟要尊敬兄长,兄弟之间和睦相处,这也是对父母的一处孝顺。与人相处时把财物看得很轻,
原文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译文 父母所喜欢的事物,一定要尽力准备齐全;父母所讨厌的事物,一定要小心谨慎地除去。如果自己的身体受了伤,就会让父
晏子名婴,莱(山东)之夷维人,为齐国桓子弱之子,以邑为姓。晏子不仅德行出众,而且智慧过人,但从不追名逐利,也不攀求贵族强权。 在辅佐齐景公时期,有一次,景公派遣晏子管理东阿这个地方,晏子于是
《史记?留侯世家》中讲了一个张良敬老的故事。张良,原姓姬,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他的祖父、父亲都做过韩国的宰相。公元前230年,秦国灭掉韩国,张良因此与秦国结下深仇大恨。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没有成功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