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入门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董仲舒:待价而沽的“推销家”

  【董仲舒其人】

  今天的好莱坞群星璀璨,几乎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挑出自己的偶像和向往的角色,这些光彩照人的明星背后,其实有一种更加强大有力的人,他是他们的“操盘手”,也是他们的后盾和包装人,只有在这种人的包装下,明星才能在舞台、荧幕上与众不同。董仲舒,可以说是汉代儒学的经纪人,他一手将儒学推到了最高峰。

  汉武帝十七岁登基,大权都在皇后和权臣的手中。等到他杀了叔叔刘安,平安地成为皇帝之后,需要有力的思想支持,才能把握住大汉的江山。于是他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是积极的应诏者,他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些主张,他还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家成为正统。

  董仲舒出生在河北,他生逢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在政治稳定、思想宽舒自如、被焚毁的书籍版本迭出的社会背景下,董仲舒走上仕学之路。仲舒自幼在儒家、法家盛行的河北成长,能够一人精通多种经学,算是一个鹤立鸡群,形若天渊的“通才”、“鸿儒”。

  但是武帝的奶奶窦太后喜欢黄老之术,也就是道家思想,曾经有两位儒生建议武帝不要再向太后禀报朝政之事,就被太后处死了。那时候儒家是被压抑的。等到窦太后死后,儒家才开始活动起来,而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更是将儒家的思想推到了最高峰。

  汉武帝与董仲舒三问三答,董仲舒的回答都有理有据、引经据典,文采飞扬,令汉武帝深深佩服。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建成新的思想体系。他建议统一学术,统一思想,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成为历代维护帝王统治的一套思想标准。

  【董仲舒名言】

  治乱兴废在于己。

  解读:个人决定着社会的安稳与否、兴亡与否。

  天不变,道亦不变。

  解读:天是不变的,道也是不变的。这里的道指的是规律和道理。

  【董仲舒故事】

  韬光养晦

  汉高祖曾起用儒士叔孙通制定朝仪,但是没有大兴儒教。到了文景之时,有一些名士硕儒,但是他们也都是专门研究一个领域的专家。如专《诗》的有博士辕固生、韩婴,《书》博士有张生、欧阳,《春秋》有胡毋生、董仲舒。他们那时候还没有受到重用。加之窦太后好黄老,她曾问《诗》博士辕固生《老子》之书,辕固生一时口快就说《老子》是浅俗的“家人之言”,窦太后非常生气,大骂儒家的五经为“司空城旦书”,也就是刑徒之书,并让辕固生和野猪徒手决斗,幸好有景帝给他的一柄利剑,才免于横死。

  这时的博士看在眼里,惧在心上,根本不敢奢望儒业大兴,有的竟辞掉了博士之职,逃之夭夭。辕固生外调清河太守,韩婴出任常山太傅,胡毋生以年老为由告老归家,居教乡里。

  这时候,董仲舒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在政治上毫无建树。他广招门徒,私相传授,培养了一批推行儒学的人才。《史记》说董仲舒弟子优秀的就“以百数”,大史学家司马迁也曾师从董仲舒。

  除了壮大自己的队伍,董仲舒谨慎地观察着时局,并且潜心研究百家学说,特别是一直占统治地位的黄老之学。他要构建一个前所未有、兼容诸子百家的新儒学,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推出这一套可以辩倒黄老之学的新思想,一鸣惊人。结果,新皇帝汉武帝果然欣赏他的口才和胆识,儒术成了众学说之首。

  识时务者为俊杰,董仲舒的成功,就在于他待价而沽,应时而出。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