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入门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朱熹:胸怀坦荡,正大光明

  【朱熹其人】

  古代诸子百家的称谓,常在姓的后面加上一个“子”,表示敬意,像孔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孙子等,到后来,这种用法就较少了,到了宋代,又有一个人被称为子,他就是人称朱子的朱熹。

  朱熹字仲晦,号晦庵,在今天看来他是福建人。父亲朱松是进士出身,曾经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在朱熹14岁那年,父亲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贬死去。19岁时,朱熹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后进入朝廷当官,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后来也因为政治事件而革职回家,病逝在家乡。朱子主要的贡献在于创立了程朱学派,是集程颐程颢二程理学思想的大家,也是当时著名的诗人。

  朱熹是一个理学家,理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问。朱熹认为,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理是事物的规律,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他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

  绍兴三十一年秋,金马踏长江北岸,宋高宗准备出海南逃,但在右相陈康伯的竭力劝阻下作罢。不久宋军击溃了金兵,消息传到当时朱熹求学的延平时,他欣喜若狂,写下了庆贺的诗篇。同时,他又给负责军事的大臣写信,建议乘胜出击,夺回中原。不久孝宗继位,朱熹这时上奏孝宗,提出了罢黜和议、任用贤能的建议。

  这个建议让孝宗注意到了朱熹,正当朱熹兴冲冲地赶到杭州的时候,宋军在另一场战争中失利,朝廷派人议和,朱熹强烈反对,慷慨陈词。朱熹的爱国之心,日月可鉴。

  【朱熹讲学】

  朱熹的另一项重要影响,就在于他的聚众讲学,传播理学思想,最终创立了一个宋学理学的门派。

  隆兴和议之后,宋朝甘做金朝的“侄儿”,朱熹一头钻进理学中去了,开始编写大量的道学书籍,从事讲学活动,生徒盈门。

  在庐山唐代李渤的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

  1.“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

  2.“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

  3.“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

  4.“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之要”。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

  “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这一套“学规”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后来朱熹又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并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刻印发行。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四书”的由来。

  朱熹在湖南任职的时候,又主持修复了四大书院之一的另一著名书院——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成为朱熹讲学授徒、传播理学的场所,在当时几乎取代了官学。

  【朱子名言】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解读:我们在生活中要常怀感恩之心,要想到一粒米、一缕丝都是别人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因此要懂得珍惜、勤俭。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解读:读书有三点要做到:用心体会、用眼阅读、用口朗诵。读和诵我们都容易做到,但是心到很难,常常是看书如过眼云烟,转瞬即忘,用心地读,是能够有所体悟的。

  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解读:自己的态度恭敬庄重,那么别人也就能对你产生敬重之心;如果自己傲慢无礼,别人也就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解读:为什么泉水这样清澈?因为源头有活水源源不断地流出。人的生命之泉就是心,为什么有的人生活那么多姿多彩,就是因为他有一颗充满想法、勇敢执著的心。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