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第十七讲

  庄子的一生,他的主要的性格特征或他主要的处世,很明确的有这样一些特点: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净无为,顺应自然。庄子和他弟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里,那就是《庄子》,《庄子》共分内外杂三篇,其中集中表现庄子思想的主要是三篇:《齐物论》《逍遥游》《养生主》。庄子写文章的方式和先秦诸子都不大一样,他有一种独特的庄周风格,什么风格呢?大量使用寓言,像孔子就是直接给你讲道理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也是直接给你讲道理的,人无恻隐之心怎么样怎么样的,荀子也是跟你讲道理的,韩非子更跟你讲道理的,八奸啊都给你讲出来。

  老子实际上也是直接跟你讲道理的,只不过老子的道理比较抽象,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庄子不,他给你讲寓言。所谓寓言就是你一眼一看,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事情,或者他讲人,但他不通过人讲,通过某种动物来讲,让你自己去思考,去感悟,这就决定了庄子的思想像水一般地流淌,很难被别人断章取义,断章取义别人的话容易,孔子的话把句读改一改意思就不一样了。庄子一个寓言你怎么给他改啊,拿掉一段寓言就不对了,故事就不完整了。所以庄子的思想不惧怕后人的肢解,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庄子的观点不容易被历史所湮没,为什么呢,都是非常有趣的寓言,都是一则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我们屡读屡新。庄子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故事,也是他接触到我们人生最根本的问题的故事,就是庄周梦蝶。说有一次庄子做过了梦,梦里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一只蝴蝶在飞舞,但在这个梦里他很清楚地知道,这只蝴蝶所有的思考方式和蝴蝶在做的事情就是他要做的事情,等他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又是庄子不是蝴蝶了。所有他就发出这样的问题,‘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他一醒过来,庄子跟咱们一般人不一样呀,咱们做了一个梦随它去了,做个好梦高兴五分钟,做个坏梦出门多看两眼,也就这么回事。但庄子他要琢磨,所以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所以一般人做不了伟大思想家。他说这个事情怪了,说到底是我在梦中变成蝴蝶了,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庄周了,就是现在我是庄周,是不是有只蝴蝶在那做梦,我是那只蝴蝶梦里的事情啊,他就在琢磨这事。但他想来想去说周与蝴蝶啊总归是不一样的,我跟蝴蝶总归是不一样的,他得出一个结论,此之谓物化。为什么说这个寓言或者说《庄子》里这段话涉及到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呢?

  画外音:庄子在梦中变成了一只快乐的蝴蝶,梦醒之后庄子开始怀疑到底是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自己,而得出来的结论就是此之谓物化,那物化是什么意思,这个寓言隐含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又为什么说《庄周梦蝶》是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呢?

  这个故事是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的一个永恒话题,已经被后来无数学者,中国的一些顶尖脑袋诠释了上千年,做了很多很多工作,但恐怕还是未必能讲清楚。实际上这个故事讲的并不一定是梦,庄子只不过借梦和觉来比喻死和生,他的梦和他醒过来在他这个故事里面都是一个比喻。庄子对人生的处境有深刻的体会,生和死是庄子对人生体会中最深刻的内容之一。我们都说庄子达观,而达观实际上正是对某种无可奈何的处境的态度或者说一种处理方式。抛开无可奈何这个前提也就无所谓达观不达观了。那么生死正是每个人所必须面对的这样一种无可奈何的处境,生死你避得了吗?生不是你选择的,死也不是你想逃就逃得了的。

  庄子在这里要告诉我们的是生和死的确是有分别的,就像蝴蝶和庄子,梦和醒,它终究是有分别的一样。那庄子用什么来解释或者庄子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告诉我们此之谓物化,什么叫物化,就是顺应变化。生和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处境,应该顺应变化。不要拧着干,不要觉得我非要怎么样,我非要活个300岁给你瞧瞧,庄子认为没必要。梦里的我是蝴蝶,可以充分享受作为蝴蝶的那种自由自在的乐趣,醒来的我是庄子,那么不妨实实在地去得过庄子应该过的生活。至于孰生孰死孰梦孰觉,孰为蝴蝶孰为庄周又何必斤斤计较呢,没有什么必要去计较的嘛。

