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入门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道教,人与自然的关系史

  【方仙道】

  任何事物都有兴衰的规律,就像烟花升空、爆炸,然后熄灭一样,最辉煌的顶点也就是衰落的起点。道教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它的变化,也可以看做是中国思想的变化。

  现在存在的甲骨文,就是古代先民向上天询问丰收、凶吉的祝词。那时候,人们认为存在神明保护众生,也监督人类的生活。如果皇帝做得不好,就会天降大祸,惩罚人民;当遇到干旱和洪水的时候,人类又可以通过祈求神明来得到帮助。

  古代有一种职业,是专门沟通鬼神和人类的巫祝。巫就是用歌舞来取悦神明或者降服妖怪,并有一套符咒驱鬼的巫术;祝就是用言辞来歌颂神灵,由专门的司仪来写,遇到祭祀的时候就会写一篇文章,感谢神明,祈求保护。

  这种巫祝可以说是道士的前身。道教做法事,与古人的祭祀礼仪和礼制有密切的关系。

  在《山海经》中,有刑天、女娲这样的人物,就是最早的神仙。《山海经》这部奇书中提出了长生信仰,记载了祭祀的祀礼及奇异的方术。

  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记载神仙传说的著作,其中有不少关于仙人、仙境、仙药等的传说。《庄子·逍遥游》中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风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如《列子》书中将仙境描画得美妙而神秘,仙人不为物累、超脱自在,是能腾云飞行的神奇人物。汉代的《淮南子》、《史记》中亦有类似描述,这是神仙的发展。

  正因为神仙可以享受美妙的生活,又不担心死亡,所以寻求仙境、仙人,传布成仙之方的人就出现了。他们将神仙学说与阴阳五行结合起来,形成了“方仙道”,流行于燕齐的上层社会。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派人到海上三神山寻求神仙及不死药,规模越来越大,传说中秦皇岛就是在寻仙的时候发现的。

  【道教兴衰】

  汉武帝后,方仙道与黄老结合,转向黄老道,也就是今天的道教。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很多名人信奉道教,并且炼丹求药。著名的人物就有葛洪,他也是当时的大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炼长生不老药的做法,对当时的影响很大。出于对死亡和衰老的恐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支寻找神仙的队伍。

  相传唐初时,有个叫吉善行的人,遇见一位白发苍苍,骑着白马的老人。老人让他转告大唐天子,如今治国有方,只要在长安城东建一座安化宫,内设道像,就能永保社稷,天下太平。说完腾空而去。不久老人再次显灵,声称是无上神仙,姓李号老君,就是当今皇帝李氏的祖先。

  从此,李唐皇室自称是老子的后裔,尊老子为“圣祖”。于是尊道在唐朝成为国家大事,连大诗人李白也是一个热衷于炼丹的道士。武则天时期曾经偏爱佛,但是后来又回到了尊道上。后来宋朝皇帝也仿效唐朝做法,虚构一位姓赵祖先“赵玄郎”,奉为道教尊神,尊为“圣祖”。道教在唐宋皇室的尊崇下,宫观大兴,信徒也增加了,道教的发展达到极盛。在随后的历史时期,但凡社会动荡,各种宗教就会兴起,道教就是其中之一。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