  再讲清楚点,庄子是想告诉我们死既然是不可知的你干嘛去恐惧它。死亡既然并不是生命中的事件你何必过多地去担心它,没有什么必要嘛,现在需要知道就是我就是活着的庄子,就要尽到我活着的庄子的本分,死后或者变为蝴蝶或者最后化为黄土,那蝴蝶自有它的本分事,黄土也有它的本分事,这跟活着的庄子没有什么关系。庄子就用这样一个故事来讲述一个很难讲清楚的但每个人心间都存在着的一个问题,这也就是《庄子》这本书有无穷魅力的最根本的原因。

  画外音:死亡是大部分中国人所避讳而不愿谈论的问题,当孔子的学生向孔子请教关于生死问题时,孔子说:未至生,焉知死。意思就是说,你连生的问题还没弄明白,为什么要考虑死亡的问题呢,颇有些避而不谈的态度,而庄子确敢于直面生死,那庄子对生与死到底是如何理解和思考的呢?

  讲生死的问题庄子也用别的比喻,庄子这个人经常做点我们常人看来蛮奇怪的事情。庄子到楚国去,经过一个路边看到一个死人的头盖骨。在路边,那个时候没有现在这种观点,死人就死了嘛,烂掉了,就一个骨头。空空的骨骼,两只黑洞洞的眼眶,那一般人会怎么办呢,肯定就赶快跑了。庄子不,庄子就用马鞭敲着这个头盖骨跟他说话,说哎呀老兄,如今你这副样子是不是因为你活着时太纵欲,太荒唐你才死的,或者是你的国家破灭了你受了斧钺之苦,被人砍杀的呀,或者是因为你过去有什么不轨的行为,给家族丢脸了然后被扔在这里的啊,还是你受不了冻挨不了饿,倒毙路旁的啊,还是你年寿已高,寿终正寝你倒在这里的。你看庄子其实满唠叨,蛮啰嗦的。那他看见路边这么一个骷髅,一般人就走了,他跟人聊了半天,聊完以后怎么办呢,一般的人也走了吧,他不,捧起这个头盖骨枕在头底下睡觉。所以也难怪庄子经常做梦。

  半夜他又做梦了,这次不是梦见蝴蝶,是这个头盖骨托梦来见庄子。哎,这位老兄,白天你敲了我半天,从白天你这番话来看你这个人能言善辨,不过呢,好像你的境界不行,听你所说的都是活着的时候的一种忧患,只有活着才会有死亡的恐惧。你别管我,别管那么多闲事,别管我是正常死亡非正常死亡,反正我死了,我死了以后怎么还会有死的恐惧呢,你怎么样,要不要听听我关于死亡的哲学啊,那在梦里庄子讲,好,洗耳恭听。

  这个头盖骨就侃侃而谈,头盖骨讲,死亡的王国里没有高高在上的国君,也没有在下的臣子,也没有冬暖夏凉,四季都没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能与天地同存,这份快乐人间的帝王也比不了,头盖骨就跟庄子讲死亡的快乐。庄子他当然不相信死比生还要快乐,就对头盖骨讲,哎呀,老兄,咱们俩有这个缘分,我可以叫司命之神,(因为过去中国人都相信有生死簿啊有阎王,那时候还没有阎王的形象)管人命的神来恢复你的身形,让你长出骨肉肌肤,让你回到你的父母,妻儿,邻里,朋友那里去享受人伦的快乐,怎么样,愿不愿意?

  那梦里这个头盖骨,《庄子》里是这么写的,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突然皱起眉头来,他怎么有眉头呢,我也没想明白,头盖骨没眉头嘛。但是梦里的这个头盖骨就把眉头皱起来,唉,别别别别,谢谢你谢谢你,我怎么能放弃死亡王国的快乐而回到人间去备尝辛劳呢,你这个人,我真是不能跟你讲道理。梦里的骷髅觉得庄子朽木不可雕,你这人哲学水平不高。这个骷髅一边说一边就在梦里面一溜烟地跑了,这也是庄子的故事也是庄子的一个梦,但这个梦告诉大家的也是关于生和死的这种非常终极的问题。所以我讲阅读《庄子》是一种非常特别的享受。

  画外音:庄子通过他的寓言故事把死亡理解成一件快乐的事情甚至比生还要幸福。所以庄子在自己的妻子去世之后竟然鼓盆而歌,毫不悲伤,他认为妻子是到另一个快乐的王国去了,庄子对于死亡的态度如此独特,那庄子对于生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庄子所代表的道家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庄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一种精神的自由不受限制,而绝对不要积极于,不要太在意俗世的这些名利,他认为这些名利没什么意思。名利会成为一种枷锁把你牢牢地绑住,人在追名逐利的途中,无形中给自己绑上了一道一道的绳索,戴上了一副一副的锁链。你失去了自由,何况你未必得到名利。这种本于自然的人性论和伦理观为后来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的可能性。因为中国后来的知识分子就不是都是按照儒家文化的传统培育出来的,养育出来,成长起来的,如果完全只有儒家学说这一套来作为他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大家想想会是什么样子,而庄子则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

  中国很多知识分子在非常得意时,修齐治平,出将入相,立功立言立德,追求三不朽,成为一代名将,一代名相,但是失意了呢?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你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呢,如果仅仅只有这么一种学说作为你的价值观,世界观的背景,除了自杀就没路可走了,要么自杀要么疯了,但庄子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什么呢?你也不妨独善其身,退而独善其身,退而跳出名利的框框,退而追求内心世界的一种自由,退而追求精神的自由。所以庄子的学问和儒家的学问在中国的文化传统当中成为一种互补的形态,这也使得中国的文化传统呈现出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

  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互补,使中国传统文化保持了稳定。庄子对后世的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最重要的一点,如果儒家学说代表着官方意识形态的话,庄子就对后世的非官方意识形态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官方世界之外的传统中还有另外一个世界,什么世界,江湖嘛。我们这个大社会有政府管着了,政府以外另外有一套规矩的地方叫什么,叫江湖。江湖这个词就出于《庄子》,在江湖上它的很多价值观念和官方是不一样的。比如盗,强盗。强盗在官方意识形态当中怎么可能是好的呢,抓住了都要处罚的,重的是要砍头的。但在江湖上不一定吧,有义盗。《水浒》当中就有很多义盗,武打小说一堆义盗。即使强盗我也我的道理也有我的价值观,这话出自哪,出自《庄子》。江湖也好,盗亦有道也好这种观念,全部是《庄子》里出来的。所以庄子实际上提供了某种民间意识形态的一个规范和标准。

  换句话说我们完全可以讲,庄子是后来中国很多武打小说真正的鼻祖,因为在武打小说中寄托了太多现实中不可能想象的理想,里面的武功,里面的爱情,里面的这种凶杀,里面的追求,里面义气,里面的道义都是一种理想,而这种理想我们寄托到这种武侠小说里去,从这个角度来讲庄子是真正的鼻祖,同时庄子有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崇尚天人合一,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的这样的一种精神境界就不把人和人所存在于其中的大自然给切割开来,他认为人和大自然是和谐共处互为一体的,谁也离不开谁,这个思想在近来受到高度关注。

  在台湾去世的著名国学大师,一代大儒钱穆先生临终前的最后一篇文章,老人家走的时候90多岁,他讲,他想了一辈子,研究了一辈子中国的学问,他认为中国的精神和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在海峡对岸有这么一位国学大师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我们祖国大陆也有一位大师级学者同样得出这个结论,季羡林先生,他在前一两年尤其是最近反复讲,中国文化能够贡献于这个世界的最重要的学说和精神之一就是天人合一,不要把人和自然割裂,不要对自然采取一味地征服,一味地开发,一味地掠夺,如果这么做的话自然必将报复人类。三字经到这里就把四书五经,诸子讲完了,接下来的部分三字经的作者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什么事呢?用寥寥两百多字为我们讲述了一部完整的中国历史。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 自羲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居上世

  画外音:三字经认为经书都读通了就应该学历史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关于中华民族的起源就有着许多神话传说,比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等。三字经中的历史是从被称为三皇的伏羲,神农和黄帝讲起的,那这三人为什么会被尊称为三皇,民间流传的伏羲和女娲的交尾图记载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伏羲为什么被尊称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神农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又做了哪些巨大贡献,而三皇之一,五帝之首的黄帝又有哪些神奇的传说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